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合集下载

河北良岗紫荆关断裂带特征

河北良岗紫荆关断裂带特征

逆断层
在断裂带内也存在着一些 逆断层,这些断层多呈北 西向展布。
平移断层
在断裂带内还发育有一些 平移断层,这些断层多呈 近东西向展布。
活动性分析
历史活动性
根据历史资料和地质调查结果, 河北良岗紫荆关断裂带在历史上
曾经发生过多次地震活动。
现代活动性
通过对断裂带内的地壳运动和地震 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发现该断裂 带在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3
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断裂带往往是地下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域,对其研 究有助于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对资源开发的意义
指导水资源开发
01
了解断裂带的分布和活动情况,有助于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
保障供水安全。
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02
断裂带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对其开发可
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02
断裂带的地质特征
岩石组成
01
02
03
岩石类型
河北良岗紫荆关断裂带主 要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 浆岩等多种岩石类型组成 。
岩石结构
该断裂带内的岩石结构较 为复杂,包括砾岩、砂岩 、页岩、石灰岩等。
岩石构造
断裂带内的岩石构造以褶 皱和断裂为主,形成了一 系列复杂的构造形态。
断裂类型
正断层
该断裂带内发育有大量的 正断层,这些断层多呈北 东向展布。
活动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勘查和地震监测数据,可 以对河北良岗紫荆关断裂带未来的 活动趋势进行预测。
地质年代
前寒武纪
中生代和新生代
该断裂带内的部分岩石形成于前寒武 纪,是地球历史上非常古老的地质时 期。
断裂带内的其他岩石则形成于中生代 和新生代,这两个时期是地球上板块 运动比较活跃的时期。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方法(一)野外观测什么1、最宏观的是岩石(1)岩性—岩石组成(据此划归大类:火、沉、变)和矿物特征;(2)结构—沉积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粒度(泥质结构、粉砂状结构、碎屑结构等),火成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结晶程度[据冷却速度快与慢划归大类:火山岩、侵入岩(浅成岩、深成岩)],变质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变质程度(据此划归大类:板岩~片麻岩);(3)构造—沉积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层理构造(常见的:块状>1米、厚层1~0.5米、中厚层0.5~0.1米、薄层0.1~0.01米、极薄层<0.01米等)和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火成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不同矿物和其它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方式[据此划归:块状、气孔或杏仁、流纹等构造],变质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矿物颗粒在排列方式上多具定向性,沿排列方向能劈开(据此划归:板状~片麻状构造);(4)颜色—岩石一般有继承色(原生色)、同生色和次生色。

继承色即:岩石新鲜面上的自然色或是继承了母岩风化后碎屑物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纯石英砂岩为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肉红色;同生色即:成岩过程中受所生成新矿物颜色的影响而出现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海绿石砂岩为绿色,化学沉积的石灰岩及石膏则为白色;次生色即: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颜色,特点是多数分布不均匀(记录时补充描述);(5)岩石的记录描述①沉积岩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组成(目估含量、粒径范围、形态及均匀程度)和矿物特征→胶结物类型→其它特性(断口类型、单层厚度、如灰岩滴加HCI化学反应起泡、白云岩表面呈特有的刀砍纹)。

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砂约占90%,粒径0.5~0.8mm,粒度基本均匀,局部见少量长石和黄铁矿,硅质胶结,致密、坚硬,单层厚度1.2米,风化面呈灰褐色,参差状断口。

②岩浆岩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或斑晶组成(目估含量、斑晶大小、形态)和矿物特征→光泽类型→其它物理特性(断口类型、气孔形态及充填物)。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典型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典型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典型矿床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典型矿床是指在地质构造、矿化过程、矿石特征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

研究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矿产资源形成规律、指导资源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矿物特征和矿石特征。

二、构造特征:构造对矿化过程和矿床形态有重要影响。

例如,断裂构造常是矿液运移和矿床形成的通道,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常形成封闭的矿化区域等。

三、矿物特征:矿物是矿床形成的直接产物,矿物特征对矿床的类型和成因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例如,铁矿床的特征矿物常为赤铁矿和磁铁矿,铜矿床的特征矿物常为黄铜矿和斑铜矿等。

四、矿石特征:矿石是矿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部分,研究矿石特征可以为矿石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信息。

例如,铁矿石的特征是磁性和密度较大;铜矿石的特征是电导率较大;金矿石的特征是黄金颗粒的粒度和品位等。

研究典型矿床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等。

一、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了解矿床的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矿物特征等。

实地调查需要结合现场地质地貌、构造断裂、矿石产出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获取矿床的基本信息。

二、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是根据实际野外调查数据进行的系统观测和研究,通过绘制地质剖面图、钻探分析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

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地貌剖面测量、化探测量等。

三、室内实验:室内实验主要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石薄片、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矿物组成、结晶形态、矿石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室内实验可以辅助实地调查和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从而深入了解矿床的成因和特征。

综上所述,研究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是通过实地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等手段,全面了解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矿物特征和矿石特征,从而深入揭示矿床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这对于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关系评估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关系评估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关系评估地质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板块运动理论,它解释了地壳的变化和地球表面的现象。

与此同时,与板块运动有关的断裂发育也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评估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被分成许多不同的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移,相互之间发生碰撞、分离和滑动。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地壳变动和地震等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板块运动中,断裂发育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层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断裂面。

断裂带是指在地壳中一系列断裂位移相对较大、来源相似的地带。

通过研究断裂发育,我们可以了解地壳内部的变化和构造特征。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质构造的改变,从而促使断裂的发展。

例如,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压力会导致岩石层发生断裂,形成新的断裂带。

另一方面,板块的分离和滑动也会引起断裂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断裂发育成为了研究板块运动的重要线索。

凭借现代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地质学家通过使用卫星遥感、地震波传播和地壳形变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板块运动中的断裂情况进行观测和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板块边界处的断裂发育情况,还发现了一些隐藏的断裂带。

同时,通过研究断裂的产状、位移和性质,地质学家能够推断出板块运动的趋势和速率。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理解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性,我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破坏范围。

此外,断裂发育也可以揭示地壳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

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关系的评估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断裂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地壳的变化和地球表面的现象。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断裂发育与板块运动的认知将会越来越完善,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造地质学 断层

构造地质学  断层
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
第二讲
思考讨论题
❖ 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间有什么联系?伸 展构造(例如阶梯状断层)是否有可能与 收缩构造(褶皱和逆断层)组合在一起? 可能的组合型式是什么?
❖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相似之 处和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导致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断层的识别和断层岩
糜棱岩
❖ 在强应变带内产出 ❖ 基本特征
▪ 粒度变小 ▪ 新生面理和线理强烈发育 ▪ 塑性流变现象 ▪ 残斑-碎裂或波状消光,机械双晶
断层的识别和断层岩
➢ 糜棱岩显微结构
断层的识别和断层岩
糜棱岩类型
❖ 静态重结晶作用明显的糜棱岩称作变余糜棱岩, 构造片岩、构造片麻岩。
断层
断层的形成作用
▪ 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力
对这个问题,地质学家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和观点,早 期认为水平挤压作用是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驱动力,即水 平挤压力推动推覆体的后部使其向前运动。随着研究的不 断深入,又提出作为体力的重力是引起推覆构造的基本驱 动力,即在地壳伸张地带见有因重力滑动的推覆作用造成 的重力滑覆构造。
Structural Geology
第三讲
Fault
断层
断层
❖断层的要素和分类 ❖断层各论 ❖断层的识别和断层岩 ❖断层位移方向的确定 ❖断层活动时间 ❖断层的形成作用
断层的识别和断层岩
1. 断层的识别
❖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 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 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 的存在。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 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 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篇一: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构造地质教学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导师日期一.绪言1. 实习概况构造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旨在旨在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时间,我们掌握野外沉积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等专业技能。

2. 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

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实习安排6月24日—6月26日:实习动员6月27日:漳州火山地质公园6月28日—7月4日:数据整理7月5日:青云山7月6日:长乐下沙海滩7月7日—7月10日:数据整理,撰写实习报告4. 实习区地质概况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

煤矿地质学4.3.1节理

煤矿地质学4.3.1节理
特征:
a、产状稳定,延伸远 b、平直光滑、节理面擦痕、闭合
c、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常为共轭X型,等间距排列
e、主剪裂面常由次级羽 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 面与主剪裂面交角约 5°——15(≈φ/2)。
微剪裂面A与 主剪裂面MN 的夹角(小角 度锐角), 指示着本盘的 错动方向
3.按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类
①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②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③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④顺层节理——节理面与岩层的层面大致平行
4.按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 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分类
构造节理:由构造运动形成;
如:与褶皱或断层伴生的节理 非构造节理:由非构造运动形成; 如:风化
原生节理——泥裂
原生节理——熔岩冷凝
次生节理——构造节理
非构造节理——风化
2.按力学性质分类 (1)张节理:岩石受张应力产生的节理;
(2)剪节理(扭节理):岩层受剪应力产生的裂隙;
(1)张节理
特点:
观测与统计的注意事项: a.注意区分构造节理与非构造节理
b.了解观察点所处的构造部位
c.判别有几组节理 d.对每一组节理都要分别进行观察、测量、 统计。 e.统计节理的发育的密集程度。
f.观察各组节理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并进行
分组配套。 g.对所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及时做好记录。
2)资料的室内整理
将野外收集的大量原始节理材料,进行室内整理,并制作成有关 图件供分析使用。
煤矿地质学
4.3.1 节 理
前言:
断裂构造:
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应力作用所产生的断裂。 (属于不连续性构造) 节理和断层——统称为断裂构造 区分:根据断裂面两侧岩块相对位移大小及断裂 面的显著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六、构造带流体研究主要内容
1.断裂带流体来源包括: (1)岩石孔隙水和岩石成岩、变质过程中矿物脱 水,
如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中脱水,沸石脱水; (2)地下水循环中带入的天水; (3)岩浆中排出流体或幔源流体; (4)有机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流体和碳氢化合物。断裂
带流体的成分变化较大,它与流体来源、水岩相互作 用、断裂分支方向及数量有关。
n 利用断层泥中矿物组合来推测断层形成时的温度、 压力状态。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泥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碎裂岩特征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构造角砾岩类
一般是指断裂带中的岩石,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 或引张、挤压和扭错过程中,发生脆性变形而使岩块 坠碎、挤碎或搓碎发生位移后,又被胶结所形成的具 角砾状构造的岩石。也称断裂角砾岩。
周期性脉的形成与地震旋回相关,即所谓断裂 阀模式(fault valve model)。Robert等详细地 将这一模式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地震前阶段、 地震破裂阶段、紧邻破裂后阶段和断裂封闭阶 段。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地震前阶段
以剪切应力的增加为特征, σ1为水平方向,σ3为垂 直方向。此时以水平挤压 力为主,导致各向同性的 岩石中形成近水平伸展的 脉体。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 碳酸盐岩区碎裂岩系列断层岩典型显微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碎裂流动带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脆性断层构造岩类型及其特征
概念: 断层岩或碎裂岩:在断层发育过程中因
破裂、摩擦、碾磨、流动和新矿物化等作 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结构、构造特征的 新生岩石。 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案,目前的分类主要 为结构分类和成因分类方案
这类岩石在野外就可以正确的定名,因为其中的 “角砾”是肉眼能够分辨清楚的。目前多采用斯普瑞 ((Spry, 1969)的规定。>5mm为砾级,5-1mm为细砾 级,< 1mm为显微砾级,> l0cm的砾径,可称为巨砾。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构造片岩
构造角砾岩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n 宏观上的脆性变形为脆性破裂,从微观角度看 主要是微破裂的产生和扩展及有关的碎裂作用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2.碎裂流动
a.定义:碎裂作用使岩石破碎呈细小的碎块,随后 这些细小碎块发生了滑移和旋转、产生了连续流动。 b.产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 c.碎裂流动特征 (1)在碎裂流动过程中,裂隙和孔隙被从流体中 沉淀物质充填,随后充填物发生破碎,造成了角砾 成分复杂。 (2)碎裂流动发生在地壳浅部层次上,温度低、 应变速率高条件下。 (3)流体促进了岩石破裂。
断裂带中封闭部分的存在 将阻止这些流体域的增大, 并可能导致流体沿断裂两 侧的近水平应力破裂扩散 或贮存。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地震破裂阶段 地震破裂的结果是压力封
闭体的裂开和流体压力的 下降,并推动超流体压力 沿断裂向上运移,同时产 生断裂角砾。此外,流体 压力下降的另一原因是原 有水—二氧化碳—盐流体 与富水和二氧化碳流体分 离在不同部位和微裂隙中。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pseudotachytite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熔蚀 长石 碎斑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构造片岩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四、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地形错开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岩石标志体的错开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破碎带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破碎带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面理化带
构造透镜体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构造岩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构造岩、构造突变带等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玻化岩(pseudotachylyte)最早由Shand(1916)提出,用于描述南 非Pailis地区一种由冲击作用形成的呈脉状的暗色隐晶质岩石。 这种岩石一般颜色较深,常呈黑色或黑绿色,外貌很像玄武 玻璃,故又称假玄武玻璃,也有人称构造熔岩(何绍勋等, 1996)。玻化岩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由地震或冲击作用引起) 下,沿断面快速滑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岩。
n 判别标志:
n 标志体的被错开
n 牵引构造
n 擦痕和阶步
n 伴生小构造:
n
张裂脉、张节理(张裂隙)、羽状剪节理
(剪裂隙)、构造透镜体、小褶皱和劈理(或片理)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牵引褶皱:岩层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 本盘的运动方向 平面上: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3. 断裂带中流体成脉模式
断裂带脉体的形成是流体活动的主要产物,断裂脉 体及其流体包裹体中都存在多期流体作用和活动的 痕迹。 断裂带脉的充填一般包含两种类型,即断裂充填脉 和边缘伸展脉。 脉的形态、分布和内部结构与剪切应力的变化、流 体压力和近地表主应力方向有关。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1)片理化带断层滑移带 •(2)构造角砾岩带(加上蚀
断层分带 变类型)
•(3)碎裂岩带 •(4)围岩
大多数断层带内部分带不是对称分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分带依据:变形强度、构造岩类型、次生构造、蚀变类型、 脉岩特征、蚀变矿化特点等因素。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胶东地区构造矿化带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
剖面上: 1.正断层牵引构造 (1)正牵引 (2)反牵引 2.逆断层牵引构造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剖面上—牵引 构造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擦痕:由粗而深到细而浅的方向指示 对盘运动方向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阶步:与擦痕直交的陡坎 正阶步:陡坎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派生构造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张剪裂脉或张剪节理
Z X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羽状张节理
羽状剪切裂隙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劈理
构造透镜体
Hale Waihona Puke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五、断层带分带性
n 由于断层带内部变形强度、变形机制的不均匀 性,造成了断层带内部结构分带性。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1外、观结测与构研分究 类
2、成因分类:
Wise (1984) 以应变速率 和恢复速率 分别为纵、 横坐标的分 类图(图6-2) 也常常被引 用。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脆 性 未固结 断 层 带 内 构 造 固结 岩 分 类
(1)断层角砾岩 (2)断层泥(碎块含量<30%)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4 断裂带对流体形成和运移的控制
在断裂变形中,流体在断层中流动和运移是受断层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n 2. 流体在断裂带中分布 n 断裂带中流体的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
并根据流体在断层带运移情况,将断层 带分为:局部导水断层带(SSF)、导水断 层带(DDZ)、局部隔水断层带(LDZ)和导 水-隔水复合断层带(CDZ),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带分类 根据断裂带核部在流体运移中所起的作用(导管或隔水层),断裂 带可以分为四类:局部导水断层带(SSF)、导水断层带(DDZ)、局 部隔水断层带(LDZ)和导水-隔水复合断层带(CDZ),分别代表了 断层演化过程中的流体运移的几个理想阶段。 新形成的断层可能只有一个破裂面,位移距离也很小,因此流体沿 着该破裂面的渗透率将增大,从而形成了局部导水断层带; 随着 断层的扩展,沿着主破裂面两侧可能形成了格网状的破裂带,使得 该断层带的渗透率增高,形成导水断层带;
(1)碎裂岩 (2)断层角砾岩(>1mm) (3)微角砾岩(碎块<1mm) (4)断层泥(<0.02mm) (5)地震岩 (6)构造片岩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泥
n 人们在摩擦实验中发现断层泥的存在对断层的粘滑 特征有很大的影响,断层泥在断层运动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n 断层泥是断层反复运动时两侧岩石破碎形成的,断 层泥中粘土的含量与生成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粘 土含量越多。断层泥的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如蒙 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等混合物,以及一 些石英、长石、方解石碎屑等,其组成与断层母岩 有关。此外,炭质成分增加,其颜色发暗。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二、 断层的识别
n 地形地貌标志 (小尺度上) 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地形错开等
n 岩石标志体的错开(大尺度上) n 构造标志(野外露头)
断层破碎带、面理化带、断层构造岩、 构造突变带等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崖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层三角面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三、脆性破碎带变形机制和 构造岩类型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岩石变形 实验
Griggs 1960
断裂构造野外观测与研究
n 1. 破裂作用: n 发生在岩石、矿物晶体规模上破裂作用。
n 从应力—应变的角度上看,岩石或矿物在应力 作用下,超过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岩石 的抗剪强度和抗张强度弱,易于产生这两种裂 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