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诺贝尔文学奖——受歧视和冷漠的中彩者


受歧视和冷漠的中彩者

——1970年获奖者:[苏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

“最近几个礼拜里,我国舆论界对我获奖的敌对态度及表现(看过我著作的人们从各机构被开除),使我深信如果我前往斯德哥尔摩,我的后路将被切断,也就是说,我将无法回到我的祖国。”

这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通过外交途径写给瑞典文学院信中的一段话。由此足以可见这位冷漠的中彩者不仅受到歧视,而且处境十分狼狈,他原在打给瑞典学院的电话中说过,他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奖金,并打算亲临斯德哥尔摩。但事实上,他没能出席那次授奖仪式。他在1974年2月13日被驱逐出苏联国境,他的那份奖金也是在他驱逐苏联后补发的。

瑞典文学院授予他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由于他的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按照惯例,每年度的获奖者都要有熟悉该作家的专家提出其作品和人的有关研究报告,以供瑞典文学院讨论。可是,1970年度的索尔仁尼琴的研究报告却意外地取消了。这也许是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建立以来破天荒的头一次。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出生在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同时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学习文学。同年应征入伍。1942年毕业于炮兵学校,后来但任炮兵营长,被授予大尉军衔,获过两次勋章。苏德战争期间,他给朋友写信攻击斯大林,流露出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1942年5月,他所在部队进驻东普鲁士时,被苏联专政机关逮捕,被监禁了8年,刑满后被放逐到哈萨克斯坦。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1957年索氏被“恢复名誉”,在一所中学教书,继续从事文艺创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中篇小说就是作者八年劳改生活的体验。赫鲁晓夫读后,亲自下令将这部小说发表在全苏作协的机关刊物《新世界》上。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是一位集体农庄的庄员,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上了前线,在战场上被德寇捕获,后又逃回部队。但部队对他并不象以往那么信任,要他供认叛节行为。他为了活命,承认是系敌方派遣,成了德国间谍,由此被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小说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所受的凌辱、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集中在一天描写。文艺界吹捧这部作品具有“托尔斯泰在表现民族性格方面的艺术力量”。次年,苏联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作协会员。索氏紧接着又发表

了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 (1963)、《玛特辽娜的家》和《为了事业的利益》(1963)。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垮台,索氏公开咒骂社会主义制作的作品已不符合勃列日涅夫集团的政治要求。他的那些遣责苏联劳改营的小说不能发表了。如描写劳改营“不人道”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和描写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只好在西欧发表。《癌病房》在国内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而《第一卷》的手稿则被克格勃抄走。1969年11月,索氏被苏联作协开除。他较有影响的作品《古拉格群岛》全书长达1800多页,这部特写性兼带自传体的小说,除了叙述作者个人经历外还引用了上百人的报告、回忆、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大量资料。小说分三卷,1974年2月12日,小说出版到第二卷,索尔仁尼琴就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剥夺国籍,驱逐出境。

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