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稳定性验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1)根据JTJ250-98《港口工程地基规范》的5.3.2规定,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验算,其危险滑弧应满足以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Sd Rk RM M γ≤式中:Sd M 、Rk M ——分别为作用于危险滑弧面上滑动力矩的设计值和抗滑力矩的标准值;R γ为抗力分项系数。
2)采用简单条分法验算边坡和地基稳定,其抗滑力矩标准值和滑动力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cos tan ()sin Rk ki i kii ki i ki Sd s ki i ki i M R C L qb W M R q b W αϕγα⎡⎤=++⎣⎦⎡⎤=+⎣⎦∑∑∑式中:R ——滑弧半径(m );s γ——综合分项系数,取1.0;kiW ——永久作用为第i 土条的重力标准值(KN/m ),取均值,零压线以下用浮重度计算;ki q ——第i 土条顶面作用的可变作用的标准值(kPa );i b ——第i 土条宽度(m );i α——第i 土条滑弧中点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ki ϕ、ki C ——分别为第i 土条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kPa )标准值,取均值;i L ——第i 土条对应弧长(m )。
3)地基稳定性计算步骤(1) 确定可能的滑弧圆心范围。
通过边坡的中点作垂直线和法线,以坡面中点为圆心,分别以1/4坡长和5/4坡长为半径画同心圆,最危险滑弧圆心即在该4条线所包含的范围内。
(2) 作滑动滑弧。
选定某些滑动圆心,作圆与软弱层相切,则与防波堤及土层相交的圆弧即为滑弧。
(3) 进行条分。
对滑弧内的土层等进行条分,选择土条的宽度,并且对土条进行编号。
(4) 计算各个土条的自重力。
利用公式ki i i i W h b γ=计算各个土条的自重力。
(5) 计算滑弧中点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作滑弧的中点切线,读出它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注意滑弧滑动的方向,确定夹角的正负。
(6) 确定土条内滑弧的内摩擦角与粘聚力。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之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检测与评估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之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检测与评估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确保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而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检测与评估则是为了验证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本文将围绕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的检测与评估进行探讨,介绍其标准和方法。
一、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检测标准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检测是通过对地基基础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抽样检测,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验收。
其关键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1. 载荷试验标准载荷试验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地基基础承载力进行试验,评估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载荷试验的标准通常包括加载方式、载荷水平、试验持续时间等,以及试验结果的评估方法。
2. 地基沉降监测标准地基沉降是衡量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地表或地基下沉降的变化,评估地基的稳定性。
地基沉降监测标准通常包括监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等要求。
3. 地基水位监测标准地基水位的变化对于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地基水位监测标准主要包括监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地基水位在合理范围内。
二、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评估方法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评估是通过对施工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测量和分析,评估地基工程是否达到相应标准和规范要求。
1. 工程实测与试验工程实测与试验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测与试验,如土质分析、强度测试等,来评估地基施工质量的优劣。
2. 文件审核与资料分析文件审核与资料分析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评估的另一重要方法,通过对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材料质量检验报告等进行审核和分析,来评估地基施工的质量可靠性。
3. 现场巡视与监测现场巡视与监测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评估的直观手段,通过对地基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巡视和监测,观察地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施工质量,来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

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平衡和安全的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旨在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倒塌或其他结构失稳的事故。
本文将着重探讨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稳定的结构能够承受设计荷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另一方面,如果设计不合理或结构不稳定,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位移、倾斜、开裂等问题,不仅危及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在设计阶段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二、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方法1. 静力分析法静力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考虑到建筑物受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应力和变形的计算来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弹性力学分析、弯矩曲率法、刚度法等。
以刚度法为例,它通过建立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并应用外载荷和支座反力的关系来分析建筑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2. 动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结构振动响应的分析方法。
通过研究建筑物在地震或其他动力荷载下的响应,来评估其稳定性。
在动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模态分析、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等。
模态分析是基于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分析,能够揭示结构中的主要受力部位和可能发生的共振情况。
而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则考虑到实际地震波的输入,通过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来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
3. 数值模拟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在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通过离散化建筑结构,并运用数值求解的方法来分析结构的稳定性。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边界元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考虑结构的复杂性,对不同力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求解能力。
三、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应用案例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
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处理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

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处理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论文
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是目前用于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
本文就这两种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实例分析对比来展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论文将介绍强夯法的原理。
强夯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重复性很好的地基处理方法,它通过在地基表面施加力来改善基础稳定性,实际上就是加固地基表面上的弱点,增强地基整体稳定性。
具体来说,强夯法要求选择正确的夯点,然后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夯实,即逐个夯实,夯实后再夯实,直到夯实不能再深为止。
其次,本文将介绍分层碾压法的原理及其与强夯法的差异。
分层碾压法是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它是强夯法的改进版,改进之处在于每次处理都会分层碾压,以更好地维护地基的稳定性。
分层碾压法的原理是,对地表先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用沿着所施加压力的方向进行分层碾压,每次碾压的深度以上次的压力强度为准。
最后,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来讨论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在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强夯法和分层碾压法都可以有效改善地基稳定性,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因此在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中都是有效的方法。
然而,强夯法由于能够进行多次重复夯实,狭义来说在处理地基不均匀稳定性时优势有限,而分层碾压法可以有效改善不均匀稳定性。
另外,由于分层碾压法能够有效控制处理深度,因此它在进行面层改善时优势更大。
综上所述,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是一种常用的高填方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它们可以提高地基稳定性、承载能力,但其各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佳结果。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路基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路基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路阜稳宦性包括边坡稳运性和沉降稳足性阿个厅|虬边城稳定性分为路堤稳疋件和路堆边坡稳定性.主要评价方法就是迪过讣算稳定安全系数.使其摘足《公略路基设讣规范》的耍求路堤安全系数12-1.45,路军边坡安绝系竝1.O2-L3,路基沉降稳定性包括沉降fi稳定和沉降速率穩定.E要是沉障凰税足“主S评价方法是迪过计算路基沉障就.使其满足相应的要求200mm <谬指标在公路规范中计-股路段为300mm・桥福通道处为2(M)mTn.住局速公路采它区路段中卜沉量壬200nun为稳定儿一般情况卜■只翌:能的滿足沉降稳定•强度稳定也St能自然稱足.闵此本丈通过应用大ANSYS自限兀分析ftfh讨煤肝杠路城处泊询和处治后两种工况卞(B基的沉降1:进ffitS分析,并讣算了路堑边城檎定安全系数.通过两个方面的播标评价了本工程煤基处治后的稳定性.井以此证明了处治的有效性.路基沉降是指路卑我血①竖直庁向上产主较大的下沉,如图路星沉降卞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踣基本身的压缩产生的沉降和囲踣沉降:一一是山于路基卞曲k怨地基承我力盘低.任路基门畫件用卜产牛:沉降或向阿侧挤出而楚诫路住的沉障就是说路压沉降i更址由地甚卜沅用垠刃卜-疋两卜溶分组啦■■VVMV];$ 4 ] »$]'匸1 IF fTF曲〔口4F1斗只匸{匸耳匸杆卩JMMB+十卄竹图E. 1曙基沉降Fi軒 6.1 Subgrade svttkmolt路基沉降•尤英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危害非常大.它将破坏公路路垒结构. 并a导致路基顶面出现凹陷突起或倾料等不平整现象,这将给路面帯來附加应力. 再加上汽车荷载的作用,最终破坏路而结构,降低了公路的安全性及实用性。
当今止是我国处「•髙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突E%进,拓速公樂建设也仃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各仃关部门的监察管理力度很高,但是公路建设还是出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均匀沉降.使国仃财产蒙受损失.所以我们对路基沉降展开研究是仃巫人社会价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 4.1.11第3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该部分内容在规范中较分散,各位同行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一、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一说是地基在外部荷载(包括基础重量在内的建筑物所有的荷载)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稳定安全程度;二说是各类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基承受荷载的稳定程度;还有表达为与地基岩土体在承受建筑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因此,地基稳定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其分析和评价可以包含在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和地基分析和评价之中。
总之,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建(构)筑物的兴建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按照(GB 50021-2001) (2009年版) 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
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如下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通常涉及到岩土工程方面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根据济南地区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分析评价的内容总结如下: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
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5.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8.2.6~8等条款执行。
2、变形验算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
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征参数不明确,一味要求勘察报告中能有准确的结论也勉为其难,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按照(GB 50007-2011) 5.3、(JGJ 72-2004) 8.2.9~1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有关条款计算。
3、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天然地基上的箱形或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15H;桩箱或桩筏基础不宜小于1/18H,H为建筑物高度。
4、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
应根据建(构)筑物基础形式,按照(GB 50007-2011) 5.4.1~2有关规定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需要时,还应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5.1~3有关规定验算坡体的稳定性。
验算方法对均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发育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岩土时,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
当坡体中分布膨胀岩土时应考虑坡体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具有胀缩裂缝和地裂缝的膨胀土边坡,应进行沿裂缝滑动的验算。
5、受水平力作用的建(构)筑物
①山区应防止平整场地时大挖大填引起滑坡;
②岸边工程应考虑冲刷、因建筑物兴建及堆载引起地基失稳。
6、土岩组合地基
该类地基下卧基岩面为单向倾斜时,应描述岩面坡度、基底下的土层厚度、岩土界面上是否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
7、岩石地基
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异达2倍及2倍以上,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应考虑软弱下卧岩层的影响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③当基础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定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岩层产状、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以及软弱结构面特征等。
8、软弱地基
首先,应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其次,其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当地经验结合地层物理力学特征和建(构)筑物特征以及施工方法和程序等多因素综合确定。
该类地基应按照(GB 50007-2011)第7章和《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7.2~4有关规定分析评价其稳定性;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应按照(JGJ 83-2011)第6章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9、岩溶和土洞
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洞、溶蚀裂隙等)、土洞等现象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按照(GB 50021-2001) 5.1.10~1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6.6的规定分析评价地基稳定性。
10、填土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填土分布时,如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11、桩土复合地基
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土、桩身的抗剪强度。
12、桩基
①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②嵌岩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
③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且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临空面。
④当基桩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或岩土中有洞穴时,应评价桩基的稳定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13、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地基的破坏形式,除地基内饱和松砂在地震液化和局部软弱夹层侧向的问题外,它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在偏心时水平荷载下的整体倾斜或倾覆。
一般情况下,该类基础形式均匀地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不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①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
②在抗震设防区,考虑了瞬时作用的地震力,同时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10H;
③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b。
特殊条件下,应根据地基岩土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14、地下水的影响
当场地内地下水位升降时,应考虑可能引起地基土的回弹、附加沉降和附加的托浮力对地基的影响;对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湿陷土、膨胀岩土和盐渍土,应评价地下水的聚集和散失所产生的软化、崩解、湿陷、胀缩和潜蚀的有害作用。
四、地基稳定性验算方法
1、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方法
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当不能确定最危险滑动面时,对于均匀地基,一般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圆弧滑动条分法。
应满足下式要求:
MR/MS≥FS
MR——抗滑力矩(kN•m)
MS——滑动力矩(kN•m)
FS——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当滑动面为圆弧时,取1.2;当滑动面为平面时取1.3。
2、抗水平滑动验算
对于承受较大水平推力、地基可能发生侧向滑动的建(构)筑物,应满足下式要求:
E/H≥FS
E——水平抗力(kN)
H——作用于基础底面的水平推力(kN)
FS——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当滑动面为圆弧时,取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