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冲刺期末---知识点复习(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⑴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②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主族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2)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元素种类2、8、8)

周期

长周期(四、五、六、七周期)(元素种类18、18、32、26)元素周期表结构主族(1、2、13、14、15、16、17列),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A表示。

副族(3、4、5、6、7、11、12列),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B表示。

族零族(18列)

第VIII族(8、9、10列)

注意:①0族不是主族,第VIII族不是副族

②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③过渡元素: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④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ⅢB族,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族是ⅣA族。

(3)在下面的元素周期表中标出:各族的族序数、每一周期起止元素的原子序数、镧系和锕系的位置。

画出主族的边界、过渡元素的边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

例题:1.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可能是( B )

A.0族 B.主族 C.副族 D.Ⅶ族

2.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X:

Y:

3.判断:87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1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4. 某周期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同周期的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D )

A.只可能是x+1 B.只可能是x+1或x+11

C.可能是 x+2 D.可能是x+1或x+11或x+25

5. A、B为同主族的两元素,A在B的上一周期,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D )

+8 +18 +32 +20 6.在元素周期表的前四周期中,如右图排列着五种元素:若B元素的核电荷数为Z,则这五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可能是( C )

A 5Z+2

B 5Z+8

C 5Z+10

D 5Z+18

二、碱金属元素

⑴碱金属元素包括;

⑵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由钠钾分别与氧气与水反应得出)

①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化合价都是。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所以,碱金属元素多数性质也有差异,从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如它们与氧气或水反应时,钾比钠的反应,铷、铯的反应更加剧烈,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

注意:①锂和氧气只能生成Li2O一种产物。

②碱金属与水反应的通式:2R +2H2O==2 ROH+H2↑

⑶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相似点:色(Cs略带金属光泽),质,密度,熔沸点

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好。

递变性:从Li→Cs: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熔沸点。

注意: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锂不能保存在煤油中,应存放于液体石蜡中。

⑷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①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④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易失不易得)

⑤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越强)

例题:1. 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预言错误的是 ( C )

A.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B. 它的熔点很低

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D. 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

2. 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 B ) 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四、卤族元素

1.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F Cl Br I 。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个,但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2.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1)颜色、状态:F2 Cl 2 Br 2 I2 (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到固)

(2)熔沸点:逐渐 (3)密度:逐渐 (4)溶解性: 。 3.

结论:与氢气反应难易程度: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氯气通入溴化钠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l 2+2NaBr=Br 2+2NaCl 氧化性:Cl 2 Br 2。 氯气通入碘化钾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l 2+2KI=I 2+2KCl 氧化性:Cl 2 I 2。 溴水滴入碘化钾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r 2+2KI = I 2+2KBr 氧化性:Br 2 I 2。

结论:(1)氧化性:F 2>Cl 2>Br 2>I 2 ⑵还原性:F -<Cl -<Br -<I

-

注意: F 2的特殊性:2F 2+2H 2O==4HF+O 2; 氢氟酸为弱酸,其余氢卤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均

为强酸;AgF 易溶,其余AgX 均难溶,AgCl (白色) AgBr (浅黄色) AgI (黄色)

5.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H 2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也

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

金属性比乙强。Br 2+2KI = I 2+2KBr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易得不易失)

例题:1砹(At)原子序数85,与F 、Cl 、Br 、I 同族,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C )

A .砹是有色固体

B .非金属性:At >I 2

C .HAt 非常稳定

D .I 2 可以At 从At 的可溶性的盐溶液置换出来。

2. 下列对卤素的说法不符合递变规律的是 ( CD )

、Cl 2、Br 2、I 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HCl 、HBr 、HI 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Cl -、Br -、I -

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D.卤素单质按F 2、Cl 2、Br 2、I 2的顺序颜色变浅,密度增大

四、元素、核素、同位素

(1)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注意:原子的质量数近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不能说原子的质量数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关键记忆: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 (即 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关键记忆:①同位素在周期表里占据同一位置。

②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③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④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原子也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分子。

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H 、D 、T ),则其单质与氧气化合生成的水分子共6种:H 2O 、D 2O 、T 2O 、HDO 、HTO 、DTO ,这些水分子的最大式量_22__,最小式量__18__,共有__5_种式量。 (4)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一个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的原子个数比 1:4 (用十字交叉法解题),10

B 的物

1. 原子的构成

X

A Z

——元素符号

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a ——代表质量数;

原子核 质子:带1个单位的 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⑴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不同区域(电子层)作不规则的高速运动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电子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②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n为电子层数)

③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

过,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电子。

注意

..: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例题:1. 已知a X m+和b 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m-n

六、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的递增而呈周期律变化的规律。

2.原因: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3.(1)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均相同时,看最外层电子数:例如Fe2+> Fe3+

b.对于同种元素: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②阴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c.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如:离子半径: O2- > F- >Na+>Mg2+;原子半径:Na>Mg>O>F

⑵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①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价︱= 8 - 最外层电子数

②金属元素无负价(除零价外,在化学反应中只显正价);既有正价又有负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③氟元素无正价,氧元素无最高正价。

④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⑤价电子:与化合价有关的电子。一般是指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4.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与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Z↗,R↘,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金属性,非

金属性。

每一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种类: 8 - 周期序数(第一周期除外)

②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N↗,R↗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金属

性,非金属性。

七、化学键

1、(1)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如:K、Na、Ca、Ba等,主要是ⅠA和ⅡA族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如:F、Cl、Br、O等,主要是ⅥA族和ⅦA族元素)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键。

②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个方面。补充:离子化合物

定义: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只表示阴、阳离子的个数比.而不表示分子组成.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说明:①成键元素:通常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

②成键原因: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时并不发生电子的完全得失,而是通过

共用电子对而结合的。

极性键: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非极性键:__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__

注意:

1.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共价化合物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2.单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化合物分子中也可能含有非极键,离子化合物中

可能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3.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NH4HCO3等。

2、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MgBr2___________NH4Cl__________NH3______CH4________CCl4_____

CO2________NaOH__________H2O________Na2O2______________

N2___________Ca(OH)2_______________HClO________

⑵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MgCl2:

Na2O:

HCI:

NH3:

H2O2: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同一主族_对角线规则)1

知识网络 中子N (不带电荷) 同位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 >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与H 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单质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完美版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 1、元素周期表共有横行,个周期。其中短周期为、、。所含元素种类为、、。长周期包括、、。所含元素种类为、、。 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如果排满的话有种元素。 2元素周期表有个纵行个族。包括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第Ⅷ族(包括个纵行)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16个族排列 。过度元素共包括个纵行(第纵行到第纵行)。包括哪些族。过渡元素全为元素。又称为。 3、写出七个主族和0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ⅠA族 ⅡA族 ⅢA族 ⅣA族 ⅤA族 ⅥA族 ⅦA族 0族 4.同一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元素位于第二、三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四、五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A族的原子序数为a,则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为 5、同一主族上下相邻两个周期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A在B的上一周期,设A的原子序数为a ⑴若A、B位于第ⅠA族或ⅡA族(过度元素的左边)则B的原子序数为。 ⑵若A、B位于第ⅢA族——ⅦA族(过度元素的右边)则B的原子序数为。 。 6、微粒半径大小判断的方法 。 。 。 7 与H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 阳离子与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阴离子与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8、阴上阳下规律 9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判断的方法 ⑴、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单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非金属性——阴离子的还原性——单

质与氢气化和的能力——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⑵、另外可以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如Cl2+Na2S=2NaCl+S得电子能力ClS 10、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的方法 ⑴、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的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阳离子的氧化性——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能力——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⑵、另外可以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如Fe+CuSO4=FeSO4+Cu失电子能力FeCu 11、同一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主族元素具有的化学性质。从上到下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原了半径逐渐;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对应阳粒子的氧化性逐渐,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逐渐,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12、同一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原子半径逐渐(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对应阳粒子的氧化性逐渐,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 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逐渐,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 1.位、构、性的关系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及相关条件可推算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 2.周期表中数字与性质的关系 (1)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只要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就可以确定主族元素的位置。 He:2、Ne:10、Ar:18、Kr:36、Xe:54、Rn:86 ①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多1或2,则应处在下一周期的ⅠA或ⅡA,如88号元素,88-86=2,则应在第7周期第ⅡA。 ②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少1~5时,则应在第ⅦA~ⅢA,如84号元素在第6周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⑴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横行; ③将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的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一纵行。 由此可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与其电子层数相同;主族元素的族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 周期数 = 电子层数。族系数(指主族)= 最外层电子数。 ⑵周期表的结构概括: 练1、A、B、C三种短周期元素,B分别与A和C相邻,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7。则B元素可能是。(答:碳或镁) 练2、根据下列关系,分别指出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①A、B同主族,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周期,原子序数差为;

②A 、B 同周期,分别在ⅡA 和ⅢA 族,原子序数差为 ; ③A 、B 均在第五周期,分别为ⅢB 和ⅡB ,原子序数差为 ; ④A 、B 同周期,分别在Ⅷ和0族,原子序数差为 ; [答:①8或8;②1或11或25;③9;④10或9或8。]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 二、由原子序数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方法: ⑴根据每个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数〔一(2)、二(8)、三(8)、四(18)、五(18)、六(32)〕的特点,用递减法推出位置数。如推32X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32-2(一)-8(二)-8(三)=14(四),14-10=4(10为过渡元素的种类数),4即为主族族序数。所以35X 处于第四周期第ⅣA 族。 ⑵根据元素原子的序数画出原子结构简图,如35X 的位置: 由可知处于第四周期ⅦA 族。 另外同族上下相邻的两元素的序数相差8(二~三周期)、相差18(三~四~五周期)、相差32(五~六~七周期)等特点也应熟悉。 三、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元素的性质。 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有一定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递变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并参照已知元素的性质,就可推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Cl)

高中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高中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高中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元素周期表共分18纵行: 其中 第1、2、13、14、15、16、17七个纵行依次为ⅠA族、ⅡA族、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纵行序号的'个位数与主族序数相等); 第3、4、5、6、7、11、12七个纵行依次为ⅢB族、ⅣB族、ⅤB 族、Ⅵ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纵行序号个位数与副族序数相等); 第8、9、10三个纵行为合称为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 ⅠA族称为碱金属元素(氢除外); ⅡA族称为碱土金属元素; ⅢA族称为铝族元素; ⅣA族称为碳族元素; ⅤA族称为氮族元素; ⅥA族称为氧族元素; ⅦA族称为卤族元素。 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称为七个周期, 其中第一(2种元素) 二(8种元素)

三(8种元素)周期为短周期(只有主族元素) 第四(18种元素) 五(18种元素) 六(32种元素)周期为长周期(既有主族元素,又有过渡元素); 第七周期(目前已排26种元素)为不完全周期。 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在左下部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越在右上 部的元素(惰性气体除外),其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稳定性 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通常具有两性,如Be、Al等。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 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 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在目前的112种元素中,只有二十二种非金属元素(包括6种稀 有气体元素),其余九十种都是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通常在周期表的右上部的元素用于合成新农药;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元素用于制造半 导体材料;过渡元素用于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从原子序数为104号往后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的个位数与其所在的副族序数、Ⅷ族(包括108、109、110三号元素)、主族序数分别 相等。第七周期若排满,最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号。 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第二、 三两周期)或11(第四、五两周期)或25(第六周期)。 若主族元素xA所在的第n周期有a种元素,同主族的yB元素所在的第n+1周期有b种元素,当xA、yB位于第IA族、ⅡA族时, 则有:y=x+a;当xA、yB位于第ⅢA~ⅦA族时,则有:y=x+b。

元素周期表的九大规律

第七讲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一、分析热点把握命题趋向 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素周期律的迁移应用,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分析推测该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解该类题目的方法思路是:先确定该元素所在主族位置,然后根据该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推测判断。二是确定“指定的几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或性质特征,判断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解此类题的方法思路是:定元素,推价态,想可能,得化学式。三是由“位构性”关系推断元素,该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一般出现在第Ⅱ卷笔答题中,所占分值较高。 二.学法指导:1、抓牢两条知识链 (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2)非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稳定性→单质的氧化性→离子的还原性。

2、理解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③相互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④原电池中用作负极材料的金属性比用作正极材料的金属性强。⑤电离能 (2)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条件简单、现象明显),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④相互间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⑤电负性 三.规律总结: 1、同周期元素“四增四减”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②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④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元素“四增四减四相同”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1、元素定义: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原子存在 形式,如:氢元素的几种形式:H、D(2 1H)、T(3 1 H)、H+、H-。 2、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符号在第一层,黑色字体,用拉丁文大写字母表示,当大写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予以区别。 例如:H(氢)、He(氦);C(碳)、Cl(氯)、Ca(钙);N(氮)、Ne(氖)、Na (钠);Al(铝)、Ar(氩)。 3、元素名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名称在第二层,黑色字体,大多数元素的名称是由形声字构成,气态非金属的名称有气字头,固态非金属的名称有石头旁,液态非金属用三点水旁(溴),液态金属用水字底(汞),金属的名称都有金字旁,个别的元素的名称不是形声字,例如:氮不读“炎”音。 4、元素分类: (1)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类: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 同周期元素共同点: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行中,处于左右关系。 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点:电子层数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同一行中。 (2)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分类:前20号元素或第n号元素 (3)按元素所在的族分类: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 (4)按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2)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元素 其中金属元素专指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包括主族非金属和稀有气体,过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属元素和Ⅷ族金属元素,。 5、元素的特有数值: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核组成符号中处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一层,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呈鲜红色。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见课本P1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四层,通常保留有效数字4位,数字呈黑色。 6、元素周期表 (1)将化学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数值: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原子序数。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七行和十八列构成,其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来为VIII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6个族构成。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一。主族元素的判断方法:符合下列情况的均是主族元素 1. 有1~3个电子层的元素(除去He、Ne、Ar); 2。次外层有2个或8个电子的元素(除去惰性气体); 3. 最外层电子多于2个的元素(除去惰性气体); 二。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或原子(指核外电子数与某种惰性元素的电子数相同而且电子层排布也相同的单核离子或原子) (1)2个电子的He型结构的是:H-、He、Li+、Be2+; (2)10个电子的Ne型结构的是:N3—、O2-、F—、Ne、Na+、Mg2+、Al3+ (3)18个电子的Ar型结构的是:S2—、Cl-、Ar、K+、Ca2+ 三。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包括单核离子、原子、也包括多原子分子、离子) 1。2e—的有:H-、H2、He、Li+、Be2+; 2. 10e-的有:N3-、O2-、F—;Na+、Mg2+、Al3+;Ne、HF、H2O、NH3、CH4(与Ne同周期的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NH4-、NH2-、H3O+、OH—; 3. 18e-的有:S2—、CL-、Ar、K+、CA2+;SiH4、PH3、H2S、HCl(与Ar同周期的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HS—、PH4+及、H2O2、F2、CH3-OH、CH3—CH3、CH3-F、CH3-NH2、NH2—NH2、NH2-、OH—等. 四. 离子半径的比较: 1.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离子半径减小. 2。同一主族的元素,无论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即从上到下,离子半径增大. 3。元素的阳离子半径比其原子半径小,元素的阴离子半径比其原子半径大。 五。同一主族的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下列规律: 1。同为IA、IIA的元素,则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等于上边那种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考试大纲要求 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4.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规律总结 一、原子结构 1.几个量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同位素 (1)要点:同——质子数相同,异——中子数不同,微粒——原子。 (2)特点: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不变。 注意: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如H2O和D2O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3.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相对质量,单位为1,可忽略不写。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所得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3)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5.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注意:①要熟练地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要正确区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6.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4)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题型归纳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习题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F 无正价,O 一般也无正价) (4)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巩固练习 元素的金属性 或非金属性强 弱的判断依据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 (A Z 七 主七副 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材料(同一主族_对角线规则)1

文档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文档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就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就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1

●备课资料 1.地球上元素的分布跟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科学家的多次实验发现如下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多,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较多,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较少。处于地球表面的元素多数呈现高价,处于岩石深处的元素多数呈现低价;碱金属一般是强烈的亲石元素,主要富集于岩石圈的最上部;熔点、离子半径相近的元素往往共生在一起,同处于一种矿石中。 有的科学家把元素周期表中性质相似的元素分为10个区域,并认为同一区域的元素往往是伴生矿。这对探矿具有指导作用。 2.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西部的托波尔斯克,是俄罗斯和蒙古人的后裔,是一个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受母亲的喜爱。 门捷列夫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因患病而不能工作,这样,全家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他母亲身上。他的母亲是一位富有科学精神的顽强而又伟大的女性。她开了一个玻璃厂,由于经营有方,收益足以维持全家美满的生活。 在门捷列夫的生活中,有一个对其影响很大的人叫巴萨尔金,是门捷列夫的姐夫。他是“十二月党人”,因反沙皇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很有学问,经常给门捷列夫上课,教他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历史。门捷列夫从巴萨尔金那里学习了很多知识。 门捷列夫17岁那年,他母亲的玻璃厂被一场大火烧成平地,紧接着父亲去世。他57岁的母亲带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奔波千里,到了莫斯科。为了培养门捷列夫成才,她四处求人,希望把儿子送进大学读书。最后,在门捷列夫父亲的好友——中央师范学院院长普列特诺夫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进入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并且获得了公费的资格。 在门捷列夫进入大学学习后第三个月,他的母亲因一生的劳苦和千里奔波积劳成疾,离开了人间。她在尚存一息时说:“唯一的安慰是门捷列夫终于获得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她在将去世的弥留之际,曾嘱咐她的孩子说,不要有不现实的妄想,要努力工作,不要说空话,要专心耐心地去探索科学真理。 门捷列夫对慈母的去世,十分悲痛。他在大学里很少说话,总是苦读到深夜,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告慰他母亲的在天之灵。一直到门捷列夫成名之后,仍念念不忘他慈母的一片深情,他把母亲的临终遗言视为神圣。 门捷列夫师范学院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后,他又去巴黎学习了三年,还到德国本生那里研究过一段时间。1861年他返回彼得堡,获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工业学院及彼得堡大学担任教授。 1869年3月,门捷列夫向俄国化学会提交一篇论文,题目是《元素特性与原子量的关系》,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给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把当时的化学元素排列成6个周期,他在按原子量大小排列各种元素时,注意到元素系列并不完整,还有许多化学元素应当存在,但当时却没有被发现,于是他在周期表中留下了4个“空位”。他认为,这些空位应当由新发现的元素去充填。 门捷列夫以大智大勇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特别是对镓、钪、锗的预言,十分准确,使后来的发现者感到非常惊奇。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比前人的更加完备,更加有实验基础。 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曾著《化学原理》一书,此书使他荣获英国捷米多夫奖金。这本书写得很奇特,注释比正文要多,这种写作风格对俄国化学著作的影响十分深远。 门捷列夫对历史上的科学巨人十分尊敬,他的房间里挂着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拉瓦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 排依据 X) (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下面以ⅠA 族碱金属和ⅢA 族卤素为例,介绍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性质递变规律。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 如LiCl>Br>I>At ,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酸性减弱。如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三、化学键

四、背诵前20号元素和七主族和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

专题一元素及性质的推断 1.推断元素位置的思路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相关已知条件,可推算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元 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等,基本思路如下: 2.推断元素及物质的“题眼”总结 (1)含量与物理性质 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居于第二位的是硅(Si),含高 的金属元素是铝(Al)。 ②金属单质中,常温下呈液态的是汞(Hg)。 ③非金属单质中,常温下呈液态的是溴(Br2)。 ④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单质是金刚石。 ⑤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的气态氢化物一般是NH3。 ⑥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氢化物是H2O。 ⑦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C)。 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HClO4。 (2)化学性质与用途 ①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是氟(F)。 ②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是氮(N): NH3+HNO3===NH4NO3。 ③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的元素是硫(S): 2H2S+SO2===3S↓+2H2O。 ④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雕刻玻璃的元素是氟(F)。

⑤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有石墨(C)和晶体硅(Si)。 ⑥能与强碱溶液作用的单质有Al、Cl2、Si: 2Al+2NaOH+2H2O===2NaAlO2+3H2↑ Cl2+2NaOH===NaCl+NaClO+H2O Si+2NaOH+H2O===Na2SiO3+2H2↑ 专题二化学键类型的判断 (1)化学键与物质 ①并不是所有的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因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故稀有 气体是没有任何化学键的物质。 ②离子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 a.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因为存在着阴、阳离子,所以肯定有离子键,如NaCl的构成微粒是Na+、Cl-,它们之间唯一的作用就是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中存在的阴、阳离子,既可像NaCl一样只有简单的Na+、Cl -,也可能像NaOH这样含有复杂的阴、阳离子,此时,离子化合物中既 有Na+与OH-之间的离子键,又有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所以, 离子化合物中肯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而且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 子化合物中。 ③共价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 共价化合物的构成微粒是分子或原子,不存在离子,所以共价化合物中 不可能存在离子键,只有共价键。 专题二化学键类型的判断 (1)化学键与物质 ①并不是所有的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因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故稀有 气体是没有任何化学键的物质。 ②离子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 a.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因为存在着阴、阳离子,所以肯定有离子键,如 NaCl的构成微粒是Na+、Cl-,它们之间唯一的作用就是离子键。 ④单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除稀有气体外,其他任何单质都存在化学键,如金属中存在金属键(不作要求),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石墨等)中存在共价键。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单质,它 们均不可能存在离子键。 (2)化学键与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