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理论)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理论)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理论)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

上篇:基础理论知识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职业道德

1.职业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职业:就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工种、岗位。

职业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选择性、强制性。

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

道德: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职业道德不能等同于社会公德,它是对正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特殊要求,也不同于家庭道德,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不同的职业,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同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人的要求,不同的职业,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要求不同。比如有的职业要求工作人员规规矩矩,不要乱想;有的职业要求工作人员要多动脑子,多想点子。所以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

②同一种职业道德形成后就比较稳定

职业道德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行为规范,只要这种职业的性质不发生变化,职业道德的要求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样,一旦某种职业习惯、职业心理、职业品格形成,人们也会形成一种心理惯性,比较稳定。

③职业道德的形式灵活多样

职业道德是为了适应各种职业活动的内容形成的。所以,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相比,在形式上比较灵活多样。有的职业道德以条文的向人们公布,比如我国的《律师职业道德》等;有的是以标语的方式公布,比如商店里的“顾客第一,热诚服务”,工地上的“质量就是生命”等;有的是同事之间,师徒之间心照不宣的。

④职业道德比较成熟实用

由于职业道德是人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行为规范,所以很容易发展成熟,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使用,职业道德就会形成并完善。在这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其他道德规范相比就实用得多,而且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受职业道德的影响,就会在身上留下职业的痕迹,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习惯。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共同规范是什么?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业务、自觉遵守职业纪律和政策法令、勤俭节约、诚实守信。

4.广播影视行业职业守则是什么?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用户至上;规范操作,团结协作;爱护设施,确保安全;文明礼貌,热心服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第二章电工与电路基本知识

1.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第一,导体内要有可作定向运动的自由电荷,这是形成电流的内因;第二,要有使自由电荷作定向运动的电场,这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2.电压和电位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电位与电压是密切联系的。电压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电路中任选一点为参考点(通常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则某点到参考点的电压就叫做这一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位。某两点之间的电压就是这两点的电位差。

3.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是如何设定的?其意义何在?

习惯上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和电压都可以先任意假设参考方向,再根

据计算所得值的正负来确定它们的实际方向。

4.某灯泡上标有“220V 、40W ”,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将此灯泡接在110V 电源上,此时该灯的功率是多少?

意思是:标称电压是220V ,标称功率是40W 。电阻不变,电压下降一半,电流也下降一半,所以功率下降4倍,即10W 。

5.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周期、角频率?它们的关系怎样?

在单位时间内交流电重复变化的周期数叫做频率,用f 表示,单位是赫兹(Hz )。

周期性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叫周期,用T 表示,单位是秒(S )。

单位时间内相角的变化速度叫角频率,用ω表示,单位为弧度/秒(rad/s )。ω=T

2=2πf 6.如何理解正弦交流电的超前、滞后关系?

两个同频率的交流电,起始点时刻初相角大的表示超前,初相角小的表示滞后。

7.什么是交流电的最大值?交流电的大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交流电瞬时变化中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交流电是随时间变化的,通常用有效值来表示交流电的大小,有效值是这样规定的:分别将交流电和直流电加在同样阻值的电阻上,如果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大小叫做交流电的有效值。

8.电容器串并联的特点是什么?

电容串联的特点:①每个电容器上的电荷量相等,②总电压等于各电容器上电压之和,③电容器串联时的等效电容的倒数等于各电容倒数之和,④每个电容器分得的电压与其容量成反比。

电容并联的特点:①各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相同,②总电荷量等于各电容器上的电荷量之和,③电容器并联时的等效电容量等于各电容器的电容量之和。

9.写出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表达式。串联谐振有什么特点?

P34 式2-37、式2-38

特点:①串联谐振时,阻抗最小,且为纯电阻。②谐振时,电路中电流最大,电压与电流同相。③谐振时,感抗和容抗相等,并等于电路的特性阻抗。④谐振时,电感与电容两端的电压相等,相位相反,大小为端电压的Q 倍,称为电压谐振。

10.写出RLC 并联电路的谐振表达式。并联谐振有什么特点? P36

特点:①谐振时,回路呈纯电阻,电压电流同相。②谐振时回路阻抗最大。③谐振时,电感支路的电流与电容支路的电流近似相等,并等于总电流的Q 倍,并联谐振称为电流谐振。

第三章 模拟电路基本知识

1.为使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使用时应给三极管加怎样的偏置电压?

要使三极管实现电流放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发射结要加正向电压;第二,集电极要加反向电压。

2.说明三极管分别工作在放大、截止、饱和状态时,发射结和集电极的偏置情况。

①截止状态:发射结、集电极反偏。②饱和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③放大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3.按滤波特性划分,滤波器可分为哪几类?分别画出它们的电压传输特性。

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电压传输特性:P61的图3-20,P62的图3-22,P63的图3-24和图3-26。

低通滤波 高通滤波 带通滤波 带阻滤波

4.正弦波振荡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由放大电路和反馈电路和选频电路三部分组成。

5.三点式振荡器电路中振荡回路的三个电抗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电路产生自激振荡?为什么?

相位条件: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同,必须正反馈。

幅值条件: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幅值相等,必须有足够的反馈电压。

第四章 数字电路基本知识

1.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有哪些优点?

数字量是指其瞬时值随时间的变化是离散的,并且其取值为有限个数值。“0”和“1”两个字符并不代表数量的大小,而是代表两种不同的逻辑状态。

数字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①数字信号便于用计算机处理。②数字信号存储方便,而且可以长时间存储。③数字信号可以再生,接力传输时无噪声积累,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④数字信号具有自身检错和纠错的能力,抗干扰能力强。⑤数字信号便于加密。

2.逻辑门电路有哪些类型?

按功能可分为(1)或门电路。(2)与门电路。(3)非门电路。(4)与非门电路。(5)或非门(6)异或门

P78 图4-5

3.衡量门电路性能优劣主要有哪些指标?

①传输延迟时间。②逻辑电平。③功耗。④阈值电压。⑤噪声容限。⑥扇入、扇出系数。⑦工作温度。

4.触发器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类型?

具有记忆功能的单元电路称为触发器。触发器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两个稳定的状态,即“0”态和“1”态。②由一个稳态进入另一个稳态,必须有外界信号触发。③在外加信号触发下,触发器会改变原来的状态,具有置“0”和置“1”功能。

按逻辑功能分,有RS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T 触发器。

5.衡量触发器电路性能优劣主要有哪些指标?

同3

6.描述触发器的功能有哪几种方法?

功能表、特性方程、状态图、驱动表和时序图。

7.写出JK 触发器特性方程。

JK 触发器的特性方程:

Q n+1=J n n Q K Q

8.写出D 触发器特性方程。

D 触发器的特性方程:

Q n+1=D

9.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是什么?

电路在任一时刻的输出状态仅取决于该时刻各输入的组合状态,而与电路过去时刻的状态无关。10.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是什么?

电路在任一时刻的输出状态不仅与该时刻的输入信号有关,而且还与电路的原来状态有关。

第五章通信系统基本知识

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几部分?简述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P86

信源的作用是将信息变成原始的电信号。发送设备对原始电信号完成某种变换,使其成为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其目的就是实现信源与信道的匹配,然后再送入信道。信道是信号传输的通道。接收设备将信道送到收端的信号恢复成原始电信号。信宿将原始电信号还原成信息。噪声源是信道中噪声及整个通信系统一切噪声的集中表示,噪声直接影响通信的质量。

2.画出数字通信系统方框图,并简述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P88 图5-3

信源是把信息转换成原始的电信号,出来的信号既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

信宿的作用是将原始的电信号再转换成相应的信息。

信源编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即模/数转换;二是将模/数转换后的数字信号或数字信源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据压缩,降低数码率,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即在保证一定传输质量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数字脉冲来表示信源产生的信息,故信源编码也称为频带压缩编码或数据压缩编码。信源解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信道编码是一种代码变换,是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而采用的一类在数字序列中人为加入可控“冗余”,以达到纠错和检错目的的方法。

信道解码是信道编码的逆过程。

调制器的作用是把二进制脉冲变换或调制成适宜在信道上传输的波形。

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它把接收到的已调制信号进行反变换,恢复出原数字信号送解码器解码。

同步系统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同步,是指通信系统的收、发端要有统一的时间标准,使收端和发端步调一致。同步是使发、收两端的定时脉冲在霎时间上严格一致起来,一旦失去同步或同步出现误差,数字通信系统就会出现大量错码,甚至使整个通信失效。

3.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①有效性:单位时间内,在给定信道所传输信息内容的多少。②可靠性: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

③适应性:环境使用条件。④标准性:元件的标准性、互换性。⑤经济性:实现通信系统的成本。⑥保密性:是否便于保密及保密程度。⑦使用维修方面的方便性、简单程度。

4.简述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光纤是光通信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光纤就可以进行光传输。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发送端将带有信息的电信号,经调制电路和驱动光源实现光强度调制,被调制后带有信息的光束进入光纤,进行传输,光接收端上装有检测器,把光强调调制的光能还原成带有信息的电信号。5.什么是光纤的损耗?其消耗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光在光纤中传输一定距离后其能量就会损失,光纤的损耗与它所传输光的波长有关。

6.光纤有哪几个“窗口”?

有三个窗口:0.85μm、1.31μm、1.55μm。

7.什么是色散?色散常数与模拟信号的传输中容许的频带宽度有什么关系?

色散是光纤的一个重要特性。色散是指输入的信号中包含的不同频率或不同模式的光在光纤中传输的速度不同,不同时到达输出端,使输出涡旋形展宽变形,形成失真的现象。

8.什么是基带传输、载波传输?

基带传输就是在一根光纤中通过时分多路开关将多路基带信号进行传输的光传输系统。(P93 图5-7)

载波传输就是在一根光纤中通过调制解调、频率匹配的方式将多路信号进行光传输的系统。(P94 图5-8)

9.画出数字载波光缆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P94 图5-8

视频编码器完成对视频信号的编码、数字化处理及数据压缩,输出恒定码率的视频数据。

音频编码器部分完成对输入音频信号的A/D转换及数字压缩,输出恒定的码率的声音数据。

复接部分将视频数据、声音数据和其他输入数据复接组成帧。

信道编码完成前向纠错的功能。在数字电视系统中一般采用RS码和卷积码。调制部分将二进制信号调制在正弦载波上传输,其目的是进行频率匹配。

解码器的工作过程是编码的逆过程。

10.光纤通信有哪些优点?

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用光纤可节约金属材料。

11.什么是数据信号?什么是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一种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的信号是数据信号,所谓数据信号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传输的数字信号。

12.数据传输有哪几种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等方式。

13.数据通信中采用多路复用的目的是什么?

多路复用技术就是在发送端将多路信号进行组合,然后在一条专用的物理信道上实现传输,接收端再将复合信号分离出来。多路复用技术可极大地提高信道的传输效率,可靠地实现大容量传输、多路通信。

14.什么是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TDM)就是时间分割制的多路复用。各路信号共用一条信道,轮流在不同的时间片(时隙)进行传输。

15.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有什么区别?

同步时分复用(STDM)是把复用器把时隙固定地分配给各个数据终端,通过时隙交织形成多路复用信号,从而把各低速数据终端信号复用成较高速度的数据信号。

统计时分复用(ATDM)是把时隙动态地按需分配,避免每帧中出现空闲时隙。

第六章调制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调制?为什么要进行调制?

信道的频率特性可能导致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频率失真。频谱搬移能够有效避免这种失真。调制

就是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数(如幅度、频率或相位)进行控制,使载波的这些参数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调制的本质就是进行频谱变换,即把基带信号的频谱从低频范围移到某个较高的频率范围。

①调制搬移了基带信号的频谱,使已调波的频谱特性适宜信道的频谱特性。②调制将低频信号搬移到高频处,使信号能量易于通过天线辐射③调制将多路基带信号搬移到不同的载波上,完成信号的频率分配,使多路信号互不干扰地在同一个信道上传输,从而实现频分复用。④调制可以减少噪声和干扰。⑤调制可以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

频率范围的复杂信号,试计算AM已调波信号的频带宽度。

2.如果基带信号是一个0~f

m

P106 式6-7 2fm

3.调制方式有几种基本形式?

主要有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三种基本形式。

4.AM和VSB各是什么调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应用?

都是幅度调制。

AM保留了两个完整的边带,而VSB只保留了一个完整边带和一个不完整的边带,即残留边带。5.什么叫频率调制?

让高频载波信号的瞬时频率随着基带信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

6.频率调制有哪些应用?

调频广播、电视伴音等。

7.数字调制有哪几种基本调制方式?

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8.什么是频移键控?

在发送端使用不同频率的高频载波对应数字基带信号的不同状态,在接收端则将不同频率的高频载波还原成为相应的状态。

9.若传输1101001011数字信号,试画出2FSK的波形(要求每码元周期内载波周期为整数)。P109 图

6-7

10.什么是QPSK调制?

QPSK(4PSK)调制是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征数字信息的调制方式。用信息码元控制载波的四个不同相位,每个码元包含2个比特信息。

11.什么是星座图?画出QPSK和16QAM的星座图。

把某进制调制数字信号可能的各种状态的数字已调波在矢量座标图上标注的矢量图叫星座图。

P112 图6-11

12.多进制QAM调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多进制调制可大幅度地提高频带利用率。但随着调制电平的增加,不同的相位、幅度状态的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下降。

第七章电磁兼容基本知识

1.什么是电磁干扰?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什么?

电磁干扰是指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能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三要素:电磁干扰源、敏感设备、干扰传播途经。

2.电磁干扰有哪几种类型?

按干扰源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主要是指在地坏和宇宙中自然界存在的电磁干扰。主要分为宇宙干扰、大气干扰和热噪声。

人为干扰是指人们有意或无意造成的电磁干扰。

3.简述电磁兼容的含义。

电磁兼容是指电气和电子系统、设备和装置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在规定的安全界限内以设计的等级或性能运行,而不会由于电磁干扰引起损坏或不可接受的性能恶化的能力。即不被别人干扰,也不干扰别人。

4.电磁干扰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控制?

传输能道抑制、空间分离、时间分隔、频谱管理、电气隔离。屏蔽、滤波、接地是最常用的三种技术。

5.电磁屏蔽有哪几种类型?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

6.什么叫接地?接地有哪两种类型?

为了使电路、设备或系统与“地”之间建立低阻抗通路,而将电路、设备或系统连接到一个作为参考电位点或参考电位面的良导体的技术行为。

第八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硬件系统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P120 图8-1

软件系统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2.Windows中对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主要有哪些?

新建、打开、重命名、选择图标、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

3.Internet提供的基本服务有哪些?

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Telnet)、WWW.

4.列举计算机的病毒种类,如何防治?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通过某种途经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和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可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

由于计算机病毒本身必须有一个攻击对象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所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系统可执行的部分。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类,计算机病毒可分为:

①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②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③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④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使用计算机病毒检测程序、地程序或数据加密、检查磁盘引导扇区和目录比较等软件保护手段以及安装防病毒卡和病毒过滤器等硬件手段。

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加强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的教育;注意对系统文件、重要的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进行写保护;定期比较和检测系统文件;谨慎使用公共软件;尽可能使用随机字符作为口令;不允许随意将本系统与外界系统接通;使用新的计算机系统或软件时,要先杀毒后使用;备份系统和硬盘参数,建立系统的应急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二5月化学独立作业 有机化学基础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Br:79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做笔用的狼毫,研墨用的墨条以及宣纸(即白纸)和做砚台用的砚石的主要成份依次是 A.多糖、石墨、蛋白质、无机盐B.塑料、石墨、多糖、无机盐 C.蛋白质、炭黑、多糖、无机盐D.蛋白质、煤炭、多糖、有机玻璃 2.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D.用SiO2制备高纯硅 3.科学家最近在-100℃的低温下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式为的烃X,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明其分子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只有一种,根据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 的是 A.X的分子式为C5H4 B.X中碳原子的化学环境有2种 C.1molX在一定条件下可与2mol氢气发生反应 D.X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悄悄地走入生活,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代替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优点。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结 晶,分子式为C5H12O5,结构式为CH2OH(CHOH)3CH2OH,下列有关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 ... 的是A.木糖醇与葡萄糖、果糖等一样是属于多羟基醛或酮,是一种单糖 B.已知木糖醇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木糖醇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C.木糖醇是一种五元醇 D.木糖醇是一种无糖型植物甜味剂 5、有机物分子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叙述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甲苯与硝酸作用可得到2,4,6-三硝基甲苯,而苯与硝酸作用得到硝基苯 B、甲苯可以是高锰酸钾溶液退色,而甲烷不能 C、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 D、苯酚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 6、利用下图所示的有机物X可生产S-诱抗素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可以发生氧化、取代、酯化、加聚、缩聚反应,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有机盐 B.Y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1mol X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4mol NaOH。 D.Y的分子式为:C15H20O6 7.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由溴乙烷水解制乙醇;由葡萄糖发酵制乙醇 B.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 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1,2 二溴丙烷 D.油脂皂化;蛋白质水解制氨基酸 8、下列各组有机物中,只需加入溴水就能一一鉴别的是 A、甲苯、苯、已烯 B、已炔、己烯、四氯化碳 C、已烷、苯、乙醇 D、已烯、苯、四氯化碳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烯与苯都能使溴水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同 B.1 mol乙烯与Cl2完全加成,然后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共消耗氯气5mol C.溴水遇到乙醛溶液出现褪色现象,是因为它们发生了氧化反应 10、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后,再用NaOH中和,并做银镜反应实验——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B .向甲酸和甲醛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甲酸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检验混合物中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 一、烃 △烃(C x H y ):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 △烃的燃烧: 4C x H y ( g ) + (4x+y)O 2 ( g ) ??→?点燃 4x CO 2( g ) +2y H 2O ( g ) 已知该气态烃完全燃烧且燃烧后生成气态水,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则y=4 ,可能分子式为: CH 4 、C 2H 4、C 3H 4 。 1.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含碳元素质量分数越低,消耗氧气物质的量越多,如耗氧量CH 4>C 2H 4>C 3H 4(含碳元素质量分数:烷烃<烯烃<炔烃;所有烯烃含碳元素质量分数都相同)。 2.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含碳原子数越多,消耗氧气物质的量越多,如耗氧量CH 4<C 2H 4<C 3H 4 。 (一)、甲烷 烷烃 1. 烷烃: C n H 2n+2 ---------- 饱和链烃 2C n H 2n+2 +(3n+1)O 2??→?点燃2nCO 2+(2n+2)H 2O ①.烃中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连,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利用, 即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通式为C n H 2n+2 。 ②.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 常温下C 1~C 4为气态,C 5~C 16为液态,C 17以上为固态。 △分子式相同,取代基越多,熔沸点越低。如分子式为C 5H 12 的烃,熔沸点为:戊烷>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 △主碳链碳原子数相同,取代基越多,熔沸点越高。如熔沸点:2,2–二甲基丙烷>2–甲基丙烷>丙烷。 ③.化学性质:不与KMnO 4和溴水反应; 点燃时能与O 2反应; 能发生取代反应 。 2. 烷烃的命名: ①.CH 4~C 10H 22用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命名; C 11H 24以后用碳原子数命名。 ②.烃基: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得到的基团;烷基(–C n H 2n+1):烷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得到的基团,如甲基(–CH 3), 乙基(–C 2H 5)等。 ③.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 Ⅰ. 寻找最长碳链为主碳链﹙根据主碳链碳原子数命名为某烷﹚,主碳链上其它的基团为取代基; Ⅱ.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主碳链的位数,使得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取代基的位数最小; Ⅲ.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取代基的位数,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取代基写在前面,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取代基写在后面,相同的取代基进行合并; Ⅳ. 阿拉伯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之间用“,”隔开,阿拉伯数字与中文之间用“–”隔开。 例: 注:主碳链可以任意弯曲。 3.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化合物。(例 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 4.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相同的化合物。(例 戊烷、 2–甲基丁烷、 2,2–二甲基丙烷) △烷烃同分异构体判断:碳原子递减法判断同分异构体 例:求C 7H 16的同分异构体 △烃的分类 烷烃 代表物:甲烷 CH 4 通式: C n H 2n+2 烯烃 代表物:乙烯C 2H 4 通式: C n H 2n (n ≥2) 炔烃 代表物:乙炔 C 2H 2 通式:C n H 2n-2 (n ≥2) 芳香烃 代表物: 苯 C 6H 6 通式: C n H 2n -6 (n ≥6) 苯及其同系物 稠芳香烃 * 环烷烃 通式: C n H 2n (n ≥3); 代表物: 环丙烷 CH 2 2 CH 2 * 环烷烃与烯烃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 3H 6 (丙烯与环丙烷) * 二烯烃 通式:C n H 2n-2 (n ≥4);代表物: 1,3–丁二烯 CH 2=CHCH =CH 2 *二烯烃与炔烃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 4H 6 (1–丁炔、2–丁炔与1,3–丁二烯) 芳香族化合物: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苯及其同系物:只含有一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烃) 稠芳香烃:含有两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烃) CH 3 CH 2 CH 2 CH 2 CH 2 CH 3 CH 2 可以在草稿纸上简写为: C C C C C C C 然后再补上氢原子 庚烷 * 碳原子有四个共价键,碳原子上有一条短线补三个氢原子,碳原子上有两条短线 CH 2 CH 3 CH CH CH CH 2 CH 3 CH 2 CH 3 CH 2 CH 3 C CH 3 CH 3 CH CH 3 CH 3 2 3 4 1 CH 2 CH 3 CH CH CH CH 2 CH 3 CH 2 CH 3 CH 2 CH 3 C CH 3 CH 3 CH CH 3 CH 2 CH 3 5 6 7 8 9 10 3,4,4,8– 四甲基– 6,7– 二乙基癸烷 CH 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修订版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通信就是不用导线,而利用电磁波振荡在空中传递信号,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 在莫尔斯和贝尔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和电话之后,很多科学家对电磁现象大量研究。直到1831年,在英国,法拉弟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预言:电与磁的传播是和光一样的一种波。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从1850年就开始对法拉弟提出的课题展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数学方法对法拉弟的电磁场思想做了严格的论证,并在1864年做出“电与磁的交替转化过程,是一种波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光波”的论断,他称这种波为电磁波。 在麦克斯韦首先提出电磁理论后,又过了24年,才由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氏理论的正确。赫兹设计了一个能够接收电火花的装置,结构极简单。把一根导线弯成圆形,使两端之间仅留一微小的间隙,称它为“共振子”。“共振子”为什么也有火花发生呢赫兹认为,这一定是电振荡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过去的。赫兹于1888年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成果震惊了世界,许多科学家继续开展对电磁波的研究。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朗利发现,将金属粉末即紧缩成块,但是它的电阻减小了,使电流容易通过。这种装有金属粉未的玻璃管被称为“布朗利管”,又称“粉末检波器”,它接收电磁波的灵敏度比赫兹的“共振子”要高得多。 1894年,20岁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从杂志上读到悼念赫兹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受到极大启发:“如果利用赫兹发现的电磁波,不需要导线也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了”。马可尼为自己的大胆设想所激动下宏愿,决心开拓无线电通信事业,把赫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在家人的支持下,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进行实验,他用赫兹的火花放电器作发射机,用布朗利的金属粉未检波器作接收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并在实

搅拌站混凝土试验室试验员专业基础知识测试题目汇编

(全顺公司中心试验室)试验员专业基础知识测试题目 一、填空题 1.水泥标识P.O 4 2.5R,其中P.O表示_ 普通硅酸盐水泥___; 42.5表示__强度等级_;R表示早强。P. C是_复合硅酸盐水泥_水泥。 2.在做水泥胶砂试验时其中水泥_450_g;水_225__g;标准砂_1350_g;它们之间的比例为_1:0.5:3。 3.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_45__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_10__h。 4.水泥的安定性检测分为__试饼法__和_雷氏夹法__两种,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以__雷氏夹法_为准。 5.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μf分为粗、中、细、特细四个等级,其中粗砂的细度模数范围3.7-3.1, 中砂的细度模数范围__3.0-2.3__,细砂的细度模数范围__2.2-1.6__,特细砂的细度模数范围__1.5-0.7__。 6.在配制≥C30的混凝土时,对砂含泥量要求应__≤3__%,对卵石或碎石的含泥量要求应_≤1____%。 7.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计试件规格为__150X150_mm,非标准试件规格有_100x100__mm和 200x200__mm。 8.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温度应控制在20±2__℃,相对湿度_95_%以上。一般混凝土试件经标养室养护 28_天作为标准龄期。等效养护龄期按日平均气温逐日累积达到600℃/天时所对应的龄期,_0℃及以下的龄期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宜大于60d; 9.影响混凝土抗强度的因素主要有__水泥强度__,_地材质量_,__坍落度__,等。 10.混凝土在生产计量过程中水泥、掺合料累计的允许偏差为±_1_%,水、外加剂累计允许偏差为± _1_%,粗、细骨料累计允许偏差为±_2_%, 11.抗渗混凝土通常以字母_P_来表示,抗渗试件_6_个为一组。有抗折等级要求的混凝土混凝土一般用 Z或δ来表示,抗折混凝土试块尺寸为长_550 宽150 高_150 (mm) 12.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_1_次. 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 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_200_m3取样不得少于1次。 13.1.依据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当水泥进场抽样后,应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比 表面积等物理指标。 14.两份质量为500g的湿砂试样,进行含水率试验,试验后烘干试样质量分别为 448.0g和452.0g,其含水量为:11.1%。 15.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保水性、粘聚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取样应具有代 表性,宜采用多次采样的方法。一般在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土中的约1/4处、1/2处和3/4处之间分别取样,从第一次取样到最后一次取样不宜超过15m i n,然后人工搅拌均匀。 16.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为42.5、42.5R、52.5、52.5R四个等级。大体积混凝土 是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 1 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 17.3.在施工现场甲方应有专人负责检查签收,实际方量以供、需双方在供货单上签认的方量为准。用

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醇》教案-新版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酒的灵魂---乙醇(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和酚》(第一课时),对于课程安排的学习,学生在高一必修2已经简单学习了烃的含氧衍生物代表物质—乙醇和乙酸的一些性质,所以本节课是复习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设计意图 本设计是一节边讲边实验的新授课教学,注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设计中也符合由结构到性质这一化学研究方法,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比较复杂,不建议把醇和酚的结构比较放在这进行。本设计围绕—OH这一官能团,分析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主要从断键的角度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因为在必修2中对于乙醇已经有所学习,这一节学生新接触的是乙醇的消去反应,所以消去反应是重点,但是要从乙醇的知识学习其他醇的性质,所以要有所复习,探究实验中借鉴“名师大篷车”中秦才玉老师的实验理念:即关注全体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的认知,因而采用分组实验,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在讨论交流思考中轻松完成学习,较好的学习情境创设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原有乙醇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乙醇结构中的化学键的变化。 2.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从结构入手推测乙醇性质的能力。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和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 、初步掌握根据物质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乙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乙醇的结构、重要性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具;铜丝、无水乙醇、重铬酸钾、浓硫酸、圆底烧瓶、温度计、试管、酒精灯、分子球棍模型等。 教学过程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覆盖预测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与 覆盖预测 河北全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部网络服务组 二0 0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一节无线传播理论 1.1 无线传播基本原理 在规划和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时,从频段的确定、频率分配、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计算通信概率及系统间的电磁干扰,直到最终确定无线设备的参数,都必须依靠对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了解和据此进行的场强预测。它是进行系统工程设计与研究频谱有效利用、电磁兼容性等课题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可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直达波或自由空间波、地波或表面波、对流层反射波、电离层波。如图1-1所示。就电波传播而言,发射机同接收机间最简单的方式是自由空间传播。自由空间指该区域是各向同性(沿各个轴特性一样)且同类(均匀结构)。自由空间波的其他名字有直达波或视距波。如图1-1(a),直达波沿直线传播,所以可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通信。另外,这个定义也可用于陆上视距传播(两个微波塔之间),见图1-1(b)。 第二种方式是地波或表面波。地波传播可看作是三种情况的综合,即直达波、反射波和表面波。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从发射天线发出的一些能量直接到达接收机;有些能量经从地球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有些通过表面波到达接收机。表面波在地表面上传播,由于地面不是理想的,有些能量被地面吸收。当能量进入地面,它建立地面电流。这三种的表面波见图1-1(c)。第三种方式即对流层反射波产生于对流层,对流层是异类介质,由于天气情况而随时间变化。它的反射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这种缓慢变化的反射系数使电波弯曲。如图1-1(d)所示。对流层方式应用于波长小于10米(即频率大于30MHz)的无线通信中。第四种方式是经电离层反射传播。当电波波长小于1米(频率大于300MHz)时,电离层是反射体。从电离层反射的电波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跳跃,见图1-1(e)。这种传播用于长距离通信。除了反射,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电离层可产生电波散射。另外,电离层中的流星也能散射电波。同对流层一样,电离层也具有连续波动的特性,在这种波动上是随机的快速波动。蜂窝系统的无线传播利用了第二种电波传播方式。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论述。 在设计蜂窝系统时研究传播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对于计算覆盖不同小区的场强提供必要的工具。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覆盖区域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地波传播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第二,它可计算邻信道和同信道干扰。 预测场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纯理论方法,适用于分离的物体,如山和其他固体物体。但这种预测忽略了地球的不规则性。第二种基于在各种环境的测量,包括不规则地形及人为障碍,尤其是在移动通信中普遍存在的较高的频率和较低的移动天线。第三种方法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改进模型,基于测量和使用折射定律考虑山和其他障碍物的影响。在蜂窝系统中,至少有两种传播模型,第一种是FCC建议的模型。第二种设计模型由Okumura提供,覆盖边

混凝土搅拌站实验员培训教材 完整版

混凝土基础知识教程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第三节道路与桥梁工程用石料的技术性质 第四节普通混凝土的技术性质 第五节混凝土外加剂 第六节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和评定 第七节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第八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第九节粉煤灰混凝土 第十节轻混凝土 第十一节特种混凝土 第十二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附录:习题与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概述 一、混凝土的分类 混凝土是指用胶凝材料将粗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复合固体材料的总称。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表观密度分类 1. 重混凝土。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的混凝土。常由重晶石和铁矿石配制而成。 2. 普通混凝土。表观密度为1950~2500kg/m3的水泥混凝土。主要以砂、石子和水泥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3. 轻混凝土。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大孔混凝土等。 (二)按胶凝材料的品种分类 通常根据主要胶凝材料的品种,并以其名称命名,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有时也以加入的特种改性材料命名,如水泥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时,称为钢纤维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掺大量粉煤灰时则称为粉煤灰混凝土等等。 (三)按使用功能和特性分类 按使用部位、功能和特性通常可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等。 二、普通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子和石子为骨料,经加水搅拌、浇筑

(完整版)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Na2CO3)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⑤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氟里昂(CCl2F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2==CHCl,沸点为-13.9℃)甲醛(HCHO,沸点为-21℃) 氯乙烷(CH3CH2Cl,沸点为12.3℃)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高考化学重难点突破: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重难点突破: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机化学,永远是高中的同学们最头疼的科目,尤其是高考中有机推断题,可以说让众多考生都铩羽而归,这些有机化合物有着各种各样的性质、严密精细的制备方法、还有数不尽的方程式……,今天,小编就将这些让人头大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推断题时自然信手拈来,还在等什么?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 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在水中的溶解度: 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

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有机物的密度 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 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 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 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

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 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 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 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

有机化学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Ⅰ.练习题 (1) 一、命名 (1) 二、写结构式 (3) 三、写出反应的主产物 (3) 四、鉴别 (7) 五、分离提纯 (8) 六、完成转化 (8) 七、合成 (10) 八、选择 (10) 九、推测结构式 (16) Ⅱ.参考答案 (23) 一、命名 (23) 二、写结构式 (24) 三、写出反应的主产物 (25) 四、鉴别 (27) 五、分离提纯 (29) 六、完成转化 (30) 七、合成 (34) 八、选择 (37)

九、推测结构式 (37) I. 练 习 题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有构型者标明之) 1.(CH 3)2CHCH 2CHCHCH 3 CH 3 2H 5 2. 3. H 3C H H OH C C C 2H 5 CH 3 COOH Br 4. 5. 6. COOCH(CH 3)2 NO 2 CH 3 Br CH 2Br Cl 7. 8. OH SO 3H 9. N N NHCH 3 O O 10. 11. 12. I OCH 2COONa (CH 3)3C OCH 2Ph HOCH 2CH 2N +(CH 3)3OH - 13.CH 3O O 14. C CH 2CH 3 Br O NO 2 15.CH 3CH 2CHCOOCH 2 CH 3 16. 17. C N C 2H 5 CH 3 OH 18. OH OH H H CH 3 C CH 2CHO O 19.20.CH 3 C(CH 3)3

21. 22. 23. N N OH OH CH 2CH CH 2OH OCH 3 N 24. .HCl CH 3 25. 26. CH 3 C C NH O O CH 3 27.28 29. N N(CH 3)2 C O CH 2CH 2COOH OH 2OH 30.31. 32. NHCH 3 C O O CH 3 CO Br CH 3 33. 34. 35. O HO OH OCH 3HOCH 2OH ON 2NHN C(CH 3)2 NO 2 H CH 3 C C CHCH 2CH 3CH C 2H 5CH 3 CH 2C CH 36. 37. O N N N OH O H HOH 2C NH 2 Cl 38. Cl OCH 3 C O O CH 2 CO CH 2 CO N Br 39. Br CH 3H Br CH 3 Cl CH 3 C O NH CH 3C O NH 40. 41. Cl 42. 43. 44. O O CH 3 H 2N C H CONHCH 2COOH CH 3 CH 2 CH CN n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 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 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 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 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 ....2.F.2.,沸点为 ....-.29.8℃ .....). .....).氟里昂( .....3.,.沸点为 ...-.24.2℃ 氯乙烯( .......-.21℃ ...). .....).甲醛(,沸点为 ....2.,沸点为 ....-.13.9℃ 氯乙烷( ....℃.).一溴甲烷(3,沸点为3.6℃) ....12.3 ....32..,沸点为

有机化学笔记整理

基础有机化学 (邢其毅版) 2011年上海医工院考研笔记整理姓名:庄守群

有机化学理论部分基础知识点 1.保里不相容原理 原子轨道理论 2.能量最低原理 (基态) 3.洪特规则 1.自旋反向平行规则 价键理论 2.共价键的饱和性 3.共价键的方向性 激发态 4.能量相近轨道形成杂化轨道 1.能量相近 分子轨道理论 2.电子云最大重叠 3.对称性相同 规范性示例 化学反应的基本模式:A 试剂 溶剂条件 B 补充知识点 Lewis酸的三种类型: Lewis碱的三种类型: 第三章:立体化学 1.无对称面 1.分子手性的普通判据 2.无对称中心 3.无S4 反轴 注:对称轴Cn不能作为判别分子手性的判据 2. 外消旋体(dl体或+/-体)基本概念 1.绝对构型与相对构型 2.种类:外消旋化合物/混合物/固体溶液 基本理论非对映体 差向异构体端基差向异构体内消旋体(meso-)e.g 酒石酸 举例名词解释可能考察的:相对/绝对构型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潜不对称分子/原手性分子差向异构体

3.立体异构部分 ⑴含手性碳的单环化合物: 判别条件:一般判据 无S 1 S 2 S 4 相关:构象异构体ee aa ea ae 构象对映体 主要考查:S 1=对称面的有无 相关实例:1.1,2-二甲基环己烷 1,3二甲基环己烷 1,4二甲基环己烷 ⑵含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化合物 N 稳定形式 S P 三个不同的基团 ⑶含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 丙二烯型旋光异构体 1.狭义 c c c 条件:a b 两基团不能相同 2.广义:将双键看成环,可扩展一个或两个 c c c 联苯型旋光异构体 (阻转异构现象- 少有的由于单键旋转受阻而产生的异构体) B A a b 构型命名方法:选定一环,大基团为1,小基团为2.另一环,大集团为3,将其小基团转到环后最远处。 ⑷含手性面的旋光异构体 分子内存在扭曲的面而产生的旋光异构体,e.g 六螺苯 4.外消旋化的条件 ⑴若手性碳易成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体,该化合物极易外消旋化。 ⑵若不对称碳原子的氢是羰基的α-H ,则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极易外消旋化。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时,若只有其中一个碳原子易外消旋化,称差向异构化。 5.外消旋化的拆分 化学法 酶解法 晶种结晶法 柱色谱法 不对称合成法: 1.Prelog 规则—一个分子得构象决定了某一试剂接近分子的方向,这二者的关联成为Prelog 规则. 2.立体专一性:即高度的立体选择性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_知识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 有机物的溶解性 (1)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 同)醇、醛、羧酸等。 (2) 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 N(C )≤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 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 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 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 NaOH ,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9.3g (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 65℃时,能与水 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 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 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 有机物的密度 (1) 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 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 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 个大气压、20℃左右)] (1) 气态: ① 烃类:一般 N(C)≤4 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 2F 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 2==CHCl ,沸点为-13.9℃) 甲醛(HCHO ,沸点为-21℃) 氯乙烷(CH 3CH 2Cl ,沸点为 12.3℃) 一溴甲烷(CH 3Br ,沸点为 3.6℃) 四氟乙烯(CF 2==CF 2,沸点为-76.3℃) 甲醚(CH 3OCH 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 2H 5,沸点为 10.8℃) *环氧乙烷( 沸点为 13.5℃) (2) 液态:一般 N(C)在 5~16 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 CH 3(CH 2)4CH 3 环己烷 甲醇 CH 3OH 甲酸 HCOOH 溴乙烷 C 2H 5Br 乙醛 CH 3CHO 溴苯 C 6H 5Br 硝基苯 C 6H 5NO 2

有机化学理论发展史

有机化学理论发展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当时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7世纪中后期,德国化学家贝歇尔在《地下物理学》中提出燃素的概念,认为燃素是物质中可燃烧的组分。燃素说经过斯塔尔的解说,在18世纪初逐渐流行开来。这是化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化学原理。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脱燃素空气”,即氧气。同时发现氧气的还有瑞典化学家舍勒,由于他是当时发现有机酸最多的化学家,所以他也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经过大量缜密的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实了燃素是不存在的。1783年,他在论文中全面阐述了氧化学说,证实了燃素说是一种不必要的学说,彻底清除了其对于化学发展的阻碍。 1787年,拉瓦锡和化学家德莫瓦、贝托莱合作出版了《化学命名法》,建立了近代化学史上第一套完整系统的物质命名法。 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化学纲要》,系统阐述了氧化理论。这部巨著开辟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但直到1858年,化学家康尼查罗提出要重视其研究成果,原子—分子论才成为化学理论的基础。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5年,他在进行氰化物的研究时,意外得到了尿素。1828年,他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说明有机化合物同样可人工合成。这给予了“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之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被合成,“生命力”学说逐渐被人们抛弃。 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李比希也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概念。 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提出同分异构体这一个新概念。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在1916年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 1927年以后,海特勒、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时间轴,我发现有机化学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17、18世纪以前,化学家们都是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理论猜想,虽然大部分理论经过日后的证实,都是错误或不必要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化学发展。到了19世纪左右,化学家们开始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脂肪烃 第二节芳香烃 第三节卤代烃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第二节醛 第三节羧酸酯 第四节有机合成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第二节糖类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结束语——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

有机化学必备规律汇总

有机化学必备规律汇总 A.有机合础成及推断基础知识网络: 1.不饱和键数目的确定: ① 一分子有机物加成H2(或Br2)含有一个双键; ② 加成两个分子H2(或Br2)含有一个参键或两个双键; ③ 加成三分子H2含有三个双键或一个苯环。 ④ 一个双键相当于一个环。 2、符合一定碳氢比(物质的量比)的有机物: C:H=1:1的有乙炔、苯、苯乙烯、苯酚等。 C:H=1:2的有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果糖、单烯烃。 3、有特殊性的有机物归纳: ①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是:CH4; ② 一定质量的有机物燃烧,消耗量最大的是:CH4; ③ 完全燃烧时生成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的是:环烷烃、饱和一元醛、酸、酯(通式符号C n H2n O x的物质,X=0,1,2,……) ④ 使FeCl3溶液显特殊颜色的是:酚类化合物; ⑤ 能水解的是:酯、卤代烃、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⑥ 含有羟基的是:醇、酚、羧酸(能发生酯化反应,有些可及Na作用生成H2); ⑦ 能及NaHCO3作用成CO2的是:羧酸类;

⑧ 能及NaOH发生反应的是:羧酸和酚类。 4、重要的有机反应规律: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双键任意断裂其一,加上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或断开键相互连成链。 ②醇的消去反应:总是消去及羟基所在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上,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不能发生反应。 ③ 醇的催化反应:和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若有二个或三个氢原子,被氧化成醛;若有一个氢原子被氧化成酮;若没有氢原子,一般不会被氧化。 ④ 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酯化反应规律:酸脱羟基(-COOH上的-OH)醇(-OH上的H)脱氢;酯水解反应及酯化反应恰好为逆反应; 肽键的脱水缩合:酸脱羟基(-COOH上的-OH)氨基(-NH2上的H)脱氢;肽键水解及肽键的生成恰好为逆反应 ⑤ 有机物成环反应:a二元醇脱水,b羟基的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化,c氨基的脱水。d二元羟基酸脱水 B、有机合成的推断的难点、重点、综合点 不论是自选原料还是利用指定原料,在进行化学合成时,都要有一条合理的合成路线。所谓合理的路线就是应使我们设计合成途径符合以下要求:1、以尽量少的步骤实现原料到产品的转化;2、反应条件低,容易实现;3、用廉价原料制贵重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