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MBA)“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申请表.doc

工商管理硕士(MBA)“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申请表.doc
工商管理硕士(MBA)“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申请表.doc

xx大学xxxx年工商管理硕士(MBA)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申请表

一、基本信息

注:请勿自行更改表格尺寸。

二、教育背景

三、工作背景

四、创业经历

注:请勿自行更改表格尺寸。

五、重大奖励和职业证书

注:请勿自行更改表格尺寸。

申请承诺书

本人了解本表及所附材料仅作为申请中国海洋大学2020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综合考核资格的参考依据,须经中国海洋大学MBA资格审查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综合考核资格。

本人承诺:所提交材料及所有内容均真实、准确、完整,如有任何虚假信息,将被取消综合考核资格乃至录取资格!

申请人(签名):

申请时间:2019年月日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2015年教学工作综述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需求的新变化、改革的新要求和发展的新机遇。 一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末考”中,书写了精彩的答卷。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能够激发发展活力。学校全面实施了专业优化工程,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部分服务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学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专业认证工作为牵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全面梳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经验,凝练办学特色。 继测绘工程专业率先成为我省省属高校中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之后,今年,土木工程专业紧随其后通过认证,其他“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认证申请获批,车辆、计算机、电气、材料等专业提交了认证申请。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认证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向国际标准靠拢,更加注重学习效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重心逐步向学生学习转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监督、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今年6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评估考察。审阅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考察教学设施和校外基地,听课看课,深度访谈……这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整体办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学校以十项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年多的自评自建,查找在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影响体现在: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在事业上的创新与成功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为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内在要素和动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加强等几方面的合力作用。 标签:科学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大学生 科学素养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素养的培育,关系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创新,关系到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对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有基本了解和正确理解)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养”无论从中文含义还是英文literacy一词来看,都具有文化的含义。因而科学素养不仅涉及常见的认知领域,而且包含情感、意志领域。也就是说,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伦理道德内容。 在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指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主旨和特征,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获得工程师或设计师等基本训练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第一,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对科技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较深的理解,对高新科技的知识和科技热点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他们对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无法用科学知识来建设祖国和改善个人的生活。因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宽厚的自然科学、数理化电子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知识;必需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性新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第二,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较好的理解。如果他们不了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本方法,就无法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众所周知,基础学科的重大突破,无疑将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以至技术革命。但一般地说,基础学科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培养

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培养 1市场营销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WTO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已有近10年的时间。WTO 的加入使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仅世界500强企业迄 今为止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者设立了办事机构,这预示着 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者与合作者,也意味着中国市场需要 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市场营销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的 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经济世界化条件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和创造 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1.2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经济世界化进程的深入推动,不但各国间的经贸活动交流日益活跃,而且各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教育国际化 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 往水平、国际竞争水平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3。当前,国际上衡量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 七条标准之一是具有与他人协作和实行国际交往的水平4。而当前普遍推行的英语教学已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对熟练掌握外语的迫切需要, 而既能提升外语又能传授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无疑对此目标的实现有 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意义。 1.3教育部政策文件的出台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增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升教学 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 实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 程的5%-10%”。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 平评估方案》中将双语教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用双语授课课程课时达到该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正在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理论型人才,站在“顶峰”上不断进行创新研发;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便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产力。这就是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要切实作好理论联系实际。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国人才培养的状况,与这一现实需要却有点合不上节拍。目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在全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5%。上海有关部门对6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的比重仅占0.1%,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更为严重的是,高级技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据报道,不久前,一家外国企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巨资上马一个项目,可在人才市场上却招不到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有些地方因为人才缺乏,只得高薪聘请外国技师来华工作。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科学指导下的生产技术的发展,而生产技术要由人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反映着人们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体力劳动者,只有实现智能化,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不断促进所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脑力劳动者,在学术研究中愈来愈依赖技术装备的支持,研究的内容愈来愈深入到技术领域,从而愈来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当前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形成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形成人才类型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教育结构与人才类型结构相适应,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受到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整个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 本科教育的职能和使命出现分化:从原来单一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发展到为学术做准备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本科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不能涵盖两种使命职能的任何一面.就最复杂的中间类型本科而言,她同时承担的这两种职能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出现更加纷繁的复杂性.因此探索中间本科的教育性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于如何办好中间类型本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科阶段的教育, 应该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选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主。如果说学识渊博是学术的高境界的话, 那么本科生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博, 是知识的广泛性和基础性; 至于求深求渊的工作, 应当留给研究生们去做, 或者留给本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

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是否具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曾几何时,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还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复合型人才。毕竟相对于占需求量较少的“专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个涵义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复合型人才应当构建的基础是在专业性上。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即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其特点是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二、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市场上缺乏复合型,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各类岗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普遍对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趋之若鹜,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有八成以上的招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一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招聘企业的首选。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昨天发布的全日制职位工资指导价位表明,去年复合型人才工资增幅达30%。 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复合型人才对于IT行业来说更为抢手,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尤其是奇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软件企业急切需要的就是掌握软件营销和项目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很多用人单位看中求职者的综合能力,把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他们愿意聘用那些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坦白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大学生很多,但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 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 企业为什么对复合型人才情有独钟呢?因为复合型人才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无法衡量的。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职业也要求将不同的学科鞣合在一起。培养、使用复合型人才可以大大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这样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实力,为企业发展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 当前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普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土木0904 张一洲 30902471 医药,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正在成长为我国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制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纵观中国的医药市场,目前的销售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种类型的人员组成:经验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开展营销活动,既没有深厚的药学理论,也没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知识,营销手段比较低下,难以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医药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多数是医学或者药学出身,具有深厚的医学或药学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缺乏相应的营销知识,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及操纵能力;营销型:这种类型的人员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在营销活动中通常表现得游刃有余,但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不具备行业营销的优势。医药营销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导致企业难以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企业品牌的培养与维护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并据此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1. 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需求结构 目前,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有31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院校2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4所,如大连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

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如何定位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传统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不可否认,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合格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国家干部”、“高校教师”等高级人才。然而时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时,才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不能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又不愿意降低身份,使很多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陷入彷徨。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65份。被调查教师包括了理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语文、综合、民族及其他共十大类型院校的教师,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共七大区域。被调查教师认为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应用复合型人才,占被调查教师的72.4%;对用人单位的678份被调查的问卷中,有超过一半(51.3%)的用人单位认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最应该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本科生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基本上都是从事实务工作,就连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也是如此。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而有一些用人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如南方某人才市场,每年参加招聘会的企业有4万多家,要应届毕业生的只有1000多家。这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讲授管理学科专业课的教师必须从事过实务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一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会计的没记过账,教审计的没查过账,教财务的没理过财。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教师贴近社会,学生才能贴近社会,才能更快地进入角色。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制度,采取各种形式,分期分批地让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工作一段时间,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参加一些审计和咨询项目。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现象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一些行为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异。应当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鼓舞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对行为金融理论的预期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由于该理论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别,这是该理论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理论也因此缺乏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由于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实施,与人们在心理、行为上是否可以接受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经济学,对中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金融学家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人类经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此,尽管迄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行为金融理论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心理积淀,同时又处于全面变革时期的国家来说,行为金融理论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特别是分析非规范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政策市”的领会与把握,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国投资者投资观念以及对风险的理解和感受与西方投资者有什么不同;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向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过渡时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下投资者对资本运作活动的理解与困惑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学领域,它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定义。韦伯(Weber)将行为金融定义为:将个人行为与市场现象紧密结合、并融合运用心理学领域和金融理论的知识。福勒(Fuller,2000 )所下的定义:第一,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第二,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摘要 人才,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大学生找工作却相当困难,除人才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外,还因为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合格人才”的矛盾在一些部门与地区普遍存在。单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刻不容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备受关注。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备受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第一,坚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应用型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等关系密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对社会、公司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德才兼备无疑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第二,坚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融于社会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 3)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 第三,坚持“一主三辅”综合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1突出“应用” 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调“复合” 所谓“复合型”,指实现技术交叉、应用交叉以及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交叉,实现一专多能。 3.重视“外向” “外向型”主要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另一个是适应涉外环境的能力。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涉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涉外岗位的胜任能力。 4培养“潜力” 根据“基础的价值”原则,“知识不断的膨胀对扩充课程设置产生压力……学生需要坚实的基础去评估信息和应用知识”。具备潜在发展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主要之处。 第四,坚持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提高自己社会适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对冲行为,是通过在各种范围内发现可利用的低效率的公司与市场来优化资源的配置,从而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而量化技术,则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最有效手段。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 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 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理论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 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 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 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一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 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 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 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 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1994)构筑了BAPM (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的对应物,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 H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意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 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MPT于2000年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该理论打破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存在的局限:

复合型人才流动的特点

复合型人才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迅速,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核心技术和人才的较量上,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复合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于是,知识型员工的全球流动日益频繁,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道风景线。 一、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动特点 (-)知识型员工 随着知识技术全球化创新的涌现,速度型企业的出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这一环境下,国家、企业要生存,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管理找到知识创造、传播和运用的最佳途径。而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归根到底离不开高效率和高素质的员工。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来实现。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彼得·德鲁克首先发明这个术语的时候,

他实际上所指的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经理或者执行经理。今天这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或者职业工作者。 知识型员工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知识型员工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了大量的内部满足感;第二,他们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他们有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函数,他们是否加入某个企业是处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加人的;第三,他们是‘志愿者”,如果待遇不公或者收入末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很可能自谋出路;第四,为了和专业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他们需要经常更新知识,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意味着他们很少把工作日定义为每天工作5-8小时,每周工作5天;第五,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报酬,他们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同时也看重支持。 (二)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 1.流动频繁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都掌握一定的技术,他们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同时兼带优厚的福利,一旦他们发现当前的环境不再适合自己的发展或待遇不公时,他们便会另谋出路;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使得知识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的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他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促进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加快。为应付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知识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魏 斌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134) [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 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结构,即具有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复合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努力使其具备一个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教师;素质[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魏斌(1985-),河北唐山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人才管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与战略选择。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大学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期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人才培养,教师先行。全球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办学的主体和发展的核心因素,高校教师被寄予更多厚望,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复合型高校教师。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国内很多学者对复合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研究及界定。 吴向明等认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朱砚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孟庆研认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本文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质的飞跃;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更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础宽厚,知识面广,技能多样 复合型人才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宽厚的基础、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 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合。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能力,没有进行很好地相互交叉、融合,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综合竞争能力特征 复合型人才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融形成综合竞争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这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的高度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适合更多的工作要求,尤其适合创新型交叉领域的工作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所看重的,是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自己具有的丰富知识、 能力交融形成综合能力,尤其表现为很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当今社会新技术、新 第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2Total No.39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3-0094-0394--

发挥多学科优势 培养复合型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1993744.html, 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刘畅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03期 为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为此,各高校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主动适应新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校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 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校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找到适应高校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1.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 为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我校适时开展了辅修/双学位教育。学校在1991年8月的《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试行办法》中提出,辅修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鼓励、引导那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习上确有潜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具有其他专长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修读一个辅修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当时确定了8个辅修专业,涉及工科、管理和理科三大门类。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滋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小公司现象、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反应过度和羊群行为等等。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异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完美的”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的估计是无偏的,满足贝叶斯过程。因为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从而金融学的研究焦点开始从“市场”研究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共同的心理预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教授Burrel和Bauman(1951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投资者的决策研究仅仅依赖于化的模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投资者的某些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对决策的影响。心理学Slovic(1972)教授从行为学角度研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随后,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分别讨论了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的大量“异象”被发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当时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异象”、投资者非理性和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Debondt和Taler(1985)在《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一文中基于多年的股票市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正式提出了“反应过度”假说,并指出投资者会对突发的信息产生“反应过度”。Barber和Oden(2000,2001)通过对个人投资者的研究发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远低于CAPM所决定的收益,认为其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