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必修二综合2.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必修二综合2.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必修二综合2.docx

必修二综合序号: 24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

1.下列能在细胞核中发生转录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②精原细胞③高度分化不再分裂的神经细胞④人体成熟的红细胞⑤效应T 细胞⑥次级卵母细胞

A.②③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2.白斑银狐是灰色银狐中的一个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斑点,十分漂亮。让白斑银狐自由交

配,后代中总会出现1/3 的灰色银狐,其余均为白斑银狐。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A.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B.后代灰色银狐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C.白斑银狐后代出现灰色银狐是基因突变所致

D.白斑银狐与灰色银狐交配,后代中白斑银狐约占1/2

3.已知一个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0,现有一细胞质粒,其周长为30 个核苷酸链的长度,这个质粒的相对分子量为()

A. 3060B. 3078C. 6120D.6156

4.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色氨酸的遗传密码是()

C

DNA 分子

G

信使RNA G

转运RNA A

氨基酸色氨酸

A. ACC B. TCC C. TCG D. UGG

5.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

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⑥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

6.基因型为Aa 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

并分成① 、② 两组,在下列情况下:① 组全部让其自交;② 组让其所有植株间相互传粉。

① 、② 两组的植株上aa 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1/9; 1/6B.1/6; 1/9C.1/6; 5/12D.3/8; 1/9

7.下图为蜜蜂的生活史,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丝分裂只发生在Ⅰ、Ⅴ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Ⅴ ③基因突变可能

发生在Ⅰ、Ⅱ、Ⅲ、Ⅳ、Ⅴ ④雄蜂体细胞含有 1 个染色体组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8.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R 活菌B.人的凝血因子基因C.普通青霉菌D.初级卵母细胞↓ +S死菌↓转入↓培育↓形成S 活菌羊的受精卵高产青霉菌次级卵母细胞

9.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根据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R、S、 N 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B. R、 S、N、O 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被转录

C.每个基因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

D.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10.下图表示一对夫妇和几个子女的简化DNA 指纹,据此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基因标母亲父亲女儿1女儿2儿子

A.基因Ⅰ与基因Ⅱ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Ⅰ---B.基因Ⅵ与基因Ⅱ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Ⅱ--

C.基因Ⅲ可能位于X 染色体上Ⅲ---

D.基因Ⅴ可能位于Y 染色体上Ⅳ--

Ⅴ--

11.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豌豆杂交所得的A.杂合子的数目不断增加C.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F1,连续自交至F n,在此过程中() B.共发生了n 次等位基因的分离D. A 和 a 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12.有关遗传信息储存、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 mRNA 共含有 300 个碱基,则其上就含有l00 个密码子

B.一个被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其子代噬菌体中只有一个具放射性

C. tRNA、 rRNA、 mRNA 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

13.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方法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实验名称方法结论

A孟德尔杂交实验假说——演绎基因在染色体上

B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荧光标记基因是 DNA 片断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离、分别处理DNA 是遗传物抟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离、分别标记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项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变

异的范畴 ()

A.人的猫叫综合征B.F1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豌豆

C.白眼果蝇种群中出现了红眼D.无籽西瓜

15.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 名女生中有患者23 人、携带者52 人, 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 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 %B. %C. %D. %

16.下列对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一组形态、大小、功能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就可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小,米粒变小。

C.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增加或减少或排列顺序改变了,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到的。

D.普通小麦的花粉粒直接发育形成的植株体细胞有三个染色体组,属三倍体的某一性状

17.右图为人体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A.老年人细胞中不含有M 2; B.过程①、②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C.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使皮肤变白;D. M1 和 M2 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18. 将某一用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2N 的雄性动物精巢细胞,放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目为N/ 2;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则其中含 3 H的染色体数目为N;

C.若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 3 H,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二.非选择题

19. (14 分 )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 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亲本中的

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

还应该出现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

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

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 3)为验证( 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

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

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由于三倍体鳟鱼________________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220 .( 14 分)某种植物叶片的形状由多对基因控制。一学生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一圆形叶个体与另一圆

形叶个体杂交,结果子代出现了条形叶个体,其比例为圆形叶:条形叶 =13:3。就此结果,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观点一:该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

观点二:该性状有受三对基因控制的可能性,需要再做一些实验加以验证。

观点三: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可依次用 Aa、 Bb、 Dd 来表示相关基因):

( 1)以上观点中明显错误的是。( 2 )观点一的同学认为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有。

,遵循的遗传定律

( 3)观点二的同学认为条形叶是三对等位基因均含显性基因时的表现型,是,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4)就现有材料来验证观点二时,可将上述子代中的一株条形叶个体进行圆形叶:条形叶=,则观点二有可能正确。即子代中条形叶的基因型

,如果后代出现

答案

6---10. BCCBD

19( 1)黄体(或黄色)aaBB (2)红颜黑体aabb(3)全部为红眼黄体

(4) 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20.(1)观点三(2)AaBb X AaBb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A BbDd (或 AaB Dd X AaBbD )

AabbDd X AaBbdd(或AaBbdd X aaBbDd AabbDd X aaBbDd)

(4)自交7: 9或37:27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 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 1 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 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 Dd : dd=1 : 2 : 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 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 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 1 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 1 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 1 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1.B。 2.B。 3. (1)在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 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 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 为 1 : 1。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 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 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

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 ×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必修(I I)知识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 1:高豌豆 F 1 : Aa ↓↓ F 2:高豌豆矮豌豆 F 2 :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 合。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 汇总(附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B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的自交后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2.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孩子的可能性是(A) A.1/2 B. 1/4 C.1/8 D.1/6 3.观察羊的毛色遗传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毛色的显性性状是白色,隐性性状是黑色 (2)白毛羊与白毛羊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时会出现性状分离。即雌雄白毛羊均可形成含有控制黑毛的遗传因子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会产生黑毛羊。 二、拓展应用 1.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粉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什么? F?水稻细胞含有一个控制支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在F?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实验结果验证了什么? 分离定律。即在F?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如果让F?自交,F?中花粉有2种类型。 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遗传因子B 和b,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项鉴定,应该怎样配种? 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如何根据结果判断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第3页共17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数都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染色体不再复制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鑫 本模块的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容既是前4章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讲义

闽文单课教案B版

复习部分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知识清单】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符号解释)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三、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 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注意: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与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一致的。 思考与收获

思考与收获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分析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有9种、性状表现有四种 (2)分析图解:棋盘法、分枝法 (3)熟悉F2的性状类型与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例关系。(P10五三)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测交验证及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L.Johannsen把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gene);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或Dd,矮茎豌豆 的基因型为dd;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与d。

思考与收获本节课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1)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2)阶段划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有丝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