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评分表

电除颤评分表

电除颤

姓名:专业:主考老师:

电除颤术操作流程

电除颤术操作流程及相关知识 一、定义 指在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室颤),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二、目的:通过电除颤纠正、治疗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 三、适应症 1、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2、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变并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房颤、房扑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首选。 四、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 1、评估: 1)、患者的心律、神志、年龄、体重、除颤部位皮肤情况,去除金属物品。2)、除颤仪的性能、蓄电池充电情况。 3)、环境温度、光线适宜、电源插座配套。 2、准备: 1)、护士:衣帽整齐,动作敏捷、迅速、准确。 2)、物品:除颤仪,治疗盘(导电胶一支或生理盐水纱布,治疗碗1个,纱布2块、弯盘)、电源插座、心电监护仪。 3)、患者:卧于硬板床,(可模拟患者心电监护在位,已建立静脉通道)。(二)操作中 1、一看:护士发现患者心电监护显示室颤,二喊:呼喊患者的姓名判断意识,患者无意识,看时间,立即呼叫医生病人出现室颤,同时呼救另一名护士推抢救车,三摆体位:去枕平卧,解开衣襟,暴露除颤部位。告知病情,请家属离开。 2、连接电源线,打开除颤仪开关,观察心电监护显示,再次判断除颤指征。 3、选择合适模式(同步或非同步),选择电极板(成人直径10-13cm,儿童4-5cm)。 4、均匀涂导电膏于电极板表面。 5、选择电击能量:成人单向波360J,双向波150J;按下标有charge Defib英 文的电极板进行充电;同时断开心电监护仪导联线接头。 6、正确放置电极板(左手将标有STERNUM电极板置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右手将标有APEX电极板置于左侧腋前线第5肋间);电极板紧贴皮肤加压10-20kg。

电除颤培训记录(精品课件)

培训内容: 【方法】 1.患者平卧位,常规心电监护,选择R波较高的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2.将除颤仪接通电源,根据需要选择除颤功率,成人胸外100—360ws,小儿2J/kg.胸内成人10-40J, 小儿5—20J。.......Y路顺风 3.电极板涂一层导电糊或以2—4层盐水纱布,按充电键充电,将电极板放置适宜位置,左右电极位置: 两电极分别放于胸骨右缘2—3肋间和左侧腋中线 第5肋间(心尖部)。胸内除颤电极板紧压在心脏 左右两侧。.......Y路顺风 4.嘱他人离开床边(使用起搏器病人应撤离起搏器),术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身体离开床缘,然后双 手同时按放电钮除颤。.......Y路顺风 5.放电同时观察心电图形,了解除颤效果.若除颤未成功,可加大瓦秒数值,再次除颤. 【注意事项】 1.除颤前应详细检查仪器性能,做好抢救准备。

2.电极板放置位置要准确,并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盐水纱布不宜过湿,以免造成短路影 响效果........Y路顺风 3.除颤时,不得触及患者及床边,以免触电。 4.除颤后擦净电极板上导电糊,以免腐蚀板面,电源及时充电备用。 5.胸内除颤电极板使用后先清洁,再用2%戊二醛浸泡,每次使用时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护理】 1.密切观察心律、呼吸、血压变化直至患者苏醒。 2.连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如出现心脏停搏应行心肺复苏术,室速室颤应予利多卡因滴注 或再行电除颤,必要时紧急临时心脏起 搏........Y路顺风 3.观察呼吸情况,呼吸暂停时多数能自行恢复,必要时作人工呼吸。 4.观察电击部位有无红斑,水疱等皮肤灼伤,严重者涂以烫伤油膏.

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电除颤

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电除颤(成人)考核评分标准科室:姓名:监考老师:计分: 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消失、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发绀,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 3.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 4.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4.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U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5.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 7.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 8.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 9.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 10.移开电极板。 11.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医嘱停用心电监护。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13.电极板正确回位;关机。 (四)操作后 1. 擦干胸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协助舒适卧位,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2.整理用物。 除颤的临床应用在急症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心电图表现形式: 1.室扑或室颤:心脏不能有效射血。 2.心脏电机械分离:虽然有心脏电活动,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无心音及血压。 3.心跳停止:既无心脏电活动,也无心脏收缩,心电图呈直线。 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电除颤的原理: 选一适当的电流,在2—3毫秒内经胸壁(胸外电除颤)或直接经心脏(胸内电除颤),使75—100%的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处于除极化处于不应期,打断导致心律失常折返环或消除异位兴奋灶从而使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心脏搏动,达到重建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1 、快速证实心跳骤停:意识消失、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发绀,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心电图直线。 2、除颤果断、迅速、争分夺秒。 3 、心肺复苏中除颤,因每次除颤而中止心外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要在呼气末放电除颤,以减少跨胸电阻抗。 4、体重和心脏大小:决定电能大小的选择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除颤与电复律 :cardiaoversion 电复律 除颤:defibrilation 两者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复律: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除颤:心室颤动(与扑动)可以用非同步 电复律与除颤必备的两个条件: 1、窦房结功能必须正常; 2、能量要足够,心肌纤维要全部除极 同步电复律:脉冲电流应落在R波的下降支上;如落在T波顶峰前20~30ms以内的易损期上,易诱发心室颤动 非同步除颤、:任何时间放电,消除心室颤动 除颤和电复律电流:是将60HZ的交流电转变为4~7kVd的高压直流电,储存于16~32UF的电容中,在2~4ms以内向心脏放电,功率可达360~400焦耳电复律禁忌症:房颤未用洋地黄治疗、心室率小于50~60次/分、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颤、左房巨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或房扑,以及风湿活动不能控制、或低血钾房颤患者 同步电复律的使用方法: ⑴前先用洋地黄控制心率(直止复律前1-2天停用),同时服用奎尼丁、等药物以防复律后心律失常复发。 ⑵复律当天禁食

⑶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⑷适当应用异丙酚、依托眯酯等麻醉药 ⑸方式房颤、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同步复律 ⑹能量 : 体外复律100-150J(房扑 25-50J),以后每次增加50-100J ⑺电极放置:负极(Apex)放于心尖区,正极(Stenal)放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⑻采用同步放电,重复进行时,每次间隔3分钟以上,3~4次为限,最大能量 <300~400焦耳 除颤使用方法: ⑴除颤器要经常检查,充足电池以备急用,胸内除颤电极板需消毒(分成人与小儿) ⑵测试:将除颤器充电50ms,先机内放电,指针回到零点,说明机器正常,一些机器也可以在电极板中间夹一块肥皂进行放电测试 ⑶电极板的放置:基本同复律相同,胸内除颤电极板要压在心脏左右两侧 ⑷能量:从小开始,胸外100-300J,小儿2J/kg,胸内10-30J,小儿5-20J 并发症:局部红癍、疼痛、心律失常、血栓脱落引起栓塞等 双相波除颤:心脏病协会支持首次除颤采用低能量(150J),不逐级增加的双相波除颤方法,有安全、有效、除颤后复法率低的特点。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电除颤评分标准

福鼎市医院护理技能(胸外电除颤)评分表 项目具体内容标 准 评 分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成绩成绩成绩成绩成绩 扣分理由扣分理由扣分理由扣分理由扣分理由 目的5% 用高能脉冲电流,经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使心脏恢复律。 5 用物 5% 除颤仪、电极片、导电糊或盐水纱布、干纱布。 5 操作方法及程序67% 1.检查仪器:检查除颤仪1%,确认性能完好1%,用物齐全2%,处于备用状态1%。 2.评估患者:巡视病房,发现患者监护仪显示室颤1%,判断意识,确认意识丧失 1%,立即去枕平卧,呼救,记录呼救时间1%。观察抢救环境安全1%,拉上床帘,移开床旁桌1%。 3.安置体位:迅速携除颤仪至床旁1%,开机1%,充分暴露患者胸廓1%,检查胸前 皮肤及身上是否有金属物品1%,除颤部位有无潮湿、敷料1%,电极片是否避开除颤部位2%,是否安装起搏器1%,双手外展勿触及床沿2%。 4.选择能量:取出除颤电极板(小儿应取下外面的成人电极板)1%,将电极板表面均 匀涂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纱布(4-6层)1%,遵医嘱选择非同步电复律方式2%及所需除颤能量(单向波360J,双向波150-200J)2%。 5.充电:按下充电键或电极板上的充电按钮,充电3%,至屏幕显示充电完成1%。 6.正确放置电极板:将标记为“心底部”的电极板放置在右锁骨中线第2肋间2%, 标记为“心尖部”的电极板放置在左腋中线平第5肋间2%,使电极板与患者皮肤紧贴1%,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cm1%。 7.除颤:再次观察心电示波1%,确认需要除颤1%,嘱周围人员离开患者及病床2%, 操作者身体避开病床2%,电极板加压,压力适当4%,双手拇指同时按压电极手柄2%上的两个“放电”按钮电击除颤3%。 5 5 10 10 4 6 15

自动电除颤仪(AED)教程

自动体外除颤 概述: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有关基本生命支持(BLS),对使用自动体外除颤(AED)做了重要的更改,其措施和要求: (1)院前早期除颤(求救EMS后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 (2)参加急救人员应有计划接受急救培训,并有责任实施CPR,在有除颤器情况下,有权行电除颤治疗。 (3)院内除颤:(1)早期除颤的能力被认为,在医院各科室及门诊都装备有除颤器,所有医务人员都受过急救技术培训。(2)现场急救人员行早期电除颤的目标是,在医院任何地方或救护车内发生的心脏骤停,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3)院内复苏反应时间必须经纠正后记录的除颤时间才被认为是可靠的。 (4)普及公众除颤( PAD) 的依据:1)心脏骤停发生频率是以5年内可使用1次AED 为合理依据(预计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人次/1000人/年)。2)EMS 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后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行电除颤很难保证,如果在社区培训非专业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设备,则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经培训的人员可具备以下能力:担任社区的现场救助人员;能够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尽快求助EMS 系统(如急救电话);实施心肺复苏(CPR);安全地连接和实施AED。3)有责任开展BLS救助人员有: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运动员领队、船员以及客机乘务人员(称为第一级救助人员),他们应该接受CPR和使用AED的培训;第二级救助人员是在工作现场或公共场所的公众,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第三级救助人员(高危人群的家人或朋友)也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后两级救助人员掌握救生技术不作为责任要求。 (5)8岁或8岁以上儿童(体重超过25公斤),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8岁以下儿童或婴幼儿不建议行AED。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电除颤,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不进行除颤数分钟后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后6~10分钟内行电除颤,许多成人患者可无神经系统损害,若同时进行CPR,复苏成功率更高。及时的CPR虽可以维持脑和心脏功能,可延长室颤持续时间,但CPR却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所以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6)成功电除颤取决从室颤发生到行首次电除颤治疗的时间。除时间因素,仍需选择适当的能量。传统推荐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200J,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可仍是200J或者提高到360J,经过3次连续除颤后即可达到99%的除颤成功率。经胸行心房颤动电转复时,应用低能量(120J)、直线形、首次脉冲双相波效果优于200J 单相波。 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 自动体外电除颤包括: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可建议实施电击,而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钮,即可行电除颤。 1.室性心动过速 AEDs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使用AEDs时,急救

电除颤操作流程最新版本

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 3.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 。 4.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4.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5.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 7.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 8.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 9.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 10.移开电极板。 11.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医嘱停用心电监护。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13.电极板正确回位;关机。 (四)操作后 1. 擦干胸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协助舒适卧位,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2.整理用物。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目的】纠正患者心律失常。 【用物准备】除颤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导电糊、电极片、酒精、纱布、弯盘、笔、表。准备有关抢救物品及药物。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指导内容】告知家属除颤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除颤前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如患者带入植入性起搏器,应注 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 2.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3.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4.动作迅速,准确。 5.操作者手上、电极板手柄、两电极之间胸壁上避免粘导电糊。 6.操作完毕,清理电极板上导电糊,保持除颤器完好处于备好状态。 【并发症】 【1】低血压 预防及处理:应注意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等变化,若仅为低血压倾 向,大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若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及时 使用升压药。 【2】心律失常 预防及处理:1、护士要有一定的心电图知识基础,能正确识别各种 心律失常类型,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预警心电图,并及 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电复律后持续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 神志的改变,若发生期前收缩,大多在数分钟后消失,不需要特殊处 理。如若为严重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持续不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 的药物治疗。若产生室速室颤可再行电击复律。 3、若发生显著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轻症能 自行恢复者,可不做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 素,以提高心率个别患者可安装起搏器。

【3】肺水肿 预防及处理:一旦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遵 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镇静平喘等药物治疗,保持呼吸道 通畅。 【4】心肌损伤 预防及处理:除颤能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过高 则会导致心肌损害,如发生应加强监护,予以对症支持处理。 【5】皮肤灼伤 预防及处理:点击时电极板应予皮肤充分接触,勿留间隙。电极板均 匀涂抹导电糊。轻者一般无需处理,重者皮肤按外科换药处理。 【6】呼吸抑制 预防及处理:清醒患者给予静脉注射镇静剂,麻醉应以让患者进入朦 胧状态,无记忆为准,不宜过深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呼吸抑制 一旦发生,应行气管插管做人工辅助呼吸。 【7】动脉栓塞或肺栓塞 预防及处理:如发生栓塞,及时给与对症处理,抗凝和溶栓的处理评 价,仍在研究中。 【自检】 1.M4735A型除颤仪自检步骤 【1】拔掉电源。【2】一手按条图,一手开机。【3】按充电键。【4】语音提示后,双手同时按放电键。【5】自检单打印。【6】检查心电图纸打印 是否顺畅,查看时间是否清晰,查看时间是否准确,如不符合,则需 调整。 2.M3536A型除颤仪自检步骤 自动自检:日常使用。 【1】将“治疗柄”调至“监护”。 【2】按下“菜单”按钮。 【3】使用上下定位按钮,选择“其他”,并按下“菜单”按钮 【4】选择“操作检查”,然后按下“菜单”按钮 【5】使用上下定位按钮,选择“自动检查概要”,然后按下“菜单”按钮。 设备就会显示出自动检查概要。此时除颤仪屏幕中央会出现信息:离开正常操作模式,病人监护关闭,要回正常模式,按退出键,按菜单确认。

电除颤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心室纤颤的有效方法,现今以直流电除颤法使用最为广泛。原始的除颤器是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的,这种除颤器常会因触电而伤亡,因此,目前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电除颤(defibrillation) 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如果已开胸,可将电极板直接放在心室壁上进行点击,称胸内除颤。将电极板置于胸壁进行电击者为胸外除颤。 适应症 室颤、室扑是最主要的适应症。 电除颤仪 还有就是无法识别R波的快速室性心动过速,由于无法同步直流电电复律,只能非同步电击(相当于除颤)。 适于转复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转复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和扑动,可首选电除颤;转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多先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无效或伴有显著血流动力障碍时应用本法;性质未明或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选用药物常有困难,宜用同步电复律治疗。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即时转复成功率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几乎达到100%,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则分别为80%和90%左右。 禁忌症 禁忌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心室停搏时进行盲目除颤无益(可能有害)。 还有就是以前认为窦房结功能有问题的不适宜除颤,不过现在没这种说法。 病史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扑动,反复发作而药物不能维持疗效或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均不宜用本法复律;有洋地黄类药物或低血钾时,暂不宜用电复律。 理由早期进行电除颤的理由:① 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② 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 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④ 室颤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跳。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方法

电除颤注意事项

五、电除颤操作流程 除颤的临床应用在急症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心电图表现形式: 1.室扑或室颤 :心脏不能有效射血。 2 心脏电机械分离 :虽然有心脏电活动,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无心音及血压。 3 心跳停止 :既无心脏电活动,也无心脏收缩,心电图呈直线。 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 电除颤的原理: 选一适当的电流,在 2— 3 毫秒内经胸壁(胸外电除颤)或直接经心脏(胸内电除颤) ,使 75— 100%的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处于除极化处于不应期,打断导致心律失常折返环或消除 异位兴奋灶从而使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心脏搏动,达到重建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1 、快速证实心跳骤停:意识消失、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发绀,心 音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心电图直线。 2、 除颤果断、迅速、争分夺秒 。 3 、心肺复苏中除颤, 因每次除颤而中止心外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要在呼气末放电除颤, 以减少跨胸电阻抗。 4、体重和心脏大小:决定电能大小的选择 5、电极板和局部阻抗:电极板小、和胸壁接触不严密、 电极板位置过近、电极板之间形成 短路,电流不能通过心脏。 6、除颤同时,用药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利于除颤成功。 一、电除颤 原理 电除颤:又称电复律,是用除颤器释放高能量电脉冲通过心肌,使心肌同时除极, 终止异位 心律,重建窦性心律的方法。 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 AED ):AED 的基本工作原理采用调制区方程( mdf )鉴别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自动识别、分析心电节律、自动充放电及自 检功能。且与常规除颤相比, AED 可提高存活率 1.8 倍,它能提供连续监测,快速识别和 迅速反应功能,安全可 * ,具有有效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潜在功能。 适应症 非同步除颤用于 :室颤、室扑。 同步除颤用于: 房颤、房扑、 、室上速、室速。 ( 1)室颤( VF )的心电图特征: QRS-T 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 常由室扑转变而来, 波幅> 0.5 毫伏称粗波型心室颤动, < 0.5 毫伏称细波型心室颤动。 频率 在 250 次 /分以上。频率> 100 次 /分者称快速型心室颤动,频率< 100 次 / 分者称慢速型心室 颤动。如夹有心室扑动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室颤动。 (2) 室扑( VFL )的心电图特征: P 、QRS 与 T 波不能分辨,代以较均匀、宽大、连续出现的正弦波,频率在 200-250 次 /分 (3) 房扑( AFL )心电图特征: 致, 间隔规律 , 频率 250-300 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 ?P 波消失 , 代之以连续的锯齿状 次 /分。?房室传导比例常为 2:1~4:1, F 波(扑动波) ,波幅大小一 心室率规律或不规律。 ?QRS (4) 房颤( AF )心电图特征: ?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 形态不一的颤动波 ( f 波),频率 350-600 次 / 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QRS 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四、禁忌症 ⑴ 洋地黄中毒所致心律失常。 ⑵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者。

电除颤操作流程

五十七、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目的】纠正患者心律失常。 【用物准备】除颤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导电糊、电极片、纱布、弯盘、笔、表。准备有关抢救物品及药物。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除颤前要识别心电图类型,以正确选择除颤方式。 2.除颤电极板放置部位要准确,局部皮肤无潮湿、无敷料。如带有植入性起搏器,应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距离医疗器械至少2.5cm以上。 3.导电糊涂抹均匀,两快电极板之间的距离10cm以上。不可用耦合剂替代导电糊。 4.电极板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两电极板之间的皮肤应保持干燥,以免灼伤。 5.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者间接与患者及病床接触。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及病床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6.操作者手上、电极板手柄、两电极之间胸壁上避免粘导电糊,避免潮湿,禁用酒精擦拭胸前皮肤。 7.若室颤为细颤,可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使之变为粗颤再行除颤,易于成功。【相关知识】 1.电除颤: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治疗异位性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方法。根据发放脉冲是否与心电图的R波同步,分为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复律。其中非同步电复律亦称除颤。 2.电除颤适应证: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维护与保养】 1.用清水软布拧干后擦净除颤电极板,晾干归位备用 2.机器表面及导线使用厂家建议的清洁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3.除颤仪必须定位放置,每日检查。 4.电池保养: ①除颤仪日常每日检查,保证电池饱和状态。 ②为保证急救使用,24小时持续充电备用。 ③按厂家建议,定期充放电维护电池或返厂维护。 【除颤相关应急预案】 (一)值班护士应熟知除颤仪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二)除颤仪电池应随时处于饱和备用状态。 (三)除颤时无能量释放:检查以下可能原因并处理 1.除颤能量选择后,未选择“CHARGE”充电 2.除颤手柄与除颤仪未连接或连接有误 3.使用起搏电极除颤时,起搏电极与除颤仪未连接或连接不当 4.电除颤时,将同步键“SYNC”开启;同步电复律时,未连接除颤仪上的监护线 5.除颤电极板使用后未清洁,导电糊干结。 (四)无法开机或故障无法排除时:立即 徒手心肺复苏→解决故障原因或准备备用除颤仪→协助医生进行其他抢救。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就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就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非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复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1)新近发生的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律 者;(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与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与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与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区别者。 ------------------------------------ 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就是以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与临床应用的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拓展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救治室颤与其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的医疗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寻找新的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的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就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ED(1994年),被称为心肺复苏生存链中的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与普及,就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此外,目前国外广泛采用的新式低能量双相脉冲电击,因其低能量、高转复率的优点,亦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多数学者认为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就是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与触发活动,其中折返机制占绝大多数。实践证实,电复律/除颤对折返机制的心律失常疗效最佳。原则上任何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疗效不佳时均应考虑电复律/除颤治疗。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对于除室颤(包括室扑)以外的快速心律失常采用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R波)触发电脉冲发放,使其落在R波的下降支而非心肌易损期避免引发室颤。而非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室颤(室扑)时,整个心肌已无时相上的实质性区别,任何时相均能通以高能电脉冲,并且此时已无明确的R波可被利用来触发放电。近年来,随着关于心脏电复律/除颤(2000年)、AED系统(2000年)、ICD(1998年)以及心房纤颤(2000年)治疗指南的制定,使得电复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指征与方法学得以规范化。本章节将逐一阐述。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复律前需充分地估计复律的必要性、成功率、复发的可能性以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电复律除颤公认的适应证共五类: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颤/室扑)。按传统观点,室颤/室扑为其绝对适应证,其余为相对适应证。目前尚无指南对其适应证进行分层评估的分类方法或建议。指南按需复律的紧急程度对适应证进行分类,即包括(1)择期复律:主要就是房颤,适宜于有症状且药物无效的房颤患者,而对无症状者其可耐受长期服用华法令者就是否获益及获益程度尚无结论;(2)急诊复律:室上速伴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房

电除颤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电除颤操作技术 操作前准备: 1.衣帽整齐 2.物品准备:除颤仪一台、电极片5个、导电糊、纱布5块(干3,酒2)污物桶、笔、记录本 3.检查机器性能(连接电源开机,选择能量,充电,放电,机器性能良好) 物品已备齐,操作开始: 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去枕平卧于硬板床上,解开衣服,暴露胸部,连接心电监护导联),心电监护显示室颤,立即准备电除颤,呼叫医生(或护士):“病人需要电除颤,快来帮忙!”。检查除颤部位皮肤干燥无破损,用干纱布擦干除颤部位皮肤,打开除颤仪,选择非同步双向波能量200焦耳,电极板涂导电糊,充电,充电完毕,右电极板至于患者右锁骨下胸骨右缘,左电极板至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腋中线第五肋间),(操作者后退一小步,嘱人员远离病床)“除颤请离开!除颤请离开!”,放电;行五个循环CPR后评估;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关闭除颤仪,继续心电监护,记录(除颤时间、方式及能量)。帮患者整理衣服(注意干纱布皮肤残留擦去导电糊),整理除颤仪及相关物品。操作结束。 电除颤适应征: 非同步除颤:室颤、室扑; 同步除颤:慢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者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

电除颤的部位:右电极板-右锁骨下胸骨右缘,左电极板-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腋中线第五肋间)。 电除颤能量:单相波360J双向波150-200J.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1.迅速对目击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电除颤,对于非目击下的心脏骤停患者应在5个循环周期CRP后行电除颤。 2.除颤时两个电极板之间与电极板手柄要保持干燥。 3.电极板必须紧贴皮肤不留间隙,以防皮肤灼伤。 4.使用后的电极板先用干纱布擦净,再用酒精纱布擦拭消毒。 5.除颤仪用后及时充电,使其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电除颤

电除颤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心室纤颤的有效方法,现今以直流电除颤法使用最为广泛。原始的除颤器是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的,这种除颤器常会因触电而伤亡,因此,目前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电除颤- 概述 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来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为窦性心律的方法,最早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故亦称心脏电除颤。心脏电复律器是用于心脏电复律的装置,目前常用的为直流电心脏电复律器,由电极、除颤、同步触发、心电示波、电源等几部分组成,电功率可达200~360J。电除颤是心脏骤停抢救中必要的、有效的重要抢救措施。 电除颤- 适应症 适于转复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转复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和扑动,可首选电除颤;转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多先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无效或伴有显著血流动力障碍时应用本法;性质未明或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选用药物常有困难,宜用同步电复律治疗。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即时转复成功率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几乎达到100%,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则分别为80%和90%左右。 电除颤1

电除颤2 电除颤3 电除颤- 禁忌症 病史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扑动,反复发作而药物不能维持疗效或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均不宜用本法复律;有洋地黄类药物或低血钾时,暂不宜用电复律。 电除颤- 电除颤方法 早期进行电除颤的理由:①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②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④室颤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跳。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1. 除颤波形和能量选择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 目前自动体外除颤仪(AEDs)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除颤波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 J,第二次200~300 J,第三次360J。双相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 2. 除颤效果评价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5秒钟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

电除颤操作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五、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消失、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发绀,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 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 3.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 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 4.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 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4.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 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5.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 7.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 患者接触)。 8.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 不超过20秒钟)。 9.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 10.移开电极板。 11.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 医嘱停用心电监护。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非 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 复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1)新近发生的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 律者;(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和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和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和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 区别者。 ------------------------------------ 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是以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 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和临床应用的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 拓展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救 治室颤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的医疗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 少心肌损伤、寻找新的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的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ED(1994年),被称 为心肺复苏生存链中的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的重要 决定因素。此外,目前国外广泛采用的新式低能量双相脉冲电击,因其低能量、高转复率的优点,亦显示出 极大的优越性。 多数学者认为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其中折返机制占绝大多数。实践证实,电复律/除颤对折返机制的心律失常疗效最佳。原则上任何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疗效不佳时均应考虑电复律/除颤治疗。同步电复律,是指对于除室颤(包括室扑)以外的快速心律失常采用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R波)触发电脉冲发放,使其落在R波的下降支而非心肌易损期避免引发室颤。而非同步电复律是指室颤(室扑)时,整个心肌已无时相上的实质性区别,任何时相均能通以高能电脉冲,并且此时已无明确的R波可被利用来触发放电。近年来,随着关于心脏电复律/除颤

电除颤操作流程

电除颤操作流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五十七、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目的】纠正患者心律失常。 【用物准备】除颤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导电糊、电极片、纱布、弯盘、笔、表。准备有关抢救物品及药物。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除颤前要识别心电图类型,以正确选择除颤方式。 2.除颤电极板放置部位要准确,局部皮肤无潮湿、无敷料。如带有植入性起搏器,应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距离医疗器械至少2.5cm以上。 3.导电糊涂抹均匀,两快电极板之间的距离10cm以上。不可用耦合剂替代导电糊。 4.电极板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两电极板之间的皮肤应保持干燥,以免灼伤。 5.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者间接与患者及病床接触。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及病床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6.操作者手上、电极板手柄、两电极之间胸壁上避免粘导电糊,避免潮湿,禁用酒精擦拭胸前皮肤。 7.若室颤为细颤,可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使之变为粗颤再行除颤,易于成功。 【相关知识】 1.电除颤: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治疗异位性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方法。根据发放脉冲是否与心电图的R波同步,分为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复律。其中非同步电复律亦称除颤。 2.电除颤适应证: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维护与保养】 1.用清水软布拧干后擦净除颤电极板,晾干归位备用 2.机器表面及导线使用厂家建议的清洁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3.除颤仪必须定位放置,每日检查。 4.电池保养: ①除颤仪日常每日检查,保证电池饱和状态。 ②为保证急救使用,24小时持续充电备用。 ③按厂家建议,定期充放电维护电池或返厂维护。 【除颤相关应急预案】 (一)值班护士应熟知除颤仪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二)除颤仪电池应随时处于饱和备用状态。 (三)除颤时无能量释放:检查以下可能原因并处理 1.除颤能量选择后,未选择“CHARGE”充电 2.除颤手柄与除颤仪未连接或连接有误 3.使用起搏电极除颤时,起搏电极与除颤仪未连接或连接不当 4.电除颤时,将同步键“SYNC”开启;同步电复律时,未连接除颤 仪上的监护线 5.除颤电极板使用后未清洁,导电糊干结。 (四)无法开机或故障无法排除时:立即 徒手心肺复苏→解决故障原因或准备备用除颤仪→协助医生进行其他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