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第27卷 第2期

2007年4月

航 空 材 料 学 报

J OURNAL OF A ERONAUT ICAL MAT ER I A LS

V o l 127,N o 12 A pr il 2007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张 昕1

, 刘顺华1

, 段玉平1

, 管洪涛2

, 温 斌

1

(1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85;21云南大学物理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基于单一吸收剂无法达到良好的微波吸收效果,利用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颗粒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吸收剂,并进行TE M 形貌表征,介电性能分析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炭黑属于电阻型损耗介质,主要呈球形多孔状;二氧化锰属于介电损耗介质,特殊的条形片状结构增加了电磁波在机体内的反射次数和散射截面,高电阻特性有效改善了吸波平板材料的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从而大大改善炭黑的微波吸收性能。关键词:二氧化锰;炭黑;介电损耗;微波吸收

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053(2007)02-0058-04

收稿日期:2006-03-16;修订日期:2006-06-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 o .50402025)作者简介:张昕(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磁波吸收材料。

隐身技术是一种能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

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随着隐身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隐身技术已成为各国在军事高技术竞

争中竞相争夺的一张重要/王牌0[1~3]

。改变飞机外形和机体采用吸波材料是实现飞机隐身的主要手段

[4~6]

,而吸波材料能否达到良好的吸波效果,吸收

剂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很长时间以来,炭黑以其良

好的导电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吸收剂的设计中[7,8]

,但是仍存在着吸收峰值小,吸收频宽窄等缺点。而二氧化锰是锰铁氧体吸波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铁氧体材料因其优良的低频吸波性能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结合以上两种材料,以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制备一种新型复合吸收剂,试图改善炭黑粒子的吸波效果,并希望能有助于今后复合吸收剂的研究。目前对二氧化锰掺杂炭黑电磁性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 实 验

1.1 实验制备

首先将炭黑在球磨机中球磨5h ,细化大块团聚体,然后在氩气保护下700e 加热2h,对炭黑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表面有机物,达到活化炭黑的目的

[8]

,

然后分别将炭黑(10vo%l ,20vo%l ,30vo%l ,

40vo%l )和二氧化锰(10vo%l )在球磨机中再次球

磨使之均匀混合,最后用超声震荡仪使其在环氧树脂中均匀分散,加入固化剂常温注模固化成型,制成200mm @200mm @3mm 平板试样,待测电磁特性。1.2 实验方法

炭黑和二氧化锰表面形貌采用J E M-100CX Ⅱ型高分辨率透镜进行测试。纯炭黑和二氧化锰的电磁参数采用同轴法兰法测试,测试频段为2~18GH z 。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利用H P8720B 网络分析仪在无回波暗室中采用弓形法进行测试,测试频段为8~18GH z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剂的形貌表征

图1为炭黑和二氧化锰颗粒形貌的TE M 照片。从炭黑的TE M 可以看出,结构主要呈球形多孔状,颗粒尺寸约为60nm 。从二氧化锰的TE M 可以看出,结构为条形片状团聚结构,颗粒尺寸约为100~150nm 。有文献可知,条状和片状的结构相比,球形具有更大的反射和散射截面[9]

,从而有利于增加电磁波在试样内部进行多次反射和散射的机率,使吸收剂对电磁波达到多次吸收。另外,炭黑和二氧化锰均为纳米颗粒,体内及界面中存在大量悬键,空位及空洞等缺陷,且粒径越小,缺陷越多,这会引起正负电荷分布的变化。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向两极移动,最后聚集在界面缺陷处,形成电偶极矩,产生空间电荷极化。与此同时,在纳米粒子体内及其庞大的界面中会存在相当多数量的氧离子空

位,这些空位有利于转向极化的产生[10]

。从而有利于对电磁波的损耗。

第2期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图1 颗粒形貌的TE M 照片

(a)炭黑颗粒;(b)二氧化锰颗粒

F i g .1 TE M m icrograph of parti culate

(a)CB pa rti culate ;(b)M nO 2particu late

2.2 吸收剂的介电性能

复介电常数E =E c -j E d 和复磁导率L =L c -j L d 是表征材料介电性能和磁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评定材料吸波性能的重要标准。其中E c 和E d 表示材料对电磁能量的存储能力,E d 和L d 表示材料对电磁能量的削减能力。为了使材料能够尽可能吸收电磁波,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如何尽可能地使入射电磁波进入材料内部而不被反射;第二,如何能够有效吸收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对于第一个问题,保证空气与材料之间阻抗匹配是关键,也就是材料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实部尽可能相等,即L c /E c 尽可能等于1;对于第二个问题,材料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虚部E d 和L d 应尽可能的大。

按照微波的传输理论分析,对于单层平面材料,电磁波从自由空间入射到材料界面的归一化输入阻抗Z 为:

Z =

Z i n

Z 0

=L

E tan h j 2P f t c

#LE (1)Z in 为材料阻抗,Z 0为空气阻抗,E =E c -j E d 为复介电

常数,L =L c -j L d 为复磁导率,c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t 为试样厚度,f 为入射电磁波的频率。吸收效果一般用反射系数R (dB)表示:

R (dB )=20log Z -1

Z +1

(2)

另外定义:

tan D e =E d /E c , tan D m =L d /L c (3)其中,D e 表示电感应场D 相对于外加电场的滞后相位,同样D m 为磁感应场B 相对于外加磁场的滞后相位。tan D e 表示介电损耗角正切,tan D m 表示磁损耗角正切,损耗角越大,对电磁波衰减越明显。

由文献[11]可知,炭黑和二氧化锰相对磁导率实部接近于1,虚部接近于零,磁损耗为零,说明炭

黑和二氧化锰均不是磁损耗介质,因此仅对电性能进行分析。图2示出炭黑和二氧化锰复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变化曲线。从图2可见,炭黑具有比较大的介电常数,加之高导电性,可知炭黑主要靠涡流损耗衰减电磁波,是一种电阻型吸收剂。而二氧化锰相对介电常数实部在9~12范围内,虚部仅在2~4范围内,损耗角正切在0.3~0.4范围内,实部和虚部随频率增加逐渐降低,损耗角正切随频率增加逐渐增加,由此推断,二氧化锰是一种宽频带介电型吸收剂,主要靠介电损耗吸收电磁波。2.3 二氧化锰掺杂炭黑的吸收特性

2.3.1 二氧化锰的掺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在10vo%l ,20vo %l ,30vo%l ,40vo%l 炭黑中分别掺杂10vo%l 纳米二氧化锰制备不同组分的试样,并与具有相同纯炭黑含量的试样进行比较。所得的吸波性能曲线分别对应于图3的a ,b ,c 和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炭黑中掺杂二氧化锰吸波性能较纯炭黑有所下降,在10vo %l ,30vo %l 和40vo%l 炭黑中掺杂二氧化锰,吸波性能较纯炭黑有很大提高。 这初步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原因:(1)二氧化锰颗粒条状和片状的特殊结构有利于增加和增大对电磁波的反射次数和散射截面,从而提高炭黑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2)二氧化锰影响炭黑导电网络的形成,改善复合材料的输入波阻抗;(3)二氧化锰本身对电磁波的吸收。

当加入10vo%l 炭黑时,由于含量较低,粒子之间的距离较远,此时形成链状导电通道的几率较小,这时隧道效应起主要作用,无法对电磁波进行大量吸收,加入纳米二氧化锰之后,条形片状结构增加了电磁波在基体内的反射次数和散射截面,使炭黑对电磁波进行多次吸收,从而增加吸波性能(图3a)。

59

航 空 材 料 学 报第27

图2 炭黑(a)和二氧化锰(b)的复介电常数曲线F i g .2 Co m plex per m ittiv ity of CB (a)and M nO 2(b)

图3 二氧化锰掺杂不同含量炭黑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F i g .3 E ffect o f reflecti v ity loss w it h d ifferent content of CB doped w it h M n O 2

当加入20vo%l 炭黑时,粒子间距变小,链状通道大量形成,进而构成导电网络大量衰减电磁波,在此基础上加入二氧化锰,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导电网

络,虽然特殊结构有助于使炭黑对电磁波进行反复吸收,但是还不足以补偿导电网络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吸波性能有所下降(图3b )。加入30vo%l 和40vo%l 炭黑,此时炭黑在基体内形成较完整的导电网络,从而试样变成强反射体,电磁波无法进入试样内部,在此基础上加入导电性能较差的二氧化锰,改善复合材料的输入波阻抗,使电磁波进入试样内部。另外,二氧化锰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从而与炭黑形成涡流损耗和介电损耗相混合的复合吸波体系,有效地衰减电磁波。

2.3.2 纯二氧化锰的吸波特性

从文献[12]可知,二氧化锰导电性能并不好,但在电磁波照射下升温速度却可达10.80K /s ,在

100s 时间内温度由室温298K 上升到1378K [13]

,说明二氧化锰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由二氧化锰电磁参数和形貌分析可知,其依靠介电损耗对电磁波进行吸收,因此单独对二氧化锰吸波性能进行考察。图4为分别加入10vo %l ,20vo%l ,30vo%l 和40vo%l 二氧化锰的吸波曲线。从图4可见,二氧化锰的吸波性能并不出众,仅当加入30vo%l 含量二氧化锰时,8~11GH z 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优于-10dB ,可见单独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吸收剂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吸收效果,与其他吸收剂掺杂从而利用特殊条形片状

60

第2期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图4 纯二氧化锰的吸波性能F i g .4 R eflecti v ity l o ss o f pure M nO 2

结构对电磁波进行多次反射和散射才能大幅度提升

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

3 结 论

二氧化锰属于一种介电型损耗材料,颗粒形貌为片状或条状。当对传统吸收剂炭黑进行掺杂后,条状或片状的颗粒形貌有利于增加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次数和反射截面,高电阻特性有效改善吸波平板材料的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因此采用该掺杂吸收剂制备吸波平板材料的吸波效果有较大的改善。参考文献:

[1]STON IER R A.Stea lth a ircra ft&techno l ogy fro m wo rl d w ar

Ⅱto t he Gu lf P art Ⅰ[J].S AM PE Journa,l 1991,27(4):9-17.

[2]STON I ER R A.Stea lt h a i rcraft&techno logy from w orld w ar

Ⅱto the Gu lf P art Ⅱ[J].S AM PE Journa ,l 1991,27(5):9-18.

[3]OL I V ER D,RYAN M.隐形战斗机[M ].李向荣译.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2.80-88,99.

[4]彭智慧,曹茂盛,袁杰,等.雷达吸波材料设计理论与方

法研究进展[J].航空材料学报,2003,23(3):58-63.[5]王略,章仲安.低RCS 飞行器外形设计实践[J].航空学

报,1995,16(6):92-95.

[6]刘顺华,郭辉进.电磁屏蔽与吸波材料[J].功能材料与

器件学报,2002,8(3):213-217.

[7]OH J UNG-HONG,OH KYUNG-SUB ,K I M C HUN-GON,et

al .D esi gn of radar abso rbing struct ure usi ng g l ass/epoxy composite conta i n i ng carbon black in X-band frequency ranges[J].Co m pos ites :Pa rt B ,2000,35:49-56.[8]DAS N C ,KHASTG IRA D,C HAKRA BORTY A,et al .E -lectro m agnetic i nterference sh i e l d i ng effec tiveness of carbon b l ack and carbon fi be r filled EVA and NR based compos -ites [J].Com posites :Part A,2000,31:1069-1081.[9]葛副鼎,朱静,陈利民.吸收剂颗粒形状对吸波材料性能

的影响[J].宇航材料工艺,1996(5):42-49.

[10]阮圣平,董玮,吴凤清,等.纳米晶钛酸钡的介电性能

[J].物理化学学报,2003,19(1):17-20.

[11]熊政专,段海平,段玉平,等.CB /M n O 2/A BS 复合平板

材料的吸波效能[J].塑料工业,2005,33(8):68-70.[12]郭再萍,刘洪涛,夏熙.粘结剂对可充二氧化锰电极性

能的影响[J].电池,1998,28(5):195-198.

[13]赵志曼.微波辐照煤矸石陶瓷砖应用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2003.

E lectro m 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Blac k Doped

w ith Nano m eterM anganese Dioxi de

ZHANG X i n 1

, LI U Shun -hua 1

, DUAN Yu -p i n g 1

, GUAN H ong -tao 2

, WEN B i n

1

(11Schoo l o fM ater ials Sc i ence &Eng i neer i ng,D a lian 116085,L iaon i ng,Ch i na ;21Schoo l of Physics ,Y unnan U n i versity ,Kun m i ng 650091,Ch i na)

Abstrac t :A nove l absorb i ng m ediu m of carbon black doped w ith nanom eter sized m anganese di ox ide w ere prepa red .T he m icrostruc -t u re ,d i e lectr i c constant (E c ,E d )and m icrowave absorp tion property o f sa m ples w ere m easured by means of trans m i ssi on electron m -i croscopy (TE M ),trans m i ssi on /re flecti on coax i a lm ethod fro m 2GH z t o 18GH z and HP 8720B vector net wo rk analyzer (VNA ).T he re -s u lts show that mang anese diox i de be l ong s to d i e lectr i c loss m ediu m w ith flake and strip shaped wh ile carbon black be l ongs to erratic current loss m edi um w it h sphere and mu lt-i hole shaped .It is notable t hat m anganese diox ide has a great effo rt t o i ntens if y m icrow av e absorpti on capab ility of carbon b lack due to not only its fl ake and stri p shaped m icrostructure wh ich can i ncrease the reflecti on and sca-t ter cro ss secti on of e lectro m agnetic wave but also its h i gh resistance w hich can i m prove the i m pedance m atch i ng o f sa mp les .K ey word s :m anganese d i ox i de ;carbon b lack ;d i e l ec tric l oss ;m icrow ave absorpti on

61

尼龙_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10459101); 作者简介:李中原(1971-),男,博士研究生; 3通讯联系人:E 2mail :zhucs @https://www.360docs.net/doc/f0928364.html,. 尼龙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李中原,刘文涛,许书珍,何素芹3,朱诚身3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州 450052) 摘要:碳纳米管(C NTs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较高的长径比,较大的比表面积,且具有超强的力学性能和良好 的导热性,已经证明是塑料的非常优异的导电填料,聚合物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望应用于材料领域的多个方面,尤其在汽车、飞机及其它飞行器的制造等军事和商业应用上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本文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形态和碳纳米管的制备、纯化、修饰方法及聚合物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并综述了近几年来尼龙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碳纳米管;尼龙;复合材料 引言 聚酰胺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耐酸碱性、自润滑性等优点,居于五大工程塑料之首,被广泛用作注射及挤出成型材料,主要用于在机械、仪器仪表、汽车、纺织等方面,并将在轴承、齿轮、风扇叶片、汽车部件、医疗器材、油管、油箱、电子电器制品的制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汽车零部件及电器元件。由于酰胺极性基团存在极易吸水、尺寸稳定性差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1]。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新兴复合材料,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材料,已成为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现代仪器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热塑性塑料基纳米复合材料是研究最早、最多、应用最广的材料,聚合物Π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目前有的已实现了产业化[2]。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奇异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在理论上是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材料。近年来聚合物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已成为纳米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碳纳米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85年C 60 [3]的发现,1991年日本学者Iijima [4]在对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阳极上形成了圆柱状沉积,沉积主要 由柱状排列的平行的中空管状物形成,管状物的直径一般在几个到几十个纳米之间,而管壁厚度仅为几个纳米,故称之为碳纳米管C NTs (carbon nanotubes ),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碳纳米管具有超级的力学性能[5],在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原子力包括:强的δ键合,C C 键之间的π键合以及多壁碳纳米管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对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贡献,理论和实验结果显示碳纳米管具有相当高的弹性模量,可达1TPa ,强度是钢的10~100倍,多壁碳纳米管MWC NTs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的轴向杨氏模量实验值为200G ~4000G Pa ,轴向弯曲强度为14G Pa ,轴向压缩强度为100G Pa ,并且具有超高的韧性,理论最大延伸率可达20%,密度却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它耐强酸、强碱、耐热冲击、有优异的热,电性能;高温强度高、有生物相容性和自润滑性。在真空中2800℃以下不氧化,在空气中700℃以下基本不氧化,热传导是金刚石的两倍,导电性和铜一样。本文将从碳纳米管的纯化与修饰,尼龙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特征三方面对尼龙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简介 潘春旭 =================================== 武汉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430072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区 珞珈山 电话:027-8768-2093(H);8721-4880(O) 传真:027-8765-4569 E-Mail: cxpan@https://www.360docs.net/doc/f0928364.html,;cxpan@https://www.360docs.net/doc/f0928364.html, 个人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f0928364.html,/cxpan =================================== 1. 什么是碳纳米管? 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饭岛纯雄(Sumio Iijima)首次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中空的碳纤维,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为数微米,甚至毫米,称为“碳纳米管”。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认为它是一种由六角网状的石墨烯片卷成的具有螺旋周期管状结构。正是由于饭岛的发现才真正引发了碳纳米管研究的热潮和近十年来碳纳米管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 1) 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由一层石墨烯片组成。单壁管典型的直 径和长度分别为0.75~3nm和1~50μm。又称富勒管(Fullerenes tubes)。 2) 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含有多层石墨烯片。形状象个同轴电缆。 其层数从2~50不等,层间距为0.34±0.01nm,与石墨层间距(0.34nm)相当。多壁管的典 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2~30nm和0.1~50μm。 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与多壁管相 比,单壁管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 其直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 更高的均匀一致性。无论是多壁管还是单 壁管都具有很高的长径比,一般为100~ 1000,最高可达1000~10000,完全可以 认为是一维分子图1 碳纳米管原子排列结构示意图 2. 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质 1) 力学性能 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达到50~200GPa,是钢的100倍,密度却只有钢的1/6,至少比常规石墨纤维高一个数量级。它是最强的纤维,在强度与重量之比方面,这种纤维是最理想的。如果用碳纳米管做成绳索,是迄今唯一可从月球挂到地球表面而不会被自身重量拉折的绳索,如果用它做成地球——月球载人电梯,人们来往月球和地球献方便了。用这种轻而柔软、结实的材料做防弹背心那就更加理想了。 除此以外,它的高弹性和弯曲刚性估计可以由超过兆兆帕的杨氏模量的热振幅测量证实。对于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层壁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约800GPa;对于多层壁,理论计算太复杂,难于给出一确定的值。碳纳米管的结构虽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却比高分子材料稳定得多。

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应用要点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以及独特的一维结构,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增强, 因而在很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储能电池应用 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CNTs) are nanometer-sized carbon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 one-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large surface area,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levat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strong chemical inertness. Selecting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pare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can enhan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these composites have a great future in many areas,especially in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CNTs catalysts are introduced. Afterward,the lithium ion storag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 for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application 1 引言 碳纳米管(CNTs)在2004 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 它的径向尺寸可达到纳米级, 轴向尺寸为微米级, 管的两端一般都封口, 因此它有很大的强度, 同时巨大的长径比有望使其制作成韧性极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形貌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广泛研究,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剪切,官能化及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处理,能有效的减少碳纳米管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增加可逆的储锂比容量。此外,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也成为抑制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体积膨胀理想复合基体。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性能,考察了碳纳米管作为锡类复合材料基体,其内部限域空间对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性能促进的具体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碳纳米管以及其他具有限域空间的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 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和应用 相比广泛应用的石墨类材料,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首先,碳纳米管的尺寸在纳米级,管内及间隙空间也都处于纳米尺寸级,因而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能有效的增加锂离子在化学电源中的反应活性空间;其次,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增加锂离子的反应活性位,并且随着

复合材料特性

(1)力学性能 石墨烯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强度最高的物质,添加石墨烯可以增加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拓展石墨烯的改性范围,开发出多种的增强复合材料变得尤为重要。改性的程度有许多影响因素,例如强相的浓度和在基质中的分布状态,界面粘合性和增强相的长径比等。石墨稀纳米片和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粘合性强,是进行有效加固的关键。局部两相间不相容性可能由于石墨稀对基体的附着力差而降低应力转移几率,导致了一个较低的机械性能复合材料。可使用氢键和范德华力非共价键改善界面相互作用,提高聚合物基体机械性能[1]。 尽管些物理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在外部受力下填料与基体之间相对移动是不可避免的。这限制了材料的最大使用强度。为了缓解该问题,关键是选择有效的手段,提高界面与基体间的抗剪切强度。改善填料与基体之间靠共价键形成的应力传递。例如,利用GO表面的羟基(-OH)与聚氨酯链上的端部的-NCO基团反应,形成聚氨甲酸酯键(-NH-CO)而共价键合到聚氨酯上。(2)导电导热性能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是目前已知导电材料中最好的,其载流子迁移率达15000 cm2·V- 1·s- 1[ 2]。这个数值是目前已知具有最高迁移率的锑化铟材料的两倍,是商用硅片迁移率的10倍以上。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当加入到聚合物基体中,可导电的石墨烯分散在基体中形成导电网络,可以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复合材料表现出导电性随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呈现一种非线性增长。 石墨烯的导热性能很高,在室温下为3000W·M-1·K-1,已被用来作为基体填充物,以改善聚合物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片状石墨稀的二维片层结构在聚合物较低的界面热电阻,从而产生更好的导电性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其他因素,例如石墨稀片的长径比,取向和分散,基体的种类等也将影响复合材料的热性能。(3)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是复合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性能,可以通过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石墨烯来实现。高的热稳定性和层状结构的石墨烯的加入,会使复合材料热性能显著提高。Ramanathan等[3]系统研究发现石墨烯的加入可以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模量、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大幅度提高。并且石墨烯的作用效果远远好于单壁碳纳米管和膨胀石墨。 (4)气体阻隔性能 石墨烯的加入相对于原始的聚合物可以显着减少气体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透过率。各种研究表明,气体渗透性降低可能由于石墨稀长径比和高表面积,以及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的“弯曲通道”效应 (tortuous path effect),从而有效的阻隔了气体分子的扩散和穿透。Pinto等[4]研究了聚乳酸/石墨稀复合材料对氧气和氮气的阻隔性。结果表明,与未加入石墨稀前相比在复合物中使用0.4%(重量)添加量可以使复合材料对氧气的透过量下降三倍,对氮气的透过量下降四倍。(5)吸附性能 众所周知,吸附强烈依赖于孔隙结构和表面面积,以及吸附剂的官能团。石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工 程 塑 料 应 用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 第43卷,第9期2015年9月 V ol.43,No.9Sept. 2015 143 doi:10.3969/j.issn.1001-3539.2015.09.029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雯1,黄成亮1,郭宇1,宋宇华1,张颖异1,刘玉凤1,杜汶泽2 (1.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济南 250031; 2.总装备部装甲兵驻济南地区军代室,济南 250031) 摘要:石墨烯以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性能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石墨烯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概括了国内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磁波吸收及电磁屏蔽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此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石墨烯;石墨烯复合材料;微波吸收;电磁屏蔽;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15)09-0143-04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s Wang Wen 1, Huang Chengliang 1, Guo Yu 1, Song Yuhua 1, Zhang Yingyi 1, Liu Yufeng 1, Du Wenze 2 (1. CNGC Institute , Jinan 250031, China ; 2. Jinan Regional Office of Armoured Force Military Representative Bureau ,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Graphene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spot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unique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electrical, opt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Graphene composite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area of graphene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fields of graphene composites wer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s was expected. Keywords :graphene ;graphene composite ;microwave absorpti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pplication 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形成的一种超薄碳质新材料,厚度只有0.34 nm ,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二维材料 [1–2]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A. Geim 和 K. Novoselov 等用机械剥离方法观测到单层石墨烯,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和在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并引起科学界新一轮“碳”热潮[3–6]。 碳材料是电磁屏蔽和吸波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等材料的电磁屏蔽和吸收性能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的石墨烯具有纵横比、电导率和热导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等特点,其本征强度高达130 GPa ,常温下的电子迁移率可达到15 000 cm 2/(V ·s),是目前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并且石墨烯具有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和良好的铁磁性[7–10],与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等材料相比,拥有独特性能的石墨烯可以突破碳材料原有的局限,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电磁屏蔽和微波吸收材料[11–14]。因此,以石墨烯为研究方向,结合金属纳米材料或聚合物材料,通过结构设计研制性能优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电磁波吸收及电磁屏蔽等民用及军事领域。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磁波吸收以及电磁屏蔽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无线电探测技术和探测手段的发展以及其它非可见光探测技术和各种反伪装技术的逐渐完善和应用,传统武器装备的生存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研制高效吸收雷达波的轻型材料是提高武器装备系统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战争中最具有价值、最有效的战术突防手段。可见,高性能轻型微波吸收材料研制及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二维片状的石墨烯具有高的比表面积(2 630 m 2/g)[9] 以及特异的热、电传导功能,对微波能产生较强的电损耗。与传统吸收剂相比,石墨烯材料以其优异的电磁性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传统的铁磁类吸收剂,如Fe ,Ni ,Co ,Fe 3O 4,Co 3O 4等铁磁性纳米物质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磁损耗。通过结构设计,将石墨烯与此类纳米粒子复合后,得到石墨烯片层中镶嵌强吸收电磁波纳米磁性粒子结构的复合材料,并且可实现对微波较强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此类复合材料将石墨烯与磁性纳米粒子的优异性能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石墨烯材料的磁损耗,并可显著提高我国吸 联系人:王雯,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2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1.1溶液共混复合法 溶液法是利用机械搅拌、磁力搅拌或高能超声将团聚的碳纳米管剥离开来,均匀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再将多余的溶剂除去后即可获得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主要用来制备膜材料。Xuetal8]和Lauetal.9]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报道了复合材料的性能。除了环氧树脂,其它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和聚氯乙烯等)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1.2熔融共混复合法 熔融共混法是通过转子施加的剪切力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熔体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制备热塑性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可以避免溶剂或表面活性剂对复合材料的污染,复合物没有发现断裂和破损,但仅适用于耐高温、不易分解的聚合物中。Jinetal.10]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PMMA/MWNT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没有明显的损坏。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显著提高。 1.3原位复合法 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单体,加入引发剂,引发单体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得到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提高碳纳米管分散及加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Jiaetal.11]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MMA/SWNT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间存在强烈代写论文的黏结作用。这主要是因为AIBN在引发过程中打开碳纳米管的π键使之参与到PMMA的聚合反应中。采用经表面修饰的碳纳米管制备PMMA/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不但可以提高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比例,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也可得到巨大的提高。 2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聚合物/碳纳米管结构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因其超乎寻常的强度和刚度而被认为是制备新一代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的理想填料。近几年,科研人员针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随着碳纳米管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及断裂韧性的提高。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综述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综述 摘要 综述了目前碳纳米管在填充聚合物来制备介电、导电、吸波、导热等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对常见的几种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最后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应地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 逾渗理论; 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分散 Review of Research on Polymer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Abstract The current carbon nanotube-filled polymer compound to prepare the electricity,conductive,absorbing,thermal conductivity,and other aspects of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reviewed.Several common polymer /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prepar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of carbon nanotubes in polymer are elaborated.Finally,the polymer /carbon nanotube in the study process and future research is analyz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s; percolation theory; composite; preparation; dispersion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摘要]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结构;性能 自从1991 年日本筑波NEC 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1]首次报道了碳纳米管以来,其独特的原子结构与性能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按石墨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s) 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理论上的轴向弹性模量与抗张强度分别为1~2 TPa 和200Gpa)、卓越的热性能与电性能(碳纳米管在真空下的耐热温度可达2800 ℃,导热率是金刚石的 2 倍,电子载流容量是铜导线的1000 倍)[2-7]。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复合材料

1、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命名 定义:用经过选择的、含一定数量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或称组元),通过人工复合、组成多相、且各相之间有明显界面的、具有特殊性能的固体材料。 命名:(1)基体材料名称与增强体材料并用 (2)强调增强体时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3)强调基体时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分类:按基体材料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为以下三类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a.连续纤维复合材料 b.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包括微米颗粒和纳米颗粒; (3)、板状增强体、编织复合材料:以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物为增强材料与基体复合而成。 (4)、层叠复合材料 按材料作用分两类 ①功能复合材料:使用的是材料的光、电、磁、热、声等非力学性能 ②结构复合材料:应用的材料的力学性能 2、复合材料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复合材料的结构通常是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基体的作用是将增强体粘合成整体并使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形状,传递外界作用力、保护增强体免受外界的各种侵蚀破坏作用。当然也决定复合材料的某些性能和加工工艺 另一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分散相,与连续相相比,这种分散相的性能优越,会使材料的性能显著增强,故常称为增强体(也称为增强材料、增强相等,功能复合材料中也称功能体)。 相界面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结构随组分而异、与基体和增强体明显不同的新相。界面区的范围是从增强体内部性质不同的一点开始,到基体内整体性质相一致的点之间的区域。 界面是基体和增强体之间连接的纽带,是应力及其他信息传递的桥梁。它的结构、性能以及结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的性能。 3、复合材料都有哪些性能特点? (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抗疲劳性能(3)优良的高温性能(4)减震性好(5)破断安全性好。 4、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部分?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包括:基体表面区,相互渗透区,增强剂表面区 5、复合材料界面具有哪些效应,都有哪些界面理论? 界面的效应: (1)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碳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 2007-4-3 14:18:08 【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关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技术,碳纳米管技术则是该领域中一个强有力的生长点。碳纳米管问世十三年来,日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其独特的性能正在被认识并加以利用,如何降低成本,大量生产有特定结构的碳纳米管依然是人们的努力方向,含碳纳米管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于1991年由s.iijima 发现,其直径比碳纤维小数千倍,其性能远优于现今普遍使用的玻璃纤维。其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碳纳米管基本上可分为单壁型和多壁型两类。虽然他们乍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其制作方法和性能不尽相同。纳米管的结构决定它们是具有金属性还是具有半导体性质。大约三分之二的单壁纳米管属于半导体型,三分之一属金属型。至于多壁纳米管,由于各层壳的性能的叠加,难以做出明显区别,但大体上是金属型。单壁型碳纳米管外径一般为1到2nm多壁型纳米管直 径则在8到12nm之间,它的典型长度一般为10微米,最长可达100微米, 长径比至少可达1000: 1。 美国国内纳米管的生产商有Hyperion Catalysis (产品是多壁纤维纳米管)和新登陆的Zyvex Corp (产品有单壁和多壁纳米管)。这两家厂商提供的母料中都含有15%到20%的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相当突出。现已测出多壁纳米管的平均弹性模量为 1.8TPa。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实验值约为200GPa是钢的100倍,碳纤维的20倍。碳纳米管弯曲强度为14.2GPa,尽管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如此之高,但它们的脆性不象碳纤维那样高。碳纤维在约1^变形时就会断裂,而碳纳米管要到约18%变形时才会断裂。碳纳米管的层间剪切强度高达500MPa比传 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一个数量级。 在电性能方面,碳纳米管用作聚合物的填料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入少量碳纳米管即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与以往为提高导电性而向树脂中加 入的碳黑相比,碳纳米管有高的长径比,因此,其体积含量可比球状碳黑减少很多。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径比约为1000;同时,由于纳米管的本身长度极短而且柔曲性好,它们填入聚合物基体时不会断裂,因而能保持其高长径比。爱尔兰都柏林trinity 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塑料中含2%-3%勺多壁碳纳米管使电导率提高了14个数量级,从10-12s/m提高到了102s/m。

电磁散射和隐身技术导论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0210** 学号: 0210**** 姓名: ****** 电子邮件: 日期: 2018 年 07 月 成绩: 指导教师:姜文

雷达目标RCS近远场变换 在现代军事领域中,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是重中之重,研究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就要研究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雷达散射截面(RCS)是评价目标散射特征的最基本参数之一,其计算和测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方法有解析方法,精确预估技术和高频近似方法等。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远场测量、近场测量和紧缩场测量。远场测量在室外进行,虽然能直接得到目标RCS,但是条件难以满足(满足远场条件时,被测目标与天线间的距离非常大),相比之下,在微波暗室中进行的近场测量由于采用缩比测量的方法更容易满足测试条件。相对于紧缩场测量,近场测量的精度更高,成本也有所降低,于是近场测量越来越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近场测试到的雷达回波信号并不是工程中所关心的RCS,而如何由近场测量数据得到目标RCS,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得到目标RCS,将目标等效为一维分布的散射中心,并忽略了散射中心与雷达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散射中心与测试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雷达回波信号,研究了一种利用雷达近场数据来估计目标总的RCS的方法。推导了算法的具体过程,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算法的核心——权重函数上。分别仿真了单站正视,单站侧视,对称双站,不对称双站几种情况下权重函数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参数对权重函数幅度和相位的影响。基于仿真结果,提出了用定标来求得权重函数的方法。并用不同尺寸的金属球作为实验目标,采用某一个金属球理论RCS 值来定标,求得权重函数之后,用此算法变换出目标的RCS,并与其理论值做比对,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一、雷达截面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 隐身和反隐身技术作为现代战争中电子高科技对抗的重要领域,一直都是各国军事研究的重点,随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和探测系统研制成功,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越发重要。在军事应用中,希望己方的武器隐身性能尽可能好,并且能尽可能的探测到敌方的隐身目标。这就是必须研究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最主要的原因,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都必须研究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隐身技术是让目标的散射尽可能的小,反隐身技术则是尽量能够接收到目标的回波信号,因此要研究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就要研究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能、不同形态、不同成分和不同相型的组分材料,通过适当的复合方法,将其组合成一种具有整体结构特性的,使用性能优异的材料体系。 复合材料品种较多,按基本分类通常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 在这里,且介绍我们从事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由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填料与助剂组成。 一、常用的热固性树脂基本有: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等。见表1 表1几种热固性树脂及复合材料的主要特性和用途 二、树脂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材料有玻璃纤维及其织物、芳纶纤维及其织物、碳纤维及其织物、高拉伸聚乙烯纤维及其织物以及其他高性能纤维及其织物等。 三、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 1.材料的形成与制品的成型同时完成。 利用复合材料形成和制品成型同时完成的特点,可以实现大型制品一次性成型,从而简化了制品结构并且减少了组成零件和联接零件的数量,这对减轻制品质量,降低工艺消耗和提高结构使用性能十分有利。 2.制品轻质高强、具有突出的比强度、比模量 纤维增强制品相对密度仅有1.4~2.0,只有普通钢的1/4~1/6,比铝合金还轻1/3。而机械强度却达到或超过普通钢的水平。玻璃纤维增强的环氧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在400Mpa以上。碳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比强度、比模量见表2

表2 1.03×)× 0.13×0.27× 可见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比钢高3~8倍,比模量高3~6倍。 3.尺寸稳定性好 4.优越的耐热、耐高温特性。一般其热变形温度在150℃~260℃之内。 5.电性能优良 由于复合材料具备的优良的电性能,其制品不存在电化学腐蚀和杂散电流腐蚀,可广泛地用于制造仪表、电机及电器中的绝缘零部件,以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制品在高频作用下良好的介电性和微波透过性,已用于制造多种雷达罩等高频绝缘产品。 6.卓越的耐腐蚀性 对大气、水和一般浓度的酸、碱、盐等介质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在强的非氧化性酸和相当广泛的PH值范围内的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7.可设计性、可配制性显著 鉴于复合材料的上述优越特性,多用于制造机械结构件、绝缘件、高频受力件和其他功能性结构部件。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末纳米技术的出现,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把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高性能和功能化的复合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纳米材料领域之一的碳纳米管(CNTs)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能,是一种具有纳米直径的管状碳纤维,它具有超强的韧性和强度以及优异的导电性能。通过不同的复合方法可制备出增强、导电和电磁屏蔽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高分子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CNTs在基体中分散状况和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导电性能,并探讨了CNT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前言:由于高分子材料来源丰富、制造方便、加工容易、节省能源和投资、效益显著、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因而在材料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分子材料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使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而纳米技术的出现则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高性能、功能化的材料开创了新的领域。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把纳米材料的开发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一股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潮[1]。 纳米材料是指平均粒径在纳米级(1-100nm)范围内的固体材料的总称。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则是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一般是指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连续相与纳米粒子进行复合而得到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充分的结合高分子材料以及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大大的扩展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而成为纳米材料里的研究热门。 1、纳米材料的特性 1992年国际纳米材料会议对纳米材料定义如下:一相任一维的尺寸达到 100nm以下的材料为纳米材料[2]。由此可知,纳米材料的几何形状既可以是粒径小于100nm的零维纳米粉末,也可以是径向尺寸小于100nm的一维纳米纤维或二维纳米膜、三维纳米块体等。纳米材料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相结构可以是单相或多相;原子排列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当物质进入纳米级后,其在催化、光、电、热力学等方面都出现特异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纳米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效应

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摘要:近年来,各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日益更新,从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各种制备技术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使得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综述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 关键词: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正文:一·陶瓷基复合材料 工程陶瓷的开发是目前国内外甚为重视的新型材料研究领域。纯陶瓷材料因其脆性,不能满足苛刻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目前广泛采取增韧技术来提高陶瓷的使用性能。纤维和晶须增韧陶瓷是一类有效的方法。用纤维来增韧陶瓷的技术是十年代以后开始的,最初是用碳纤维增强陶瓷,八十年代以来又开发了用陶瓷纤维和晶须增韧陶瓷,增韧效果不断取得进展,增韧技术也不断有所创新。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最有前途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以其优异的高韧性、高强度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连续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料(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简称CFCC)是将耐高温的纤维植入陶瓷基体中形成的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特别是具有与普通陶瓷不同的非失效性断裂方式,使其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开始在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概念,为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开辟了一个方向。随着纤维制备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步开发出制备这类材料的有效方法,使得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日渐成熟。 由于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有着优异的高温性能、高韧性、高比强、高比模以及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能有效地克服对裂纹和热震的敏感性[5-6],因此,在重复使用的热防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广泛的市场。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不会发生灾难性破坏。其耐高温和低密度特性,使其成为发展先进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和空天飞行器防热结构的关键材料。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耐热,耐磨,导热,导电,尺寸稳定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抗天零部件,也用于制造各种民用产品。 按基体分,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为:铝基、镁基、钛基、锌基、铁基、铜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分,可分为: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其纤维有C、SiC、Si3N4、B4C、Al2O3等纤维;粒子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粒子有:Al2O3、TiC、SiC、Si3N4、BN、SiC、MgO等。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1)叠层加压法:工艺过程是:将金属(合金)箔片或纤维增强金属片按要求剪裁,并一层一层的进行叠层,然后加热加压进行成型和连接,一般是在真空或气体中进行。适于这种方法的材料有铝、钛、铜、高温合金,其增强纤维随需要而定。为了改善连接性能,有事在两片之间加入中间金属或在待连接表面涂覆或沉积一层中间金属。 (2)辊轧成型连接法:其主要的基材是铝、钛箔片,增强纤维主要是B、C、SiC、Si3N4等,有时在基材表面要涂覆一层低熔点的中间金属,增强纤维表面要预先浸沾铝或经物理气相沉积(PVI)、化学气相沉积(CVI)处理。 (3)钎焊法:在增强纤维与基材之间加入箔状、粉末状或膏状的钎料,经真空钎焊或保护钎焊而成。钎焊法可以制造管材、型材、叶片等。 (4)热等静压法:如图2所示,其工艺过程是:将纤维与基材进行叠层并装入一模具中,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第27卷 第2期 2007年4月 航 空 材 料 学 报 J OURNAL OF A ERONAUT ICAL MAT ER I A LS V o l 127,N o 12 A pr il 2007 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研究 张 昕1 , 刘顺华1 , 段玉平1 , 管洪涛2 , 温 斌 1 (1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85;21云南大学物理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基于单一吸收剂无法达到良好的微波吸收效果,利用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颗粒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吸收剂,并进行TE M 形貌表征,介电性能分析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炭黑属于电阻型损耗介质,主要呈球形多孔状;二氧化锰属于介电损耗介质,特殊的条形片状结构增加了电磁波在机体内的反射次数和散射截面,高电阻特性有效改善了吸波平板材料的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从而大大改善炭黑的微波吸收性能。关键词:二氧化锰;炭黑;介电损耗;微波吸收 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053(2007)02-0058-04 收稿日期:2006-03-16;修订日期:2006-06-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 o .50402025)作者简介:张昕(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磁波吸收材料。 隐身技术是一种能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 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随着隐身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隐身技术已成为各国在军事高技术竞 争中竞相争夺的一张重要/王牌0[1~3] 。改变飞机外形和机体采用吸波材料是实现飞机隐身的主要手段 [4~6] ,而吸波材料能否达到良好的吸波效果,吸收 剂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很长时间以来,炭黑以其良 好的导电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吸收剂的设计中[7,8] ,但是仍存在着吸收峰值小,吸收频宽窄等缺点。而二氧化锰是锰铁氧体吸波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铁氧体材料因其优良的低频吸波性能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结合以上两种材料,以纳米二氧化锰掺杂炭黑制备一种新型复合吸收剂,试图改善炭黑粒子的吸波效果,并希望能有助于今后复合吸收剂的研究。目前对二氧化锰掺杂炭黑电磁性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 实 验 1.1 实验制备 首先将炭黑在球磨机中球磨5h ,细化大块团聚体,然后在氩气保护下700e 加热2h,对炭黑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表面有机物,达到活化炭黑的目的 [8] , 然后分别将炭黑(10vo%l ,20vo%l ,30vo%l , 40vo%l )和二氧化锰(10vo%l )在球磨机中再次球 磨使之均匀混合,最后用超声震荡仪使其在环氧树脂中均匀分散,加入固化剂常温注模固化成型,制成200mm @200mm @3mm 平板试样,待测电磁特性。1.2 实验方法 炭黑和二氧化锰表面形貌采用J E M-100CX Ⅱ型高分辨率透镜进行测试。纯炭黑和二氧化锰的电磁参数采用同轴法兰法测试,测试频段为2~18GH z 。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利用H P8720B 网络分析仪在无回波暗室中采用弓形法进行测试,测试频段为8~18GH z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剂的形貌表征 图1为炭黑和二氧化锰颗粒形貌的TE M 照片。从炭黑的TE M 可以看出,结构主要呈球形多孔状,颗粒尺寸约为60nm 。从二氧化锰的TE M 可以看出,结构为条形片状团聚结构,颗粒尺寸约为100~150nm 。有文献可知,条状和片状的结构相比,球形具有更大的反射和散射截面[9] ,从而有利于增加电磁波在试样内部进行多次反射和散射的机率,使吸收剂对电磁波达到多次吸收。另外,炭黑和二氧化锰均为纳米颗粒,体内及界面中存在大量悬键,空位及空洞等缺陷,且粒径越小,缺陷越多,这会引起正负电荷分布的变化。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向两极移动,最后聚集在界面缺陷处,形成电偶极矩,产生空间电荷极化。与此同时,在纳米粒子体内及其庞大的界面中会存在相当多数量的氧离子空 位,这些空位有利于转向极化的产生[10] 。从而有利于对电磁波的损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