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综述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综述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综述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但各种泄露事故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石油对土壤的污染有着与独特的特征。解决土壤石油污染的方法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其中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等优点备受关注。选择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是治理石油污染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集中在土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构建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群、以及构建基因工程菌。生物强化技术是通过接种高效降解菌株(群) 或增加营养盐、表面活性剂等方式提高微生物代谢活动以去除污染物的过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被用于工程实践,按修复的地点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本文在最后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Petroleum

Abstract:Oil is the important modern industrial energy, but a variety of leak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il pollution of the soil has its’unique characteristics. To solve the oil contamination in soil, physical repair、chemical remediation and bioremediation have applied,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with its high efficienc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of concern. Effectively degrade microorganisms are the key aspects of the treatment of oil pollu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indigenous microbial screening, constructing of microorganism flora with high efficiency degradation, and constructing genetic engineering bacteria. Bioaugmentation technology is efficient degradation by vaccination strains (group) or to increase the nutrient, a surface active agent to improve the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to remove pollutants in the process.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has been us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repair, it can be divided in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and ectopic bioremediation. Article in last prospect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Key words: Soil contaminated by petroleum,Microorganism ,remediation technology

一、石油污染土壤特征

1.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土壤污染可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可通过食物链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甚至形成对生命系统的超地方性的危害[1]。

由于土壤的污染源十分复杂,所以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也极为繁多。通常将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统称为土壤污染物。按污染物性质大致可分为:①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化学农药、除虫剂、石油、多环芳烃等;②重金属.主要是汞、锅、铅、砷、铜、锌、钻、镍、硒等;③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铂、铝、铀等;④垃圾和其他废弃物;⑤病原微生物。

1.2石油污染土壤的特征与危害

石油素有“工业血液”之称,是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之一。然而,随着石油使用量的增加,在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由各种泄露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2]。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800万t石油污染物进入环境,我国每年约有60万t石油污染物进入环境[3]。这些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降低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养分组成和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作物产量[4-7]。污染土壤中石油主要成分为C15~C36的烷烃多环芳香烃烯烃苯系物酚类等,其中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多达30种[8]。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有着与其它土壤污染不同的特征,石油流入土壤灌满一定深度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也影响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呼吸及水分养料的吸收,甚至使植物根系腐烂坏死,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且土壤中的石油随土壤中水的运行而运行不断地扩散到它处或深处。此外,因为石油富含反应基,能与无机氮、磷结合并限

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有机氮、磷的含量减少,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

石油是混合物,其中烃不易被土壤吸附的部分能渗入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石油中的某些苯系物质和多环芳烃具有致癌、致病变和致畸形等作用。这些污染土壤中的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在人体中积累,当积累的量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时,则严重危及人体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二、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特点及机理

2.1原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吸收、转化降解或清除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处理技术之一,被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推荐作为原油污染土壤修复的首选措施[9]。1989年石油公司的油轮在阿拉斯加海湾发生的溢油事故中,在采用热水清洗等方法无法奏效情况下,用原位生物降解法对污染的160km海滩的有效治理,初步显示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实用性[10]。目前,解决土壤石油污染的方法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成本高,且处理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或者仅仅使污染物从一个环境体系转移到另一个体系[11]。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学方法将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成CO2和H2O或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12]。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等优点备受学术界关注。

2.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机理

石油烃是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复杂混合物。链烷烃的代谢机理是脱氢作用、羟化作用和过氧化作用[13]。通常正烷烃的生物降解是由氧化酶酶促进行的,首先烷烃氧化成相应的伯醇,然后经由醛转化成脂肪酸,脂肪酸通过β-氧化降解成乙酰辅酶A, 后者或进入三羧酸循环, 分解成CO2 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或进入其他生化过程。链烷烃也可直接脱氢形成烯烃,烯烃再进一步氧化成醇、醛,最后形成脂肪酸; 或氧化成为一种烷基过氧化氢,然后直接转化成脂肪酸。有的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亚末端氧化形成仲醇,再依次氧化成酮、酯,酯水解形成伯醇和脂肪酸,再进一步氧化分解。一些微生物能将烯烃代谢为不饱和脂肪酸并产生某些双键的位移或产生甲基化,形成带支链的脂肪酸,再进行降解。

环烷烃是石油烃中难于被微生物降解的烃类。环烷烃没有末端甲基,它的生物降解原理和链烷烃的亚末端氧化相似,经混合功能氧化酶氧化后产生环烷醇,然后脱氢形成酮,再进一步氧化得内酯,或直接开环生成脂肪酸。

苯与短链烷基苯在脱氢酶及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经二醇的中间过程代谢成邻苯二酚和取代基邻苯二酚。后者可在邻位或间位处断裂,形成羧酸。

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首先通过微生物产生的加氧酶进行定位氧化反应。真菌产生单加氧酶,将氧原子加到苯环上,形成环氧化物,然后加入H2O产生反式二醇和酚;细菌产生双加氧酶,将两个氧原子加到苯环上,形成过氧化物,然后氧化成顺式二醇,脱氢产生酚。环的氧化是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限速步骤。不同的代谢途径有不同的中间产物,但普遍的中间代谢产物是邻苯二酚、2, 5-二羟基苯甲酸、3, 4-二羟基苯甲酸。这些代谢物通过相似的途径降解:环上的碳键断裂,经丁二酸、反丁烯二酸、丙酮酸,生成乙酸或乙醛。代谢产物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用于合成细胞成分,一方面也可氧化成CO2和H2O[14]。

2.3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特点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微生物起主导作用的方法,即在人为强化的条件下用自然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或人为投加外源微生物对环境中的石油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15-16]。微生物具有种类多、繁殖快、比表面积大、易变异等特点,因此微生物修复与传统物理、化学修复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 1) 成本低; ( 2) 修复效果优; ( 3) 污染物的氧化反应完全,不引起二次污染; ( 4) 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 5) 可进行原位修复处理,操作简单。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盐分、通气量、养分含量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 ,也可以通过生物强化修复,接种驯化获得的高效降解菌株( 菌群) 来提高土壤中石油的降解速率[17-18]。但是,该技术

对难降解化合物( 如高分子芳香烃类化合物和石蜡、沥青等物质) 的降解效果以及在采油区贫营养型土壤中的适用性等尚需深入研究。

三、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选择

3.1土著微生物的筛选

自然界中具有降解烃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约占微生物总数的1%,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存在,具有降解烃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可增加到10%[19]。对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起重要作用的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微球杆菌属( Micrococcus) 、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a) 、诺卡氏菌属( Nocardio) 、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 、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等,真菌包括木霉属( Trichoderma) 、曲霉属( Aspergillus) 和青霉属( Penicillium) 等。Sood 等从印度Digboi 冶炼厂油泥中分离获得1 株可降解石油烃的假丝酵母菌,该菌株可以在pH 值为3 的强酸性条件下 1 周内降解石油烃达75%[20]。司美茹等从山东胜利油田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 1 株石油降解菌,经鉴定该菌株为链霉属白孢类群,其药瓶培养的石油降解率为66.4%[21]。

通常微生物对石油中特定成分和结构有较强的专一性,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需要由多种石油烃降解菌协同完成。Richard 等通过富集培养获得7 株以柴油为碳源的石油烃降解菌,其中3 株菌对芳香烃和脂肪烃类物质有降解作用,4 株对石油烃类化合物无降解作用,但可以加速其余 3 株菌对石油的降解[22]。

崔志松等以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构建石油降解菌群,采用多种手段分析、比较降解菌纯培养和降解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及石油降解后产物的多元色谱图。结果显示构建的降解菌群中2种专性解烃菌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23]。

3.2构建基因工程菌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定向改造微生物菌株可获得工程菌。工程菌具有高效、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以同时降解土壤中多种石油

烃类污染物。1999年,Ckibe 等克隆了 1 株石油降解菌的醛脱氢酶( aldehyde de-hydrogenase) 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24]。2003 年,Colyshin 等成功破译了1 株石油降解菌的基因组[25]。2007年,我国首次完成了 1 株采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破译,揭示了其遗传信息并首次发现其重要代谢路径[26]。2011 年,段晓芹等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 1 株 3 -苯氧基苯甲酸降解菌,并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水解酶基因导入该菌,使其对甲氰菊酯及其中间产物的降解能力优于原始菌株[27]。

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结构是影响石油降解速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筛选获得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或菌群可以明显提高污染区修复效果。但是,目前工程菌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加之不同石油污染区的地理环境、水文气象等因素差异较大,微生物修复菌株的选择和菌群的组合也有所不同,使得微生物修复技术尚无统一的标准,大规模推广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生物强化技术

微生物强化( microbial augmentation) 是在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接种高效降解菌株( 群) 或增加营养盐、表面活性剂等方式提高微生物代谢活动以去除污染物的过程。Bento 等对自然衰减、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强化处理石油组分中重油和轻质油的降解率均达到70%以上,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28]。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生物强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生物量和酶活性[29-30]。刘其友等考察投加复合菌株CM-13是否能够加速生物修复进程以及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降解的影响因素,优化了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效果良好[31]。

郭超等研究表明高效石油降解菌可以使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类化合物快速分解,营养成分和石油烃浓度是石油烃降解菌生长的重要因素[32]。

Nikolopoulou 等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石油烃化合物的降解效率( 18 d 降解率达到96%) ,缩短微生物停滞期( 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 1 周内降解率达到80% )[33]。张坤等在油-盐混合污染耕地的耕作层中施加麦秸以强化微生物对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结果表明当麦秆添加量为5%时,土壤中细

菌和真菌生物量最高,45 d 后,石油烃降解率达到75%[34]。

石油及其加工产品通常以非水相液体污染土壤,利用多孔性物质固定微生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养分和水以强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Liang 等利用活性碳和沸石作为载体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和石油烃降解率[35]。刘媚媚等以活性炭纤维为固定化载体强化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结果发现石油去除率平均提高26%[36]。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修复技术之一,学术界对于它的修复效果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利用真菌、细菌单菌株和真菌菌群强化石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降解,萘、蒽、菲及大分子芳香烃类化合物的降解速率无显著变化[37]。微生物强化实质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反应的进程受菌株( 群) 的多样性、环境的异质性和临界参数( 如湿度、生物捕食作用和生物利用率等) 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污染区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才能发挥生物强化的修复效果。

五、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环境补充经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在优化的环境条件下,加速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微生物修复按修复的地点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5.1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5.1.1土壤堆腐法

土壤堆腐法是一种和土地耕作法相似的生物修复过程,与土地耕作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加入了土壤调理剂,以提供促进微生物生长和石油生物降解的营养元素,促使天然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加入的物质或调理剂,可以是堆肥产物、市政污泥、牛粪、壳质素、农作物、植物茎秆、锯屑、发酵残渣和腐植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廉价的,有些甚至是废弃物,将这些物质用于土壤修复,既可达到修复目的,还有效降低了修复成本[38]。Sarker 等[39]研究,在柴油污染土壤中添加果蔬及菜园下脚料等堆肥的处理效果,12周后土壤含油量下降了85%。Wan Nam koong等[40]在柴油污染土壤中分别添加污

泥和有机肥料堆肥的修复效果,石油烃(TPH)的降解率,超过95%。

20世纪80-90年代,国外开始尝试用堆肥法处理土壤中有机物,目前,该方法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1.2生物通气法

生物通气法[41]是一种强迫氧化的微生物降解方法,被称为土壤修复革命性技术。在污染土壤上至少打2口井,安装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排入土壤中,然后抽出,土壤中挥发性的有毒有机物也随之去除。同时,也为促进原位生物降解创造好氧条件。其优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设计、安装简便易行;应用范围较宽,不仅能清除挥发组分,还能用于半挥发组分及重组分有机物最终产物是CO2、H2O和脂肪酸,环境副作用小。1988年底,生物通风技术首次应用在美国犹他州的空军基地,处理约90t航空燃料油的泄漏污染,生物降解达到85%-90%[42]。1992-1995年,美国空军部已在130多个地点应用了生物通风进行土壤修复。张丙印等[43]通过建立气体渗流场、污染物相间交换以及污染物随气流场运移3个主要过程的物理和数值模型,对生物通气修复系统清除污染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王喜等[44]通过测试污染物在不同均质土质中的扩散速,结合试验现场土壤的土质条件和含水率,探讨了优化场地生物通风流量的方法国外学者对生物通风的修复研究,目前,原位生物通风修复方法主要集中在生物通风数值模拟模型开发、优化及其在现场修复系统设计、运行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

5.2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异位生物修复主要包括现场处理法、预制床法、堆制处理法、生物反应器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5.2.1预制床法

预制床法是指在不泄漏的平台上,铺上石子和沙子,将受到污染的土壤以15-30cm的厚度平铺其上,加入营养物和水,必要时也可加一些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土壤补充氧气,以满足土壤中微生物生长需要。这一技术被视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45]通过添加有机肥、调理剂、接种烃降解菌以及搭建温室等方式对某油田的含油污泥进行了大规模的预制床生物修复,结

果表明,经过230d的修复,不同修复处理油泥中的油和脂含量降低了46.3%。

5.2.2堆制处理法

土壤的堆制处理就是将受污染的土壤从污染地区挖掘起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大的地域扩散.运输到一个经过处理的地点(布置防止渗漏底,通风管道等)堆放,形成上升的斜坡,并进行生物处理。堆制法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新型替代技术。堆制处理过程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降解,多环芳烃的降解随着苯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多环芳烃的初始浓度提高约50倍时,除荧、蒽外,其他多环芳烃的降解随着污染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5.2.3生物反应器法

生物反应器法是将污染土壤置于一专门的反应器中处理。生物反应器一般建在现场或特定的处理区。通常为卧鼓形和升降机形,有间隙式和连续式两种。因为反应器可使土壤与微生物及其他添加物如营养盐,表面活性剂等彻底混合,能很好的控制降解条件,因而处理速度快,效果好。生物反应器处理的过程为:先挖出土壤与水混合为泥浆,然后转入反应器。为了提高降解速率,常在反应器先前处理的土壤中分离出已被驯化的微生物,并将其加入到准备处理的土壤中.

5.2.4厌氧生物修复法

修复受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已开发了生物堆层、堆肥及土壤泥浆反应器等好氧修复工艺,但分离获得某些降解菌时。一些降解菌伴有产生高生态风险的产物。最近的研究表明以厌氧还原脱氯为特征的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很大的潜力。

六、结语

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存在的数量及状态、周围的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近几年国内外在研究石油烃类污染物生物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各种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纯化研究比较散乱,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相对不足。此外,还应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比如微生物与动植物协调作用、生命科学与地球物理化学有机结合等。最后应注重新技术的工业化。

参考文献

[1]卢升高. 环境生态学[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23-224

[2]詹研. 中国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 30( 3) : 91-93, 96.

[3]程国玲, 李培军.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J].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 6) : 91-96.

[4]Mashalash K, Amir H C, Majid T. Effects of crude oil contaminationon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clayey and sandy soils[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7, 89( 3/4) : 220-

229.

[5]吴伟林, 张秀霞, 赵朝成, 等. 生物强化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纵向分布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 10) : 2321 -2326.

[6]李洪梅, 郜玉环, 江丽华, 等. 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油菜产量、土壤中石油烃残留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7) : 382 -385.

[7]王小雨, 冯江, 王静. 莫莫格湿地油田开采区土壤石油烃污染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09, 30 ( 8) : 2394-2401.

[8]Zappi M E, Rogers B A, Teeter C L, et al. Bioslurry treatment of a soilcontaminated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6, 46( 1) : 1-12.

[9]Singh C, Lin J.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esel oil degrading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in Kwazulu Natal, South Africa[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7(12):1927-1932

[10]Valentina murgina, Mikhail Arinbasarow. Bioremediation of oil pollute aquatic system and soil with novel preparation[J]. Bioremediation, 2000,11:385-389

[11]Perelo L W. Review: in situ and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in aquatic sedimen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7, ( 1/3) : 81 -89.

[12]T V Otokunefo, C Obiukwn. Impact of refinery effluent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water body in the Niger Delta[J].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aearch,2005,3(1):61-72

[13]张子间,刘勇弟,孟庆梅, 等.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环保, 2009,29( 3): 193

[14]TaoYing, Bentley W E, Thomas K, et al. Wood regiospecific oxidation of naphthalene and fluorene by toluene monooxygenases and engineered toluene 4-monooxygenases

of Pseudomonas mendocina KR1[J]. BiotechnolBioeng, 2005, 90(1) : 85~94 [15]吴凡, 刘训理.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土壤, 2007, 39( 5) : 701-707.

[16]吴作军, 卢滇楠, 张敏莲, 等.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化工进展, 2010, 29( 5) : 789 -795.

[17]Kim S J, Choi D H, Sim D S, et al. Evaluation of bioremediation ef-fectiveness on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and[J]. Chemosphere, 2005, 59( 6) : 845 -852. [18]Capelli S M, Busalmen J P, de Sánchez S R.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of a mineral -base contaminated waste from crude oil extrac-tion by indigenous

bacteria[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1, 47( 4) : 233 -

238.

[19]甄丽莎.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8) :321-324.

[20]Sood N, Lal B. Isolation of a novel yeast strain Candida digboiensisTERI ASN6 capable of degrading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acidiccondi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 5) : 1728 -1736.

[21]司美茹, 江翠翠, 李桂芝, 等.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菌Z1a -B的分离鉴定与调控效应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 4) : 28-33, 39.

[22]Richard J Y, V ogel T M. Characterization of a soil bacterial consorti-um capable of degrading diesel fuel[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1999,

44( 2 /3) : 93-100.

[23]崔志松, 郑立, 杨佰娟, 等. 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降解石油的协同效应[J]. 微生物学报. 2012, 50(3): 350-359.

[24]Okibe N, Amada K, Hirano S, et al. Gen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from a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um, strain HD-1[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1999, 88( 1) : 7 -11.

[25]Golyshin P N, Martins Dos Santos V A, Kaiser O, et al. Genome sequence completed of Alcanivorax borkumensis, a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um that plays a global

role in oil removal from marinesystem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3, 106( 2

/3) : 215-220.

[26]Lu Feng, Wei Wang, Jiansong Cheng, et al. Genome and proteome of long-chain alkane degrading 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isolated from a

deep-subsurface oil reservoir[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104(13):5602-5607 [27]段晓芹, 郑金伟, 张隽, 等. 3-PBA 降解菌BA3的降解特性及基因工程菌构建[J]. 环境科学, 2011, 32( 1) : 240-246.

[28]Bento F M, Camargo F A, Okeke B C, et al. Comparative bio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diesel oil by natural attenuation,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 96( 9) : 1049-1055.

[29]Towell M G, Paton G I, Semple K T. The biodegradation of cable oilcomponents: Impact of oil concentration, nutrient addition and bio-augmenta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1, 159 ( 12 ) : 3777-3783.

[30]Teng Y, Luo Y M, Sun M M, et al. Effect of bioaugmentation byParacoccus sp.

strain HPD-2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removal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an aged contamina-ted soil[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 10) : 3437-3443.

[31]刘其友, 赵朝成, 申宪伟,等.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1, 21(2) :8-11

[32]郭超, 黄廷林, 唐智新, 等. 西北黄土地区现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 33( 10) : 5-8.

[33]Nikolopoulou M, Kalogerakis N.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of crudeoil utilizing lipophilic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biosurfactants andmolasses[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8, 56 ( 11 ) : 1855-1861.

[34]张坤, 徐圆圆, 花秀夫, 等. 麦秸强化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及场地试验[J]. 环境科学, 2009, 30( 1) : 237-241.

[35]Liang Y T, Zhang X, Dai D J, et al. Porous biocarrier-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9, 63( 1) : 80 -87.

[36]刘媚媚, 金腊华, 李文松, 等. 一株石油降解菌的活性炭纤维固定化研究[J]. 环

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10) : 48 -51.

[37]Silva I S, dos Santos E da C, de Menezes C R, et al. Bioremediation of a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 by native soil micro-biota and bioaugmentation with

isolated microbial consortia[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 20) : 4669 -

4675.

[38]王庆仁, 刘秀梅, 崔岩山, 等. 土壤与水体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4,21(1):159-163

[39]Dibyendu Sarkar , Michael Ferguson, Rupali Datta,et al.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contaminated soils: comparison of biosolids addition, carbon

supplementation, and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1): 187–195

[40]Wan Namkoonga, Eui-Young Hwangb, Joon-Seok Parka,et al.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contaminated soil with composting[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119(1):23–31

[41]段云霞. 生物通风(BV)法去除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42]Robert E. Hincheea, Douglas C, et al. Enhancing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hrough soil venting[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1,27(3):315–325

[43]张丙印,王昆泰,师瑞锋. 土壤中可挥发污染物抽气清除法的数值模拟岩土力学[J] 2004,25(4):544-548

[44]王喜,陈鸿汉,刘菲,等. 依据VOC浓度变化优化场地SVE 通风流量的研究[J]. 环境工程,2008,26:192-195

[45]刘五星, 骆永明, 余冬梅,等. 油泥的预制床修复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J]. 土壤学报, 2010,(04) :69-72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缓冲动力学系统,承载着环境中50%~90%的污染负荷[1-2]。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企业等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等用量的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明显高于其背景值,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难降解,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进入到农牧产品中[3],从而影响产出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潜在威胁人体健康[4]。本文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简单介绍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矿山开采、冶炼、电镀以及制革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盲目追逐经济利益,轻视环境保护,再加上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等的大量使用,我国土壤中Pb、Cd、Zn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据报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100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Pb、Cd、As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状况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据农业部对我国24个省市、320个重点污染区约548 万hm2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万hm2,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与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量与总面积的80%以上,尤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一、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种类 自然界中能够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有数百种,70多属,主要是细菌、真菌和藻类三大类型的生物。 表1 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种属 细菌真菌藻类 无色杆菌属枝顶孢属双眉藻属 不动杆菌属曲霉属鱼腥藻属 芽孢杆菌属金色担子菌数小球藻属 色杆菌属假丝酵母属衣藻属 诺卡氏菌属镰刀霉属念珠藻属 放线菌属青霉菌属紫球藻属 ……… 按照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分类,可将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分为土著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两大类。 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产生的一类集亲水基和疏水基于一体、具有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 分类典型产物 中性脂类甘油单脂、聚多元醇、其他蜡脂 磷脂/脂肪酸磷脂酰乙醇胺 糖脂糖酯、糖醇酯、糖苷 含氨基酸脂类脂氨基酸、脂多肽、脂蛋白 聚合型脂多糖、脂-糖-蛋白复合物 特殊型全胞、膜载体、Fimbriae 生物表面活性剂优点:1较低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2无毒或低毒,对环境友好;3可生物降解;4极端环境(温度、pH、盐浓度)下具有很好的专一性和选择性;5不致敏、可消化、可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添加剂;6结构多样,可用于特殊领域 三、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机制

1.微生物吸收疏水性有机物的机理 图1 微生物吸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4种摄取途径微生物吸收疏水性有机物的模式有4种:1微生物吸收其附近溶解于水相中的烃类;2细胞直接与石油烃接触。这种作用可以通过改变菌毛或细胞表面的疏水性部分的改造进行调控,提高对有机物的吸附;3通过细胞直接与分散在水相中的石油烃的微米或亚微米液滴接触来吸收;4强化吸收模式,即由于细胞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或乳化剂使烃的水溶性增强,微生物表面的疏水性更强,使细胞与烃接触。 丝状真菌主要通过菌丝的吸收作用摄取石油烃。 2.微生物细胞膜转运烃机理 微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降解作用是由细胞酶引起,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步骤。首先化合物在微生物细胞膜表面吸附(动态平衡过程);其次吸附在细胞膜表面的化合物进入细胞内;最后化合物进入细胞膜内与降解酶结合发生酶促反应(快速过程)。 参与第1个步骤还有表面活性剂。 石油进入细胞方式:非特异性接触,被动运输方式。 3.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机制 石油类物质+微生物+O 2+营养物质→CO 2 +H 2 O+副产物+微生物细胞生物量 微生物利用石油烃类作为碳源和能源,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将石油污染物最终矿化为无害的无机物的过程。 途径:烷烃→醇→醛→脂肪酸→β氧化乙酸盐→CO 2+H 2 O+生物量 四、典型石油烃的降解途径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 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金属元素;污水灌溉;酸沉降;固体废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Eh 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几种典型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综述_徐铁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 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土壤介质是非均质的集合体,结构复杂,大量有机、无机胶体和氧化物相互交错、混杂,介质表面上的存在电场和剩余力场,具有巨大的表面能,能与土壤液、气相中的离子、质子、分子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土壤中的生物体系非常丰富,包括微生物区系、微动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其中尤以微生物最为活跃。土壤生物使土壤具有生物活性,是土壤形成、养分转化、物质迁移、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参与者。此外,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土壤在这些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氧化-还原特性。土壤的这些性质,使土壤具备了一定的自净能力。 虽然土壤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但是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在数量和速度上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即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终将会导致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在中国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些污染场地的存在带来了双重问题:一方面是环境和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是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此问题最直接方法是场地修复[1]。 1土壤修复技术 1.1几种典型的土壤污染问题 1.1.1重金属污染采矿、冶金和化工等工业排放的三废、汽车尾气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都是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按生物化学性质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对作物以及人体有害的元素,如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因此,必须减少这些元素的含量使其不超过环境的容量;第二类,常量下对作物和人体有益而过量时出现危险的元素,如铜、锌、铬、锰及类金属硒等,应控制其含量,使其有益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 1.1.2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是指在石油的开采、炼制、 贮运、使用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多集中在20cm 左右的表层。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落地油和油田的接转站、联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隔油池的底泥,炼油厂含油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油泥,也是我国油田土壤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土壤中石油主要成分为C15-C36的烷烃、多环芳香烃、烯烃、苯系物、酚类等,其中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多达30种。 1.1.3化肥污染化学肥料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不仅是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更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主体。在粮食增产中花费的贡献率在40%-60%,稳定在50%左右,但是化肥中的有毒重金属、有机物以及无机酸类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1.4农药污染据初步统计,我国至少有l300-1600 万hm 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 造成土壤农药污染的主要是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据2000年国家质检总局数据,全国47.5%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因农残超标被退回的出口农产品金额达74亿美元。 1.2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现有污染土壤的修复途径包括:第一,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第二,通过固化或钝化作用改变污染物的形态从而降低在环境中的迁移性;第三;从土壤中去除[2]。下面介绍几种土壤的修复技术: 1.2.1物理修复治理污染土壤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仅仅限于物理法和化学法。如早期的焚烧法、换土法以及隔离法等都要求高温、人力以及机械设备等,不仅成本很高,最主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这些处理方法仅仅是使污染物发生了转移,对这些污染物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目前这些方法仅仅应用于处理一些突发的紧急事件。而现在出现的一些经济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电修复法、土壤气相抽提法及CSP 法、热解析法等。 电修复法:将电极插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或土壤区域,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形成直流电场,则土壤中的离子和 —————————————————————— 作者简介:徐铁兵(1973-),男,河北辛集人,工学硕士,高级工程 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和固体废物资源化。 几种典型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综述 Overview on Several Typical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徐铁兵XU Tie-bing ;梁静LIANG Jing ;孙玉艳SUN Yu-yan (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050037)(Hebei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37,China ) 摘要:土壤污染是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处理污染土壤常用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 以及其研究进展。由于各种修复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为了克服单一方法的缺点,发挥不同修复技术的长处,对加强研发污染 土壤的综合修复技术提出了几方面建议。 Abstract:Soil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urrent physical 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n and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ir research in soil pollution treatment at home and abroad.Because each one has its good points and limitations,therefore,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a single method,play th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remedi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石油烃;持久性有机物(POPs );土壤修复技术Key words:soil pollution ;heavy me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soi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13-02 ·313·

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概括介绍了土壤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着重介绍了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 第一章前言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污染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土壤中普通存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通过化肥及农药的大量施用、污水灌溉、大气沉降、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的事故性泄露等多种途径进人土壤系统,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地表水及地下水次生污染,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学界的广泛关注[1]。例如多氯有机物DDT带来的环境污染[2];农用污泥造成土壤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3];农用地膜导致土壤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4]等。因此,土壤有机污染的清洁与安全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环境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电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等[5]。 第二章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类型与方法 2.1生物修复方法 2.1.1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生物修复是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技术。Hamer[6]将生物修复的概念定义为:“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生物修复包括两方面内容:(1)利用具有特殊生理生化功能的植物或特异微生物在原位修复污染场所(土壤或水体);(2)应用生物处理或生物循环过程,通过精心设计与合理应用阻断或减少污染源向环境的直接排放,将过去曾受到污染的场所通过生物过程得以恢复,或清除新近排放的污染物。 土壤的治理技术按处理种类分物理治理方法、化学治理方法、微生物治理方法及植物治理方法等。其中生物修复主要指后两种。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处理、修复技术大致可分成3类[7]:(1)植物对污染物修复;(2)微生物对污染物修复;(3)植物-微生物的联合修复。按处理空间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和异位生物修复(Ex-situ bioremediation)2种。原位生物修复是指对受污染的介质(土壤、水体)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污染地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被污染地自身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和人为创造的合适降解条件;异位生物修复是指将被污染介质(土壤、水体)搬运和输送到它处进行生物修复处理。 2.1.2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修复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 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

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演示教学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 修复技术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更新时间:09-8-27 12:51 内容提供: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所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 石油主要是有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包括饱和烃、芳香烃类化合物、沥青质、树脂类等。还含有少量的O、N、S等元素,其中的芳香类物质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双环及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毒性更大。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于这些设施附近的地面;石化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也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随后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部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都发生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影响着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生物降解和光降解。 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同时石油、天然气本身就含有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物质,一旦发生井喷或泄漏,将对生活在油气田附近的人和动物构成致命威胁(如重庆开县发生的井喷,造成将近400人死亡,大面积土壤被污染)。石油管道的泄漏也会严重破坏生态,据一位美国环保人士估算,如果阿拉斯加陆地石油管道发生泄漏,至少会形成半英里宽、30英里长的污染带,由于石油会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

地表生态,遭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会寸草不生。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石油烃类进入动物体内后,对哺乳类动物及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土壤的严重污染会导致石油烃的某些成分在粮食中积累,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石油化工总体上来说,可分为炼油工艺、乙烯工艺及化纤工艺三部分。 炼油工艺是龙头,以石油炼制为主题,生产燃油及化工原料。主要包括常减压蒸馏、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裂化、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气体分馏、连续重整—芳烃联合、制氢、PSA、MTBE、丁烯-1、延迟焦化等装置。 乙烯工艺为中间原料生产链,生产各类石化原料及产品。主要包括乙烯裂解、汽油加气、芳烃抽提、丁二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丙烯酸及脂、丁辛醇、聚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苯乙烯、丙烯腈、丁苯橡胶、顺丁橡胶、ABS树脂等装置。 化纤工艺主要以石油化工原料为主来生产化纤产品。主要包括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聚酯、环已烷、醇酮、己二酸、尼龙66等装置。 以上石油化学工业的污染物除常规的COD、BOD5、SS外,还有其本身的特征污染物,包括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氢化物、苯、NH3-N等。乙烯、丙烯、环氧乙烷、甲醛、苯、甲苯、丙烯腈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石油及其产品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石油污染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很多的石油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措施、政策。 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土壤修复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及任务,并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普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强调:做

全球土壤污染及修复技术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全球土壤污染及修复技术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来源: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作者:纪冬丽 【导读】随着含砷金属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砷化学制品及农药的使用、木材防腐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和非法倾倒等,使得土壤中砷浓度日益增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土壤砷污染,土壤砷污染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已不容忽视。 随着含砷金属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砷化学制品及农药的使用、木材防腐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和非法倾倒等,使得土壤中砷浓度日益增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土壤砷污染,土壤砷污染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已不容忽视。土壤砷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据Allaway估算,进入土壤的砷如果只通过植物吸收使其在土壤中消失的时间为100a,因此土壤一旦遭受砷污染其治理难度大且周期长。据统计中国土壤中砷浓度的平均值为11.2mg/kg,约为世界平均值(6mg/kg)的2倍,我国土壤砷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为此2011年国务院批文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将砷列为第一类重点防控污染物。针对土壤砷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土壤中砷的污染浓度、污染范围及赋存形态等,并开展了修复研究。笔者综合分析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土壤砷污染的现状、修复技术以及研究方向等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1、土壤砷污染现状 1.1 国外土壤砷污染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土壤砷污染程度十分严重。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的规定,砷在土壤中的浓度限值为24mg/kg。土壤砷污染来源十分广范,主要由一些人为活动导致,包括杀虫剂的使用、除草剂和磷酸盐肥料的施放、半导体工业的发展、采矿和冶炼、制造业、燃煤、木材保存剂等。欧洲表层土壤中砷浓度的平均值为7.0mg/kg,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砷的背景值差别很大。世界上不同砷污染地区土壤中的砷浓度见表1。 表1 砷污染地区土壤中砷浓度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土壤修复技术汇总

目录 一、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 1. 总体情况............................................................................................................................ 2. 污染物超标情况................................................................................................................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 4. 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 5.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1 典型的土壤污染问题 ......................................................................................................... 1.1 重金属污染 ............................................................................................................ 1.2 石油污染 ................................................................................................................ 1.3 化肥污染 ................................................................................................................ 1.4 农药污染 ................................................................................................................ 2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2.1 物理修复 ................................................................................................................ 2.2 生物修复 ................................................................................................................ 2.3 化学修复 ................................................................................................................ 3 各土壤修复技术优缺点比较表 ......................................................................................... 4 土壤修复的产业链条 ......................................................................................................... 三、土壤修复企业 .......................................................................................................................... 1 土壤修复工程企业及其常用技术 ..................................................................................... 2 土壤修复行业2017年部分工程项目一览 ....................................................................... 四、运营模式 .................................................................................................................................. 1 污染方付费模式................................................................................................................. 2 受益方付费模式................................................................................................................. 3 财政直接出资方式............................................................................................................. 4 财政出资回购方式(BT模式) ....................................................................................... 5 PPP模式 ..............................................................................................................................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石油就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为“工业的血液”。近些年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厂,涉及面广,有研究者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主要就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其组成复杂,含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如卤代烃、苯系物、苯胺类、菲、苯并[a]芘等)。土壤作为人类、动植物与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就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参与转化、迁移与积累等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土壤安全事关人类食品安全。石油一旦进人土壤,将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已公布的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尤其就是石油污染物已成为导致土壤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我国,勘探与开发的油气田有4 0 0多个,覆盖面积达3、2 X 105 km2,其中约4、8 X 106 hm2 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我国部分油田周边石油污染状况,其周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 TPH ) 质量分数已经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对人居安全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石油污染土壤形势严峻,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土壤石油污染:就是指原油与石油产品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其数量与速度超多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它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其累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与土壤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石油的泄露与溢油: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与联合站等,原油 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与这些设施附件的地面;产品的开采与运输业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发生井喷或泄露,也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 ?含油固、液体废气无的随意处置:油气的开采与运输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天然气的开 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她的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 ?含油污水的灌溉与农用药剂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理, 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会污染水体,该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污染,另外某些农用药剂也会污染土壤。 ?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的有机物污染,另外大气沉降也 会导致土壤污染。

论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论中国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一、土壤修复 (1)土壤修复的基本情况 ①土壤修复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土壤污染指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向土壤系统排放后,当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会破坏土壤成分结构的平衡和土壤功能,乃至出现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成分可以划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包括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有机溶剂、合成洗涤剂等造成的污染。按照受污染土地的类型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场地污染、油气田污染、矿区污染和农田污染。按照污染源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土壤修复则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2)我国土壤修复的发展状况 ①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关注起步较晚。为了调查中国土地污染的现状,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耗资 10 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及其预防措施的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农业用地的调查。 2014 年 4 月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但对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仍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相关的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也是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和欧美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体系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有关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a.工农业粗犷发展导致耕地土壤和城市场地污染问题 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粗犷式发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工业和农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及时重视其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治理,从而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从工业污染角度看,土壤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选矿厂、冶炼厂、铅蓄电池厂、氯碱厂等工业工厂的废物排放;非金属砷和硒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电子工业等;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油石化、煤化工、农药等行业。从农业土壤污染角度看,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农业迅速发展,由于相应环境监管与保护措施的缺失,各地普遍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其中,尤以率先发展工业实现经济起飞的东部和中部较为发达地区为甚。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 320 个,约 548 万公顷。从不同的土地类型来看,关数据显示,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有近 2,000 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受矿区污染的土地面积达到 200 万公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总3页)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为“工业的血液”。近些年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厂,涉及面广,有研究者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主要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其组成复杂,含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如卤代烃、苯系物、苯胺类、菲、苯并[a]芘等)。土壤作为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参与转化、迁移和积累等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土壤安全事关人类食品安全。石油一旦进人土壤,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已公布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尤其是石油污染物已成为导致土壤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我国,勘探和开发的油气田有4 0 0多个,覆盖面积达 3. 2 X 105 km2,其中约4. 8 X 106 hm2 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我国部分油田周边石油污染状况,其周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 TPH ) 质量分数已经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对人居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石油污染土壤形势严峻,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土壤石油污染:是指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其数量和速度超多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它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其累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和土壤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石油的泄露和溢油: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 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与这些设施附件的地面;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业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发生井喷或泄露,也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 ?含油固、液体废气无的随意处置: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天然气的开采过 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的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 ?含油污水的灌溉和农用药剂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理,直 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会污染水体,该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污染,另外某些农用药剂也会污染土壤。 ?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的有机物污染,另外大气沉降也会导 致土壤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方法: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土壤污染治理 (7) 修复技术 (9) 热力学修复 (9)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焚烧法 (10) 土地填埋法 (10) 化学淋洗 (10) 堆肥法 (10) 植物修复 (10) 渗透反应墙 (10)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 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 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 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 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 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 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 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 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 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 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 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 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是针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而言的。它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