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公司输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最新2016.7月版)

合集下载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B700—1988碳素结构钢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7—2005220~500kV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DL/T 59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3.1.3
大跨越large crossing
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3.1.4
中、重冰区medium-heavy icing area
设计冰厚为10~20mm的地区。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主要编制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参加编制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舒印彪、于刚、刘开俊、郭日彩、梁政平、吴建生、李勇伟、李喜来、葛旭波、张强、张卫东、张鹏飞、廖宗高、龚永光、李永双、黄伟中、薛春林、何江、叶鸿声、扬元春、魏顺炎、王勇、张芳杰、王虎长、朱永平、管顺清、孙波、张华。
本规定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按电压等级将线路分为三类:
a)一类:750kV,500kV,重要330kV;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在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其中交流110kV~550kV使用单回、同塔双回及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设计,交流750kV适用于单回输电线路设计。

1.0.3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1.0.4 对重要线路和特殊区段线路宜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线路安全水平。

1.0.5 本规范规定了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6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架空输电线路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用绝缘子和杆塔将导线架设于地面上的电力线路。

2.1.2 弱电线路 telecommunication line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

2.1.3 大跨越 large crossing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2.1.4 轻、中、重冰区 light/medium/heavy icing area设计覆冰厚度为10mm及以下的地区为轻冰区,设计覆冰厚度大于10mm小于20mm地区为中冰区,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

2.1.5 基本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JKLYJ绝缘导线参数和LGJ的参数

JKLYJ绝缘导线参数和LGJ的参数

第3章主要设计原则3.1大档距杆塔电气主要设计原则3.1.1气象条件(1)基本风速按照新颁布的《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结合南网五省区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通用性,10kV架空线路标准设计基本风速采用离地10m高,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分别取25m/s、30m/s和35m/s。

(2)覆冰取值综合考虑南方电网五省区2008年冰灾后工程设计冰厚的取值情况,本标准设计的覆冰取值主要原则如下:基本风速为25m/s时:无冰、10mm和20mm(重冰);基本风速为30m/s时:无冰;基本风速为35m/s时:无冰。

根据上述原则,再对其他气象要素进行适当归并,本标准设计的设计气象组合见表3.1-1。

表3.1-1 10kV架空线路标准设计气象组合3.1.2导线根据南方电网五省区电网规划原则,综合考虑现有工程及远期规划中的导线截面选择情况,10kV 架空线路推荐采用的导线截面和型号如表3.1-2所示,导线的安全系数和主要技术参数分别如表3.1-3和表3.1-4所示。

表3.1-2 导线标称截面和型号表3.1-3 导线安全系数综合考虑实际应用情况并进行适当归并,10kV架空线路标准设计大档距杆塔按120 mm2和240mm2两种导线截面进行的设计。

表3.1-4 钢芯铝绞线主要技术参数表3.1.3海拔高度根据南方电网五省区海拔高度的不同分布情况(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为0~1000m,贵州主要为1000~2000m,云南主要为2000~3000m)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对塔头间隙的影响较小,本标准设计模块库海拔高度均按0~3000m考虑。

3.1.4杆塔型式及回路数10kV大档距杆塔标准设计考虑了混凝土杆和螺栓角钢塔型式,均只考虑单回路情况。

3.1.5导线排列方式综合考虑南方电网五省区以往10kV架空线路的工程经验,10kV大档距杆塔标准设计杆塔导线排列方式按表3.1-4所示考虑。

表3.1-4 导线排列方式3.1.6杆塔规划杆塔规划必须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针对南方电网五省区的特点,制定规划原则,既考虑统一性,又兼顾差异性,使其在具体工程的应用中杆塔的利用系数尽量接近1.0,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南网10kV~8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2016年输电工程篇(架空线部分)

南网10kV~8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2016年输电工程篇(架空线部分)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 XXX-XXX10kV~8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第一册:输电线路工程(架空线分册)2016- - 发布 2016- - 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编委会主任:陈允鹏副主任:于俊岭李庆江委员:刘冬根袁太平谢文景杨德华付冠辉邹庆胡志红蔡希鹏杨俊海冯庆燎何光军编写组组长:刘冬根副组长:袁太平主要编写人员:韦庆留陈鲲林伟强张明伦张弘郑悦徐均成莫肖忠陆英吉陈赞芳陈加逢马勇杨宏姚文学王进万文峰张晓民刘岳东吴峻峰李剑峰主编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部参编单位:超高压公司,调峰调频公司,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电网公司,广州、深圳供电局、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海南送变电工程公司、广东诚誉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广东天广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威彦达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广东威恒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粤网电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鹏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目次1 总则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3)4 职责和基本规定及验评范围划分 (4)5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等级、量化评价标准 (7)6 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及检查方法 (10)7 原材料及器材检验 (27)8 表格使用说明 (30)9 表格填写说明 (30)10附则 (32)附录A:复测、分坑、验槽及杆塔号对照表 (33)附录B: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38)附录C: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99)附录D: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单位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记录表 (108)附件E:输电线路线路工频参数测试报 (110)前言为落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电网的战略目标,规范质量过程管理,提升工程实体质量水平,公司基建部在全面分析、研究多年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实体质量量化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组织编制了《10kV~8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2016年版)》。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对比华东电力设计院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对比注:现正在修订的规范与老规程有主要有以下不同,由于还未报送,仅供参考。

1 总则1.0.4 对重要线路和特殊区段线路应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线路安全水平。

条文说明:根据初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冰灾,为确保供电设施的安全可靠,对重要的输电线路:如重要的500kV和750kV输电线路重要性系数取1.1,使其安全等级在原标准上提高一级;对易覆冰地区的特别重要输电线路宜提高覆冰设防标准,必要时按照稀有覆冰条件进行机械强度验算。

对特殊区段:如大跨越线路、跨越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跨越应采用独立耐张段,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

对于运行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区段线路,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安全设防水平。

对覆冰地区的重要线路考虑安装线路覆冰在线监测装置,并采取防冰、减冰、融冰措施。

重要性线路是指:核心骨干网架、特别重要用户供电线路等线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路。

3 路径3.0.3 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重冰区、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它地区;宜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条文说明:根据多年的线路运行经验的总结选择线路路径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矿场采空区等可能引起杆塔倾斜、沉陷的地段;当无法避让时,应开展塔位稳定性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根据运行经验增加了路径选择尽量避开导线易舞动区等内容。

东北的鞍山、丹东、锦州一带,湖北的荆门、荆州、武汉一带是全国范围内输电线路发生舞动较多地区,导线舞动对线路安全运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大,诸如线路频繁跳闸与停电、导线的磨损、烧伤与断线,金具及有关部件的损坏等等,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因此对舞动多发区应尽量避让。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在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其中交流110kV~550kV使用单回、同塔双回及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设计,交流750kV适用于单回输电线路设计。

1.0.3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1.0.4 对重要线路和特殊区段线路宜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线路安全水平。

1.0.5 本规范规定了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6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架空输电线路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用绝缘子和杆塔将导线架设于地面上的电力线路。

2.1.2 弱电线路 telecommunication line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

2.1.3 大跨越 large crossing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2.1.4 轻、中、重冰区 light/medium/heavy icing area设计覆冰厚度为10mm及以下的地区为轻冰区,设计覆冰厚度大于10mm小于20mm地区为中冰区,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

2.1.5 基本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2016年风力发电工程质量监督依据的主要技术文件

2016年风力发电工程质量监督依据的主要技术文件

风力发电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依据的主要技术文件(2015.05修订)(注:使用单位应及时收集后续发布的相关规定及新标准并补充完善)一、通用部分1、监督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79 号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 (暂行)》 ( 电建质监〔2005〕52 号 );(修订中)《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 (建质〔2003〕 162 号);《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风力发电部分 ) 电建质监[2009] 58 号(修订中)《国家计委关于部门与地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范围和责任问题的通知》计建设[1997]1546号《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条件的规定》 ( 计建设〔 1997 〕 252 号 )《关于电力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通知》 ( 国电总〔 2001 〕646号 )《关于印发分散性接入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373号《关于规范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注册手续的通知》 ( 电建质监〔2005〕)21号)《关于严格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的通知》 [建办质(2014)44号]2、勘察与设计《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2005年09月25日《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建质[2008]216号《电力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DL/T 5444 – 2010《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DL/T 5458-20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0]215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号2013年08月01日实施3、强条管理《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监督规定》 ( 建设部令第 81 号〔 2000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 房屋建筑部分 ) 》 ( 建标〔 2002 〕 219 号 );2013版(2013.5.31已后发布未录入的新标准及过期标准应及时补充完善)2013-08-01第一次印刷《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 电力工程部分 ) 》 ( 建标〔 2006 〕 102 号 );2011版(2011.07后发布未录入的电力建设相关专业新标准及过期标准应及时补充完善)2012年0 3月第一次印刷《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工业建筑部分) 建标[2001] 40 号(2013版)(2013.2.月已后发布未录入的新标准及过期标准应及时补充完善)4、资质管理《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建市[2015]20号《工程建设勘察企业管理规范》 GB/T 50380-2006《工程建设设计企业管理规范》 GB/T 50379-2006《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58 号〔 2007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 50319-2013《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DL/T 5434-2009《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国测管发〔2014〕31号 2014-08-015、项目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50326-2006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GB/T 50358-20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风力发电工程达标投产验收规程》NB/T 31022-2012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2015年版)《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JGJ/T 185- 2010《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标志设置技术规程》JGJ348-2014 2015年05月01日实施《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 (2014年6月1日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T 50194-2014 2015年01月01日实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05《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 300-2013《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 ( 国电电源〔 2002 〕49 号)《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 ( 国电电源〔 2002 〕 896 号 )6、检测与调试《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20725—2008《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 GBT 27043-2012《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监总局令第163号2015年08月01日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建建〔2000〕211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 GB50618-2011《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 190-2010《山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程》DBJ-279-2009(适用于山西省境内的检测管理)《关于印发电力工程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质监[2015]20号2015-05-01实施《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检验规范》DL/T5710-2014 2015-03-01实施《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试验及验收统一表格》火电建标 [2013]1号》《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统一格式》DL/T5293-2013 2014-04-01实施《电力工程调试能力资格管理办法》(2010版)中电建协[2010] 51号7、工程档案《风力发电企业科技文件归档与整理规范》 NB/T31021-2012《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14 (2015-05-01-实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定》JGJ/T185-2009《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档发[2006]2号《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1822-2008《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 GB/T 11894-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DA/T 50-2014 (2015-08-01-实施)《档案数字化光盘标识规范》DA/T 52-2014 (2015-08-01-实施)《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 58-2014 (2015-08-01-实施)《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 DL/ T5229-20058、社会监督业务许可《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9号 2005-10-13-实施关于印发风电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和风电场项目后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能新能[2012]310号防雷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令第11 号《关于加强电力系统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晋电监安全[2011]78号消防工程《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06号》(2012修订)(2012.07.17 发布)《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GA 767-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2014 -05-01-实施)《火灾自动报警施工与验收规范》 GB50166-2007《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2014-05-01实施)《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GB 50219-2014(2014-08-01-实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2005《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 DL/T5707-2014(2015-03-01实施)《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CECS154-200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 GB50444-2008《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25201-2010《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程》 GB/T 50720-201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207—20152015-09-01实施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78-2010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 JGJ 160-2008起重机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 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 TSG Q7016-2008二. 风电工程专用标准设计标准风电场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NB/T 31007-2011 2011-11-01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及计算标准 FD 001-2007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安全标准(试行) FD 002-2007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 FD 003-2007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 FD 004-2007风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范 DL/T 5383-2007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 25295-2010风电场工程电气设计规范NB/T 31026- 2012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NB/T 31003-2010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T 19963-2011施工与验收风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DL/T 5384-2007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和安装规范 GB/T 19568-2004风力发电机组合格认证规则及程序 GB/Z 25458- 2010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DL/T 5191-2004风力发电机组验收规范 GB/T 20319-2006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运行验收规范 GB/T 25382-2010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05]1511号风电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办法水电规办[2008]001号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规程NB/T 31027- 2012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预评价报告编制规程NB/T 31028- 2012风电机组风轮系统技术监督规程NB/T 31072-2015 2015-09-01实施风电场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验收规程NB/T 31073-2015 2015-09-01实施高海拔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导则NB/T 31074-2015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场调度运行规程NB/T 31065-2015 2015-09-01实施风电机组电气仿真模型建模导则NB/T 31066-20152015-09-01实施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信息模型NB/T 31067-20152015-09-01实施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信息交换模型NB/T 31068-20152015-09-01实施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映射到通信规约NB/T 31069-20152015-09-01实施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一致性测试NB/T 31070-20152015-09-01实施风力发电场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程NB/T 31071-2015 2015-09-01实施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运行验收规范 GB/T 25382-2010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及维护要求GB/T 25385-2010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 DL/T 666-2012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DL 796 - 2012风力发电场检修规程 DL/T 797-2012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国家电网发展[2009]327号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修订版)国家电网发展[2009]327号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0]433号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1]177号风电并网运行反事故措施要点国家电网[2011]94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接入系统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电网发展[2011]1225 关于加强风电场安全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373号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19960.1-2005风力发电机组第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GB/T 19960.2-2005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量和评估方法 GB/T 20320-2006风力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19071.1-2003 风力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071.2-2003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 GB/T 19072-2010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试验 GB/T 18451.2-2003风力发电机组电工术语 GB/T 2900.53-2001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技术条件 GB/T 19069-2003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试验方法 GB/T 19070-2003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 GB/T 19073-2003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 JB/T 10194-2000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JB/T 10425.1-2004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 JB/T 10425.2-2004风力发电机组制动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JB/T 10426.1-2004风力发电机组制动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 JB/T 10426.2-2004风力发电机组一般液压系统 JB/T 10427-2004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Z 19963-2005风电场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DL/T 1084-2008电工术语风力发电机组GB/T 2900.53-2001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 GB/T 18451.1-2012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试验 GB/T 18451.2-2012风力发电机组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19960.1-2005风力发电机组第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GB/T 19960.2-2005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量和评估方法 GB/T 20320 - 2006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和安装规范GB/T 19568 - 2004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技术条件GB/T 19069 - 2003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试验方法GB/T 19070 - 2003风力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 19071.1-2003风力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19071.2-2003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GB/T 19073 - 2003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JB/T 10300 - 2001风轮叶风力发电机组片JB/T 10194 - 2000风力发电机组-般液压系统 JB/T 10427 - 2004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J B/T10425.1-2004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JB/T 10425.2-2004风力发电机组制动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JB/T 10426.1-2004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试验导则GB/T 25296-2010风力发电机组系列型谱GB/T 25381-2010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GB/T 25383-2010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全尺寸结构试验 GB/T 25384-2010风力发电机组变速恒频控制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25386.1-2010风力发电机组变速恒频控制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25386.2-2010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变流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25387.1-2010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变流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25387.2-2010风力发电机组双馈式变流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25388.1-2010风力发电机组双馈式变流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25388.2-2010风力发电机组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 25389.1-2010风力发电机组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25389.2-2010风力发电机组球墨铸铁件 GB/T 25390-2010风力发电机组公称视在声功率级和音值 GB/Z 25425-2010风力发电机组机械载荷测量GB/Z 25426-2010风力发电机组雷电防护GB/Z 25427-2010风电基础筒形塔制造技术条件NB/T 31001-2010风力发电厂场监控系统通信原则与模式NB/T 31002-2010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导则NB/T 31004-2011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方法 NB/T 31005-2011永磁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规范 NB/T 31012-2011双馈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规范NB/T 31013-2011双馈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制造技术规范 NB/T 31014-2011永磁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制造技术规范 NB/T 31015-2011电池储能功率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NB/T 31016-2011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技术规范NB/T 31017-2011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NB/T 31018-2011风力发电机线圈绝缘用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补强玻璃布粉云母带 NB/T 31019-2011 风力发电机匝间绝缘用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NB/T 31020-2011最新增加:1 风电场电气仿真建模及验证规程NB/T31075-20162 风力发电场并网验收规范NB/T31076-20163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建模及评价方法NB/T31077-20164 风电场并网性能评价方法NB/T31078-20165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测风塔数据测量技术要求NB/T31079-20166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钢制基桩及承台制作技术规范NB/T31080-20167 风力发电场仿真机技术规范NB/T31081-20168 风电机组塔架用高强度螺栓副NB/T31082-20169 风电场控制系统功能规范NB/T31083-201610 风力发电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规范NB/T31084-201611 风电场项目经济评价规范NB/T31085-201612 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规范NB/T31086-201613 风电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NB/T31087-201614 风电场安全标识设置设计规范NB/T31088-201615 风电场设计防火规范NB/T31089-201616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售后服务规范NB/T31090-201617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成套供应规范NB/T31091-201618 微电网用风力发电机组性能与安全技术要求NB/T31092-201619 微电网用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器技术规范NB/T31093-201620 风力发电设备海上特殊环境条件与技术要求NB/T31094-201621 风电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NB/T31095-201622 高原风力发电机组用双馈式变流器技术要求NB/T31096-201623 高原风力发电机组用全功率变流器技术要求NB/T31097-201624 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规程NB/T31098-2016三. 电气标准设计标准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56-2007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DL/T 5457-2012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3-201335kV-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9-2012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2012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51072-2014(2015-08-01实施)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51071-2014 (2015-08-01实施)35kV~110kV 户内变电站设计规程DL/T 5495-201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南网:10kv输电线路标准设计资料

南网:10kv输电线路标准设计资料

G
风速(m/s) 25
25
25
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5
30
35
冰厚(mm) 5
10
20
30
0
0
0
导线标称截面代号
导线代号
1
2
3
4
5
6
导线类型
LGJ-
JKLYJ-
截面(mm2) 70
120
150
240
120
240
回路数
• 1位数字, 1-单回路; 2-双回路;4-四回路;
杆塔子模块代码
杆塔子模块代码由二部组成,即: (塔型)(塔型系列号)- (呼高)
2.4.6.7 拉线
拉线采用GJ型镀锌钢绞线,截面分别为50、70和 100mm2,其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应大于2.0。
直线混凝土杆10mm及以下冰区采用人字型拉线, 20mm冰区采用抗覆冰不均匀拉线。终端混凝土杆70 mm2截面导线及以下采用顺线拉,120 mm2及以上截面
2.4.6.8 其他
本标准设计中混凝土杆水平档距200m及以下门型杆 采用拔梢杆,350m采用等径门型杆,500m采用用等径 三连杆;拔梢杆梢径一般取150和190mm,等径混凝土 杆的杆径取300mm。
瓷担绝缘子一般采用S-210或SQ-210,针式绝缘子 一般采用P-20T、P-20M,柱式绝缘子一般采用PSQ-15T, 悬式绝缘子一般采用70kN瓷或玻璃盘形绝缘子,各地区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4.7.3 空气间隙、防雷保护、塔头布置
塔型+塔 型序列

呼高
杆塔子 模块代

塔型,1-4段字符或数字组成,其中第1段表示杆塔 类型,第2段表示导线排列方式,第3段表示10kV混凝土 杆的横担型式(或35kV杆塔有无地线),第4段表示 10kV混凝土杆为单横担或双横担,各段意义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南方电网公司输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路径选择 (3)5 基本风速 (3)6 导地线 (4)7 绝缘子和金具 (4)8 杆塔型式及荷载 (5)9 杆塔结构 (6)10 基础 (6)11 附属设施 (7)条文说明 (8)前言为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防风工作,提高输电线路抵御台风的能力,减少线路故障和经济损失,保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在调研分析南方电网沿海地区台风登陆特征及对输电线路影响的基础上,特制定《南方电网公司输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

本规范以现行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基础,结合南方电网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管理要求而提出,适用于南方电网公司沿海强风区域的110kV~500kV新建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该区域已建线路的技改、运维及35kV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牛保红、马辉、樊灵孟、吴新桥、刘昌、李成、陈鹏、李锐海、庄志伟、潘春平、王衍东、朱映洁、王振华、汪晶毅、李敏生、梁水林、王乐铭。

南方电网公司输电线路防风设计技术规范1 范围1.1 本规范适用于南方电网沿海强风区域的110kV~500kV新建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该区域已建线路的技改、运维及35kV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1.2 南方电网沿海强风区域的线路设计除执行本设计技术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下列文件中的部分条款。

当引用文件版本升级(或修改单)导致所引用的条文发生变化时,编制单位应研究新条文是否继续适用于本规范,并及时予以修订。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8-200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T 19201-2006 热带气旋等级DL/T 436-2005 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规范DL/T 5154-2012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8-2012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 5254-2010 架空输电线路钢管塔设计技术规定Q/CSG1203004.2-2015 35kV~500kV交流输电线路装备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3.1 基本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3.2台风 typhoon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含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3.3瞬时风速instantaneous wind speed瞬时风速是指时距为3s的平均风速。

3.4微地形micro-topography微地形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最基本因素。

影响风速的微地形类型主要有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和山区风道、垭口及河谷等。

3.5微气象micro-climate微气象是研究近地面大气层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地理分布及其物理过程的科学。

微气象与微地形紧密相依,是由热源、湿源的基本输送(湍流变换)因地形差异引起,形成微气象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周围环境等。

3.6地面粗糙度 terrain roughness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过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

3.7Ⅰ类风区 class Ⅰwind speed area根据南方电网风区分布图30年一遇基本风速V≥35m/s、50年一遇基本风速V≥37m/s的地区。

3.8Ⅱ类风区 class Ⅱ wind speed area根据南方电网风区分布图30年一遇基本风速V≥33m/s且V<35m/s、50年一遇基本风速V≥35m/s且V<37m/s的地区。

3.9 沿海强风区域 strong wind areaⅠ类风区和Ⅱ类风区的区域。

3.10 重要输电线路 important transmission line核心骨干网架、重要用户供电线路等,包括西电东送主干线路、核电主要联络线路、港澳联网线路等。

3.11 重要交叉跨越 important crossing输电线路跨越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以及经校核跨越线路单极/单回与被跨域线路同时故障会导致较大及以上电力安全事故的 5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之间的交叉跨越点。

3.12 稀有风速rare wind speed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

4 路径选择4.1 路径选择宜考虑:1)避开调查确定的历年台风破坏严重地段;2)避开洼地、陡坡、悬崖峭壁、滑坡、崩塌区、冲刷地带、泥石流等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不良地质地区;3)避开海岸线10km内无屏蔽地形的区域,同时避免在海岸线20km范围内平行于海岸线走线;4)选择山坡的背风面,充分利用地形障碍物和防护林等的避风效应,避开相对高耸、突出地貌或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等微地形区域。

当无法避开以上地段时,应经过论证后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4.2线路宜避免大档距、大高差及前后档距相差悬殊的情况,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4.3 沿海强风区域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应控制耐张段长度,Ⅰ类风区不宜超过3km,Ⅱ类风区不宜超过5km。

4.4 如长距离采用三回及以上的多回路同塔架设,宜采用不同电压等级的混压同塔架设方案,且需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5基本风速5.1 架空电力线路的基本风速应以南方电网风速分布图为依据,在区域大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当地气象站统计风速计算及风压反算,参考附近已建工程的设计及运行情况,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1)充分收集国家气象站、国家海洋站和有关行业设立的专用站的风速、风向资料,并开展台风(大风)灾害的调查。

2)收集的原始资料需进行代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分析,对特大风速值可通过天气系统分析、重现期分析、地区比审、气象要素相关(如极端最大风速的变化与气压突降的关系)、查阅史籍记载等方法进行科学客观、合理严谨的审查。

3)设计风速应采用极值Ⅰ型或P-Ⅲ型等概率分布模型进行频率计算。

当气象站有连续25年以上的年最大风速资料时,可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推求气象站设计风速;当气象站资料短缺时,可选择邻近地区地形、气候条件相似,有长期实测风速资料的气象站进行相关分析,展延资料系列后计算设计风速。

4)当工程地点与参考气象站海拔高度和地形条件不一致或气象站资料对工程地点的代表性较差时,必须根据地形条件进行订正,并搜集调查沿线微地形、微气象区的影响和风速变化特征。

必要时应根据设计需要建立短期专用气象站,对比观测相关气象参数。

5)山区工程地点设计风速应按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大风调查和对比观测,分析订正附近气象参证站设计风速至工程地点。

5.2 设计应充分考虑沿海输电线路环境发生变化、设计标准发生变化、最大风速样本系列发生变化以及附近10km范围内已建工程是否发生过因台风倒塔断线事故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基本风速,必要时对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标准和设计基本风速进行复核。

5.3 加强气象科学研究和基础资料积累,积极开展台风生成机理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做好台风灾害风险区域及其次生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电网台风灾害防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6导地线6.1 在稀有风速下,导、地线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0%。

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7%。

6.2 新建线路的光缆不宜采用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地线采用复合型光纤地线(OPGW)应满足防振、防腐及机械强度的要求。

6.3 沿海强风区域经导线选型专题研究后可选用型线或低风阻导线。

6.4 对4分裂及以上导线的直线杆塔,当一侧档距超过700m时,另一侧导线应加装防振锤或采取其它防振措施。

6.5 对位于崖口、峡谷等微地形、微气象地区的线路,应采取相应的防振措施。

7绝缘子和金具7.1位于崖口、峡谷等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的悬垂串应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的机械强度。

7.2 悬垂串的导、地线悬挂点应采用预绞式护线条的保护方式,不应使用铝包带。

7.3 沿海Ⅰ、Ⅱ类风区的500kV输电线路耐张塔的跳线宜采用刚性跳线,220kV 输电线路耐张塔的跳线宜采用刚性跳线或防风偏合成绝缘子,110kV输电线路耐张塔的跳线宜采用防风偏复合绝缘子。

如采用软跳线,则应校验其塔头电气间隙,并按照如下原则配置跳线串数量:1)耐张塔内角侧宜装设1串跳线串。

2)0°~40°耐张塔外角侧宜装设1串跳线串,40°~90°耐张塔的外角侧宜装设2串跳线串。

3)单回路干字型耐张塔中相宜装设2串跳线串。

4)采用软跳线时应考虑跳线弧垂对塔身的风偏摆动幅度,保证跳线弧垂在各工况下均对铁塔接地构件有足够的安全间隙距离。

7.4 导线和地线悬垂线夹宜选用防磨型或耐磨型线夹。

7.5 V型复合绝缘子串的球头与碗头连接时宜选用L型板,不宜采用R型销或W 型销。

8 杆塔型式及荷载8.1 为降低杆塔高度,对同塔多回新建线路(三回及以上),宜选择导线水平排列、三角形排列或组合排列等方式的杆塔型式。

8.2为加强线路安全性,对以下铁塔应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1)直线塔相邻两档档距相差较大或高差较大;2)位于崖口、峡谷等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的直线塔。

8.3计算导、地线大风工况水平荷载时,沿海Ⅰ、Ⅱ类风区的110kV、220kV输电线路风荷载调整系数 c应取1.3。

8.4对较高的跨越用悬垂型杆塔,需按导、地线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验算杆塔荷载强度。

8.5 沿海Ⅰ、Ⅱ类风区的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计算耐张塔跳线风偏时,风压不均匀系数α应取1.4。

8.6 沿海强风区域的220kV~500kV线路耐张塔设计时,其跳线挂孔荷载宜按刚性跳线考虑。

8.7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

8.8全高60m及以下的自立式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应取1.6,全高超过60m的杆塔则按《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12)取值。

8.9 杆塔风荷载计算时,构件体型系数按下面方式选取:1) 角钢塔体型系数μS应取1.3(1+η),η为塔架背风面风载降低系数。

2) 钢管塔体型系数μS应按下列规定取值:①当μZ ·Wo·d2≤0.003时,μS值按角钢塔架的μS值乘0.8采用,d为钢管直径(m);②当μZ ·Wo·d2≥0.021时,μS值按角钢塔架的μS值乘0.6采用;③当0.003<μZ ·Wo·d2<0.021时,μS值插入法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