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存在下液液界面生长法制备硒纳米线_英文_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摘要:应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对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进行分类,着重介绍了电化学沉积法、电弧法、超声电化学法和电化学腐蚀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电化学纳米材料电沉积1 前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型材料和科技领域之一。
纳米材料是指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
当材料的粒子尺寸小至纳米级时,材料就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三大效应:(1)小尺寸效应,指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体的相干波长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光吸收、电磁、化学活性、催化等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的效应;(2)表面效应,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
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
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加,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得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使其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
研究发现,一些宏观量,如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正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上面的三大效应,才使它表现出:(1)高强度和高韧性;(2)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和低熔点;(3)异常的导电率和磁化率;(4)极强的吸波性;(5)高扩散性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的宏观物理特性。
自1991年Iijima首次制备了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纳米结构无机材料因具有特殊的电、光、机械和热性质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美国自1991年开始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项目和研究机构都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低温湿化学法可控制备一维Te纳米线/棒

联系人简介 : 樊希安 , 男,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先进能量转换材料 的研究. E — m a i l : x a f a n w u s t @1 6 3 . c o n r
洪小杰 , 樊希安 , 张慧轩 , 蔡新 志 , 杨 帆 , 陆 磊
( 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武汉 4 3 0 0 8 1 )
摘要
采 用低 温 湿化 学 法 制 备 了形 貌 可 调 的 T e 纳 米 线/ 棒 .考 察 了 反 应 温 度 和还 原 剂 滴 加 速 率 对 产 物 的 物
通 过调 控 还 原 剂 浓 度 有 效 实 现 了 T e纳 米 线 的 结 构 控 制 .X u e等 ¨ 以 无 水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二 钠 盐 ( E D T A) 控制 产物形 貌 , 成 功合成 了均匀 的 T e 纳 米 线.本 文采 用 低温 湿 化学 法控 制 合成 了一 维 T e纳 米线/ 棒, 考察 了反应 温度 和还原 剂滴 加速率 对产 物 T e 纳 米 线微 观结 构 的影 响 ,通过 观测 不 同反应 阶 段 产物 的微观结 构 , 探讨 了 T e纳米线 的生 长机理 .
子显微镜( F E S E M,日本 日立公司) , J E M - 2 0 1 0 F E F型透射电子显微镜 ( T E M,日本电子公 司) , L S P 0 1 —
溶剂热法合成ZnSe纳米材料

溶剂热法合成ZnSe纳米材料吴荣;姜楠楠;李锦;简基康;常爱民【摘要】Sphalerite or wurtzite ZnSe nanomaterials were controllably synthesized by one-step solvothermal technique using ethanol amine (EA) as solvent,zinc acetate as zinc source and Na2SeO3·5H2O or Se powder as Se source.X-ray diffraction (XRD),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 (ED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s,compositions and morphologies of the produ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phalerite ZnSe nanoparticles with the diameter of 30 nm are synthesized by adoptingNa2SeO3·5H2O as Se source,while wurtzite ZnSe nanoplates with thickness of 50 nm are prepared via Se powders as Se source.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of the ZnSe nanomaterials are dependent on the Se sources.It is also found that EA solvent and Se sour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ZnSe nanomaterials.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prepared produ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UV-Vis absorption and room-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以乙酸锌为锌源,Na2SeO3·5H2O或Se粉为硒源,采用溶剂热法在乙醇胺(EA)溶剂中—步合成晶型和形貌可控的闪锌矿和纤锌矿结构的ZnSe纳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晶型、成分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e源的选取直接决定了ZnSe纳米材料的晶型和形貌:以Na2SeO3·5H2O为源,产物为立方相闪锌矿结构的ZnSe 纳米颗粒,直径30 nm左右;以Se粉为源,产物为六方相纤锌矿结构的ZnSe纳米片,厚度约50 n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具有合适配位能力的乙醇胺溶剂和Se源对ZnSe纳米结构的合成起重要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室温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了产物的光学性质.【期刊名称】《无机材料学报》【年(卷),期】2013(028)006【总页数】5页(P579-583)【关键词】溶剂热;ZnSe;闪锌矿;纤锌矿【作者】吴荣;姜楠楠;李锦;简基康;常爱民【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9ZnSe 作为重要的宽带隙Ⅱ-Ⅵ族半导体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固体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的合成,固体的组成和结构,固相中的化学反应,固体中的缺陷,固体表面化学,固体的性质与新材料等。
固体化学主要是研究固体物质(包括材料)的合成、反应、组成和性能及相关现象、规律和原因的科学。
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它与固体物理及其他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因此很难给出明确的,全面的研究范围。
它着重于研究固态物质(包括单晶、多晶、玻璃、陶瓷、薄膜、超微粒子等)的合成、反应、组成、结构和各种宏观和微观性质。
2、假如你是从事无机材料方面的研究者,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哪些国内外期刊上投稿,试列举出其中的20种期刊。
《中国稀土学报》《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人工晶体学学报》《硅酸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艺》《SCI》《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材料工程》《材料导报》《纳米科技》《Chemistry of Materials》《Crystal Growth & Design》《Inorganic Chemistry》《ACS Nano》《NANO letter》《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Rare Earth Bulletin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半导体学报》《玻璃与搪瓷》《无机硅化合物》《材料研究学报》;(10)《crystal growth and disign》;(11)《internatianal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12)《inorganic materials 》;(13)《crystal research and techonolgy》;(14);《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15)《inorganic chemistry》;(16)《advanced founctional materials》;(17)《chemistry of materials》;(18)《japanese new materials》;(19)《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advanced materials》。
限域孔道生长法

§ 1.4.3模板生长法§ 1.4.3.1碳纳米管模板法碳纳米管模板法是利用碳纳米管作为限域的纳米反应空间、并以碳元素作为生成物或中间反应物的碳源参与反应合成一维纳米材料的方法。
1994年,Zhou 等首次用碳纳米管作为模板,通过与SiO 气体在流动Ar 气保护下于1700℃反应,合成了长度和直径均比碳纳米管相应尺度大一个数量级的 “针状”实心碳化硅(SiC )晶须[i]。
1995年Dai 等通过碳纳米管与具有较高蒸气压的氧化物或卤化物反应,成功地合成了直径为2-30 nm 、长度达20 μm 的碳化物(TiC 、SiC 、NbC 、Fe 3C 和BCx)实心纳米棒[错误!未定义书签。
]。
并给出了如图1.15所示的普适反应模式图:1997年Han 等[ii]以碳纳米管与Si-SiO 2的混合物反应制备SiC 纳米棒时发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3~16 nm 、管壁厚度为4~6 nm ,而合成的SiC 纳米棒的直径却为3~40nm ,远远偏离了先驱体碳纳米管的起始直径。
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作者认为气相活性基团有可能在碳纳米管内独立地进行反应生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碳纳米管模板合成氮化物纳米线(棒)的普适方法,其反应式为:MO(g)+C(nanotubes)十NH 3(g) MN(nanowires)十H 2O 十CO 十H 2 式中MO 为易挥发性金属亚氧化物。
作者采用此法合成了Si 3N 4、Si 2N 2O 纳米棒的混合物[iii]。
在合成氮化硅纳米棒的基础上,他们将Ga-Ga 2O 3的混合粉末置于刚玉坩埚的底部,碳纳米管仍放在多孔氧化铝隔板的上面,通入NH 3气,加热到1173K 。
与合成Si 3N 4纳米棒的过程相似,在碳纳米管层内部,由下而上的Ga 2O 气体与由上而下的NH 3气体及碳纳米管自身反应,在碳纳米管的空间限制作用图1.15碳纳米管作为反应模板制备碳化物纳米棒的反应示意图[错误!]图1.16 CNT 替代法合成BN 纳米管生长机理示意图[xiv]。
CdS、CdSe纳米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日 期:丝盟幺孕
第一章 绪 论 纳米微粒是指颗粒尺度为纳米级的超细微粒,它的尺度一般在 1nm~100rim之间,是介于原子、分子和固体体相之间的一种物质状 态。由于纳米微粒的表面积大,且处于粒子表界面上的原子比例甚高 (一般可达到总原子数的一般左右),这就使它具有不寻常的表面效 应、界面效应和量子效应等,因而具有传统固体不具备的许多奇异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广泛应用于制备发光二极管‘1,∞、非线性光材 料‘孙、传感材料‘们、太阳能电池‘扪、光催化剂‘6,n、生物医学材料‘8,9’等。 纳米材料科学是--f-j多学科交叉性强的科学,它几乎涉及物理学、化 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全部领域。由于其潜在的应用背景,使人们确信 纳米材料科学必将给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几十年来,在半导体材料科学中,人们对于纳米半导体材料的 研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00-20’这主要是因为同传统的体相半导体材料 比较起来,纳米半导体材料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 1.1量子点的基本特性 当无机半导体微粒的尺寸降低到其相应的体材料的激子波尔直 径时,半导体微粒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转变为具有分子特性的离 散能级,同时导致禁带宽度增]jn(2心41。这一基本物理性质的改变不仅 使半导体的光电性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体相材料所不 具备的奇特的物理现象。 (1)量子尺寸效应 当微粒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由于电子的运 动在三维方向上同时受到限制,导致了电子态密度的改变,并且使电
DTG—DTA,XPS,TEM,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s of the CdS nanoparticles were modified with
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顾期斌【摘要】对低维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低维纳米结构如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和纳米带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07(000)009【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化学特性【作者】顾期斌【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04;O614引言作为一种物质状态,纳米材料早就被人们所利用,人们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 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所收集的碳墨作为墨的原料以及用于着色的颜料,就是最早的纳米材料。
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材料是由肉眼无法看到的纳米尺度的小颗粒组成的[1-2]。
大约在1861年,随着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的建立,科学家们才开始对1~100 nm的粒子系统即所谓的胶体进行研究,而当时人们还只是将其作为宏观体系的中间环节来研究,并未认识到这样的尺寸范围属于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
直到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形成。
1992年9月在墨西哥Cancun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结构材料会议,正式将纳米材料作为材料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标志着纳米材料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1 纳米材料研究简况近些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纳米结构体系与新的量子效应器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与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相关的单电子晶体管原型器件在美国研制成功;将两个人造超原子组合到一起,利用耦合双量子点的可调隧穿的库仑堵塞效应研制成功超微型开关;美国IBM公司的华森研究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共同研制成功了室温下的超小型激光器;美国贝尔实验室利用纳米硒化镉构成纳米阵列体系,实现可调谐二极管的研制等等。
我国的科学家在纳米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对世界纳米科技乃至整个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液相还原两步法合成纳米铜的工艺研究

第11卷 第5期 精 密 成 形 工 程2019年9月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161收稿日期:2019-07-21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20171BBE50010);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重点项目(20181BCB19002) 作者简介:黄福东(199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焊接。
液相还原两步法合成纳米铜的工艺研究黄福东,左志超,陈玉华,王善林,黄永德(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36)摘要:目的 研究液相还原步法制备铜纳米颗粒过程中,工艺参数对铜纳米颗粒形貌尺寸的影响。
方法 在水体系下,先用葡萄糖将铜离子预还原为氧化亚铜,再使用次亚磷酸钠将氧化亚铜还原成纳米铜颗粒。
分别改变反应过程中的PVP 添加量、次亚磷酸钠的浓度以及加热温度,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所得的产物进行形貌观察。
结果 PVP 添加量与次亚磷酸钠浓度的提高,都使得铜纳米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并且过量的PVP 会造成铜纳米颗粒的团聚;然而随着温度的提高,铜纳米颗粒的尺寸先减小再增大。
结论 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VP 添加量为2 g ,次亚磷酸钠浓度为1.2 mol/L ,反应温度为60 ℃。
此条件下所制备出的铜纳米颗粒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均匀,粒径为400 nm 左右。
关键词:液相还原法;两步还原法;纳米铜DOI :10.3969/j.issn.1674-6457.2019.05.025中图分类号:TB3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57(2019)05-0161-05Synthesi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Two-step Liquid Phase ReductionHUANG Fu-dong , ZUO Zhi-chao , CHEN Yu-hua , WANG Shan-lin , HUANG Yong-de(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Forming and Joining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Components, Nanchang 3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morphology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dur-ing prepar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liquid phase reduction. In the water system, the copper ions were pre-reduced to cuprous oxide with glucose, and the cuprous oxide was reduced to copper nanoparticles with sodium hypophosphite. The amount of PVP add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phosphite and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were changed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y of the obtained product was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crease of PVP and sodium hypophosphite increased the size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excess PVP caused agglomer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however,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size of 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experiment are as follows: the amount of PVP added is 2 g,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phosphite is 1.2 mol/L, and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60 ℃. 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prepar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have good dispersibility,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 and a particle size of about 400 nm. KEY WORDS: liquid phase reduction; two-step reduction method; copper纳米粒子一般指颗粒尺寸在1~100 nm 之间的粒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