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_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

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_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
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_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JO U RN A L O F R EN M I N U N IV ERSIT Y OF CHIN A

No 12 2011

1 在2000年12月18日首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笔者做了题为/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论纲)))从传统福利模式到新型福利制度0的发言,后刊载于5社会保障制度6,2001(1)。

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

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

郑功成

[摘要] 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滞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的发展,并存在着体系残缺、多元分割、制度紊乱、功能异化等缺陷,越来越不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福利需求全面升级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当全面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并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建立项目完整、保障功能强、社会化运行、多层次发展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让全体人民真正实现生有体面、死有尊严,实现中国社会福利体系从照顾弱者向普惠全民的转变。

[关键词] 社会福利;发展战略;照顾弱者;普惠全民

[作者简介]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2000年,笔者曾经完成过一篇有关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战略研究文章5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论纲)))从传统福利模式到新型福利制度61

,10年过去了,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提出的一些战略思考部分地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社会福利事业整体滞后的现状并非当初的预期。经过调查研究,在原来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已经从发展不足、经济落后、财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影响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国情要素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建设之中,并由长期试点的试验性阶段开始转向定型、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阶段。[1]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基于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

现实国情,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福利诉求持续升级的角度,对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事业作出相应的战略规划,以为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目的,是在对中国式的传统福利制度进行理论剖析和对社会福利现状作出相应评估的基础上,寻求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事业的理性发展之路。

开展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必须首先明了以下问题:

(一)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基于学术界对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概念的纷争及其对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产生混乱的影响,有必要对社会福利概念进行相应的界定。笔者认

)

47)网络出版时间:2012-07-07 09:07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012472635.html,/kcms/detail/CN.20120707.0907.055.html

为,作为学术概念的社会福利,是可以基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背景进行不同界定的,就像美国的社会保障在许多学者的著述中只等同于养老保险一样,也可以像欧洲学者一样将社会福利视为较社会保障更为宏大的理论范畴。然而,作为国家制度安排与公共或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则要在制度发展的历史路径下尊重所在国家约定俗成的界定,以及所在国家法律、法规与官方文献的定义。毫无疑问,无论是从中国的社会福利历史发展路径出发,还是以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与官方文献为依据,社会福利在制度安排的层面上只能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共同构成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从不同角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在实践中,不仅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还要从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推进这一制度的发展。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社会保障体系子系统或项目之间出现职能紊乱,才能确保各项制度安排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正常地发挥功能作用,促使中国向有特色的福利社会稳步迈进。

综观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曾经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务同义。20世纪以前,西方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和私人善行基础上的行动,为少数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福利才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并走向制度化。这种变迁的标志在于: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部的、有限的慈善活动,而是一项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或社会政策;其组织与实施不再单纯是民间的互助互济,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并承担责任;其内容不再是满足国民因生存而需要的单纯的物质生活保障,而是增进了精神生活保障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其理论不再是积德行善的教义或儒学思想,而是日益丰富的福利国家、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等学说。因此,尽管农业社会里也存在着个别的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但社会福利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却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渊源早于社会保险,它的形成又晚于社会保险,它的成熟则标志着当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

鉴于此,本文所指的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它由政府主导,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需求和不断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社会化的机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与津贴,具体包括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教育福利与住房福利亦可以纳入其中。/如果要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阶段划分,笔者主张以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与社会保障在一定时期内的主体内容为标志。在历史上,社会保障以社会救助为核心,可以称之为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保险成为社会成员的迫切需求,国家和社会在继续实施社会救助时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从而可以称之为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待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和社会保险较为普及的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需求就将不再是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而是要求国家和社会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和提供社会服务,这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是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0[3](P170)这一概述基本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它揭示了:当社会发展到物质更加丰裕、民生诉求持续升级的更高阶段后,各种福利服务等需求便会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选择,而政府为满足这种普遍性需求,大都会将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更加全面地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目标,因此,社会福利便逐渐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从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到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再到以社会福利为主体,社会保障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农牧时代、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是基本吻合的。因此,社会福利在以往虽然未能够引起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但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必定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需要加快建设与发展的内容,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开展社会福利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特殊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问题的存在,尤其是新贫困人口的增长,又需要国家重视并完善社会救助系统;而社会进步对社会公

)

48 )

平的追求及城乡居民对社会化福利需求的持续增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及单位福利功能的弱化等,亦使各种社会福利成为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系统的同时,现阶段特别需要促进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做战略研究。

具体而言,强调重视社会福利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发展所处的时代要求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发展中国家也是应当分阶段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发展严重不足、国力薄弱、人民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构成国情的要素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人口结构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18%上升到了50%以上,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劳动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之比早就超过了50%。这些指标表明,中国事实上已经是一个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与社会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共同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由传统的农业国走向了新兴工业国,由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也由年轻型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所有这一切均决定了已经到了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福利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到了必须依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才能在全体人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同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健康、持续、和谐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包括社会福利事业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2)民生诉求不断升级及其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性增强,决定了社会福利战略研究是积极、理性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必要前提。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得到持续大幅度改善,但当前城乡居民诸多福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和不同社会群体不满意度上升的现实表明,民生诉求正在不断升级。尽管这种升级的民生诉求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进步现象,不是国家停滞、倒退所导致的不满升级,但总归是国家与社会必须认真作出回应的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过温饱时期,进入了小康甚至富裕阶段,其民生诉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求社会越来越公平,生活越来越有质量,个人享有尊严,有幸福感。然而,伴随人口老龄化与家庭保障功能持续下降而来的,则是个人越来越难以依靠自己或家庭解决相应的生活需求尤其是服务需求问题。例如,当老年人有了养老金后,老年服务便构成了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如果没有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或者这种发展步伐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即使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甚至可能持续下降。如果缺乏相应的护理服务和临终关怀,伴随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持续下降而来的,一定是老年人幸福与尊严的丧失,可见,老年人对社会化的老年服务具有依赖性。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167亿人,其中失能老年人1036万人,半失能老年人2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19%。在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达189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14%,他们之中的多数人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在城乡居民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的空巢家庭甚至超过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7%。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全国只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12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4]上述数据表明,对老年服务的需求在持续刚性增长,发展老年服务及相关福利已经具紧迫性。再如,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普及后,上幼儿园难成了城乡居民普遍反映的民生问题,如果没有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即使收入再高,家长也不堪承受,儿童也很难健康成长,可见,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儿童福利的依赖不仅不会因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而减弱,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因此,国家在/十二五0规划中需

)

49

)

要将发展幼儿事业作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量,并宜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快城乡幼儿园的发展。综上,伴随社会发展进步而来的是人的生、老、病、死均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向上、向好的民生诉求没有止境,现阶段确实到了需要认真应对城乡居民尤其是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以及妇女、儿童对各种社会福利需求的时候了,它客观上构成了新时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在民生问题全面升级、城乡居民福利需求普遍增长的条件下,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便不可能是以往做法的简单延续,而是需要立足长远与国家全局来考虑,并从顶层进行制度设计、科学规划与布局,这就使得社会福利发展战略研究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甚至构成了积极、理性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前提条件。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依靠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从而要求从战略上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理论上的定位和规划。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个难得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必须走内需与消费拉动为主动力的发展道路,而内需与消费的拉动及其可持续,依赖于劳动者与城乡居民即期收入的增长和全体国民具有稳定的安全预期,只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并构成城乡居民即期收入的来源之一,因此,国家明显加大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城乡居民,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并向多项目组合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迈进;社会保险制度在快速推进,尤其是将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6,意味着社会保险制度将在短期内获得全面发展,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均在向全民化快速推进,从而实现质的飞跃。在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走向健全化的条件下,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三极之一的社会福利事业却极为滞后,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或短板,这个短板恰恰构成了日益影响民生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社会福利事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成,城乡居民的诸多福利诉求便无法得到满足,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制度的部分功效可能被抵消。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其实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发挥这一体系全部正常功能,这同样需要从战略高度研究社会福利事业及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

(4)现阶段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既缺乏统筹考虑、顶层设计,也缺乏宏观思路与系统化的政策措施。例如,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才能促使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并保持与其他社会保障系统等的有机配合,还没有现成的合理的方案。以国家/十二五0规划为例,在国家总体规划中,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其实是被分割在不同板块中的,部门分割、政策分割导致的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不协调。在专项规划中,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牵头制定,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由全国老龄办牵头制定,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规划由全国妇联牵头制定,国家没有对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统筹规划,更没有哪个政府部门对这些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并整体协调推进。实际上,残疾人事业与老龄事业不可分割,因为在残疾人群体中的老年人占比日益提高,而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残疾人也越来越多,如果在福利事业发展或者相关制度安排中不能统筹考虑,在实践中便可能留下后患,以往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改革中不乏这样的深刻教训。因此,只有从战略高度来统筹考虑和研究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才能为各项福利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除了对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概念争论不休之外,事实上还没有真正针对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这也是当前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综上,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阶段重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轻社会福利、重经济保障轻服务提供、重就业群体轻普惠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向,以及现有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无序与失范现象,均表明迫切需要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以顺应国家发展进步与民生诉求升级的要求。开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必不可少的理论背景。

)

50 )

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战略,只能在现行福利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构,而目前的社会福利格局又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传统福利模式,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福利模式进行理论剖析。本文所指的传统福利模式,是指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持续数十年并迄今仍在某种程度上被延续着,从而是构建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所必须考虑的历史基础。

全面考察传统福利模式,可以发现,它有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之实而无其形,有西方国家职业福利之形却无其效,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0福利制度。[5]

(一)传统福利模式的制度性缺陷

(1)职能紊乱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福利制度中,国民福利被分割为财政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企业或单位办福利三大板块,三者之间既缺乏协调性,又缺乏稳定性;而企业或单位举办福利事务,又缺少西方国家同类组织那样的自主性,完全听命于政府,真正独立运作的社会公共福利团体几近空白。可见,中国的传统福利模式既非国外流行的社会化福利,也非西方福利多元主义模式或职业福利模式,而是一种奇特的混合模式,为世界上所独有。

(2)市民专利与多元分割。考察传统的福利模式,可以发现,它其实是城镇居民的专利,并具有典型的多元分割特征。在传统福利制度下,社会福利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福利由国家与单位提供,农村居民的福利则只能是集体经济的附属,仅有少数无依无靠的/五保0对象被集中供养,在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曾伴随着集体经济的衰减而几乎崩溃。在福利项目支出方面,长期以来更是重城镇轻乡村,农村的孤寡老人在2006年以前只能通过农民互助即农民分担供养责任来保障其基本生活,2006年之后,政府才将农村/五保户0的供养纳入财政预算。因此,中国的社会福利资源基本上被城镇居民分享,相关公共服务只是城镇居民的专利品,如果再加上城镇各单位举办的福利,城镇居民的福利满足程度较高,而对于乡村绝大多数居民而言,社会福利则几近于无。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条件下,福利制度在城镇又被进一步分割。一是将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福利与孤寡老幼相分割,前者纳入单位福利加以保障,后者由政府直接举办的民政福利包办;二是劳动者被分割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不同类别的单位,不同单位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具有相应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制度分割与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制造了福利的不平等与身份的不平等。

(3)就业关联与工资福利相混同。中国的传统福利主要是围绕着城镇就业劳动者设计的,且以企业或单位为本位实施。在这种模式下,城镇就业人口通过单位既可以获得工资收入,又可以获得诸如住房、教育、生活福利及享受集体福利设施等福利待遇,而缺乏就业人口的家庭或孤老残幼则只能享受最低的福利待遇。这种格局显然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福利实践截然不同。不过,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企业或单位长生不死和城镇适龄劳动人口普遍就业,95%以上的城镇居民通常能够享受到各种与就业关联的福利,少数孤寡老人与孤儿则被政府举办的福利院收养。需要指出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是混淆不清的,长期的低工资、多福利构成中国传统模式下的城镇收入分配格局,导致政府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由于传统福利制度以代行社会福利职能的职业福利为主体,企业或单位便须依据国家政策对职工及其家庭的福利负全部责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其直接后果不仅是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只能选择低工资与多福利的混合分配方式。政府则因需要对企业的生死直接负责,也不得不强势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在这种条件下,低工资构成多福利的前提,而多福利自然成为低工资的必要补充。工资分配与社会福利权益的混合,使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角色错位问题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病0,一度成为阻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重大障碍。

(4)职业福利的异化。作为中国传统福利制

)

51

)

度的主体内容,职业福利在经历数十年发展后实质上严重异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性质异化。职业福利的本源职能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效益及人才竞争战略等来设置,但中国的职业福利却与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从而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责任的转嫁,是企业或单位的一种社会负担。第二,地位异化。由单位提供的职业福利在各国均仅充当社会福利制度的补充,而在中国却成了传统福利制度的主体,它一度覆盖全国城镇95%以上的人口,现在也仍然是许多城镇居民重要的福利来源,因为国有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延续着原来的福利政策。职业福利在各国只是对工资分配的一种补充,而中国的职业福利却一度与工资分配同等重要甚至超过工资收入,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垄断型国有企业存在着职业福利超过工资报酬的现象。可见,传统的职业福利,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在整个福利制度与企业或单位分配中的地位是异化的。第三,功能异化。职业福利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并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它带来的应当是企业与职工关系或劳资关系的良性循环;而中国传统的职业福利却是职工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受益多少与工作好坏并无多少关联。因此,职业福利一度在许多企业或单位异化成滋生懒惰的温床。第四,影响异化。职业福利应当是企业或单位的内部事务,各国政府除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外,对职业福利从不直接干预,最多是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以引导,因为职业福利主要关系到企业或单位的兴衰。然而,中国的传统职业福利却完全听命于政府,往往超过企业或单位本身而变成一种社会公共事务,造成社会攀比心理,有时甚至酿成严重的职企或劳资纠纷。[6]传统福利模式的上述特征,表明它是一种非社会化、非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并且使居民与企业或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奇特的人身/依附0关系,存在着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日益进步的条件下,若不对传统福利制度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必然会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因此,中国传统的福利制度便很自然地成为改革的对象。

(二)对传统福利模式的改革尝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福利,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客观上也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福利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进相关的改革,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举办城乡福利院或敬老院等设施,推行服务老年人的/星光计划0,制定民办福利设施的管理办法,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原有的单位福利制被打破,职业福利开始分化,部分单位的职业福利通过改制或承包走向社会化,等等。与此同时,相关立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与社会福利事业相关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捐赠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等法律、法规,不过,这些立法除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6具有刚性约束外,其他法律大多是促进法,实质效力有限,并不能作为推进相关社会福利事业的具体法律依据。

中国社会福利在近30年间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革新有突破。即原来由政府或企业包办福利的传统观念被打破,社会福利社会办的观念初步得到确立,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国家或单位、集体来解决相应的福利需求问题,而是逐渐树立了自我负责和责任分担的观念。不过,这种观念上的突破仍然是有保留的,国有单位就业者虽然不似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指望所在单位包办一切,但仍然在努力维护自身的既得福利权益;政府虽然在倡导社会福利社会化,却在一定程度上从主导福利的位置上后退了不少,而城乡居民个人的社会福利需求在增长,后顾之忧也在增加。第二,社会福利社会化框架初步形成。总体而言,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在持续增长,职业福利的地位在下降,并正在恢复其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本来面目,社区服务则日益引起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府举办的福利事业得到了一定程

)

52 )

度的改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景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第三,社会福利开始走向社会化。例如,政府办的福利院开始向非传统对象开放,单位举办的职业福利亦在经由承包后越来越多地走出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在福利领域购买服务的现象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为社会福利社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第四,住房福利与教育福利改革取得较大的成绩。在住房福利方面,由过去的国家或单位分配住房,走向公积金、廉租房、公租房等多种形式并存,从只针对城镇居民开始扩展到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等。在教育方面,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得到了维护,职业教育的福利性开始呈现,学前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等等。第五,社会资源与民间力量开始进入社会福利领域。例如,私人养老院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社会组织举办残疾人、儿童福利事业的现象也不罕见,社会资源逐渐投向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组织在发展。所有这些,均为中国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总体而言,社会福利领域并不似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领域的改革那样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程度有限,社会福利未被提到国家发展的层面来考虑,没有达成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作为各级政府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的共识,虽然各地均对传统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试验,但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公共投入,仍然是城乡分割、官民分割状态。另一方面,单位福利又在持续弱化,除国有单位的劳动者及其家属外,其他居民能够享受的社会化福利服务非常有限,广大农村地区一片空白。这种现状实际上放大了城乡差距与群体差距,成为导致社会不公和衍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一个根源。迄今为止,社会福利领域的传统观念毕竟未能根除,改革政策并未成熟定型,国家财政投入仍然十分有限,其他改革亦配套不够。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在近30年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城乡居民普遍而快速增长的福利需求仍呈现出日益巨大的落差,供给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在以往的社会保障改革中,部分社会福利项目实际上存在着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肢解的取向。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受益者的年龄、身体残疾程度纳入并作为给付待遇的重要因素,虽然暂时有利于改善老年人与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却为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再如,在社会保险中,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由中央财政提供均等的非缴费型养老金,虽然让年届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得到了实惠,却可能影响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可见,社会福利既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又是城乡居民正在快速普遍增长的民生诉求,在国家进入/十二五0规划发展时期,急切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谋求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必须尊重其内在发展规律,同时保持与发展变化中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它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自然应当奉行公平、正义、共享原则。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依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促进、维护并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它不应当受性别、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是在满足需求方面尽可能实现均等化。另一方面,在不同群体内部,同样需要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即同一群体内部各成员亦能够做到基本均等地分享国家社会福利。例如,重度残疾人不应当因家庭条件不同而在享有相关残疾人福利时处于不平等地位,有关老年人福利津贴(如高龄津贴)不宜以老年人收入或家庭条件为依据,等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普惠性,决定了其制度安排需要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共享的原则。

(2)政府主导,官民结合。现代社会福利事业是基于国民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也是不同群体参与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因此,在任何条件下,政府均不能放弃自己对社会福利事业的主导责任。这种主导责任应当包括如下内

)

53

)

容:一是规划之责。社会福利事业是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社会化事业,必须统筹规划与布局。目前各地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均衡,福利设施在总量偏少的同时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这表明政府尚未尽到统筹规划与布局的责任,这种状态将影响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主导社会福利事业首先应当体现在规划社会福利事业上。二是规制之责。政府有责任推动社会福利立法,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三是公共投入之责。政府是公共政府,掌控公共资源,应当以谋取国民福利为己任,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也需要具体体现在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上,因此,将社会福利事业纳入财政预算并承担公共投入之责,是政府对民生负责的具体表现。同时,社会福利毕竟不同于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社会保险则属于建立在劳资分责基础之上的强制性保险,而社会福利则需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源与民间力量。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未来发展中,既需要摒弃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福利事业的做法,也必须扭转现阶段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名义而放弃政府责任的取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官民结合的原则。

(3)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一是服务对象社会化,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二是资金筹集社会化,是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包括政府公共投入、社会投入、福利彩票、受益者付费等;三是服务供给社会化,即社会福利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公共组织网络来具体实施,服务愈是社会化,社会福利事业就愈是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4)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即能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滞后或者超前发展。特别是当社会需求上升时,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便需要作出相应的反映,否则,民生保障便可能因福利供给的不足而减弱,社会问题便会产生。例如,在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急剧小型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而迫切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如果不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老年人虽然因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而有了经济保障,却会因服务保障的缺乏而陷入生活质量下降的境地。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往往构成一个国家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未来发展中将是社会福利需求决定社会福利供给,而不再是社会福利供给决定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程度。

(5)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保持协调。社会福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职能分工不同却又共同保障着国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整体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与其他相关制度保持协调,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国民的生活权益并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效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对老年人的保障中,养老保险负责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老年福利负责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如果仅有前者没有后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会随着寿命的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降低,因此,养老保险与老年福利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中,便必须考虑养老保险与老年福利之间的配合及其替代性,在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必须统筹考虑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的相应比例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6)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由于社会福利主要是以服务方式提供,是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的有机结合,因此,它必然要与所在国家甚至所在地的文化传统相适应,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在社会福利领域的体现往往更为充分。对中国而言,也必然有自身特色。例如,社会福利与家庭保障相结合,既符合家庭伦理道德,又能够弥补传统家庭保障的不足;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受到欢迎,体现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还有社会福利制度化建设与非制度化建设相结合的特色,以及亲友之间、单位同事、邻里之间的友爱互助等,都是值得保持与发扬的传统。因此,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未来发展中,应当既有法律明确规范的制度化社会福利事业,也有立足于伦理道德与优良传统基础上的非制度化保障,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只有非此即彼的福利选择,还应当有基于血(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具有弹性的各种互助。

)

54 )

(二)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

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项目完整、保障功能强、社会化运行、多层次发展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并确保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平等、尊严的生活保障。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在体系建设目标方面,社会福利事业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立足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受助者自助的各种社会化福利服务(包括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及相应的福利津贴为主体,以用人单位或雇主举办的职业福利为补充。

与传统福利体系相比较,新型福利体系将产生如下变化:一是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社会化福利服务为主体及以事业福利为补充的三个福利层次取代了过去的层次不分。二是摒弃了传统福利项目设置不规范,考虑了福利项目的分工与内在规律性,并适应了群体对象的需求,如将教育福利纳入新的社会福利体系,将职业福利界定为由企业或用人单位自主开办,以及设置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等项目以适应老年人、儿童、妇女等社会群体对社会福利的需求,等等,从而体现了福利项目设置的规范性。三是使福利项目的地位由主次颠倒走向合理,即职业福利项目被严格界定为由企业或用人单位自主开办,社会成员将主要依靠社会化的六大福利项目和社区化的社区服务来获取社会福利保障,这意味着是由国家和社会而不再是由企业或用人单位来承担向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主要责任。四是项目体系由不完整走向完整,三个层次及所属若干具体项目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完整的社会福利子系统。因此,社会福利体系结构的创新并走向规范、定型,是其最终走向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能够促使社会福利制度从整体上协调推进并得到持续发展。

(2)在保障内容方面,向全面满足人的社会福利需求发展。社会福利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民生诉求的升级而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例如,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任何一项福利制度考虑到死的尊严,因此,从人的需求出发,社会福利事业肩负的其实是维系人一生中从生到死的体面与尊严的任务,为此,国家需要考虑并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并将维护人生死的尊严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

(3)在保障水平目标方面,社会福利应当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换言之,社会福利在发展中要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子系统相区别,它提供的不是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也不是基本的生活水平保障,而是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包括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等。它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水涨船高,让不同社会群体都能够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并能够在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下维护自己的体面与尊严。与此相适应,社会福利事业不能只是无偿提供,也应包括有偿服务或低收费服务,当然,有偿与收费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4)在实施方式方面,社会福利应当社会化。一是各种社会福利设施应当走出板块状的自我封闭,对整个社会开放,并采取社会化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二是福利机构应当社会化,即社会福利既不能由政府包办,也不能由企业或用人单位包办,而是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公共组织或社团机构来具体实施,因此,应当逐步缩小官办福利和职业福利的规模,通过加快各种社会公共组织(或社团机构)的建设及其规范化管理、运作来使其承担起实施各种社会福利事务的主要职责。社会福利机构的公共化、非官方化,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方式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根据5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6核心报告所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7],考虑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滞后的现实情形,要完成其战略任务,同样有必要分三步发展,即从初步构建社会福利体系框架到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定型发展,再

)

55

)

到成为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的重要支撑,应当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具体而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步走战略如下:

第一阶段(2011)2015):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体系制度框架,重点推进城乡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幼儿事业发展,兼顾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临终关怀,同时还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服务机制。2011)2015年是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由长期试点的试验性阶段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任务繁重,其具体内容包括:

(1)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体系框架。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顶层设计,打破只以孤寡老幼为保障对象的传统福利格局,代之以根据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群体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真正理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理顺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2015年前初步形成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体系框架,为下一阶段的全面定型发展奠定健康的制度基础。

(2)大力发展城乡老年人服务,初步满足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福利需求。一方面,应当改造各级政府举办的老年福利院,使之走向社会化;另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源投向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有序地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与社区服务。同时,促使老年福利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其中一个核心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老年福利设施基本覆盖全国城镇和50%以上的农村地区。

(3)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切实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同时,应当加快城乡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突破口,在加大公共投入并吸引社会资源的条件下,争取基本解除城乡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难的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4)积极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基本形成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合理架构。在推动残疾人平等参加社会保险并享有相应的社会救助权益的同时,需要加大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的力度。在这方面,应当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设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以及其他一切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等。

(5)建立福利津贴制度。包括对长寿老人的高龄津贴制度、对重度残疾人的残疾津贴制度。

(6)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临终关怀。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空巢老人日益增加的客观现实,应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既可以纳入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也可以归入社会福利框架。与老年人相关的护理服务还需要临终关怀服务配套,这是确保老年人晚年生活有质量和死得有尊严的必要制度保障。尽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新制度的构建任务,但应当积极探索,并择机试点。

(7)理顺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体制,政府由缺位到归位。政府应当尽快设置统一规划与管理全国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能与权责,在现行行政架构的基础上,适宜的办法是在民政部门构架统管全国社会福利事务的管理体制。为此,民政部门必须打破传统的只管孤老残幼福利事务的格局,真正担负起管理全国社会福利事务的职责,其内设机构应当扩充,至少需要为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现有的老龄委、妇联、残联等组织,无论是其自身还是以国务院工作委员会名义的协调机制,均应当逐渐淡化行政角色,从力不从心、相互分割的社会福利主导者转变为相关群体福利事业的督促者、监督者。只有理顺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顶层设计,并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地推进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8)创新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机制。打破传统的民政福利的封闭性,促使社会福利机构全面走向社会化,真正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办。一方面,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设施全面实现公助民办;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各种民办福利设施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引导重在政策规范、财政牵引,对孤寡老幼的照顾应当借鉴国际经验,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解决。

(9)重塑公共福利资源的配置机制。政府公共福利资源的现行配置方式基本是沿用传统模

)

56 )

式,即根据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等的需要来配置资源,这种配置方式的缺陷在于:一是民办福利机构无法正常获得公共福利资源的补充,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不适应孤老残幼流向民办福利机构的变化,尽管民间人士基于道德举办福利机构,并收养在现行政策下应当由政府照顾的孤老残幼者,但公共福利资源不能费随人转,便意味着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而在民办机构生活的孤老残幼者则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因此,必须重塑公共福利资源的配置机制。发展方向应当是:政府的福利资源应当遵从费随事转、费随人转的原则,从按官办福利机构分配转变为按服务对象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社会资源投向社会福利领域,并使所有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如果在第一阶段完成了上述任务,就为中国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6)2020):促使社会福利事业走向全面定型、稳定、持续发展,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在这一阶段,除继续完善前一阶段的改革外,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内容:

(1)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框架走向定型。即面向全体居民与面向不同群体的社会福利项目不仅全面建立起来,而且实现有序组合与协调发展。

(2)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走向成熟,并步入法制化轨道。在这一阶段,社会福利事业的立法任务繁重,需要制定作为整个社会福利事业基本法的5社会福利法6和作为各福利制度具体法律依据的5老年人福利法6、5儿童福利法6、5残疾人福利法6、5妇女福利法6等,这些法律的制定,意味着基本福利制度进入了成熟阶段。

(3)规划布局合理,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一方面,各项福利制度安排及其相互之间实现良性衔接,各种社会福利设施的区域布局趋向合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另一方面,顺应城乡居民的需求,促使社会福利的内容进一步伸展,在满足一般性服务保障的同时,特殊护理、个性服务、精神慰藉、心理辅导等将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

(4)福利津贴制度走向完善。除完善高龄津贴与重度残疾津贴外,还要将面向职业劳动者的保险型生育保险转变为面向全体生育妇女的福利型生育津贴,以增进妇女福利。

(5)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走向定型,成为稳定支撑整个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三阶段(2021)2049):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使社会福利成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重要支撑,真正实现让人生有体面、死有尊严的目标。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促使各项福利制度走向完善,同时适当增加新的福利项目如儿童福利津贴等,使社会福利成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将伴随着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不断地向前推进。

要实现前面提出的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目标,需在政策层面作出如下努力:

(一)牢固树立积极的、理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消极的福利理念必然导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滞后,而非理性的福利冲动却可能扭曲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国特别需要牢固树立积极的、理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基于以往的教训和社会福利事业滞后的事实,中国需要积极的社会福利理念,即要正视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和各项社会福利供给严重不足的差距,提高对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各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步伐,积极、有序地促使整个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社会福利事业才能赶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共同为全体国民搭建一个健全的安全网,并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又特别需要理性。在中外以往的发展实践中,有许多例子证明福利冲动会为制度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最终导致有违初衷甚至与初衷完全背离的后果。在中

)

57

)

国现阶段的实践中,各地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在提高,但也有局部地区出现了非理性的冲动。例如,有的先富起来的地方对本地居民提供水平畸高的福利,居民生活的许多项目(如住房、汽车、出国留学等等)均免费提供,不仅可持续性难以保证,而且将农民工或流动人口排除在外的做法将会受到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冲击。再如,一些地方兴建养老院追求大而奢华,有的养老院规模大到有数千上万个床位,有的在园区内兴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医疗中心等等,这种规模巨大、远离社区、与其他居民隔离的集中营式的老年服务,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不符合老年人福利服务的内在要求,更与中国人重视家庭与邻里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为居家养老才是中国的传统。因此,养老机构宜向小型化、社区化发展,让老年人尽可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尽可能与其他群体居民相融,这才符合老年人心理与晚年生活的追求。

可见,在推进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需要的是积极而非消极、理性而非冲动的发展理念。

(二)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与监督机构

社会福利事业需要统筹规划,而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却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建设部门(住房福利)、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各行其是。民政部门负责的主要是孤老残幼,并非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整个社会福利;而其他机构包括半官方机构所负责的又只是其中某一项福利或某一个群体,在这样的格局下,不仅无法对整个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而且实质上存在着重复与缺漏并存的现象。以老年人与残疾人为例,因寿命在不断延长,老年人中的残疾人既构成了老年人中的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又构成了残疾人中的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如果没有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老年人福利与残疾人福利之间的交叉便不可避免,相关制度安排将陷入混乱之中,最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低效,甚至对服务对象权益的损害。还有妇女福利、儿童福利迄今缺乏主管部门,尽管妇联、青年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要其协调各政府部门、配置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显然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因此,缺乏统一管理部门的现状应当尽快加以改变。

适宜的取向是:在民政部的基础上,通过职能调整与机构重组,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与监督体制。可以在民政部设置老年人福利司(局)、残疾人福利司(局)、儿童福利司(局)、妇女福利司(局)等机构,真正承担起全面建设并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责任。同时,应当尽快剥离各级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换言之,民政部门作为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主管机构,不能再是一部分福利设施的主管机构,而只能扮演全国所有福利机构的监管者角色。

(三)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的法制建设

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立法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偏少,如儿童福利、社会津贴、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均未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二是有关福利问题与其他社会政策混在一起,如妇女福利等与劳动保护相关联,并实际上将农村女工等排除在外,只能算是劳动保障范畴。三是现行法制中缺乏刚性规范,如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虽然也含有相应的福利内容,但因缺乏刚性规范,在实践中也就丧失了约束作用,从而并不能真正作为推进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的法律依据。四是现行有关法规政策在社会福利事务的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着模糊性,等等。因此,在改造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时,应当先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改造并实现社会福利法制系统化、专门化。

在社会福利法制建设方面,可以分两步走:在/十二五0期间,先行通过修订现行法律如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制订一些新的专门法如住房保障法、社会服务法等,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到/十三五0以后,则应当制定5社会福利法6这一基本法和专门的5老年人福利

)

58 )

法6、5妇女福利法6、5儿童福利法6、5残疾人福利法6等一系列法律,为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各项社会福利事业运行在法制轨道上。社会福利法制的系统化、专门化、关系清晰化,将是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加大公共投入与推进多元筹资

资金短缺是困扰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持续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投入,采取多元化的筹资策略以扩充福利资金的来源,应当成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努力方向。包括:

(1)必须大幅度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投入。一是应当将财政性社会福利投入增长幅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指标纳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指标,接受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监督。二是应当从国有企业的利润中提取相对固定的比例(如5%~10%),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以体现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国有企业收益全民共享。三是在土地收益中同样应当提取相对固定的比例(如5%~10%),用于发展当地的社会福利事业,因为土地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其收益应当反馈于民,而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显然是一条合理的途径。

(2)进一步扩大博彩业的社会福利筹资功能。通过博彩业来筹集社会福利资源,是许多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认识博彩业的社会福利筹资功能,在坚持并完善现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同时,探索其他博彩方式(如赛马等),并使之经常化、持续化。博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3)重视并引导社会捐献,发展志愿者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社会资源日益丰厚,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快速积累,从而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现阶段社会资源投向福利领域的仍然十分有限,日益丰厚的民间资源潜力并未得到有效发掘。为此,有必要采取法制规范、政策驱动、舆论引导等多种措施加以促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慈善捐献的免税政策,还可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企业捐献免税额可以从现行的12%提高到15%甚至更高,同时便利个人捐献者申请免税;二是允许慈善机构提取管理费,以进一步发挥其动员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三是投入相应的财力,直接扶持民办福利事业,共同促进福利事业的发展,如对民办福利设施给予适当的财政投入,能刺激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四是充分利用志愿者力量,可以社区为本位加以推进,通过各种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多种服务。

(4)向受益者收费。社会福利不是社会救济,它强调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等于提供/免费午餐0,因此,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抚养关系人的极少数社会成员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福利时均应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如养老院在保证孤寡老年人得到收养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会开放,并对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入院老年人收取相应的费用,以补充养老机构经费之不足,这种做法应当得到提倡和鼓励。当然,这种做法同时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社会福利机构的经济效益最终将取决于其受到社会尤其是特定的群体对象的欢迎程度。

如果能够同时在上述多个筹资渠道发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便有了相应的物质保障。

(五)切实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福利组织的社会化和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开放来实现的。因此,在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在培植社会化的公共福利组织方面多下工夫。它包括:一是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社会化,如包括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举办的福利机构就应当改制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并面向全社会开放;二是通过对企业或用人单位举办的福利设施的剥离,使托幼机构、老年保健服务、职工疗养院等从单位附属机构转变成面向大众的社会化的公共福利组织;三是鼓励民间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简化社会福利机构的申办手续,提供政策性优惠,通过相应的公共投入来扶持并促使社会福利组织不断壮大与持续发展;四是引导并扶持社区服务快速发展,如建立各种社区型服务组织,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使社区服务网络化,并面向社区所有居民(而不是将流动人口或农民工排除在外)。

)

59

)

(六)创新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机制

尽管社会福利社会化在近10多年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现实出发,城乡分割、群体分割、体制内外分割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如城镇老年福利院与农村面向/五保户0的敬老院在多数地区是分割的,普通残疾人的福利设施与职业伤害致残者的康复归不同部门或机构分割管理,等等。因此,必须打破现行社会福利服务的分割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同类归并的原则来规划与布局社会福利设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还需要出台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政策,调动市场与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真正形成公助民办、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机制。

此外,还应当将社会福利事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对待,它不仅能够创造服务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改变落后的第三产业,并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因此,应当将社会福利事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重视,并采取与国家振兴产业计划类似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参考文献

[1][7]郑功成:5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郑功成:5中国社会保障论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新华社:5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6,2010-11-08。

[5][6]郑功成:5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6,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Social Welfare Servi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From Protection of the Weak to Universal Protection of All Citizens

ZH ENG Gong2cheng

(Schoo l o f Labo r and H uman Resources,R enmin U niv 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Social welfare service is a par 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but it has been lag ging be2 hind the dev elo p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and social assistance.In addition,there has been sy stem in2 complete,multiple seg mentation,sy stem disor ders,and function alienation in social w elfare serv ice in China and it increasingly does not adapt to ov erall increase of citizens p needs for w elfare service from w hich ageing populatio n,w eaken ro le of fam ily pro tection,and social developm ent have caused.The state must enco urag e the development o f social welfare service.Under the leader ship o f the go vern2 m ent,citizens p needs for social w elfare service can be fully met through the establishm ent of com plete system,strong pro tection ro le,so cialized operation,multi2level development o f social w elfare service. This may let the entir e citizen realize the life/bo rn w ith decent and die w ith dignity0.Three major steps and targ et tasks are sug gested to develop from protection of the w eak to universal protection of all citizens in social w elfare serv ice in China.

Key words:so cial w elfar e serv ice;development str ategies;caring for the w eak;benefiting to all citi2 zens

(责任编辑武京闽) )

60

)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钱宁

福利: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社会福利特征:①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②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③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④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观点 ①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②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欲的否定。③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有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肯定了世俗幸福的必要性。④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颁布 主要内容:①将贫民分为三类:体健的贫民;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老、病、残。②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具体实施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③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意义:标志这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是社会救助出现的标志。 1834年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济贫措施更严厉、明确了济贫责任在社区和教会、取消院外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权利做了苛刻限制。 1911年英国《国民保险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到1889年《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 ①首先是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福利待遇;②其次是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使各国政府或执政者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当做执政的首要任务;③再次是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一个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④最后是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制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社会福利的实施过程,包括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诸环节在内整个过程,都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住房问题。②社会问题导致工人阶级强烈不满,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激烈。③资产阶级国家在推动民主和提高福利方面的社会福利建设实践。 莫尔《乌托邦》 从六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了描述:①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②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与生产劳动,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③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④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⑤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⑥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威廉配第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心悦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 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 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 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 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而费边主 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75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94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绪论 对比1980-1991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

大;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周期性的高通货膨胀;3、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企业存在着寻租行为。 第二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的建设方针。而选择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原因是: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西方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封锁,中国急需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关键。3、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人口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若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无法短时期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积累。 但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源禀赋特点以 及动员能力产生了直接的矛盾:1、重工业的建设周期远长于轻工业部门,而且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较高,而且资本的回报期很长。当时的中国资本稀缺。 2、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中国的外汇奇缺,导致汇率水平很高,进一步提高了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3、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资本筹集和投入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配合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而实行的政策:1、为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而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利率水平的低利率政策;2、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必要的关键设备而高估本国币值的低汇率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国福利制度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 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

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 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 (2)分散安置 (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1-01 15:10:00 ] 作者:刘翠霄编辑:凌月仙仙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1至3章考点汇总、考题透视)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背诵内容和落后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 (简答)简述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什么?) 福利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多选、重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制度 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这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多选、简答)六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组织形式——主要功能——社会福利功能) 亲属——家庭——繁衍后代、社会化、保护、情感支持——抚养、家庭间的经济支持。 宗教——教会——精神感悟、培养信仰——宗教性质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慈善救济。工作单位——行政的、商业的办公室、工厂、农场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管理等——职业福利。 市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金钱和实物的交换——商业化的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 互助机构——邻里、支持群体志愿机构——互助、慈善——自助及自愿服务、非营利性社会服务。 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统筹资源的筹集和分配——消除贫困、经济保障、医疗、教育、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第一、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第二、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第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第四、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思想 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简答、多选)两种福利观概念: 个人主义: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和需要的东西,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损害一部分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