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学习心得

训诂学学习心得
训诂学学习心得

学习训诂学心得

我认为训诂就是从多个层面研究古代汉语的,而古代汉语是我国的文化财产,如果不是历代有文人把它们保留并传承下来,或者在某个时期的人们不去学习的话,那么就不有现在的人们在喜庆的生日宴会或结婚庆典时,就不会有司仪或主持人说出那样动听,含有祝福的话语了。假若这一切都已流失,那么中国的语言历史上将会空白。通过学习本学科,我对中文专业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写本次论文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思考,,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想在课堂上学会了多少并不重要,学有所思所感,而后有所行动这才是可贵之处。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我们要自信,我认为在中问专业的课堂上,自信源于知识的丰富积累。但说实话,我在一开始并没有选这门课,我感觉,这课会很枯燥乏味,可能会研究拼音,我拼音学得不好,我认为会对我期末的考试不利,但是由于想和寝友一起上课,所以就选了,马上就要结课了,虽然这学期的课,训诂学相对而言是不好过的,对于不上课的同学让他们写感受心得体会很难,但上与不上是要有区别的才公平,但我并不后悔,起码训诂学让我觉得这学期有所收获,从最初,我是在用逃避困难的态度不想选这门课,这也表明我对学习的态度是知难而退,回避,没有对学习的专研务实精神,但经过这短短两个半月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不敢说,我会怎么样,但至少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训诂学这一学科的。

在训诂学课堂上讲到了许多我以前学过的知识,虽有点印象,却也是只知大概,到现在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高中学过,大学在古代汉语课上也曾是重点讲解的,虽然拿出这篇课文我能读通,但依然不能字字都懂,在训诂学上又一次讲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中的‘恕’字,是原谅的意思,而为何这样解释呢,现在才知道恕在《孝经》中最早提出,是“博爱”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由此演化而来。而王逸注“以心揆心为恕”中的‘恕’又出自《论语》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我想学通一篇古文,要把涉及的个别字的出处书目都记住,以便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能做到的人就应该是做学问的人。另外,学习古文有利于我们了解怎样去处事,学习古人的思维,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能力。

习是成非: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到真时真亦假。也就是说往往人们习惯把错误的当作对的去说、去用,时间久了就变成通用的了,也就成了正确的。例如:课上讲的望洋兴叹变成现在的汪洋兴叹,掎角(掎:从旁拉住,出自《左传》)变成今天的犄角。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走样了的古文化,另人担忧,还好会有人去研究和探其根本。古文化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它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学习古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古文,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古文化和传承古文化,我们也间接做了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今天出现的新名词,也多源于对古汉语的研究。我还记得在上大学时,有人问我,你学什么专业,我说中文时,好多人的反映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中国人还学中文有用吗?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而我也是上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学好、学懂、学通中文专业中的某一科在某一时期的知识也是很难的。而对待学习知识,没有吃苦的决心,务实专研的态度一切只是空想。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征 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预收账款、应缴税费等。 所涉及的利润表项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一)接受顾客订单;(二)批准赊销信用;(三)按销售单供货;(四)按销售单装运货物;(五)向顾客开具账单;(六)记录销售;(七)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八)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九)注销坏账;(十)提取坏账准备。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顾客订货单;(2)销售单;(3)发运凭证;(4)销售发票;(5)商品价目表;(6)贷项通知单;(7)应收账款明细账;(8)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9)折扣与折让明细账;(10)汇款通知书;(11)库存现金日记账和

银行存款日记账;(12)坏账审批表;(13)顾客月末对账单;(14)转账凭证;(15)收款凭证。 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一、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一)适当的职责分离; 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别设立。谈判人员至少两人,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分离;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分离;销售人员与销货现款分离;单位应收票据的取得与贴现须经保管人员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 1、在销售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

4、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例如:在收到顾客订货单后,就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一式多联的销售单,分别用于批准赊销、审批发货、记录发货数量以及向顾客开具账单等。 (四)凭证的预先编号; (五)按月寄出对账单; (六)内部核查程序。 二、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关键内部控制和常用的控制测试 (一)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确系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发生) (二)所有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 (三)登记入账的销售数量确系已发货的数量,已正确开具账单并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审计学课堂笔记上课讲义

审计学课堂笔记

审计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造成错误导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接受业务委托 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应考虑:客户诚信,是否具备执行审计业务所必须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主要工作: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的约定书等. 计划审计工作 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决策;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独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的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等。

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修改的情况: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获取新信息;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变化。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内容: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以及所需要沟通的性质;审计方向;审计资源配置。 具体审计计划 错报的汇总数=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抽样推断错报 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错报;判断错报: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最佳估报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将与每个重要认定相关的审计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审计读书笔记

审计读书笔记 【篇一:审计读书笔记】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读书报告正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所述,审计业界并非尚未认识到其面临风险的真正根源, 目前需要做的是研究并实施如何在审计行为中识别,控制风险,并使该理念和模式体现在审 计各阶段具体的审计程序中,而不是仅仅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固有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要做 到这一点,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模式,由于其更多的是为了关注财务报表风险而关注报表和企 业帐目,而不是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层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关注财务报表,因而无法实现审 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使审计在为整个财富价值链中的价值无法进一步得到体现。传统的 审计方法除了在理念存有不足外,还欠缺足够的可以用来识别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控制的 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 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正是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 析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 风险,从而为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 标达到一致。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cpa视角的中国第一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著作。《现代企业 风险管理审计》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风险审计的概念、目标、程序以及专业 判断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具体风险的审计上,精心编制国内外企业典型案例,具有 可操作性。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审计风险, 实施审计程序,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风险,从而为风

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标达到一致。书 中提供了大量的风险管理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以使新的审计理念可付诸实践。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2页对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引用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有两 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 证。这一观点在书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则认为“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 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 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还强调内部审计的适当作用,清楚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 对他们所审计的活动持客观的态度。” 我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通过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 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 作用。而不赞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角色和作用的观点,内部审计要保持客观, 就需要相对独立,不能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风险估算程序。 同时内部审计的资源难以实现“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的 作用。特别是“作出保证”更是不现实的;如果作为理论上的追求,也是无意义的。能作出 “保证”的观点只能误导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赋予内部审计不恰当的地位和权限, 占用更多的资源。正如作者在书第3页的表述:客观地讲,要求每一位审计师者成为风险管 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是不现实的。 二、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大都采用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模型。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五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审计证据的来源 按照证据的来源分类,可以将审计证据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两类。 1、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由被审

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关书面文件。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内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只在审计客户内部流转的证据和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审计单位外部流传,并获得其他单位和个人承认的内部证据。 2、外部证据 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外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 (1)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并由其直接递交给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 (2)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但由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注册会计师的书面证据。 (3)由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或自行观察获取的证据。这类证据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三、认定与审计证据 (一)认定的含义 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二)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 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将管理层的认定运用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就形成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具体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途径) (一)审计程序的类型:按目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