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合集下载

出血性脑梗塞23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塞23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塞23例临床分析
刘英
【期刊名称】《微创医学》
【年(卷),期】2004(023)001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10例,失语4例,失认4例,头痛呕吐3例,昏迷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HI者2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21例;HI发生至脑梗塞<8h为2例,<7d为5例,8~14d为16例.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HI 位于大脑皮质10例,基底节区6例,小脑2例,大脑半球5例.梗塞面积>2cm223例.其中4例采用溶栓治疗,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1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18例好转,5例死亡,死亡率21.7%.结论①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②适时复查CT或MRI:③慎用溶栓治疗.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刘英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出血性脑梗塞10例临床分析 [J], 雷琳;刘旭;郑涛;匡涛;朱家伟;黄建军;廖洪民
2.出血性脑梗塞31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J], 熊海涛
3.出血性脑梗塞31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J], 熊海涛;
4.出血性脑梗塞CT和MRI表现与临床分析 [J], 喻骏;陈竟男
5.出血性脑梗塞25例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J], 师丽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脑梗塞28例诊治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28例诊治分析

挛 ,应科学运 用钙 离子 通道 阻滞 剂。在 进行 开 颅手 术 时 ,
应调好止血中所用 的双极 电凝的功 率 ,若未取得 良好 的治 疗效果 ,且不能用原发损伤 解释 ,就应尽早 进行 MR I 或者
是C T的 复 查 。
硬膜外血肿 的情况 ;1 0例患 者存 在硬 膜下 血肿 的情 况 ;5
5 例患者为中残;4 例患者为重残 ;2 例患者为植物生存 ;5 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 1 7 . 9 % 。结论 :由于外伤性脑梗塞 的致残 率与死亡率都 较高 ,所以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 关键词 】 外伤性 脑梗塞 ;颅脑损伤 ;临床治疗 【 中图分 类号 】R 7 4 3 .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3 )0 7 — 0 1 2 8 一 O 1
能够降低脑灌 注压 ,使脑缺 血性改 变的速度 明显加 快 ,引 发脑梗塞 。③ 磷脂 酶 C会 因创伤性 蛛网膜 的下腔 出血后 凝 血块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所产生 的血管 壁机械性 压力 而激
着相 当高 的致残 率 与死 亡率 。现对 我科 2 0 0 6年 的 7月至
2 0 1 0年的 2月共 收 治了 2 8例外 伤 性脑梗 塞 患者 进行 诊治 分析 。
外伤 性脑 梗 塞 2 8例 诊 治分 析
郭 洪 涛
河南省漯河市 临颍县人 民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 临颖 4 6 2 6 0 0
【 摘 要】 目的 : 研究外伤性脑梗塞的l } 缶 床诊治情况。方法 : 选取 2 8 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 ,分析其发病 机理 、诊断方法 、预防方法
与治疗措施。结果:有 l l 例患者接受了非手术的治疗 ;1 7患者采用 了手术治疗的方法 。通过治疗 ,取得 良好的治疗效果 的患者共有 1 2例 ;

23例重型颅脑伤病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

23例重型颅脑伤病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

23例重型颅脑伤病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分析23例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和治疗过程。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按gcs评定预后,本组患者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预后较差,伤后严密观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梗死;临床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07-01颅脑损伤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也是颅脑损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于伤后48h内出现,最长可延迟至伤后16天出现[1],早期症状容易被外伤损害掩盖,且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

脑梗死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导致死亡率及致残率增加[2]。

现分析总结我院的23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

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7-73岁,平均年龄43.5岁。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25h。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5例,高处坠落致伤6例,打击致伤2例。

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时间为15h-11d,平均时间6.1d。

1.2 临床表现 23例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脑挫裂伤伴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5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6例,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23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

所有患者均因临床症状加重或临床症状无法用第一次头颅ct结果解释或术后症状再次加重,或复查ct发现证实脑梗死。

外伤性脑梗死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作者简介:孟祥磊(1976-),男,主检法医师,从事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松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大队。

付强(1976-),男,主检法医师,从事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松原市公安局宁江二分局。

摘要:目的:着重探讨法医就外伤性导致的脑梗死临床学鉴定的相关要素。

方法对19例因外伤导致脑梗死案例回顾性的综合整理、分析,其中包含案例的临床表现、受梗部位以及相关一些情况。

结果:19例案例,多发于老年人及儿童;脑梗死多发于额、颞等部位。

结论:通过对19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案例分析,发生脑梗死的部位直接影响到损害后果。

关键词:法医学;案例;脑梗死;外伤;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1-01外伤性脑梗死(pti)是人的头部在受到外力使颅脑受到损伤后,导致脑部血管闭塞或狭窄后,加之受伤害人机体凝血机能异常等因素,形成脑实质缺血性坏死。

还有可能导致在外伤之后,进一步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甚至加重脑损伤程度[1]。

本文就2009年3月~2012年2月间,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外伤性脑梗死19例,进行回顾性的综合整理、分析,根本宗旨在于探讨其法医临床学鉴定要素。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09年3月~2012年2月间,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外伤性脑梗死19例,15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5~53岁。

致伤因素:摔路伤1例,钝性外力致伤2例,交通致伤16例。

19例中,儿童和老年人则占12例。

1.2 临床表现:据对本组19例当事人的首次就诊资料分析看:意识模糊4例,浅度昏迷1例,通过gcs评测8~11分。

另外的14例当事人,意识比较清楚。

14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7例脑挫裂伤,3例硬脑膜下少量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微量出血。

其中有4例在24~48h内,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轻微加重现象。

损害遗留:3例肢体偏瘫,1例出现运动性失主症状。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分析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分析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分析发表时间:2020-09-27T11:13:01.8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8期作者:张峰[导读] 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峰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山东东营 257034【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案例的病历资料,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病变部位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和统计。

结果:从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4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5.0%;2-7天28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35.0%,12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15.0%,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7-30天14例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17.5%,6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7.5%,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2-7天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案例最多,其中轻偏瘫症状占比最高。

从病变部位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2-7天3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40.0%,10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2.5%,2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6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7-30天14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7.5%,6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4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4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2-7天病灶出现最多,其中以基底节-内囊区为主。

结论:对于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因涉及因素多,因此不仅需要了解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还需要了解病灶变化,以保证鉴定结果可靠性。

【关键词】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中不多见,一般出现在基底节、内囊等部位,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偏瘫、癫痫症状,同时伴随呕吐、面瘫以及言语不清症状,可能是因血液动力学因素而导致,也可能是因血液流变学因素而导致,具备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因此需要予以重视,做好法医学鉴定[1]。

外伤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手术7例,保守治疗19例。

结果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6例,死亡1例。

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标签:颅脑损伤;外伤性脑梗死;CT检查;诊断;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及早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将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致残率或导致死亡。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本院2007年1月~2012年3月共2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68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车祸伤9,打击伤2例;辅助检查:伤后6 h CT扫描显示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大于60 mL)4例,硬脑膜下血肿和或脑挫裂伤17例,单纯颅骨骨折3例,无特殊改变者2例。

24 h复查CT发现脑梗死灶,其中,单侧基底节区15例,双侧基底节区4例,额颞顶叶2例,枕叶5例。

同样部位MRI 提示异常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1.2 治疗方法7例颅内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行开颅减压术,19例行保守治疗,均给予:(1)降颅压,可使用甘露醇,每日量0.5~1.0 g/kg,快速静脉注射。

(2)神经营养,可使用神经节苷脂针静点20~100 mg/d。

(3)激素。

(4)改善微循环及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处理,可使用尼莫地平静点4~6 mg/d。

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者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同期行高压氧及功能康复锻炼。

2 结果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1]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6例,死亡1例。

3 讨论3.1 发病机制(1)脑血管受压: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致脑组织发生移位,使脑血管被直接压迫或受压于大脑镰,小脑幕切迹缘,骨嵴等处,导致脑梗死。

青少年外伤性脑梗死20例分析

青少年外伤性脑梗死20例分析

综合判断来决定临床处理措施。
3陈桂华 产前 彩 色多谱勒超 声检测脐血流及脐 带绕颈研 究. 现代
临床 医学,2 0 ,1 3 ):36 0 6 0( 2 4.
青少年外伤性脑梗死2例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畅 涛 张 毅 赵 晓平 胡珍 渊 王更新 周振 国 脑梗 死 多 见 于 中老 年 ,青 少 年 较少 见 ,因头
参考文献
1 刘 莹 . 色 多谱 勒 血 流 图监 测 胎 儿 脐 动 脉 血 流 sD比 值 异 常 的 价 彩 /
值. 兵团 医学,2 0 .1 3):2 4 0 5 5( 4.
2程 志厚 , 宋 树 良 ,编 . 儿 电子 监 护 学 .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胎 北
社 . 2 0 1  ̄3 . 0 13 7 21
同时采用蛛网膜下腔穿刺释放脑脊液 。
2 结 果
21 疗 效 . 患 者住 院 时 间 1~0 ,平 均 2d 26d 7 。按
GS O 评分标准 … ,恢复 良好 4例,中残 6 ,重 1 例
中6 例进一步作 D MM A检查确诊。2 例患者影 S R 0
像学表现单纯性脑梗死 6 例,合并脑挫裂伤或 / 和 颅内血肿 l 例。梗死部位: 4 基底节区 l 例 , 1 额颞 、 顶 叶 3 ,一 侧 大脑 半球 2 ,二侧 多发性 2例 , 例 例
点。随着 C 、M I T R 等的普及 ,过去常误诊为颅内 血肿 、脑挫裂伤的外伤性脑梗死发现率不断提高。 现对本科 20 年 2 03 月至 2 1 年 l 月 收治 的 2 00 2 0 例经 C 、M I T R 证实的青少年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病 例作一分析 ,报告如下。
移 位 <c lm,无 明显 颅 高压者 ,包括 1 脑干 损伤 例 患 者 ,采 用非 手术 治 疗 。急性 期 以控制 脑 水 肿 为

外伤性脑梗塞58例法医学鉴定及其与病理性脑梗塞的鉴别研究

外伤性脑梗塞58例法医学鉴定及其与病理性脑梗塞的鉴别研究

外伤性脑梗塞58例法医学鉴定及其与病理性脑梗塞的鉴别研究周丹【摘要】为研究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制与鉴别要点,本文选取58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进行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与分析,研究其与病理性脑梗塞之间的区别,并结合临床病理性脑梗塞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对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identification key points, in this article, 58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amage degree was appraised and analyzed by forensic medicine,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pathological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studied. And the analysis was mad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atholog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maging examination,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期刊名称】《医学与法学》【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病理性脑梗塞;鉴别;法医学【作者】周丹【作者单位】广东岭南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正文语种】中文“外伤性脑梗塞”是指患者头颈部因外伤而造成脑组织局部缺血,最终导致发生脑组织区域性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23China&Foreign

Med业icalTreatment圜固

■■—l■鼍_

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李伟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性别、年龄、影像资料、临床症状体征、损伤程度、伤残程度以及因果关系鉴定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评为重伤1例;4例进行工伤评残,其中一级伤残1例,二级伤残2例,七级伤残1例;18例进行道路交通事故评残,评为一级3例,二级8例,三级伤残5例,四级伤残2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评为直接因果关系。结论外伤性脑梗的形成机制复杂,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伤后CT和MRI影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有重要价值。【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性脑梗塞;法医学鉴定【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7(b)-0003—03

AnalysisofClinicalForensicIdentificationof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in23CasesL,形eiDepartmentofPublicSecurityTechnology,RailwayPoliceCollege,Zhengzhou45005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athogenesisandtheforensicpointof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TCI).MethodsThemedicalimage,clinicalmaterialandforensicmaterialin23casesofpatientswhohavebeenidentifiedwithTCl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rewere1caseidentifiedSeveredamage.4caseswereidentifiedaccordingtostandardforidentify

workability—gradationofdisabilitycausedbywork-relatedinjuriesandoccupationaldisease,1ofthemidentifiedthefirstlevelofdisability,2ofthemidentifiedthesecondlevelofdisability,1ofthemidentifiedtheseventhlevelofdisability.18caseswerei・dentifiedaccordingtoassessmentforbodyimpairmentoftheinjuredinroadtrafficaccident,3ofthemidentifiedthefirstlevelofdisability,8ofthemidentifiedthesecondlevelofdisability,5ofthemidentifiedthethirdlevelofdisability,2ofthemidentifiedtheforthlevelofdisability.1caseweassessedtherelationship

betweeninjuryanddiease,identifieddirect

causality.Conclusion

ThepathogenesisofTCIiscomplex,maybeonmultiplefactors.CTandMRIscanningmakeallimportantroleinthediagnosisandforensicidentificationofTCI.[Keywords]Traumaticbraininjury;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Forensicidentification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l】,但其致死致残率高,且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也呈逐渐增加趋势[21,TCI主要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合的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易与病理性脑梗塞相混淆,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引起争议,为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该研究就1999年1月一2011年6月期间受理检验的23例TCI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法医学鉴定要点,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TCI中男18例,女5例,年龄6~75岁,平均40岁。年龄阶段为:6~14岁10例(43.5%),15-35岁2例(8.7%),36-60【作者简介】李伟(1973一),男,河南孟津人,医学硕士,副主任法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医学检案及教学工作,电子邮箱:leewei22868@163.corn。

岁5例(21.7%),60岁以上6例(26.1%)。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4例,打击伤1例。1.2影像学检查入院时CT:脑挫裂伤9例,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1例。入院首次CT检查均未见有脑梗塞的影像学特征。人院后动态CT检查发现伤后24。29h有脑梗塞灶者4例,30~72h有脑梗塞灶者15例。4d以上有脑梗塞灶者3例。脑梗塞部位:顶叶6例,大脑半球8例,脑干3例,额颞叶4例,枕叶l例,小脑1例。病灶形态呈扇型或楔形低密度区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病灶>4cm者20例。23例TCI伤者在CT检查发现脑梗塞后均行

MRI复查确诊。1.3主要临床法医学检查所见偏瘫12例,失语4例,植物状态3例,智力缺损2例,视觉

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中外医疗3万方数据圈器揣M酬删.一m障碍l例,非肢体瘫运动功能障碍1例。2结果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p】鉴定为重伤1例;4例根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4】进行伤残评定,评为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2例;七级伤残1例;18例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习进行伤残评定,结果为:一级伤残3例,二级伤残8,三级伤残5例,四级伤残2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评为直接因果关系。3讨论3.1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制TCI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献报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局灶占位作用:脑外伤后引起颅内高压导致脑灌注压的下降,甚至脑疝形成,使脑组织受压,引起脑动脉受压、牵拉、扭曲,造成脑血管狭窄,出现动脉供血区的梗塞[03。②创伤性血栓形成阶,Sl:因头部或颈部受外力作用时,颅内或颈部血管发生扭曲、牵拉而导致血管内膜断裂,断裂面粗糙,产生附壁血栓引起脑梗塞。③脑血管痉挛:有学者报道阳0】5%~57%的脑外伤病人伤后会出现脑动脉痉挛,特别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痉挛更为剧烈,甚至引起血管内膜损伤,继而产生附壁血栓【ll】,发生脑梗塞。有报道认为[12-1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可使磷脂酶c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I'KC),而PKC的异常激活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而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则发展为脑梗塞。Kreiter等B4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发脑梗塞,并可引起严重的脑功能障碍。④脑微循环障碍:颅脑损伤发生后,由于脱水、利尿药物的应用和限制液体的入量,血液粘滞度增高,同时,脑外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血流缓慢,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而形成血栓,由于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调,导致微血管过度收缩、痉挛和血管内皮肿胀,脑微循环灌注减少,甚至出现“无再灌注现象”,加重受伤脑组织缺血,进而形成梗塞【151。@No耗竭:颅脑损伤后脑缺血缺氧,加之外伤后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导致NO的耗竭,NO的耗竭、匮乏与脑梗塞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l叼。该组外伤性脑梗塞多发于14岁以下的人群。与以往报道一致【1】,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7一目:①儿童时期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以直角从主干分出,走形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头部外伤产生脑组织相对运动时,血管受牵拉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引起梗塞;②儿童脑血管纤细,加之植物神经功能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头部突然震荡时,这些小血管即刻发生痉挛,变细乃至发生闭塞,使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尤其是终末血管,更易发生梗塞;③儿童时期脑组织发育尚不完全,其脉管系统和髓鞘尚未成熟,同时脑组织含水量较多,使之更加脆弱,轻微损伤可使血管移位、扭曲、拉长、痉挛乃至闭塞,使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易导4中外医疗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论著致脑梗塞;④儿童颈部肌肉发育较头颅相对迟缓,支持保护作用差,外伤时头颅过伸度大,颈动脉易受损。该组23例TCI中以一个或数个脑叶的大面积脑梗塞多见。说明这种梗塞并非由于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并发于颅脑损伤的原发性血管损伤和继发的血管牵拉及受压,局部血流量减少所致,特别是伤后大脑半球的梗塞往往见于特急性颅内血肿之后。当头颅的减速性损伤或脑组织的受压移位都可致血管移位、扭曲、拉长、痉挛乃至闭塞,易形成脑梗塞。宋一旋等Ⅱ鼍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尸体检验也认为血管痉挛、脑移位或脑疝压迫血管变窄、血流灌流不足都可导致外伤性脑梗塞。3.2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颅脑损伤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CT、MR]等影像学检查,CT是传统的脑梗塞影像诊断手段。CT扫描常见梗塞灶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呈楔形或扇型的低密度区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一般与颅内血管供应区相一致,边界清楚。目前,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TCI的诊断。动物模型实验田提示:脑缺血数小时后可发生水含量增多。从而引起MRI信号的变化,在血管闭塞6h后出现阳性表现。一般认为MR[在脑梗塞后6h即可有阳性发现,而CT需在受伤24h后才有阳性发现∞,在早期诊断方面,MRI要优于CT。因此,对于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或颈部外伤史且首次CT检查脑梗塞灶阴性。24h后CT检

查或6h后MRI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灶。尤其3d以内多见,结合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即可诊断TCI。3.3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学鉴定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主要包括伤病关系鉴定、损伤程度鉴定、伤残程度鉴定等问题。外伤性脑梗塞从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均有别与病理性脑梗塞(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多见),临床法医学鉴定时可结合TCI的发生机制及影像特征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进行鉴别。结合该组统计及相关文献分析Mn'2l】'TCI具有以下特征:①多伴发于中度至重度颅脑损伤或颈部外伤史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挥鞭样损伤:②伤者年龄较小,以儿童多见;③伤后24h内CT检查无脑梗灶,24h后cT影像学有脑梗塞灶:④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诊断要点口恐是:①可能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②安静休息时发病多见,症状多在短期内加重;③意识常保持清醒,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比较明显;④发病年龄较高,常伴有脑动脉硬化或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多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⑤脑脊液清晰,压力不高。脑梗塞与外伤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包括直接因果关系、临界型因果关系、诱因关系、无因果关系。在其因果关系判定时应根据临床体征、cT或MR]影像特征进行外伤参与度的分析。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