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犯罪的原因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四讲 犯罪的原因

 生物学原因论
 社会学原因论
 学习理论
 多元性的原因论

3
引 言
1、社会群体都有制度和规则

原始社会:巫术、礼仪、道德、母系、父系社会规则
巫术、道德、宗教、自然法浑然一体

奴隶社会:奴隶等级制、买卖制、法律、道德等
封建社会:分封制、社会阶层等级制、法律、道德等
依附具体的人——依附神意、天命

资本主义社会:三权分立、法律、道德 等
社会主义社会:议行合一、法律、道德 等
4

2、假如 制度和规则被破坏、被违反,会发生什么?
越轨——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违法——特定主体实施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
性评价的状态
犯罪——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或处罚的行为。

——惩罚什么?
犯罪行为?
犯罪人?
犯罪心理?
5
究竟惩罚的是什么?
1、犯罪行为? —— 客观主义
2、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和反社会性? —— 主观主义
3、犯罪人,心理矫治与规训? —— 更狭义的主观主义
古典派客观主义——近代派主观主义
惩罚对象应当是人,而不是犯罪行为!
既然是人,就需要研究具体犯罪发生的真正原因,判断哪些人更容易犯罪!
6
上节知识点: 犯罪人的多维视角
 b.思想人
 人有思维
 有目的性

 a.生物人
 生物功能
 生物学差异
 生物适应性

 C.社会人
 人存在于社会
 个体的关系性

一、生物学原因论
1.身体结构表征与犯罪
(1)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
颅相学学者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后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
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他研究几千名犯罪人的人体数据、外貌,并对死亡的惯犯和重大犯罪者的头盖骨及身
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出现“返祖”现象。
晚年修正学说,开始强调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弟子菲利 转向犯罪社会学派
弟子加罗法洛 转向自然犯罪和
实证犯罪学派。
9
(2)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谢尔顿 体型说
体型 性情
矮胖型 全身放松、随遇而安、
喜好柔软的事物;
和蔼可亲、宽容
瘦弱型 内向、身体不适、敏感、
皮肤不良、
容易疲劳、退缩
斗士型 (肌肉骨头发达) 活跃、走路谈话
姿态独断,
行为具有攻击性

10
德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 克雷齐默尔 《身体结构和性格 》
 1、肥胖型:
 不易犯罪、或易犯诈欺罪,容易社会化

 2、瘦长型:
 较孤立,多盗窃和诈骗,累犯较多
 3、健壮型:
 暴力犯罪,及用暴力实施的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 4、障碍型:多实施性犯罪
11
 泰森的人生片断
 1978年,泰森12岁,因偷钱包 被抓。
 1979年,纽约州男童管教所拳击教练把泰森引荐给著名的拳击教练达马托。
 1982年,他因多次触犯校规被中学开除。
 1988年6月17日,妻子吉文斯向媒体透露她曾遭受泰森虐待。
 1988年8月23日:他在街上和拳手格林打架,右手骨折。
 1988年9月30日:吉文斯在美国全国电视上说泰森是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
 1988年12月12日:桑德拉·米勒对泰森提出指控,说她在纽约夜总会跳舞时受到泰
森的污辱。
 1989年4月9日:泰森在停车场因为管理人员让他移动奔驰车,打管理人员三拳,但因
证据不足未被起诉。
 1998年8月31日,泰森出了交通事故,事后有12名证人指证他在事故发生后打人。

知识链接:犯罪心理画像
 黄勇系列杀人案
 某年夏,黄勇将家中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 两年多间,先后诱骗并使用杀人机器杀害17名青少年.

 理由往往借助"资助上学、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等,以经过智能木
马测试为条件,绑住或灌醉后绑住后,使用布条勒死.

13
 李玫瑾教授:
 黄勇实施杀人计划时,内心一定存有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
单身。
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 黄勇陈述.
 国外布娃娃案例

 犯罪心理画像:
 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
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
的描述。

 2005年夏,湖南某地接连有多名年轻情侣在夜晚散步时被抢劫,仅最后一起的男性被
害人遇害。当地警方根据证人描述圈定了犯罪嫌疑人,但缺乏其他相关证据陷入僵局。
 专家推论:
 针对一对恋人实施犯罪 —— 比较胆大、体力好,是青壮年
 极少伤害女性 ——生活中有亲近的女性,可能跟母亲关系较好。
 连续作案 —— 社会纽带力量弱,没有正当职业。
 最后警方找到犯罪嫌疑人肖某,发现如出一辙。

(3)遗传与犯罪的关系
 a. 犯罪家族——朱克家族
 美国社会学家 达格代尔 朱克家族研究:朱克家族子孙共1200人,
 有280名乞丐,60名窃贼和其他犯罪人140人。
 1915年,犯罪学家Estabrook 跟踪研究证实有170多名乞丐,118名犯罪者,378名
卖淫者和其他越轨者。
 ——家族中的某些低能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遵循正常遗传规则遗传。

 b. 孪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 朗格:
 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 由于同卵双生子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

 c. 染色体异常
1. 正常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决定人体外形与结构,有1对性染色
体,决定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
 研究发现,有些男性的性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出现变异,成为XYY,这种人自我控制能
力差,易激惹,有更大的暴力行为倾向。
 R.Speck案

 d. 收养子女
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和梅德尼克 收养关系研究
 当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犯;
 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有10.5%的人成为罪犯。
 而如果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检验,
 生父遗传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因素影响大

18
孪生犯罪现象
 孪生兄弟的心理感应
 2005年某日,弟弟在老乡处得知母亲外地的地址,准备去看望。
 哥哥则在当日中午出去溜达,到市区环保局家属楼附近,以找人为由敲开一户居民家
的门,进屋后,对女主人实施了强奸,但没有抢到钱。
 弟弟回家见到母亲后,不顾享受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就心急火燎起身走。他从乡下
快速打车回到哥哥居住的市区,在财政局家属楼里以找失散多年的朋友为由骗取女主
人的同情。不顾有病在身的女主人的哀求,丧心病狂地对其进行强奸、抢劫。
 两兄弟实施犯罪后,又先后返回哈尔滨。
 弟弟归案后,经比对发现与哥哥的DNA完全一样。
 警方查实他们分别作案24起和16起。
 事先没有预谋,怎么会这么多相似的案子?
 哥哥说:“他有事我心里面紧张,有感应。”
 弟弟说:“对,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对自己说,别出去干这些事了,可能是他干了,到
那时我也控制不住。”

 原因:1、DNA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 2、长期在一起生活,后天环境相似,形成相似的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某些行为会有
极高的相似度

 3、家庭环境存在相同问题:
 单亲家庭,结构不良、不完整,
 家庭缺乏爱,缺乏温暖。
 性格缺乏必要的爱与理解, 满足低级甚至错误的需要

20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 生物学因素只是影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有与社会因素相结合时才起作用。
 李斯特:犯罪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占决定性。

 菲利:犯罪原因是个人因素(生理和心理)、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 犯罪三原

 “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人分类

 犯罪饱和法则:
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犯罪,这些犯罪是当时社会的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引发的。
 每个时期,犯罪的质和量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时增多,有时减少,而且在较长
时期内,会积累成一系列犯罪浪潮
 总体上,犯罪的数量与环境的比例是大体不变的。
 要消灭犯罪不可能,除非要颠覆整个社会。

 结论:犯罪的规模和数量取决于社会条件。犯罪是不可能消灭的。
 犯罪人分类:
 1、生来犯罪人。 无是非分辨能力
 2、精神病犯罪人。 无法惩罚,只能治疗
 3、偶然或机会犯罪人。
 经受不住个人压力和外在诱惑而犯罪
 约占犯罪人总数40%到50%
 4、激情或情感犯罪人。
 多血脂型,因神经过敏或激动而犯罪,被抓后往往会自动认罪
 占犯罪人总数的40%到50%。
 5、习惯性犯罪人。
 即惯犯:以犯罪为生,或以犯罪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或享乐来源的犯罪人。

23
(一)文化冲突理论
 美国 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
 刑法维护主流文化规范; 而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
化的产物。

 美国 米勒:犯罪是低阶层文化的正常反映。
 犯罪文化的核心:斗殴、酗酒、盗窃、不当性行为
 耍小聪明、刺激、崇拜勇猛等

 基本观点:犯罪是“合理”的
但由于社会成员利益存在冲突,有权阶级控制着法律,无权或弱势群体按照自己
的价值和规范行事时,常常会违犯有权阶段制定的法律,成为“犯罪行为”。
24
观点解析:
 优点:能够通过“公众”来评判 立法和执法价值

 美国仇恨犯罪:
 由种族、宗教、民族、性取向、身体残疾等各类歧视引发的,针对个人、企业、机构
及社团的刑事犯罪事件。
 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仇恨犯罪事件总计6604起,遇害总数为8336人。
 近50% 由种族歧视引发,主要是对非洲裔的歧视。
 20% 由宗教歧视引起,主要是对犹太教徒的歧视
 19% 由性取向歧视引发,
 12%缘于民族歧视
 犯罪人中, 62%为白人,19%为非洲裔。

缺点: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无法解释自然犯罪
25
1、都市化中的流动人口犯罪
 城乡文化冲突:
 ① 生活的简单化, 生活的复杂化。
 ② 非竞争文化,竞争文化
 ③ 具体的人际关系, 匿名的人际关系
 ④ 同质性文化, 异质性文化

 70年代,社队企业固定剩余劳动力
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入城市,但官方并未承认
 200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1.21亿。
 北京市数据:
 1995年流动人口已达112万,流动人口犯罪占犯罪人员总数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