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提纲

文学概论考试提纲
文学概论考试提纲

文学概论考试提纲

绪论

一、文学概论的认识

文学概论通常又称文学理论基础,文学基本原理,顾名思义,这门课程,就是要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介绍文学的基础知识。

二、如何学习文学概论

1、联系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培养思辨能力

2、独立思考能力,破除迷信

3、开放视野,积极寻求新的视角

第一章、文学的特征

一、文学的形象性

1、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本质

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理性、艺术

例证:毛泽东和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与《阿Q正传》

2、理性与艺术认知的区别(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

科学概括,使用抽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具有功利性、抽象方式、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对象:社会生活分门别类

“审美”方式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1)无功利性所谓无功利性也称无利害,指“非物质的实用功利,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既不寻求经济的、或政治的实际利益,也不是为了直接达到科学求知的目的。

(2)文学的直接形象性,从表现方式看,文学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即在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整个过程中也即构思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形象。以形象或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高尔基:“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3)从态度看,在反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观情感

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4)反映对象:生活的整体不可分割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的另一表现便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

结论:相同点:

(1)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都遵循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同点

抽象思维偏重于认知,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审美,是艺术家的心理表现。

3、形象的涵义与特征

涵义:(1)形象一词的本意就是形体相貌,“有形”

(2)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反映生活。文学是“新造的世界”,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包含了作家浓郁的主观色彩。

结论:(1)文学形象必须按照生活中事物的本来面目描写,给读者以真实可感的感受。

(2)生活中存在的人、事物的描写必然存在作者的主观思想,是作家用心灵锻造现实世界的结果。

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创作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思想的主体。

特征:(1)个别、具体、生动

(2)主客观的产物:凝结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诗圣必有圣人之心,而后才能有圣人之作。(亦人亦诗)

二、文学典型

1、典型的含义

典型与一般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文学形象,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区别:典型是优秀的文学形象,是高度的个性化与深刻的共性的结合。

2、关于“典型”的两种偏向

(1)个性即典型(18世纪以后歌德、康德,达尔文主义的反动)

个性要能反映出时代的共性,恶劣的个性化不能发映出共性的东西。(赵本山前后期小品,小沈阳无内容的搞笑)

(2)共性即典型(让·萨特,文革样板戏,“类型说”)

3、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的个性反映出社会的共性)

以鲜明、生动、独特的个性,概括反映某一类人的共性,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

什么是个性和共性:

个性: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而又鲜明的性格特征(环境、生活)

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只有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人物个性才能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共性:是人和社会的本质:阶级性、民族性、文化性

关系:(1)密不可分、浑然一体(1)有机性、丰富性

环境:(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现实生活中围绕着人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典型环境的内涵:此三者必须有机结合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作品所具体反映的现场环境;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者萨特的戏剧《间隔》写道:“地狱就是他人。”环境最重要的便是人物关系。

(1)由生命态度的角度出发审视一切。

(2)对个体生命尊重,由上而下,弥漫整个社会。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辩证关系)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环境,环境与人物不可截然分开。(卞之琳《断章》)

环境决定人物性格,特定环境影响和决定特定人物性格,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物性格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环境,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命”、“运”:命是先天的,不可改变,如出生环境、性别等,而运可由自己掌控。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手段和工具的不同。

共同点:用形象反映生活,体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区别点:使用的艺术材料、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

艺术四大类: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雕塑、绘画)、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2、语言艺术的特征

(1)形象的间接性(认识文字;理解文字涵义;生活及理解生活;要有想象力)

(2)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①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场景、心灵);②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明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梵高《向日葵》客观现实+主观思想)

第二章文学与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1、文学的起源

(一)古希腊的“摹仿说”

1、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的摹仿说

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有的人间音乐都产生于对天体音乐的摹仿。

2、唯物主义的摹仿说

文学艺术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摹仿

(二)游戏说

康德:文学是自由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

席勒:自由是利用剩余时间和精力去创造自由的天地(小孩——游戏、成人——文学)(三)魔法说(巫术说)

原始人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宗教。(法·雷纳克、日《源氏物语》)

(四)心灵表现说

文学艺术起源于人们的本能。(弗洛伊德)

艺术起源离不开宗教,天生的跃动形成了宗教的雏形。(厨川百春)

此假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最大

排遣被压抑的欲望的两种方式:梦(被动)和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象征(主动)。

“诗歌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

(五)劳动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对社会劳动的反映。

1、劳动创造了人,语言和劳动共同推动人类发展;

2、文艺的内容是以劳动为主体的;

3、原始文艺的目的是社会劳动(组织劳动、交流经验)。

2、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

(一)两种对立的文艺观

1、唯心主义文艺观

低级文学是对生活的摹仿,高级文学是对理念的摹仿。

高级文学来源于灵感,是神灵的凭附,真正的文学不来源于社会生活。

柏拉图,神的凭附;王尔德唯美主义、象牙塔说(多进象牙塔,远离生活)。

2、唯物主义文艺观

社会存在影响文艺的形成。

“实在说”

但是唯物主义认为文艺与经济生活同步发展。

3、文学的“源”与“流”的问题

(一)问题的源起,何为“源”、“流”

“源”是指源头,生活经验是源,而别人的作品是流。

文学源是生活

(二)“源”与“流”的关系:

1、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根本

2、“流”是补充,是使文学发展壮大的条件(无“流”河流亦不可能壮大)

具体来讲:

1、只有通过了解、占有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没有生活,文学无从谈起;

2、在占有生活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继承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优良传统,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名博学之士;

3、所有文学艺术都必须是民族的,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作家应该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将个人生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民族文化为源,外国文化为流)

4、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一)生活真实

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一切人、事、物即生活真实

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不因是否被看见而改变。

(二)艺术真实

是指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生活自身的逻辑,通过艺术的加工而重新塑造的艺术形象,它必须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含义:

1、艺术真实与生活是吻合的;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

3、艺术真实离不开假想和虚构;

4、艺术真实必须饱含作者的理想与情感(内在的真诚与真实);

5、艺术真实离不开对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诗歌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

5、文学怎样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1)扎根于生活,了解熟悉生活(拓宽生活面)

(2)看到时代的内在规律

(3)作家进步的世界观是文学真实的必要条件

世界观:是一个人庞大而复杂的思想系统,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是人们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①一个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决定了他的世界观

②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化、机械化

③生命与反生命(恐惧是生命的压抑)

第三章文学的本质

一、文学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观理念(唯心);客观理念:绝对理念(意识形态:文艺→宗教→哲学)

公平是根据个人能力而实现的价值的完整体现。

1、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体现在:

①文学的精神品格及由此产生的美学风范和时代精神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时代的反映。

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讲,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政治、道德、法律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立刻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儒学、基督教)

庞大的上层建筑会或快或慢的变化

(1)不随旧经济基础消灭而消灭

(2)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不是派生物

发展文化都是在既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中国西化、天主教在俄罗斯)

4、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有时候不成比例

纵向:古希腊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横向: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法国认为封建国家,但是法国发生了启蒙运动英国没有。拉丁美洲文学艺术的崛起。

(2)文艺成就的历史既定性。

古希腊神话只能产生在古希腊,不可能产生在其他经济制度、环境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二)文学与上层建筑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①都属于上层建筑,都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实体政治(机构)、意识形态(政治学)

②政治在经济与文学中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精神、道德状况→哲学、宗教、文学…

(经济基础)(中介)(意识形态)

③文学与政治相互影响

A、文学对政治的影响:(1864年《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好莱坞大片)

B、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健康政治——兴盛、专制政治——凋残

2、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即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思考的概括和抽象认识。

①哲学对文学的影响:是通过对作家世界观的影响来完成的

泛神论、泛中心化

②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3、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随经济基础改变而改变。所谓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行为的规则与规范,是一种对生

命的认知。凡尊重生命都是道德的。

人→只是人

↓——打着道德的幌子践踏生命是伪道德

社会化→道德约束

①道德观念直接影响作家的文学创作

影响作家加之取向→文学创作→文学的审美风格

②文学是对道德的传播;

4、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感。

1、宗教对文学:

(1)正面和善的影响:

宗教是对生命及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与关怀,它对生命的呵护与爱成为贯穿其始终的精神,作者会将宗教情怀中的爱融入文学作品。

在形式上,宗教的风格特征也对文学有影响(道家的洒脱达观成就了庄子飘逸的文风)。(2)负面和恶的影响:

主要源于宗教的目的和方法的不科学和反动性,对有限生命的抹杀与漠视。

2、文学对宗教:

传播宗教和对宗教进行批判。

第四章文学的社会属性

一、文学的阶级性

1、文学的阶级性是由作家阶级意识决定的。

社会有阶级→作家从属于某一阶级→作家受阶级影响→观念具有阶级性→影响作家作品2、文学阶级性的复杂性:

(1)作为阶级成员的作家,其阶级意识并不单一

①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并不只是简单的存在

②作家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导致作家思想的复杂

(2)现实斗争的复杂性来看,阶级矛盾不断变化也导致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革命时期、文革时期

(3)文学反映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文学形象本身的复杂性也导致了文学阶级的复杂性读者解读

二、文学的人性

1、人性的含义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生命的自觉意识和存在形式。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生老病死、饮食男女)和人的社会属性。

2、阶级性与人性的关系

(1)阶级性是人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人生来是平等的,但是人最本质的属性即劳动,劳动需要创造性,要将自己的主体力量融入劳动中。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与人性共存。

超越阶级性的情感

第五章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读者可以从作家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中体会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学认识作用的特点:

(1)文学是能动的认识

(2)文学的认识作用不是单一不变的

(3)文学对社会的认识与历史、科学对社会的认识不同

文学的认识是美学的,更全面、本质化,而历史、科学是理性的,其认识更局限、更个体。(唯科学论、唯法论“一切都以科学为评价对象”是错误的)

二、文学的教育作用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三、文学的审美作用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文学真正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都是附着于审美之上的,原因在于审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文学三种作用间关系

1、文学若无审美性,便不成其为文学,其认识与教育作用也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2、没有认识和教育作用,文学的审美作用将失去支撑。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美是无目的性合目的性的统一。(康德)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R软件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专项复习 #一、矩阵与数据框 #1.生成特定的矩阵与数据框 #矩阵 #方法一 a=array(1:10,dim=c(2,5)) rownames(a)=1:2 colnames(a)=c("one","two","three","four","five") a dimnames(a)=list(1:2,c("one","two","three","four","five")) nrow=nrow(a) ncol=ncol(a) dim(a) #方法二 a=matrix(1:10,nrow=2,byrow=F) rownames(a)=1:2 colnames(a)=c("one","two","three","four","five")

a=matrix(1:10,nrow=2,byrow=F, dimnames=list(1:2,c("one","two","three","four","five")) ) #数据框的生成 df=data.frame( Name=c("Alice","Becka","James","Jeffrey","John"), Sex=c("F","F","M","M","M"), Age=c(13,13,12,13,12), Height=c(56.5,65.3,57.3,62.5,59.0), Weight=c(84.0,98.0,83.0,84.0,99.5) );df Lst=list(Name=c("Alice","Becka","James","Jeffrey","John"), Sex=c("F","F","M","M","M"), Age=c(13,13,12,13,12), Height=c(56.5,65.3,57.3,62.5,59.0), Weight=c(84.0,98.0,83.0,84.0,99.5)) Lst Lst[["Name"]] Lst["Name"] Lst[1] Lst[[1]] Lst$Name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达的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 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 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 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 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 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2.民间文学有什么价值? ①艺术价值: a.开启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幻想、现实)。神话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创造的浪漫主义最早在神话出现; b.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c.为人类文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异彩。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主要是:第一,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思潮以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二,通过文学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去分析和审视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考试目标和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品格,理解中西文学理论不同的特点,掌握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2)了解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3)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以及文学是“人学”的内涵,理解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现代语言观的内涵、语言艺术的特点,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4)掌握评价艺术真实的标准、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的划分,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有关事项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限:120分钟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20%,中等难度50%,较大难度30% 题型题量和分数分配:

(1)单项选择题:20% (2)填空题:10% (3)判断题:10% (4)名词解释题:20% (5)简答题:24% (6)综合思考题:16% 4、教学参考书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导论 1、考核知识点: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中西文学理论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边界和方法; (2)理解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二)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考核知识点: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文学是“人学”,艺术真实;文学形象的涵义,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艺术分类的原则,现代语言观的内涵,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语言艺

语言学期终考试复习提纲

1.INTRODUCTION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are: (1)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2)Phonology: it studies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3)Morphology: it studies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 (4)Syntax: it studies the rules which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 (5)Semantics: it studies meaning conveyed by language; (6)Pragmatics: it studie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If 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the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is mostly descriptive.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a synchronic approach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a diachronic one. ?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Langue: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abstract; stable. Parole: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concret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in several basic ways. (1)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2)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3)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 productivity, duality,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期末复习大纲 一,总论 1,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 从文化地理环境上,,西方文化源于多山环海的贫瘠之地—古希腊,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逐步形成了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和外向 型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维、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 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黄河流域 的广袤平原沃土,宗族血缘关系得到较完整的保留,逐步塑造了一种内向 型的民族性格、自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心理 特征。 从本质上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 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强的集体主义的“德性” 文化。 2,如何理解管理学界中所说的“商道即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性文化,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 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正人之学。中国管理哲学的原则、模式和 手段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之上,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而终于“正 人”的过程。 与西方管理哲学相比,包括儒道释在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在管理他人,做人 是做事的根本道理。这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差别。 3,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理论架构,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分五个层次:人性假设—管理主体—立身行事— 管理模式—管理境界。这是一个由主体向客体的逐步推展过程。 4,在构建中国管理体系时,怎么处理好东西模式综合的难题。 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目前大多来自于西方学学界,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重艺不重道,即把管理简单归结为制度化、定量化,不注重管理者的 自我修养;二,只知哈佛不知老祖宗,即只讲西方管理思想和案例分析,对中国管理艺术知之甚少。 正确的态度,是必须摒弃“全盘细化移植”的思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即“以我为主、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就是要从中国现在的国情、民情出发,尽快地构建适合于 中国国情、民情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 “汇通中西、熔铸古今”,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体系,除了丰富的社会管理 实践外,还必须认真地从西方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文化管理资源,根据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有辨别地吸收消化创新。 “自成一家”,走“综合创新”之路,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 寻找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配套资料)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学的范围 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3、民间文学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也有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2)历史追溯法 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3)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是系统地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也是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为了使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复习重点,特编写此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课时:5)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依据是什么?。 4.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时:4)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大基本观点、中国特色、当代性 2.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本体论

2.文学起源的劳动说以及其他得三种假说 3.了解几种主要的文学发展观 4.理解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5.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6.如何对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 7.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四种文艺理论形态的特点如何? 8.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话语、话语五要素、话语蕴藉 2.辨析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及相应的三种文学观念,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映三方面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出发认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当前社会)的文学活动 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推陈出新、人民性、美的规律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怎样理解今天的文学走向消费化的问题?

2020高等数学期末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理学、工学类专业Ⅱ)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机制、物理、电子、自动化、交通运输、 计算机、通讯工程、物管、物联、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材料、食品等许多理工科专业 的重要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运用微积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因此,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第六章微分方程 1、考试内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 2、考试要求: (1)掌握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解、特解,通解的概念。 (2)掌握一阶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掌握可降阶的特殊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法;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解法,了解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

解法。 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 1、考试内容:空间直角坐标;向量及其运算;空间的平面和直线方程,基本二次曲面。 2、考试要求: (1)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及其运算。 (2)掌握空间平面方程、直线方程,点到平面、点到直线的距离。 (3)平面、直线之间的夹角,相互关系。 (4)掌握几个常见的二次曲面。 第八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1、考试内容:多元函数基本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与隐 函数的导数;多元函数的极值、最值问题。 1、考试要求: (1)掌握多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偏导数、全微分概念; (2)能熟练计算偏导数,复合函数求导和隐函数求导; (3)掌握多元函数极值的求法,二元函数求最值问题。 第九章微分法的应用及方向导数 1、考试内容: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空间曲面的切平面与发线;方向导数与梯度。 2、考试要求: (1)掌握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的求法;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完整版北大中文系教材书目

北大中文系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科目出题范围) 已有 674 次阅读2010-2-8 09:58|个人分类:语言学习|关键词:北大北京大学中文系书目入学考试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包括:音韵、训诂、古代语法、古文字; 语言学理论; 文学理论,包括:基本原理、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史;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史; 文献学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不提供以往考试试题以及导师姓名,以下为中文系本科生各专业四年必修课程及所用教材,仅供参考: (加括号的课程或书目为2001年9月调整后“没有”列出的), “主要参考书”为调整后新增的。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 馆 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2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4)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63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三版)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8年3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理论语言学(无书目) 汉语史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 1980年6月 汉语音韵学(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年8月) 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 主要参考书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 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