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人生

禅道人生
禅道人生

禅道人生

禅道人生

一个年轻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禅师寻求解脱之法。禅师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照着禅师说的去做了,禅师便到道路的那一头去等他。过了一会儿,年轻人也到了道路的另一头,禅师问有什么感觉。年轻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禅师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我们生活的篓子里,因此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年轻人问:"那有什么办法减轻这沉重吗?"禅师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感情、家庭、友谊哪一样东西拿出来呢?"年轻人不语。禅师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仅是精心从这个世界上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职责。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就应庆幸自己不是国家领导人,正因他们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注定要背负着一个篓子,在你拥有欢乐的时候,你也必须要背负沉重。那就请你不好怨天尤人,既然不愿割舍,那就把沉重变成生活给你的财富,简单地度过每一天。

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的过生活的。境由心造,心即主人。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限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分手合约台词

禅悟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些。 第二种就是更上一等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恋。而是希望能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建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的灵性生活得解脱。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认为说的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到,其实我们领悟了禅的智慧,真的肯放下,当下即是。不要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部自我,要有弹性的生命。 降服自己的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不降服自己的心,就会有烦恼和痛苦。 禅悟人生的行为体系呢?遇到任何事情你都要保持欢喜心,为什么?因为起烦恼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反而让我们失去善行,反而让内心失去了宁静。如果这个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改变他呢?失火了就去救火呀。 我们也必须要能够消除招来苦难的心念,这些苦难和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都是自招的。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消除招感苦难的心念,并且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禅的智慧,佛的智慧。 降服自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正如《金刚经》所说“三心不可得”,我们能够无忧无惧的活在当下,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从自己所有的念头解脱出来,练习不被自己的念头多困住,而不是尝试着去消除他们,这样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欢喜自在。 日本有个铁眼禅师发愿要刻印《大藏经》,经过了十年之久,筹足了资金不巧日本发生了水灾,带来了很多的饥荒。他就把印经的钱全部去救济灾民。第二次他又不屈不挠的筹钱印经,又遭遇了传染病的流行,他又把钱全部用来救助病苦。然后又开始重新筹集资金,经过三次才终于把这部经书印成。所以现在很多日本人还会告诫弟子们说:“铁眼禅师其实是刻了三套大藏经,前两套虽然没有形状,但比第三套更加的殊胜和庄严。 学禅的人要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空”并不是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心。铁眼禅师深知法界平等不二的妙理,如果对人没有真实的慈悲,那么刻印经书也只是流于形式。 禅悟人生的哲理体系就包括了佛性本体论,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也包含了禅的认识论,也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也包含了禅的实践论,也就是即心成智、顿悟成佛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信仰的内核,他包括了哲理体系、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哲理体系是见地;行为体系是行持;目标体系是果位。

马明博资料

马明博 马明博 (1972~)河北东光人。禅和子,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新散文网站站长。先后供职于沧州晚报社、《中国人寿》编辑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等。 1人物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以文字与有缘人分享法喜禅悦。 著作 2文学作品 1、《天下赵州生活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一日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禅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愿力的奇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5、《人间何处不灵山》(《愿力的奇迹》台湾地区繁体字版)(野人文化出版公司,2010) 6、《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天下赵州生活禅》修订版,花城出版社,2011) 7、《观音的秘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普陀山与观音菩萨) 8、《因为你,我在这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I:五台山与文殊菩萨) 财经作品《你可以这样成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主持编辑 一、“文化名家书系” 1、《在修行中生活——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自在、快乐的人生——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3、《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我的秘密书架——58位文化名家推荐的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7、《我在爱的左边,你在爱的右边——文化名家的情与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蓝眼睛与菩提树——外国文化名家话佛缘》(金城出版社,2007) 9、《我的禅》(文化名家话佛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我的茶》(文化名家话茶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1、《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2、《我的生与死》(文化名家话生死·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二、“茶文化丛书” 1、《一壶天地小如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天心月在杯中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品出五湖烟月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煎茶日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三、“新散文网站作品集” 1、《新散文十五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新散文百人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提问与回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四、策划出版图书 1、《弓与禅》([德]赫拉格尔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茶与禅》([日]伊藤古鉴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出三峡记》(晋永权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 4、《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黑陶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经窗禅韵》(净慧法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生活禅钥》(净慧法师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8) 7、《做人的佛法》(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心经禅解》(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禅堂夜话》(净慧法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10、《生活禅钥》(精装本)(净慧法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1、《经窗禅韵》(增订本)(净慧法师著)(大象出版社,2013) 12、《心生正是病生时:昌空法师与空腹禅》(闻章编著)(结缘品,2013) 13、《禅门七日:我与生活禅夏令营》(马明博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14、《净心慧语108则》(结缘品,2013)

《西游记》的禅境界

《西游记》佛教境界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

禅语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禅语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1、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5、幸福,不是收获多,而是抱怨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6、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7、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8、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9、 万事随缘,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方能有个好心情。 诸事,能为之则为, 不能为之则不为。 不苛求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苛求于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 10、 人生苦短, 盛衰荣辱转瞬即逝, 唯其心志长久。 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 随时幻灭,唯其芳名千古。 佛曰:与人为善,成就自己 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征服一个人靠智慧,和睦相处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友,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 与人为善,不遗余力地成就他人,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一己是人,众人是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佛曰舍得: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 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 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 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慧光大师禅太极(禅拳)

慧光居士:禅拳32式动作 1.预备起式:无中生有(万缘放下脑海空顶天立地站如松) 面东背西,双脚平开,与肩同宽,身正体松,心平气和,闭目观想。 万缘放下脑海空,顶天立地站如松,待身温手热之后,用鼻吸气,同时提档顶头,鼓腰收腹,五指抓地,心中充满朝气,眼慢慢睁开,前望远观。 双手如托旭日,冉冉升起,继续吸气,双手升至头顶上,双掌掌心相对,如日中天,身体失重有悬挂之感,呼气放松,双掌沿耳后滑落,如朝阳化作甘露一样,沐浴净身,继续呼气,继续放松,双掌沿双乳降至胯前,同时头顶的百会穴微微上顶,感觉如雨水沿脚趾渗入泥土。 2.第一式:拈花献佛(拈花献佛龙华盛会) 吸气,双手臂如翅侧平展开,五趾蹬地,如鸟欲飞,眼看正前方,重心下沉,落胯屈膝,双手拇指和食指如拈花手,双掌掌根相合,托于喉前,同时双膝暗合内扣,眼看双手如花,鼻闻其香。 3.第二式:童子拜佛(童子拜佛中立恭诚参见观音香山朝圣) 双手的小指、无名指、中指背向合拢,继而指向天空、人中,心口,肚脐,最后指向地面,身体好似从头顶到裆心,一分为二,眼随手运,双手化剑指前刺,略高于喉,同时背往后靠,眼看手指前刺,双手平分,眼睛左顾右盼,双手分开,吸气,重心右移,左膝拎起,双手交叉,护在小腹前(左手在上),左脚再开少许,成马步,双手旋开,重心归于中位,立身中正(起身)双手合十在胸前,眼看正前方。 4.第三式:仙人指路(仙人指路拨除迷障) 重心下沉,落胯屈膝,同时双掌收于心口,以头顶至裆心为轴原地右转,以脚施力,以腰带胯,以胯带肩,,眼神随手,连刺带推,右脚蹬地,重心移至左脚,双手从右到左,逆时针水平画圆,眼随手走,左脚蹬地借力,重心移向右脚,顺势吸气,,收腹鼓腰,左腿顺时针内盘,钩挂后,向左前铲出,同时双掌(右手在上)掌心(相送)相搓,十字推出,眼观左前,吸气、扩胸、右拉,如开弓射雕,同时右掌成跋折罗手,重心右移至右脚,眼看左手顺时针(向上)划圆,右手落于右胯前,眼看左手划圆,左掌也化成跋折罗手,右足蹬地借力、起身,右膝上提,左手持跋折罗手至头上,右手化成宝剑手,手向前刺,眼看右手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

《茶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茶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茶之书》是一本由[冈仓天心]着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读后感(一):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茶文化 可见,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的大多数国家都能读到这本《茶之书》,其影响之广是我无法想象的。此番,读到此书中文本,且不说翻译如何,但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冈仓天心对茶文化研究之深,他不单单在讲茶道,而是通过茶道延伸禅道、还谈到茶室建筑布局之美,再扩展到艺术,还写到花道等。说其是随笔之美,但是颇有哲学内涵,细细品读,品到的不仅是茶味那不可言说的魔力,还有由茶道蔓延的其他

亚洲文化。 冈仓天心在书中是这样形容茶的——“它既没有酒的傲慢、咖啡的自负,也没有可可傻呵呵的无知。”倒也贴切的。茶文化从中国起源,故而冈仓天心在该书中讲述茶道里,提到了中国文化,譬如,写到陆羽的茶经,还有中国几个朝代茶朝发展史、茶之流派等。 会。此处, 《茶 兰红茶到日本茶道,或者是英国绅士不能忘却的茶饮,总之,茶是人们在改善饮的口感中做的努力。 但是如果说要把唐宋的氛围保持的最好并且延续了煮茶、品茶的习惯的,还是日本。也许是对那个时候的“天朝上国”、“大唐气象”等物华天宝的京城的迷恋,或者是对于生活的一板一眼的仪式感的遵从,总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时候也不

得不佩服日本人对于这上面付出的耐心和时间。 作为日本文化推广的“形象大使”式的人物,冈仓天心先生的《茶之书》并不是一本专业的茶道指南,他只是用文化上、形式上或者说美学上的描述,来讲述了茶的意义——秩序和浪漫——禅茶一味,用品味茶的态度去品味生活,用对待茶道的那种严谨、恭敬和平和的气质去面对世界,这是不可忽视的美的。 人听, 美无言。 y林怿2018-4-1120:48:03写于御庭园 《茶之书》读后感(三):煮茶论道寻清心 五月的阴雨天,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别有一番滋味。原本以为只是一本简单的茶道入门小书,却没有想到它也是一本有关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的“大书”,

十首小禅诗,人生大境界

十首小禅诗,人生大境界 诗词精品集 纷纭的世界,独守己心,淡定从容,就会有一份宁静的美好。人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走远了再回首,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清醒。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本真,感受人生的美好。 禅诗有深意,细细品味,皆有所得。 世事无常,没有永恒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 ▲早上看到花开满树都是红的,晚上花落了树上已然空了。其实,人世间的事和这花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 只看他人短处,不知自己短处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这是一首讽喻诗。裁缝为了做衣,拿着刀尺为他人量短长,却从来没有为自己量短长。这世上的很多人不都是如此吗?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计较他人的长短,却从未回头正视自己的长短。

有时候苦苦寻找的就在身边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每天都在寻找春天,为此走遍无数山峰,鞋都踏破也没有找到春的气息。回到家时,偶然嗅了下梅花,却发现梅花枝头已经布满了春天的气息。有的时候,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早已拥有了。 退一步,是另一种前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农夫一株株地插秧,低头就看见倒映在水里的天空。当我们心里没有杂念的时候就是悟道了。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悟道在心不在形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人生禅理、名言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绪所左右。多心 的人总是胡思乱想,结果是困在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中,动弹不得。 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放弃与放手的区别:放弃是牺牲本来属于你的,放手是放下那些 从来就不是你的。 ●小孩跌倒时,若左右一瞥,没有大人在身边,竟便不哭,干脆自 己爬起来算了。有人呵护你的痛楚,就更疼。没有人,你欠矜贵,但坚强争气。——李碧华 ●亲爱的自己,从现在起为了自己骄傲的活着,好好爱自己,亲爱 的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过于苛求那是傻瓜干的事;亲爱的自己,你有一万个理由要对别人好,没有一个理由要求别人对你好;亲爱的自己,这个世界只有回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亲爱的自己,快乐、开朗、豁达、厚道必须做到! ●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 出来。 ●对讨厌你的人最好的反击是,保持微笑和光芒四射,他们最不希 望看到这样的你! ●【处事】谦恭一点,礼貌一点,淡泊一点。【修养】安静一点,慈 善一点,沉稳一点。【交友】真诚一点,大度一点,热情一点。【饮食】均衡一点,节制一点,清淡一点。【做事】博学一点,诚信一点,负责一点。【得意】低调一点,收敛一点,感怀一点。【失意】

忍耐一点,豁达一点,参透一点 ●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人生七崇;、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2、不懂装懂是聪明, 懂装不懂是智慧;3、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4、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6、心中有佛,在家也是出家;7、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 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放弃这些,也许才能更快乐。 ● 1.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2. 不要拒绝善意,不要停 止微笑;3. 错误可以犯,但不可以重复犯;4. 批评一定要接受,辱侮绝对不能接受。5.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 7. 该干的要干,该退的要退,是一种睿智;8. 该显的要显,该 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 ●无论你多少岁,读多少书,生得美不美,都要做个闪闪发光的漂 亮姑娘。开心的时候要漂亮,不开心的时候更要漂亮!漂亮如果有秘诀,那就是:狠狠宠爱自己!——可可·香奈儿 ●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有希望。其实,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 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每天读一遍,不久你就会变】1、别低估任何人。2、你没那

禅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禅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导读:次高僧与弟子 一位高僧即将涅槃,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问道:“师父,您离开我后,我应该怎样活呢?” 高僧反问道:“你跟随我修行求道,为谁活呢?” 弟子回答道:“师父,我跟随您修行求道,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尔后为众生而活。” 高僧说道:“你不是明白了吗?” 弟子困惑道:“师父,我不明白你这话的意思。” 高僧说道:“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高僧说完这番话便安息了。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体,崇敬不已。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小沙弥与老和尚 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呢?” 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弥说道:“师父,您这是说,一个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

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吗?” 老和尚摇头道:“并非如此。” 小沙弥困惑不已道:“这是为什么呢?” 老和尚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修行,努力扩大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具有足够大的心量,才会努力去积累与之相当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机会积累能量,也不会放在心上。比如读书就是积累能量,心无大志者,看见书就会犯晕,哪还会对这种能量引起重视?在心量和能量之间,心量是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足够大的心量,才具有足够大的能量;他不去运用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去惠泽天下、造福众生,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小沙弥恍然大悟道:“师父,您是说,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老和尚说道:“是呀!凡事心想事成,修行修炼是基础,行道做到是途径。” 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关于禅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1.禅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2.关于人生的哲理故事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 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苏东坡乃当时大才巨子,哪里受得了这轻慢与羞辱?苏东坡带着一腔怒火,立刻上山去找禅师理论。可那佛印禅师便笑道站在寺门口相迎。苏东坡便上前质问禅师为何羞辱我?禅师依然笑着看着苏东坡,良久以后,便讲到:“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了呢?” 良久后,苏东坡才顿然醒悟!羞得无地自容,是啊,自己不是感觉已经能够心如止水了吗?怎么禅师一个小小的测试就经不住了呢?简直是夜郎自大呀!唉!心如止水,就是要告诫人们,在荣誉面前、在诋毁面前、在苦乐面前、在贫贱面前、在失落面前、在曲折面前、在痛恨面前、在名利面前……都要“宠辱不惊”与心如枯井!! 1

禅道使用流程简介

禅道使用简介

快速入门系列旨在通过最为简单的实践,给大家展示下禅道的管理流程。 让我们先来第一步,创建产品。 创建产品 首先明确一下产品和项目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其实是产品的概念,比如我们做什么什么项目,其实是在做一个产品。而我们所说的项目几期几期,则是项目的概念。在开源软件中,禅道明确的将产品和项目区分了开来。在禅道中,产品是一切的核心,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围绕产品展开。那么如何创建第一个产品呢? 1.进入产品视图。 2. 在页面右侧,有“新增产品”选项。 3. 点击新增产品,出现产品创建的页面。在这个页面中,产品名称和产品代号是必填的。比如,我们创建一个“测试产品”,代号为test。点击保存。添加了产品之后,我们来创建第一个需求。所谓需求,就是来描述一件事情,作为什么用户,希望如何,这样做的目的或者价值何在。这样的需求,有用户角色,有行为,也有目的和价值所在,非常方便 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所以建议大家在填写需求的时候,按照我们的模板写。

创建需求的步骤如下: 1.进入产品视图。 2.在页面右侧,有“新增需求”菜单,点击菜单,出现新增需求的页面需求的创建页面,有几个是必填的。第一是预计工时,也就是你估计完成这个需求大约多少个小时。第二个就是需求的标题。需求的计划和模块,我们先暂时都保留为空。 需求审核那块,我们选上不需要审核,这样新创建的需求状态就是激活的。只有激活状态的需求才能关联到项目中,进行开发。 确定项目要作的需求 项目创建完之后,我们需要为其关联要做的需求。那么如何来操作呢? 首先,需要关联产品。步骤如下: 1.管理员身份登录。 2.进入项目视图。 3.点击“关联产品”按钮。然后点选该项目相关的产品即可。 关联需求 确定了产品之后,第二个操作就是关联需求。 1.同样的步骤,点选关联需求,出现关联需求的界面。 2.在关联需求的时候,可以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 关联的需求状态必须是激活的(评审通过,不能是草稿) 确定了需求之后,就要为需求分解任务了。 分解任务 需求确定之后,项目中几个关键的因素都有了。确定的时间,确定的人手,确定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里面,调用团队的成员积极性,完成这些事情。第一步,就是要分解任务。 1.进入项目视图。 2.进入需求列表。 3.点击某一个需求,分解任务 4.分解任务的时候,注意确定任务的优先级,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任务的最初预计。当任务分解完后,团队成员领取自己喜欢的任务,开始具体的工作。然后每天更新下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更新其预计时间。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看破人生的禅语20句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看破人生的禅语20句 看破人生的禅语20句 看破人生的禅语精选 1. 人生说短不短,长寿者亦能活到百岁;说长不长,弹指一挥间。只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若是待走到生命的终点,才后悔所走过的人生,就为时已晚了。与其到那时后悔,不如今天多做一点,至少回首的时候苦乐参半,眼泪与笑脸并存。少一分遗憾,就多了一分回味。 2. 做人低调,说话重要;做事低调,努力重要;感情抓牢,缘分重要;生活平安,快乐重要;时间溜走,意义重要;沧桑岁月,朋友重要;人生在世,知足就好! 3. 人生是复杂的,有太多理不清的思绪;人生是虚幻的,有太多的美妙的幻想;人生是凄美的,有说不尽讲不完的壮丽;人生是幸福的,有享受不尽的爱的轻抚。人生犹如一个百味瓶,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纷繁复杂的气味混杂一起让我们难以澄清难以解释,这就是人生。 4. 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5. 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就会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你用别人的原则去要求自己,其实也不是不可行。但别人有千千万,有明白人,也有二傻子,有聪明人,也有缺心眼。你不能用自己的

原则去辨明这些,那你只能用自己的生命让别人在你世界中活着。 6. 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过于欣赏自己,就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过于赞赏别人的优点,就会看不见自己的长处。 7. 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人可以不美丽,但要健康;人可以不伟大,但要快乐;人可以不完美,但要追求。 8.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9.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读书当成长,你就会勤奋努力;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 10.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人们风风火火来到这个世界,拥有同样的蓝天与白云,守望着同样的星星与月亮,不管失败还是痛苦,如果能快乐地笑一笑,拈花一笑,高歌生活的进行曲,赞美蓝天白云的烂漫,分享日月馨辉的静好,那么,

六十六条经典禅语,看完提升人生境界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古往今来人类发展数千年,历代的智者和哲人都在不停地追问并且试图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是谁?”;第二个“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第三“人有没有命运?”;第四“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每个人,如果他智慧开启以后都会需要思考的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第一个:我是谁。 我并不是这个物质的肉身。人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把肉身当做是我,以为身体的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组成的肉身不过是生命的载体,而不是生命的本质。不恰当地比方,是那个装酒的瓶子,而不是那个酒,它是生命的载体但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肉身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我们的肉身是刹那刹那处在新陈代谢之中,但是真正的我——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精神现象是我吗?也不是我。我们有种种的感受,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种种的感受,有了感受以后我们会有种种的观念,对这个感受的看法,有了看法以后我们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行动,我们有种种的想法,这一些种种的精神现象,我们种种的感受、观念、思想、情绪、想法、价值判断等等都不是我。所以我们要超越对观念和思想的执著,要能够透彻地领悟生命的真相才能够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如果我们不能够领悟我是谁,那我们不能够成为生命的主人,只是这个色身的奴隶,只是情绪的奴隶。我们为了肉身的衣食奔忙不休、忙忙碌碌,我们为了情绪的喜怒哀乐而耗尽生命,不仅仅是劳而无功,而且还造作了新的轮回受苦的业因,这个都是因为不能够彻悟“我是谁?”而导致的悲哀。 第二个根本问题就是“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顺治皇帝出家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个其实就是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无论付出过多少的努力,最终都是化为尘土,这个我们都能够领悟了。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人读了以后就觉得生命的终极意义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生命这么短暂,在这个太空之中又这么渺小,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反正一切都要化为尘土。所以我们要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禅的智慧就能够启发我们不必悲观,因为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 从现象界来说,生命是渺小的、短暂的、脆弱的。从本体界来说,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生生不已、具足活力的。所以很多人学佛法,去学禅,听说无我,然后就很消极了,反正没有我,无我嘛,他很消极,觉得不需要努力了,禅所说的“无我”不是这样的。 “无我”不是没有生命现象,“无我”不是否定现象界的生命现象,这个生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解脱的话,一期一期的生命一直在流转,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无我并不是否定生命现象本身,而是破除对于生命现象执著而产生的错觉,真正要破除的是错觉,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丁秋林目录 1.引言 2.三不现状 3.智慧桥梁 4.通佛经 4.1三通 4.2四面佛 4.3五字经 5.悟禅养心 佛教与佛学 6.科技禅 6.1雾里看禅 6.2禅的真谛 6.3科技禅 6.4云端小卒 7.附: 7.1从俗到佛 7.2佛 7.3国学现代化 7.4三教对比

科技与宗教 科技唯物,宗教唯心,井水不犯河水。从自然观察,井水、河水其实相通也!一位佛教主持与我论佛,谈到佛家有两派:一派从“心”到“外界”,另一派从“外界”到“心”,唯物论是佛教流派之一,论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终生从事科技工作,研究的是能量平衡,在长期实践中,理解到心态平衡至关重要。诸佛讲法,皆治心病。中国社会,主流推崇儒家,民间多奉佛教,佛教徒不下几亿,香火极旺。 佛教三宝:拜师.,拜佛.,拜经.。时下佛门也不清净。有的和尚念歪经,忙挣钱,甚至行骗;有的法师竞也背不出金刚经与心经,让我咋舌。百姓盲目烧香拜佛,连佛(相当于正教授)、菩萨(相当于副教授)、罗汉(相当于讲师)的区别都搞不清楚。佛经六百部,浩如烟海,我观察对现代人有三不。 三不现状 读不懂,年代久远,背景不明,古字,虚字,佛经让现代人如堕云雾。 记不住,佛经不如流行歌曲,网上蹿红。 用不上,佛经玄乎,神秘。 智慧桥梁 我力图串通“佛教、智慧、科技”,以智慧为桥梁,将科技与佛

教沟通(Wisdom as Bridge),以术求道,以道创新。 世界混乱,人心迷茫,心灵沙漠化,科技发展面临拐点,出路在于心灵回归, 心灵绿化。衆多科技工作者一辈子搞技术,往往一生被技术搞,这是生活悲剧,人生歧途。 佛家最高境界讲究“空”与“无”,禅宗宣扬“定”,我悟结为: 通佛经 三通 想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想得通,想不通是人生的悲哀,知而不智,万苦之源。想通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精神力量。想通是人生一种境界。 沟通:学会沟通,通则不痛。不会沟通,谈不成对象;成家会离婚;团队会散伙,国家会瘫痪。沟通是各专业的必修课。沟通会产生势不可挡的执行力。沟通是一种能力。 变通: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聪明到极点谓之中庸。会变通是一种享受,助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化解仇恨,解决难题。变通是一门艺术。 通:想通、沟通、变通。三通让人走上智慧之人生旅程,达到神通的境界。(详见”现代修养”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