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间节点

抗日战争时间节点
抗日战争时间节点

抗日战争时间节点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 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 淞沪会战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中苏合作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4月20日徐州会战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另立国民政府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4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月5日皖南事变

1941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8月1日美军援华飞虎队成立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9月3日日本宣布投降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东北辽宁沈阳过程:日本驻中国东北关东军(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贼喊捉贼),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说明日本人蓄谋已久。) 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①对日本: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②对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③对世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原因、背景) ①地理位置上: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隔海相望的国家)。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日本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朝鲜相望,而朝鲜与我国东北三省接壤。从东北三省开始进攻中国易于日本陆军的推进及后勤补给,而且东北三省资源丰富,适合做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 ②日本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 ③中国:国共处于分裂状态,当时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在南方围剿共产党,无暇顾及东北。(国内分裂给日本侵华有机可乘) 3.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溃。9月19日,日军占领了沈阳。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原因 ①.日本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清朝末年,它就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等侵略扩张行为,并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划为势力范围。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日本在中国东北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部署。 ②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已在东北制造多起事端,但是蒋介石要张学良“隐忍自重”,“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日本侵华气焰日益嚣张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 5.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东北三省人民或流亡关内(山海关)、或在日本铁蹄下呻吟,遭受极大痛苦;东北大量资源被日本掠夺,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资源;助长了日本侵华日益嚣张的气焰,使中国对侵略中国的企图更加强烈;华北失去屏障,日本加速进攻关内,使其全面侵华加快等。 6.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民族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其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侵华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妄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①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17日陕西省瓦窑堡会议)②学生: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③东北人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同敌人进行殊死顽强的斗争,涌现出像杨靖宇(书本p78)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群众》周刊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该报4开一大张。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①1931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制造了什么事变?九一八事变(歌曲《松花江上》) 占领了什么地方?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 ②不朽的民族战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最杰出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是由哪两人发动的?张学良、杨虎城 其目的是什么?逼迫蒋介石抗日 中国共产党主张如何解决事变?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派谁去谈判? 派周恩来去谈判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什么?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1937年12月,日本在什么地方进行了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屠杀我居民和放下武器士兵多少人?30万人以上 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什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1、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什么?李宗仁,台儿庄战役(以徐州为中心) 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彭德怀,百团大战 2、各界人士的抗日活动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擅长画马,将举办画展的钱资助抗日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战争系统图示

抗日战争知识系统图示 一、系统图示 【说明】 该图示将本章四“节”内容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使四“节”内容成为一个整体。①该图示表明了本章各主要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导致了“汪精卫叛国投敌”和蒋介石“内外政策”的改变,等等。②该图示隐含了本章四“节”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节“国共合作抗日”是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的原因之一,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又导致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转变,同样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和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的转变又给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带来了严重困难,因此才有了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③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一个过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了初步合作;抗战时期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中共军队的改编到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实现正式合作。因图示主要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共合作的过程没有完全表示,只是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促进作用表示了出来。④该图示表明了抗战的

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及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和人民战争路线。 二、世界形势与抗日战争时、事对比数轴图示 【说明】 由该图示可以看出抗战时期的中外事件之间的关系①日本法西斯的侵华及失败与世界法西斯的扩张及失败密切相关。比如,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和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是日本1937至1938年发动大规模侵华的重要原因;1943年北非战事结束、意大利投降、1945年德国的投降,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的侵华战争,并加速了日本的投降。②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进程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比如,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召开,都加快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步阀。③该图示表明了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导致了国民党发动了积极反共的皖南事变和消极抗日的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日本对根据地的大扫荡导致中共根据地的困难并加紧进行根据地建设。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掌控在日本人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与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2、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13、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5、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谢晋元领导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抗日。 16、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17、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日本人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抗战建国纲领

1、《抗战建国纲领》: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件,是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政治纲领。该纲领系统阐述了国民党的抗战政策,除前言外,分为总则、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动员、教育七项,共33条。其总口号是“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强调抗战和建国应同时并进。在抗日方面表现了积极态度,但对发展民众抗日运动加以种种限制。它集中反映了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的指导路线。 2、减租减息:中共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一政策的实施,既团结了地主,增强了抗战力量,也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3、精兵简政:抗战时期,中共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实行的一项政策。精兵,就是缩编主力部队,充实连队,加强地方部队和发展民兵。简政。即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实行合署办公。通过精兵简政,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负担。 4、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以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爱国民主党派之一。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定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44年秋,改称“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时期,民盟起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核心作用。1947年10月,国民党内政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重建组织,成员主要是文教界知识分子。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团结、推动盟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乡村建设派: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一批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中间派别知识分子为了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提倡并实践的一种对乡村的文化教育运动。晏阳初主张用教育手段来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并在河北省定县搞了平民教育、县政建设试点。梁漱溟试图用儒家思想解决中国落后问题。他系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省搞了试点。这些运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救国热情,并且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在不触动当时旧制度的前提下,仅靠教育复兴中国农村只能是幻想。 6、《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纲领是由中国共产党负责起草,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国纲领,是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统一行动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除序言外,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以及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文教、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7、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成立于南京,直隶国民政府,是民国时期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初设时有物理、化学、天文、气象等8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后又增加了数学、动植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成立以来,从事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中央研究院为民国时期中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研究院是新中国组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基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部分人员随之迁台,并沿用其名。 8、重庆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在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支持下,一面假装要“和平”,一面准备内战。他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中

抗日战争事件时间表-个人整理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1921年9月广东海陆丰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奋起抵抗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旬华北事变开始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5月宋庆龄等发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月31日成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中国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指挥、副总指挥 1937年8月13日上海第二次事变,即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22日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计战线正式成立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项英任正副军长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3月16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叛国投敌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5月16日枣宜会战,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南瓜店殉国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8月到12月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标志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到达顶点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川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开进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密苏里军舰)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最新考纲】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我国的解放战争。 知识点一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7年) 1.背景 (1)日本方面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中国方面: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国际方面: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 2.侵华史实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 (3)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2)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人民大众 ①爱国官兵开始组织自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③爱国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军事侵略与占领:卢沟桥事变后,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企图速战速决,灭

亡中国。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4)对沦陷区进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

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间有悲壮,有惨烈,有矛盾,有无奈,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 1 长沙大火玉石俱焚 时间: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事件: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数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1900余石谷米被烈火吞掉,300万元的绸缎烧成灰土,400颗价值连城的汉印及许多文物珍品荡然无存,3000多人葬身火海。 蒋介石:“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陷岳阳。长沙距岳阳130公里,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日机不断轰炸,到了11月12日,长沙,就像时任市长席楚霖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执行。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一开始就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而且还详细布置,“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 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 ⑤欧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苏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3.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政策 4.结果: ①东北三省沦陷 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二、七七事变 1.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 ①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总结:防御阶段日军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哪些?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前后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中国国情-中国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4645281.html, 时间: 2012-08-30 发表评论>>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发动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公开发表。这个宣言是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并建议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在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此期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等10多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 伟大的抗日战争》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1931——1937) 1、背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目的) 国际: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中国:蒋介石发动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国耻日) 3、地点:沈阳 4、借口:柳条湖事件 5、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生全部沦陷——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集中力量打击中共 6、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局部侵华开始) 7、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富国强民才能御敌。 ②只有不断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作为中学生,要树立民族自尊、自强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 二、日本的侵略步伐 1、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在东北设立731部队 2、33年,占领热河 3、35年,签订《何梅协定》 三、抗日高潮的掀起 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四、西安事变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经过:(略) 4、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5、目的:逼蒋抗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结果:在中共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前去谈判)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全民族的利益为重 1、意义:(课本105页)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卢沟桥 3、经过:(略)出现了两位民族英雄:佟麟阁、赵登禹 4、影响: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七、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对军队进行了改编:陕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结果:日军在占领南京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30万人以上 三、重要战役 1、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国共合作) 2、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军事理论习题

12、(题号7)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A A、毛泽东军事思想 B、美国军事思想 C、英国军事思想 D、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8、(题号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A A、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B、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 C、孙武军事理论 D、中外各国军事理论 3、(题号10)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A A、军队建设 B、经济建设 C、武器装备建设 D、文化建设

2、(题号20)军事思想的内容: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XX;()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正确答案:C A、国防教育实践 B、战争实践 C、军事实践 D、人民战争 2、(题号23)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C A、防御 B、作战 C、国防 D、安全 5、(题号24)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A A、军队 B、战术 C、军士 D、安全 8、(题号58)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 正确答案:A A、根本依据 B、政治基础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

第五讲 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 一,内地抗日战争对香港的影响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对中国东北的突然袭击,并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地区.日本关东军阴谋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进攻,中国第5军和19路军奋起抵抗,使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在美英等国调停下,中日停战并签订《凇沪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提出“广田三原则”: 1,实现“中日亲善提携”; 2,中、日承认“满洲国”,建立中、日、“满”经济合作; 3,中、日共同防共和防俄. 1936年日本发表声明,不受华盛顿会议规定的美、英、日主力舰吨位比例的约束, 企图排斥美英在华势力,打破太平洋均势,确立其优势. 1936年德日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7年日本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日本相继占领了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 中心南京,同时也损害美英在华的最大“利益”. 1、香港临近战争状态. 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随后深圳、广州相继陷落,香港已经处于孤立地区。 港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备战措施:征召适龄英籍男子服役,编组战斗补充团;粮食统配,每年储备粮食75万包;邮电检查;征收新税项如战争特别税;一年时间修筑近百个防空洞等。 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香港进入战时状态. 1941年9月军人出身的杨慕琦出任总督.港府颁发战时紧急法令冻结日本在港资产. 1941年11月16日盟军2个营的加拿大兵团抵达香港. 2、中国抗日战争与外界联系的窗口.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汉年为代表,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42年1月该办事处撤出香港。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简称“保盟”》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周恩来于1938年2月在武汉请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带一封信,交给在香港的宋庆龄,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为八路军、新四军伤病员提供一些急需的医疗物资。以宋庆龄为主席的“保盟”,工作重点是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如援助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等;应宋庆龄之邀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曾出任“保盟”的会长。姐第共同发表宣言,联名签署文件,这是1927年之后他们的再度合作。 宋家姐妹当时曾相聚在香港.宋霭龄、宋美龄同住在沙逊路;宋庆龄、宋子文皆住在九龙嘉运边道.1940年3月31日三姐妹同机从香港飞回重庆,引起国内外政界和舆论界的极大关注,她们的行动从特殊的层面,体现全民族团结一致,坚决抗战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