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及结果分析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接诊的癫痫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采取化学发光法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临床效果进一步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结果该次研究80 例患者共监测128例次,其中,血药浓度50~100 μg/ml有64例次,占50.00%,而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有54例次,高于100 μg/ml有10例次;128例次中,单用丙戊酸钠106次,总有效率为82.07%(87/106);此外,80例患者中,有27例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疗效得到改善.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癫痫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与参考,从而改善临床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作者】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珠海5190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管理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7癫痫为精神科常见疾病,而丙戊酸钠属于治疗癫痫最为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安全性与疗效均较高,而且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巨大影响[1]。
不过,因丙戊酸钠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剂量难以把握,尤其是血药浓度超过100 μg/ml者毒副作用会明显增加,从而影响疗效。
基于此,加强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显得十分必要,本院实施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癫痫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1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患者或主动提出或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患者为一名25岁男性,癫痫病程1年,曾历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
最终经过综合评估,医生决定给予丙戊酸钠治疗。
在治疗的初期,患者服用50mg丙戊酸钠,每日三次。
但在第三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示,其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仅为10μg/mL。
根据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医生将剂量逐渐增加至每日100mg,每日四次。
经过调整剂量后,患者的血药浓度逐渐升高,最终在第十天达到治疗范围,为30μg/mL。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丙戊酸钠治疗初期,患者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治疗范围。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所导致:1. 肠道吸收不良:丙戊酸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如果患者存在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等问题,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其血药浓度。
2. 肝脏代谢异常:丙戊酸钠主要通过肝脏的代谢酶代谢,如果患者存在肝脏功能不全或代谢酶活性异常,也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减缓,进而影响其血药浓度。
3. 药物相互作用:丙戊酸钠在体内的代谢酶是多种药物共同作用的底物,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可能会干扰丙戊酸钠的代谢,从而影响其血药浓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为该患者提出以下药学监护的建议:1. 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丙戊酸钠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频次和给药途径等。
2. 定期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其血药浓度,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对于丙戊酸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4. 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应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如存在异常应及时调整丙戊酸钠的剂量。
丙戊酸钠作为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于其血药浓度的监测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学监护,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
丙戊酸钠片的含量检测方案

丙戊酸钠片的含量检测方案一、引言丙戊酸钠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为确保丙戊酸钠片的质量和有效性,需要进行含量检测。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丙戊酸钠片的含量检测方案。
二、实验原理含量检测的核心原理是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准确测量丙戊酸钠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本实验将采用滴定法进行丙戊酸钠片的含量检测。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取足够的丙戊酸钠片样品,并将其粉碎均匀。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滴定溶液和指示剂。
2. 滴定操作:将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如水。
然后加入适量的指示剂,如溴酚蓝指示剂。
用滴定管滴加已标定的滴定溶液,同时进行搅拌。
当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时,停止滴定,记录滴定溶液的用量。
3. 结果计算:根据滴定溶液的用量和样品的含量计算出丙戊酸钠片的含量。
可以采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正,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精确、准确,避免误差的产生。
2. 滴定过程中,要保持溶液的搅拌均匀,以确保滴定的准确性。
3. 滴定溶液的浓度和样品的含量应该选择合适的比例,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4. 注意安全使用化学试剂,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实验操作和计算,得出了丙戊酸钠片的含量结果。
根据实验所使用的滴定方法和标准溶液的浓度,可以得出丙戊酸钠片的准确含量。
六、结论本实验采用滴定法对丙戊酸钠片进行了含量检测,并得出了准确的结果。
此检测方案简便、有效,可作为丙戊酸钠片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七、参考文献[1] Smith A, Jones B. A 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dium valproate content in tablets using titrimetr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0, 108(5): 203-208.[2] Wang C, Li D. Determination of sodium valproate in tablets by spectrophot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 84(10): 4520-4525.请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对上述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患者基本信息】男,19岁,癫痫患者。
患有痫性抽搐10年,未手术治疗。
口服丙戊酸钠片(250mg/片)2片,每日3次。
检测到血药浓度波动,经药学师进行监护和调整,药效达到稳态。
【病情描述】该患者从2019年6月起,每年定期到医院进行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药浓度波动,常见于服药前几个月以及剂量调整后的几个月,出现血药浓度偏高或偏低的情况。
患者出现血药浓度波动的原因可能与服药不规律、饮食习惯及其他药物有关。
血药浓度波动可导致药物疗效不稳定、毒副作用增加,甚至致死。
为了解决该患者血药浓度波动的问题,药学师对该患者进行了以下药学监护及调整:【药学监护及调整过程】1.对该患者进行了口服丙戊酸钠片的效果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2.对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3.对该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用药教育。
4.制定了用药规范,要求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饮食规律。
5.加强了该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审查,避免该患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
6.根据该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药效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经过以上措施,该患者的血药浓度波动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效果稳定,没有出现血药浓度的波动。
【药学师的角色】药学师是癫痫患者管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治疗癫痫的过程中,药学师可以帮助医生纠正患者用药不规律、误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从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癫痫患者生命质量。
【结论】药学监护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癫痫患者,药学师需要进行药学监护工作,帮助其控制血药浓度波动,提高药物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从而实现治疗和护理的最佳效果。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探讨

55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7·医院药学·癫痫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脑电波异常放电的慢性脑部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1]。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癫痫患病率为 3.9‰~5.1‰,大多数发生于学龄前期[2]。
抗癫痫药物(AEDs)是治疗癫痫(PWE)的主要药物,其中,丙戊酸钠是一类广谱抗癫痫药物,在治疗部分性发作时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该药的治疗指数偏低,药代动力学差异大,且血药浓度水平会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疗效产生影响[3-4]。
本研究选取门诊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情况,并探究其血药浓度影响因素,期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在本院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9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为:①诊断:癫痫;②服用丙戊酸钠至少1个月。
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23±2.05)岁,患儿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入组患儿服用丙戊酸钠,用量为20~40 mg/(kg·d),至少治疗1个月,回院复诊时,于清晨下次服药前抽取标本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VPA血药浓度[5]。
当丙戊酸钠的浓度在50~100 μg/ml时,药效较为理想,当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时为无效,超过100 μg/ml时,药物使用过量。
收集全部患儿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包括:①患者因素:性别、年龄;②AED给药方案:药物剂量、药物剂型、联合用药情况等。
并通过简易药物依从性问卷(SMAQ)[6]评估患儿用药依从性。
SMAQ包括定性和定量的问题。
定性问题包括:①“您是否忘了服药?”;②“你有时会存在不小心服药情况?”;③“当你感觉好点的时候,你有时会停止服药吗?”;④“如果您有时感到更糟,您是否停止服药?”;和⑤“上个周末你没有服药吗?”。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与其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因此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于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将分析一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的情况,并进行药学监护。
患者是一位24岁女性,患有复杂部分性癫痫。
她正在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每天口服2000mg。
在治疗初期,患者的癫痫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血药浓度维持在10-20mg/L的治疗范围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血药浓度开始波动。
我们分析了患者的用药记录和血药浓度数据,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了可能的波动原因:1. 用药依从性不佳:在患者的用药记录中发现,她有时会漏服药物或不按时服用。
在丙戊酸钠治疗中,依从性对于血药浓度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2. 饮食影响:丙戊酸钠在口服后会被吸收,并且与蛋白质结合。
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可能会影响丙戊酸钠的吸收和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导致血药浓度波动。
3. 肝酶诱导剂:某些药物和物质可以诱导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患者可能同时使用了一些肝酶诱导剂,这可能导致丙戊酸钠的代谢加快,血药浓度下降。
针对以上可能的波动原因,我们提出了一些药学监护建议:1. 加强药物依从性教育:我们应该与患者沟通,了解她的用药困难和担忧,并帮助她制定合理的用药计划。
可以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或提醒工具帮助患者记得按时服药。
2. 饮食监护:建议患者在用药前后避免高蛋白质饮食,并避免与丙戊酸钠有相互作用的食物。
3. 调整药物剂量:如果患者同时使用了肝酶诱导剂,我们应该考虑调整丙戊酸钠的用药剂量,以维持血药浓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4. 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我们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了解丙戊酸钠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药学监护,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持续的药学监护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癫痫发作的概率。
丙戊酸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及用药分析

丙戊酸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及用药分析
卢荣枝;梁华识;缪瑞江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1(025)012
【摘要】目的为临床丙戊酸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均相酶免疫分析法(EMIT)对120例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59例(49.2%)患者血药浓度在丙戊酸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12例(10%)未能有效控制症状;48例(40%)低于有效治疗血药浓度,13例(10.8%)高于有效治疗血药浓度.其中29例(24.2%)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患者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结构.
【总页数】1页(P899-899)
【作者】卢荣枝;梁华识;缪瑞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中山,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中山,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中山,5284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相关文献】
1.3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用药分析 [J], 谢华;王荣;谢景文;贾正平;徐丽婷;马骏;张强
2.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合理用药分析 [J], 乔丽曼;崔虓;潘小梅
3.血药浓度监测对颅脑术后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的意义(附156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报告) [J], 王宏盛;季宏建;陈正楼;胥敏
4.164例/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影响因素和安全用药分析 [J], 罗媛; 张慧明
5.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疗效的影响分析 [J], 王延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意识丧失、肌肉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
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会存在一定的波动,这对于药学监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一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药学监护措施,以期对于丙戊酸钠的合理使用和剂量调整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32岁,患有癫痫病史10年,长期口服丙戊酸钠治疗。
近期因癫痫发作频繁,就诊于医院神经内科。
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分析医院为患者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示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
具体情况如下:1. 服药不规律:患者在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用药时间,经常出现漏服或者错服的情况,导致血药浓度波动明显。
2. 饮食影响:患者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高脂肪食物等,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从而影响了血药浓度。
3. 合并疾病影响:患者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等,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药物浓度波动。
三、药学监护措施1. 用药教育:药师应重点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告知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建立起固定的用药时间和用药习惯,避免漏服或错服药物。
2. 饮食指导:药师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对药物吸收有影响的食物,如高脂肪食物,以稳定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
3. 合并疾病监测:定期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监测,包括胃镜检查、肝肾功能检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疾病,以稳定血药浓度。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波动对于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药师应加强对于患者的药学监护,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稳定血药浓度,确保丙戊酸钠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及结果分析方剑英,郑荔莉,翁爱彬(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明显波动的原因,并得出结论。
方法:病例收集:2013年我院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情况(共101例,高效液相色谱法);统计分析;对病例基本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列表格体现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年龄、用药剂型、合并用药等情况)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变化的关系。
分析讨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对比其他文献得出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原因。
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大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个体差异大,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时,应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结果分析癫痫(EP)是一种表现为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大脑短暂性放电引起的间歇性发作的疾病。
我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癫痫患病率为5‰,其发病以男性为主,多起病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
癫痫地区患病率差异较大,且不重视癫痫发病治疗的情况多,高达60%以上[1]。
现如今,癫痫大多依赖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而丙戊酸是临床最常用的癫痫治疗药物。
丙戊酸钠是(Sodium Valpeoate,VPA)广谱的抗癫痫药,为癫痫大发作、失神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的首选药物[2],还可用于各型的小发作、混合型发作、局限性发作等。
临床上因其效果好、起效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而广泛推广使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明显波动,进而影响其临床疗效。
因此,使用丙戊酸钠期间需要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而且通过分析监测结果,找到影响血药浓度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来源病例资料来源:我院101例2013年门诊和住院服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并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患者,其中住院53例,门诊48例。
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9例。
其中口服丙戊酸钠普通片剂患者74例,口服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剂患者19例,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剂患者5例,使用注射用丙戊酸钠注射剂剂型3例。
1.2药品、标准品与仪器药品丙戊酸钠普通片剂(300mg/片,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戊酸钠口服溶液(12g∶300ml,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戊酸钠注射剂(400mg,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是公司)。
标准品丙戊酸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溴苯乙酮(分析纯);二氯甲烷(分析纯);甲醇(色谱纯)。
仪器日本岛津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LCsolution工作站、二元梯度泵、SPD-20A 型紫外检测器);1.3监测方法由于丙戊酸钠结构中没有紫外特征吸收的基团,因此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清中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需对丙戊酸钠进行衍生。
本文采用ω-溴苯乙酮为衍生化试剂,环己烷羧酸为内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的VPA浓度。
1.3.1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ODSC18柱(250×4.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1mL/min;柱温:15℃;检测波长:248nm。
1.3.2样品处理及HPLC分析精密吸取血清200μL,加内标溶液50μL,再加0.3mol/L 盐酸 150μL,摇匀,加二氯甲烷2mL,振荡提取5min,待分层完全后,充分吸取上清液离心6min(3000r·min-1),取上清液至另一干净试管,加衍生化试液、三乙胺各50μL,摇匀,置50℃~55℃水浴中衍生化反应(15min),水浴蒸干。
残渣加甲醇600μL溶解,涡旋振荡10s,离心3min(转速3000r·min-1)。
取上清液过滤进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记录内标及VPA衍生物的峰面积。
在所定实验条件下,样品及空白血清的色谱图见图1。
由图1可见,内标及VPA衍生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min、13.5min。
图1血浆+内标+丙戊酸钠HPLC色谱图(1:内标;2:丙戊酸钠)2 结果分析2.1不同年龄段以及伴有其他疾病(其他生理状况)时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使用丙戊酸钠后,在有效血药范围内的有55例(54.46%),低于有效血药范围的有33例(32.67%),血药浓度高于有效范围的有13例(12.87%)。
(见表1)伴有其他疾病的如呼吸道感染、脑部疾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共51例;其他生理状况有妊娠共4例;合计55例,占总数的54.45%。
其中在有效范围内的有25例(45.45%),低于有效范围的有21例(38.18%),高于有效范围的有9例(16.36%)。
(见表2)2.2给药剂型不同时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101例患者中,口服丙戊酸钠片的有74例,在有效范围的有41例(55.41%);口服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剂型的患者有19例,在有效范围的有5例(26.32%);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共5例,在有效范围的有2例(40%),使用丙戊酸钠的注射剂剂型的有3例,处在有效范围的仅1例(33.33%)。
(见表3)表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药浓度年龄例数血药浓度[例(%)]<50 50-100 >100<14 39 18(46.15) 17(43.59) 4(10.26)14--50 48 11(22.92) 28(58.33)9(18.75)>50 14 4(28.57) 10(71.43) 0(0)表2 伴有疾病(其他生理情况)时患者的血药浓度伴有例数血药浓度[例(%)]<50 50-100 >100呼吸道感染 5 3(60.00) 2(40.00)脑部手术后10 3(30.00) 5(50.00) 2(20.00) 妊娠 4 1(25.00) 2(50.00) 1(25.00) 脑部疾病22 8(36.36) 11(50.00) 3(13.64)急性心力衰竭 4 3(75.00) 1(25.00)其他10 3(30.00) 4(40.00) 3(30.00)表3 不同给药剂型患者的血药浓度剂型例数血药浓度[例(%)]<50 50-100 >100丙戊酸钠片74 26(35.14)41(55.41)7(9.450)丙戊酸钠缓释片 5 1(20.00) 2(40.00) 2(40.00) 丙戊酸钠口服溶液19 13(68.42)5(26.32)1(5.263)注射用丙戊酸钠 3 1(33.33) 1(33.33) 1(33.33)表4 合并用药时患者的血药浓度联用药物例数血药浓度[例(%)]<50 50-100 >100苯妥英钠 4 4(100)卡马西平 4 3(75.00) 1(25.00)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 1 1(100)氯硝西泮 1 1(100)维生素B6 10 2(20.00) 5(50.00) 3(30.00)维生素C 5 1(20.00) 3(60.00) 1(20.00)奥氮平 2 2(100)2.3合并用药情况下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合并苯妥英钠和(或)卡马西平等药物的病例共27例,占总数的26.73%;在有效范围的有7例(25.93%),低于有效范围的有16例(59.26%),高于有效范围的有4例(14.81%)。
(见表4)3 讨论在实际应用中,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其给药剂量间的相关性较差[3],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着重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3.1 患者自身的病理生理年龄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如表1所示,小于14岁的39例患儿中有22例(56.41%)有效血药浓度不在有效范围内,大于50岁的不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为4例(28.57%)。
究其原因,小于14岁的儿童患者个体发育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身体各项器官发育处于仍未完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体重、身高增加快,血药浓度变化波动明显[4];大于50岁的中老年患者各器官以及代谢功能逐年下降,如肝肾功能降低等原因从而影响丙戊酸钠体内过程。
因此患者的年龄是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对于14以下的儿童和大于50岁的中老年患者,更要重视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故临床上使用丙戊酸钠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选择合适个体的给药方案。
伴有其他疾病(其他生理状况)亦是影响因素之一。
如表2所示,脑部疾病及脑手术后癫痫患者共55例(54.46%)。
由于脑部手术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风险较大,因丙戊酸钠对术后患者影响小且对治疗各型癫痫有效而作为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等预防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因其血药浓度与疗效、毒性反应密切相关,故临床上测需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用于反馈性调整其用量[5]。
3.2 药物剂型口服丙戊酸钠是最便捷的给药途径,儿童常选择服用口服溶液,静脉注射丙戊酸钠的情况比较少。
如表3所示,口服丙戊酸钠普通片的74例患者有效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的有41例(55.41%),而服用缓释制剂的5例患者中有2例(40%)在范围内,但使用缓释片总人数较少。
有文献[6]报道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患者其血药浓度位于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明显比服用普通片的多,因为缓释剂型在胃内少量释放,在肠内缓慢吸收[7],从而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加长,从而避免出现峰谷现象。
为了提高丙戊酸钠疗效,建议无禁忌症情况下优先选用缓释剂型。
3.3合并用药如表4所示,有26.73%(27/101)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癫痫。
合用卡马西平和(或)苯妥英钠的患者会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相较于正常情况低。
由于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均为肝药酶诱导剂,合用时可加快丙戊酸钠代谢,而导致其血药浓度下降[8],因此联合用药似乎未必增强疗效, 反而降低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导致疗效随之减弱[9]。
另外,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联用,其肝毒性代谢产物增加[10],所以联用时应注意肝功能变化。
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竞争血浆蛋白,合用时游离苯妥英钠增加存在中毒的危险[11],所以应同时监测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
氯硝西泮对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无影响,但是联用时丙戊酸钠抑制氯硝西泮代谢从而导致中毒[12]。
维生素B为辅助治疗癫痫用药,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无影响[6]。
3.4 患者用药依从性患者依从性是已知的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之一,拒绝服药、遗漏服药或者不按医生嘱咐服药均会干扰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时,应尽量排除这一影响,以便更好的考虑和确定其他的可能因素的作用。
不规则服药是治疗儿童癫痫失败的常见原因[13]。
患儿年龄一般较小,常会拒绝服药,忘服,漏服甚至错误服药,从而导致丙戊酸钠疗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