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论文
精神分裂学生干预督导札记论文

精神分裂学生干预督导札记【摘要】精神分裂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疾病,本文通过对一名患精神疾病学生的识别和干预,介绍疾病的发现、识别及干预过程,就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和干预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干预督导【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8-01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
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
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
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
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
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
(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
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
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
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
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
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
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哌罗匹隆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哌罗匹隆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哌罗匹隆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效果。
通过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和哌罗匹隆治疗的介绍,分析了联合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认知功能评估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哌罗匹隆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为病情的改善提供了有效辅助。
结论指出,该联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成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选择。
建议未来研究在更大范围内验证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依据。
这一研究对于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哌罗匹隆、认知功能、效果分析、联合治疗、优势、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则是指在青少年期间发生的精神分裂症。
该疾病常表现为幻听、妄想、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业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
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有学者开始尝试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帮助其应对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哌罗匹隆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具有减轻幻觉、妄想等症状的作用。
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哌罗匹隆结合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有望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减轻其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哌罗匹隆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精神疾病,常常在青少年时期发作,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来帮助其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已经在许多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效果。
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
它会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症状表现、病程特征和干预方面与成年患者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重点讨论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措施。
1.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与成年患者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常出现幻觉和妄想症状,而不太表现出明显的思维紊乱。
他们可能会出现对现实的错误解读,如认为自己具有超能力或被追踪等。
其次,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感不稳定、易激动、易冲动的特征,这与成年患者的情感淡漠和社交退缩有所不同。
此外,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病程特征也有所不同,他们往往表现出反复发作和缓解的病程,而不是成年患者的持续性症状。
2.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干预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措施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首先,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因此,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该密切合作,及早发现和介入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提供早期干预措施。
其次,综合治疗是有效的干预策略。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症状,提高社交和生活技能。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可以帮助患者适应学校和社交环境。
此外,教育家和社会工作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提供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教育,帮助改善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他们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的挑战。
3.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和未来展望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
例如,我们仍然不清楚精神分裂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及其与遗传、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与青少年期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以及不同

·285·儿童与青少年期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以及不同唐 艳 重庆市九龙坡区精神卫生中心 重庆 400050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期与青少年期时精神分裂症疾病的临床特征与不同。
方法:研究以2019.01-2020.12来院就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调查对象,以年龄不同均分为两组。
常规组为儿童期起病,实验组为青少年期起病,以自制调查量表分析两组基础资料与临床特征出现频度。
结果:两组各项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大,x2=0.2005、1.4545、0.4642(P>0.05);实验组思维障碍出现频率为62.5%,高于常规组40.0%;语言障碍出现频率为22.5%,低于常规组45.0%,x2=4.0525、4.5283(P<0.05);两组行为障碍、情感障碍及认知障碍出现频率差异较小,x2=0.8020、2.4639、0.2198(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疾病会受到发病年龄的影响,将决定患者语言障碍及思维障碍的出现频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期 儿童 临床特征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暂未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其与遗传、脑组织结构、精神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人格缺陷、意识行为、思维与感知发生异常等[1]。
对于起病年龄未超过18周岁,临床将其称作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将13周岁作为一个分界点,可将早发型精神分裂症分成两种类型,即儿童期与青少年期[2]。
目前,临床对于不同年龄段起病是否存在临床差异,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分裂症在儿童期及青少年期时临床特征与不同,现进行如下汇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病例选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80例患者,根据其年龄不同,均分为2组。
常规组男患者与女患者比例为22:18,患者年龄均值为(11.21±2.04)岁,病程均值为(15.11±5.78)个月;实验组男女患者占比为20:20,患者均龄值是(11.35±2.10)岁,平均病程是(16.04±5.35)个月。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化和严重致残倾向的精神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
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多在青少年(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国内资料显示16~35岁为最多),尚未独立生活者居多,经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支持。
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分裂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脑功能起病年龄在 13~18周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称为“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
患儿因环境变化能力以及感情表达能力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和培养。
他们在成长后,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
在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对众多的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具有社会功能不全的病人,不仅自身感到痛苦,同时在学习和事业上也会遭到挫折,对家庭、社会、国家更是沉重的负担,这既是实际问题,也是作为当代研究人应该攻克的一个难题。
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脑机制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颖叶、海马、前扣带回、丘脑、纹状体及顶叶、枕叶等脑区的皮质和白质的容量减少、形态及代谢异常。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相似但更严重、预后更差的类型。
患者存在脑总容积减少,灰质容积减少, 脑室扩大等特征。
国内通过,H一MRs技术,对青少年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海马脑组织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三种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的脑功能变化特点及其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代谢异常的关系,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研究线索。
方法对21例青少年(13~17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0名(14~17岁)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均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应用,H一MRs成像技术检测两组前额叶、海马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八)、胆碱(Cho)、肌酸(cr)3种代谢物,计算NAA/Cr和C/r 比值。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许萍;杨建华【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年(卷),期】2007(016)001【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模式,及其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方法以16~19岁首发精神分裂症60例为研究组,同年龄段在校就读学生60例为正常对照组;以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为测评工具,测验结果全部输入心理测验软件系统,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χ2、t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性格多为内向不稳定型(19例)、高精神质[(7.12±3.22)分]、高神经质[(14.38±5.85)分];其家庭环境亲密度[(5.55±2.19)分]、成功性[(5.22±2.18)分]、知识性[(4.08±1.82)分]、娱乐性[(4.37±2.16)分]、组织性[(5.13±2.23)分]、道德性[(5.23±1.79)分]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家庭环境中亲密度和组织性与个性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和组织性.【总页数】2页(P47-48)【作者】许萍;杨建华【作者单位】475003,开封,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475003,开封,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J], 陈祖朋2.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对强迫症状的影响 [J], 高丽娟;祁富生3.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早期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J], 殷俊凤;孙乃玲;解昌国4.青少年强迫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研究 [J], 黄国明;钞雪林;陈建云5.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J], 何智滢;梁超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病论文精神分裂症论文: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精神病论文精神分裂症论文: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中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
具有缓慢发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等临床特点,且社会危害大,致残率高。
因此,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一直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对减轻和消除精神病性症状有显著成效,但大多数西药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
随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深入,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势及前景。
现将中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概况综述如下。
1中医理论精神分裂症在中医理论中多属“癫狂”的范畴。
其病因不外内外界的“邪气”压倒了机体的“正气”,即六淫的侵袭,七情过伤及劳倦、外伤、遗传等,以致机体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痰火搏结,蒙蔽心窍,而产生或虚或实的癫狂病证。
主要病变在肝、胆、心、脾。
《难经》详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如《难经·五十九难》说:“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
”《丹溪心法·癫狂症》说:“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癫病多属痰气郁结,狂症多属痰火为患。
癫狂虽互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换,故又有虚、实杂症。
2临床辨证分型2·1中医辨证分型精神分裂症在中医理论中虽然多属“癫狂”的范畴,但不能画等号。
其辨证是以主证、舌质、舌苔、脉象为主要依据,以八纲为基础,结合病因、病机,对精神症状进行辨证。
王志勇等[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癫病、狂病的诊断依据,将精神分裂症分为癫病和狂病。
谭惠军等[3]根据证候表现分为癫证(痰气郁结型、气虚挟痰型、心脾两虚型)、狂证(痰火扰神型、火盛伤阴型)、癫狂合并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现状问题

飞越疯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现状问题一、论文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不但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也有联系①。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我将通过一份问卷调查与两个访谈案例来了解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及社会支持程度所引发的生存质量问题。
随后,我们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唤起群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爱。
二、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现状问题三、提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0.3%,人群的总患病率可达到0.7%。
也就是说每年每千人中就有2~6个人换精神分裂症,差不多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我们人均拥有的医生数还要多。
●从百度百科中得知,估计全球有4500至50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其中3300万在发展中国家。
●据了解,中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估计约1000万●据康宁医院X医生保守估计,深圳有2~3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尽管记录在案的只有不到4000)。
列出那么多的数据无非就是想要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群体的庞大及其不断地在扩大,理应获得人们更多、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虽然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不同人群对精神分裂症的态度,以及由此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与康复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我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关爱态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对相关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国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普遍存在着害怕与排斥。
因此政府、精神病院等机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问题上很难采取积极的措施。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障碍。
他们大多数没有职业,很少有高的社会地位,很少拥有完整的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论文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论文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论文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论文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
为阿立哌唑组(29例)和奥氮平组(29例)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
并于入组前,治疗后第1、2、4、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
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8周后,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65.5%,有效率为86.2%,奥氮平组
显效率为(68.9%),有效率为(89.6%),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
性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兴奋或激越、震颤、
静坐不能等,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嗜睡等。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阿立哌唑;奥氮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目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多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阿立哌
唑是续第一代抗精神病药(fga)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之后,
对精神障碍治疗药理机制上具有革新性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又称
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tga)” [1],为验证其对青少年精神分裂
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采用奥氮平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1.1-2010.12.30的门诊和
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中精神分裂症标准诊断,年龄12-18岁,性别不限;阳性
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脑等器质
性疾病,排除严重自杀的患者,排除酒精或药物滥用,药物过敏以
及入组前4周使用药物且疗效不佳的患者,入组前经家属知情同意。
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共5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立哌唑
组和奥氮平组。其中,阿立哌唑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
年龄(15.3土1.7)岁,病程14天-2年,平均病程(11.8土7.3)月,
治疗前(基线)panss总分为(91.4±23.2)分;奥氮平组29例,男
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8土1.5)岁,病程11天-2年,平
均病程(12.4土6.7)月,治疗前(基线)panss总分(94.7±24.4)。
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平均病程及治疗前panss总分等方面,差
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入组后采用小剂量单一用药治疗原则。阿立哌唑组口
服阿立哌唑口崩片(商品名博思清,成都大西南药业有限公司),起
始剂量为2.5-5 mg/d,根据患儿病情、疗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
两周内逐渐加至治疗剂量5-20 mg/d,平均剂量为14.73±
4.57mg/d;对照组口服奥氮平(商品名欧兰宁,江苏豪森药业股份
有限公司),奥氮平组初始剂量为2.5-5mg/d,2周内加至治疗量
10-20 mg/d,平均剂量为15.62±2.32mg/d。疗程8周。失眠者可
合并苯二氮卓类药, 出现心动过速者加用阿替洛尔,出现锥外反应
可合并苯海索,转氨酶升高可合并护肝药治疗,均不预防性用药。
1.3疗效评定:各量表评定者为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研
究前评定者之间做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0。分别于入组前和
第1、2、4、8周时采用panss和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同时在
入组前及治疗第4、8周末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
电图1次。根据panss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
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部分有效,0.05),说明两组药物
疗效基本相似,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2.2panss量表评分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panss量表
评定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及一般病理症状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5)。两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疗效亦显著提高,但两组间
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疗效相当,见表2。 2.3两组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阿立哌唑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兴奋或激
越、震颤、静坐不能等,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嗜睡
等。不良反应症状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都能耐受,均能完成研
究。
表3二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例,%)
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5)。
3讨论
阿立哌唑和奥氮平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药物。由于阿立哌唑对精
神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
式批准用于治疗青少年精神疾病。阿立哌唑具有突触前多巴胺受体
激动和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同时伴有5-羟色胺(5-
ht1a)受体部分激动和5-ht2a受体拮抗作用,有人称之为“多巴
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2]。本文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治疗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显效率为65.5%,与奥氮平组显效率68.9%相近,
而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
病理症状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阿
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均有效,这与国内成人研究
报道一致[3]。在不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兴奋
或激越、震颤、静坐不能等,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
嗜睡等。本研究中阿立哌唑在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时锥体外系反
应、静坐不能较明显,而在体重增加上不明显,提升对于那些当前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疗效差或遭受明显代谢不良反应的儿童
和青少年患者,阿立哌唑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换药选择[4]。
综上所述,阿立哌唑作为多巴胺稳定剂,它对治疗青少年精神分
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明确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hin j c,shin j g,kelly d l,et al.adjunctive treatment
with adopamine partial agonist,
aripiprazole,forantipsychotic- inducedhyperprolatinemia a
placebcontrolled trial[j]. am j psychiatry,2007,
164:1404-1410
[2] 吴仁荣,李乐华.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j].国外医学精
神病学分册,2004,31:177-179
[3] 杜彪.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系统评价[j].中
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1:85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