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动物模型
都梁丸提取液对炎性疼痛动物模型镇痛作用研究

旁开2寸左右,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旁开2寸左右作记。
常规消毒,取30号3寸毫针缓慢刺入肌肉直达横突骨面,后将针提取少许,调整针尖之方向,使针斜向外侧而入,针尖直沿横突尖边缘入015cm 为正,后在此针旁上下各刺入一针(规格一样),也要求使针沿着横突尖边的上下角深入约015cm ,之后于同侧第四、五腰椎棘突旁开约2寸处,取30号4寸毫针一支刺入,要求同上。
术毕将齐刺之毫针串联接于G 6805电针仪之正极,负极则连于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约2寸处之毫针,选用疏密波,电流之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时间为半小时,如两侧腰部痛则依上法刺两边,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1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局部压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腰部酸胀不适感,局部痛明显减轻;无效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无异。
312 结果:治愈58例,占6714%;显效21例,占2414%;无效7例,占811%。
4 体会41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有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急慢性腰痛,亦称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
既往多有劳损及扭伤史。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肾气亏虚、血瘀气滞、或寒湿外浸等多种病因所致。
而腰三横突尖部在肌体体表投影之处,则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志室连线处之间,足太阳膀胱经之脉属膀胱络肾,挟脊里通督脉。
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之原则,该处之穴都具有健腰补肾、活血化瘀、散寒除湿之功效,邪除则痛止。
412 第三腰椎横突为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附着处,在活动中该处所受到的拉力和应力最大,损伤的机会也较多。
臀上皮神经自腰1~3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相应的横突间隙、行于腰1~4横突上的腰背筋膜深层,于骶棘肌外缘,腰三角的髂嵴处穿出,其纤维分布于臀部、大腿的后侧皮肤。
当损伤发生后,第三腰椎横突尖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则出现出血、水肿,渗出物的刺激使肌肉痉挛,穿行其间的脊神经受压,若伤后又不能及时正确的治疗,受伤的软组织在其自身修复过程中则易出现纤维化,机化及粘连等病理变化,该处血运出现障碍,代谢产物的聚积刺激神经末梢,疼痛便出现。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镜像痛的动物模型、机制研究及电针治疗的开题报告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镜像痛的动物模型、机制研究及电针治疗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外周神经损伤常常导致疼痛,而镜像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疼痛,即损伤一侧身体会出现疼痛,而另一侧身体也会出现相同部位的疼痛。
镜像痛可能是由于对称神经元异常引起的。
研究动物模型中的镜像痛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镜像痛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电针治疗作为一种中医物理疗法,已被证实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其对镜像痛的治疗作用尚未明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镜像痛动物模型,探讨其机制,并评估电针治疗对其的治疗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建立动物模型:将外周神经损伤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造损伤和对照组对比,建立镜像痛动物模型。
2. 行为学测试:利用行为学测试,如机械性触发反应测试和热刺激反应测试,评估动物模型中痛觉敏感度的变化。
3. 镜像痛机制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神经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动物模型中神经元、神经递质等因素的异常表达及其与镜像痛发生的相关性。
4. 电针治疗评估:将镜像痛动物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电针治疗对镜像痛的缓解作用,并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四、研究意义1. 建立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镜像痛动物模型,探讨镜像痛发生的机制,有助于理解其疼痛传导的神经学基础。
2. 评估电针治疗对镜像痛的缓解作用,能为进一步明确该治疗方法对镜像痛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3.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拓展疼痛治疗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并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五、预期成果1. 建立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镜像痛动物模型。
2. 研究镜像痛的神经学机制和分子学机制。
3. 评估电针治疗对镜像痛的缓解作用。
4. 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取得知识产权。
六、研究进度安排1. 建立动物模型:2个月。
2. 行为学测试:1个月。
3. 镜像痛机制研究:3个月。
4. 电针治疗评估:3个月。
5. 论文撰写和成果汇报:1个月。
疼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CGRP的含量变化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2期
J 北 I l
医
学
院
学
报
Vo. 123. . No 2
20 0 8年 4月
J OUR NAL O RT I HUAN MEDI AL CO L GE F NO H S C C L E
Ap・ 0 8 r2 0
sg i cnl np i ru h n i te o t l ru P<0 0 ,b ti w su df rnitd b t e w o to g u s p>0 0 . inf a t i an go pta noh rc nr o p( i y og . 5) u t a n iee t e ewe nt oc nrl r p ( a o . 5) Co cu in F r le y es b ua e u ne t ne g n essmpo fp i n asstec ne t fC n lso omad h d u c t o sijci n e d r y tmso ana drie h o tn GRP i e rl rey y o n o o nfmoa atr ,h p —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伴随着关节疼痛、炎症和关节破坏。
为了深入了解RA的发病机制、筛选药物并评估药效,研究人员广泛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常用的包括小鼠、大鼠和猴子。
以小鼠最为常用,又包括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蓝溪异种关节炎(pristane-induced arthritis,PIA)模型和K/B×N小鼠模型等。
CIA模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RA模型,其通过注射胶原蛋白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关节炎。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CIA模型发现了许多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和候选药物。
一项研究发现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在CIA小鼠中过度表达,通过靶向PTHrP可以有效抑制关节炎病变。
许多天然药物如黄芩素、丹参、黄连素等也在CIA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关节炎作用。
PIA模型是通过皮内注射油剂——蓝溪,刺激免疫系统,诱导关节炎。
PIA模型与CIA 模型在病理过程和免疫机制上有所不同,因此可以用作对CIA模型的验证以及研究不同病理机制的模型。
最近的研究表明,PIA小鼠中受损脑功能可以恢复,并同时发现了一种治疗靶点,可用于改善PIA患者的认知功能。
K/B×N小鼠模型是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其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关节炎。
该模型在关节炎的形成和关节滑膜炎的发生机制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K/B×N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为设计骨质疏松症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在揭示其发病机制、评估治疗策略和药物疗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方法
• 取小鼠6只,称重,均分为3组,分别为吗啡组、 安痛定组和生理盐水组。观察每组动物的正常 活动情况。 • 1组:腹腔注射0.1%吗啡0.1 ml/10g。 • 2组:腹腔注射1%阿司匹林0.1 ml/10g。 • 3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 30 min后,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6%醋酸(或 1% 酒石酸锑钾) 0.1 ml/10g。 • 观察20 min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其平 均扭体次数。
公式计算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小鼠个体差异大,应挑选痛阈值在5~30s 以内者为合格,不到5s或超过30s或喜跳跃 者均剔除。 • 小鼠以雌性为好,雄性因为阴囊受热后易 松弛,与热板接触而致反应过敏。 • 室温对实验有影响,过低小鼠反应迟钝, 过高则敏感,易引起跳跃。13~18℃范围 内,小鼠反应波动较小。
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 如何模拟现有的临床疼痛类型制作疼痛 动物模型?
一、扭体实验
• 小鼠腹腔注射化学刺激剂(如酒石酸锑钠、
醋酸溶液等)可诱导疼痛,动物表现出特 征性的躯体伸缩行为称之为扭体反应 • 扭体反应表现:腹部收缩内陷、躯干扭 曲与后腿伸展及蠕行等。
课后思考
• 阐述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及其用途。
• 比较安痛定与吗啡在镇痛作用上的异同
点?
公式计算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酒石酸锑钾溶液或冰醋酸溶液应临时配制,放置 过久,其作用明显减弱。 • 致痛剂腹腔注射的部位和操作技术应力求一致。 • 将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若药物使小鼠扭体反应 发生率减少50%以上的,才能认为其有镇痛作用。
二、热板实验
• 把小鼠放在事先加热至55℃±0.5℃的热板测痛 仪的金属板上,秒表记录小鼠痛阈值。给药前先 测定每只小鼠的痛阈值(共测定两次,以平均值 不超过30 s者为合格)。 • 取合格小鼠6只,均分为3组。 • 1组:腹腔注射0.1%吗啡0.1 ml/10g, • 2组:腹腔注射1%阿司匹林0.1 ml/10g, • 3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 30 min后,每隔1/2~1 h测定一次痛阈值,连续 数次,如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而按60s计。 • 以时间为横坐标,痛阈提高百分率为纵坐标,绘 出镇痛作用时程曲线,以分析药物的作用强度, 开始作用时间和持续时间。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薛梦;黄诚【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疼痛,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疼痛、诱发痛和痛觉过敏,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以及认知障碍.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系统梳理手术创伤、疾病和药物所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各自特点,为研究该疾病发病机理和干预策略的动物模型选择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5页(P1252-1256)【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机械异常性疼痛;自发性疼痛【作者】薛梦;黄诚【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2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和疾病相关的慢性疼痛,可由带状疱疹、脊髓损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脑卒中以及化疗等因素所诱导。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诱发痛和痛觉过敏,且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障碍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难度[1]。
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
本文对近年来啮齿类动物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和特点综述如下。
1 不同手术创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1.1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模型 CCI模型最早是由Bennett和Xie[2]在大鼠上建立模仿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该模型通过将股二头肌与臀肌分开,充分暴露并分离坐骨神经,在其周围放置四根间距为1 mm松散的铬制肠线并结扎。
此模型的优点是手术后24小时内出现痛觉超敏反应,在第14~15天疼痛达高峰,神经结扎引起的疼痛可持续15~30天,手术操作容易,具有机械痛和热痛敏,并且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征又有炎症成分[3]。
大鼠爪印印迹分析用于骨关节炎疼痛模型评估

[17]Virhammar J,Warntjcs M,Laurdl K,et al. Quantitative MRI for rapid and user-independent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CSF volume in hydrocephalus [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6,37(5):797-801.[18]谢国强,王欣,郝五记,等.基于3D S licer 软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诊断的准确性[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1):17-20.[19]Karaca O,Buyukmert A,Tepe N,et al. Volume estimation of brain ventricles using Cavalieri's principle and Atlas-based methods in Alzheimer disease: consistency bet ween methods [J]. J Clin Neurosci,2020,78:333-338.大鼠爪印印迹分析用于骨关节炎疼痛模型评估李学艳,张春,陈默,顾成永「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并计算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 A )模型爪印印迹相关因子与von F r e y 机械缩足阈值(m 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 M W T ),分析各因子与M W T 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爪印印迹在O A 疼痛模型中的作用。
方法米用碘乙酸钠(m onosodium iodoacetate, M IA)膝关节单次注射诱导大鼠O A 模型,分别于造模前(第0 d )、造模后第7、14、21、28 d ,用v o n F r e y 细丝测量大鼠M W T ,采集爪印印迹,测量相关参数并计算相关因子。
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以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大鼠关节炎建模的常用方法。
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科研人员常常利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大鼠是常用的关节炎模型动物,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一、免疫学建模法免疫学建模法是最常见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注射抗原物质,如胶原蛋白、关节滑膜细胞等,来诱导大鼠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引发关节炎。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二、化学建模法化学建模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该方法通过给予大鼠特定的化学物质,如Freund佐剂、肯尼迪酸等,来引起关节炎。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但其机制与免疫学建模法有所不同。
三、机械建模法机械建模法是一种较少使用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该方法通过机械刺激或压迫大鼠关节,如关节固定、关节脱位等,来引起关节炎。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关节炎的机械性损伤,但其建模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
四、基因工程建模法基因工程建模法是一种较新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该方法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过表达等技术手段,改变大鼠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引发关节炎。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关节炎,有助于研究关节炎的遗传机制和信号通路。
在进行大鼠关节炎建模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
首先,选择适合的大鼠品系和年龄,一般选择健康成年大鼠进行实验。
其次,建模前需要对大鼠进行基础检查,确保其体质状况良好。
然后,进行建模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引起其他并发症。
最后,在建模后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关节炎程度、体重变化、行为活动等指标,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分析和比较。
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是研究关节炎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
免疫学建模法、化学建模法、机械建模法和基因工程建模法是常用的大鼠关节炎建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科研探索2007-04-25 23:11:36 阅读1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疼痛是机制非常复杂的神经活动。
疼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疼痛机制的复杂性,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机制成为不可能的事。
因而,我们的研究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
本章介绍了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疼痛动物模型。
在概要介绍了疼痛研究的意义及其现状之后,重点介绍了在生理痛研究和急性、慢性病理痛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
生理痛的模型即常用的动物伤害性感受阈测定法;急性病理痛的模型则主要是各种急性炎症模型模型;慢性病理痛的模型则包括慢性炎症模型和慢性神经损伤模型。
前言疼痛(pain)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的感觉。
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仅在美国就有三至四千万人患有慢性痛。
据估计,美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痛的费用约为400~600亿美元;澳大利亚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40%。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烈性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疼痛在人的身心痛苦和医疗费用消耗上的相对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由于难以在人体对疼痛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有必要建立疼痛的动物模型。
但疼痛是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既不是简单地与躯体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所以很难将某种客观指标与疼痛直接联系起来。
因而,我们只能根据模型动物对伤害性刺激的保护反应和保护性行为来推测它们的疼痛程度。
伤害性感受(nociception)和痛觉是两个有密切关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由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而引起的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以提供组织损伤的信息;痛觉则是指上升到感觉水平的疼痛感觉。
两者之间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生理痛模型与常用的痛阈测定法概述为了能够对痛觉现象及其机制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痛觉机制,必须建立动物的痛觉模型。
又由于痛觉是意识水平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动物是否具有痛觉,只能观察其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
因而在下文的描述中有时用伤害性感受阈(nociceptive threshold)取代痛阈(pain threshold)。
正常情况下,疼痛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它是一种报警系统,提示实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可能性。
如果这种伤害性刺激是可以回避的,那么痛觉就是一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的感觉形式,称为生理痛。
这种意义上的疼痛模型实际上就是对伤害性感受阈的测量。
它是通过观察动物对伤害性温度和机械刺激的逃避反应实现的。
如果动物遇到无法逃避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它的情绪反应,发出嘶叫声。
这是需要高级神经中枢配合的反应,并且不受局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因而,在伤害性刺激下引起的嘶叫反应也可以作为伤害性感受阈的测量指标。
热辐射-逃避法这是最常见的伤害性感受阈测量方式。
最常用的有热辐射-甩尾法、热辐射-甩头法和热辐射-抬足法。
热辐射-甩尾法以大鼠为例。
先将大鼠固定在特制的塑料筒中,令其尾部暴露在外并自然下垂,待动物安静20分钟后再予测定。
辐射热源可采用8.75毫米放映灯泡(电压为18.5伏,可调节),经透镜聚焦后发射出直径约4毫米的光束,照射相当于尾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的皮肤(光源与尾部皮肤必须紧密相贴);采用与光源并联的电子计时器同步记录照射持续时间,即当照射开始同时启动秒表,当动物尾部出现明显逃避应时,关闭光源并同时停止计时。
所测得的时间间隔即为甩尾反应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 TFL)。
一般在正式测量之前先调节电压,使TFL值保持在4~6秒左右,然后每5分钟测定一次,取三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基础伤害性感受阈。
若动物在镇痛作用下TFL延长至超过15秒,则停止照射并以15秒作为甩尾潜伏期的上限,以免照射过久灼伤皮肤。
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在小鼠测定其热辐射-甩尾反应潜伏期。
热辐射-甩头法一般用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先将家兔用特制的布带悬空吊起,令其四肢自由伸展,并蒙蔽其眼睛。
实验前应用弯剪刀小心剪去口唇部胡须。
待动物安静后,用上述同样的光源照射家兔口唇,等待其明显的逃避反应(将头部移开)。
利用同样的电子计时器测定此反应的潜伏期。
计算方法如上所述。
注意其最长照射时间不要超过10秒。
热辐射-抬足法仍以大鼠为例,将大鼠固定在特制塑料筒中,令其后肢暴露在外。
待动物安静后,用同样的辐射光源照射其后足掌底部;或令大鼠自由站立于玻璃板上,将辐射光源置于玻璃板下,隔玻璃照射足底。
测定其逃避反应(抬足)出现的潜伏期。
以15秒为其最长照射时间的上限。
冷水、热水刺激逃避法实验动物可以是大鼠或小鼠。
刺激部位可以选择尾尖或后足。
将动物适当固定后,令尾尖或后足自然下垂。
待动物安静后,将被刺激部位浸于10°C的冷水或46°C的热水中,记录从开始浸入到被刺激部位逃离水面或出现明显挣扎行为的时间作为伤害性感受阈。
仍以15秒为最长刺激时间的上限。
机械刺激-逃避法又称为Randall-Selitto反应。
一般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动物置于特制塑料固定筒内,用Randall-Selitto反应测定仪给鼠后足跖部施加以恒定速率连续递增的压力。
当其后足缩回时,即停止加压并读出此时之压力数值(mmHg),以此压力-缩腿阈(Paw-Withdrawal Threshold, PWT)作为伤害性感受阈。
先测定三次PWT,每次测定间隔5min,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阈值;以后测定所得结果均与它比较,并以150%作为PWT升高的上限以免损伤局部组织。
另一种方法是,每次给动物足底施加恒定的压力,记录从开始加压至动物做出逃避反应的时间,以此时间作为伤害性感受阈。
机械刺激-嘶叫法此方法一般以大鼠为实验对象。
采用的固定方法与前节相同,但给予动物不可逃避的刺激,记录动物发出嘶叫时的压力数值(当采用连续递增的压力时)或时间潜伏期(当采用恒定压力时)。
电刺激-嘶叫法本法同样以大鼠为实验对象。
刺激部位可以是尾部或后足。
首先将动物适当固定,并将一对不锈钢针刺激电极插入待测部位(两极间距1cm),待动物安静后给刺激电极通以频率为50Hz的方波刺激,逐渐增大电流强度,记录动物开始发出嘶叫时的刺激强度,作为其伤害性感受阈。
急性病理性疼痛模型概述当疼痛并非由外部环境原因所致时,疼痛感觉将持续而无法逃避,此时的疼痛就属于病理性疼痛范围。
病理性疼痛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前者多由确定的损伤或炎症反应所致,当损伤痊愈或炎症消失时,疼痛即可消除。
后者则多由难以消除的慢性炎症或神经病变所致,病程常迁延很久。
本节将介绍三种急性病理性疼痛模型:模拟腹腔炎症的扭体模型、模拟躯体炎症的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和白陶土-鹿角菜胶炎症模型。
扭体模型本模型可采用小鼠或大鼠。
有多种刺激物都可诱发动物扭体(writhing)行为。
最常见的刺激物是醋酸(acetic acid)。
将1克阿拉伯胶(arabic gum)加入9ml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中,再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注射后90分钟期间每15分钟内出现典型扭体症状的次数。
该模型可以模拟腹腔炎症引起的腹痛症状,常用于镇痛药物的筛选。
即观察药物处理组与安慰剂组扭体症状的差别,以确定该药物是否具有镇痛效应以及其剂量-效应曲线。
福尔马林致痛模型本模型的目的是模拟急性组织损伤所致的持续性疼痛。
一般以大鼠为实验对象。
在动物一肢足背皮下注射稀释的福尔马林(formalin)溶液,导致动物的行为改变如安静时的屈腿、运动时的跛行以及舔足等。
这些行为的程度(如舔足时间)与福尔马林浓度成正比,一般认为它是疼痛的象征。
此外,其它行为如理毛、探索和运动活动等也受福尔马林注射的影响。
具体做法如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若干组,其中福尔马林组在一肢足背皮下注射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50ml,浓度在0.1%~10%之间。
对照组动物将注射针刺入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注射后,将动物置于观察笼中,在动物不能察觉的前提下记录其在60分钟内对注射侧和对侧后足的舔足时间。
每隔5分钟计算一次舔足分数(即总舔足时间)。
另外一种评分方法是,按如下的四级评分:0=注射足承担正常重量;1=运动时跛行、休息时足轻触地面;2=注射足抬高,最多用指甲触地;3=出现针对注射足的舔、咬和理毛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动物应事先训练10天使之适应实验室的环境及手捉等处理。
动物应饲养在恒定的昼夜节律(光照时间)环境中,且观察应当在“暗夜期”在暗红色光线下进行。
本模型的各种症状普遍分为两个时相:前5分钟为第一相,20~60分钟为第二相。
两相均可用于实验,但以第二相为常用。
据认为,使用1.5%的福尔马林剂量加上综合的评分方法具有最强的分辨痛程度的能力。
Clavelou等人新近提出了一种用于面部的福尔马林致痛模型。
他们把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0.2~10%)皮下注射到大鼠的右上唇,对照动物则注射盐水。
注射后,立即把动物放在观察箱中观察45分钟。
记录注射后每3分钟时间内动物用同侧前肢或后肢摩擦注射部位的秒数作为痛分数。
注射后动物呈现出类似的两相痛敏。
结果表明浓度在0.5~2.5%之间的福尔马林溶液最有利于观察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
白陶土-鹿角菜胶炎症模型本模型的目的是模拟亚急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
白陶土(Kaolin)是一种细颗粒状物质,成分为氧化铝,在此起机械刺激作用;鹿角菜胶(carrageenan)是由水生植物鹿角菜中提取的胶体物质,具有过敏刺激作用。
鹿角菜胶单独实验即可诱发炎症,若与白陶土合并使用,则炎症更为强烈。
可采用家兔或大鼠作为实验对象。
今以大鼠为例。
关节炎的引发分为两步:首先将动物麻醉(可用戊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由一侧后肢足底注入4%白陶土混悬液0.1ml,并按摩5分钟使之在组织中分散。
在第一次注射的1小时后,再注入2%鹿角菜胶溶液0.05ml并按摩5分钟。
以第一次注射的时间作为致炎开始时间。
炎症过程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小时内开始。
动物后足明显红肿,皮温显著升高,PWT值显著降低,呈现类似痛敏的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能持续至第一次注射后12小时以上,24小时后基本复原。
因而本模型属于亚急性炎症痛模型范围。
本模型亦可采用关节腔注射。
此模型适合进行急性药理实验以及比较炎症发作前后变化的电生理实验。
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概述临床上持续超过6个月的疼痛即被视为慢性痛。
慢性病理性痛的特征是,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均涉及机体的系统性病变(如免疫反应异常或神经系统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