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I教学大纲4

临床技能I教学大纲4
临床技能I教学大纲4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100102

◆英文名称:Clinical Basic Skills and Diagnosing-Treating Technology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超声诊断学方向

◆总学时:28,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选用教材:《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

一、课程简介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以诊断学为基础,阐述诊治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治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治依据,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模拟临床环境,强化锻炼实践技能,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及以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系统理论讲解、示范操作结合录像教学等方法,尽可能地使学生模拟临床环境,强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三、相关课程及相关知识点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是使学生由内科学、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枢纽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加深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及以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概述

本《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教学大纲是以赣南医学院自编的《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2009年度第一版教材为依据编写。以四诊操作、头颈部检查、肺部及胸部检查、心脏及心血管检查、腹部检查、头颈部及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室诊断为实验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实验一一般检查(四诊操作)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四诊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淋巴结检查的方法;了解皮肤检查的方法,皮肤、淋巴结检查的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

2. 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 生命征: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4. 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步态与疾病的关系。

5. 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等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6. 浅表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与顺序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四诊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讲解和示教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分小组进行互动操作并对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课后写出操作实验总结报告。

(五)思考题

1. 皮肤的检查内容及蜘蛛痣的临床意义。

2. 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及内容,局部淋巴结肿大原因。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二肺部及胸部检查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胸廓及肺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

2. 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

3. 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方法。

4. 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胸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胸廓及肺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方法。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内容

1. 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体表标线及分区的意义。

2. 胸壁、胸廓、乳房检查:正常及病态胸廓的外形改变;乳房的检查方法。

3. 肺和胸膜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或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分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肺界(包括肺上、下界)、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4).听诊:

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正常听诊区域。

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语音传导: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胸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具或电视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认识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胸部疾病的体格检查记录。

(五)思考题

1.间接叩诊时应注意哪几项要点 ?

2.肺部叩诊时出现鼓音、过清音、浊音、实音的临床意义 ?

3.干湿性罗音的产生机理与区别?

4.支气管呼吸音的正常分布。

5.胸腔积液的肺部体征?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三心脏及心血管脏检查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方法和体征,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3. 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4. 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要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

5. 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查方法。掌握血压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6. 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周围血管征。

7. 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胸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视诊、触诊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心界叩诊的方法和正常心浊音界,熟悉心浊音界的组成,了解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听诊的内容,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熟悉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音改变、额外心音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掌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通过掌握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检查,熟悉水冲脉及奇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血管杂音及枪击音的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 心脏

(1).视诊:

心前区外形。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 触诊: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前区震颤的发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心脏叩诊方法及叩诊顺序。

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其各部分的组成。

正常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4).听诊:

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心率与心律。

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额外心音:

舒张期额外音(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等)、收缩期额外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分析杂音的要点:最响部位、传导方向、杂音出现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和形态,以及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杂音的临床意义:生理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

(7).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

2. 血管

(1).脉搏:脉率及脉律。

(2).脉搏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

(3).脉波:正常脉波、水冲脉、奇脉、交替脉。

(4).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标准、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5).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

3. 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胸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具或电视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认识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心脏疾病的体格检查记录。

(五)思考题

1. 简述心脏叩诊的基本方法?

2. 心脏听诊的内容?

3. 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及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4.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

5. 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理、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6. 简述周围血管征内容及临床意义?

7. 血压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分类?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四腹部检查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 以肝、脾触诊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的叩诊为重点、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的方法。

3. 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腹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的叩诊为重点、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的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 腹部检查:

(1).视诊:

①.腹部外形;

②.呼吸运动;

③.腹壁静脉;

④.胃肠型和蠕动波;

⑤.腹壁其他情况。

(2).触诊:

①.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深部触诊(深压、滑动、双手、冲击触诊)

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扩张性搏动、肝震颤)、脾、胆囊(Murphy征阳性)、肾及腹部肿块等的触诊。

(3).叩诊:

①.肝、脾的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②.移动性浊音。

(4).听诊:

①.肠鸣音;

②.血管杂音;

③.摩擦音。

3.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腹部肿块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腹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后,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及电视录像,观察认识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对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腹部疾病的体格检查记录。

(五)思考题

1. 试述肝脏触诊的方法,如果触到肝脏要注意哪些?

2. 何谓墨菲(Murphy)征?有何临床意义?

3. 脾脏肿大如何分度?如何测量?脾肿大有何临床意义?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五头颈部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 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

3.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头、颈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头、颈部检查的内容和基本方法;了解头、颈部体征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颅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神经反射和脑膜剌激征的检查内容。掌握肌力、肌张力、痛觉、触觉、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剌激征的检查方法、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 头颅外形的一般检查。

2. 眼、耳、鼻检查。

3. 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舌、咽、扁桃体、颚、喉等内容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 颈部检查:颈部外形、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的检查;颈部血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及其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5. 简要讲授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6. 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其变化临床意义。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2).深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霍夫曼(Hoffmann)征、髌阵挛及踝阵挛。

(3).病理反射:

①. 锥体束征:巴宾斯基(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登(Gordon)征。

②.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匿格(Kernig)征、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征。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头颈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后,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及电视录像,观察认识头颈部和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的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对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头颈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体格检查记录。

(五)思考题

1.正常头发、头皮、头颅的状态,头颅大小异常或畸形的典型体征,眼、耳、鼻、口检查的内容,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的定义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鼻翼扇动的定义,扁桃体增大的分度方法。

2.颈前三角、颈后三角的组成,颈部的正常运动以及运动障碍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3.颈部皮肤检查的内容,包块触诊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4.颈管静脉怒张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正常人颈部血管搏动的定义及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5.甲状腺肿大分度方法、气管检查的方法及其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6. 肌力如何分级?

7. 感觉障碍分几种?各如何检查?

8. 共济运动检查包括哪些?各如何检查?

9.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如何鉴别?

10.什么是病理反射,常见的有哪些,如何检查?

11.常用的浅反射检查有哪些,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六体格检查(录像)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通过体格检查录像结合要点讲授,加深掌握全身各部位或系统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

2. 通过体格检查录像结合要点讲授,加深熟悉各系统阳性体征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四诊操作要点。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录像结合讲解点评各系统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采用综合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加深掌握全身各部位或系统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正确掌握其四诊操作要点,进一步熟悉各系统阳性体征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观看录像,同时讲解点评:

1. 全身一般状况及四诊操作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3. 肺部及胸部检查。

4. 心脏及心血管检查。

5. 腹部检查。

6. 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温习全身体格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课程教学中通过录像结合讲解点评后,使学生加深掌握全身各部位或系统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正确掌握其四诊操作要点,进一步熟悉各系统阳性体征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并对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写出完整的全身体格检查记录。

(五)思考题

1.全身体格检查的病历书写标准。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七血液化验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参考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3. 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掌握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操作模式,先扼要讲解血液化验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介绍仪器使用方法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测定、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的方法,正常参考值,各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三个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贫血形态学分类与鉴别中的应用,了解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与临床意义;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和魏氏法血沉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临床意义;了解电阻型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与报告以及分析参数的主要临床应用。。

(三)实验内容

1. 红细胞计数:

(1).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2).红细胞病理性增加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重点)。

2.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 血细胞压积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

5. 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 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1).参考值,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7.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1).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2).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右移改变的临床意义。

(4).类白血病反应。

8.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血液化验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先扼要讲解血液化验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介绍仪器使用方法后进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推血膜及染色的示范操作,再由学生分小组互相练习(可用抗凝进行操作)。在老师示教指导下识别显微镜下正常及异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及病理白细胞的形态,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等。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和异常形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血液检验报告。

(五)思考题

1. 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及病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2. 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临床意义?

3.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八骨髓细胞学检测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测的适应证、临床意义和送检要求;

2. 了解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操作模式,先扼要讲解骨髓细胞学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及临床意义,认识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衍变的一般规律。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骨髓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

范操作,显微镜示教观察正常和异常的骨髓涂片,认识粒、红两系统细胞的幼稚阶段,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增生活跃于增生低下的骨髓象和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的骨髓象,并结合病案进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衍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正常骨髓像,熟悉骨髓像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及骨髓像特点。

(三)实验内容

1.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2.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3. 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的正常形态

4. 正常骨髓象及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增生极度活跃、明显活跃、活跃、减低、明显减低)。

5. 简述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骨髓细胞学检测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先扼要讲解骨髓细胞学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骨髓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范操作,再由学生分小组互相练习。在老师示教指导下识别显微镜下正常及异常骨髓象形态。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和异常形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骨髓细胞学检测报告。

(五)思考题

1. 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衍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九尿液化验和大便常规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尿液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

2. 掌握粪便检测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3. 掌握粪便隐血试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操作模式,先扼要讲解尿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及临床意义,重点讲授尿液检查的正常所见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粪便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相关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范操作,配合教具、标本进行尿内有形成分的教学。在教师示范下作正常人及病人的尿液检查、尿浓缩稀释试验,由尿液自动分析仪测尿标本。最后分组进行粪便检查及隐血试验。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尿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的步骤、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 尿液检测

(1).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尿液检测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①. 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反应、。

②. 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③. 显微镜检测:上皮细胞、红和白细胞、管型和结晶体等。

2. 粪便检测

(1).标本的采集。

(2).粪便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 一般性状检测:颜色、性状、气味、寄生虫体等。

②. 显微镜检测:细胞、食物残渣、寄生虫和寄生虫卵等。

③. 隐血试验检测:注意点及临床意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尿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先扼要讲解尿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相关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范操作,

配合教具、标本进行尿内有形成分的教学。在教师示范下作正常人及病人的尿液检查、尿浓缩稀释试验,由尿液自动分析仪测尿标本。最后分组进行粪便检查及隐血试验。通过反复练习观察,熟悉异常粪便外观。认识显微镜下常见寄生虫卵、红、白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脂肪低、肌肉纤维等细胞形态。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尿液检测和粪便检测报告。

(五)思考题

1.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哪些内容?

2. 尿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3. 蛋白尿的分类与形成机制如何?

4. 尿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5. 如何利用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测鉴别黄疸的类型?

6.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十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2. 熟悉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形成机制。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操作模式,先扼要讲解检测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机制和鉴别要点。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相关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范操作,配合教具、标本进行教学示范检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渗出液和漏出液检测的步骤、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熟悉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形成机制。

(三)实验内容

1. 脑脊液检测

(1).采取脑脊液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脑脊液检测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 一般性状检测:颜色、透明度、凝固性等。

②. 化学检测:蛋白质定性、定量检查,糖及氯化物定量检测。

③. 显微镜检测:细胞计数及分类。

④. 细菌学检测。

2. 浆膜腔积液检测

(1).检测适应证。

(2).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一般性状检测: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

②.化学检测: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蛋白定量检测。

③.显微镜检测:细胞计数、分类及癌细胞检测等。

(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渗出液和漏出液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检测操作技术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先扼要讲解渗出液和漏出液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机制和鉴别要点。介绍检测基本方法和认识相关细胞学形态后进行示范操作,配合教具、标本进行教学示范检测,然后学生在教师示范下作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检测。通过反复练习观察,熟悉渗出液和漏出液检测的步骤、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熟悉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形成机制。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渗出液和漏出液检的测报告。

(五)思考题

1.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2. 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形成机制?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十一心电图检查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2. 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参考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3.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4. 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5. 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操作模式,先扼要讲解心电图检查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心电图检查基本方法后进行示范操作,配合教具、进行心电图的教学示范检查。通过心电图检查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电图检查的步骤、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 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2. 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方法、参考值及其变化意义。

3.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4.扼要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左右房室肥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阻滞、心肌梗死。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预习心电图检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检查操作技术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先扼要讲解心电图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查步骤要点,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进行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然后学生在教师示范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操作,反复练习。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五)思考题

1. 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组成、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2. 心电图的分析步骤?

3.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的特征?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实验十二心脏听诊录像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结合要点讲授,加深掌握心脏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2. 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结合要点讲授,加深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3. 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结合要点讲授,加深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要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

(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

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的视听结合要点讲授,加深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心率与心律、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及心音的变化,进一步认识额外心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分析杂音的要点及杂音的临床意义,加深认识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加深认识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进一步熟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内容

1. 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的视听结合要点讲授,掌握: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2).心率与心律。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心音的变化:

①.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②.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额外心音:舒张期额外音(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等)、收缩期额外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

①.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②. 分析杂音的要点:最响部位、传导方向、杂音出现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和形态,以及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③. 杂音的临床意义:生理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

(7).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

2. 血管

(1).脉搏:脉率及脉律。

(2).脉搏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

(3).脉波:正常脉波、水冲脉、奇脉、交替脉。

(4).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标准、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5).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

3. 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学生课前再次温习心脏检查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中通过心脏听诊录像的视听和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操作并结合心音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临床意义。课后写出心脏检查专科记录。

(五)思考题

1. 心脏听诊的内容?

2. 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及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3.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

4. 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理、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

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

五、学时分配计划

(注:1.“实验要求”填写“必修”或“选修”;2.“实验类型”填写“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研究性”或“其它”;

3. 学时“合计”数应大于或等于该实验课程总学时数。)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理论考核

【成绩评定】

实验课考核成绩依据学生每次实验操作的情况和理论考核确定: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占30% ,课程结束的理论考核情况占70% ,合计后即为实验课总成绩。

最新麻醉教学大纲

(一)基本理论 掌握麻醉前病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用法,掌握麻醉期间的液体管理方法和术中输血原则。 掌握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技术,掌握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防治。掌握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和复合麻醉方法,掌握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掌握全身麻醉管理和并发症防治。 掌握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影响、操作要点、麻醉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掌握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防止,掌握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掌握麻醉期间监测意义、严重并发症和意外的预防和救治。 掌握各种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和特点,掌握小儿和老年人的麻醉处理要点,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心脏病、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要点。 熟悉双腔气管插管,熟悉低温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熟悉心脏病人手术的麻醉要点。 了解术后镇痛的有关知识。 (二)基本技能 掌握经口腔气管插管技术和气管导管位置的判定方法,掌握硬脊膜外腔穿刺技术和穿刺位点的判断,掌握经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法。 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和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 1、了解现代麻醉学发展历史概况(三个阶段) 2、熟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 3、了解学习临床麻醉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4、了解麻醉方法的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的分类。 二、讲授内容: 简述中国古代临床麻醉的发展,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和发展,麻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的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的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 一、目的: 1、了解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及麻醉前检诊的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4、了解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和麻醉前治疗用药的衡量。 二、讲授内容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黄冈市黄梅技工学校 技能培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思想 根据黄冈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快我黄冈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 二、培训目标 1、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结合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贯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训、实操为抓手,以企业职业岗位正作流程为培训蓝本,培养与企业要求零距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新教学理念。 2、通过学习,加强学员对企业生产、营销、物流、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待相关岗位的专业技能的认知,提高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提升我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培训内容与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对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认证的标准模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培训工作。 1、集中面授 (1)专业教学方法传授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2)逆向工程任务驱动式单元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法 4)技能实操引领式教学法

5)优秀教师授课示范法 (2)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3)专题讲座专业理论知识拓展法 2、企业实践 1)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情景式教学法 教师将工作岗位中零散的、支离的、无序的专业感性知识串联成相互关联的、有序的、且提炼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授与学员的教学方法。 2)工作流程式养成素质培养法 3、工作小组式研讨学习法 4、专业教学及课件制作竞赛激励法 四、学员考核及获取证书 1、组织培训学员参加职业专业技能资格考证,对鉴定合格的学员颁发“社劳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费根据劳动部门收费标准收取。 2、对成绩优秀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3、对于长期缺勤及考核不合格的学员除不子结业外,另行通报单位。

康复医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失语:是指因脑损伤引起的原以习得的言语—语言功能丧失或损伤所出现的种种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组织运用或表达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功能障碍。 脑可塑性脑具有适应能力,能够修改自身而适应损伤的现实。 脊髓休克: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消失.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 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药物导入疗法:利用电场、磁场或超声场的作用将药物分子或离子从外部导入人体内的过程。 超声作用的空化作用:超声所致介质中气体或充气空隙形成,即当液体处于强大负压作用下,拉力超过内聚力时出现微小空泡 超声作用的触变作用:超声可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对肌肉、肌腱、瘢痕等均有软化作用 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OT: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康复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物理治疗学―理疗学: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的学科。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一种状态。 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针对功能障碍进行评估,确定患者伤病后的功能状态与转归,包括器官和系统功能、个体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的综合评定。理疗学: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独立学科,物理治疗是康复医学中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表示( MED)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MED 反映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故又称生物剂量(BD),其计量单位为秒(s) 等长收缩:运动时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但肌肉的张力明显增加;为了维持特定的体位和姿势。术后固定肢体的和肌肉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变短,起点和止点两短的距离相互靠近,。如屈肘是肱二头肌的收缩,屈膝—腘绳肌,肩外展时—三角肌 半吸收层(半价层):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至原来能量一半时的厚度,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半吸收层(厚度)越大,表示穿透能力越强而吸收能力越弱。 超声波治疗:研究超声波对机体组织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使用强度、操作技术、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科学,构成超声治疗学。 光疗法:利用日光或人工光辐射能量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 康复:合理、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轻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的功能障碍,使其有可能不受歧视地成为社会的整体,提高生存质量作业疗法: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疾病、损伤、情绪障碍、先天性或发育上残疾、老化而造成的生活和劳动技能上的障碍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以便使患者掌握良好的活动技能和职业能力,预防病残发展,保持健康。 脑卒中: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24小时以上或引起死亡。 联合反应: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当健侧肢体用力时,兴奋波及至患侧,引起患侧肢体的肌肉收缩。在上肢为对称性活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屈曲伸展为相反性。 共同运动(又称连带运动)由意志引起的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只能按一种固定模式进行的运动,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主。 痉挛:发生在皮质或内囊部位,常在病后的1—3周,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 健康: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患病或衰弱状态的扭转。 填空: 脊髓损伤恢复期步态训练的原则?(1)有的放矢(2)循序渐进(3)量力而行(4)注意全身。 当颈椎牵引的重量达到6~7kg,椎间盘内部的压力减小70 %。牵引时的颈椎位置有1.前屈 2.后伸 3.中立位 尿潴留患者可听指导尿的条件是残余尿量<100ml或少于膀胱容量20%以下 脊髓损伤按受伤性质可分为1.创伤性脊髓损伤 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人体的脊柱共有33块椎体。其中颈椎7 块,胸椎(12块,腰椎5 块,骶5块,尾椎4块。 系统间功能重组,包括由脑古旧部分所代偿 ,由对侧半球所代偿,由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所代偿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假说有功能在神经系统不同等级上再现说,功能替代说,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 脊髓损伤按受伤性质可分为创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紫外线红斑反应的特点是照射后经大约2-6小时的潜伏期,辐射区的红斑界限清楚。红斑的病理表现其实是皮肤粘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增高是发生在阴极下,组织酸性增高变化是发生在阳极下,组织内含水量减少发生在阳极下,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发生在阴极下。 在直流电作用下,组织含水量增多发生在阴极下,碱性代谢产物增多发生在阴极下,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发生在阳极下,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发生在阴极下。水化膜的厚度,(1)与溶液的浓度成反比.(2)与溶液的温度成反比. (3)与被水化离子的原子量成反比.(4)与被水化离子的化合价成正比Bobath疗法的常用技术包括:因人而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针对功能障碍作业疗法又分为:功能性作业训练,技能性作业训练 康复医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的障碍者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表现最明显,小剂量超短波作用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而大剂量超短波则有某种程度免疫抑制作用。 认知障碍的康复:(1)改善自知力的康复训练(2)注意障碍的康复(3)记忆障碍的康复(4)思维障碍的康复训练(5)感知障碍的康复 大题: "肩痛”就是肩周炎吗?除了肩周炎之外还有疾病可引起严重的肩痛?(请列出2-3种疾病)“肩痛”就是肩周炎。急性颈神经根炎,泮柯斯托综合症,化脓性肩关节炎。 简述胸腰椎骨折的康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后应仰卧木板床上,并在骨折后突出垫一约10cm高软枕,3~5天后可开始卧位保健体操。当急性症状缓解后2周,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腰部过身和翻身练习。6周后可起床活动,进行记住后伸.侧弯及旋转练习。 脊髓性颈椎病的诊断要点?临床症状多从下肢开始逐步发展至上肢,开始有下肢无力,小腿发紧.步态笨拙.上下肢麻木.手足颤抖。严重者大小便障碍。体查中有腱反射增强,病理征阳性,X线片.CT.MRI显示椎间隙变窄.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脊髓受压变形。 简述胸腰椎骨折的康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后应仰卧木板床上,并在骨折后突出垫一约10cm高软枕,3~5天后可开始卧位保健体操。当急性症状缓解后2周,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腰部过身和翻身练习。6周后可起床活动,进行记住后伸.侧弯及旋转练习。 脊髓损伤的主要康复问题有那些,如何处理?1)肌肉瘫痪可以来源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失能,也可以由于长期不活动导致废用性萎缩。肌肉瘫痪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口 才可以通过功能训练,矫形器应用、步行辅助器、功能性电刺激等到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2)关节挛缩畸形长期缺乏活动后由于肌肉纵向萎缩和肌腱弹力纤维的缩短,常导致关节挛缩,甚至骨关节畸形,从而影响口才的步行和活动。纠正挛缩畸形是应用矫形器的必要前提。牵张训练、理疗、手法治疗等都是纠正挛缩的有效方法。 (3)肌肉痉挛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往往合并脊髓中枢兴奋性失控,导致肌肉张力过高、活动过度活跃或痉挛。痉挛的特点:①导致较强的皮肤剪力,从而造成皮肤损伤或压疮。②关节活动限制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③股内收肌痉挛影响大小便及会阴部卫生。④诱发疼痛或不适。痉挛的优点:①股四头肌痉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行走。②膀胱和腹部肌肉痉挛有助于排尿。③下肢肌肉痉挛有助于防止起立性低血压。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痉挛作用的双重性,因此痉挛处理是康复治疗艺术性的体现。 (4)压疮压疮是最觉的合并症,与脊髓损伤患者的感觉障碍、身体活动障碍、血液循环障碍、营养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压疮的皮肤损害往往是感染的来源,同时也使患者比较难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姿势,甚至影响卧位。康复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压疮问题得以解决。 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有哪些?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有 (1)肌力训练: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三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二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一级时 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肉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三级以上,以恢复使用肌肉功能。 (2)肌肉与关节牵张:包括腘绳肌牵张、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度,以实现独立坐。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

临床麻醉学见习大纲

《临床麻醉学》见习大纲 (供麻醉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 Ⅰ前言 《临床麻醉学》是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通过麻醉学的实习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麻醉学有初步的概念,能增强学生学习麻醉学的积极性,同时强化理论基本知识,为以后的临床麻醉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床麻醉学见习课教学大纲》其内容既包括麻醉的总论、常用药物的使用,又包括各专科手术的麻醉特点。学生在实验课及见习课期间,通过老师讲授、实验操作、以及电视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麻醉总的原则和各专科手术的麻醉方法的选择。 老师按本大纲的要求重点讲授基本操作原理和规程,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基本操作和动物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学生应严格按实验实习指导要求进行操作。教学过程中,采用电视及多媒体技术,展示操作步骤,提高实践效果。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2.0学时安排,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教学进度表。 II正文 见习一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前准备及麻醉前用药 一教学目的 1. 熟悉麻醉前访视(检诊)的内容,了解麻醉前对病人病情的评估。 2. 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3. 了解麻醉前准备的内容。 4. 熟悉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5. 熟悉各项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1. 重点讲解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 一般讲解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和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 一般讲解麻醉前用药。 三教学内容 1. 麻醉前访视的必要性。 2. 麻醉前访视的主要内容。 3. 心、肺、肝、肾功能的评估和ASA的评估。 4. 麻醉前用药的原则和常见麻醉前用药的剂量。 5. 麻醉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6. 根据麻醉方法作相应的麻醉器械和麻醉药品的准备。 见习二麻醉器械及麻醉机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麻醉机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的用途。 2. 熟悉各种型号气管导管、支气管导管及双腔气管导管的性能。 3. 熟悉CO2.吸收器构造及CO2.吸收剂原理。 4. 了解麻醉喉镜的结构及消毒、保存方法,掌握正确持喉镜的方法。 5. 了解吸痰用具和吸痰时注意事项。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34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格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的依据,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作为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微格教学强调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能够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微格教学主要技能包括科设计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的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科举例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把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有重要作用。对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及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微格教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讨论、教学评论等活动,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并在精讲有关教学工作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实践。并及时反馈训练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实践中获得初步的教学技能。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声像等多种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的示范,并重视调动全体学生参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帮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最终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技巧,并使之规范化。 三、教学内容

疼痛诊疗学教学大纲

疼痛诊疗学 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麻醉学专业用) 前言 《疼痛诊疗学》第一版教材教学大纲是根据原有教材编写的,已随同教材使用了五年,现借第二版新教材使用之际对本大纲进行修订,供本科麻醉学专业《疼痛诊疗学》课程教学使用,是对《疼痛诊疗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疼痛诊疗学》是麻醉学专业普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麻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学科。随着医学的发展,疼痛的诊断、治疗技术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作为麻醉学专业的基础教材,突出临床疼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阐述疼痛的药物治疗、以神经阻滞为主的疼痛治疗、癌性疼痛的治疗、小儿镇痛、手术后镇痛、分娩镇痛。为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为患者解除痛苦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大纲对所授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并按照“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内容逐一编写。希望借此为授课者提供更为祥细的可供参考的蓝本,也希望让学习者获得更加具体的指导和目标。实习课内容另见实习大纲。 修订后变化如下: 1.新增第二章疼痛的基础知识,计划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见习3学时; 2.新增第第十七章诊断性操作与治疗的相关性疼痛,计划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见习2学时; 3.原大纲中第十七章手术后镇痛中第三节病人自控镇痛单独作为第六章病人自控镇痛术,计划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见习3学时; 现计划安排理论授课学时共34学时,见习学时共17学时,对应以前的教学大纲分别增加了4学时和2学时。 以上调整更加充分地考虑疼痛诊疗学的临床应用特点和进展,进一步保障各章节内容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见习要求。 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妥,请使用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进—步完善。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疼痛诊疗学的概念。 熟悉疼痛诊疗工作的重要意义。 了解疼痛诊疗学的范畴、发展简史和目前状况。 学时分配 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疼痛诊疗学的概念。 难点: 疼痛诊疗学发展简史和目前状况。 预习要求 熟悉疼痛诊疗学的概念与疼痛诊疗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疼痛诊疗学的概念。 疼痛诊疗工作的重要意义。 疼痛诊疗学的范畴、发展简史和目前状况。 思考题 什么叫疼痛诊疗学? 疼痛诊疗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参考资料 《临床疼痛治疗学》。 第二章疼痛的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掌握疼痛的机制、疼痛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方法及疼痛治疗的原理。

临床诊断学复习笔记.doc

诊断学绪论 张晓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 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的童娈 基础; □从医生入门——到终身的应用? ※诊断学的内容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 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过病史采集可以获得病人的症 状。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即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只有 主观感受到的,瘙痒.疼痛.恶心等;主观感受到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发热.呼吸困难等。 ◎体格检査(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 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査,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 肝脾月中大、 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霧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 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 等进行检查,从而 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 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 地运用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方法来发现和 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童临床表现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以阐明哪 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 ※正确的诊断思维 ◎做全身CT 的意义?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当前医学 科学的 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体层扫 描(CT).防真 内镜等。但临床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 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一特殊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 往往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抓不住主要矛盾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将系 统评价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 主要依据。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査。 ◎熟悉常用化验检查方法及临床目的和意义。 ◎心电图的分析。 ◎完整病历的书写。 ◎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 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问诊(inquiry) 为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问诊内容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 主诉(chief complaints)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號柱史(past history)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婚姻史(mairitai history)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如紅咽 痛.发热2天”。 ?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不用诊断用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可适当用诊断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 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 ①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患病时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年.小时) ②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③ 病因与诱因:病因一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一如气候变化.环 境变化.情绪等。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3—现病史 ④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⑤ 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阴性症状 —按 一般规律在某一疾病应该出现的伴随症状而实际上没出现。 ⑥ 诊治经过。 ⑦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睡眠.大小便。 ◎既往 史(past history)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 外科手术 预防注射 过敏史 ◎系统回顾(review of systems) 目的: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 或遗漏的内容。 内容: ①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② 循环系统: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 ③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食欲改变.暧气.反酸.腹胀.呕吐.呕血. 腹痛。 ④ 泌京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量改变、尿的颜色改变. 尿失禁.水肿.腹痛。 ⑤ 造血系统:皮肤粘膜苍白.黄染、出血点.瘀斑.乏力.头晕、眼花 等。 ⑥ 田分泌系统及代谢:怕热.多汗.乏力等。 ⑦ 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失眠、意识障碍.情绪状态.智能改变等。 ⑧ 肌肉骨骼系统:肢体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关节肿痛等。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 职业及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等。 习惯与嗜好:吸烟.吸毒.饮酒等。 冶游史:不洁性交。 ◎婚姻史(family history):未婚或已婚,配偶健康状况等。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 -------------------- 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妊娠与生育次数,流产等。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乙型肝炎一一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高血压一遗传有关。 探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如“你今天 来, 有哪里不舒服? ”。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追问一些重要问题。诱 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资料。如“你的胸 痛放射至左手,对吗? ” □患病的时间:追朔首发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可以顺着问,也可逆着 帮助回 忆;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确定其先后顺序。 □尽可能让患者充分地陈述和强调他认为重要的情况和感受,只有在患 者的陈 述离病情太远时,才需要根据陈述的主要线索古灵活地把话题转 回,切不可生硬地打断患者的叙述,甚至用医生自己主观的推测去取代 患者的亲身感受。 苛提问时要罡意余统性和目的性,杂乱无章的重复提问会降低患者对医 生的信心和期望。 □避免医学术语。 □有时医师要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病人用了诊断术语,医生应 通过询 问当时的症状和检查等以核实资料是否可靠。如“我5年前患了肺 结核 石仪氨 礼节和友善的举止,有助于发展与病人的和谐关系。 □医生应明白病人的期望,了解病人就诊的确切目的和要求。 □如病人问到一些问题,医生不清楚或不懂时,不能随便应付.不懂装 懂,甚至乱解释,也不要简单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对焦虑与抑郁者应给予宽慰,但在说话时应注意,不要乱下保证。 ※常见症状 ※水肿(edema) 水肿的定义 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 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 (一) (-)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 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 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 数语。如“2周前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银行技能培训教学大纲模版

《银行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银行技能培训,英文名称:Banking Skills Training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学分:2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金融学专业 先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不仅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合格毕业生,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的流程和操作程序;能熟练运用银行如何开立对私和对公账户及银行会计凭证的审核与运用的基本知识;能熟练掌握银行柜台业务的基本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基础教育( 3 学时) 第一节银行服务行为规范 一、道德规范 二、形象规范 三、文明礼貌用语 四、操作与技能的服务规范 第二节银行柜台业务知识入门 一、学科背景介绍 二、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 本章重点: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 本章难点:真正掌握银行服务行为规范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对银行文明服务行为规范的规则,基本理论及入门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现代商业银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求学生把文明服务行为规范规则贯穿本课程的始终,激发学生对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兴趣。 第二章对私业务训练(6学时) 一、通用模块 二、个人储蓄 三、代理业务 本章重点:对私业务的熟练运用 本章难点:如何能正确熟练运用对私业务 本章教学要求:在真实模拟银行环境下,把学生按角色分成不同小组,对银行对私业务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章对公业务训练(6学时) 一、凭证业务及钱箱操作 二、开客户号及账号 三、支票业务 四、存取款业务 五、贷款管理 本章重点:对公业务的熟练运用 本章难点:如何能正确熟练运用对公业务 本章教学要求:在真实模拟银行环境下,把学生按角色分成不同小组,对银行对公业务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章银行业务基本技能培训——点钞训练(3学时)

临床康复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疾病康复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脑性瘫痪儿童功能评定中,不重要的方面() A、关节活动范围 B、肌力检查 C、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D、智力评定 E、言语功能评定 2、脑性瘫痪最常见的物理疗法是() A、Rood法 B、Bobath法 C、Brunnstrom法 D、PNF法 E、MRP法 3、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分级处于BrunnstromⅡ期,康复治疗措施正确的是() A、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B、增强患侧肢体肌力耐力练习 C、增强患侧肢体平衡和协调性训练 D、恢复提高肌张力,诱发主动运动 E、控制肌痉挛,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更好地恢复 4、脑卒中恢复期的步行训练,错误的说法是() A、步行前准备活动包括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训练 B、从扶持步行或平衡杠内步行,过度到徒手 C、纠正异常步态训练 D、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健腿先上,患腿先下 E、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患腿先上、健腿先下 5、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包括() A、使用翻身床,气垫床等预防压疮 B、按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水肿,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 C、床上被动运动尽快过度到主动运动,防治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D、床上被动运动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E、上述说法均正确 6、颅脑外伤的康复与脑卒中的康复重点区别是() A、前者以认知康复为主 B、言语康复 C、运动康复 D、心理康复 E、ADL康复 7、脊髓损伤水平定位在L3平面的关键肌为() A、踝跖屈肌 B、长伸跖肌 C、踝背伸肌 D、伸膝肌 E、屈髋肌 8、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不正确的是() A、球海绵体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B、损伤平面以下出现疼痛感觉和肌肉张力增高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C、损伤平面以下可引出反射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D、患者意识清楚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E、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肌肉收缩运动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9、患者,女,30岁,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后6周。查体:右肩关节前悬、外展、后伸活动度均受限,右侧三角肌,大小圆肌可见肌萎缩,感觉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考虑右侧臂丛神经损伤,其康复治疗正确的是() A、应用红外线,激光,超短波治疗,促进神经再生 B、温水浸浴,旋涡浴中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C、在肩关节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活动,用力牵拉右侧三角肌,大小圆肌 D、加强左侧肢体功能训练,替代右侧废用肩 E、再次进行手术,进行神经缝合术 10、一患者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静止性震颤,最有可能那个部位出现病变() A、基底节 B、脊髓后索 C、小脑 D、边缘系统 E、前庭神经 11、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不包括() A、心血管功能障碍 B、呼吸功能障碍 C、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D、行为障碍 E、认知障碍 12、患者,女,68岁,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现出院2周,此时康复运动方案不宜选择() A、室内外散步 B、家庭卫生 C、园艺生活 D、跑步 E、作业治疗 13、惯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不包括() A、尽可能减轻症状 B、延长寿命 C、治疗由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病 D、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与麻醉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纽?成、结构及功能; 物质代谢及英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血液、肝的生物化学; 钙、磷代谢与微?量元素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医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本课程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新世纪课程教材中的第六版《生物化学》为教材,以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等作为基本内容和重点,概要地介绍细胞信息传递及其途径,与临床教学及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等几章,为避免与后期课程重复,只简要介绍基础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班讲授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充分备课、写好教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冇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进行,理论讲授采用启发诱导,实例分析,习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和难点;实验教学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下载有关生化实验的报新方法和技术播放给学生观看,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教学内容 本大纲共二十三章,内容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等级。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生物化学的概念。 【熟悉】 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了解】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绪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笔记一

---------------------------------------------------------------最新资料推荐------------------------------------------------------ 1 / 3 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笔记一 医学影像诊断学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影像诊断学教研室 欧阳羽 ◎什么是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是: 借助影像诊断设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 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 科。 影像诊断学是: 借助影像诊断设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 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 科。 医学影像学: 影像诊断学+ 影像介入学 ◎医学影像学包含哪些内容? 放 射诊断学; 介入放射学; 超声成像; 同位素成像; MRI, DSA, ECT 成像等。 -RAD, teleradiology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1 895年- 伦琴(Rontgen) - 放射诊断学 20世纪50-60年 代 超声,同位素成像 70-80年代 CT , MRI, ECT DSA, 影像诊断学 特别是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影像诊断进入了一 个崭新时代(诊断+治疗)形成特别是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 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诊断+治疗)形成 医学影像学 ◎现 状与未来 一 一 影像诊断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更新换代 1 X 线机

TV 透视;摄片影像数字化 CR,DR 2 高档 CT, MRI ,DSA 特别是螺旋 CT 及应用软件(CTA, 重建及内窥镜等)。 二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成为三大治疗体系之一(外科、内科)。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成为三大治疗体系之一(外科、内科)。 三、影像数字化和 PACS 及远程诊断。 计算机辅助检测 CAD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四、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形态、功能、及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分子影像学包括形态、功能、及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分子影像学-研究)。 她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最多、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 研究)。 她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最多、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 五、临床诊断,治疗与医学影像的关系更密切 DSA CT MRI DR 乳腺钼靶机◎学习医学影像学时注意事项: 、各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方法、识别正常与异常表现以及代表的病理基础及诊断中的意义、了解各种检查的价值与限度而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非病理诊断,因此需结合临床材料,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非病理诊断,因此需

临床康复学.

临床康复学 名词解释 1.临床康复学:是一门研究因伤病导致功能障碍的预防、治疗和促进伤残患者 功能与能力最大限度恢复的医学学科。 2.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性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 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言语障碍、癫痫、行为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3.植物状态:是一种临床特殊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 能完全丧失,能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下丘脑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即能维持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但无意识和思维,缺乏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的生存状态。植物状态持续1个月以上才能定为持续性植物状态。 4.骨折: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5.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颈椎骨性病理改变累及其周 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或颈部肌肉损伤等因素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经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所产生的一组综合症。 6.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灌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7.痉挛:是指由于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表现为肌肉的不自主收缩 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8.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 意收缩。 是指检查者对被检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觉到的阻力。 9.挛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韧带和关节囊的病理变化, 使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10.神经源性膀胱:是因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药物、认知功能障碍、减少 活动等所致的功能障碍的膀胱,最终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 11.神经源性大肠:是因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药物、认知功能障碍、减少 活动所引起的排便功能障碍,最终表现为排便失控。 12.压疮:是指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或受摩擦力和剪应力作用后,受力部位出现血 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 填空题 1.临床康复的工作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预防。 2.主要的康复训练疗法有: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 护理、假肢和矫形器的应用、康复工程、中医康复疗法。 3.临床康复的治疗模式:治疗组会议、查房、会诊。 4.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5.颈椎病的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 型。最常见的为神经根型,最重的为脊髓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