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尔萨斯危机理论简介

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论建立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基础上。他认为,如果消费的

增长速度持续地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就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是积累过度。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担负积累任务的资本家往往其消费相对于收入过少,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消费过少的另一面是积累过度,而积累过度“必然会使商品的供给超过这社会的结构和习惯所能容许的有利消费的程度”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积累过度意味着富人们消费的奢侈品相对于收入而言过少。

显而易见,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不足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消费不足呢?马尔萨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因为消费受到如下限制:第一,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限制了消费第二,有产者收入中积累比例太大,除了收入过多之外,还因为他们从事生产的目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发财致富的动机使他们热衷于积累。第三,人们对某一种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而生产的增长往往是使原有品种的产量增加,新品种消费品受生产技术限制,其出现的速度小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导致消费落后于生产的原因之一。第四,“人类社会的历史充分表明,对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有效嗜好,不是需要的时候立刻就有,而是必须慢慢地养成。”,这样,当一种新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或被引进时,可能会因为消费能力的缺乏而没有需求。

马尔萨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是:商品销价普遍降低到正常价格之下,而工资和生产成本并不会相应降低,因此商品跌价必然引起利润下降,当利润率低到一定水平,积累就会停止,经济衰退、产品大量过剩、工人大量失业的危机就会爆发。这就是马氏所描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所以马氏认为,要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千方百计促使有效需求增加。

(二)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

马尔萨斯把凡是能促进消费的措施都作为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因为他认为市场上缺乏的不是购买的能力,而是购买的愿望,购买的愿望最终又是由消费制约的。

1.实现财富均等化以增加有效需求

马尔萨斯懂得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是消费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于是他得出结论:如果从增加有效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应该拆散巨富者们的庞大的财产,而且在中等生活阶层中,创造出较多的有能力而且愿意购买生产性劳动成果的需求者。因为“社会的中等阶级占很大的比重,最有利于有效需求”。但是他同时又认为,财富均等化虽有利于有效需求的增加,但却会侵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私有制,打击有产者的生产热情,因而财富均等化又是“弊多而利少”,“是不合适的”。

2.发展国内外贸易以增加有效需求

马氏认为,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它与外地的贸易越是发达,市场对它的产品的有效需求就越大,从而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如果地区(国家)之间没有贸易,那么各个地区的有效需求就只是本地区内的消费者对本地产品的有限的需求。需求有限,供给就很可能超过需求,从而造成商品价值低廉,并且生产能力往往会因需求有限而不能充分发挥。如果各地区之间有了贸易,那么,贸易越发达,各地区就越是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外地找到需求,这样,各地区的有效需求就在原来本地的有效需求之上增加了一部分,这就是外地对本地产品的有效需求。马氏得出结论说:发展贸易不仅能使贸易各方获得较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还会使各方的价值量增加。

3.维持一定的非生产性消费以增加有效需求

在马尔萨斯看来,最有效地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是维持一批非生产性消费者。但是他指出,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非生产性消费者。第一,当生产能力很低、产品难于满足生产者的消费时,维持非生产性消费者就“必然导致贫困与毁灭”;第二,即使生产能力很高,

但“如果从事生产的那些人的消费就足以维持产品的价值,那就不需要什么非生产性消费者了。”由于资本家消费往往过少,才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非生产性消费者帮资本家消费,以便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马氏把非生产性消费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主阶级(包括他们的奴仆)。第二类,由资本家私人维持的仆役。第三类,由国家财政维持的非生产人员:政府官吏、军队官兵、法官与牧师等。

(三)对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论”的评议

从整体上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既是错误的、又是反动的。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现象。

1.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和原因

马尔萨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含义是:相对于能使一般商品获得正常市场价

格(在这种价格下,资本能获得正常的必要的利润)时的总供求关系而言,总供给超过了

总需求。这里首先指出了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在商品经济中,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承认这一事实。这说明了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的现象。

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一一生产过多、消费过少。但他对为什么生产会过多、消费会过少的分析,则是庸俗的、肤浅的。

2.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

对个别商品而言,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的利润也会下降,如果价格和利润下降到必要的水平之下,追加投资就会停止,生产就会缩减。马尔萨斯把这些存在于个别商品个别市场上的情形推广到一般商品的市场,认为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商品价格会普遍相对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一般利润水平也会下降,如果下降的幅度过大,投资(积累)就会停止,生产就会缩减。

3.关于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

马尔萨斯坚信生产决定供给、消费决定需求,所以他坚持一个原则: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就得出了只有增加消费、使生产与消费平衡的措施才是增加有效需求、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措施。马尔萨斯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通过分割大地产缩小收入差别的程度。收入平均化有利于增加消费,马尔萨斯对这项措施不过是清谈一下而已,并不准备付诸实际。第二项措施是发展贸易,贸易能使一个地方的产品在外地找到消费者,这样,消费就会增加,从而有效需求和价值量也会增加。马氏的这一观点是有一些道理的,本地消费者可能不愿全部消费掉本地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除非用本地的剩余产品换取外地的产品,否则本地的生产能办就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在很多情况下是真实的。所谓发展贸易,就是疏通流通渠道,一般而言,流通渠道的畅通是有促进销售、增加需求、发展生产的作用的。第三项措施是维持非生产性消费,在马氏理论中,非生产性消费的必要性在于资本家往往消费过少、积累过多,因而导致生产超过消费,供给超过需求。维持非生产性消费就是把资本家的一部分用于积累的基金无偿地转为“非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基金,这当然会一面减少生产和供给,一面增加消费和需求,因而能够有助于克服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马克思在分析马尔萨斯的理论时,指出了他为非生产性消费辩护的反动性,但并没有否定非生产性消费对于维持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作用。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虽然揭露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他提出这一学说的目的是反动的。他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提出“有效需求不足论”,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