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

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

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

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其中经

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掌握

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

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

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

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阳、太阳)。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于下肢(足)外侧前缘(阳明)与胃相属的经脉即称足阳明胃经。其他各经名称(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则命名的。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阳经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

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在四肢部则通过络脉的衔接又加强了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联系,使它

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与体内的脏腑相属络外,还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关

糸。(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阳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人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循咽,至目内外眦,人耳中,抵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夹舌本

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后耳,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有三:(1)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

(2)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见表1-3)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

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将十二经脉流注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骄脉、阳骄脉,总称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即

“别道奇行”的经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l)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

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用。(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

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

有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现将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及其功能列表(表1-4)如下:

表1-4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_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或“血海”

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调节六阴经经气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足尉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调节六阳经经气

合于督脉

阴骄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阳骄脉会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骄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2)躯

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胸胁及全身经气,从而起到输

布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六组,称为“六合”。其中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

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

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小肠与心,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

厥阴经别各从其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和心包,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

阳明、手太阴经别各从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穴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冲、照海、三阴交可治牙痛、喉病等,均是通过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

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1)十二经筋均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2)其

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3)经筋有刚柔之分,刚筋(阳筋)以手足三阳经经筋

为主,均分布于头面项背和四肢外侧,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顷(面),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柔筋(阴筋)以手足三阴经经筋为主,均

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其中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经

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4)经筋除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其循

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厚处者,也与邻近的其他经筋联结集聚,尤其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十二经筋的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以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所以各经皮部就

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反应而推断脏腑病证。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此外,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在认识了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规律,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从而突出了四肢远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形成了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这些也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简介如下:

一、标本与根结

(一)标本的含义及内容

“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为树梢,在上部,对人身

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十二经脉而言,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现依据《灵枢?卫气》记载的十二经标本部位,结合相应腧穴列表(表1-5)如下:

十二经标本表

部位相应腧穴十二经脉部位相应腧穴

跟以上5寸中跗阳足太阳两络命门(目)睛明

窍阴之间足窍阴足少阳窗笼(耳)之前听会

厉兑厉兑足阳明颊下,夹颃颡人迎

内踝下上3寸中交信、复溜足少阴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廉泉行间上5寸所中封足厥阴背俞肝俞

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足太阴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外踝之后养老手太阳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渚手少阳目后上角、目外眦丝竹空

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手阳明颜下合钳上迎香

寸口之中太渊手太阴腋内动脉中府

锐骨之端神门手少阴背俞心俞

掌后两筋之间2寸内关手厥阴腋下3寸天池

(二)根结的含义及内容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脉的“根”部就是各经

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脉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强调的“四根、三结”。有关经脉根结分布如下表(表1—6):

(表1——6)足六经根结表

经脉根(井穴)结

太阳至阴命门(目)

阳明厉兑颡大(钳耳)

少阳窍阴窗笼(耳)

太阴隐白太仓(胃)

少阴涌泉廉泉

厥阴大敦玉英、膻中

(命门、颡大、窗笼为头;太仓为腹;廉泉、玉英、膻中为胸)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

“本”意,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有“标”意,部位在上,

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但是其具体内容仍有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

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情况,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突出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也证实,针刺根部、本部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在调节标部、结部脏腑经络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针灸临床中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隔部位的脏腑或头面五官疾病,取头身穴位治疗四肢部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经验和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胸、腹、头、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因十二经脉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灵枢?卫气》说“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即脑为头气之街。十二经脉脏腑之气均集聚于胸腹和背脊等部,故说“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即胸气之街是在膺与背俞(心俞、肺俞等),腹之气街是在冲脉和背俞(肝、脾、肾)。下肢经脉的经气多汇集在少腹

气街(气冲)部位,故说“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即气冲、承山、踝上以下为胫气之街。

气街部位多为“结”与“标”的部位。基于这一理论,针灸临床中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局

部和内脏疾患,还可取头身的部分腧穴治疗四肢病症。例如,风池、风府均为头部穴,可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下腹部的气冲穴主治奔豚、腹痛、阴痿及胎产诸疾,《肘后歌》有“腿脚有病风府寻”的经验总结,《千金要方》中有用神庭(头部腧穴)治疗下肢瘫痪的记载等,均是通过头、胸、腹、背和下肢各经腧穴在前后、内外的通路联系(气街)而实现的。

三、四海

四海,是指人身水谷、气、血、髓四者汇集的部位。《灵枢?海论》指出:“人亦有四海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所以,可据此并结合中医有关论述归纳“四海”部位及其功能意

义如下:

脑为髓海,在头部,为神气的本源,是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膻中为气海,在胸部,为宗气所聚之处,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即“贯心脉而行

呼吸”)。

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是营气、卫气生化之源,即气血化生之处。

冲脉为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冲脉总领十二经气血之要冲,故冲脉为血海。又因冲脉起于胞中,伴足少阴经上行至“脐下,肾间动气者”,为十二经之根本,是原气生发的本源,而原气通过三焦分布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冲脉又为十二经之海。

四海之宗气、营气、卫气、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气(正气),也即真元之气。真气行

于经络者即是“经气”或称“脉气”。所以,四海的理论又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灵枢?海论》指出,当四海有余或不足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候,如“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免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这时就要取四海中相应的腧穴,调其虚实而治疗,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

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

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

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气变动失常: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骭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变动失于常度所致。

经气衰竭: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 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即说明经络功能失常,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和病候。

(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

况下,经络即成为病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传注的途径。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胃肠。”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和病理变化过程。例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邪在皮毛、经脉,继而入舍于肺,则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相继出现。

又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又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道。例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郁气滞,则往往犯及脾胃而出现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状;肾脉从肾上贯肝膈,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则见头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等症。

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所以内脏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引起体表相应部位的组织、官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肝病胁痛、目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等。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1.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前已述及,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外感病的病邪

均是由浅入深沿经络途径向里传变,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使舍于经……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2.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病变尚可通过经络途径相互传变。如肝气犯胃,肝火灼肺,肾病有水气凌心、射肺,肝风内动出现口面涡斜,心火移热于小肠等,均可根据经络的脏腑属络联系和循行关系阐明其机理。

3.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有关的经络循行路线上或某些特定穴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或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以及感觉异常现象。通过望色、循经触诊和测量又可推断疾病的病位所在和病情的深浅轻重与进退等病理变化。可见体表各种病理变化是有关经络脏腑病变的反映。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行分布各有分野,脏腑官窍络属各有差异,所以,可根据体表病变发生部位与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此即“明部定经”。例如头痛的辨证归经: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和足厥阴经有关等。又如肝经循行中“抵少腹”、“布胁肋”,故两胁或少腹痛者,多与肝经有关;咳嗽、气喘、流清涕、胸闷,或缺盆、肩背及上肢内侧前缘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而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痛、手心发热等则多与手少阴心经有关。总之,根据病痛的部位和病候表现,结合各经循行分布及其特有的病候群,即不难推断有病的脏腑或经脉。至于前述的各种经穴病理反应或各种循经出现的脱毛、充血带、贫血带、丘疹、皮下结节和皮肤电阻变化等反应,也可作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的诊断依据和辨证归经的重要参考。

(三)指导针灸治疗

《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这说明临床上的一切病候,无不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经络学说,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更为直接而重要。

1.指导循经取穴:通常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官窍属络关系,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来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例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实例。

2,皮部取穴: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密切联系,所以对脏腑经络疾病也可用皮肤针或

交内针在其相应的皮部叩刺、埋针进行治疗。

3.刺络治疗:《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据此,凡经络瘀滞,火

热实邪痹阻为患者,皆可刺络脉放血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高热神昏,刺十宣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局部刺络拔罐治疗等。

4.经筋治疗:经筋疾病多表现为拘挛、强直、抽搐、弛缓等症状,可取局部痛点或阿

是穴针灸治疗。此即“以痛为腧”的治法。

5.按时取穴:经络气血的循行流注与时间有密切相关,因而有各种时间针法的创立。

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均是以经络气血流注、盛衰、开阉的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针刺取穴法。

1.掌握腧穴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以及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治疗作用的意义及实际应用。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和分类及其分布特点。

4.掌握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5.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6.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和命名原则。

7.了解十四经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

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因此,古代文献中对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孔穴”等不同称谓,俗称“穴位”。“腧”,从肉旁,

作为腧穴的专用字而取代“输”字。

腧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又通过经脉通道与脏腑之气相通。所以脏腑经

络气血功能的病理变化常可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起各种反应;反之,在腧穴施行的针灸刺激,也可通过经络通道内达脏腑、直趋病所发挥其补泻或调整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总结积累的过

陧中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痛为腧”阶段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身体某部位发生病痛时常会本能地用手按摩以减轻疼痛,进一

步发现寒冷所致的疼痛可通过局部热熨、灼烤而解除,痈疡所致的疼痛兼寒热可用锐利的石片(砭石之前身)刺割以排脓、出血而收治愈之功。但是,这些最初期的“砭刺”、“叩击”、

按摩”、“针刺”和“火灸”等治疗行为都是在病痛所在部位施行的。这就是后世所说的

“以痛为腧”的时期。这个时期“针灸”施术的位点只以“痛??为依据,并无固定的部位和

名称,所以是腧穴发展初期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名、定位阶段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体表施行“砭灸”治疗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认识不

断扩大,不断加深。许多位置较为固定而且主治作用也较明确的“位点”被肯定下来,形成

有定位的“砭灸处”,随着“砭灸处”的增多,乃有了命名的分化。这便是腧穴学发展的第

二阶段,即定名、定位阶段。

(三)定名、定位、归经和系统分类阶段

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功效认识的积累和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腧穴不单是体表的一个孤立的位点,而且与内部脏腑和远隔官窍组织均有内在联系,继而在对腧穴主治作用的归类及其与经络脏腑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陆续将其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进而通过对许多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的发现、总结和归纳,乃有特定穴的分类及其应用经验与理论的产生,腧穴的发展又进入了系统归类的阶段。

在《内经》中已奠定了腧穴归经的理论基础,全书论及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 个经穴。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论及的经穴已达到349穴(单穴49个,双穴300个),

而且对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作及其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归纳,对腧穴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所载经穴已达354穴(单穴51个,双穴303个)。元代《十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各经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针灸大成》中所载经穴为359个,并列辨证取穴之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内容。清代《医宗金鉴》和《针灸逢源》中所定经穴名为361个。

至于各发展时期还有许多未归经的经验有效穴,或因其取法奇特,或位置特殊无从归经,或因“十四经穴”已成定局而后发现之新穴未便归经等,即形成了奇穴。还有最初阶段的“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因其实用价值而被保留,并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记述为“阿是之法”。用压痛敏感点定出的穴位,既无固定位置,也难命名,乃统称为“阿是穴”,也有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临床应用范围

不断得到拓展,并有许多“新穴”和“微针刺治疗系统”的发现与形成,从而大大增加了针

灸治疗的位点,丰富了腧穴学的理论和内容,推动了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一)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

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代医家为了强调某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或重要特性,在分经的基础上又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特定类别,乃有各种特定穴的出现和相应理论与应用方法的形成。

(二)奇穴: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也包括近代发现并被

认可的新穴)。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命名和取穴方法也奇特,故名经外奇穴。也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划归为经穴。例如膏盲俞,原是施行灸法的奇穴,因其疗效显著,为

《千金要方》所详载,至宋代《铜人》等书已将其归人足太阳经而成为经穴。

(三)阿是穴:又称“不定穴”(《玉龙歌》)、“天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种“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由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

最早记载并流传后世,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

三、腧穴的命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结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其命名的。所以,了解腧穴名称的含义及其命名依据,对于熟悉和牢记其定位与主治作用颇有助益。兹将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据简介如下: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门、耳尖、乳中、乳根、脊中、脐中、囟会、颊车、颧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腧穴恰在这些部位,就分别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所以,对这一类腧穴知其名称即可确定其所在部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对某种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例如睛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肿之功;牵正治口涡;迎香通鼻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风府、风市祛风而有功。对这一类腧穴,见其名称就可知道其主要的治疗作用。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的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昆仑、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阳溪、水沟、尺泽、天池、极泉、小海、四渎等。

(四)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结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采用相应的动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鸠尾、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而攒竹、丝竹空、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理解这些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准确取穴很有帮助。

(五)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地仓、梁门、神庭、气户、屋翳、天窗、中府、劳宫等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乡、里、市、街、道、冲、会、合、交、迎、关、枢等命名的腧穴也归于此类。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络、气血等有关理论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脏腑名称命名;神堂、神门、魄户、魂门、

意舍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阴交、阴都、至阳、会阳、阳池、会阴、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三阳五会(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

特殊联系而命名。

腧穴虽然位于体表的不同部位,但是由于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渗灌到这些位点,因而它们都通过经络与其相应的脏腑形成了表里沟通、内外相应的功能联系。所以,每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或有偏盛偏衰等病理变化时,也必然会在其相关的某些体表腧穴有所反映。表现为有关腧穴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压痛敏感度升高,或出现阳性反应物如结节、条索等变化,以及穴位局部的某些声、光、热、电及其他特性(皮肤电位、皮肤电阻、皮肤温度及皮肤pH值)的异常变化。因此,有可能将对某些腧穴的异常反应的检测,作为协助诊断疾病

的参考依据。兹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一、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这是通过对穴位的触摸、循按或点压等手法结合病人的反应和陈述,寻找穴位局部的压痛敏感点或其他的皮下阳性反应物,用以判断脏腑经络疾病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在古代已经用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这说明古人早就发现,人体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在十二经相应的原穴上出现一些病理反应。据此就可以根据出现病理反应的原穴的脏腑络属而判断有病的脏腑和经脉。人们进一步还发现不仅是原穴有这种病理反应,体表还有许多特定穴(如背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五输穴等)均有

反映本脏或本经疾病的病理变化的特性,其中又以压痛反应最为多见。例如肠道疾病患者常在其大肠募穴天枢出现压痛反应,肝病患者则多在其肝之背俞穴肝俞出现压痛反应,肺病患者在其肺经募穴中府有压痛反应,而急性阑尾炎患者,往往在其足三里下1—2寸的位点(即后来被列为奇穴的阑尾穴)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找到压痛反应点。此外,还可以在有

病脏腑相应的背俞穴、募穴或其他有关腧穴触摸到阳性反应物,如结节、隆起、凹陷、条索状或圆形反应物等。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压痛反应点和阳性反应物所在腧穴的经脉脏腑对应规律推断何脏何经发生疾病,从而为协助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二、检测穴位诊断疾病

这是利用各种测量仪器或测试方法,通过对有关的各种特定穴或耳穴生物物理学特性的测量以发现左右失衡或异常经脉与脏腑疾病的诊断方法。这些方法客观性强,灵敏度高,在国内外均有较快发展。国内采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测定法探测体表原穴、募穴等相应的特定穴或耳穴阻抗值的异常变化,

以推断相关脏腑与经脉的病理变化,从而协助诊断。

2,测量十二经井穴的知热感度(也称赤羽氏指数)以判断人体经络气血失衡状况。

3.其他方法还有冷光测量、辐射场摄影等,尚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另外,还应当考虑到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的病变并非绝对孤立,而是互相牵制、相互影响的。一脏有病常可累及他脏,这时常可能出现相应的两条或更多经脉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由于其间必有表里沟通或病机联系,所以,在应用腧穴扪压或测量诊断时还

必须在经络学说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表现,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判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反之,运用针刺、艾灸等刺激作用于腧穴,通过激发经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这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

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喎;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

穴均可在针灸治疗中产生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并可使局部络脉之气得以调和,经气运行得以疏通的作用,所以能显示出对其所在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痛的治疗作用。

二、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五官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乳痈等病症。

2.异经腧穴作用

有些经穴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如足三里

除治疗胃病(本经)外,还有健脾功效(异经);列缺除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症

外,还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异经)的病症如头痛、项强等。还有的腧穴能治疗多经病症,

例如许多交会穴都有这类作用(详见特定穴的运用)。

三、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腧穴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

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症,天枢穴治泄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这就是某些腧穴所特有的治疗作用,简称特殊作用。牢记腧穴的特殊作用,对于随症取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古人对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已有充分的认识,并据此归纳出各种针灸歌赋以及特定穴的应用经验等,可供借鉴。现代临床研究还证实,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均有以下两个特点:

1.相对特异性

即某些腧穴的某些特殊作用均有比较稳定的相对特异性,如前述的大椎退热,神门安神

等,这是临床上对症取穴的作用基础。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某些腧穴时,对其相应所治疗的某器官或某机能活动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调整作

用。如腹泻时针天枢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则可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内关则又可使心率恢复正常等。针刺腧穴对其相应脏器或某种机能活动的调整作用,总是使之从病理状态向正常范围回归,很少有“矫枉过正”的变化,而且这种调整作用

主要是在病理状态下发挥疗效,对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脏器或机能影响不大,属于良性调整,所以将其称之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总结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

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主治作用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阴经腧穴的主治作用各有其特异范围: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线部痹痛;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缘痹痛。这是它们的差异——特殊性。但是它们均能治疗胸部病,这是它们的共同性。现将各经腧穴主治异同分经列表(表2-1)并分部绘图(图2-1)简介如下: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二手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肺、喉病

手厥阴经心、胃病胸部病

手少阴经心病神志病

三手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咽喉病、热病

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目病,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

足太阴经脾胃病

足厥阴经肝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

任督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妇科病、二阴病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被给以特定名称的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

共同主治特性外,还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和功用,在针灸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根据特定穴的分布特点、功能意义和治疗作用,可分为以下类别: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这是古代

医家用自然界水流现象来比喻经气流注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并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井”穴,分布于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经气流过之处,如

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经”穴,分布于前臂或胫部,为经气所行经的畅行部位,经气盛行,如水人江河畅通

无阻;“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如百川汇人湖海。《灵

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

五输穴名称及其含义的高度概括。

二、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共十二原穴,均分布于四

肢腕、踝关节附近。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到其相应的原穴,有助于诊断;而各经原穴对本经所属脏腑的疾病均有特异性治疗作用。手足六阳经的原穴单独存在,均排列在输穴之后;手足六阴经则以输穴为其原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共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穴。其中十二

经的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而任脉的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的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十二经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二经的作用,兼治表里二经病

候;长强、鸠尾、大包除了治疗本经病候外,还治疗其络脉联络部位的病痛(如背、腹、胸

胁各部位的病痛等)。

三、郄穴.

“郄”即孔隙,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骄、阳骄、阴

维、阳维四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对各经急性病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四、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特定穴,称为下合穴,也称六腑下合穴。其中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穴,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

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胱经。这六个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重要穴

位,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五、俞穴、募穴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

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

也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俞穴、募穴均在人体躯干部,并与相关脏腑一前一后相对应。多用于对相关脏腑病证的

治疗。俞与募,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六、八会穴

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它们均分

布在躯干和四肢部,分别与上述的八种脏腑器官或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主治其有关病证。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它们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的

腕、踝关节附近,既能治疗其本经病证,又能治其所通的奇经的病证。李梃所著的《医学入门》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的广泛及其重要作用。

八、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部位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也见于四肢部。交

会穴不仅能治疗其所属经脉(本经)的病证,也能治疗其相交会经脉(他经)的病证,所以

在针灸临床中,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历代医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多种定穴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定穴方法,对于准确取穴,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现将针灸临床中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简介如下: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利用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学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

法,也叫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是指体表各部位由骨节、肌肉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位置固定的标志。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简单而又准确。如眉

头定攒竹,口角旁开4分定地仓,脐上4寸定中脘,乳头旁开1寸定天池,第2腰椎棘突下定命门,腓骨小头前下方陷中定阳陵泉,拇指桡侧指甲角旁1分定少商等。

2.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等标志。这些标志只有在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时才会出现,所以定穴时要求病人先采取相应的体位和活动姿势,然后才能依据相应的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例如,屈肘时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定曲池,屈膝时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定犊鼻,张口时在耳屏前与下颌关节之间凹陷中取听宫,咀嚼时在咬肌隆起处当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陷中取颊车等。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始见于《灵枢?骨度》。它是将人体各部的长度和宽度,以骨节、

缝纹或其他标志为依据定出分寸而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现行使用的“骨度”折量尺寸主要

是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尺寸为基础,又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

时折量尺寸的基本准则。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的患者,均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折量。

现将常用的“骨度”折量寸数列表(表2-2)、绘图(图2—2)简介如下:

常见“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

头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面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

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18 直寸

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腹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胁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两乳头之间8 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肩胛骨内缘(近脊柱子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腰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横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上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肢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肢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直寸

部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19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足三阳经穴的纵

向距离(臀沟至国横纹相当14寸)国横纹至外踝尖16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

纵向距离

三、指寸定位法

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

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拢,以

中指中节横纹为准,横量四指宽度作为3寸。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前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创立的许多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自然握拳中指尖所点处取劳宫,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但是,为了定穴准确,在采用本法取穴时仍应结合前述的解剖标志或“骨度”分寸取穴

法互相参照,力求准确定位。

第一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②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③通过横膈,④属于肺脏,⑤从

肺系(肺与喉咙连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

厥阴经的前面,⑦下行到肘窝中,⑧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⑨进入寸口,⑩经过鱼际,11、沿着鱼际边缘,12、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13、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

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1、中府(LU1)肺募穴

定位: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简易取穴法:云门直下1寸处是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

锁骨上神经中间支与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外侧支和胸

肩峰动脉与胸外侧动脉搏分布。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穴举例:配意舍治胸满噎(《百症赋》);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

喘;配少冲治心痛、胸痛(《针灸资生经》);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千金要方》)。*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现代研究:近代有报道,中府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承淡安

报告,患肺病时中府穴出现压痛反应。实验表明针刺中府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量,缓解哮喘症状,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环的作用。

2.云门(LU2)

[定位] 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简易取穴法:当手叉腰时,在

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和第1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关节内侧痛。

[*作]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3.天府(LU3)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简易取穴法:

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穴区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

布,深层有肱动脉和肱静脉的分支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瘿气,鼻衄,上臂内侧痛。

[配穴举例] 配臑会、气舍治瘿瘤(《千金要方》);配合谷治鼻衄(《百症赋》)。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4.侠白(LU4)

[定位] 前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简易取穴法:肱二头肌桡侧缘当天府穴下1寸处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肱动脉、肱静脉和肌皮神经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上臂内侧痛。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5,尺泽(LU5)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法:仰掌屈肘,当肘横纹

上紧靠肱二头肌腱桡侧缘陷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起始部,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本干,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和桡侧副动脉前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

[配穴举例] 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配关冲、外关、窍阴治肩臂不举(《千金要方》);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鼻衄。配委中点刺出血治丹毒,急性吐泻,配曲池治肘臂挛痛(《玉龙歌》)[*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临床观察表明,针尺泽有隐压作用,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实验证实,针尺

泽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可使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明显增强。还有报道,针尺泽对神经性呕吐有效。

6.孔最(LU6) 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当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旋

前圆肌、拇长屈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

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浅支及深支、正中神经、桡

动脉及其深支和桡返动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痔疾。

[配穴举例] 配曲泽、肺俞疗唾血(《针灸资生经》);

配哑门治失音;配后溪治头痛,配少商治咽痛(《腧穴学》)。

[*作] 直刺0.5___1.2寸,可灸.

7.列缺(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肱桡肌、旋前

方肌;穴区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

有桡神经深支、正中神经肌支和桡动脉、桡静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偏头痛,项强痛,腕痛无力,牙痛.

[配穴举例] 配后溪、少泽、前谷治疟疾寒热(《千金要方》);配完骨治口面涡斜(《针

灸资生经》);配鱼际、少商治急性咽喉肿痛;配照海治阴虚慢性咽痛。一“,[*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列缺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其酚红排出量较前增

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此效应可持续2—3小时,再针刺仍有效。针列缺还可引

起膀胱收缩反应,使排尿量增加。还有人用血管容积描记方法研究发现,针列缺对血管舒缩

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8.经渠(LU8) 经穴

[定位] 在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陷中,当腕掌侧横纹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旋前方肌;穴区浅层有

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桡神经深支和桡动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穴举例] 配行间治咳嗽,配丘墟治胸背急、胸中澎澎(《千金要方》)。

[*作] 直刺0.3-0.5寸;禁灸。

9.太渊(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桡神经分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配穴举例] 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千金要方》);配列

缺治咳嗽风痰(《玉龙赋》);配鱼际治咽干(《针灸大成》);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针灸资生经》)。

[*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表明,针太渊对咯血、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并对三期高血压

病人有降压效果。还有实验证明,针太渊可减小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功能。

10.鱼际(LUl0)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穴区浅层有正中神经皮

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尺神经肌支和拇主要动脉与静脉回流支通过。

[主治] 咳嗽,咯血,发热,咽干,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小儿疳疾。

[配穴举例] 配太渊、大都、太白,泻之退热,补之可发汗(《灵枢?热病》);配列缺、

少泽、缺盆治咳嗽(《针灸资生经》);泻鱼际、补尺泽治唾血(《针灸甲乙经》);配合谷、间使、神门、肺俞、肾俞治失音(《针灸集成》);配四缝、大横治小儿疳疾。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实验表明针鱼际有平喘作用,并能改善肺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气

量,使呼吸平稳。(2)有报道,针郄门、鱼际、太溪可改善因胸部手术而引起的纵隔摆动。(3)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实,哮喘病人和豚鼠哮喘模型的血浆和肺组织cAMP含量均低

于正常组,针刺鱼际2周后,即见其显著增高,并见到哮喘症状明显改善,二者有显著相关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11.少商(LUll)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属正中神经)

和拇主要动脉分布。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高热,小儿惊风。

[配穴举例] 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针灸大成》);配劳宫治呕吐,配大陵治咳逆

气喘(<千金要方>).配翳风治痄腮(<针灸学>).

[*作] 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少商等穴有助于因CO中毒而昏迷

的病人苏醒,使血中CO性血红蛋白解离。其针刺组针前血中CO含量

为53.8%,针后15分钟即降至25.5%,而对照组则由原来的45%降

至30%,二者差异显著。实验动物苏醒之时间:针刺组4.4分钟,而

对照组为11分钟。

现将手太阴肺经共11个腧穴列表如下:

表3-1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提要表

┌────┬─────┬────────────┐

│ │ │ 主治│

│ 穴名│ 部位│ │

│ │ ├────────┬───┤

│ │ │ 1 │ 2 │

├────┼─────┼────────┼───┤

│中府?│ 胸│咳嗽,气喘,胸痛│ │

├────┼─────┼────────┼───┤

│云门│ 胸│咳嗽,气喘,胸痛│ │

└────┴─────┴────────┴───┘

┌────┬─────┬───────────┬────────┐

│天府│上臂│气喘,鼻衄│ │

├────┼─────┼───────────┼────────┤

│侠白│ 上臂│咳嗽│ │

├────┼─────┼───────────┼────────┤

│尺泽…│ 肘│咳嗽,咳血,气喘,胸满│潮热,小儿惊风│

├────┼─────┼───────────┼────────┤

│孔最…│ 前臂│咳嗽,咳血,胸痛│ │

├────┼─────┼───────────┼────────┤

│列缺?│ 前臂│咳嗽,咽喉肿痛│头痛,口喁│

├────┼─────┼───────────┼────────┤

│经渠│ 前臂│咳嗽,咽喉肿痛│ │

├────┼─────┼───────────┼────────┤

│太渊?│ 腕关节│咳嗽,咽喉肿痛│无脉症│

├────┼─────┼───────────┼────────┤

│鱼际?│ 掌│咳血,咽喉肿痛│发热,失音│

├────┼─────┼───────────┼────────┤

│少商…│ 拇指端│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②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

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③沿前臂前缘,④至肘外侧,⑤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⑥上走肩端(肩鹘),⑦沿肩峰前缘,⑧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

会处”(大椎,属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⑩联络肺脏,11,通过横膈,12,属于

大肠;

13.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14.通过面颊,15.进入下齿龈,16.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鼻衄,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LI1) 井穴

[定位] 在食指桡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

神经指背侧支和指背侧动静脉网分布。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

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穴举例] 配太溪治寒证(《百症赋》);配合

谷、阳谷、阳溪、侠溪、厉兑、劳宫、腕骨治热病汗

不出(《针灸大成》);配巨醪、上关、承光、络却等穴

治青盲无所见(《千金要方》)。

[*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有人报道,针商阳穴,通过X线观

?察,可见胃蠕动增强。

2.二间(LI2) 荥穴

[定位] 握拳,在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穴区有指

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背动脉、指背静脉、掌

侧动脉、掌侧静脉分布。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目痛,口眼喁斜,热

病。

[配穴举例] 配阳溪治牙痛、腰痛、喉痹(《席弘

赋》);配三间治多卧嗜睡(《针灸集成》)。

[*作] 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LI3) 输穴

[定位] 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桡侧后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指深屈肌腱;穴区

内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掌背神经、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肌支和掌背动

脉及食指桡侧动脉分布。

[主治] 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

[配穴举例] 配阳溪治喉痹、咽如梗,配前谷治目急痛(《千金要

方》);配大迎、正营治齿痛(《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内庭、攒竹、阳

白、四白、巨醪、颧醪、颊车、下关、夹承浆等治三叉神经痛(《针灸

学》)。

[*作] 直刺0.5~0.8寸。

4.合谷(LI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深

支和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及食指桡侧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喁斜,耳聋,痄腮,咽喉肿

痛,热病,多汗,无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小儿惊风,半身不遂,瘾疹,疟疾。[配穴举例] 配内庭、阳白、浮白、三间治牙痛,配丰隆、解溪、风池治头风眩晕,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曲池、公孙针后加灸大椎治疟疾(《针灸大成》);配太冲(双) 称四关穴,有镇痛、定搐、熄风之功,治小儿惊风、口眼喁斜;配内庭、行间、迎香、上星治鼻衄(《急症针灸治疗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合谷为针麻止痛常用穴位。(2)有临床资料表明,“补合谷泻三阴

交"对原发性宫缩乏力所致的滞产有效,也有人用此法引产获得成功。(3)有报道,针合

谷、足三里对流感流行期间人群有一定预防效果。

5.阳溪(LI5) 经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端,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穴区内有桡

神经浅支和头静脉经过,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臂腕疼痛。

[配穴举例] 配阳谷治目赤痛(《千金要方》);配解溪治惊悸怔忡

(《百症赋》);配温溜、仆参治狂言见鬼,配神封治胸满不得息、咳逆

(《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6.偏历(LI6) 络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腕背横纹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

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头

静脉经过,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臂腕酸痛。

[配穴举例] 配太渊治肺虚咳嗽;配翳风、听会治耳鸣,耳聋;配

天枢、阳陵泉治水肿(《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3~0.5寸,斜刺1.0寸;可灸。

7.温溜(LI7) 郄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腕背横纹上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后侧皮神经及头静脉经过,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吐舌,疔疮,肠鸣腹痛,肩臂酸痛.

[配穴举例] 配期门治项强伤寒(《百症赋》);配曲池治喉痹不能言(《针灸甲乙经》);配仆参治癫疾、吐舌鼓颔、狂言(《千金要方》)。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8,下廉(LI8)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

经通过,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腹痛,腹胀,肘臂痛,上肢不遂。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9,上廉(LI9)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曲池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穴区内有前

臂外侧皮神经通过,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腹痛,肠鸣,腹泻。

[*作] 直刺0.8—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上廉、下廉均可使胃蠕动增强。

10.手三里(LIIO)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当曲池下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穴区内有前臂外

侧皮神经通过,深层有桡神经深支、桡神经肌支和桡返动脉分布。

[主治] 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配穴举例] 配少海治手痹顽麻(《百症赋》);配足三里治食癖气块(《席弘赋》);配肩鹘、曲池、合谷、外关治上肢不遂(《针灸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在X线钡餐下观察发现,针手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家兔实验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刘渡舟 B、杨继洲 C、孙思邈 D、《内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孙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杨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孙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 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杨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孙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6、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错)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单项选择 1、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E 2、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A 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D 4、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人体经络学注解整理。

人体经络学(附:人体穴位作用注解图)--摘录整理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 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 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 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一、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 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二、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三、人体穴位作用注解图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附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渡舟 B、继洲 C、思邈 D、《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经络腧穴学试卷(供参考)

《经络腧穴学》试卷(A 卷) 姓名:学号:班级: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 4 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针灸甲乙经》记载腧穴数目是() A.354穴 B.349 C.361 D.359 E.460 2.足阳明胃经胸部腧穴距离前正中线是() A.4寸 B.6寸 C.2寸 E.3寸 3.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取() A.中脘 B.上脘 C.建里 D.中极 E.下脘 4.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为() A.13寸 B.12寸 C. 9寸 D. 8寸 E.460 5.治疗乳少,应取() A.内庭 B.合谷 C.少泽 D.少冲 E.太冲 6. 下列为奇穴的是() A.百会 B.印堂 C.上星 D.风府 E.合谷 7.背俞穴的针刺操作是( )。 A.斜刺0.5-0.8寸 B.直刺0.5-0.8寸 C.斜刺1-1.5寸 D.直刺1-1.5寸 E. 直刺1.5-2寸 8.八脉交会穴中任脉通于() A.列缺 B.后溪 C.申脉 D.足临泣 E.外关 9.循行路线经过耳下、耳后、耳上、耳中的经脉是() A.手少阳 B. 手太阳 C. 足少阳 D. 足太阳 E.手太阴 10.十二经脉中既到目内眦又到目锐眦的经脉是()

A.足少阳 B 手太阳 C 手少阳 D 足太阳 E.手太阴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太溪穴属于何类特定穴() A.经穴 B. 输穴 C. 郄穴 D. 原穴 E. 八脉交会穴 2.位于脐水平线上的穴位是() A.天枢 B.大横 C.大赫 D.梁门 E.外陵 3.下列哪些腧穴属于奇穴( )。 A.翳风 B.翳明 C.四白 D.四缝 E.会阳 4.与脑有联系的经脉是() A.足少阴 B 足太阳 C 足厥阴 D 督脉 E 任脉 5.共司下肢运动和眼睑开合的经脉是() A.阴跷脉 B 阴维脉 C 任脉 D 阳跷脉 E 督脉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3~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太渊穴属于何类特定穴() A.原穴 B.输穴 C.八会穴 D.八脉交会穴 E.经穴 2.下列各穴属于奇穴的为() A.印堂 B.膝眼 C.二白 D.四渎 E.四神聪 3.下列穴位应开口取之的有() A.下关 B.耳门 C.听宫 D.听会 E.翳风 4. 十二经脉的衔接部位包括( ) A.大指 B 食指 C 中指 D 无名指 E. 小指 5.与胃有联系的经脉是( ) A.足阳明 B 足太阴 C 手太阳 D 手太阴 E. 足厥阴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络: 2.体表解剖固定标志: 3.背俞穴: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奇经八脉 2. 募穴 3. 气街 4. 一夫法 5. 经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经,原意是“纵丝”,就是_____的意思,络则是_____的意思。 2、十二经脉者,内____,外_____,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3、十二经脉之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______,手足三阳都联系_____故称头为______,足三阴则联系______. 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_______, _______及______总为十五络脉。 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____,交__

__,旁约____,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____. 6、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___,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____抵腰中,入循__,络___,属膀胱. 7、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____和_____的说法.8、腧穴是人体_____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_____反应点和_____刺激点。 9、任脉有_____个经穴,起穴_____,止穴_____。 10、在体表标志取穴中,肩胛骨下角平对_____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_____椎棘突之间的缝隙。 1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_____,郗穴是_____。 12、足少阳经的络穴是_____,原穴是_____。 13、丰隆为人体祛_____要穴,足少阴肾经即能止汗,又能发汗的穴位是_____。

14、肩平伸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肩峰后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15、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_____,阳经井穴属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从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的是() A、足厥阴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以上都不是 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的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 C、手阳明大肠 D、手少阳三焦 3、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方法,是结合()理论运用的。 A、经筋 B、十五络脉 C、皮部 D、十二经别 4、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此为()经病候。 A、手太阳小肠 B、手阳明大肠 C、足阳明胃 D、足少阳胆 5、不入耳中的经脉是()

第二章 腧穴概述--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二章腧穴概述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灵枢·本输》论列各经五输穴,《素问·气府论》列各经“脉气所发”穴,《灵枢·经脉》论列各络穴,这是经络在四肢的基本穴,说明《内经》书中已为腧穴的分经奠定了基础。《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经穴专书《针灸甲乙经》载古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349穴《千金翼方》所载相同);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同)穴数有所增加,穴名数达35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59穴;至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才达361。目前经穴总数即以此为准。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是一名双穴。历代代表性针灸医籍所载经穴数见表2—1。、 表2一1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数

经络腧穴学歌诀(专业研究)

井荥输原经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墩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气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腹病用之效必彰。

八会穴歌诀 腹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经须记,手足阳明大肠胃;少血多气有六经,少阳少阴太阴配;多血少气共四经,手足太阳厥阴记。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王倩 经络腧穴学期末试题B(2013级中康5班 6班 7班 - 副本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针灸学校2013-2014学年春季 2013级期末试卷B (适用专业:13级中康) 考试科目:经络腧穴学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30分) 1、分布于上肢内侧的经脉是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阴经 D、足三阳经 2、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A、足太阳 B、足阳明 C、足少阴 D、足厥阴 3、十四经穴共有多少个穴位 A、360 B、361 C、365 D、366 4、手太阴肺经的经穴是 A、太渊 B、鱼际 C、尺泽 D、经渠 5、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 A、条口 B、丰隆 C、解溪 D、足三里 6、以下郄穴不是在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A、温溜 B、孔最 C、梁丘 D、地机 7、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配伍 A、曲池阳溪 B、手三里后溪 C、合谷外关 D、足三里上巨虚 8、以下用于治疗面瘫的最佳配伍是 A、地仓 合谷B、下关头维C、地仓颊车D、印堂人迎 9、合谷穴治疗面瘫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10.足少阴肾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4寸 11.具有泻治胃痛作用的穴位是: A 条口 B 冲阳 C 内庭 D 梁丘 12. 下列穴位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A 前谷 B 足临泣 C 丰隆 D 公孙 13.“┅┅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的经脉是: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 足太阴脾经 14.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 目内眦 B 目外眦 C 胸前 D 鼻旁 15.在常用骨度分寸法中腋前纹至肘横纹为( )。 A.9寸 B.10寸 C.12寸 D.14寸 16.大横穴位于 A脐中旁开0.5寸 B脐中旁开2寸 C天枢旁开2寸 D中脘旁开4寸 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血尿,便血应首选下列井穴中的何穴? A涌泉 B隐白 C至阴 D大敦 18.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的腧穴是: A章门 B期门 C渊腋 D大包 19.肺经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结合五行属性可取肺经五输穴中()穴 A中府 B尺泽 C孔最 D太渊 20.下列除何症以外均是神门穴的主治: A舌强不语 B失眠 C癫狂 D痴呆 21.属于原络配穴法是: A 列缺配太渊 B 腕骨配通里 C 合谷配偏历 D 巨阙配心俞 22.位于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髁状突后缘的穴位是: A 耳门 B 下关 C 听会 D 听宫 23 .艾灸至阴穴常用于治疗: A 难产 B 鼻衄 C 胎位不正 D 便秘

绪言--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绪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学习针灸的入门课程。针灸的历史非常悠久,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灸法导源于古代的生活用火。由于针法、灸法的应用,产生了对人体经络腧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经络腧穴的起源和发展与针灸疗法的应用密切相关,故本经络腧穴学绪言结合针灸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而作一总体介绍。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和临床治疗等部分。针灸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正在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起源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伏羲“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的记载。罗泌《路史》又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而针刺疗法真正的产生时间应是砭石应用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的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及山东日照市的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的砭石实物,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之说提供了证据。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将不同形状的石块磨制成各种医用器具,尖锐的用来刺血、排脓,刀形的可用来切割,棒形、圆形的用于按摩和热熨。其中尖锐者最为常用,故《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称之为箴石:“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砭石是针具的雏形和前身,其后还出现了骨针和竹针。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时,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铜质、铁质的金属针才开始出现,之后又有金质、银质针的应用。 灸法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灸法的应用是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后开始的,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为生的民族。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们发现某些寒性病痛在烤火取暖后可以缓解或解除,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灸法和热熨疗法。灸法所用的材料,最初很可能是可烧灼、烫、熨的各种树枝,后来才发现用艾叶做成的艾绒易于引火缓燃而不起火焰,更适用于灸,遂使艾灸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经络的概念来源于医疗实践,与我国针灸、按摩、气功等独特医疗保健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经络主运行血气。“血气”一词,除《内经》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少非医学著作中也有提到,说明那时人们对血气的概念已有较普遍的认识。古文献有关血气的论述常涉及“脉”的概念。脉,本义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袤(斜)行体者”。脉,原写作“脈”,又作“衇”。从“脉”字的字形构造可看出,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是对“脉”的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初期的针灸治疗是没有确定的腧穴的,只是在病痛局部作砭刺、叩击、按摩、针刺或火灸等治疗,这就是《内经》所说的“以痛为输(腧穴)”。有时人们还在无意识中偶然地发现了腧穴,如误伤或按压肢体某一部位而在局部出现疼痛或舒适感觉后,远离部位的脏器病痛得到缓解或随之消失。当再出现这种病痛时,人们就有意识地刺灸这些部位来进行治疗。《内经》中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如“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等。随着对体表刺激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不断观察,对腧穴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便开始对腧穴进行定位和命名。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古医家对腧穴主治进行分析和归类,并结合经络理论,将某些主治作用相似、感传路线一致的腧穴加以归经,现在所谓的经穴,就是指这类腧穴。

经络腧穴学 试题八

<<经络腧穴学>> 试题八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缺盆 2、髃骨 3、目系 4、阿是穴 5、“骨度”折量定位法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____走手;手之三阳,从____走头;足之三阳,从____走足;足之三阴,从____走腹。” 2、足太阴脾经与____交接于心中,足少阳肾经与______交接于胸中。 3、《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______之端,循指______,出____两骨____间,上入____之中,循臂______入时____廉,上臑外__廉,上____,出____之前廉,上出于____之会上,下入____,络____,下____,属____。

4、腧穴的作用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方面。 5、足三阳经的腧穴共同主治______病和 ______病。 6、五输穴中,荥穴多位于______,经穴多位于______合穴多位于______。 7、骨度分寸法中,天突至脐中是______寸,季胁以下至髀枢是______寸。 8、手少阳三焦经起于______穴,止于 ______,左右各______个穴位。 9、手太阴肺的募穴是______穴,又属特定穴中的______穴。 10、血之会是______穴,属于______经,定位在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具有离、入、出,合循行分布特点的是() A、十二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2、任脉的别络从何处分出() A、气海 B、膻中 C、巨阙 D、鸠尾 3、足三阴经筋结于()

经络腧穴学 试题五

<<经络腧穴学>> 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目上纲 2.颃颡 3.根结 4.经穴 5.下合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经络系统由________与__________两大 部分组成。 2.经络在病理方面,有_________、 __________的功能 3.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 取穴,称为“______取穴” 4.足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_____,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5.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______上________,抵鼻,至目_____眦。 6.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距督脉为

_____寸。 7.足阳明胃经主________所生病,足太阳膀胱经主_________所生病,足少阳胆经主 ________所生病。 8.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连_______,散 _________。 9.手阳明之别,名曰__________,去腕 ________寸。 10.任脉与诸阴脉相交会,故称______之海,督脉与诸阳脉相交会,称之为________之海。 11.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______寸,胫骨内侧面的__________。 12.上巨虚上3寸是________穴,下______寸是下巨虚穴。 13.颧髎是____________经穴,素髎是 ________经穴。 1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____________,腋前纹头至肘横纹________,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_________。 15.足少阳胆经的井穴是_________,合穴是___________。

经络腧穴学讲稿

经络腧穴学讲稿 《经络腧穴学》课程讲稿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 授课教师: 授课期间: 计划学时:11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针推专业 学科概述 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那么什么是经络腧穴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 1、概念 经络腧穴学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气血相互关系及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 经络腧穴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经络腧穴学形成与发展

(1)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出土了一根长约4。5CM的石针,经鉴定,确认是古代的针刺工具——砭石。 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 (2)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记录了经络的循行,从文字气象看,该书应该早于〈内经〉。 到〈内经〉时期,通过当时医家的收集整理,写成〈内经〉一书,〈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除却其中的论述基本中医理论的内容,余下的针灸是 其中的主要内容。如汪机《针灸问对》所言:“《内经》 1 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实际上,作为《内经》,其中的立法及治疗多是针对针灸而言。因

安徽省精品课程《经络腧穴学》复习题

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正经是指:A.十二经筋 B.十二经别 C.任脉和督脉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脉 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 E.足阳明胃经 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足 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以上均非 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足走胸腹 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足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手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腹部 C.上肢末端 D.下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 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 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以上都不对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心经、心包经 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 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 C.足太阳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 E.手少阴与手太阳16.十二经脉中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 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 C.足阳明经属脾络胃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 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 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A.手小指端 B.手中指端 C.手无名指端 D.头面部 E.胸腹部 1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A.鼻旁 B.手小指端 C.目内眦 D.足小趾端 E.目外眦19.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是:A.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 B.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 C.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阳、手厥阴 D.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厥阴E.以上都不对 20.下列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错误的是: A.手少阴与手太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手太阴D.手少阳与手少阴 E.足太阳与足少阴2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手阳明与足阳明在鼻旁交接 B.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足大趾内端交接 C.足少阳与足厥阴在足小趾次趾端交接 D.手太阴与手阳明在手食指端交接E.足少阴与手厥阴在胸中交接 22.能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 B、足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督脉 E、阳跷脉23.能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 B.足太阴经 C.任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24.有“阳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 B.督脉 C.阳跷脉 D.阳维脉 E.冲脉 25.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阴维脉 E.冲脉 26.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

经络腧穴学 全套习题集考试题 附完整答案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A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B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 D 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E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 2.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不正确的是: A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B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太阴经 D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E 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 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 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阳明经在后 B 太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C 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D 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E 少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6寸处的排列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5.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B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C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D 表里经之间互相交接 E 同名经之间在四肢末端交接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经的交接部位在: A 肢体内侧面 B 四肢末端 C 腹部 D 头面部 E 胸部 8.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部 B 胸部 C 腹部

针灸学基础题库汇总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经络腧穴学--记忆法

笔者至今对自己读高一时的一节历史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上,老师在讲到如何记住马克 思的生日时,在讲台上用手做两下打耳光的姿势,嘴里跟着说“一巴一巴,呜呜”,然后解 释说就像大人打小孩两个耳光,小孩呜呜地哭,也即马克思的生日是1818年5月5日。 老师运用谐音和联想的记忆法来记住马克思的生日,非常形象生动,让我直到现在,甚至 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克思的生日。受了这次记忆法的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特别 注意各种记忆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觉 得经络腧穴学的内容,特别是腧穴的定位等,既枯燥,又不好记,记不牢,容易忘。针对 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方法教授给学生,有趣的记忆方 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还能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记忆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就介绍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几种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 联想记忆法有人说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或者说联想是记忆的秘诀。确实如此。人类学习 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将新知 识吸收同化。这种联系越牢固、越广泛,就越容易将新知识记住、记牢。这是一种非常常 用的记忆法,在后面的其他记忆法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联想记忆法。例如在学习八脉 交会穴时,公孙通冲脉,后溪通督脉,列缺通任脉,足临泣通带脉,就可以通过以下的联 想来记忆。想像:古代的一场战斗,公孙(即爷爷和孙子)俩均参加作战,孙子冲锋(即 公孙通冲脉)在前,爷爷压阵督后(即后溪通督脉),结果还是打了败仗,爷孙俩觉得无 颜见列任(列缺通任脉)祖宗,伤心哭泣(足临泣),只能稍稍用腰带(带脉)擦掉脸上 的眼泪(足临泣通带脉)。还有,肾经在上腹部的5个腧穴——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我们可以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曲径通幽”里面加上一个“都”字,变成“曲径都 通幽”来记忆。可以想像一个非常幽静的花园,里面的路都是小石头铺成的。“曲”即“商曲”,“径”即小石头铺成的路,联想到“石关”,“都”即“阴都”,“通”即“腹通谷”,“幽”即“幽门”。还 可进一步联想:古代的行政规划是“四邑为一都”,即现在的“四县为一市”,“都市”、“成都” 的“都”字就是这个意思,刚好“阴都”穴就在脐上4寸(当然还要旁开0.5寸)。这样就可以 把这几个腧穴顺序和定位记得清楚了。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主要用于数字的记忆。在学习每条经脉腧穴总数时,常常用到。 例如:心经和心包经均有9个腧穴,可用“心心相印,长长久久”来记。“心心”指心经和心 包经,久与9谐音,即两条经都是有9个腧穴。这里其实也包含联想记忆法,即可想像是 对新婚的人的一句祝福话。另外肾经和督脉分别有27和28个腧穴,可用“审尔妻,督尔爸”来记,“审”与“肾”谐音,“尔妻”即27,“尔爸”即28。同时联想成为“审问你妻子,监督你老爸”就更加生动易记了。再有,手三阳经在腕背横纹上的三个腧穴——阳溪、阳池、阳谷,可用“鸡吃谷”来记忆,“鸡”与“溪”、“吃”与“池”均谐音,再联想一只小鸡在吃稻谷,就过目 不忘了。 歌诀记忆法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的针灸歌诀,像“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学习针灸的后来人,我们都应该熟读成诵。除这些歌诀外, 还可以教学生自己编写。像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大部分腧穴,可用以下歌诀来记,记 住这些腧穴后,其他的腧穴也就不难记了。 二风①三肺②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俞。

经络腧穴学试题二

<<经络腧穴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十二经脉;指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人体的主要的精气流注的主要通道。 2.六合:阴经的经别于其表里的阳经的经脉相合,由此把十二经脉合为6对,称为六合 3.頄:指颧骨部 4.骨度分寸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的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于十二经脉的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王唯一___ 于1026年撰成《_____铜人腧穴针灸图经___》,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 2.十二经筋具有_____沟通内外,网络全身___ ,____运行气血,调和阴阳_____和 ______抗御病毒,反映征候_______的作用。

3.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_包中___ ,同出于__会阴____ ,称为“一源三歧”。 4.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近治作用____ ,___远治作用____ ,__特殊治疗作用 _____ 。 5.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 __12__寸,臀横纹至腘横纹是__9___寸。6.手三里属___手阳明大肠经____ 经,足三里属___足阳明胃经___ 经。 7.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_____颐后下廉____,出大迎,循颊车,__上耳前 ____ ,过客主人,___循发髻__ ,____至额颅_____的经脉是____足阳明胃经____ 经。 8.属脾,络胃,上膈,挟咽,__连舌本__ ,____散舌下___ 的经脉是___足太阴脾经 _______。 9.在特定穴中,足三里既是(合穴),又是____胃的下合穴______。 10.小海、少冲分别归属于_______手太阳小肠经_____经和_______手少阴心经___ 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