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医案精选

合集下载

通俗伤寒论——犀地清络饮

通俗伤寒论——犀地清络饮

通俗伤寒论——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风温伤寒:表邪虽解。

临时热退身凉。

而胸腹之热不除。

继即灼热自汗。

烦躁不寐。

神识时清时昏。

夜多谵语。

脉数舌绛。

甚则肢厥脉陷。

急宜清透营热。

使伏热转出气分。

气宣卫泄。

或从疹而解。

或从狂汗而解。

轻则玳瑁郁金汤。

重则犀地清络饮。

皆可选用。

剧则紫雪品行军散。

历验如神。

通俗伤寒论第十八章,第九节发狂伤寒;阳毒虽解。

而发未透。

神识昏迷者。

犀地清络饮。

加三黄泻心丸。

(川连三钱、青子芩、煨甘遂各二钱、西牛黄、广郁金各钱半、猪心血一枚为丸、重一钱、朱砂为衣、药汤调下)。

开窍透以清神。

神清透。

其病自痊。

《温病纵横》赵绍琴认为本证乃邪热内陷,灼液成痰,痰热蒙蔽心包;又兼热灼津伤,血液浓稠,粘滞成瘀,瘀血阻塞血络,闭塞心窍之候。

邪热内炽,故身灼热。

痰浊内壅,则痰盛气粗。

痰热、瘀血内闭,阳气不得外达,故四肢厥逆。

痰热蒙藏,又兼瘀血阻塞,心窍闭阻,乃致神昏谵语。

口唇、爪甲青紫,舌紫暗,是瘀血阻络之兆。

舌塞短缩,是痰挟瘀血阻滞经络之征。

由于痰浊、瘀血阻滞,气血内闭,故脉沉,热灼津伤,阴虚血瘀,血行涩滞,则脉涩。

犀地清络饮方犀角汁20毫升(冲)粉丹皮6克青连翘4.5克(带心)淡竹沥60毫升(和匀)鲜生地24克生赤芍4.5克桃仁9粒(去皮)生姜汁2滴(同冲)另用鲜茅根一两,灯芯草五分煎汤代水,石菖蒲汁两茶匙冲。

本方也是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方中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散瘀解毒,再加桃仁增强化瘀之力;连翘茅根灯芯草清气分之热下从小便而出,有透热转气之效;生姜辛温化痰预防寒凉冰伏反佐之用;鲜竹沥菖蒲清热化痰开窍良药。

本方共奏清热开窍化瘀祛痰之力。

临床适合温病热陷心包,兼有痰瘀蒙蔽心包。

“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必用轻清灵通之品,始能开窍而透络。

故以千金犀角地黄汤,凉通络瘀为君。

臣以带心连翘,透包络以清心。

桃仁行心血而化瘀。

但络瘀者必有痰,故佐以姜、沥、菖蒲三汁,辛润以涤痰涎。

提壶揭盖——紫菀宣肺气以通二便

提壶揭盖——紫菀宣肺气以通二便

提壶揭盖——紫菀宣肺气以通二便提壶揭盖——紫菀宣肺气以通二便一味以宣肺而为世人所知的紫菀,却在北宋年间就被用于通大便,小编回头查阅本草著作,发现其确实有止尿血等功效,这都完美展现了腑病治脏、下病治上的精髓,也提示我们用药不局限于传统主治,见其理,也可移花接木。

(编辑/青立)诊余随笔·俞长荣临证治验谈撰文/俞宜年紫菀是止咳常用中药之一。

它辛而不燥,润而不滞,降而不损,所以李中梓称它是“金玉君子”。

紫菀还有通大小便作用。

据《千金方》记载,“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

”《本草通玄》记载“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药品化义》更明确地指出:“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宜通壅滞,大有神功。

”医史也有记述,史载之未成名时,曾用紫菀一味治愈宋朝权臣蔡京的便秘宿疾,因此声名鹊起。

我们治疗大小便不通,也喜用紫菀,取其宣肺气以通便,寓“提壶揭盖”之义。

1979年暮春,一老妇以便秘(已一周)求治。

细询后,知她宿有咳喘、痰多旧疾此次因感冒而复发。

考虑患者素体虚衰且年越七十,精气早亏,不任攻下。

况病由感冒而起,邪束于肺,肃降无权,故见上症。

治之之法,当宣肃肺气,开上焦以泄下焦。

处方:紫菀15克,枇叶、前胡、杏仁、桑皮、香豉、郁金各10克,甘草3克,服一剂,次日大便通畅临床体会,外感肺失通调而致便秘者或老人、气血衰弱不宜攻下患者,用紫菀、杏仁、枇杷叶为主,常可达到通便而不伤正的理想效果。

今春诊姓唐老妇,小便不利(尿量<1000毫升/日),伴头晕、心悸、短气、言语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拟为气血不足,斡旋无力,方取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血升提中气,加紫菀润肺而通调膀胱。

服两剂,小便显著增多。

从紫菀通便前胡治泻谈起作者/袁世华尝见吾师任继学教授以单味紫菀治疗便秘,颇有效验。

余百思而不解其意,遍查药书,亦皆未云紫菀有此功效。

后读《宋人医方三种》,该书首页有“史载之传”一文其中一案云:“蔡元长苦大肠秘,医不能通,堪诊脉已,曰:请求二十钱。

中医医案——腹痛腰酸腿痛

中医医案——腹痛腰酸腿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肝养荣止痛法治腹痛腰酸腿痛病案:额尔德特氏(淑妃),女。

诊查:十一月二十四日申刻,赵文魁请得淑妃脉息,右寸关滑数,左寸关弦而近数。

辨证:肝经有热,气道欠调,以致腹胀作痛,腰酸腿痛。

治法:今拟和肝养荣拈痛之法调理。

处方:炙香附二钱青皮二钱赤芍二钱泽兰叶二钱全归三钱川断二钱丹参钱五分牛膝二钱艾炭三分煨木香钱五分抚芎钱五分引用:炒阿胶六分。

按语右寸关脉象滑数,滑脉其来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常见于实热、痰热等实证。

数脉为阳热之象,脉率加快,一息五到六至。

《难经·九难》说:“数则为热。

”滑脉常与数脉并见,主阳盛热证。

左寸关弦而近数,弦脉之象端直且长,如按琴弦,指脉的动势弦紧有力,但波幅不大,弦脉主肝病、气郁不畅,又司诸痛,肝郁日久化热,痛甚气血急迫,皆可见弦而近数之脉。

肝经郁热,则气机不畅。

肝之经脉“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肝失疏泄,1营血不足,肝失所养,少腹作胀疼痛,腰酸腿痛。

本症既有肝郁化火之热,又有荣阴不足之虚,故养荣和肝以祛其虚,调畅气机以疏解郁热,活血祛瘀以止疼痛。

药用阿胶、艾炭、赤芍、当归、抚芎,即成胶艾四物汤之义。

阿胶、艾炭有养血止血,温散血寒的作用。

并且只取四物汤之义,而去熟地黄养血滋阴之腻滞,加丹参活血祛瘀之通行;丹参能利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以及血滞经闭、少腹疼痛,且丹参能散能补,故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

上药组方适于妇女血虚寒滞、少腹疼痛等症。

以方证测之可知,额尔德特氏所患大有可能是妇女痛经之疾。

只是因为皇门贵族不便明言罢了。

故在胶艾四物汤基础上加入行气活血之品,用香附、青皮、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泽兰叶活血祛瘀。

牛膝酸苦性平,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常用于瘀血阻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

泽兰叶与牛膝相配,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用续断壮腰脊,行血脉,补而不滞。

华夏中医论坛

华夏中医论坛

华夏中医论坛论坛›温病学资料› 温病医案温病医案从别处搜来的,共同学习风温案一:孙左男59岁初诊1952年9月10日头痛,微恶寒,咳嗽不重,发烧38℃左右,两脉浮滑,舌苔白腻根略黄,口干,心烦夜不能寐,二便如常,患者要求急给重药以速其效,故以清热凉气之味。

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9克、银花9克、苇根3克、大青叶30克、黄芩9克、知母9克,并自有紫雪丹1克冲服一付。

二诊1952年9月11日药后身热未退,头痛,恶寒未解,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而滑,脉来浮数。

温邪上犯,邪在卫气之间,误用清气,卫气不疏,正气受戕,面色暗浊,改用疏卫展气之品,以银翘散加减治之,处方:薄荷3克(后下)、荆芥穗6克、淡豆豉6克、炒山栀9克、桑叶9克、菊花9克、炒牛蒡子6克、前胡6克、杏仁9克,一付。

药后卫气得疏,面部及周身小汗,身热退净,脉象已转弦滑,舌苔略干,头痛、寒热皆解,再以疏解卫气而愈。

(《温病汇讲》赵绍琴"论到气才可清气")案二:败血症伴发肺炎治案患者王××男性54岁干部住××医院传染病房,住院后曾以抗菌素治疗不效,第七天邀中医会诊。

初诊1978年9月29日症状:发热,体温39℃~41℃,昼轻暮重,高热时伴有憎寒,精神淡漠,气急胸闷,咳痰稠粘,腹胀满,按之微硬,大便已六日未行,腿膝酸疼,入夜更甚,但无红肿。

舌质绛,舌根及中部苔黄黑而干,脉象滑数,112次/分。

化验:血象,白细胞130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7%,嗜酸1%;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X线摄片:右肺有炎症灶。

西医诊断:败血症伴发肺炎。

中医辨证:属热毒入营,肺失肃降,胃腑蕴结,津枯邪滞,气营两燔。

治法:养津通腑,清热肃肺。

拟增液承气汤加减。

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10克、制军10克、川贝母6克、鱼腥草30克、银花20克、炙甘草4克,服二剂。

二诊10月2日经服前方二剂后,昨晚七时许,大便一次,微清,粪色焦黄,腹满顿减,胸闷气急亦轻,晨间体温38.3℃,舌绛红,根部黄苔未退,脉象滑数,92次/分。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展开全文【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

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

增液承气汤——精选推荐

增液承气汤——精选推荐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卷2)[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大黄三钱(9g) 芒硝一钱五分(4.5g)[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方证治,系由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液亏损,又患温病,更伤津液所致。

热结阴亏,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燥屎内停,邪热愈盛,阴津渐竭,大肠无阴津之濡润,故肠中燥屎虽下之而不通,此即吴瑭所言“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

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等,乃热伤津亏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为热结阴亏之证。

故以滋阴增液,泄热通便而立法。

方中重用玄参苦甘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养阴,《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腹中寒热积聚”;麦冬甘微苦微寒,人肺、心、胃经,养阴生津,《本草纲目》卷16谓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消谷调中”;生地黄甘寒,人心、肝、肾经,滋阴生津润燥,《名医别录》卷1谓其“主男子五劳七伤……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三药相配,补而不腻,有滋阴润燥,增液通便之功。

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通便。

诸药合用,甘寒濡润,以滋阴清热,咸苦润降,以软坚降泄,使阴液得复,燥屎得下,热结可除,是为“增水行舟”,攻补兼施之剂。

正如吴瑭所说:“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温病条辨》卷2)。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滋阴药与泻下药同用。

该方系增液汤(玄参、生地黄、麦冬)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组成,故名“增液承气汤”。

[临床运用]1.证治要点本方专为温热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临床运用时应以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舌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干燥不通,证属热结阴亏者。

淡白舌与病性证候要素关系的研究

淡白舌与病性证候要素关系的研究
虚、 寒、 湿、 热、 血瘀等均为病性证候要素 ; 而要 正确 判断证候 名医医案中出现的频数 、 频率 以及淡 白舌 涉及 各种病性 证候要素 要素, 又 离不开 舌象 。淡 白舌 是临床上 相 当常见 的舌象 , 笔者 首 的频数 、 频率 ( 一个 医案 出现多 个 证候 要 素 时分 开 计算 ) , 建 立
1 . 1 资料来 源 7 6 8 0 例 当代 名医医案 中淡 白舌 与病性证 候要 素 1 . 2 临床研 究
1 . 1 . 1 资料来源 从 公开 出版 的 《 中医医案 医话集 锦》 《 施今 墨 2 0 1 0年 1月在 广西南宁市的各大三级 甲等 医院一 广西 中医药大 临床经验集》 《 程 门雪医案》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等7 4部 中医 学第一附属 医院、 广西 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 院、 广 西民族 医院 、 著作 中选取 当代 的全 国 2 9 5位著名 中医专 家的 7 6 8 0例 医案 作为 广西壮族 自治 区人 民医院就诊 的临床各科 患者及 广西 中医药大
次将 大规模的医案研究 、 临床研究及淡 白舌诊 断权值 的研究 相结 E x c e l 电子表格文档 , 并选 择淡 白舌涉及频 率最 高 的几 种病性 证
合, 以深入探讨淡 白舌与病性证 候要 素 的关 系 , 促 进 中医诊 断规 候要素 , 对它们各 自出现淡 白舌 的 比率 采用 检验方 法进 行 比 范 化的发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研 究对象 , 内容涉及临床各科 。
学患病 的学 生 、 教职 工及 其 家属 , 共1 0 1 8例 , 其 中男 5 2 6例 , 女 1 . 1 . 2 医案 纳入标 准 凡具备性 别 、 年龄 、 病名 、 具 体症状 描述 、 4 9 2例 。 舌象 、 脉象 、 证 候要 素或证名 、 治疗 、 转归 等要点 的医案为纳 入范 1 . 2 . 2 诊 断标准 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同医案研究 。 1 . 2 . 3 纳入标 准 辨证资料齐全 的临床各科病例为纳入范 围。 1 . 1 . 3 医案排 除标 准 ①患者临床表现描述过 少 , 难 以印证 其证 1 . 2 . 4 排 除标准 难以明确判断证候要素 的病例予 以排除 。 候要素结论者 ; ②在不 同医案著作 中出现患者 姓名及病 情雷 同 , 1 . 2 . 5 调查 内容 包括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病例来 源 、 主要 症状 、 舌 有相互重复嫌 疑的病案 。 象、 脉象 、 其它体征 、 中医病名 、 证 候要素 、 西医诊断等 。 1 . 1 . 4 证候 要素 的提取方法 以朱文锋教 授编著的《 证候要素辨 1 . 2 . 6 调查 方法 ①统一调查表格 : 一律 采用本项 目统一 的临床 证学》 及其它文献所述证候 要 素相关 内容为证 候要 素标准 , 调查登记表 ; ②收集临床资料 : 按 中医传统 四诊方法收集资料 , 严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

神农本草经 生命本能系统论-郭生白[1] 实用秘验方集萃 实用偏方验方大全.5000种滋养身体的生活 实用中药炮制学 手到病自除·杨奕 水蛭在男科病中应用经验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王冰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液本草-王海藏 铜人针灸经 头痛辨治10法──颜德馨教授经验介绍 图像诊脉法 外台秘要-王焘 万病单方大全(王唯一.史定文.林晶.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汪石山医案 王济民老中医防治癌症的学术观点和 望舌识病图谱 卫济宝书 温热经纬 温热论 瘟疫论 五运六气诊法大观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续名医类案(1) 续名医类案 宣明方论-刘完素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医案 颜德馨教授从气血失调辨治失眠的经 颜德馨教授运用毒性药物的经验举隅 颜德馨教授治疗前列腺肥大经验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颜德馨治疗脑梗塞的经验 颜德馨治疗中风的经验 一句话背单词词根版 一味中药祛顽疾(李世文) 医方囊秘(颜德馨.方春阳.云南科学 医贯 医行天下-萧宏慈 著 医经秘旨 医经溯洄集 医经原旨-薛雪 医垒元戎-王海藏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验方分册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经方实验录经方使用标准老年人便秘验方类经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临床辩证施治备要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临证指南医案灵枢经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旅舍备要方麻瑞亭治病验方王堆医书脉经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疗法郭海英秘传奇方清着者佚名民间偏方验方汇篇民间中医治疗癌症的三大秘方偏方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19891991名老中医之路名医类案正续封面名医类案名医奇方秘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序忆五十年前,我参与整理先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泊庐医案》,完全原案照抄,类编成册,竟无一言按语。

其辨证何以精,立法何以妙,用药何以巧,全靠读者自悟,若非跟师随诊,耳提面命,欲登其室,窥其奥,何其难也!古云:医者,意也。

当以意度之,不可言传者也。

然非不可言传,是不得其人而不言其秘也。

彭、杨二君笃实忠厚,虚心好学,于岐黄致力多多,底蕴既深而悟性又高,随诊于我不离左右者越十春秋。

1990年拜师于人民大会堂,甚慰平生之愿。

遂将所学,尽救二君。

二君亦不孚师望,意之所至,心即领悟,所谓心领神会、触类旁通者也。

几年以来,救死扶伤,不避寒暑;偶遇疑难,共参互商;稍得闲暇,问难《灵》《紊》,师徒同心,如影随形,淡古论今,其乐融融。

今二君整理医案已竣其事,阅之甚合我心。

其选案甚精,所加按语又直披不传之秘,此或有益于读者、医者与患者,我愿足矣。

是为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赵绍琴学术经验简介——代前言赵绍琴,男,汉族,1918年12月4日生于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赵师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

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在清太医院供职为御医。

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太医院院使(正院长),领衔头品花翎顶戴,民国初年出任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

赵师自幼熟读医学典籍,得家学传授,于1934年继承父业悬壶北京。

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号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跟随三先生临床学习多年,尽得三家名医之真传。

1950年赵师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成立,赵师受聘执教,主讲本草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教师之一。

1958年以后,赵师长期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中医内科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

197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

1979年以后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先后培养中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

1990年国家确认其为国家缎名老中医,批准带徒二人。

自此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临床带敦,将自已宝贵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弟子。

赵师得家传师授,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多。

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

对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法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

他认为叶氏所说“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而是指辛凉清解而达到汗泄透邪的目的,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这一字之差反映了赵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在温病治疗上赵师尤其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证。

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治理论。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其特点是辨证准,立法明,用药步,疗效好。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曰“平正轻灵”。

赵师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进行辨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从营血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尤其是对现代医学中慢性肾脏疾病研究更为深入,对中西医学关于慢性肾病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质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如慢性肾病非虚的观点,慢性肾病应当忌食高蛋白食物的观点,慢性肾病应当运动锻炼的观点,慢性肾病可遗传获得的观点,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逆转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都是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检验得到的。

这些创新的理论不仅是赵师学术特色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对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赵师得名师传授,又经60年临床,学术上自成一家。

其临床特色十分鲜明。

在诊断上特别重视脉诊,强调脉分浮、中、按、沉四部,即把传统的浮中沉三候扩展为浮中按沉四部,在温病中以应卫气营血,在杂病中反映标象和本质的关系,如浮中部所得仅反映疾病的现象,沉按部所得才反映了疾病的实质。

实践证明这是把握疾病本质,确定治疗大方向的关键。

在用药方面,除了用药步而精外,善用风药是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传统的解表类药物。

赵师对这类风药的运用,其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有许多妙用。

如用于升阳、疏肝、解郁、宣阳、疏卫、透热转气、胜湿消肿、利水通淋、疏利气机、疏通经络、利咽喉、止搔痒、行药力等等,其妙用不可尽言。

非随师侍诊,难以得其一二。

赵师临床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饮食宜忌和运动锻炼。

应当说,忌口是中医传统特色,可惜忌口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被人们广泛重视。

很多人以为医生就是开个药方,忌口不忌口无关紧要。

殊不知应当忌口的如果不忌口,那么本来应有的疗效就可能会被某些食物所抵消。

如《内经》强调:“热病稍愈,当何禁之?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赵师在临床上特别强调忌口,例如治疗慢性肾病时有一张专门的饮食调控单,上面开列哪些忌食,哪些直食。

实践证明治疗忌口的意义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病人的运动锻炼,也是配合治疗的重要方面。

这里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过去很多病以养为主,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要辨证地看待动与静的关系,适度运动对于治病对于养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赵师在临床上常常给病人开出一张运动处方,以配合药物治疗。

这种见解确实高人一筹。

我等有幸拜师于赵绍琴教授,随师侍诊,聆听敦诲,已十余年。

深感赵师学术经验之可贵。

师恩深厚,无以为报。

今在赵师指导下,精选其临证验案整理加按,公诸于世,以与同道共享。

其闻纰漏在我,是学力未达也。

如欲深求赵师之学术真谛,有其所发表论文近百篇,及著作数部如《温病浅谈》、《温病纵横》、《赵文魁医案选》、《文魁脉学》、《赵绍琴四百法》等可供研究学习。

更有全面系统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总结性之著《赵绍琴内科学》正在整理之中,不久即可问世。

我们翘首以盼。

赵绍琴教授学术继承人彭建中杨连柱 1995年10月风温(上呼吸道感染)周某,女,50岁。

初诊身热头痛,体温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

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

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浙贝12克,桑9克,连翘15叶9克,银花克,淡豆豉9克,炒牛蒡3克,芦根30克,二付二诊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

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前胡3克,黄芩9克,杏仁9克,芦茅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药后诸恙皆安。

[按]: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

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

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

以此为辨,则寒温立判。

况又有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佐证,其为风温犯肺无疑。

故投以辛凉平剂,疏卫达邪。

药后得汗而热退。

再以清宣,以泄余热。

观此案可知叶氏“在卫汗之可也”之心法,汗之并非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

赵师用药,轻清灵动,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

秦伯未誉之“平正轻灵。

”名不虚传。

风温2(化脓性扁桃腺炎)张某某,男30岁初诊二日来身热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两天,本属风热侵犯于卫,肺失宣降,应服桑菊饮治之。

但误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

今晨身热颇壮,体温39.7℃,咽红肿痛,且有自腐,咳嗽,痰中带血,胸宇刺痛,头痛日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

本为风热犯卫,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

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

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

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

蝉衣3克,僵蚕6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杏仁9克,片姜黄6克,竹茹9克,菖蒲9克,鲜茅芦根各30克,生石膏24克,一付二诊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来见,昨夜已得安睡。

昨进疏卫凉营之剂,今日神苏热减,病势好转,再以前方加减为治。

前胡3克,僵蚕6克,蝉衣3克,连翘9克,银花12克,姜黄6克,知母6克,生石膏15克,焦三仙各9克,鲜茅芦根各30克,二付三诊身热退净,体温37.2℃,咽红肿痛已止,咳嗽已徽,夜寐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腻,质略红,两脉弦滑皆细,数象已无。

温邪误汗以后,阴分已伤,前服清热凉营之剂,病势大减。

再以清气热、肃降化痰之法。

生紫菀3克,前胡3克,杏仁6克,川贝6克,黄芩6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三付四诊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声咳嗽,原方继进三付,再休息一周,忌荤腥甜黏之味即愈。

[按]:此为风温误治案。

本属风温袭肺,若投辛凉轻剂桑菊饮轻清宣透即愈。

医者误作风寒,用桂枝汤并姜汤发其汗。

汗虽出而阴益伤,热益重,咽肿白腐,神识将昏矣。

温病忌汗,犯其禁必祸不旋踵。

此时病机虽属邪陷心包,而论治法则不可骤用寒凉。

宜仿叶天士透热转气之法,透邪外出,则不致内闭生息。

故用以疏调气机见长的升降散,合银翘透邪于外,杏仁宣肺于上,菖蒲开窍于中,茅芦根分消于下,三焦通畅,内外和调,内陷之温邪外泄有路,故药后即见转机。

此透热转气之法,与单执寒凉以疗热病者迥异。

若一见神昏,便投三宝之类,则恐寒凉闭郁气机,内陷之邪更难外透矣。

赵师常言,叶氏透热转气之法乃温病第一要法,适用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奥义就在于给邪气以出路。

本案的治疗正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风温3(上呼嗳道感染)李某某,男,21岁初诊: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

本是风温之邪,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今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

本是风热,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势将发热增重,姑以清润宣肺,肃化清解。

防其咳嗽暴作,饮食宜慎。

沙参12克,浙川贝母各6克,杏仁9克,炒栀皮6克,淡竹叶3克,连翘9克,黄芩9克,鲜芦根24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二付二诊前服甘寒清润之后,身热大减,体温37.5℃,咽红肿略退,脉象从浮数已转为滑数,舌红苔黄,大便略干小便短赤。

昨服甘寒清润,阴复而热减,再以甘寒养阴折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