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

㈠古典组织理论

⒈法约尔的组织模式

法约尔提出的十四项管理原则涉及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其中专门有关组织结构的原则就占六项,它们分别是工作分工、职权与职责、统一指挥、集权、等级链和秩序,这六项原则概括了层级制组织类型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基本特征。

⒉韦伯的层级官僚制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名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官僚模型”,即理想行政性机构理论。

韦伯认为,官僚结构的形式是现代世界中一直发展着的大规模的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官僚模型”就是能够“既合法又合理”地行驶职权的组织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⑴建立权威与职权等级制度。

⑵专业化强、分工明确。

⑶规章制度明确。

⑷有处理工作情况的程序系统。

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⑹以技术能力作为挑选和提升组织成员的根据和标准,并主张行政性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应具有终身制职业的忠诚。

㈡行为组织理论

在20世纪30-60年代之间,当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的理性人观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非议时,梅约及其合作者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发现,只有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机器时,才能创造出高效率。梅约等人提出了行为组织理论。

行为组织理论最积极的作用,就在于强调组织中人的因素,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益。但由于它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和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因而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㈢现代组织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组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了以系统权变方法为主的现代组织理论。这一理论自巴纳德创立之后,经西蒙、劳伦斯、马奇等人的发展,在组织理论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主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战略目标,但他们并非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模式,而是根据该组织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西斯克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构成,且整个系统的能力依赖于每一个子系统的能力;同样,大系统的职能或能力的作用变化,要求子系统作出相应的变化。整个系统的输入可能来源于系统的外部或者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它的输出可能输向系统的外部或反馈给任何一个子系统。因此,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依赖于组织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的许多环境因素。这就要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和性格特征,不能单纯用理性的利润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的好坏,而要以人为组织的中心,考虑人们的需要与情感等社会心理因素。使每个人产生一种促归属感和向心力,并汇聚成群体动力,帮助组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⒈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在霍桑试验的启发下,他第一个把组织解释成为人与人相互合作的系统。主张工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组织的参与者,而不是工具。因此,不能把经济收入视为激励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因素,而要考虑权力、名誉、合适的工作条件、受人尊重等其它刺激因素。在组织不能提供足够刺激时,要注意劝导与说服,并反复灌输企业目标。因为目标是把组织凝成一个整体的重要力量。而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它可以沟通许多信息,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和保护每个人的利益。所以巴纳德十分看重信息交流在组织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巴纳德认为,所有正式组织不论其级别和规模差别多大,均包含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和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

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除以上这些思想外,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那就是“诱因和贡献平衡论”与“权威接受论”。

⒉凯恩和利克特的组织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凯恩的“交迭角色组”理论和行为科学家利克特的“交迭群体”组织理论既

是群体理论的发展,也对现代组织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⒊系统组织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适于各类组织的社会系统模型。他认为社会系统由环境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和人们对环境的感情等因素构成。

⒋权变组织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有最大成功可能的方案。因而使其有别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系统理论。

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生命周期思想,是由美国颇具规模的工业心理咨询公司提出的,认为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有它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在组织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要求,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渡过危机,向更高级的管理阶段过渡,以夺取更大的成功。

社会体系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综述 摘要: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巴纳德认为组织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即组织就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是社会系统理论的最主要观点。本文从创始人的生平开始,介绍社会系统理论的六大重点理论。关键词:巴纳德协作社会系统理论一、社会系统理论概述西方当代管理理论中的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生于美国的麻省。他于1906-1909年期间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 但因他不愿去读实验学科而没有取得学位。但是, 以后在他的一生中,他由于在研究组织的性质和理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得到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统计部工作, 并于1927年起多年担任规模庞大的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的总经理。他在组织方面的无限热情使他自愿参加许多其他组织的工作。他帮助利连撤午制定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他还在下列组织中工作过:新泽西紧急救济局、新泽西感化院、联合服务组织任主席三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任董事长四年,并且是新泽西巴哈会社的主席。他主要是通过自学成为专家的。他的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社会系统理论认为,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这个定义适用于军事的、宗教的、学术性的、工商业的、互助会的各种类型的组织。系统有各种级别) 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是较低级的系统, 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是高级的系统。各种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差异在于其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

含成员的数量和种类、成员向组织提供贡献的基础。组织由人组成, 而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 因而成为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特, 因为其每一个组成部分是以一定方式同其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相关连的。二、社会系统理论的六大重点1、巴纳德认为, 组织的知识和经验包含着各有用途且相互补充的三种类型: 一是有关巴纳德认为,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知识和经验包含着各有用途且相互补充的三种类型: 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行为的经验和知识。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习惯性、无意识的反应性和适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行为的经验和知识应性。要获得这种行为的知识, 就需要个人去亲身经验。二是有关特定组织的实践方面的经验。虽然有些组织对其结构、管理策略、规章制度和行为模式做了明文规定, 但仍存在很多“不成文的法规” 。对于前者可以借助各种文件、书面案卷来认识, 对于后者则“主要是靠密切观察和体验来了解” 每个组织都有自家的特有语言或行话,要获得一个特定组织的有效。的实际知识, 只有在该组织从事实际工作后才有可能。三是有关超越具体组织的普遍通用的知识和经验。巴纳德认为, 西蒙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 巴纳德在这一点上是过于谦虚了, 他本人就在探索组织理论的普遍性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巴纳德一直有一个强烈的追求, 那就是既相信存在普遍性, 又相信可以认识这种普遍性并进而建构起一门普遍性的组织科学。组织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 2、组织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巴纳德既” 不赞成法约尔将组织看成是由物质和人所组成的观点, 认为

论述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组织结构、职能和运转以及组织中管理主体的行为,并揭示其规律性的逻辑知识体系。 自泰罗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以来,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到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这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管理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虽然各个阶段研究的角度、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但研究的问题却大致相同,并且在这三个阶段中间有些过渡性或交叉性的派别,有些理论提出的较早而受人重视较晚,而有些理论虽被代替,但某些内容至今仍被人们所用。组织理论的演进与社会存在和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其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辨证的否定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一个阶段:古典组织理论时期。 古典组织理论构造了集权型层级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适应了社会生产体制由作坊式小生产体制向工厂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体制的转化,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用其科学和理性的准确性、严格性和普遍性来解释组织结构的变化原因,理论的重点放在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分析上。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二个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重视组织内人的重要性,坚持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组织之间协作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采用了分权型层级制组织形式,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矩阵等形式,这就有利于生产者参与决策,提高管理效率,适应了组织规模的扩大化,产品的多样化,市场的国际化的需要。 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得第二个阶段:现代组织理论时期。 管理实践推动组织理论继续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实践面临着科技突飞猛进、市场日益加强的国际化趋势、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大量积累以及这些资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组织模式和关系,前一时期的组织理论显然已力不从心,而用系统论的原理、方法、思想来分析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得出的结论独树一帜。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实际上包含了系统组织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现下,团队建设的问题已是一个被无数人研究过的问题。有关团队建设的阶段,著名管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有关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的观点被有人奉为规范的团队建设 的五个阶段理论。现小编与您分享如下。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布鲁斯·塔克曼认为这五个阶段是所有团队建设所必须的、不可逾越的,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发现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经历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加入新团队的经历和感受。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团队缺乏清晰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与标准不明确,缺乏顺畅的工作流程,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人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成员还可能表现出不稳定、忧虑等特征。 组建期的主要工作是明确方向、确定职责、制定规范与

标准、进行员工培训。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向团队说明工作目标、工作范围、质量标准及进度计划,并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团队负责人要让成员参与探讨工作计划,主动和他们进行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消除团队成员的困惑与忧虑,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工作关系,设想出成功的美好前景并达成共识,以激励团队成员。 第二阶段:激荡期 团队经过组建阶段以后,团队获得发展信心,但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观念激励竞争、碰撞的局面,出现人际冲突与分化。团队成员面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见解,更想要展现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团队目标、期望、角色以及责任的不满和挫折感被表露出来。团队成员间、团队和环境间、新旧观念间会出现矛盾,甚至负责人的权威都面临挑战,团队组建初期确立的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动荡期首要的是如何安抚人心。首先要认识并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比方说某一派或某一个人力量绝对强大,那么作为领导者要适时的化解这些权威和权利,绝对不允许以一个人的权利打压其他人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团队成员就有争议的问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 ?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西万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O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写出了许多重要着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着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

组织成长理论

第一章组织成长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变得十分吃力! 老鹰只有两种选择: 1、等死; 2、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得力的三十年岁月!

组织成长理论 不管医院还是企业,亦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是以某种组织形态而存在,这些组织存在的形式就是由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而运行;这个组织运行效率如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群人的所有行为是否高效;第二,这群人所制定的制度以及这群人所依存的背景制度是否是高效。这两个方面又互相影响,最终决定该组织运行的效率。 2007年10月27日,华为公司爆出“辞职门”事件,引起外界的极大反响,有些人认为此次“集体辞职运动”是华为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省钱举措;而有些人认为此次华为花费10亿巨资鼓励辞职是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工号文化和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重新竞争上岗,来激活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经常说的一个词“沉淀”。在他看来,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因此他爱“搞运动”,任正非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不管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可避免的是每个组织都要必需面对组织成长问题;前文《鹰的故事》描述的是鹰为了获得30年翱翔天空的自由,经历炼狱般的痛苦,终于重回天空的怀抱,实施上,每个组织也像生命个体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在无奈与寂寥地死去,还是在痛苦挣扎中重生,再次赢得辉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在中国,有关企业存继周期尚无如此明确的统计,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连续进行的5次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科学投资》采访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年之间。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倒闭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企业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目录 一、组织能活多久? (1) 二、OC/OD/LD/TD名词解释 (2) 三、组织发展学的发展? (3) 四、组织发展学实践和评估 (3) 五、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 (3)

一、组织能活多久? 关于OD,我们很清楚两点,第一,我们都生活在组织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第二,组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的铁律就是会死亡,好像谁也无法逃脱。生存于组织当中,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从办这个组织从成长到消亡的过程,这个组织能活多久? 美国芝加哥校长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6200年前,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的组织,也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组织。为什么会只有像学校、宗教这类公共组织能够活这么长久,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企业寿命能够存活多久呢?我们看一组关于企业的寿命统计,40%的新建公司全球活不过10年,一般的公司寿命也就7-8岁,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40-50年。财富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95年公布的五百强企业,四十二年后,也就是到了1997年,有7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1970年快升财富全球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也只有三分之一,二年后也消声灭迹。研究显示,全球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0-12年,短寿几乎成了企业的一个普遍性的宿命。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处在一个成长期,有人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这个周期则更短。有人说三到五年,有人说七年,不管如何,都是短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寿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有的企业生存长有的生存短?甚至说所有的企业都是在短命中消亡呢?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那也有例外,琼斯这个蓝筹股公司就曾经出现做一个统计,里面有些奇迹般的公司群落,将近60%的公司大概17家公司寿命过百年,将近25个公司达到150年,平均寿命达到了105岁,寿命最长的大家都会用他们的产品。杜邦公司达到了206年,寿命最短的微软和英特尔也有30岁以上。 我们看到企业短命也好,长寿也好,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尤其是核心问题,这些组织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是组织发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他们生存的基因是什么?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长命,或者为什么有些巨大的公司如此短命?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有一个名词叫VUCA,这是一个新名词,这样一个变革不确定的时代,更对组织发展带来了及其关注的有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的动力。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当中,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很多招聘的广告,有OD 的,有LD的,有TD的,有OC的,名词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公司在描写,所谓的TD即人才发展,所谓的LD就是学习发展,OC是组织变革,但这些企业在描述这些岗位职责的时候呢,几乎差异不大。

第十讲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概述 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在这些著作中,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二、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理论的总体特征是组织论的行政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经西蒙、马奇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 1.指出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 在巴纳德之前,人们总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僵硬的结构,只注意到正式组织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结构,因而比较机械、孤立。 而巴纳德认为,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军队、企业、学校、医院等正式组织实体,都是

系统自组织理论

第四章系统的自组织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 1. 自组织与他组织 1.1 组织 ①动词: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是一个过程; ②名词:组织过程所形成的结构。 1.2 特点 ①组织结构相对于组织前的状态讲,其有序程度增加,对称性降低,相互位置关系确定,例:砖头——房屋,人员——团队。 ②组织过程是系统发生质变的过程,是系统有序程度增加的过程。系统演化两种方式: 量变:数量的积累,函数关系式不变(倘若存在)。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状态变量个数、函数关系都可能发生改变。 1.3 分类 ①他组织 系统外有一组织者,整个系统的组织行为按照组织者的目的、意愿进行,在组织者的设计、安排、协调下,系统完成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结构,平时讲的组织大多是这一类。根据系统“死或活”(是否包含人),他组织称为控制(系统中不包含人)或管理(系统中包含人),这两者都涉及到反馈。正反馈起到激励作用,负反馈起稳定作用。 ②自组织 系统外不存在组织者,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如蚂蚁、蜜蜂的群组织。 从效果上看,他组织和自组织现象一样,都是系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原因不同。对于他组织,原因在于系统之外。例,全班人员排序(体重或身高),孩子搭积木、插塑;而自组织其直接原因在于系统的内部,与外界无关。例,物种进化是由系统内部基因的遗传和突变功能造成的。1.4 环境的作用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离开了环境,系统失去了存在、演化的可能性,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指系统的环境,外因和内因缺一不可。例,鸡孵蛋(内因,鸡蛋;外因,适宜的温度)。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水的沸点是1000C”对或错?严格地讲,此话错!因为没有指明外界环境的压力。“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0C”,而随着周围环境的压力变化,水的沸点也相应变化,高山上水的沸点低于1000C。物理学中讨论的各种相变、月球上的“尺短钟长”现象都显示了环境的作用。 1.5 区分他组织、自组织 系统与环境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区分他组织与自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组织:通过简单分析,找出某种因素对系统演化有影响,并可确定相互之间控制与响应(即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通过划分系统与环境,则将此因素划在系统之外。例,天气的好坏控制了庄稼收成的高低。也有人把输入、输出关系已经确定的系统称为他组织。 自组织:无法确定外界的环境条件如何影响系统组织状态的出现,无法分析相互之间的控制与响应关系,则把该因素或者划在系统之内,或者当成某种外界条件,此时称为自组织。同样,将输入确定、输出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工作内容 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与“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什么,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结课论文 摘要: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 关键词:八个自组织原理 正文: (一)涌现原理:所谓涌现原理,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涌现”。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其中“大于部分”就是涌现的新质。系统的这种涌现性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涌现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是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 “系统科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系统结构和系统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决定了系统整体性和功能。也就是说,系统整体性与功能是内部系统结构与外部系统环境综合集成的结果,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E-mergence)。”涌现过程是新的功能和结构产生的过程,是新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活的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自下而上式、自发性,涌现性是自组织必备的和重要特征。 (二)非线性原理:所有已知系统,当输入足够大时,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系统远比线性系统多得多,客观世界本来就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一种近似。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哪怕一个小扰动,象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改变,都可能造成系统在往后时刻行为的巨大差异。合作与竞争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动力,合作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 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核心,必须具有权威。要建立和维护一种既能树立上级权威,又能争取广大群众的客观权威,关键在于能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令的四个条件:他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他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他认为指令与他的个人利益是不矛盾的;他在体力和精神上是能胜任的。 巴纳德在《组织与管理》一书中再次突出强调了经理人员在企业组织与管理中的重要领导作用,从五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领导的性质”这一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构成领导行为的四要素: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2、领导人的条件:平时要冷静、审慎、深思熟虑、瞻前顾后、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紧急关头则要当机立断,刚柔相济,富有独创精神。3、领导人的品质:活力和忍耐力、当机立断、循循善诱、责任心以及智力。4、领导人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培训增强领导人一般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平衡感和洞察力,积累经验。5、领导人的选拔:领导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授权机制--代表上级的官方授权(任命或免职),代表下级的非官方授权(接受或拒绝),后者即被领导者的拥护程度是领导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人选拔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其过去的工作表现。 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因为要将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 统的开发。尽管该公司在美国电信市场上的份额不大,但其却是欧洲大陆最大的海底光缆制造商,这使其依靠收取传输和服务费而获利颇丰。

着名管理思想-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参考Word)

弗里蒙特·卡斯特: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都授。 他是西方管理学中所谓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权变理论”思想对管理学理论的发燕尾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思想概述】 弗里蒙特·卡斯特这位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权变理论。他认为,企业管理首先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而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计划时也要跟着变化,以适应经营善的客观事实,这就叫权变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斯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科学、技术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等。 【背景故事】 弗里蒙特·卡斯特,196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1944年加入美国海军,1946年获圣何塞州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任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讲师。1956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61年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79年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于1970年出版,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其后一再再版发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想精要】 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卡斯特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巨大的成就是为了达到其他成就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有效的“管理”。所谓组织,就是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工作或协作一个系统,组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并且如果没有组织存在,经济结构就无从建立,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组织作为一个人的集合,怎样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呢,这需要管理。所谓管理,指的是协调组织中各子系统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求得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最大的一致性。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知识的增长、人员的日益多样化、政府作用的增强,当代组织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更好地了解各种环境的变化趋势,了解个人与组织的行为。 系统管理理论 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从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子系统,其本身又由多个理小的子系统所构成。同时,组织又是社会结构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所组织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系统论。 系统可分为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两种。开放的系统是指系统在本身决策时充分考虑外在的环境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封闭的系统是指系统在决策时,对外界环境因素不予考虑。这两种系统适应的是不同的条件,并无好坏之分。在外在环境对系统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时,就可以用封闭系统的决策方法来制定计划。 卡斯特认为,在组织内部,可以分为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下面分别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几个系统: 1、目标和价值子系统。它包括管理者的人个动机、群体观念、群体信仰、思想方法等。它是一个概念上的系统,起到指导其他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功能。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又受到价值观的影响,而组织的价值观则来源于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

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即能自行演化或改进其组织行为结构的一类系统.在一般系统论中,其最广泛的含义是指:该系统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通俗的说,就是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社会自组织是社会发展到某一临界状态时,由于创新力或破坏力的作用,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然失去了平衡,造成组织崩溃,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重新形成新组织,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社会自组织是在没有掌握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条件下,自发形成的。 社会自组织能否发生,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或者说环境局限是否发生了改变;二是对具体人来说,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的变化是否达到了某一临界状态;三是激发因素影响力的大小。 1、成本效用比是社会自组织的遗传密码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具体人组成的某一社会单元获得某一物的的成本效用比小于原社会单元获得同样物的的成本效用比,则社会处于自组织发生的临界状态。在一定的激发因素的影响下,原社会单元内部各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分解,然后通过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成本效用比更低的社会单元。 成本效用比是社会自组织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如果相对于所在环境,原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是合理的,那么即使在强大的激发因素的作用下,原社会单元暂时分解,但只要激发因素消失,社会将会回复到原社会单元。 如果新的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是不合理的,即使在激发因素的作用下暂时形成了,这种新的社会单元也不能长久。“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制度”在中国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其成本效用比不合理,最终不得不瓦解。 如果自组织形成的新的社会单元比原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更低,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会被更多的具体人所接受,原有的社会单元就会被新的社会单元形所取代;如果相近,则可能被部分取代。 2、激发因素是社会自组织发生的重要条件 没有激发因素的作用,原社会组织单元往往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过分担心而表现出相当强的惰性。“利不百,不变法”,就是这种惰性的一种极端表现。在激发因素的诱引、示范或压迫作用下,具体人往往会对现在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与未来将形成的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进行比较,经过利害权衡后进行选择。 具体人虽然具有计算能力,但由于信息不确定,不可能对未来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作出精确的估算。因此,防范风险是影响具体人自组织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比较倾向于无风险地仿照成功的范例。因此,社会自组织往往通过由点到面而逐步扩散。 社会自组织现象虽然在社会上不断地发生,但由于风险预估不准确,后悔也经常出现。

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十一、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美国人,1886-1961 ; 实践中的管理者,自学成才的管理学家;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性著作: 1938 年〈经理人员的职能〉, 1948 年〈组织与管理〉, 二、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组织本质的思想: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1)通常意义上正式的组织实体,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组成的协作系统;(2)管理学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这个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而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 (3)组织的特点: A.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B.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系统; C.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组织也要发生变化; D.组织是一个更大的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时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E.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的“组织内部”,“内部”协作关系与“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2、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三要素说) (1)明确的共同目标 A.有目标; B.目标为全体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C.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有基于整体利益的客观理解与基于个人立场的主观理解; D.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分; (2)协作的意愿; A.协作意愿:自我克制,交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B.协作意愿对于达成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C.协作意愿因人因时而变化; D.协作意愿的强度取决于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对比; E.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诱因,增加协作意愿; (3)良好的沟通 A. 信息交流: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 B. 信息交流是将组织共同目标与个人协作意愿联系起来的桥梁; C. 信息交流的原则: –固定化的、明确的、正式的交流渠道; –交流应尽可能直接短捷,减少中间层次; –不得跳越; –人员必须称职; –交流线路不断中断; –信息须有权威性;

2020电大 行政组织学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章节测验题目+答案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___ C.泰勒______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911年,泰勒发表了在《____ B.《科学管理原理》________》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 B.法约尔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____ 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5.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_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___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6.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____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_____理论。 7.___ A.西蒙_____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8.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__ B.需要层次____理论。 9.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__ D.动态平衡组织____理论。 10.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___ D.帕森斯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古典传统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____ ABC ____。A.泰勒B.法约尔C.韦伯D.梅奥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 BCD _____。 A.行政的权力B.理性——法律的权力C.传统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3.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___ BC ____。 A.物质因素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D.精神因素

一 自组织理论概述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就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与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与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与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与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1 自组织 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就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就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就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与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就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就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就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就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就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就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就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 3序与熵 序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排次序。每一种序都体现一种非对称性、非守恒性、非平衡性,与非均衡性,就就是说每一种序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对称性的破缺。 所谓对称性就是以某种事物在某一给定操作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按对称性排序,把有序定义为破缺了的对称性,把有序理解为事物之间规则地相互联系,把无序理解为事物之间无规则地相互联系,没相互联系的事物群体不就是系统,不存在秩序性问题。 序就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组成系统的每个个体能够互相协调,方向一个,那么这个系统就就是无序的,如果系统内的个体互相独立,方向各异,那么,这个系统就就是无序的。“序”反应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具备的一定次序。 熵就是热力学中的概念,通过熵的大小对系统的无序程度进行度量,热力学系统的每一宏观分布的排列数W为热力学概率。 S=---K㏑W K为玻耳兹曼常数,K=1、381×10-23J/K;W为热力学概率,不同宏观分布具有不同的热力学概率,而均匀分布对应于最大的热力学概率,此时具有最大熵,而熵的最大状态就就是无序状态,即平衡态。因此,熵值大小可以衡量系统的无序程度。 一个系统的熵值越高,它就越显得混乱无序,或者说,它的有序化程度就会越低。熵只适用于同一系统不同状态的比较,而决不适用于不同系统有序的比较。不同系统之间的有序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