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

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

习俗水平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情操四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三种分类方式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履行道德行动计划4道德抉择3作出判断2解释情景1雷斯特.

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

惩罚要适度适时

2赏罚

3榜样的学习

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形成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二章道德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观的分类

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

2柯尔伯格关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

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2)生命价值被看作是满足拥有者或他人的工具。

社会水平3)生命价值是建立在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同情关爱这一感情基础上的。

4)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在道德或宗教的权利和责任中占有地位。

5)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和社会社会福利相联系,同时,享有生命是原则水平人类共同的权利。

6)生命是神圣的——整个人类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二人生观的定义

1定义个人的人生关,从总体上说,就是他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生死观和幸福观涵义2

第三章学习的性质

一学习的试误说

P14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R刺激反应1桑代克三大学习律P144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2

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

许多理论家的反对。(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

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提出者巴甫洛夫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定义2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

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填空)P147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五条定律3

三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1.

2操作活动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

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

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顿悟说

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

2知觉的组织

3同化

4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

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五信息加工理论P157信息加工流程图

第四章学习过程

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二知识学习

1概念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

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

三知识获得过程

1广义的知识获得的三阶段:意义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下位学习(派生归类学习,相关归类学习)接受学习的过程2上位学习

结合学习

3布鲁纳的知识发现论代表作《教育的过程》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间的外在刺激。

b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

c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d提倡发现学习(又称问题解决法)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便激起研究

3)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

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资作结论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

5)帮助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e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主张独立思考,较之其他理论更能说明人

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20cn60'后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4.

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

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要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评论:较片面,只有知识的学习,无道德技能的学习

四机械学习的遗忘过程

1遗忘的保持曲线P167(艾宾浩斯曲线)

保持(或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是一个负加速的过程,在识记的最初保

持急剧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趋于平稳。

2影响保持过程的原因:机体因素,后继经验和动机因素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五技能学习本质于分类

1定义:获得方法的步骤

2分类外在动作方式(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和内在动作方式(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

还可以分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

3麦克唐纳曲线P181

六智力技能学习过程

1心理过程

1)找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2)找到每做完一步后与做之前有什么差别,与目的还有多大距离

3)把每一个行动与其所产生的新杀别联系起来,找到每一步产生式与下一步产生式之间的关系

4)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

2智力形成的五个阶段

1)定向活动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七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1定义

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的有

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指向性,认知系列,操作系列

3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4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P192

第五章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1定义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P1942分类按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按影响结果分.

二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P200(简答题)

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

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

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中。

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

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2相同元素论

理论要点及教学意义:形式训练对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影响,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有

相同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

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景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

能性,同时,原则的概括有较大的年龄差异。

重点实验P201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

结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

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P202第一段

5学习定势说P202第一段

格索尔—爬蹄子—早期教育6分析概括说三促进学习迁移过程的一般原则

1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育目标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哪种迁移

4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和关于学校的积极态度

四智力技能迁移的两个环节

1条件概括化

把样例题中的具体条件概括为一般条件,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原理。

2规则自动化P210第一段

第六章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1.定义

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

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

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喝形成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它就会至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

而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巩固学习动机。(大意)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

如果学习动机好,而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学习动

机不好,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这是正向的一致。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学习中,

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喝正向不一致,而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二.学习动机理论S—R(刺激——反应)1.强化说

行为理论R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S—要点:引起动机与学习行为并无两样,完全取决于先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又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教学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学生,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多种动机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同一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代表人物:班杜拉他将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1)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2)

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3)

行为)2.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理论)一)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两种因素: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二)三种心理因素)Ms;1)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2)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Ps)3)成功的激励值(Is。三)奥苏伯尔的三成分论1)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2附属的内驱力)3

成就动机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默里的研究。.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理论)3)1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2.

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的需要)

3)教育意义:要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很尊重的需要

4.归因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维纳1)从三维度可吧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2)和不可控制归因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三维度模式3)

三内部的外部的维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度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

八因自控水能力高低努力程身心状况方法优任务难易他助多运气好坏素平度劣少

三.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

1.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

2.学习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

3.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4.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相互结合

5.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导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

6.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

1)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

2)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发会由于学习动机的增强而下降

3)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别在学习力所能

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要把握难易程度,提供学生良好的教育材料。要不断通过变化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

7.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1.表扬与批评(运用时应注意)

1)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

2)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3)表扬与批评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2.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运用时应注意)

1)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运用必须适当,切不可

多用滥用,因为频繁地运用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会造成过度紧张的学习气氛,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一贯胜利者会养成目中无人的娇气,而一贯失败者又

会养成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这同样都会使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失去其应有的极

力作用。.

2)团体竞赛的效果虽不如个人竞赛,但仍应适当地倡导团体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互相关心的集体注意精神。团体竞赛更需要有领导地合理组织,否则会

事倍功半。

3)要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如鼓励学生个人或班级,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

4)增多获胜的机会,尽可能使有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期望与评价

1)佩奇的实验

三组,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无评语;第二组除等级外,还按学

生特点给予顺应的评语;第三组,给予与等级相称的相同的特殊评语。结果表明,

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学习影响有明显差异。

2)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第七章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1.定义

广义: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又影响的因素。

狭义: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二.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成果

1)对某种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与取得成就的关系

2)对某门学科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3)人的意志、性格与能力发展的关系

三.兴趣发展的规律与学习

规律:1.兴趣发展逐步深化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华师大心理学历年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 招生专业:心理学 一、简述下列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操作条件反射 2、注意稳定性 3、想象表象 4、意志行动 5、兴趣 6、程序性知识 7、性格特征 8、离差智商 9、趋避冲突10、激情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试述长期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3、试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试述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6、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试述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统计与测量(需带计算器) 心理统计部分 一、是非题(10分):请仔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是否正确,用T表示正确,用F表示错误,填写在前面的括号中。注意,不得使用任何其他符号。 ()1.差异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2.抽样分布指的是抽取的样本中个体数值的次数分布。 ()3.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工作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 ()4.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5.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叫总体统计量。 ()6.相关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其平均数。 ()7.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8.偏态量和峰态量是用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 ()9.中位数检验就是比较两个样本中的中位数高低。 ()10.从正态分布图来看,z=0处的概率是最大的。 二、简答题(8分): 1.什么是标准分数?使用标准分数有什么好处?(4分) 2.方差分析是逻辑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10分) 如果有两个样本,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对照组,分别施以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测验后如何对其成绩(百分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 四、填表题(12分) 有一个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A因素为教材,共3种;B因素为教法,共4种。交叉分析后得到12种处理,假定每个处理中有2名被试。经过教学后进行测验,得到一个方差分析表,请完成它。注:不必说明有无显著意义等。(答案按照1-12填写在答题纸上)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2015-2017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历年复试分数线

无论是准备报考心理学院校或者是已经战过心理学考研在等结果的同学,想必复试分数线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力比多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ef9186470.html,)的小编将2015年至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历年分数线整理出来,方便大家查看参考。 复试分数线

在此祝愿大家如其所愿顺利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初试。 力比多学院小编还为大家整理出,复试时所需要的材料,具体如下: 应届毕业生 1、身份证明:包括初试准考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2、政治审核表:档案单位一般应与报名时填报的学习单位一致,由考生所在院系填写并盖章,该表需要在院校网站下载。 3、本科成绩单及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在复试时单独交至各学院。 4、加分证书:四、六级等相关证书及操作技能证书等。 5、一寸彩色免冠照片:面试时进行体检可能需要。 6、撰写材料:面试简历、自我介绍以及给导师的信件等,不要只准备一份,每一位老师一份。 往届毕业生 1、身份证明:包括初试准考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 2、政治审核表:档案单位一般应与报名时填报的工作单位一致,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填写并盖章,该表需要在院校网站下载。 3、本科成绩单及复印件:可以向档案所在单位申请,复印档案中的本科成绩单,也可以从本科学校教务处打印成绩单。 4、工作中的成果:可能会成为加分项哦。 5、一寸彩色免冠照片:面试时进行体检可能需要。 6、撰写材料:面试简历、自我介绍以及给导师的信件等,不要只准备一份,每一位老师一份。力比多学院libidos有相关的写作院校定向辅导 同等学力 1、学历证书:证书以及同等学力证明材料。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经验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经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龄在职考生跨考华东师大心理学学硕后的总结 几天前,我前往自己档案的管理部门完成了预录取后的调档,至此完成了这次考研的全部流程。差不多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在职的我作出了心理学考研的决定。一年的时间,回头看时却似乎并没有多长,谨以此文作为对过去这段时光的纪念。 虽然结果还算是不错的——我以初试以及总分第1名的成绩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预录取,不过就自我感觉而言,我在备考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失误教训。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2019年新考生在这些地方以我为鉴,今后备考的过程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至于我总结的一点心得,仅仅是供你们参考,毕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风格不同。还是那句话,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一、决定考研 首先,说下我在职跨考心理学的原因。 我在2010年化学本科毕业后,由于一些家庭原因没有读研就直接就业,就职于西南某国企,在其下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工作数年后,在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底,我在外汇期货市场做了一些投机活动,并阅读了大量风险交易的相关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了人在决策过程中心理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利弗莫尔股市浮沉的经验和和当今卡尼曼的非理性决策理论的彼此印证让我很受启发。由此,基于对本行业前景的判断和对心理学的兴趣,我在去年3月底下决心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争取以后能有机会进行心理学的研究。 有趣的是,复试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前往外滩去看了下风景。看罢东方明珠后,回头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大楼。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虽然相比在校生来说,已经工作多年的我在年龄和空闲时间上都不占优势,但是我相信一句话,“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于是,和家人商议后,我在工作之余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 二、选校和报班 既然做了考研的决定,首当其冲的是两个问题:选校和报班。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期复习资料.doc

(1)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超完整) 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和应用: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解释来自度娘)形成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一过程即强化。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某种动作获取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食物-强化刺激。B.呀呀学语的婴儿偶尔发出一声“妈” →即得到母亲的吻,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母亲的吻-强化刺激. (2)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它们的方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心理安宁。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压抑是指把令人感到紧张和痛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排除于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觉察到。

投射:最原始的防御机制。指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否认:拒绝承认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 反向作用: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愿相反的行为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 认同: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以减轻焦虑的防御机制。 (3)格式塔 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有哪些: 接近法则:没找到 相似法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闭合法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法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图形法则: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参考书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招收心理学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1951,2008年建设成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院下设两系两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2013年,脑功能基因组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加入学院。学院学科门类齐全,设置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四个二级学科。着力推动学科领域横向交叉融合,注重加强“脑生理研究-行为学研究-应用研究”三个研究层面纵向贯通。学院拥有2个国家教学团队、5门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在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中,参考书的确定,是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复习计划都是按照参考书目来制定。那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有哪些呢?博仁考研老师已经帮大家汇总整理如下: 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参考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基础心理学专业考616 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951 实验心理学(含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书单如下: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彭聃龄; 2.《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编;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编; 5.《心理与教育测量》(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戴海崎,张锋,陈雪枫编; 6.《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7.《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校指定了616 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和951 实验心理学(含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的考试范围,未指定参考书目,博仁考研老师根据考试范围推荐参考书如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西方心理学史》(第二版) 郭本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二、复旦大学心理学专硕参考书 复旦大学心理学专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学校没有指定书籍,博仁考研老师推荐参考书如下: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第二版)刘永芳清华大学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心理学考研已经起航,在确定了参考书后,就要开始制定复习计划了。但是怎么记笔记?怎么背书?重点是什么?怎么利用真题呢?……为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博仁考研老师将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心理学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 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

华东师范大学历年真题——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2001心理统计学试题 一、问答题: 1、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有什么区别?(10%) 2、什么是非参数检验?它有什么特点?(5%) 3、为了建立最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一般采取什么方式选择自变量?(5%) 二、计算题: 1、通过随机抽样,抽取了A、B两组被试,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A组:119,110,132,106,121,120; B组:133,128,130,134,129,136,133; 为检验教学方法的效果有无显著差异,请计算必要的检验统计量。(10%) 2、有3位教师对5位学生的作文进行等级评定,结果如下: A生得到的等级评定分别是:3、5、3; B生得到的等级评定分别是:1、2、2; C生得到的等级评定分别是:2、1、1; D生得到的等级评定分别是:2、3、2; E生得到的等级评定分别是:2、4、3; 请计算3位老师评定的肯德尔和谐系数。(10%) 3、134个学生参加寒假长跑训练,开学后发现,长跑成绩显著进步(由不及格变成及格)的有38人,显著退步(由及格变成不及格)的有19人,问长跑训练有无显著效果?(5%) 4、1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之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78,问,二者从总体上说是否存在相关?(5%) 心理测量 一、简述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为什么? 2.态度量表的编制有哪几种方法。 3.项目鉴别指数有什么意义。 4.投射测验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5.如何理解心理测验的三要素。 二、计算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已知某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3,请算出原长度的信度系数?

华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集

《教育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主要涉及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这三方面。2.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于教学或培训中的__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__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3.自我指导法是指由学员自己全权负责的学习,如__学习时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 4.入门技能是培训活动的 _前提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员才能开始学习培训中所要学习的技能。 5.归因理论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一个人在解释他们取得的成绩时,经常提及自己的_努力、能力、任务、或运气,这些因素将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效果。 6.与促进培训效果有关的迁移理论主要有三种:_认知迁移说,相同要素说和刺激概括说。 1._程序性知识是知道如何行动的知识,其在头脑中的表征是通过产生式来完成。 2.学习型组织是指一种具有_促进学习、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_的组织。 3.培训任务可以分为四种记忆,程序,理解和评价任务。 4.自我效能_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胜任一项工作或学习一项培训内容的信心。 5一般来说,完整的培训评价过程分为五步: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及学习结果;设定衡量学习结果的标准;选择评价策略;计划并实施评价方案。 6.确定投资回报率,就是对培训收益与培训成本进行比较。 1._自我管理_指个人尝试控制自我决策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二、填表题(每空2分,共10分)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如果错误,请将正确说法写出。) 1.问题解决的过程不需要认知策略的参与F 2.师徒法的最大特点是只传授技能F (师徒法适合教授技能包括动作或智慧) 3.学习定势必然阻碍员工进一步的学习F(在相似情境和知识的学习上,学习定势也可以帮助现有知识产生正迁移) 4.在实践操作中,评价方案符合特定要求即可,不应追求理想化。√ 1.传授言语信息比传授智慧技能更加简单易行F(不同类型培训无所谓容易与否,要看具体内容) 2.仿真模拟法的关键在于模拟器对现实情形的仿真程度;√ 3.对案例的研究和发现学习的方法法是针对知识的培训方法F (案例研究是针对技能的培训方法) 4.征询建议书是公司内部培训中的一类资料F (征询建议书是公司邀请外部培训时的计划书) 四、问答题(共46分) 1.谈谈培训师与受训者之间的心理互动效应,及其如何对培训产生影响。 培训者除了运用表扬或积极评价外,还可以运用自己对受培训者的期望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有两种期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一种无根据的期望,仅仅因为有所期望,结果变成了现实。在课堂教学中,这意味着培训者对受培训者能力或行为的信念,会导致培训者期望的行为的发生。另一种是固定期望效应(本来对方有所改变,而你没有觉得他在改变)。例如,教师对学生能力的最初评价是比较准确的,但当学生取得进步后,教师并未根据其进步来改变自己最初的期望。由于教师的期望把学生的成就固定在某一水平上,不能提高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因而无法提供更合适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更大的发展。 2.IBM的魔鬼训练营内容及其形式是什么? IBM公司追求卓越,他们决不让一名未经培训或者未经全面培训的人到销售第一线。为使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熟悉公司的理念、规定,凡是新招收进去的员工,每个都要进行公司信念的教育。因为训练过程非常艰辛,有人称IBM的新员工培训是“魔鬼训练营”。 内容:除行政管理类人员只有为期两周的培训外,IBM所有市场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全部要经过3个月的“魔鬼”训练,内容包括:了解IBM内部工作方式,了解自己的部门职能;了解IBM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销售和市场,以模拟实践的形式学习IBM怎样做生意;一个素质人的教育训练,包括团队工作和沟通技能、表达技巧等。这期间,他们还要通过多项考试,包括:做讲演、笔试产品性能、练习扮演客户和销售市场角色等。如果是销售人员,还要接受12个月的初步教育训练。 形式:教学方法为现场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IBM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学员进行销售演习,而销售演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模拟销售角色。 3.用一个你知道的新员工培训的方案,试着从培训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成功的新员工培训可以起到传递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塑造员工行为的作用,为新员工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并与其它团队成员展开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 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