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1引言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

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

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

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

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大量的研究文献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像一群聪明的探险家从各个方向深入神秘的乡村振兴宝藏之地,各有各的发现和见解。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

1. 内涵丰富多元。

许多文献指出,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

这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魔法盒,每个方面都是盒中的一颗魔法宝石。

产业兴旺是基础,就像盒子的底座,没有稳固的产业,乡村就缺乏发展的动力。

生态宜居让乡村成为美丽的家园,就如同给盒子画上了精美的图案。

乡风文明是乡村的灵魂,好比盒子里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香薰。

治理有效能保证乡村的和谐稳定,像盒子的锁一样重要。

生活富裕则是最终的目标,是打开这个魔法盒后看到的璀璨宝藏。

2. 意义重大深远。

从国家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就像是国家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小齿轮,如果乡村不振兴,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有学者比喻说,乡村是国家的“后花园”,如果后花园杂草丛生、破败不堪,那么整个国家的“颜值”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

而且,乡村振兴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原本差距较大的世界。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1. 产业发展瓶颈。

在产业方面,文献中普遍提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很多乡村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模式,就像一直在一条老路上徘徊,缺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比如说,一些山区的乡村只种玉米、土豆等少数农作物,没有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或者乡村旅游等产业。

而且,农村的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

资金就像粮草,没有足够的资金,产业发展就难以“行军打仗”;技术如同武器,落后的技术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人才就像将领,缺乏人才就没有好的发展思路和管理。

2. 生态环境压力。

乡村旅游综述

乡村旅游综述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总第390期第24期2011年12月乡村旅游最早始于1855年的法国,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学习和参与农村劳作,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

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

[1]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

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国内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多样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成果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

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研究的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而且这一名词被提出来的时间也不长,争议尚多。

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乡村旅游的提法也是多种多样,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旅游农业、绿色旅游等等。

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1.刘德谦的观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刘德谦教授在《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一文中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风情,同时,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事活动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于农事难以分割。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选择。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瓶颈。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市场需求旺盛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乡村的宁静、清新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在节假日,乡村旅游景点常常人满为患。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发展模式多样化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有的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提供农家饭菜和住宿服务;有的以观光农业为特色,让游客体验采摘、农耕等活动;还有的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开发旅游景区。

4、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

同时,也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乡村道路狭窄、路况不佳,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网络信号差;公共卫生设施简陋,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2、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缺乏创新和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

农家乐的菜品和服务大同小异,观光农业的项目和活动缺乏特色,景区的开发也缺乏个性化。

这导致游客的选择有限,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和竞争优势。

3、专业人才短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服务接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价,从而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焦点;概况一、国内研究综述XX、XX(2002)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指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而农户正是营造乡村性的最基本群体。

XX(2004)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但相关研究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旅游业为农村和农户创造了多少收入这一基本性问题,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统计和研究中得到答案2。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课题展开,很少将目光注焦在农户身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并不对等,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户收益少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户在乡村旅游中作用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农户本身的技能不完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自发地展开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决策,尹振华(2006)著有“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一文指出,对旅游地农民进行跨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文化能力教育,就是要农民“知己知彼”,了解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区别所(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题名 的核心期刊及旅游 专业期刊论 文为综述对 象,利 用Nt xr s 文献 管理 软件 对我 国近5 oe p s E e 年来 的 乡村旅游研 究相 关问 题进行 分析 和总结 ,对 乡村旅 游的开发模 式、 乡村旅 游 与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 乡村旅 游可持续 发展 、 乡村旅 游影响
以及 乡村 旅 游 规 划 与 开 发 等 热 点 问题 加 以综 合 评 述 ,并 指 出未 来 国 内 乡村 旅 游研 究的趋 势 。 关 键 词 : 乡村旅 游 ;研 究综 述
[ 中图分类号]F 9 5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10 5 9( 0 2) 50 1—8 0 36 3 2 1 0 —0 90

乡村 旅游研 究现 状统计 及 专题 分 类
1 综述 对 象的界 定 .
乡村 旅游的概念至今在 学界没有达成一个
[ 收稿 日期 ]2 1 —0 0 2 5—0 1 [ 作者简介 ]郑 杨 ( 9 2 ),女 ,北京市人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 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 :旅游 16 一 目的地研究 等。 周志斌 ( 9 8 ),男 ,湖南邵 阳人 ,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 院在读硕士 。 1 8~ 朱 莎 ( 9 6 ),女 ,河南安 阳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 游发展研究 院在读硕士 。 1 8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学 院学报
2 1 年第5 02 期
( 总第2 5 ) 0期
近5 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郑 杨 周志斌 朱 莎
10 2 0 4) 0
( 京第二外 , 乡村旅游研 究也 日益 受到专 家学者 的关注。本文选取2 0 ~2 1年 问以 乡村旅游 为 0 7 O 1

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文献综述[前言]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

简单地说,乡村旅游就是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探讨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以现代旅游营销理论为指导,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主题]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

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

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乡镇2023年度旅游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

乡镇2023年度旅游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

乡镇2023年度旅游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目前的乡村振兴计划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部门在不断开展旅游业纳入乡村振兴计划的工作。

本文就乡镇2023年度旅游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进行简要叙述。

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乡村旅游业开始在中国得到高速的发展。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以加速乡村的现代化和发展。

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8亿,旅游收入达到万元钱。

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乡镇的一条黄金产业链。

二、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带动的是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手工制造、文化旅游、民俗传承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农户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改造成民宿,让游客来到山村深处,获得更多的旅游收益。

此外,有些农产品成了旅游景点,进入乡村市场也有了更好的途径。

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文化、休闲、自然环境的需求,为城乡同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乡村旅游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中国乡村文化十分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乡村旅游至关重要的是宣传和展示各个地区本地的文化和历史,使游客了解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和特色美食等等。

通过旅游的方式展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和乡土特色,不仅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也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四、加强对旅游业的引导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是乡村旅游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因为如此,乡镇政府和旅游企业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确保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和游客的体验。

除此之外,应加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注重对民宿、休闲村等重要业态的扶持和引导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9,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3;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2)。作者简介:郭焕成(1936-),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农业与乡村地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都市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研究。E-mail:guohc@igsnrr.ac.cn1597-1605页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郭焕成,韩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乡村旅游;综述;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未来展望

1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行了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乡村旅游已形成以下八种类型:①观光旅游型;②休闲度假型;③参与体验型;④文化娱乐型;⑤学习教育型;⑥品尝购物型;⑦疗养健身型;⑧回归自然型。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部分。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7个方面[1-7]。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低、文化内涵浮浅等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其当前的主要发

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中国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2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2.1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2009年末,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5%,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的城市化率均已突破80%。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大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国际上具有GDP800美元经验数字,认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这一标准后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8]。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到2009年达到23088元,增长了67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67.7%降到36%,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由于现代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都市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和设备不足,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旅游空间。随着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逐年降低,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逐年增加,加地理科学进展29卷1之城乡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2.2乡村和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且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加上各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乡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特点。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古朴的村庄作坊、天然的农副产品、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古代的村落建筑,在乡村地域上形成了“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重返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条件。乡村和农业已由过于单一的农民自居和农业生产功能,已转为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和教育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中国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传统农业生产功能已经逐渐减弱,其观光休闲功能开始日益凸显。2.3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比如:北京市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评选出“最美的乡村”,以此来加大对京郊民俗游的推介力度;成都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推动“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南京市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要举办“农业嘉年华”来为乡村旅游搭建舞台。3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征3.1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和ruraltourism(乡村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然而,Inskeep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有另外一些看法,他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将农业旅游(Agro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乡村旅游(Ruraltourism)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Deegan和Dineen也有类似的提法。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9-11]。随着乡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空间分隔状态逐渐被打破,大都市周边的乡村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日益多元化。所以,仅从产业结构[12]、土地利用和行政区划[13]角度来定义乡村并不全面,应该用乡村性质的强弱来界定乡村,主要是指与城市聚落相对应的一种具有明显自然依托性和乡土特性的乡村性聚落[14]。乡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区域,既包括乡村居民点,也包括乡村的农田、森林、草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有的称乡村地域系统。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图1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分析Fig.1Thedrivingforceanalysi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旅游主体 旅游开发城郊乡村 旅游地 旅游介体 旅游营销 经济收入增加 闲暇时间增多 生活方式变革 城市环境恶化 土地价格昂贵 经营成本提高 发展空间受限 民间资本增多 生态环境健康 田园风光怡人 旅游成本下降 乡土文化深厚 土地价格便宜 经营成本降低 发展空间广阔 政府政策推动 推 力 拉 力 159812期郭焕成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15-16]。3.2乡村旅游的特征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②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③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④旅客行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⑤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中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⑥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⑦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4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乡村旅游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和8%。4.1乡村旅游的分布特征就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1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4.74%,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通过以上数据分布统计可以看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较少。就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来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都市郊区:这是目前中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这种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城市,基本定位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游憩的“后花园”。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北京、上海、广州市郊区乡村旅游就属此类。②景区边缘区:主要依托各地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风景旅游区和西双版纳旅游区周围的乡村旅游就属此类。③特色村寨。特色村寨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村落建筑特色。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村的明清建筑群、福建的客家土楼、贵州的苗乡“寨子”、安徽黄山下的牌坊群等均属此类。④特色农业基地。是指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新疆吐鲁番葡萄基15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