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钛合金表面改性
镍钛合金af温度

镍钛合金af温度摘要:1.镍钛合金的概述2.镍钛合金的特性3.镍钛合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4.镍钛合金AF 温度的影响因素5.镍钛合金AF 温度的控制方法正文:一、镍钛合金的概述镍钛合金(Ni-Ti 合金)是一种以镍和钛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超弹性和耐腐蚀性等特点。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镍钛合金在医疗、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镍钛合金的特性1.形状记忆性能:镍钛合金在经过一定的变形后,能够在一定的温度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2.超弹性:镍钛合金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能够在较大的应变范围内保持弹性。
3.耐腐蚀性:镍钛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不易受到化学介质的侵蚀。
三、镍钛合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镍钛合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心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牙科种植体等。
这些应用依赖于镍钛合金的优良特性,如形状记忆性能和超弹性,使得镍钛合金器械能够在人体内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修复。
四、镍钛合金AF 温度的影响因素镍钛合金的AF 温度(相变温度)是指合金由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相的温度。
影响镍钛合金AF 温度的因素主要有:1.镍和钛的含量:镍钛合金中镍和钛的含量不同,会导致AF 温度的变化。
2.合金的成分:合金中添加的其他元素,如铜、铝等,也会影响AF 温度。
3.制备工艺:合金的制备工艺,如熔炼、固溶处理等,也会对AF 温度产生影响。
五、镍钛合金AF 温度的控制方法为了获得理想的镍钛合金AF 温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1.合理设计合金成分:通过调整镍和钛的含量,以及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可以实现对AF 温度的有效控制。
2.优化制备工艺:采用适当的熔炼温度、固溶处理温度及时间等参数,可以改善镍钛合金的AF 温度性能。
niti合金成分

niti合金成分
摘要:
1.什么是niti合金
2.niti合金的成分
3.niti合金的性能
4.niti合金的应用领域
5.niti合金的发展前景
正文:
iti合金,全称为镍钛合金,是一种由镍和钛组成的合金材料。
这种合金因其独特的相变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niti合金的成分。
niti合金主要由镍和钛组成,其中镍占55-60%,钛占45-40%。
此外,还可能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如碳、硼、锆等,以改善其性能。
iti合金的性能是其最大的特点。
在低温下,niti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而在高温下,它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此外,niti合金还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iti合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医疗领域,它被用于制造人工心脏支架、骨科植入物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它被用于制造发动机零件、导弹外壳等;在电子领域,它被用于制造微型电子设备、传感器等。
在我国,niti合金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niti合金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射频等离子体对纯钛表面的氨基化改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射频等离子体对纯钛表面的氨基化改性采用射频辉光等离子体技术,以氮气与氨气的混合气体为气体源对纯钛进行处理。
采用X 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改性的样品表面成分进行分析,并讨论氨基化机理; 采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研究了处理时间、放置时间及保存方式对材料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氮气与氨气的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改性后,材料表面存在氨基和氮钛化合物,处理90 min 后,表面氨基含量高; 改性后材料表面亲水性增加,但随放置时间的增加亲水性变差,在5 h 内,改性钛片保存在氮气气氛中有利于亲水性的保持。
钛及钛合金具有低密度、低弹性模量、良好的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植入体。
但钛植入体还存在缺乏骨诱导作用、与周围组织结合强度低及愈合时间长等问题,运用等离子体喷射、等离子体注入和化学处理来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氨基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官能团之一,氨基引入材料表面可为某些生物大分子进行表面固定提供活性位点,它是金属材料生物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Haw-Ming Huang 等采用烯丙胺等离子体处理钛片,接上氨基后,再使用戊二醛交联接入白蛋白,结果表明改性钛片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阻止血栓的形成。
真空技术网(chvacuum/) 认为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可以在纯钛的表面引入以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的氨基,比较稳定,赵静辉采用庚胺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纯钛进行表面改性,结果表明钛表面存在键合较为稳定的氨基。
种植体表面亲水性是影响种植体骨结合以及细胞黏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持材料表面亲水性非常重要。
本实验采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以N2 和NH3 混合气体为气体源对纯钛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在纯钛表面引入氨基,提高材料表面的生物活性,并讨。
医用镍钛记忆合金在微创介入领域的应用

医用镍钛记忆合金在微创介入领域的应用尹玉霞;王鲁宁;郝树斌;颜秉运;曹明昆;张海军【摘要】近年来介入医学发展已经成为独立于内科、外科之外的第三大治疗手段.镍钛合金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生物材料在微创介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简单介绍了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如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抗腐蚀性、耐磨性等.着重介绍了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在血管支架、封堵器、腔静脉滤器、心脏介入瓣膜以及腔道内植入支架等的应用和国产化情况,针对镍离子致癌性问题导致的镍钛合金产品临床使用的长期安全性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9(034)006【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镍钛记忆合金;生物医用材料;微创介入领域【作者】尹玉霞;王鲁宁;郝树斌;颜秉运;曹明昆;张海军【作者单位】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德州 251100;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德州 251100;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德州 251100;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德州 2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引言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ckel Titanium Shape Memory Alloys,Ni-Ti SMA)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
与传统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不锈钢、钴合金和钛合金)相比,除了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特性外,还具有超弹性、较好的耐腐蚀性、持久的耐疲劳特性和非磁性,并可以在人体温度下进行响应和改变,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如口腔、心脑血管、肝胆胸外、骨科等[1-2]。
近年来,复杂精准的微创介入医学治疗对微型仪器和耗材提出了更精确可靠和功能多样化的需求,为镍钛合金在微创介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TC4钛合金表面Ni-SiC复合电沉积

DOI: 10.19289/j.1004-227x.2021.11.004 TC4钛合金表面Ni−SiC复合电沉积汪建琦1,刘浩2,李家柱3, *(1.天津琦玮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天津301614;2.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2209;3.北京蓝丽佳美化工科技中心,北京100096)摘要:在离子蚀刻预处理及磁控溅射镀过渡镍层之后,在TC4钛合金上制备了结合力良好的镍−碳化硅复合镀层。
扫描电镜表征及摩擦磨损测试的结果表明,在镍镀层中均匀分散的碳化硅颗粒可有效提高其耐磨性。
关键词:钛合金;镍;碳化硅;复合电沉积;离子蚀刻;磁控溅射;形貌;摩擦学中图分类号:TQ1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227X (2021) 11 – 0834 – 04Electrodeposition of Ni–SiC composite on TC4 titanium alloyWANG Jianqi 1, LIU Hao 2, LI Jiazhu 3, *(1. Tianjin Qiwei Metal Surface Treatment Co., Ltd., Tianjin 301614, China;2. State Pow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Hydrogen Energy Co., Ltd., Beijing 102209, China;3. Beijing Blue Chemicals Center, Beijing 100096, China)Abstract: A Ni–SiC composite coating with good adhesion strength was electrodeposited on TC4 titanium alloy pretreated by ion etching and magnetron sputtered with a Ni intermediate lay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friction and wear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SiC particles in the electrodeposited Ni coating effectively improves its wear resistance.Keywords:titanium alloy; nickel; 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electrodeposition; ion etching; magnetron sputtering; morphology; tribology钛合金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结构材料,是在钛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其他元素而形成的。
镍钛合金记忆原理

镍钛合金记忆原理镍钛合金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
它是由镍和钛两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可以随着温度或应力的变化而改变其形状和特性。
镍钛合金的记忆原理是指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变形和恢复来改变其形状。
以下是镍钛合金记忆原理的详细解释。
一、形状记忆效应镍钛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是指它可以被加工成一定的形状,然后被“记忆”在某些特定的温度或应力下。
当外界温度或应力改变时,它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种记忆效应是由于镍钛合金的相变和晶体结构变化引起的。
在镍钛合金的相变过程中,合金中的晶格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相应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这种相变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结构,即高温相和低温相。
高温相通常是面心立方结构,而低温相通常是体心立方结构。
当镍钛合金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会从低温相转变为高温相。
然后在冷却过程中,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低温相状态,这种相变就引起了镍钛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
二、伸展回收效应镍钛合金的伸展回收效应是指当外加应力超过一定值时,合金会发生变形,但是当外力消失时,合金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效应也被称为“超弹性”效应,是镍钛合金的一种独特性质。
超弹性主要由晶体结构和相变所引起。
镍钛合金的晶体结构中含有很多位错,当外力作用于合金时,这些位错会发生滑移,导致合金发生形变。
但是,在弹性极限范围内,这些位错可以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合金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三、应变记忆效应应变记忆效应是镍钛合金的另一种特殊记忆效应。
这种效应是指当外界受到某种影响时,合金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合金的形状和特性发生变化。
例如,将镍钛合金压缩或拉伸至一定程度,然后在特定的温度或应力下让它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效应就是应变记忆效应。
应变记忆效应与形状记忆效应有区别,它更加灵活,并且可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某些医学设备和机械装置中,镍钛合金常常被用于应变记忆效应,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总之,镍钛合金具有独特的记忆效应,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形状和特性。
niti2金属间化合物

niti2金属间化合物
NiTi2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由镍(Ni)和钛(Ti)元素组成。
这种化合物通常属于过渡金属的金属间化合物范畴。
NiTi2是镍钛系列(Nickel-Titanium alloys)中的一种合金,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因此在一些应用中得到了关注。
以下是一些关于NiTi2金属间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1.形状记忆性质:NiTi2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这是指当合金经历
形状改变后,可以通过受热或施加压力等方式返回其原始形状。
这种性质使得NiTi2在一些特定应用中(如医疗器械)得到了
广泛应用。
2.高温稳定性:NiTi2在高温下具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这使得
它在高温环境中的一些特殊工艺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3.磁性:NiTi2通常是非磁性的。
4.耐腐蚀性:NiTi2在一些特定的腐蚀环境下表现出相对较好的
耐腐蚀性。
5.弹性模量:NiTi2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组织相似,因此在生物医
学领域中,特别是用于骨科植入物等应用中,它的使用较为合
适。
这些性质使得NiTi2等金属间化合物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温工艺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
然而,具体应用还需要考虑合金的制备工艺、具体的应力、温度等工作环境条件。
钛合金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必须满足的要求。
钛合金具备更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与人体自然骨最为接近的弹性模量及优秀的耐磨耐蚀性和成型性。
所以钛合金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
然而,在医学领域,钛合金的表面微观形貌对提高其自身的生物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地,为了使合金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在制备活性涂层以前,往往要对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来改善其表面形貌,目前通过表面改性获得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医疗器械是更为实用的一种技术。
对金属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可使其获得适宜的表面组成、结构形态及表面性能,由此可以改善和提高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
在生物材料工程中,表面改性一般用于提高生物材料的耐磨损性、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改性后材料表面一般呈现“生物惰性,,或“生物活性。
目前,表面改性技术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大类。
湿法是利用在液相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从而进行表面改性,例如溶胶一凝胶(501一gel)法、水热合成法、电化学法等;干法是在气相中进行各种反应或沉积,例如等离子喷涂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激光融覆法等。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首先,表面改性工作程序复杂,且改性的程度和质量难以控制,需要大量的实验来优化其改性工艺;其次,表面改性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来改变试样的表层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由此,两种不同结构和性能的材料之间在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由于其膨胀系数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一些界面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地出现材料的表层脱落现象。
激光技术的发展为材料表面加工提供了高效、便捷、可控的方法。
与传统纳秒激光烧烛相比,飞秒激光烧烛阈值小,可快速产生蒸汽和等离子体,其热导几乎可以忽略,并且不产生液相,对周围的热影响小,因此,特别适合于如同生物物质那样大部分由水分组成的脆性材料的加工。
迄今为止,飞秒激光烧t虫现已应用于角膜整形(LASIK)等医疗诊断和治疗,但还未见对生物植入材料表面加工的报道。
飞秒激光与固体材料作用的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加工固体材料时会在材料表面产生条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