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观与修身

将帅观与修身
将帅观与修身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齐人孙武所著,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它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高度浓缩我国古代人民的大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受到国内外军事家,而且也受到政治家以及企业家等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推崇。掀起了对《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孙子兵法》现实价值,其中包括军事学、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并且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孙子兵法》的领导心理学思想,给当今社会的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以参考和借鉴。

现代领导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有关领导的心理特质和管理行为模式。《孙子兵法》十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另外,《孙子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可见,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将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孙子兵法》的许多论述中都涉及到领导心理学的内容。其中五事之一的“将”就是专门阐述将帅本身素质和领导艺术。下面分别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领导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探讨。

1、领导特质论

孙武系统论述了领导特质的结构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简称“五德”。他高度简明的概括了作为军队将帅需要的领导素质,同时也是选择将领的主要标准。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吉色利通过事实研究,采用语义差别量表法得出领导特质可以分为3大类、13个因子,包括能力、个性品质和激励3个大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所提出的领导特质有很多相似。当然,用现代的观点分析,孙武的领导特质论显然是不充分的。然而,在2000 年前,孙武能够发现领导特质的基本因素,是难能可贵的。

1.1 领导的“智”

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将帅智谋才能的非常重视。一个“贤将”必须深刻掌握对于关系全局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兵法·计篇》:“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九变篇》:“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可见,孙武认为将帅必须有能力灵活处置复杂的、易变的、矛盾的战场情况,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战略。另外,作为优秀将帅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周密的谋划预测能力。《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没有综合判断的洞察能力和科学的预见能力,是不可能胜任将帅之职的。

另外,我国心理学研究者把《孙子兵法》中所涉及的领导能力分为:高度的观察能力、情绪的自控能力、意志能力、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这些在《孙子兵法》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如在强调领导的观察能力时,孙武在开篇《计篇》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形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孙武强调将帅必须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1.2 领导的“信”

《说文》中说:“信,诚也。”《孙子兵法》中的“信”本义为真心诚意,一般理解为赏罚有信,也可以理解为信任下属,“信”既是领导自身的特质,又是在激励过程中所掌握的原则方法。它是指相信且敢于托付下属,使之放弃戒备的心理诚心愉快地接受某项工作的心理状态。通过信任激励就可以使下属产生荣誉感,增强责任心,激发事业心。《孙子兵法·九地篇》指出:“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思是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这要求领导信赏信罚,敢于破格提升有胆识之士,满足士兵的成就需求心态。

领导怎样才能获得“信”呢?孙武认为应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孙武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所说,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作为领导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大公无私、忘己,哪有不能获得广大下属信任的。

孙武指出,只有真正的懂得“败兵六道”的将帅才能赢得信任、有效的行使领导职能。“败兵六道”的主要责任在于将帅,为将帅者不可以不仔细观察分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孙武论述的非常清晰:“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1.3 领导的“仁”

《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下畏危。”可见,孙武认为民众与国君意愿一致,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保证战争赢得胜利。孙武又曾指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这也是阐明同样的道理:下层的民众和上层的君主、将帅,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是战争取胜的保证。如何才能“上下同欲”,孙武告诉将帅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为“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这是孙武对将帅的“仁”具体的诠释和注脚。当将帅以极其宽阔仁慈的胸怀对待士卒时,在交战中士卒能不全力拼搏吗?

1.4 领导的“勇”

这是孙武从个性来讨论将帅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就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表现为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和整体性。特定的性格特征决定了领导的决策是否果断、坚定,孙武认为勇敢果断是将帅必备的性格特征。但是,《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意思是将帅要处事沉着老练,解决矛盾要公平,不带感情色彩,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指领导者不仅要勇敢果断,而且应具备沉着冷静、稳健的性格和公正严明的、雷厉风行的个性持征。

孙武还告诫将帅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带来的危险。《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为将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和气质:一、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诱杀;

二、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三、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四、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凌辱而失去理智;五、过分溺爱部属,易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告戒将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中,将帅的思想意志、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常可成为对方“攻心”的缺口。因此,古今军事家都非常强调指挥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性格,谨防由于忿怒而迸发出的头脑发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不仅需要勇敢果断的决策能力,也需要沉着、冷静,泰然处之良好情绪。

1.5 领导的“严”

孙武强调对待士兵要“仁”,但是关怀和爱护都要适度,假若对士兵过分厚养,一味溺爱,违反了纪律也不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所以,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带兵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子兵法·地形篇》具体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意思是,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叫做“乱”,这必然会导致军队失败。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这种治军之法得以保障的基础就是将帅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使军队训练有素,有良好的军风和心理素质。

2、领导职能论

《孙子兵法》在强调将帅领导才智谋略的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将帅的职能。我们主要从人才的选用、领导的决策和激励、领导权力的使用来讨论《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领导职能。

2.1 选用人才

选贤任能是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先秦诸子对“择人”有充分论述,如“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指,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够依据事物的客观性质,去创造形成有利的形势,然后“任势”而动,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

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孙子“择人任势”用人观。这要求将帅在选才用人的时候做到唯才是用,还要“用人不疑,择人不族”,这都需要领导的气度以及全局为重的战略眼光。

2.2 决策

决策是领导最重要的职能,在《孙子兵法》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主要的决策思想为整体系统观和科学预测观。孙武在《孙子兵法·势篇》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就是说,用迷信占卜的方法取之于鬼神,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来推测吉凶,或用过去相似的事情来类比,都靠不住。只有通过人的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可见,孙武的决策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孙武强调进行战略决策前必须周密分析各种条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将各种相关条件、因素综合起来加以统筹,综合分析事物本身的各种条件,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在十三篇伊始他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因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对战争涉及到的死地和生地,存亡的规律,不能不进行认真的考察,必须从分析国家面临的内外环境入手,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来进行。孙子认为战略决策需要考察的重点就是“五事七计”,即“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计。“五事七计”揭示的内容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宏观决策需要系统详尽的调查分析。它部分以现代思维的整体系统思想为基础的决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所谓庙算,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战争决策方式。先计后战,庙算知胜,是孙子战略决策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在战前进行认真的战略决策,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在预见确有取胜把握时再进行决战,从而避免个人决断和受情绪因素的影响。

2.3 激励

《孙子兵法》中有丰富的激发士兵斗志的思想,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外战争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将帅的战绩。孙武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物质奖赏是激励的现实手段。所以孙武说“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意思是获取敌人战利品,就可赏予物,率先杀敌,取得敌人战车的,则可以赏其先得者,目的就是为鼓励先勇者。通过物质激励就可以使士兵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作战风格。

物质刺激固然重要,但精神激励才是孙武的根本法则,他用“爱兵如婴”这种类似儒家“仁爱”式的情感投人,进行情感管理,赢得民众支持,鼓动民众信念,激起国民拥戴,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指看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他们就可以与你共涉难险,看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他们就可与你共赴疆场,爱抚的结果既是给管理者自身树立了权威,又取得了让士卒与你“生死与共”的效果。孙武不主张因战争给国民造成财、物及精神上的创伤,正因为如此,他坚信“上下同欲者胜”。可见,孙武这种“爱民”思想,正体现了战略

性、全局性的精神激励,也反映了他深知社会结构的粘合剂是社会心理因素的道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感情投资”策略正是借鉴了孙武的精神激励思想。

2.4 用权

不同级别领导权力的分配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充分明确上下级的职责范围,并且各级领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事管理权,就可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精辟的论述:“不知三军之事,而问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可见,孙武极力反对上级过多地干预下级的工作和越权行事,要求上级领导充分地下放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下级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地行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权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事无大小必亲躬是领导者之大忌,但不能放权完全放弃管理,核心的保持领导权威的权力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3、领导艺术论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领导职能而灵活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方法,它与领导的领导风格和人格特征紧密联系的。运用领导艺术,可以提高领导效能,提高工作绩效。孙武非常重视领导艺术,在《孙子兵法》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

3.1 文武兼施、德威并重

《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这句话体现了孙武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军思想和治军原则。首先,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文治”思想的本源是施以仁爱,尊重人,关心人。激励是管理的最重要的职能,对员工的业绩赏罚不明的组织,必定是贤愚不分、是非不清、优劣不辨,在这样的组织中,会使员工的荣誉感心理和精神动力丧失殆尽。因此,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其次,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对人的管理和协调,既可以依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制等手段进行硬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感召、启发、诱导和激励、奖惩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它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即变放任管理为规范管理,依靠规章制度、法纪和组织职权进行程式化、有序化的管理。它所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硬性管理和人性化、人格化管理的柔性管理相结合。

3.2 置之绝境而后生

孙武很重视部属的处境心理:“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己则斗,过则从”(《孙子兵法·九地篇》)。这就是说,士卒的心理状态是: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更好地听从指挥。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地篇》指出,“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意思是部队一旦置身于无路可

走的绝境,就会面临生与死的选择,就可能合力拼死求生,死也不会败退,尽力奋战。因此,必要的时候,要不拘常法,舍得把部队置于逆境,以期激发他们无比的勇气,正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利用身处“困境”的求生本能来激发下属的积极奋进的观点,还见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人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意思是,将领深人敌国,要像射出的箭一样,使他们勇敢直前,烧掉船只,砸烂饭锅……断其退路,表示不进则死。孙武认为将军队置身于一个特殊危险环境之中,造成不胜则亡之势,以求生存的本能为激励就能获取胜利。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刺激必有反应。当个体深感性命攸关的时刻,必然引起强烈的情感振动,激起求生的本能,即使胆小怕事者在此困境之下,也同样会使出全身解数,力争生存,因此就能收到“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的效果。作为领导给下属压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时使下属陷于绝境可能会受到奇效。

3.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领导应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觉地去发扬长处,抑制短处,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能够胜任领导工作对自己提出的德与才的要求。不要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即使有许多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吸引,你也要有清醒的自我估计和坚强的控制能力而不为所动。《孙子兵法·谋攻篇》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从这段话可以看到,认识环境和了解他人都很重要,认识自己也同样重要。只知彼不知己或只知己不知彼都不好,只有知彼知己,才能获全胜。作为领导只有充分掌握了各个方面的信息情报之后才能够正确地做决策。另外,领导还应明白,所谓知己,不仅要知长处的己,还要知道短处的己。

孙子认为,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立足于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孙子还说,将帅有五种可能

致命的危险:只知道拼杀冲锋,就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中敌人羞辱而失去理智;不分情况吝惜民力,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都是将帅自身的弱点,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的重视。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的,就必定会有祸患。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师,将帅不

可因一时的忿懑而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忿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能的将帅应该加倍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孙子还认为,古时候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孙子对将帅素质的要求主要是强调了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素质比较全面。《孙子兵法》开篇即对将的条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它的要求是非常丰富的。它要求将有“杂于利害”的“智者之虑”有“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谋略,有“视卒如婴儿”的“厚”和“爱”,有不爱“禄爵百金”以“知敌之情”而取胜的“仁”,有使氏族“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的组织指挥才能,还要赏罚有信,做到“令素行以教其民”等等。这其中既有德的要求,又有才的内

容。

五德兼备者为将的人才标准,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领域,也适用于其它领域人才的使用。“信”自古经商之道在于一个“信”字,我国以前不少店铺上书有“童叟无欺”的字样,目的是取得顾客的信任。此外还有取信于企业员工,取信于生意伙伴,信守承诺、遵守合同协议等。

“仁”,对于企业讲是以服务于社会为第一个目标的,对企业的职工来讲,是以仁爱之心对待部署,上下一致。仁是人心。一个单位、集体的团结、奋进,就是仁的结果。

“勇”,主要是勇于决断,善于决断。

“严”主要是严明纪律

第二,要足智多谋。并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孙子要求将帅素质应当全面,但更突出强调了将帅的“谋”。这也是和孙子的军事思想体系紧密相连的。有学者认为“伐谋”思想是孙子全部兵学理论的中心思想。这种兵学思想体现在用人上,就是突出强调将帅的智谋。孙子是如此的看重将帅的智谋,所以他把“智”列为将帅“五才”之首

来加以强调。

第三,要实事求是,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勇气和胆略。孙子认为,究竟“战”还是“无战”,应当根据“战场”来判定,惟“战道”是从,而不惟“主”是从。这是一个良将硬钢具备的一种素质,这样的“将”才真正是“国之宝也”。孙子也正式从惟“战道”是从的角度,提出了“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可见,惟“战道”是从,并不意味着随随便便就可以“不受君命”,只有在君令有违战场实际情况时,将帅才能“君命有所不受”,并依据战场形式来灵活处置。当然,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需要坚持真理、敢作敢为的勇气和胆略的。如果明知“君命”与“战道”不符,为了“求名”、“避罪”,讨得君主一时欢心而惟君命是从,必定会招致失败。这样的人才不是真正的良才。

孙子的人才素质观对我们今天的干部工作至少有如下三点启示:其一,考察干部既要看才,也要看德,德才兼备,方能重用。其二:要注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点子多办法灵的人。其三,对那些一切从实际

出发,踏踏实实干工作,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来取悦上级领导,尤其是当上级意见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能够不惟上、只惟实的干部,要大胆的重用。在用人问题上,绝不能以个人好恶定取舍,搞“近我者用,顺

我者升”那一套。

商场如战场,用人如用兵,在战场上,得人才者得天下,选好、用好智勇双全的将帅,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商战中,得人才者得市场,选好、用好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关于人才的择用

孙子认为,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制约因素很多,但从用人的角度来看,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将能”,他把“将孰有能’列为预知战争胜负的”七计“之一;其二是”君不御”,国君要为“能将”充分施展才能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他说之所以国君给军队造成祸患的有三种情况:不懂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退却而命令军队退却,这叫做牵制军队。不懂得三军的事物而参与干涉三军的管理,士兵就会迷惑;不懂得三军的权谋而参与干涉三军的指挥,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惑,那么诸国乘机攻袭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扰乱了自己的军队并失掉了自己的胜利。所以判断胜利有五种情况: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或者是不可以打的一方会胜利;懂得兵力多与少调用一方会胜利;上下同心同德的一方会取得胜利;以有防备对无防备的一方会取得胜利;将帅有能力而君主不干预的一方会胜利,这五种情况,是判断胜利的原则。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用人思想无疑唉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选准人,有了“将”,这才只是第一步,有了人才之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人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干预和束缚得太多,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当然,“将能”才能“君不御”,选准人才是放手用人的前提和条件。

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势篇》大意是:选择合适的将领,挑选适当的人才,用在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就能创造出良好的形势来,用兵如此,干其他的事业同样如此。择人任势,主要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择人任势要重才。择人任势要礼贤下士。对贤才,要有如周文王对吕尚那样的纳贤精神。择人任势要用好才,用才要有豁达态度,用人不疑,用人不妒,敢用超已之长的人才,敢用过去反对过自己并被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择人任势要育人,对企业的“将”要根据变化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培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看了这么长时间的《孙子兵法》,好像还没有真正的认真想过一次,缺乏思考的精力!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很轻松,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要改变,想要彻底的改变,不愿意每天在办公室里浪费我的青春了。我要去了解市场、教育市场。我要去市场历练一段时间,那样也许我会成长得更快!

给予我成长的时间已经够长得了,不应该有失望!2008年7月29日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开国元帅和大将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原来是这样排名的 授衔简介: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的区别

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十大元帅资料图 今天,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个名单的出炉,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各位战功卓着的将军们,在授衔过程中,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 ?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

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这些?山头?,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但也真实存在,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关系十分复杂。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完整版)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摘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在其所涉及的管理领域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目标,而“修身”作为儒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它进行的是一种由“内圣”到“外王”的自我修炼,突出了“修身”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现代社会正日渐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但我以为追求至善心性、反求诸己、慎独主敬的儒家修身之道,对于当代人面对安身立命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修身之道自我管理 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由孟、荀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了思想比较丰富的儒家理论学派。其中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围绕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修身之道进行了提炼、分析、整合,归纳整理出其中对现代人进行自我管理有益的部分。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其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并通过“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治人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管理者自身。所以治人首先是修身,即自我管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表明了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终极目标。它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大学》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三)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管理以及

开展文明修身的活动总结

开展文明修身的活动总结 开展文明修身的活动总结篇一 为深入贯彻县委文明办、县教体局关于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文件精神,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校根据县委文明办、县教体局有关文件要求和我校制定的创建文明学校工作方案,在全校范围内扎扎实实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使创建工作上了新台阶。现将本学年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1、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为了使创建目标人人知晓,个个为创建工作尽责尽力,学校通过板报、简报、橱窗、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宣传教育阵地,围绕创建主题,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开展文明创建以来,我校先后多次组织清理卫生死角活动,规范学校校园宣传、公告的张贴行为。以广大学生和家长满意为标准,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为抓手,以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和优质的教学树立文明和谐学校的新形象。 2、开展扎实的创建活动 学校把开展创建文明班级的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学校的基础性创建工程来抓,扎实开展全面创建活动。学校认真制定了评比条件,天天检查、周周验收、月月评比。 通过这一基础性的创建活动,推进我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创建文明学校工作真实落到了实处。 开展文明修身的活动总结篇二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求知。学校首先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了本次主题活动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创建文明校园”活动。 一、宣讲礼仪,提升认识 积极开展学习礼仪读书活动,礼仪的养成需要学习,没有学习,便无从谈起礼仪规范。为此,我们创设了“人人讲文明,人人重礼仪”的浓厚氛围,各班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寒风袭来,卷回百年,金戈铁马,百万军,名将如云,他们开疆扩土,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每人的头顶都闪烁这将军最为荣耀的称号,名将,随着风,仿佛就在眼前。。。。。。大鹏展翅飞万里,划翱天香无人迹。羽随风狂寒如刃, 告问远知天上来。清风唯伴花清霜,夜入铁色瞳冥慏。 但寻将军今何在,天上群星自孤傲。此诗为本人亲做卷首诗,望此知识能助于大家。 最优秀的统帅--徐达大将军 朱元璋亲如兄弟的朋友,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即使王保保这样的名将都能去打过,智谋过人武艺高强,堪称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名将。 而且,需带还是驻地的老丈人,明仁宗的外祖父。徐达和常遇春战绩 徐达到底是不是吃烧鹅死的 朱元璋和徐达下棋谁赢了 徐达的武艺怎样? 徐达儿子徐辉祖与燕王妃徐氏是否同母生?哪个年长呢? 谁知道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上徐达和朱元璋下棋时下出了什

么字?怎么回事 明仁宗是徐达的外孙吗?这么说明朝仁宗以后的皇帝也都 算是徐达的后代了 徐达北上的战略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赐徐达蒸鹅肉?最牛前锋横行天下--大将军常遇春 一提起常遇春,总让人想起一个闪电般的战争,横扫天下,那个时代中最优秀的前锋,最优秀的骑兵将领,全胜大将军。《明史常遇春列传》 明初大将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是不是被害死的? 历史上的常遇春屠过哪些城 常遇春死在哪里,他的字是什么?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吗? 横枪立马势宽海--武靖李文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看似关系户,实则是的明朝开国的名将,与徐达常遇春齐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步兵综合性将领,北征荒漠时用骑兵比以骑兵为主战的蒙古人用的更好,是中华的传奇与骄傲。岐阳王李文忠是什么人? 李文忠是十王之首吗? 明朝的外姓王有谁? 李文忠怎么样啊 李文忠是怎么死的最厉害的守城将军--朱文正

论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摘要: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普世功能的思想。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对现代人品德修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现实意义 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砥砺自我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如同宋代儒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自从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个人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关系密切。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规范。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在儒家的文献中,修身理念经常被人提及。其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亦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除去一些具有历史性的表述,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青年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合作奉献精神。 首先,儒家的学习观与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儒家十分推崇勤奋的重要性。孔子常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最基本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并且,儒家还强调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孔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庸》中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清朝扶大厦之将倾的曾国藩,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曾国藩一直秉承天道酬勤的训诫,坚持自律勤奋的学习,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建立了扬名后世的丰功伟业。古代匡衡凿壁偷光坚持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晋朝囊萤映雪的典故,中国历史上勤奋苦读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其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慎独”,也就是要不断地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实践和磨练来达到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人格。在此期间,人们要常常自我反思,时时慎独自律。当代社会浮躁风气极重,人们往往热衷于快而时效性强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往往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要实现个人的完美人格,

文明修身志愿者代表发言稿

文明修身志愿者代表发言稿 志愿者代表徐彬彬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志愿者 大家晚上好! 我叫徐彬彬,是会计系的一名大二学生,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文明修身志愿者团队了。确实是喜欢这个团队,如果还有机会,下一期的志愿者团队我还想参加。 首先,很高兴作为一名老志愿者代表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年以来我的志愿者体会。其次,我们既然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就要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不要怕工作的繁琐,更不要计较付出后自己得到的回报。帮助他人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发自内心,要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都能给予他人温暖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爱心是最有魅力的。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让我收获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成就感,也可以说是满足感,它会让你感觉充实,有意义,其实,我觉得做志愿者要的就是这一

种感觉。在这一年当中,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也去了很多地方做志愿者,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些敬老院的老人们,看到他们简陋的住所和饭堂,真的让我感觉到那些老人是多么需要关爱。我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那些孤寡老人感到很开心;我们还为老人们的住所消毒,因为老人们的抵抗力很差,这样经常消毒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帮助的。这些都让我感觉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关爱老人,更多的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在校动会期间,志愿者团队开展了情系运动会,方阵风采、情系运动会,清洁你我他、情系运动会,看台大清扫等校运会志愿服务行动,均展现了志愿团队风采,传播了正能量,在全校师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的诚信伴我行诚信文明志愿活动中,每个志愿者都不畏严寒,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为给考试的学长学姐们送去一份温暖。每当有学长、学姐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都会高举自己手上的旗帜,只为提醒她们:请带好自己的耳机、身份证、准考证和考试要用的2B铅笔。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还真就帮了一些有忘性的学姐学长们大忙了。每当他们回去拿好东西回头再跟你说谢谢的时候,心中的那份满足感真的无法言说,站了一天的脚痛感和寒冷都不算什么了。在维护沃,音超联赛的看台文明的活动中,看着一个个为梦想而战的团队,我们的心里也是热血澎湃的。青春就该为梦想奋斗,而我们甘愿为你们绚烂的青春保驾护航,做一个默默的守护者。食堂里,有我们志愿者在倡导光盘;寝室里,有我们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篇一: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力神20XX-03-0412:27 1、元帅——朱德(1886-1976.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1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4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 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11)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

儒家论修身养性

儒家论修身养性 从“修齐治平”说起 涂光社 为人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倡导的生命追求和人生道路。即从自我心性修为做起,推己及人、逐步扩大范围和层级,由家而国,而天下,使所在群体(家、国)直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关系达于理想境界。 “治齐修平”典出《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意为,人良好的精神品格素养有可观的社会功用,包括由社会的顶层到基层,以及由基层到顶层(即由天下→国→家→个人,以及由个人→家→国→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努力自我修为。上对下,指道德的表率、垂范,以及教化的实施;由下而上,是由小而大对社会奉献、影响的拓展,层级的一步步提升。 “明明德”,是通过修行使“明德”明于心。“修身”所修者心性也,为一己精神品格向着至上之境提升的努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言这是对所有人期冀和要求,从天子到王侯、家族以及个人,都须在修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理念和精神风貌。 《礼记·中庸》记云:“子曰:…好学近乎道,力行进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修身也,敬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礼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可知“治天下国家”者的修身至关紧要,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人民作贡献。 《论语·宪问》中早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就是“修身”。此处“修己”显然上针对下的示范而言。并且说,尧和舜在这方面也并非完美无缺! 如今无论是领袖、高官,一般干部、公务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应有足够的思想品性修养。守持信仰、道德底线和理想追求,不也能够在各自层级推动社会关系和谐、风尚向好吗?若这一点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长此以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自我完善确实有望美梦成真。 ()

“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civilized Behavior With Us, Striving To Be Ci vilized And Elegant People" Theme Education Activity Plan

“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前言: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篇章2: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篇章1:“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从而全面提高我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语言,规范行为,加强养成教育。 二、活动目标: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礼仪常识、行为习惯为重点内容,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使我们中学部全体学生学会并牢记文明礼仪常识,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全面提高中学部学生的文明素质。 三、领导小组: 组长:崔小剑 副组长:张波郭才江叶晓彬赖玲琳 成员:李彦易敏叶新喜肖颖张远文方莉李德红 赵静陈志辉尚俊宏全体值日老师 具体工作由德育处、年级组、团委负责 四、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以“举止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文明修身氛围,强化文明意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风尚。具体内容包括: 1、各班通过黑板报开展宣传工作,营造活动氛围,板报主题就定为“文明行为伴我行,争做文明博雅人”,各班黑板报在本周五放学之前完成;

我喜欢的儒家文化

我喜欢的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自由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入世的自由”,道家是“忘世的自由”,而佛教是“出世的自由”,此外,从群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来说:儒家是极端的群体主义者,怎么说呢?因为它提倡家族主义、提倡国族主义;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是道家,他们提倡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那么佛家提倡什么呢?佛家由于有僧团,也有修个人苦行的苦行僧及云水僧等等,所以佛家在群体与个人之间,还是中道的,是兼容并蓄的,因此它不是全然的群体主义,也不是全然的个人主义。在另一方面,三家文化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和谐共存、对话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儒道释三家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 当然,在这三种思想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为其唱赞歌,这说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非同寻常。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应该学习这种传统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来指导我的人生。首先,来看看儒家文化中的修身观,这指的是修身养性,是儒家非常注重的。儒家的修身观可分为修身明智、修身立德和修身立志。《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可以看出内在修养被儒家看得多么重要。作为21世纪的青年,如果我们没有智慧、道德和志向,那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会有所作为,所以说儒家的修身观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很实用。 其次,儒家认为,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奉献精神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当然,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还是儒家强调的仁和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此外,有一种说法,即孔子的门徒和儒家的学者是世界上最最执着,最最顽强,最最富有事业心的人。这样的人生态度告诉我:对待人生, 即使身处逆境, 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体现的价值,是别的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而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完全可以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为来。

大学三年学习的自我鉴定(完整版)

大学三年学习的自我鉴定 大学三年学习的自我鉴定 第一篇: 大学三年的学习 请大家来分享以下这一篇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三年学习的: 大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见证成长的过程。在校的大学生虽然还未迈向工作岗位,但也要习惯性地给自己做阶段性的学习,养成好习惯,当毕业时回头看,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定是精彩难忘又收获的大学生活。 时间如白驹过隙,恍惚间,大学已经过半。大二匆匆从身边走过,在这一年里,成熟了许多,学到了许多,付出了许多,同时也收获了许多! 大二一年,课程紧张了起来,我们开始正式的系统的接受专业课的学习,我深知现在所学的知识就是以后就业的砝码,是以后工作的资本,所以学习上比大一的时候更加刻苦了,恨不得鲸吞所有的知识,但是,不能,我只能蚕食,慢慢学习,慢慢理解,慢慢领会,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的知识! 大三伊始,就有很多人抱定考研的信念,去听各类考研讲座,我也是,这不是凑热闹,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用心权衡,决定去考研,不再去无谓的彷徨,不去怯懦的退缩,面对现实,改变现况,树立目标,誓死考研,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以后的前程,承担起自己的未来。 第二篇:

大学本科三年学习的 大学本科三年的学习,现在学业已经接近尾声。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下面就本人的学习来作一个: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回顾这几年,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与老师之间相互沟通,让我从中获益匪浅。因为是上夜大,在忙完一整天工作之后,晚上又来校上课,这加大了我们的学习难度,但正是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师生与我共同学习和生活,给了我无限安慰和勇气。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但是在芸芸众生之中,这三年的同窗之谊,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缘分,我会非常珍惜这份情谊。 由于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因此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有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也没见过,然后就到网上搜相关资料,基本上每次都能够解决,这些都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并且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201X年毕业生,我明白我的缺点与优势,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我自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儒家修身之道简要

儒家修身之道讲解要点: 吾日三省吾身 永不埋怨客观 方尔加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善于自省的民族。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由上而下的内省精神更是极为宝贵。他以包头市金荣集团为例:一个小学文化的企业家可以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几年里就开疆扩土所向披靡。最后方教授找到了这位小学文化企业家成功的答案:企业董事长将“客观永远没错,都是我的错”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荣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始终

从自身去寻找答案,永远不抱怨客观。如果所有中国企业家都能拥有这样的基因,都能回归古老中国儒家传统,企业基业常青有望。 饱读诗书之人 并非都具智慧 方教授认为,知识可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所谓硬知识就是你在书本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和表达的,是在未经激发和挖掘之下,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而所谓软知识,是那些只可以意会而很难表达的学问,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去领悟和体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他却打造了一个世界电子王国,成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这正源于他的在成长中积聚了丰富的“软知识”。据说,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极为善于观察的人。 纵观很多企业家,并没用拥有很高的学

历,却能一路披荆斩棘,“软知识”功不可没。 “道”隐于毫末 细节决定成败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合抱之树,起于毫末”,方教授指出,成就大事者,定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得尽善尽美。 吸纳了儒家思想精华的日本是将这种“关注细节”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民族,所以这方小小土地上才有了松下、索尼以及本田等众多世界级的企业。 方教授的结论是,关注细节,不是日本人的特质,它其实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古老基因之一,当中国企业家吸纳儒家精华之时,中国企业的崛起也指日可待。

文明修身伴我行班会的观后感

篇一:《"文明修身”主题班会》 ”修身与治学”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为了加强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各班的课风、班风、学风建设,在日常行为、同学交往中养成文明高雅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学习工作中养成勤奋严谨、独立自主的方法与态度,做尊师爰学、文明合格的大学生,塑造经管优秀大学生良好形象。 二?活动主题静以修身、勤以治学 三.活动形式主题班会形式 五.班会时间X年X月X日 班会地点XX教室 六?活动前准备 —、班委各司其职做好宣传及班会开展的准备工作(如借教室、道具等),号

召积极参与,提前邀请好嘉宾 二、组织者策划好活动流程,并选出会议主持人,主持人事先准备稿件,力求衔接一致 三、要求演讲或是朗诵的同学做好素材的收集以及上讲台演说、朗诵的准备工作,录制需要播放的大学生文明宣传片的视频 七.活动流程 (-\主持人强调纪律(手机静音),介绍来场重要人物,宣布班会正式开始 (二)班会内容(可供选择) 班会内容一围绕修身与治学的话题展开小组讨论,推选出代表进行概括性总结。 为了倡导学生塑造文明大学生优良形象,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终生学习的行为习惯,大家可以谈谈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在自己身边有什么人值得学习和借鉴?总结自己在这一学期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也可以谈谈做的好的地方! 班会内容二陈述倡导修身与治学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本学院组织此类活动的介绍。 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培养,以学风建设推动”优秀班

级”争创活动 开展"做有修养有学识的大学生”的活动誓词。 3 .开展以"修身养德?治学立教"为主题的优秀大学生征集评选活动 班会内容三1、派出几名优秀大学生代表(嘉宾)进行经验分享,穿插互动交流问答环节。 2、畅谈古往今来有关修身与治学的励志故事 3观看大学生修身与治学的宣传片,看后谈谈自己的 感想与体会 班会内容四向参加演讲与口才协会的同学,征集演讲稿进行演讲。另外,征集诗歌让同学朗诵,或举出与此次主题有关且又有争议的话题(如修身与治学孰轻孰重),让同学们切身参与进来,接受修身与治学知识的熏陶。 班会内容五宣读本院优秀大学生守则与争创优秀班级的条件,带领班级同学以"创优秀班级,做有修养有学识的大学生"为目标,从自身、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班集体。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军、警衔等级划分及军衔图片

中国军衔等级划分及军衔图片 军衔级别划分 现行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 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 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2,专业技术军官: 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正大军区职包括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总后总装主任政委,大军区海军空军二炮司令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排职: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 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 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 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 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 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 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 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 中级士官: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军衔相对地方级别 上将:军委委员以上,各总部首长,及正大军区级。

开国元帅与大将、上将的区别

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十大元帅资料图 今天,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个名单的出炉,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各位战功卓着的将军们,在授衔过程中,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 “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

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这些“山头”,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但也真实存在,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关系十分复杂。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一.儒家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二.浅谈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 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 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修身 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孟子 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 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 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因此,先贤们认为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 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 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历史上的贤德 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 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 功业。使民风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结果。 三.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 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 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 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 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 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人类 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