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黄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大黄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大黄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08(26)6【摘要】目的:探讨大黄对严重多友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对血清TNF-α、IL-1β、IL-8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4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分为大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大黄治疗组在相应综合抢救措施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10g以温开水100mL调匀后经胃管鼻饲,或口服,每日3次,共治疗5天;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天血清TNF-α、IL-1β、IL-8水平,动态观察血清TNF-α、IL—1β、IL-8的变化,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大黄对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当天血清TNF-α、IL-1β和IL-8即开始升高,第2~4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5天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黄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TNF-α、IL-1β、IL-8水平下降明显(P〈0.01)。

结论:大黄可能通过保护胃肠道功能,抑制细胞因子释放,降低炎症反应而对多发伤具有治疗作用。

【总页数】3页(P1286-1288)【关键词】大黄;多发伤;炎症细胞因子【作者】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创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相关文献】1.生大黄在治疗严重创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J], 蒋红英;庄乐;周丹2.大黄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J], 宋秀琴;时兢;谢卫星;胡纪根;陆荣国;王烨;衡军锋3.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大黄治疗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J], 汪勇;刘云龙;聂保忠;马宁;刘虎4.大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王光权;王龙;王光栋5.大黄粉鼻饲在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J], 刘厚强;邓哲彤;尹海燕;张锐;夏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2024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2:
●胃肠功能障碍受病人基础疾病, 以及内、外源性多种因素影响, 根据发病机理可分 为 原 发 性AGI 与 继 发 性AGI。[推荐强度: (8.94± 0.89)分]
(三)胃排空与胃潴留的监测
● 核素显像是胃排空评估的金标准。 ● 目前临床上评估胃潴 留最常用的方法为胃残余量测量\ ● 重症病人 经胃管喂养,高胃残余量很常见,且发生时间早,尤 其在镇静或昏迷病人中更频繁,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 (一)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时机 ●(二)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的速度与喂 养量 ● (三)胃肠功能损伤肠内营养的制剂与配方 ● (四)保护胃肠功能的方法 ●(五)微生物组群的调控在肠道功能紊乱中的 作用 ● (六)胃肠动力药在AGI中的应用
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 腹部外科手术(90%) ● 阿片类药 物行镇痛治疗 ● 过量液体 复苏 ● 应激病理刺激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因素类型
影响原因
入院时因素
基础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现存疾病(脊髓损伤、颅脑损伤、 胰腺炎、腹腔手术)
动态内源性因素 动态外源性因素
高龄、高血糖、低血钾、疼痛、危重疾病、胃肠激素(分泌过多或抑 制)炎症
同时高胃残余量是 上消化道喂养不耐受的早期标志,与院内获得性肺 炎 、ICU 病死率密切相 关[20]。 ● 胃 残余量为150~300 mL可作为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治 疗的临界值,胃残余量为250 mL 可作为喂 养不耐 受的早期诊断标准,需要启动早期干预治疗212]。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 指南建议胃残 余量>500 mL/6h 应 推 迟 肠 内 营 养 。

大黄牡丹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牡丹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牡丹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并进行分析表明,大黄牡丹汤具有增强免疫调节,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降低内毒素,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疮口愈合,预洁肠道的药效学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以及腹腔脏器化脓性疾病的治疗。

亦可用于内、外、妇产、皮肤等科部分杂病。

【关键词】大黄牡丹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104-03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该方传统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肠痈的治疗,为泻下、清利、破瘀为一体的有效方剂。

近年来,该方在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特别是对急腹症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显示了该方配伍规律和新的临床用途,为深入开发运用大黄牡丹汤奠定了理论基础。

1.治疗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属祖国传统医学“肠痈”的范畴。

邓新盛等[1]将90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8例。

治疗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联合大黄牡丹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

结果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切口感染、术口美观满意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慢性阑尾炎亦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下载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

李建超[2]运用大黄牡丹汤内服加芒硝外敷治疗慢性阑尾炎患者32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2.治疗阑尾脓肿阑尾脓肿是因急性阑尾炎未及时诊治,阑尾被大网膜粘连包裹成炎性包块,继之阑尾坏疽、穿孔、局限性腹膜炎形成阑尾脓肿,是普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手术切除阑尾困难,并发症多,临床倾向于保守治疗[3]。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和腹内压的影响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和腹内压的影响
组 的新生 儿 A gr评 分 2组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 pa
00 ) . 5 。本文结果提示若 孕妇 和家 属有 阴道试 产 的主观 意愿 ,
相关文献报道 , 孕妇子宫 瘢痕 愈合 良好 , 宫瘢痕 厚度 > 若 子 3 5m 肌壁 间回声 较均匀 , 巨大胎儿 、 . m, 无 头盆不称等产科剖 宫
例入 住 I U的危重 患者 , C 随机 分为 大黄组和对照 组 , 照组 给予 常规 治 疗, 对 大黄 组在 常规 治疗的基础 上给 予大黄 胃管 内注入 , 观察 2组 患者 胃肠功 能衰竭 的发 生 率 ; 测 2组 患者膀胱 内压 (C ) 评价腹 内压 的 检 IP 值 变化。结果 大黄组应激性 胃肠黏 膜病变、 中毒 性肠 麻痹及 多器官功 能障碍 综合征 的发 生率明显低 于对
产指征 , 则行 阴道试 产分 娩风 险性 明显 降低 , 以考虑 给予 孕 可
且无任何其他剖宫产指 征和禁忌证时 , 可以尝试 给予孕妇 经阴
道分娩的机会 。
妇经 阴道试产 的机会 。曾丽 萍 研究 表 明 , 超过 5 %剖 宫 产 0 术后 再次妊娠 的孕妇前次剖 宫产 手术 指征 已消失 , 为子宫 下 若
胃肠 功能衰竭是感染 、 重创伤 、 克后 的常见并发症 , 严 休 是 机体在应 激状态下 , 胃肠 黏膜 水肿 、 糜烂 、 溃疡形 成 , 黏膜 屏 障 功能破坏 , 细菌 、 毒素通过黏膜屏障侵入 血循环 , 导致体 内白细 胞 系统持 续激活 , 引起 全身 炎性反 应综合 征 ( I S , SR ) 随病 情进 展使 SR 失 控 , IS 最终引起 多器官 功能 障碍综合 征 ( D ) MO S 。
危重症患 者发生 胃肠功 能衰 竭时 , 由于 胃肠 蠕动 减弱 , 胃肠道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宋志芳;严鸣;赵良;单红卫;余康龙;张翔宇;马钧【期刊名称】《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年(卷),期】2000(012)002【摘要】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所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预防组和非大黄预防组,将非大黄预防组中出现的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的患者作为大黄治疗组的研究对象.观察预防组和非预防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研究大黄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内毒素的影响.结果:大黄预防组患者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和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预防组,大黄对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的有效率达71.2%,中毒性肠麻痹的缓解率达76.1%,其中有52.2%的患者恢复了胃肠营养.另外,大黄能提高危重症患者胃肠粘膜内pH值,改善胃肠粘膜血流灌注,明显降低MODS 患者血浆内TNF-α、IL-6和内毒素含量.结论:大黄能预防和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改善胃肠粘膜的血流灌注,清除患者血浆内炎性介质.【总页数】4页(P87-90)【作者】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宋志芳;严鸣;赵良;单红卫;余康龙;张翔宇;马钧【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相关文献】1.大黄川芎汤鼻饲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分析 [J], 钟贵芳;郭瑞莲;叶华2.生大黄联合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 [J], 韦海涛;刘丽;杨国丽;邓瑞阳;薛丽萍3.大黄川芎汤鼻饲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 [J], 陈择岐4.大黄川芎汤鼻饲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J], 马跃东5.不同剂量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影响的观察 [J], 王琳;范滨;吴建鹏;余旭超;赵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1 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具有促进肠黏膜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快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复能剂及抗胆碱药物,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是其有效的基础。

由于有机磷农药对胃黏膜的化学性腐蚀及中毒时的应激反应,肠黏膜的缺血等因素,使中毒者出现胃黏膜出血,顽固性腹胀不能排便等,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给残毒再吸收提供了机会,影响了抢救成功率,应用大黄浸泡液口服,可使残毒得到彻底清除,恢复胃肠蠕动功能,避免其再吸收,可明显缩短中毒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

2 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黄为通腑之要药,通过临床观察,大黄具有缓解腹痛快,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复杂而严重的急腹症,其病情急重,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多脏器衰竭。

研究表明大黄的应用可减少胰腺、胰周脓肿、败血症的发生率。

其机制之一为大黄可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减少了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而减轻肠道移位对于出血坏死胰腺炎患者防治感染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3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类衍生物能促使血小板生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

其理论依据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是热灼胃络、络伤血溢、而离经之血留于胃中、积于肠道、致气机壅塞、使新血不能安行无恙,更溢胃中,甚则气血亏耗、心脾不足、不能统血摄血。

脓毒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脓毒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件 , 瘀 阻 络 是 本 病 病 机 的关 键 , 提 出 扶 正 解 毒 、 血 通 络 的 毒 并 活 基本治则 。
2 辨 证 分 型
32 中药 复 方 制 剂 治 疗脓 毒 症 的 疗效 和 机 制 研 究 ( ) 热 解 . 1清 毒 类 。 秀 竹 等” 研 究 发 现 , 热 解 毒 方 ( 杨 清 由大 黄 、 芩 、 头翁 、 黄 白 败 酱 草等 组 成 )可 以显 著 降 低 脓 毒 症 大 鼠 C 1bc和 C 5 D l/ D 4的
中 图 分类 号 :6 1 文 献 标 志码 : R3 A 文章 编 号 :04 7 5 2 1 )4 0 0 — 2 10 — 4 X(0 2 0— 6 8 0
【 键 词 】 脓 毒 症 中医 药 学 关
病 因病 机
治 疗学
指 出 , 毒症 患 者 血 栓 调 节 蛋 白 (T 水 平 和 一 氧 化 氮 ( O) 脓 s M) N 随
索。 目前 . 中医 学 者普 遍 认 为 脓 毒 症 的 发病 同时 具 备 正 虚 和 邪 实 两 方 面 。王 今 达 等 … 脓 毒 症 中 医病 因病 机 概 括 为邪 毒 入 侵 , 将 导
致 正 邪 交争 、 气 耗伤 、 毒 阻滞 、 虚 邪实 。如 出现 热 毒 炽 盛 , 正 邪 正 即为 毒 热 证 ; 出现 败 血 阻滞 , 为瘀 血证 ; 出 现脏 腑 虚 损 、 如 即 如 阴
1 病 因病 机
sM 和 N T 0水 平 可 作 为 脓 毒症 辨 证 的相 关 参 考 指标 。
3 治 疗 学 研 究
传 统 中 医学 理 论 中无 脓 毒症 病 名 , 根据 其 主要 证 候 特 征 , 中
医 学 界 主要 以《 寒 论 》 温 病 学 说 的有 关 理 论 作 为 基 础 进行 探 伤 和

蒙药斯日西散预防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蒙药斯日西散预防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实践证 明,斯 日西散联合肠 内营养混悬液应用于脓毒症 患者 . 可以极 大程 度上弥补单纯应用肠 内营养混悬液所导致
的 胃肠 道并 发症 , 胃肠道 具有很好 的保护作用 , 方法简 对 此 单易行 , 疗效肯定 , 适宜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中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Ame i a Co lg o e t rc n l e f Ch s e Ph sc a s S c ey f rtc l y i i n / o i t o C i a Ca e i r Me i i e Co s n u o e c c .Dei iin e ss a d mu i l — d c n n e s s C fr n e f to s o s p i n tp e n f o g n f i n u d ln s f r t e u e o n o a i e t e a is i r a a l me a d g i e i e o h s fi n r t h r p e n v
5 明 自强 . 明 , 俞林 吕银祥 , 大黄 和三七粉冶疗脓 毒症并 消化 等.
道出 血的疗效 观察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急救 杂志 ,0 6 1 () 2 0 ,36:
3 9 38 7 — 0.
( 稿 日期 :0 9 1- 6 收 20 — 1 1 )
2组肠内营养后 胃肠道并发症 : 见表 1 。
s p i. i C r d, 9 2, 0 8 4 7 e ss JCr ae Me 1 9 2 : 6 -8 4. t
2 琪格其 图. 现代蒙 医药. 阳 : 宁民族出版社 .0 2 沈 辽 20.
3 讨

3 陈德 昌. 杨兴易 , 李红江 , 大黄对危重病患者 胃肠道并发症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脓毒症(Sepsis)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1]。

脓毒症是ICU常见病,死亡率高。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000万例脓毒症,其发病率每年增加9%~13%,死亡率为33%~35%[2]。

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失控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3],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干预治疗常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发挥作用,对于综合调控复杂疾病更具优势与特色,逐渐成为脓毒症治疗中极为重要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病因病机1.1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脓毒症可归为中医学伤寒、温病的范畴[4],但中医学中并没有脓毒症的病名记载,中医各家对其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见解。

王今达教授将其概括为毒热、血瘀、急性虚证,确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是基本治法,提出了“三证三法”是治疗脓毒症的基本大法,定义3种证型为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

刘清泉教授[5]认为“正虚毒损、络脉失司”是脓毒症基本病机,由于正气亏虚,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生而阻滞,进而令脏真受损,因“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而发病[6],确定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是其主要治则。

从诸位医家对脓毒症病因病机认识中可以看出,目前脓毒症的病机主要有毒热内蕴,瘀血阻络,正气不足和腑气不通等观点[7]。

1.2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没有“胃肠功能障碍”说法,但对于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恶心、腹胀、便秘等症状已有许多古代文献研究治疗。

如《灵枢·胀论》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餮泄食不化”。

中医认为腑以通为用、腑实而不能满,胃失和降,腑气不通则出现恶心,腹胀,大便不通等症,亦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胃肠功能正常与否和脾胃的升降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正常,则与其他脏腑共同发挥调节机体动态平衡的作用。

脾胃功能升降失常,受纳与运化功能失司,出现气机阻滞、气机紊乱等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痞满腹痛等;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水湿内蕴,则出现呕恶反酸,腹胀腹泻等病理表现[8]。

2大黄的古今研究2.1大黄的古文献研究目前临床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以理气通下药为主,在现代ICU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

大黄推陈致新、解毒化瘀、通经活络,其运用广泛。

《医学心悟》中提出“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泄,如补中汤用参芪,必有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10]。

张志远教授在此方中加入大黄,补而兼行、补中寓通,从而提升方剂药物配伍的整体疗效。

2.2大黄的现代药理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大黄能增加胃肠黏膜血流灌注,减少炎性渗出,提高胃肠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动力,可以作为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其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张瑞1,2王东东1王晓鹏1,2曾天玉1,2徐霄龙1王雪蕊1苏芮1郭玉红1刘清泉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9)09-1672-03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9.09.049【摘要】本文从脓毒症及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大黄的研究现状、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3个方面,对大黄调节脓毒症肠道菌群及促进免疫功能理法方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发现大黄能够增加胃肠黏膜血流灌注,增强胃肠障碍功能,减少炎性渗出,从而提高胃肠动力,可作为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为脓毒症病情管理和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黄脓毒症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综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3934);“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2017ZX10305501001);北京市科技计划(Z141100006014056);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ZYLX201611)△通信作者(电子邮箱:liuqingquan2003@)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抗病毒,发挥致泄,保肝利胆的作用[11]。

肖荣原等[12]通过研究证实蒽醌类药物成分具有胆碱样作用,通过作用于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起到兴奋作用,增强胃肠动力。

关于大黄的抗炎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素可抑制NLRP3炎性下体释放,下调SDF-1的表达,减少IL-1β的分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3]。

3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肠黏膜是由几个元素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系统,由外部“物理”屏障和内部“功能性”免疫屏障组成。

主要包括肠外黏液层和肠道微生物区系、抗菌蛋白(AMPs)和分泌型免疫球蛋A(SIgA)分子,中央单细胞层,有专门的上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及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固有层,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14]。

肠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从而使肠道免受机体复杂环境的侵扰,肠屏障是高度动态的结构,对内部和外部刺激均作出反应。

笔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阐述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

3.1机械屏障机械屏障是指完整的彼此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结构。

肠黏膜屏障以机械屏障最重要,其结构包括完整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以及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黏液层是外部分子到达肠腔时遇到的第一道物理防线,防止细菌直接接触上皮,正常情况下能有效阻止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15]。

黏液层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高度糖基化的黏蛋白,这些蛋白质形成一个凝胶状的筛网结构,覆盖在肠上皮上。

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阻止肠腔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到达肠黏膜固有层。

在重症时病理性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泄对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重要影响,可形成恶性循环[16]。

有学者观察到脓毒症大鼠黏膜发生萎缩,肠绒毛损伤并伴炎性细胞浸润;应用大黄单体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T细胞增殖,从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17]。

3.2免疫屏障免疫屏障由肠黏膜淋巴组织(包括肠系膜淋巴结、肝脏Kupper细胞)和肠道内浆细胞分泌型抗体(sIgA)构成。

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黏附连接等,其中紧密连接是最主要的连接方式,紧密连接中的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等的蛋白含量及分布变化可以反映肠屏障功能的变化,高效的抑制肠道内炎症产物的释放,细菌及内毒素等的胞旁转运。

肠道屏障的功能高度依赖于肠腔黏液层、sIgA的中和作用、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完整性、肠道黏膜下淋巴细胞的激活及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效应细胞的杀菌作用。

通过肠上皮细胞免疫球蛋白与其聚合体的受体相互结合,将自固有层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输送到肠腔,肠上皮细胞可直接参与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炎症反应,通过与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进行相互作用实现[18]。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具有抑制炎症细胞作用的功能,与TH17细胞等促炎细胞大量共存于肠道固有层,二者的平衡对维持肠道稳态发挥重要[19]。

在脓毒症急性期表现出临床相关的免疫抑制,作为这种免疫抑制的一部分,急性脓毒症患者表现出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循环淋巴细胞数量暂时减少。

研究发现对NLRP3炎性小体在调节中性粒细胞自噬和吞噬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建议治疗应针对调节自噬和吞噬,以控制CLP术后诱导的多菌性脓毒症组织细菌的负担,提高细菌清除能力[20]。

闫丽娜等[21]通过细胞实验研究大黄素对紧密连接蛋白及各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黄素干预可以抑制HIF-1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HIF-1下游靶因子VEGF的表达,减少ZO-1蛋白的破坏,最终使紧密连接结构破坏减轻。

瞿璐等[22]研究发现大黄可下调脓毒症大鼠AQPs表达,发挥泻下作用,减少细菌移位,动物实验中大黄中剂量在发挥上述作用中更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

于彤彧等[23]研究显示大黄还可以调控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脓毒症大鼠细菌移位,保护肠黏膜屏障。

大黄游离蒽醌可通过保护肠上皮细胞,促进sIgA免疫球蛋白增殖,从而调节肠淋巴系统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肠道局部免疫能力。

3.3生物屏障生物屏障即对外来菌株有定植抵抗作用的肠内正常寄生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常驻菌与宿主的微空间结构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

当微生态菌群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后,肠道定植抵抗力大为降低,可导致肠道中潜在性病原体(包括条件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根据细菌在黏膜层定植的深度,研究发现黏膜表层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为优势菌群,厌氧菌主要定居于黏膜中层,深层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

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可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调节黏膜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及代谢功能,从而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24]。

马丽琼等[25]对脓毒症大鼠应用大黄后肠道细菌总数有所下降,肠杆菌中的大肠杆菌比增加,对念珠菌数量影响不显著,但可以使致病菌株数量减少,大黄能减少肠道细菌和真菌种类和数量,保护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陈路芳等[26]发现鼠李糖乳杆菌GG(LGG)治疗能明显减轻脓毒症小鼠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肠上皮病理形态结构变化,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减少肠上皮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减少调亡,以及促进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

4展望通过检索相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大黄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中药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对机体代谢的干预效应;应用中医药治疗同样存在不足,如大黄的苦寒之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耐受,尤其对这些危重症患者,影响其临床使用。

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医药防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时,更应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器官损伤的理论、机制研究,为探索中药经肠道菌群途径调节免疫功能提供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1]Singer M,Deutschman CS,Seymour CW,et al.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Sepsis-3)[J].Jama,2016,315(8):801.[2]Fleischmann C,Scherag A,Adhikari NK,et al.Assessment of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hospital-treated sepsis.Current Estimates and Limitations[J].Am J Respir Crit CareMed,2016,193(3):259-272.[3]Bauer I,Bauer M,Raddatz A,et al.Influence of gender on stimulated cytoki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Der Anaesthesist,2006,55(5):515.[4]刘清泉,张伟,姜良铎.瘀毒伤络、阻络病机与脓毒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99-200.[5]刘清泉.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届急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4.[6]刘清泉.对脓毒症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2007,26(4):198-200.[7]王东东,吴彦青,王晓鹏,等.脓毒症心肌损伤机制及中医药诊疗现状[J].北京中医药,2018,32(2):186-191.[8]韦志友.复元针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9]李欣.中医“下法”在ICU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2):1662-1664.[10]程国彭.医学心悟[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11]陈德昌.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易位的影响[C].第3届重症医学大会,2009:2.[12]肖荣原.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18.[13]Li ZF,Xia XM,Huang C,et al.Emodin and baicalein inhibitpancreatic stromal derived factor-1expression in rats withacute pancreatitis[J].HEPATOBILIARY&PANCREATICDISEASES INTERNATIONAL,2009,8:201.[14]Yu LC,Wang JT,Wei SC,Ni YH.Host-microbial interac⁃tions and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From physiology to pathology[J].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2.[15]Turner JR.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J].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2009,9(11):799-809.[16]Huber JD,Egleton RD,Davis TP.Molecular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ight junctions 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J].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1,24(12):719-725.[17]杜立建,尹中,崔颖,等.通腑活血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2,34(7):984-986.[18]何宙.肠道微生物群组与肠道免疫的关系[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2):102-103.[19]栾英桥,杨佳幸,陶嫦立,等.肠道菌群影响肠道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11):1734-1737,1742.[20]Jin L,Batra S,Jeyaseelan S.Deletion of\r,Nlrp3\r,Augments survival during polymicrobial sepsis by decreasing autophagyand enhancing phagocytosis[J].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7,198(3):1253-1262.[21]闫丽娜.大黄素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5.[22]翟璐,高巧营.大黄调控肠道水通道蛋白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3):146-149.[23]于彤彧,高巧营.大黄通过调控紧密连接蛋白治疗大鼠脓毒症[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6(13):146-149.[24]Winter SE,Bumler AJ.Dysbiosis in the inflamed intestine: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crobe[J].Gut Microbes,2014,5(1):71-73.[25]马丽琼,段金旗,于明克.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0):178-180.[26]陈路芳.乳酸杆菌制剂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微生态与血清、粪便代谢组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收稿日期2019-0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