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目光下的女性和感情_浅谈李碧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爱情命运主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李碧华小说艺术风格研究

第33卷第11期Vol.33 No. 11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 OUINSTITUTEOF EDUCATION2017年11月Nov. 2017女性主义视角下李碧华小说艺术风格研究叶云(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作为一名言情小说家,李碧华主要是依靠其独辟蹊径的小说与独特的个性获得了读者的热爱和关注的。
她 的创作主要是以“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为理念,这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有所体现。
李碧华的小说主要是来往于阴阳两界,包含众多穿越古今的情节,正因如此,这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小说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她的个性特征与文笔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命运主题与女性个人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李碧华;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11-002142 [收稿日期]2017 -08 -20李碧华是中国香港文坛著名的女作家,特别是在 言情小说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她虽然行迹神秘,但是 却从事过许多的职业,例如记者,而这也为她日后的 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看清人世,并且轻 松地驾驭对情感的描写。
一般来说,对于两性情感的 描写一直是吸引读者和受众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小 说创作以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李碧华的 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也是因为其主 要路线和内容多为言情小说。
本文通过分析李碧华 的作品,比如《生死桥》《胭脂扣》等,都能够看出她一 直在描写情感,让其作品富有神韵和内涵,这主要源 自于李碧华是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创造性地探讨女性,从而描述命运与爱情,使其三者相结合,构成奇妙的 关系供其去探索。
一、以爱情命运为主题李碧华小说主题是对女性纯天然情感的一种描 写,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她所描写 的女性形象也都是爱得痴狂和强烈的,在她们的爱情 世界中,她们从来不会去计较功利,也不留退路。
论李碧华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悲剧

们描 绘 了一幅 幅凄艳 的爱情 悲剧 。本 文通 过对李 碧华 笔下
爱情 悲剧 的探 讨 , 揭开这种 种悲剧背 后神秘 的面纱 。
一
、
爱 情 悲剧 的 类 型
“ 天下第 一言情 人 ”李碧 华塑 造 的爱 情 ,多为 夸张 、 荒 诞、 离奇 、 诡异、 惊 悚甚 至不可能存 在的奇情 虐恋 。在 她的小 说里, 掺 杂 了太多 客 观的 、 主观 的不 可抗 力 因 素 . 最 终导 致 爱情 悲剧 。
一
誊 蓦
_薯 一
曩0
。
2 o 1 5 年 第 期 ( 总 第 6 7 6 期 ) 又 教资 料
凹圄 嘧旺孤 购
论 李 碧 华 小 说 中 女 性 的 爱 情 悲 剧
王 慧 慧
( 盐城广 播 电视 台 , 江 苏 盐 城 2 2 4 0 0 5 ) 摘 要 :李碧华是香 港“ 天下第一 言情 人” 。她 的 小说 多写世人 不容的 奇情虐 恋, 描述 爱情 的 悲欢合 离, 塑造 了一 个个形 象鲜明 、 光彩 亮丽的 悲剧女 性 。她 们敢 爱敢 恨、 敢作 敢 为, 为 了爱情不顾一切 、 不甘 认命 。而她笔 下的 男性则 猥琐 、 虚伪 。李碧 华的 小说 打开 了女 性心灵之 门, 让 读者 清楚地看到女 性 内心 的千疮 百孔。动 荡的时代对人 性的 残害 , 这是 导致 爱情 悲剧发 生 的外 因 而 男权 社会 长期 以来对女性 的迫 害也导致 了女性 爱情的幻 灭。此 外 。 女性 自身思想的不足 , 对 男性 的盲 目依 赖 , 加剧 了女 性 悲剧 的发展 。李碧华 的爱情 小说 , 是对封 建思 想和文革 的强烈控诉 , 同时拉 开 了女 性 自我 寻找的序幕 。 关键词 :李碧华 爱情悲剧 女性 李 碧华 , 香港 文 坛大 名 鼎鼎 的 才女 , 被誉 为 “ 天 下 第一 言情人 ” 。她 的爱情 小说 打破 了传 统的大 团 圆结局 , 多描 写 爱 情 的悲欢离 合 , 常常 以死或 离作 为爱情 小说 的结 局 ; 文字 阴冷妖 艳 , 令 人读 着读 着 便觉 得 毛骨 悚 然 ; 故 事荒 诞 夸张 , 常 常跨越 生死 ; 或 者另辟 蹊径 , 一 改传 统 . 重 塑女性 、 爱情 和 山的许 仙 . 向不可 一世 的 法海 下跪 求 情 ; 为 了心 中的爱 , 一
“姬别霸王”——论李碧华《霸王别姬》的女性视角

善 良、 美丽 、 多情 的女人。 换句话说 , 虞姬 的诞生就是为 了衬托
一
的“ 人 ” 女 。文 中有 两 位 女 性 , 位是 真 的 ( 仙 )一 位 是 假 一 菊 ,
英 雄 的项 王 , 以她 总 是 在项 王 身边 , 论 他 是 辉 煌 惬 意 威 风 的 ( 所 无 蝶衣 ) 他们 同样都爱段小楼的英雄气概 、 王风度 , , 项 而且 八 面 , 是 颠 簸 流 离 失 利 潦 倒 , 都 是 他 忠 实 的 影子 , 弃 不 爱得 同样的深切 ,把对小楼的爱恋变成 了自己生命不可或缺 还 她 不 离 。 以他 的 壮 志 为她 的壮 志 , 他 的 胜利 为她 的胜 利 , “ 以 以他 的 的一 部 分 。 痛 苦 为 她 的痛 苦 。 ” 她 不 是 一 个 有 血 有 肉 的女 子 , 是一 个 只 表 面 上 , 两 个 “ 人 ” 对 立 的 , 质 上 “ ” 是 统 一 这 女 是 实 她 们 美 丽的 傀 儡 。 的 , 为 了那 个 男 人 而存 在 , 认 为 不 能拥 有这 个 男 人 “ ” 都 都 她 们 五 四运 动 以 来 , 的解 放 , 其 是 女 性 意识 的觉 醒 开始 复 的 生 命 就 是 不 完 整 的 。 小 楼 只 有一 个 , 能 属 于 一个 人 。为 人 尤 但 只 苏 。陈 独 秀 就 曾指 出 :君 为 臣纲 , 民 于 君 为 附 属 品 , 无 独 了完整 自己的生命 , “ 则 而 她们必须展开争夺 。 菊仙的优势在于她的 立 自主 之 人 格矣 ; 为 子纲 , 父 则子 于父 为 附属 品 , 而无 独 立 自 生 理 性 别 , 为 生 理性 别 的女 性 , 作 她可 以名 正 言 顺 嫁 给 小 楼 , 主 之人 格矣 ; 为妻 纲 , 妻 于夫 为 附 属 品 , 无 独 立 自主 之 为他 建 立 一 个 世 俗 眼 中 的完 整 的家 庭 。 不 像 蝶 衣 这 样 , 苦 夫 则 而 而 苦
女性目光下的女性和感情——浅谈李碧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爱情命运主题

随着 自己的心性来孤芳 自赏, 用女性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和征求着属于女性 自己的话语权。在李碧华的文学作 品中, 我们 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她 的那种独特犀利 的文笔特征 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以及 不可忽略的让人深深思 索的
女性 个人 形象和情感命运主题 。 中图 分类 号:I 0 16 文献标识码 :A
影 响 下 , 旨在 建 立 “女性 文 化 谱 系 ”的 小 说 创 作 。
的心 。《 蛇》是 李碧 华对 古代 民 间神 话传 说 故事进 行 的 青 其实 ,女性主 义 的描 写在 西方文 学中 由来 已久 ,而 女 重新描 写 ,在这 部小说 中 ,李碧 华完全用现 代观念 和现代 性意 识的 自觉说 到底 是语 言 的 自觉 ,“ 言的 自觉 ”从本 手法 演绎 了发 生于 南宋年 间 的爱情 悲剧 。在 《 王别姬 》 语 霸 质上 来 说 ,就 是 构筑 女 性 自己 的 “ 文化 谱 系 ” 1。虽 然 中 ,李 碧华不仅 折射 了浓 厚 的东方色彩新 旧社会 的梨园血 ‘l
一 一
两性情感 的描写始终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 语缺失 的困顿与 悲凉 。这 样 ,一种 失语后 的焦虑便无 可奈 要 主题 。李 碧华 的作 品正是 以言情 小说 的内容和路 线而深 何 地 困扰着 女性 的写作 ,她 们 只能在 语言世 界的跋涉 中 , 受喜爱 的。但是 ,李碧华 小说 中所 具有的独特 的内涵、深 寻找 自己的话语 。正如林 自在其 《 忆与个人 化写作 》一 记 刻的主题 以及妖艳诡异 的文风,在主 流叙事 的覆 盖 下还 作
文 章编 号:1 0 - 5 0( 0 1 3 0 4 - 3 0 8 7 4 2 1 )0 - 1 3 0
作为 香港文 坛乃至 中 国文 坛 的一 代奇 女作家 ,李碧华 平等实在 忽视 男女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单纯追求的以牺牲 女性 在言情 小说 写作方面很 有造诣 。虽然她行 踪神秘 ,但是她 性别色彩和特征 为代 价的男女平等 。因此 ,进入 2 世纪 8 0 O 生 中从事过包 括记者在 内的多种职业 ,这就使得 她对人 年代 以后 ,以李 碧华 为代 表的这 一时期 的女性作家 ,发现 世看得 很清 楚 ,特别 是对 感情 的描 写非 常 的驾轻 就 熟。 现在 的女性仍然 是生活在 被男性世 界包 围和 统治着 的语言 般 而言 ,作 为吸 引受众 和读者 的一个 重要手 段 ,对 中 ,女性被 置于 一种无 言的悲剧境地 ,痛苦地 感到 女性话
浅析李碧华小说的女性视角

哼
浅析李碧华小说 的女性视角
田 盼 辽 宁大 学文 学 院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李 碧华 的小说 以独特 的女 性视 角塑造 了一 大批充 满独立 意识和 抗争 精神 的女性 ,构建 了一种 “ 女 强男 弱 的新型 两性 关系 ,并 对 女性 的悲剧命运 进行 了深入 的探 讨 。 关 键 词 : 李碧 华 ;女 性视 角 ;两 性关 系
我 意识 ,对 男女 两性关 系进行 了颠 覆性 的重 构,从 而完 成 了性别视 角 的转换 。 在 李碧 华 的小说 中, 男性不 再是 高高在 上的坚 毅形 象, 《 青蛇 》 中的许 仙就 是其 中最具代 表性 的人物 。他 空有 ~ 副清秀 的容貌 , 却 贪婪 自私 、 始 乱终 弃又胆 小懦 弱 。 此 外,
四、女性视角的 自我解构
《 胭脂 扣》 中 的十二 少也是 被弱 化 了的男性 形象 。与这 些 李 碧华 的小说 中 ,有 很多 都对主 人公 的悲剧 命运 进行 萎 弱 的男性 形象对 比,李碧 华的 笔下 的女性 就显得 坚强 独 了预先 的设定 ,他们 虽极 力挣 扎却仍 然无 法逃脱 命运 的安 立 ,充满个 性 。 《 青蛇 》 中 白蛇和 青蛇 都是 勇敢追 求爱 情 排 ,个 人命运 和时代 命运 的紧 密结合 使作 品充满 了一 种幻 的奇 女子 ; 《 胭 脂扣 》中 的如花 为 了和 自己的爱 人在一 起 灭的宿命 感 。 受尽磨 难终 不悔 ,虽然 流落 风尘 女子 ,但她 依然坚 信 自己 这 种宿 命观在 《 潘金 莲之 前世今 生》 中表现 的尤 其 明 能够 获得 爱情 。李碧 华把这 些 女性作 为叙述 的 中心 ,大 胆 显 。小 说 中单金莲 始终被 前世 记忆所 纠缠 ,在 冥冥之 中一 地 向男权社 会发 起进 攻 ,打 破 了惯常 的叙述 模式 ,创造 了 步一步 重蹈前 生 的覆辙 。这种 无可奈 何 的宿命感 给读 者带 自己独特 的女性 话语 ,这种 新 型的两 性关 系是对 整个 男权 来 了一 种新 奇 的阅读体 验 ,但 同时 也使作 品 陷入 了轮 回 的 社会 的颠覆 和重 构 。 局 限之 中 。李碧华 笔下 的女性 大都 为改变 命运付 出了惨重 二、叛逆个性的女・ l 生形 象 的代价 ,但 却无 一人获 得成功 。这种 结局 一方 面是 由于 时 如花 是李 碧华 小说 中极为痴 情 并极 具悲剧意 味 的一位 代和社 会 的必然 性 ,另 一方面 也显 示 出了作家 对 女性命运 女性 。她 为 了追 求理 想生 活而奋 不顾 身 ,为 了追 求 爱情尽 的悲观 。 自己最大 的努 力 ,甚 至连 生命 也可抛 弃 ,即使 阴 阳界限也 李碧 华作 品中 的女性大 多处于 社会 的底层 ,一 直努 力 无法 阻 隔她的追 寻 。在苦 苦努 力之 后,如 花终 于找 到十二 却无法 翻 身,而其 中即使具有 强大 权利和 能力 的女 性却也 少 ,但美 好 的爱情 已然被 现 实所 磨灭 ,这 时 的如花 决然地 无法 超越这 种 悲剧命运 。由于作 品中没 有一个 可 以作为楷 选 择 了离 开 。作 为一个 女鬼 ,如花 丝毫 不让人 感到 恐惧 , 模 的女性来 让人 崇拜 ,作 家也并未 为 女性 的 自由和 独立指 而 是让读 者敬 佩和 叹息 。在这 段逝 去 的爱情 故事 中,如花 明方 向,这 就 导致读者 无法 从其作 品 中看到 女性真 正实现 始 终进行 着努 力和 反抗 ,尽 管最后 以悲 剧收场 ,她 的勇气 个 体独立 的未来 和 出路 。 和执 着却 显示 了一 个女性 无 比强大 的力 量 。此 外 《 霸王别 总之 ,李 碧华 以独 特 的女性视 角 为当代文 坛贡 献 了一 姬 》中的菊仙 、 《 诱僧 》中的红萼 公主 等都是 这样 的女性 。 种 新型 的男女 两性关系 , 塑造 了一批极 具特 色的 女性形象 , 李 碧华 是 以一 种女性 化 的视 角来塑 造人物 形象 的 ,她 极 力张扬 了女性 的 主体精神 ,她对 女性 命运 的思 考尤其 是 笔 下 的女性 勇敢痴 情 ,充满 叛逆精 神 ,以独特 的追 求和 叛 对 女性 自身弱 点的批 判值 得我们 深思 。虽然她 没 有为 女性 逆 书写 了 自己的 奇异人 生 ,给读者 带来 一种 全新 的审美 体 的独立和 解放 指 明出路 ,但她提 供 了女性抗 争和 解放 自我 验 。这 些女性 不 再是传 统道 德和 男权文 化 的精 神 附庸 ,而 的一段艰 难 的奋斗历 程 。同时 ,女性 如何彻底 从 男权文 化 是 拥有 独立 人格 的主 体。李 碧华 以其独 特 的女性体 验将 历 的压迫 中解放 出来 , 还 需要更 多的作 家和有 志之 士的努 力 。 史中长 期被 压抑 、被 忽视 的女性 的声音 暴露 了 出来 ,这 无 参考文献: 疑 是之 前 的很 多 作家未做 到 的。 【 1 】 贾颖 妮 . 魂 归何 处—— 论李 碧华 小说对 女性命 运 的 三、女性悲剧 命运的深 层思考 探讨 . 当代文 坛 ,2 0 0 4( 0 3 ). 李碧 华笔下 的女 性大 多具有 悲剧 的命运 ,她们 在努 力 [ 2 ] 严英秀 . 宿命 与反抗 : 对 李华小说的女性主义解 追 求 自我和 爱情 的道 路上 总是遭 遇挫 折并最 终失 败 。在 作 读 . 甘肃 联合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 2 0 0 7( 2 3 , 5 ). 品 中,李碧 华对 女性 命运进 行 了深入 的思考 ,她在 抨击 造 [ 3 1 郑 渺渺 . 率 性的叛 逆 与另类 的光彩—— 论 李碧 华笔 成女 性悲剧 命运 的男 权社会 的 同时也 清醒认 识到 了女性 自 下的 女性形 象 . 世界 华文文 学论 坛 ,2 0 0 6( o 2 ).
李碧华笔下女性的抗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李碧华笔下女性的抗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唐啟瑜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9期摘 ; ;要:在李碧华的小说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性格的赋予,塑造敢爱敢恨、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这些人不满父权社会压迫,寻求自身的自由与解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契合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反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碧华 ; ;女性形象 ; ;抗争 ; ;现实意义李碧华的小说因奇幻诡谲的写作和对现实的讽刺而闻名,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突出、爱憎分明,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对其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第二,从小说与电影的改编角度进行研究;第三,小说的叙事特色;第四,探讨小说对于“文革”的描述;第五,对小说体现的宿命观和女性主义的把握。
在这些研究中,对宿命观的研究着重于讨论宿命的偶然、必然和循环往回与传统文化的轮回观相符,强调宿命难违。
对女性主义的探讨多将男性和女性相比较,歌颂女性的抗争,控诉一些男性软弱、自私的劣根性。
宿命观的论述中侧重宿命的不可更改,弱化角色自身对宿命做出的始终不渝的反抗和忍受。
而对男女角色的探讨则不免陷入绝对,给人较为刻板的印象。
在她的笔下,女性有着鲜活的生命特征,其对命运的抗争更值得尊重和探讨。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碧华深谙这种“毁灭”的力量。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受困于自身局限和环境的束缚,逃不开命运的捉弄。
与悲剧命运相对的,是对人性的光辉一面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爱恋的无止境的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碧华笔下的女子至死也不肯罢休,在魑魅魍魉的世界中不放弃反抗。
从反抗走向绝望,绝望中依旧反抗的执着。
这种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封建婚姻选择权的争取这是在婚姻制度方面的反抗,表现为女性自主寻找和选择托付终身的对象。
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所有女性都表现出了这种择偶理念。
浅议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李碧华的小说以犀利的笔锋、纠结的情节和浓烈的情感在当代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笔下的人物饱满鲜明,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相同点,都是一群尘世中挣扎于爱恨纠葛的痴男怨女。
李碧华笔下的女子多为痴情所误,终生都沉溺于爱火中备受煎熬,而男子却胆小怯懦,只贪恋情欲与美貌,不懂得付出真心,所以在她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
作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李碧华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一段段恋情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具有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如《青蛇》中的青蛇,《胭脂扣》里的妓女如花和《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里的川岛芳子等女性形象。
李碧华塑造了许多率真的痴情女子,这些女性的共同点是她们都敢爱敢恨,敢于抗争,刚强独立,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
这些人物的塑造都夹杂着作者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情感,她借这种独特的方式传达了她对女性意识的看法。
李碧华在描写女性美丽的同时注重对现代女性独立特质的描写,唤醒女性的反抗意识,使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表达出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
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男权利制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大胆质疑和有力反拨,从而引发无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李碧华小说女性形象浅议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李碧华的小说以犀利的笔锋、纠结的情节和浓烈的情感在当代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笔下的人物饱满鲜明,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相同点,都是一群尘世中挣扎于爱恨纠葛的痴男怨女。
李碧华笔下的女子多为痴情所误,终生都沉溺于爱火中备受煎熬,而男子却胆小怯懦,只贪恋情欲与美貌,不懂得付出真心,所以在她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
李碧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女性细腻的情感将尘世间的爱恨纠缠描摹的淋漓尽致,彷佛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穿梭于各个朝代背景,领略一场场情感盛宴。
李碧华塑造了许多率真的痴情女子,她创造出的女性形象敢于抗争,对传统认定的角色与形象进行颠覆。
毫无疑问,女性是李碧华小说绝对的主角,这些女性或者是蛇妖、女鬼,或为戏子、婊子,形象往往怪异另类,栩栩如生。
论李碧华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悲剧

论李碧华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悲剧
王慧慧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李碧华是香港“天下第一言情人”。
她的小说多写世人不容的奇情虐恋,描述爱情的悲欢合离,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光彩亮丽的悲剧女性。
她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不甘认命。
而她笔下的男性则猥琐、虚伪。
李碧华的小说打开了女性心灵之门,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女性内心的千疮百孔。
动荡的时代对人性的残害,这是导致爱情悲剧发生的外因。
而男权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的迫害也导致了女性爱情的幻灭。
此外,女性自身思想的不足,对男性的盲目依赖,加剧了女性悲剧的发展。
李碧华的爱情小说,是对封建思想和文革的强烈控诉,同时拉开了女性自我寻找的序幕。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王慧慧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 224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阿莫司·奥兹小说中女性爱情婚姻悲剧原因探析
2.浅谈萧红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悲
剧3.浅析王朔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爱情4.试论唐传奇爱情悲剧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5.论唐人爱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8卷 第3期・143・女性目光下的女性和感情——浅谈李碧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爱情命运主题张 晓 阳(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李碧华是言情小说家,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独辟蹊径的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注意。
基于这种“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的理念,她创作出了多部小说。
李碧华的小说有很多情节穿越古今,并来往于阴阳两界,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奇诡与妖艳成为李碧华创作的小说的两大特点。
同时,和同时期的林白、陈然一样,她的小说是随着自己的心性来孤芳自赏,用女性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和征求着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权。
在李碧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她的那种独特犀利的文笔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可忽略的让人深深思索的女性个人形象和情感命运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1)03-0143-03作为香港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代奇女作家,李碧华在言情小说写作方面很有造诣。
虽然她行踪神秘,但是她一生中从事过包括记者在内的多种职业,这就使得她对人世看得很清楚,特别是对感情的描写非常的驾轻就熟。
一般而言,作为吸引受众和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两性情感的描写始终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李碧华的作品正是以言情小说的内容和路线而深受喜爱的。
但是,李碧华小说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深刻的主题以及妖艳诡异的文风和独辟蹊径的艺术创作技巧,都是一般的言情小说家所不具备的。
李碧华的作品追根究底的来说,从《胭脂扣》和《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小说起,她就一直钟情于对情感的描写,她的作品富有神秘的情感神韵,这也是源于李碧华一直在用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女人,进而描写爱情和命运,然后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探讨三者之间奇妙的关系。
第一节“怨女”形象的塑造小说描写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女性主义的视角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和阐释。
20世纪80年代香港文坛的一代才女作家李碧华,到20世纪90年代与陈染同时期的其他女作家,如林白、海男、徐小斌等人的小说,都有相类似的特点。
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作家所写的女性问题的小说不同,她们的作品是一种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下,旨在建立“女性文化谱系”的小说创作。
其实,女性主义的描写在西方文学中由来已久,而女性意识的自觉说到底是语言的自觉,“语言的自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构筑女性自己的“文化谱系”【1】。
虽然我国提倡男女平等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这种所谓的男女平等实在忽视男女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单纯追求的以牺牲女性性别色彩和特征为代价的男女平等。
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李碧华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发现现在的女性仍然是生活在被男性世界包围和统治着的语言中,女性被置于一种无言的悲剧境地,痛苦地感到女性话语缺失的困顿与悲凉。
这样,一种失语后的焦虑便无可奈何地困扰着女性的写作,她们只能在语言世界的跋涉中,寻找自己的话语。
正如林白在其《记忆与个人化写作》一文所说:“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是重叠的),这两重的覆盖轻易就能淹没个人。
我所竭力与之对抗的,就是这种覆盖与淹没。
”【2】对于这一问题,翟永明认为“每个女人都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不断认可的痛楚与经验……这是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
这不是拯救的过程,而是彻悟的过程。
”【3】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家致力于在文学上对女性主义视角的描写和对女性形象的构筑了。
在李碧华小说的描写中,她还是最擅长写情的,尤其是女性的情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主人公的充满了浪漫、激越和凄艳色调。
譬如《诱僧》中的红萼公主为心爱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窝而视死如归;在《生死桥》中,那段三男二女的情欲纠缠自始至终也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
《青蛇》是李碧华对古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进行的重新描写,在这部小说中,李碧华完全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手法演绎了发生于南宋年间的爱情悲剧。
在《霸王别姬》中,李碧华不仅折射了浓厚的东方色彩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更是有着丰富且独特的纵深的历史感,在作者简介:张晓阳,山东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2008级研究生。
这个故事中李碧华描写的情感故事,不论是同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还是异性之间那种缠绵悱恻的爱情,甚至是妓院里妓女的情感的冲突,都被作者用她的奇特瑰丽的笔描写得曲折细腻,从而展示了人性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所有的这些情感描述都揭示了李碧华笔下女性形象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时也表达了李碧华对爱情和女性情感的执著追求。
李碧华对女性有着独特的感情,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女性的爱怜以及女性对爱情幻象的嘲讽,这些李碧华在小说中竭力想要表达出来的观点都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女人,她在许多小说里怜惜和悲悯女性的软弱和痴情,但是却又极力的展现出女性主人公的坚强,并不时地让她的女主角对命运指派的身份做出强有力的抗拒和反叛,无论是《胭脂扣》中的女主角如花,《霸王别姬》中的菊仙,还是《生死桥》中的丹丹以及《青蛇》中的青蛇,都在李碧华凄惨悲惋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些女性有着比男性更执着爱情目标。
痴情、叛逆、反抗等特点是李碧华在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所共同具备的性格特征。
李碧华笔下的女性主人公都是以坚强勇敢的形象示人的,为了追求自己的既定的理想目标,她们往往都是以不顾一切的生命追求来演绎出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这种一往情深、为了追求爱情而甘愿舍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生命的女性形象在李碧华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譬如《胭脂扣》中的女鬼如花,即使是身处阴阳两界,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都会奋不顾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如花宁肯折寿也心甘情愿的跨越时光阻隔来追寻已逝的爱情,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这种爱情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震撼人心而又感人至深的力量;再如《青蛇》中的女主角白蛇,并不是传统神话故事中的白蛇那样,而是更加使白蛇具有了人性,白蛇的千年修炼,只是为了能够求得一次命运的邂逅,为了这场爱情的邂逅,白蛇宁愿承受用千年的道行去违背天命的风险;又如《生死桥》中的丹丹,为了自己的心上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以死来祭奠自己始终不渝感情。
正如李碧华上述所描述的主人公那样,李碧华具有立场鲜明的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自己的笔触,他所塑造的都是为爱痴情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爱情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同时李碧华对男性进行了竭力的批判,李碧华笔下的男性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具有软弱、自私、委琐和渺小的形象,他们是担当不起那样的女人、那样的爱情的,所以归根结底来说,李碧华所描写的爱情都是一些不相配的爱情,都是女性为男性付出,女性伟大、男性渺小的爱情。
在小说《青蛇》中,李碧华也是主要通过写情来展现全书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法海和许仙作为两个男性的主角,在书中李碧华将他们的怯弱和虚伪战线的淋漓尽致,但全书对于青蛇和白素贞的感情描写却也非诚浓重,突出了两条蛇妖之间深厚的感情,这种对男性软弱自私的天性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人公光辉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李碧华创作的所有小说。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创作,更是对两性情感历史的描写。
这种描写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侧面描写,那些被美丽善良的女人用生命爱过的男人,薄情寡义, 负情弃义,作为应该负担起生活中人的他们,没有一个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
而女性的伟大,女性必须以柔弱的双肩承担起生活和命运的摆布,正是源于他们所深爱的男性的懦弱、退缩和苟且,男权话语权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是永远不会还她们以伟大面目的。
这种不平衡的爱情正是李碧华的经典爱情叙事方式。
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的李碧华所描述的爱情里,少了其他作家的那种平庸的言情小说中的浪漫和甜蜜, 而增加的却是拂之不去的令人刻骨铭心的悲凉。
作为女性所极力追求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来追求的爱情,对男性来说却往往无关紧要,正是这种对比,展现出了女性主人公形象的伟大。
总而言之,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为了爱情而敢于献出自己一切的刚烈形象,李碧华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正是为了寄托李碧华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期许和向往。
李碧华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对爱情始终保持着一份执着和坚持,这种执着和坚持甚至可以超越生死,而这种至死不渝的感情描写正是展现出了李碧华小说的另类而又奇异的动人心魄的一面。
第二节 爱情命运的主题李碧华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一种纯天然的对女性的情感描写,女性在李碧华的小说中是绝对的主角,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的都是爱得痴情狂烈,她们在爱情的世界里不会去进行功利的算计,不留一丝苟且退路。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下,男权一直占据着话语权的中心,这种历史也就使得女性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中都被遮蔽, 这些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在男权文化视野下不仅不会被称颂,甚至会被界定为人所不齿的妖女荡妇。
而李碧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正是去给这些女性进行平反,我们在李碧华的小说中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她们的歌颂。
李碧华的小说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她的言情小说不是只去关注主人公本身的命运相联系,而是更多的将人物的情感与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乃至哲学的意蕴和内涵结合起来,这在增强其小说的可读性,提升了其小说的哲理意味的同时,还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分析。
李碧华的言情小说,不仅仅写情,而是更多的以暗示、对比或者是隐喻等方式营造浓重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这又使得李碧华的言情小说显得很诡异,充满了对人性命运的暗示和对未来人生的预言,同时随着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深入发展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推进,这些暗示都会逐步的清晰明了,预言也会被一一被证实,使得前后的故事情节可以紧密联系。
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同时,将自己的对女性的情感描写也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这样就是的李碧华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情感世界一刻也不会出现空白,这些女性的爱恨情仇总是显得那么丰满,以女性的爱情描写作为主题的小说也就显得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李碧华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女性主义的爱情主题。
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女性爱恨情仇相互交织的描写,而对于社会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李碧华在小说中都予以颠覆,即使是难以完全颠覆,李碧华也会尝试着去不断地与之抗争,这种颠覆和抗争的场景和情节在李碧华的小说中屡见不鲜。
深刻的主题离不开生动的语言的描写,就李碧华言情小说中对女主人公情感世界描述的语言而言,李碧华的小说作品是成功的,她以独特的女性主义的视角将女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以全新的面貌崭新给读者。
但是,在写作风格和结构・144・上,李碧华又不会因为单纯些情感而是小说变得庸俗,她的小说从来都是结构紧凑、文风轻快的,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对白来展现情感,以情感的波动来描写展现人物的爱恨情仇,然后用这种爱恨情仇的展现来思考主人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