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地方戏曲音乐的异同】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特点

【南北地方戏曲音乐的异同】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特点
【南北地方戏曲音乐的异同】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特点

当我们坐在剧场欣赏一台有北方和南方戏曲剧种的联合演出时,除对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所感染、叹服外,同时,也会深切地感到他们之间,无论在音乐的整体风格,以及唱腔曲调以及舞台语言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韵味和色彩。同为地方性的戏曲剧种及音乐,何以会显现出如此迥然相异的特点呢?而这种不同,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论题。

一、母体音乐

剧种音乐(主要指唱腔)必含有其母体音乐的因素,这是一般性的戏曲常识。这犹如一个人的血脉,必有其母亲的遗传基因一样。大凡了解和熟悉中国戏曲剧种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泛指清末民初期间形成的民间小戏)的音乐,一般是在民间说唱或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积淀,从量变到质变,逐渐过渡和演变为体现地方特色,适应本地观众欣赏习惯和情趣的戏剧性音乐。从现实看,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戏曲剧种音乐,其母体,北方多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如评剧音乐,其母体为冀东莲花落音乐;道情戏音乐来源于道情音乐;山东吕剧音乐来源于琴书音乐等等。当然,也有个别剧种的音乐来源于秧歌音乐,但这只是少数,不占主流。而南方的戏曲剧种音乐,虽有部分来自当地的民间说唱(如源于滩簧的沪剧、锡剧、苏剧等),但大多数源于民间的歌舞音乐。如源于花鼓歌舞音乐的有湖南、湖北、皖南等地的花鼓戏音乐;来源于采茶歌舞音乐的有江西、粤北、桂南、闽西等地的采茶戏音乐;来源于花灯歌舞音乐的有云南和贵州的花灯戏音乐等等。有的剧种音乐,如广西的彩调剧音乐,则同时含有花鼓、花灯和采茶等歌舞音乐的因素。

由于母体音乐的不同,也造就了南北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在艺术上的不同特征及优长。如源于民间说唱的北方戏曲的剧种音乐,一般更重于唱,特别是其叙事性唱腔更成熟、多样,且表现性能更强烈和突出。而源于民间歌舞的一些南方的剧种及音乐,更以动作、载歌载舞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如湖南花鼓戏的“走场牌子”和广西彩调剧的“路腔”,则是体现此种类型的剧种音乐个性的唱腔。

剧种音乐发展的事实表明,母体音乐的影响,将贯穿整个剧种音乐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剧种形成的初期和中期。更具体讲,它将制约着剧种音乐总体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结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新的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种及其音乐逐渐繁荣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母体音乐在其肌体内的影响有所淡化,但不会消失,会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继续存在。因为母体音乐是一个地方剧种音乐的灵魂和根基,如果母体音乐荡然无存,那这一剧种、剧种音乐就失去了观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结构形式

剧种音乐采用何种组合方式,即选择哪一种音乐的结构体制,是其艺术上成熟、形式更为完美的具体标志。但综观全国近三百个戏曲剧种音乐的结构,都受地域的影响。大凡北方的戏曲剧种音乐,在结构上受梆子声腔的影响较重,大多运用板腔体(板式变化体)的结构形式。诚然,个别北方剧种的音乐,采用了曲牌体的结构,但只是极少数。南方的地方剧种音乐的结构,一般采用民歌体和曲牌联缀体。在剧种音乐发展中,虽受到板腔体音乐的影响,但不占主导。以下我们以北方的评剧和南方的黄梅戏音乐的结构形式为例,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评剧是流传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就是采用了板腔体的结构形式。评剧唱腔何以采用此种体式?主要是受梆子腔(河北梆子)的影响。这要从评剧的形成谈起。

评剧源于冀东莲花落,这在戏曲史学界已成定论。当初(1911年),以成兆才为首的莲花落班社进入唐山茶园演出,就遇见了梆子班社。其由民间说唱向戏曲衍变,就是得益于对梆子戏艺术的吸收与借鉴。在音乐上不仅完全采用了梆子腔的板腔体结构形式,同时,一些腔调完全搬用了梆子腔的腔调如[导板]。一些板式称谓如[二六板]、[大安板]等,也是沿用梆子腔的板式。在器乐方面则完全用梆子腔乐器伴奏。此外,东北的一些新兴戏曲剧种,以及山东、河北的地方戏曲的剧种音乐,也采用此体式。

北方的戏曲剧种音乐,缘何会采用此种结构形式呢?其形成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审美心理层面,这种以变奏为原则,通过节奏、速度、节拍及旋律等变化而派生出的不同表现功能的唱腔,其音乐的戏剧化程度更为突出,更能与北方观众喜欢高亢、粗犷、热烈和豪放的音乐欣赏需求相适应。

黄梅戏是当下在全国观众中深受欢迎的南方剧种。它的音乐结构较多样。既有民歌体的“花腔”,又有板腔体的“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仙腔”等。此外,还有介于前两者的“彩腔”。但它的板腔体结构与梆子腔的同类结构是不同的。首先,其基本的结构单位为四句体,不似梆子腔是两句体,即上下句体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其次,其“火攻”(类似板腔体的[紧板]与[快板])以锣鼓伴奏(俗称“三打七唱”),虽已成为戏剧性音乐,但仍留有其母体民间歌舞音乐痕迹。

南方的戏曲剧种音乐,选用民歌体及曲牌体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也是与南方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有关。这种结构的唱腔,加之母体因素,一般具有明快、细腻、抒情的特色,这正与南方观众的欣赏爱好相吻合。

三、唱腔曲调

唱腔作为戏曲剧种音乐的主体和抒发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在诸如曲调来源、词曲结合和表现性能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曲调来源。北方剧种的唱腔曲调,有一定数量是其母体音乐形成时吸收的本土传统民歌。后经过长期艺术的磨练,都已“说唱化”了。如北京曲剧中的唱腔曲牌[剪剪花],本是一首细腻、委婉的明清民歌(俗曲),但其间经过“说唱”后又成为剧曲,与原来的民歌相比,其在音乐的形态特征上已面目全非。南方的戏曲剧种唱腔,多来自民间的歌舞小调。总体看,它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舞歌”(一种民歌体裁)旋律的整体框架。

(二)词曲结合。唱腔是唱词与旋律的结合体,在实际演唱时,根据剧情及表现人物感情的需要,词与曲的结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态变化。而这种变化,则烙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印记。

⒈“先字后腔”。简言之,就是演唱时先出字后行腔。此法乃是北方戏曲剧种唱腔处理“字”与“腔”相结合的要领。它表明,与南方戏曲剧种的唱腔演唱相比,其似乎更为注重“字正”

的要求。如北方评剧的演唱,一般是在一个限定的时值内,把一个词组(一般为三个字)唱出,然后在其尾字后行腔,以延伸其抒情性的内涵。其中,咬字部分要做到“字正”(字调与旋律走向相谐),而行腔部分则要在旋法、调式、落音等方面符合本曲调的规范,与整个音乐风格相统一。一般会在段落的终止或半终止部有多达数小节的拖腔(甩腔)。

⒉“字腔交织”。所谓“字腔交织”,则需要字调与腔势的和谐。同时,要注意旋律,即该字与腔交织的整体曲调在形态及风格上的完整性。此为南方戏曲剧种唱腔处理“字”与“腔”结合的一种主要方式。“字腔交织”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它形成了许多小的腔弯和花腔。在实际演唱时,一般每一个词组的尾字均有一个小的花腔,从而加深了唱腔更为委婉、细腻的色调。由于这种“字腔交织”的曲调贯穿于整个唱段,而在段落的终止或半终止处,一般无长大的拖腔,故可以看出南方戏曲剧种唱腔在感情的表达及对音调的装饰上,主要体现其整体和均衡性,突出其“繁”与“艳”的特色。

(三)表现性能。戏曲唱腔所具有的表现和情感的性质及功能,既是戏剧音乐的本质体现,又是戏剧声乐演唱的一项重要表现任务。北方和南方的剧种唱腔,虽在此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本地区的个性。

⒈鲜明性与中性。鲜明性是北方戏曲剧种唱腔表现性能的一大特征。不管其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其表现的功能体现是分明而确定的。而南方的戏曲唱腔,一些[中板]类型,其叙事性功能模糊,不清晰。一些抒情性唱腔,又兼具叙事性,故中性是其唱腔表现性能的主要特征。

⒉直畅性与含蓄性。唱腔感情表达的直接、无节制,是北方戏曲剧种音乐的另一个特征。一些表现大喜大悲的唱腔如[哭迷子],其直白、畅达和淋漓尽致的演唱,充分展示了唱腔特有的地域特色。而在表达此种的感情时,南方的剧种唱腔的演唱,一般较含蓄、内敛和有一定尺度的。

⒊语言性和音乐性。从整体而言,北方戏曲剧种的唱腔,更多的是突出语言的特性。也就是说,其曲调是一种语言型的旋律。而南方剧种的唱腔,其在表现上,更着力于对唱腔曲调的美化与装饰,突出其更为艳丽的色彩,故其体现的是一种更强调音乐化的特征。

以上两个地区的戏曲剧种音乐在总体风格及音乐形态各构成要素的不同,实际是自宋元以来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的两支最古老戏曲声腔北曲和南曲遗风的延续。正是这种传统音乐文化的流播与繁衍,才铸就了我国戏曲音乐多姿多彩、绚丽灿烂的民族风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以及主要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以及主要特点 民间歌曲,这一人类社会中最本真最原汁原味的音乐,是人民大众心声的自然流露。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局限于劳动,还有反映祭祀的祭歌,婚恋等等。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歌唱方式传递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的学习,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是如此博大精深,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民族器乐 我国民族器乐主要按照演奏形式划分为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两类 民间歌曲 我国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按照歌唱场合和音乐特点将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别民间歌舞 按照音乐与舞蹈二者结合的方式将民间歌舞音乐分为舞歌(或歌舞)和舞乐(或乐舞)两大类型 说唱音乐 按艺术风格划分:我国汉族的说唱曲种大致可以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戏曲音乐 按剧种、民族分为越剧、沪剧、评剧、吕剧、藏剧、壮剧、白剧、侗剧等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西周 西周的宫庭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

也 秦汉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隋、唐时期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 明清时期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 近现代时期 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 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 中国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借助口头传唱二、乡土性 也可称为地方性或地域性,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方言语音等形成了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 三、即兴性 中国民间音乐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形成了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四、流传变异性 同一支民间基本曲调在不同地区流传时,会因为当地的方言语音、审美特点等而在演唱风格、表现功能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五、人民性 广大人民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通过民间音乐不同的风格体裁表达出来,受众面是最广的、最大的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从政治斗争到思想理论斗争的许多主张,都与儒家名教相悖逆。早在曹操与袁绍等联兵反对董卓时,二人在论如何夺取胜利时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所谓“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订的适时而变的各类政策方针。曹操认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张“唯才是举”,不仅“盗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本纪》),皆可录用。清谈名士嵇康不仅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还公开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敬言从老庄任自然的思想出发,针对儒家所谓“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说,揭示国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也是压迫、贫苦和战争的根源。鲍氏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讲的“无君而庶民定,无巨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社法,束缚下民”(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传》),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无君论”(《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反对国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鲍敬言所处的两晋之际,已有约550年的历史。鲍氏对封建专制之核心君权的彻底否定,尽管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他在理论上的勇气,反对政治压迫的实质,以及在思想意识上趋向自觉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与“无君论’思想相辉映的,乃是“神灭论”和“笑道论”。从西晋阮瞻的“无鬼论”,到刘宋范晔的“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再到范缜的“神灭论”,北周甄鸾的“笑道论”,均针对欺骗人民的佛道教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神仙鬼神之说。特别是范缜的《神灭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向顶峰,它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向自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上述对封建统治理论的核心名教禁锢的突破,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权核心君权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思想的一次相对解放,从而促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向自觉趋向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观念,最能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趋向程度。东晋葛洪曾生动地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她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游戏佛寺,观赏渔猎,登山临水,出境庆吊,途中有说有笑,有时甚至举杯痛饮,引吭高歌(《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这里所表现的妇女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地位,似乎同男子没有多大区别。北朝妇人主持家务,参予政治活动,以及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显然是鲜卑习俗对北朝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这股历史主流对当时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染,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掌握文化的机会,因而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经典的女文人学士。她们写下了诗、赋、谏、铭、颂、书流传于后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两晋妇女有文集者计12人,共40卷;十六国前秦妇女有诗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妇女有文集者计7人,共39卷,1人注书7卷。此外,有姓无名,标某氏撰文集者计37人,共106卷,其中应有一部分为妇女所作。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因而其思想观念也趋向自觉,从而妇女出外游学,步入仕途,从军,自由选夫等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出现。上述妇女自觉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DOC)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 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 2 民歌发展史: 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 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 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 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 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 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 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 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 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 调骨架较固定) 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苗晶、乔建中 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 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 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

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 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 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走西口》 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上去高山望平川》 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 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 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外,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存在过三十多个政权。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废坏,自然给社会生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然而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的天下统一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二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边疆地区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在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而开始进行汉化进程,汉民族也大量吸收了个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即以音乐而言,“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胡乐几乎畅通无阻的涌向了中原,风靡南北,不仅带来了“胡乐荐臻”状态下的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得形成奠定的基础。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代打破了经学一统之局,进入文学自觉之时代,再次出现文化多元走向并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成为中国历史由秦汉一统向隋唐盛世之过渡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在扬弃先秦两汉伦理实用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倡表现、偏心理、重主体的情感愉悦型的新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偏于抒情和表现的总体特征,正是在此时期获得了基本确立。而对美学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玄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出。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掀起

了一场谈玄风尚。而在文艺上的三曹、嵇康、阮籍,书法上的钟、卫等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人的生活与人格具有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征,“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任自然”的审美意识,与先秦时期形成的“自然说”美学思想有渊源关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山水诗的艺术创作,同时对其时的瓷器、园林、名士生活方式的审美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追慕“清秀”的审美设计倾向。 下面从一些具体的音乐或文学作品中看一下体现出的一些音乐美学思想: n 王弼《论语释疑》所推崇的“大成之乐”。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 (三)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南朝乐府民歌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魏晋时期文学特点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名士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的可爱。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内心世界以及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有人说,魏晋风度是玄心、洞见,是妙赏、深情,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仕隐兼修。而服药、饮酒、美姿容和谈玄论道、游山玩水则成了这种风度的外在延伸。也有人说,魏晋名士放浪形骸,放达出格,清谈误国。但魏晋风度似乎总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中,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追。在很多人看来,魏晋名士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从何晏、王弼到竹林七贤,从王导、谢安到王羲之、张翰,莫不是清峻通脱而又“风流自赏”,为后人所景仰。而风流名士们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富于个性,更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如王徽之“雪夜访戴”,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徽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嵇康也是魏晋名士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这位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诗人与音乐家,他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后来家道清贫,他经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他喜爱音乐,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而他在临死前所弹奏的那曲《广陵散》,现已失传,这就更引起了后人对此曲的向往。嵇康人缘极好,因此留下了“意趣疏远,心性放达”的美名;然而他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有着愤世嫉俗、桀傲不驯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他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说,嵇康在乱世中向世人展现了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魏晋名士们强调精神自由。他们在饮酒中逃避现实,及时行乐;他们对服药趋之若鹜;他们追求宽衣大袖的魅力,他们迷恋麈尾的风采;他们在围棋、樗蒲等休闲活动中展示竞争意识和个性人格精神;他们谈玄论道,得意忘象;他们仕隐兼修,“食甘旨,服轻暖”,不做天仙做地仙。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风度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审美理想。在我个人看来,魏晋名士们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给予他们的一个展现真实自我的机会。魏晋名士们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按自己的自然本性与真情实感去生活的淡泊名利,不为名教所约束,不受虚假的荣华富贵引诱的境界。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种在个人的生命当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寻求心灵的解脱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民族音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民族音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民族音乐是泛指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的音乐和具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那么你对民族音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整理关于什么是民族音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丝弦乐器、古琴和瑟,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

使得中国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委婉动听。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因此我们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从音乐的创造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包括了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与西域各民族交往密切,大量西域音乐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清朝末年“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不断加深,大量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如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乐律中的大小调,乐器中的

中国器乐音乐类别及其特征

中国器乐音乐类别及其特征 XX系XX班XXX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讲究线条、和谐、意境,追求内在思想上广阔、自由、美的空间。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的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它们共同形成了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气韵与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发音的过程是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单音加以艺术化处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而成为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修饰,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的演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鉴赏,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举例和论说,表明了我国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社会和历史的磨练,铸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鉴赏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现特征、音乐鉴赏 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都对音乐及其作用有所论述和研究,而且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方面的教育作用,也早就为很多思想家、教育家所研究和重视。我国的古代思想家荀况曾说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但他并不认为音乐就是一种娱乐,所以他说又说:“声乐之人也深,其比人也速。”○1这就深刻地点出了音乐的作用。于是,任何一种音乐,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今的,民族的还是流行的,它都对人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文学巨匠欧阳修在论及音乐时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于言也。”○1。正因如此,古人才希望通过音乐的特殊感染力去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素质,于是就产生了“乐以道和”的良好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必然由较低的层次向较高的层次逐步转移。那些民族性、战斗性强的传世佳作自然会继续在人民中间流传,比较深奥的音乐也将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 一、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我们的祖先给我们造就了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至原始社会,下至今天,都无时无刻产生着与其同步发展的灿烂文化,而传统音乐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绽放光茫的传世作品。自周代起,我国的乐器就有了“八音”之分,器乐独奏与合奏的形式也相继出现,琴也就当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闪光乐器,表现水平较高,出现了诸多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尽管在历代王朝中,曾产生过许多乐器和著名乐曲,如“鼓吹、横吹、骑吹”用的笛和箫、南北朝时期传入的琵琶、隋唐时的多部伎、元时的三弦以及火不思等,但直到明代,古琴和七弦琴都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产生过《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广陵散》、《夕阳箫鼓》等在历史上熠熠放光的传统音乐,这也算是可以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罢了。到了明清时期,琵琶乐器的出现同琴并列成为我国当时的音乐发展的两大潮流,刊印了大量的琵琶谱。流传至今同时也让人耳目能详的有《十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远古时期:歌舞乐合二为一的原始乐舞。 《弹歌》《八阕》《蜡辞》《云门》《咸池》《萧韶》 夏朝:乐舞《大夏》《大頀》(有着深深的阶级烙印,变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商朝:“巫乐”《wu舞》《yu舞》 娱乐性乐舞《伐舞》《奏舞》《众舞》《高跷舞》《多老舞》 (商代乐舞绚烂多姿并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西周:1六代乐舞:皇帝——《云门》 尧——《大咸》 舜——《萧韶》 夏代——《大夏》 商代——《大頀》 西周——《大武》 2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散乐 4四夷之乐 5宗教性乐舞 汉代:“相和歌”“鼓吹乐”“百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吴歌”“西曲” 南北朝后期:歌舞戏《大面》《钵头》《踏摇娘》 隋唐:宫廷燕乐 大曲 法曲 唐代:民间俗乐:曲子,变文 宋代:宋代词调(一种艺术歌曲) 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等 宋代:1.瓦子勾栏,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唱赚、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 2.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3.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步大乐、马后乐。 4.宋元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宋杂剧。分为滑稽戏、歌舞戏。 元代:1.元杂剧。 2.南戏。 明清: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2.梆子腔。 3.京剧。代表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4.鼓词。 5.子弟书。 6.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 7.弹词。 8.道情。 9.琴书。 10.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

古代音乐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魏晋南北秦朝时期 1 1976年春在(秦始皇)墓附近出土了一枚带有(乐府)字样的钟,由此证明(乐府)建立于(秦)。 2 (汉武帝)下令将乐府进行改组扩建。 3 汉乐府被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 4 汉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 5 汉武帝时乐府最高长官叫(协律都尉)。 6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乐官,其乐官名称叫(协律都尉)。 7 李延年用胡曲造(二十八解),所使用的胡曲是《摩诃兜勒》。 8 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再创二十八解,《摩诃兜勒》是由(张骞)带入 我国的。 9 司马相如有一张名琴叫(绿绮),楚庄王有一张名琴叫(绕梁),蔡邕有一张 古琴叫(焦尾琴),齐桓公有一张古琴叫(号钟),夏桀有一张古琴叫(妹喜)。 10 相和歌是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形式。 11 相和歌中的但歌进一步发展为用(管弦乐器)伴奏的音乐形式。 12 相和歌又称(汉大曲),后来这种音乐形式进一步发展成为(纯器乐合奏)形 式,这种纯器乐合奏形式的乐曲又被之为(但曲)。 13 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丝竹相合,执节者歌)。 14 汉乐府歌曲是(宫廷)特制的艺术形式。 15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叫(大曲)和(但曲)。 16 相和大曲是(汉代)的歌曲艺术,它的表演形式是(丝竹相合,执节者歌). 17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曲式结构由(艳)、(曲)、(乱或趋)三部 分组成。 18 相和歌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它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 19 (鼓吹乐)是汉族原有军乐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20 鼓吹乐有(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箫铙歌)。 21 (杂技)、(幻筹)在汉代被称之为(百戏)。 22 汉代统治者为了发展百戏,大致采取了(四种)措施。 23 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描写的是(百戏)表演。 24 (京房)这位大乐律学家利用三分损益法的原理推算出了(53)律,他为了 凑数,故推算到(60)律。 25 大乐律学家(京房)是(西汉)时期的人。 26 (七盘舞)与(踏鼓舞)有相似之处。 27 《琵琶赋》是汉代(傅元)所作。这里所说的琵琶是现代乐器(阮)。 28 汉代的赵飞燕能歌善舞,并且还能演奏(古琴)乐器。 29(董仲舒)的音乐思想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30 四弦曲项琵琶是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的。 31 《蔡氏五弄》是:(秋思)、(渌水)、(幽居)、(坐愁)、(游春)。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老师:陈雯学号:学院:哲学学院姓名:李孟桦在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居住着十三亿人口的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历经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这里的诗词、小说、书法、饮食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其独特色彩及魅力更是表露无疑。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说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与量的影响。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关系的思想,强调以礼制乐,以礼乐制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等级的上下统一,以善为本。长期以来受儒道互补的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而这种精神意蕴则支配和主宰了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中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几千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伦理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伦理乃形成

对音乐审美中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 然而,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中国民歌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器乐就是用乐器演奏的音乐,是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一般没有歌词只是作为效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王星南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讲究线条、和谐、意境,追求内在思想上广阔、自由、美的空间。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的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特征;形成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它们共同形成了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气韵与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发音的过程是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单音加以艺术化处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而成为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修饰,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的演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 民族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或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较自然圆滑,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的,它需要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巾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旋律线条更加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