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小说荔枝债

合集下载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爱恨痴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爱恨痴缠
化 阵 营 盘 桓 过 久 , 试 走 一 条 “ 庸 之 他的人 , 又 尝 中 都是错 爱 。他 是谁 ?——男 人 把他 当作 女 人 , 人把 他 女 道” ——其作 品既不严 肃到无 人问津 , 又不 俗到“ 走火 入魔” 而是 当作男人 。 其中许仙堪 称最为 颠覆也最为 典型 的形象 。 , ” 烙 二者 于一炉 。不走 极端 , 处是兼 容并 蓄 , 好 探众 家 之长 , 俗共 雅 《 蛇》 青 中的许仙 是集 中了男性所 有劣 根性 的一个 典型 形象 。 赏 , 往 往 不 容 易 把 握 , 以 界 定 。 读 她 的 作 品 :胭 脂 扣 》 《 王 李 碧 华 毫 不 留情 地 戳 穿 了 他 “ 翩 美 少 年 ” 皮 囊 下 委 琐 、 惫 但 难 《 、霸 翩 的 疲 别姬 》《 青蛇》 《 、生死 桥 》 《 金莲 之 前 世今 生 》 《 、滔 、 奏俑 》 《 僧 》 始乱 终弃 、 、诱 临阵 脱逃 、 生怕 死 的性格 特 征 和精神 实 质 。青 蛇 从 贪 我们既能 感 受 到张 爱 玲 的苍 凉 冷 漠 , 又能 感 受 到 鲁迅 的老 一开 始就很清楚 ,许仙 并不好 , 我俩 没遇 上更好 的 。他 不仅 早 “ 但 ”
甚是忽 略了性别 的戏子—— 小豆子 ( 蝶 衣) 和为 了爱情从 青楼 程 , 艳妓转变 成 贤 惠妻 子 , 愿死 也 不 愿 与 丈 夫分 离 的婊 子—— 菊 宁 欲 , 然 给 人 一 种 强 列 的 诡 异 的 美 , 人 把 不 已 , 把 人 世 间 不 可 固 令 但 回避的 问题 幻 化 成恣 意 的想 像 , 糊 的情 结 , 未 免 过 于虚 无 。 模 也 然而, 正是 这种 虚无 和模 糊 成 就 了 李 碧 华 “ 情 才 女”的 独 特 奇 魅 力。

由《生死桥》浅谈李碧华的传奇叙事

由《生死桥》浅谈李碧华的传奇叙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由《生死桥》浅谈李碧华的传奇叙事邹枝俏 长春师范大学摘 要:《生死桥》从命运的幻灭常态中展现了人情感实现与自我实现中的斗争与救赎,从情魔之劫与身体之美的交织中展示了人对欲望和美的原始追求,不同于其他作品强烈的性别意识批判,《生死桥》便凸显出来,无论从性别意识批判上,还是从多种文化的元素组合上,交融而不偏私,平凡而绝美,堪称李碧华最柔和的一笔,最温柔的一刀。

关键词:李碧华;现代;女权意识;命运;文化多元作者简介:邹枝俏,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40-02李碧华作为香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现象,善于运用诡谲多姿的语言抒写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表达现代男女在情爱与自我实现的挣扎与迷茫。

其作品准确捏合大环境与小人物,深入挖掘人性丑恶与挣扎,美丽与凄凉,穿越多重社会历史环境,跨越时代与地域,以香港,大陆,台湾三点为主线,展现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激烈碰撞。

其内容贯穿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学,是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深刻展示,是日本物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绝美交融,辅以佛教基督阴阳五行命理学说,民俗小众,多种因素大胆铺就,色彩多姿,形式多样,展现出强大极具张力的作品。

其画面描写艺术造诣之高,语言运用辛辣冷绝,塑造人物形象鲜艳饱满,感情色彩浓厚,与其影视创作与文学创作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

“哀而不伤,浓而不腻”,李碧华是一杯独特的鸡尾酒,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1、华丽转身,从“妖”化“人”一位哲学家对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盲点做过点评,即男权主义者在“女人”身上只见“女”而不见“人”,只把女人看作是性的载体而不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女权主义者则往往在女人身上只见“人”而不见“女”,无形中抹杀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正因为他们各自有其自身的视角和立场,所以不论是男权主义者或是女权主义者,不论是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都难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对异性的客观的评价。

历史趣谈杨贵妃后真的逃到日本去了真相如何?

历史趣谈杨贵妃后真的逃到日本去了真相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贵妃后真的逃到日本去了真相如何?
导语: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
“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

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

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

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

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

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生活常识分享。

《胭脂扣》中的文学风格

《胭脂扣》中的文学风格

《胭脂扣》中的文学风格《胭脂扣》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更是一幅细腻描绘人性、爱情和社会的画卷。

作者李碧华以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使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魅力。

在语言运用上,李碧华展现了非凡的功力。

她的文字流畅且富有节奏感,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都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她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拟人等,使得文笔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同时,她巧妙地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元素,为现代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一抹古色古香的韵味。

这种古今语言的交融,使得小说既有传统的美感,又不失现代的气息。

在情节设计上,《胭脂扣》同样出色。

小说以扣子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使得整部作品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得整个故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和期待。

更难能可贵的是,《胭脂扣》的主题深入而广泛。

它不仅探讨了爱情的主题,还触及了社会伦理、人性善恶等多个层面。

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道德束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通过对人性的多维度展示,使得读者对善恶、美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胭脂扣》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

人物塑造方面,《胭脂扣》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且立体。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

这种细致的人物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真实地存在于读者的生活中。

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此外,《胭脂扣》还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刻画。

无论是场景的描绘、服饰的描述还是日常生活的呈现,都显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胭脂扣》是一部具有独特文学风格和深刻主题的作品。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的两个走向——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为例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的两个走向——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为例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的两个走向——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为例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的两个走向——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为例近年来,李碧华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圈的一种潮流。

其中,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两部电影最具代表性。

这两部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走向,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观点。

《霸王别姬》是李碧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她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后宫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两个男子在剧院中扮演女角色的故事,展现了爱情、忍耐和牺牲。

该小说被导演陈凯歌改编成同名电影,于1993年上映,引起了轰动。

《霸王别姬》的电影改编采取了较忠实于原著的方式,尽量保持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定。

陈凯歌致力于还原小说中的细节,并加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舞台和戏剧元素也被完美展现。

同时,陈凯歌将小说中复杂的爱情关系和复杂的政治背景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和悬疑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共鸣。

《霸王别姬》的电影改编在影坛取得巨大成功。

该电影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奖项,被广泛赞誉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通过深入细腻的叙事,揭示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和道德困境。

同时,该电影也成为国际影坛的代表作,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舞台。

而与《霸王别姬》不同,《青蛇》一开始就被导演徐克改编成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在传统神话的基础上,展现了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

与原著相比,电影改编的《青蛇》对故事情节做了较大的改动,加入了更多浪漫的元素和动作场景,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吸引了更大的观众群体。

《青蛇》电影改编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质疑,认为以一个传统神话为基础的故事不能随意改编。

另一方面,因为那时正值香港电影楼市黄金时代,商业潜力巨大,所以很多观众更倾向于接受更加轻松、浪漫、影响力广泛的电影改编手法。

《青蛇》的电影改编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知名度。

浅析李碧华《青蛇》的“反传奇”色彩

浅析李碧华《青蛇》的“反传奇”色彩

浅析李碧华《青蛇》的“反传奇”色彩《青蛇》是李碧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品以清朝末年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传奇故事的颠覆和重构,展现了一个充满反叛与解构的“反传奇”世界。

在小说中,李碧华通过对传统神话的再创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变革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浅析《青蛇》中的“反传奇”色彩,探讨小说中的独特文学魅力。

李碧华的《青蛇》在情节安排上颠覆了传统的神话传奇结构。

传统的神话传奇往往以英雄的成长和战胜邪恶为主线,充斥着对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人物形象的一维化以及对权力的崇拜。

《青蛇》却以妖精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二人的纠葛、互相扶持和相爱的故事,对于正邪、美丑、冷暖等传统二元观念进行了颠覆。

小说中的白素贞并非以貌取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使得小说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青蛇》通过对传统神话的重塑,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了辩证解构。

在传统的传奇故事中,妖魔鬼怪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英雄们则通过战胜妖魔来获得胜利。

李碧华的《青蛇》却对此进行了反观。

小说中的白素贞和小青是两位美貌的女子,她们被妖魔化身,但却不是邪恶的象征,而是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人性解放的道路上,不断颠覆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妖魔形象的重塑,李碧华试图向读者展现不同于传统神话的审美观念,并呼吁人们对传统观念进行重新审视。

李碧华的《青蛇》中透露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和反叛。

传统的神话传奇故事往往以英雄的成功和功绩为主题,强调了权力和胜利的意义,而《青蛇》却从吴宗宪的视角出发,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吴宗宪是一个爱慕虚荣、想方设法平步青云的小人物,他在传统伦理中既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获得成功,最终被深深地伤害。

李碧华通过吴宗宪的命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力和成功观进行了颠覆,呈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反批判。

半生为梦半生为缘——张爱玲与李碧华写作浅析

半生为梦半生为缘——张爱玲与李碧华写作浅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半生为梦半生为缘——张爱玲与李碧华写作浅析李勤 大华会计事务所姚天文 上海市油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53-01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女作家中,张爱玲和李碧华可以说具有独特代表性。

张爱玲的曾祖父是清末权倾一时的李鸿章,出身显赫,可父母辈的家庭悲剧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欢离合。

李碧华出身广东富裕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诸多家庭悲欢离合,却造就了她文字如妖生活超脱的人生。

一、张爱玲与李碧华的比较提到张爱玲,人们往往惊叹于对她文字间世情洞彻的凉薄。

《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等等作品,故事中痴男怨女的感情纠葛,往往使人在影视中窥探出张爱玲的“半生繁华半生凉薄”。

张爱玲的作品,往往从洞悉男女感情的高度,把旧上海的男女感情生活与纠葛刻画得细致入微。

李碧华生长于香港经济迅猛腾飞的时代,光怪陆离的世界造就了她的文字精怪,下笔如妖。

从《胭脂扣》、《青蛇》、《秦俑情》一路写来,李碧华的作品往往带有较为浓烈的香港地区特有的奇幻色彩与风土人情,让人在读完之后产生长久的回味,她的作品画面感很强,在细节刻画上具有一定冲击力,适合直接拿来进行电影的拍摄。

时代的背景造就了这两位具有独特才情的女作家,她们在东西方生活碰撞最激烈的城市——上海和香港,以远离人间的出世心态,用入世的视角切入主角的视角,给每位读者勾勒出故事中的人物轨迹,在上海、香港的文字之旅里以点点滴滴做着记录,以优美的文字编织着爱侣之间的离离合合,沁入读者心脾。

二、张爱玲的“半生缘”“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既是张爱玲的名言,也可以说是对她自己一生的写照。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早期的作品里,张爱玲对爱情的观念也是别具一格的,顽强而固执。

从她最早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文字中就能看出来,她笔下写出“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这样独立而大胆的话来,与她自小个性独立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敏想,那男人的魅力,必然因为他的权势、 金钱、江山,添他气度。要是一切都没有了,也不 过是年逾半百,低首下心,护花无力的糟老头子而 已。——就如“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千年后的杨玉环,如何与李隆基遇上了?天长 地久有时尽,她还要他?
难怪她搬走,跟定他。 但她仍在京都徜徉。即使回不到故国,再没任 何一个地方比京都更像魂牵梦萦的长安了。——连 中国的西安也不像长安。 若是一双闹市的男女,即使爱情命运多么曲折 迂回,相信不会致命,没有六军大喊,催逼落难的 皇上绞杀贵妃方肯听令。 作为局外人,旁观者,人家的感情,我们不必 多话。 不管她是谁。
今年开的课程,也包括了白乐天的研究。藤 原先生是白居易的诗迷。
他精研《长恨歌》
因为日本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郑敏及其 他十三位同学的面前,展现了一个中国爱情故 事的谜底: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他在马嵬坡下,只见紫褥,不见尸体,而香囊仍在。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上呢。循此斜路上去,都是什么即成院、法 音院、戒光寺、悲田院、善光寺……。树影蔽日, 不时撒落一些红色的小果子,有灰紫鸽来啄食。
不久来至目的地。 丽子一言不发,径到一间小小的观音堂。原来 她今日来拜神。 郑敏一进去,见观音像,颇为惊诧。 这是一座杨贵妃观音! 杨贵妃什么时候成为日本人参禅的观音? 细看那佛像,是个美女,垂目微笑,头戴雕塑 透明的宝冠,手持极乐之花,端然安坐,雍容华贵。 因为它栩栩如生,郑敏看得呆住。 “你,以前见过她吗?” “没有。” “她是杨贵妃。”丽子提醒。
“摩斯摩斯——” 一谈之下,原来对方懂一点汉语。议好价钱,
四千日元一个晚上,比住酒店便宜三分之一。郑敏 觉得非常满意。
房间小小的,四叠半,也够用。女人送来 一壶开水。碟子上还体贴地有个茗茶茶包,和 一块米饼。郑敏马上对她有了好感。
宫本丽子说的汉语其实并不流利,像荒疏 已久,记不起来。又像两种文法绞在一处,一 时之间费神分辩,所以说时慢慢的,有点怯, 是日本女人惯常的那种谦抑娇俏,生怕自己做 得不好,未语先笑。
“她没死!”
丽子望着那观音像: “她在马嵬坡下的佛堂被内侍缢至气绝,但未毙 命。玄宗与六军走后,复苏,随从及宫女隐瞒了,让 她偷偷上了遣唐使的船,自日本山口县登岸……” 真是匪夷所思。 郑敏目瞪口呆,丽子低回: “走吧。说了,你也不明白。” “怎么会?” “——所以,这是传说。” 在以后的十天内,丽子的话显然少了。她只淡淡 跟郑敏道: “人家的感情,我们不必多话。”
但我是谁?郑敏通宵失眠。
——她在唐史上找到一个似曾听过的名字。 “谢阿蛮,四品女官,宫中舞姬,与贵妃合, 交情莫逆。曾赠以金粟装臂环。……”
——天堂和地府都找不着,她当然仍在人间。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海上仙山是蓬莱,蓬莱即东瀛,她来了日本。
……
藤原先生还道: “位于山口县,向津县半岛的 久津,有一座‘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
郑敏当日下课后,即乘车到东山区去。
如果杨贵妃没死在中国,她便生生世世,都漂泊 在异乡吗?
宫本丽子丰腴的身子裹在一件茸茸的毛裘中, 雪容花貌参差是,一如复苏的牡丹。
她挽着一个男人,娇娇地说着话,仰面睨着他, 待说我不依……。
那男人,并不年轻,看来五十岁多了吧,鬓发 有点花白,笑眯眯的,非常从容。
两人走过,比翼鸟连理枝,委婉承欢,全无历 史包袱。什么叫“三千宠爱在一身”呢?大概是这 样子。在兴旺繁盛的祗园。
郑敏人比较爽直,干不来这套,只旁观 欣赏。她在大学读比较文学,也修了两年日文, 毕业后不想找工作,申请了一个奖学金,挑了 到京都大学研究院读中国文学,为期两年。
六月初,先来面见系主任藤原信三。九月 正式开学。
此行是部署。包括在百万遍附近找个落脚 的地方。京大里的中国文学,有两个香港人, 一个上海人,代她物色。暂时便住在民宿,就 是无意中指点到的这家。
郑敏只觉丽子远着她了。
到回港时,结了帐,在木门外道别:“要我帮 你买新鲜的荔枝吗?”
她道:“随缘吧。”
郑敏有句话在口边,吞下去。终又按捺不住: “——你是谁?”
她眯缝着一双媚眼,微笑:“宫本丽子。”
九月。
新学期开始了。
藤原信三先生是有名的汉学家,他出版过十 多本书,主要是唐诗、宋词、金瓶梅和新旧唐 书的论文。他还打算退休后,把水浒传译成日 文。他懂呢,强调,是一百二十回那版本。
郑敏跳进那个小游泳池般的浴缸洗好了,便信 手把塞子拨去,热水咕嘟地流去。半天也没放尽— —郑敏突然省悟:她坏事了。
按日本人的习惯,那缸热水不是洗澡用,而是让 人在水龙头下洗好澡,冲干净了,再坐下去浸泡用 的。一家大小都用它。客人先享,却也不能这样胡 来。她尴尬地望着一缸溜走中的热水。
惟有到右进去道个歉。
夜晚那幽怨的歌声,或者是她所哼。
丽子很喜欢找她聊天。一个寂寞的女主人。她掀 着她的中文书本,努力地看,很多字看不懂。郑敏 问:“你的中国话哪儿学来的?”
“在中国。但久了,都忘了。”
“你到过中国?哪里?北京?上海?”
“长安。”
郑敏纠正她:
“你是说西安吧?”
“长安。”她固执地。
算了,日本人眼中的长安抑或西安,都一样, 只有中国人把地名换来换去,例如北京抑或北平。
“没有呀。”她把行李箱子拎进去:“我 叫郑敏。”
环视一下,是左右两进的木房子。右边是 主人的居停,中间是个小小的庭院,同样分两层。 地下的一层,大概是她的房间了。
“请过来。”女人引着路。
郑敏在京都驿站下了车,买了本观光及宿泊介 绍的小册了,顽皮地想:
“翻到哪页就住到哪家。”
先决定住在民宿。东山区,在六波罗蜜寺附近。 她拨通了电话:
“这有说明。是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 唐玄宗为纪念爱妃,以香的白檀木雕塑坐像, 由高僧湛海从中国请来泉涌寺供奉。”
郑敏撇撇嘴:“身为皇帝,把儿媳妇据为 妻,末了连保护一个弱女子也做不到,再长 情又如何?无补于事!”
丽子竟听得泫然:
“只恨安禄山作乱,六军不发无奈何啊。”
“历史是这样说的,但我总觉得杨贵妃 笨,这样窝囊的男人怎值得为他而死?”
丽子整个人醉得白里透红。
看上去也就是颗荔枝了。
她抬头见到郑敏,有点慌张失态,连忙停住,不 好意思:“你吃吗?”
郑敏摇头:“新鲜的才好吃。”
忽想起有唐诗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在中国,它唤作‘妃子笑’呢。”
“我知道。”丽子胸有成竹地:“皇上命驿马专 程自四川运到长安嘛。为讨她欢心,要整棵树砍下 来,不能把果子摘下,因为荔枝一离树,红色的壳 便容易变黑,失去鲜艳的吸引力。”
郑敏才知这典故。便道:“咦,多像女人的命运。” 丽子默然,低下头。 夜幕轻盈垂落,郑敏钻进铺在席子上香香软软的被 窝。不知是否错觉,总是听见一阵一阵的歌声,如怨如 慕。也分不清是中国曲子,抑或日本小调。 第二天丽子端上米粥,有几碟小菜和烧鱼。郑敏先 夹一块小梅。 “你下回来,可以帮我带些新鲜的荔枝吗?” “好吧,你真馋呢。” “这里买不到。罐头极贵,也不多。”丽子说: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郑敏发觉宫本丽子身边没有男人。 她也没问。
“噢,百万遍,”宫本丽子道:“坐巴士, 就直到了。”
她又关心地问:“在哪里坐?知道吗?走出 东大路通。”
遇上大量的句子,她还得说日语:
“在百多年前,那处有大瘟疫,知恩寺的和尚们 日夜诵经祈福,有百万遍呢。直到人们都好了,瘟疫 跑了。”
“谢谢。”郑敏道:“你说说。”
“皇上赐浴华清池内浴池。”她忙解释:“他 们传言不负责任!”
郑敏奇怪她那么好管闲事。 六月十四日那天,宫本丽子神秘的邀约她: “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 她上了粉红色的脸粉,仔细化好妆。松松的挽 个髻,穿着素淡日式宽袍,无钮,只打个结。看上 去怪怪的,郑敏想,怎么一个人只一张脸有颜色, 遗容一样。她问: “是——参加些什么聚会吧?” 一路上,有点忐忑,又有点好奇,随她左右, 丽子气定神闲的走着,很肃穆的样子。 计程车停在斜路下。 有个木牌子:“御赐泉涌寺。” 又是一座庙!
荔枝债
李碧华 木门敞开了。
郑敏先见到一张美丽的脸。三十多岁, 肤色细白,嘴唇丰厚,微微地嘟隆起,很性 感。好似在电影中见过的桃井熏,珠圆玉润, 她第一次发觉,日本女人,原来胖的也好看。
女人忽地一怔。
她狐疑地问:阿蛮?”
郑敏一笑。一定是认错人。
“我刚打过电话来。”
“唉。”女人定过神来。又不甘心:“有人 这样叫过你吗?”
丽子中日语夹杂说:
“京都太像长安了。都棋盘似的分区, 中间一条大道,也叫朱雀门大街,同长安一 样,遣唐使都学上了。京都可是缩小的长 安。——不过,到底也不一样。”
末了她有点黯然。
“我没到过西安,不,长安。”郑敏告 诉她:“以后去吧,那儿有兵马俑、半坡村, 还有华清池。我看到图片,池子像足球场大 呢,我不相信杨贵妃光天化日下洗澡。”
“丽子——”
她叩门。
丽子没应,她正忙着。郑敏自半敞的门看 见她,吃着一罐糖水荔枝。那是国产。荔枝剥 壳,泡在糖水中,太甜太腻,她不喜欢吃。
但丽子,她可吃得美滋滋的,丰厚性感的 口唇张开,荔枝淌着甜汁,被啜弄着。已干掉 大半,原来桌上已另有两个空罐子,不知如何, 郑敏就觉得她像吸血僵尸见到一条蹦跳着的粗 大的血管一样馋。
郑敏先到附近一带巡视。是颇为古旧的一区,店 子卖藤具、神器、木祭品、茶叶、念珠、京果子,有 间书报杂志商店。六波罗蜜寺,是京都八百庙中一间, 这里大街小巷五步十步之遥,已有一座庙。
和尚敲着晚钟。郑敏也饿了,便在市场旁边吃 过心爱的荞麦面和寿司。
已是初夏,但晚上仍有丝丝凉意。
丽子在浴室,放好一大缸的热水,让客人先用。
重回这民宿,重见这木门。
木门敞开了。
那不是宫本丽子。她搬走了。房子卖给一位丸风 先生,同样作宿泊的经营。但她搬走了。——不知 她落脚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