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教学大纲

病理教学大纲
病理教学大纲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教学目标】

掌握机体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因素刺激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 老化的机制;

3. 凋亡的机制。

熟悉内容:

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

2. 坏死的基本形态特点;

3. 老化的概念。

掌握内容:

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基本病变;

2.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钙化、含铁血黄素、脂褐素的概念和形态学改变;

3. 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的概念和形态学改变;

4. 坏死的结局;

5. 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

【教学目标】

认识和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的方式,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了解皮肤创伤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干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再生修复的机制。

熟悉内容 :

1.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2.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3. 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掌握内容 :

1. 再生、纤维性修复的概念;

2.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概念、功能及其形态特点;

3. 机化的概念。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目标】

掌握由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常见病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常见器官病变特征。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充血的原因及后果;

2. 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的概念及特点;

3. 水肿和出血的概念、类型及后果。

熟悉内容:

1. 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血栓栓塞的后果;

2. 栓子的种类及栓塞的种类;

3. 梗死的结局。

掌握内容:

1. 充血、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栓子、梗死及出血等概念;

2. 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3. 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原因及条件,梗死的形态特点。

第五章炎症

【教学目标】

掌握炎症反应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种类及其意义;

2. 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熟悉内容:

1. 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

2. 炎症的结局,即痊愈、迁延不愈、蔓延扩散;

3. 急、慢性炎症的原因、形态特征。

掌握内容:

1. 炎性渗出的概念、发生机制、渗出液的特点及其意义;

2. 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的种类、形态特点及其作用;

3. 各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 .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第六章肿瘤

【教学目标】

了解肿瘤基本形态特点(包括大体和组织结构);掌握肿瘤细胞异型性与肿瘤分化、恶性肿瘤病理特征;肿瘤转移规律及转移癌的特点;癌与肉瘤的区别要点;熟悉肿瘤分类与命名原则。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内容:

1. 肿瘤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2. 常见肿瘤的类型及特点;

3.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内容:

1. 肿瘤的概念,形态特点、生长方式、扩散与转移;

2.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3. 癌与肉瘤区别;

4. 癌前病变与原位癌。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心血管病例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 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动脉瘤的概念、类型、临床病理联系。

4. 风湿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心脏外的风湿病变;

5. 心包炎和心脏肿瘤的一般临床病理特征(自学)。

熟悉内容:

1. 急进型高血压和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心瓣膜病的心脏形态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3.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克山性心脏病的病因,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4.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掌握内容:

1.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变化;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

3. 良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4.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影响;

5. 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阻塞性肺病和肿瘤)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2. 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

3. 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

熟悉内容:

1. 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变特点;

2. 支气管扩张症和支气管哮喘的病变特点。

掌握内容:

1.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特点及发病机理;

2. 掌握肺气肿及肺心病的病变及发病机理;

3. 掌握细菌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4. 掌握硅肺的病变特点;

5. 掌握鼻咽癌及肺癌的病变特点。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慢性胃炎的病因、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2.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3.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氏病的病变特点;

4. 消化道肿瘤的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 胆石症、胆囊炎的形态改变特点;

熟悉内容:

1. 慢性胃炎的类型;

2. 溃疡病的病因和临床病理联系;

3. 胃癌的癌前病变、临床病理联系;

4. 阑尾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5. 特殊类型肝癌及其它肝脏常见肿瘤的形态特点。

掌握内容: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2. 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3. 胃癌的病理变化、早期胃癌的概念、胃癌的扩散途径;

4.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5. 各类型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的基本病理变化、形态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6. 肝癌常见肉眼和组织学类型、可能病因及其形态特点;

7. 小肝癌的定义。

第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造血系统常见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起源)、基本病变、分类及诊断方法。霍奇金淋巴瘤各亚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本分型;白血病的基本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各种淋巴结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的病理改变;

2. 不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改变。

熟悉内容:

1. 白血病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基本形态特点,骨髓和受累器官的病

理改变;

2. 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概念、类型和病理改变。

掌握内容:

1.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念,类型和诊断原则;

2. 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改变;

3. 霍奇金淋巴瘤的概念、组织学分型、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期。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对肾脏常见肿瘤及瘤样病变特征和收集系统常见疾病有所了解。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原因及病变特点;

2. 肾母细胞瘤的发病人群及病变特点;

3. 肾腺瘤病变特点;

4. 肾横纹肌样瘤病变特点;

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变特点;

6. 肾囊肿病变特点。

熟悉内容:

1.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及临床表现;

2. 肾盂肾炎的病因和感染途径;

3.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 膀胱炎、尿路结石病变特点。

掌握内容:

1.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概念;

2.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肾盂肾炎的分类及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畸胎瘤、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形态特点;

2. 卵巢肿瘤的分类。

熟悉内容:

1. 子宫体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及形态特点;

2. 卵巢肿瘤(囊腺瘤、囊腺癌、畸胎瘤)的病理类型及形态特点;

3. 乳腺囊性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掌握内容:

1.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概念;

2. 宫颈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形态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 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4. 乳腺癌的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垂体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 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2.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低下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3. 垂体腺瘤的病理特点;

4. 肾上腺皮质增生和肿瘤的病理变化;

5. 甲状腺炎的病理特点。

熟悉内容:

1. 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

2. 甲状腺腺瘤的病理变化;

3.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

掌握内容:

1. 甲状腺癌的病理变化;

2. 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相互间的鉴别。

【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

1.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

熟悉内容:

1.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的形态和发病原因;

2. 神经元变性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掌握内容:

1.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的特殊规律;

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病毒性脑炎等)的病理改变特点;

3. 常见神经系统肿瘤(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髓母细胞瘤等)的病理改变特点。

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使用)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的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训练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选择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做到密切配合教材内容,步步紧扣教学环节。实验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制备实验三个方面。考虑到药学本科、制药工程等专业的要求和后继专业课更好的衔接,特别加强了制备实验内容,目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对重要的单元操作都作了安排。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合成实验基础操作,对经常应用的基础操作都作了安排,有机基本操作结合实验进行,通过制备实验中反复练习来达到熟练掌握。 3、实验用书: 李敏谊、申东升、张精安编,有机化学实验,中国医药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 基本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蒸馏,重结晶和过滤,沸点、熔点的测定。 实验一 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常压蒸馏和沸点测定(4学时)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学习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包括安全、卫生以及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实验记录,及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等内容。 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掌握常量法(即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用常压常量法蒸馏不纯乙醇、测定纯乙醇的沸点。 实验仪器设备: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温度计、三角烧瓶、烧杯、电炉、接受管、使用的试剂及药品:不纯乙醇 实验二 熔点测定(4学时) 实验的目的及要求: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纯乙酰水杨酸和不纯乙酰水杨酸的熔点。 实验仪器设备:熔点测定管、酒精灯、毛细管、温度计、长玻管、白瓷板。 使用的试剂及药品:纯乙酰水杨酸、不纯乙酰水杨酸 实验三 重结晶提纯法(4学时) 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抽滤、热滤操作和折叠滤纸的折法。 实验内容:对乙酰苯胺进行重结晶。 实验仪器设备:热水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减压装置、酒精灯、三角烧瓶。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F 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Optics 总学时:50 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辅导学时:学分:3.0 开课单位: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 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电动力学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1、Born & Wolf, Principles of Optics, 7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物理光学》(第三版),梁铨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3、《物理光学学习指导与解题》刘翠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一、课程教学目的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程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讲授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现象。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物理光学的重要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中所遇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光波的特性:光波与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物质方程;几种特殊形式的光波;光波场的时域频率谱;相速度和群速度;光波场的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光波的横波性、偏振态及其表示。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和折射的相位特性;反射和折射的偏振特性;全反射。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等。 第二章光的干涉(共10学时) 双光束干涉;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典型干涉仪及其应用;光的相干性理论。 第三章光的衍射(共10学时) 衍射的基本理论:包括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夫琅和费衍射:包括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矩孔、单缝、多缝以及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巴俾涅原理。菲涅耳衍射:包括圆孔和直边菲涅耳衍射。衍射的应用和傅立叶光学基础等。 第四章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包括张量的基础知识;晶体的介电张量。单色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包括光波在晶体中传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描述。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晶体光学元件及晶体的偏光干涉等。 第五章晶体的感应双折射(共4学时) 晶体的电光效应(原理及应用)、声光效应和旋光效应(自然旋光现象、菲涅耳的解释、磁致旋光效应、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模板】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适用) A.总说明: 一、适用课程范围:该版教学大纲的填写范围仅为“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和“素质选修课”。课程类别可于《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查询。 二、文本格式:请勿改变大纲中标题及文本样式。标题中的课程名称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加 粗)。除标题外,其余需填写内容中的中文及数字的样式为宋体五号字体(勿加粗),英文样式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勿加粗);段落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段首缩进设为2。 三、表格:请勿改变页边距、表格列宽及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因为软件类型及版本问题, 打开大纲模板文件后表格有可能出现少量错位情况,请帮忙调整至对齐,建议使用WPS打开。 四、名称:单位和课程等名称请务必填写标准化全称,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五、联系人:XXX;电话:********;地址:教务处教学评价与发展中心(白宫208) B.分项说明 一、课程信息 ?“课程类别”:公用基础课、素质必修课或素质选修课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计划学时”:请在括号前填写总学时,并在括号内分别填写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如果 没有课外学时,则填写“0”。 ?“选用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是否自编;是否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网站”:有则填写,没有则填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中文要求200字以上、500字以下。课程简介必须包括课程定 义、课程总体内容、课程目的及意义等基本内容。此外,可以填写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情况、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其它内容。 ?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英文课程简介。 三、课程教学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条目进行阐述。其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应能对应《工程 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问题1:为什么要将“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答:根据学校“以工程实践为主,满足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各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要求应该在达成“业务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其中有一条或若干条能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工科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中的一条或若干条相关联。 ?问题2: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的12项毕业要求”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光学 英文名称:Optics 学分:4 总学时:72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建立严谨的教学体系,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一方面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物理学的基本课程,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分析、概括丰富的自然现象,联系科学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有关事例,注意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及加强习题运算,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了解光学的最新发展,体会到综合运用基础物理学知识联系实际、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轴球面组成像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 难点:运用菲涅耳公式解释半波损失问题偏振光的干涉旋光现象解释。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力学及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本课程又与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光纤通信、信息光电子学等后继课程有密切关系。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光学》(上、下册), 赵凯华钟锡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五次印刷; 2、《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光学》,章志鸣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光学》,王楚汤俊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中文名称》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课程实验 □独立实验课 课程 性质 □必修□ 选修 总学分实验学 分 实验 学时 先修 课程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授课 对象 (专 业) 考核 方式 及成 绩评

(空一行)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 验类 型 分组情况 内容摘要 1 ××××× 2 ××××× 定 教 学 目 标 (说明通过实验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什么、锻炼什么、提高什么等) 课 程 简 介 (介绍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重点、难点等。)

(注:实验类型指:1.演示性实验、2.操作性实验、3.验证性实验、4.综合性实验、5.设计性实验) (空一行) 三、实验内容 (空一行) 实验一×××××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宋体,小四号)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宋体,小四号) 实验时数:×××××××××(宋体,小四号) 实验成绩评定:×××××××××(宋体,小四号)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宋体,小四号) (空一行) 实验二×××××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 实验时数: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 (空一行) 四、实验报告的格式(学生统一格式,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空一行) 实验名称 (空一行) (一)实验目的: (二)主要仪器设备:(列出实验中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物品)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doc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72201008/72201009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学时 学分: 2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的同时,受到严格训练,掌握初步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 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力学部分

热学部分 电磁学学部分

光学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主要讲述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的综合测量 1.目的要求 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2.方法原理 用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和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和高度。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滚珠、圆柱管。 4.掌握要点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及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2)用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 (3)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二单摆 1.目的要求 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并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方法原理

g l T π2= ()()2 22)(?? ? ??+??? ??=t t u l l u g g u 。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单摆、停表、钢尺。 4.掌握要点 测量单摆周期的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 (2)用钢尺测悬线的长度。 (3)用停表测单摆的周期(不改变摆长,测5次,每次30个周期的时间) (4)计算重力加速度和它的不确定度。 (4)改变摆长,测单摆的周期,用作图法算出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 测重力加速度 1.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方法原理 自己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自由落体装置、数字毫秒计、光电计时装置 ,单摆 气垫导轨。 4.掌握要点 掌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实验项目: (1)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方案。 (2)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四 密度的测定 1.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掌握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2.方法原理 v m = ρ,质量用天平称量,体积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出。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物理天平,游标卡尺、比重瓶,小烧杯、温度计、酒精、不规则玻璃块。 4.掌握要点 物理天平的调节和方法、测量密度的两种方法: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5.实验项目: (1)学习调整和使用物理天平。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的密度。 (3)用比重瓶法测酒精的密度。 实验五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 1.目的要求 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实验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葡萄糖杂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糖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限量的检方法、原理、反应条件及计算。 2.熟悉纳氏比色管、验砷瓶、量筒、天平等使用方法。 3.了解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项目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氯化物的限量检查 2.硫酸盐的限量检查 3.重金属的限量检查 4.铁盐的限量检查 5.砷盐的限量检查 实验二特殊杂质检查 一、目的要求: 熟悉阿斯匹林、盐酸普鲁卡因中的一些特殊杂质的检查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乙酰水杨酸中游离水杨酸检查 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对氨基苯甲酸的检查 实验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重氮化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重氮化的反应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熟悉注射液含量的测定基本方法和计算。 3.熟悉外指示剂法。 二、教学内容: 盐酸普鲁卡因含有芳伯氨基,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钠发生重氮化反应。 试验四氟尿嘧啶的含量测定 (氧瓶燃烧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氧瓶燃烧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教学内容: 1、燃烧瓶的使用 2、样品测定 实验五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酸性染料比色法)

一、目的要求: 掌握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生物碱制剂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对照液的制备 2、供试液的制备 1、测定法 实验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茶碱浓度 一、目的要求: 掌握离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茶碱样品制备标准曲线的基本方法及测定前样品的制备处理基本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样品的提取 2、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七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复方制剂中各成分的分离及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乙酰水杨酸得含量测定: 2、咖非因的含量测定: 实验四:(原待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 一、目的要求: 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使同学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完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 二、教学内容 1、同学根据所学有关专业知识按照中国药典的格式自己设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设计两种方法)及应准备用的仪器、试药、试剂。 实验讲义 实验一:葡萄糖杂质检查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葡萄糖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限量的检方法、原理、反应条件及计算。 2.熟悉纳氏比色管、验砷瓶、量筒、天平等使用方法。 3.了解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项目的意义。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 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物理光学实验指导大纲

(上机)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上机实验的任务: 1)学会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物理光学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本课程上机实验的简介: 对等厚干涉和夫朗和费多缝衍射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MA TLAB 软件对其过程进行编程和模拟仿真,从而加深对光的干涉和衍射基本原理的理解。 3、本课程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4、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 1)光的干涉和衍射理论; 2)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5、本课程上机实验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及调试。 6、本课程上机实验运用软件名称:MATLAB 7、总学时:4 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光学教程》,叶玉堂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统编。 9、参考资料: 1)《物理光学教程》,谢敬辉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光学原理与应用》,廖延彪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4)MATLAB教程罗建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二)包含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实验项目1 1、实验项目名称: 等厚干涉条纹分布的模拟 2、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的:通过对等厚干涉光强分布的模拟仿真,加深对光的干涉基本原理的认识。 任务:以一个曲率半径R = 5 m的柱透镜的凸面紧贴在一个平板玻璃上,其凸面与平面相切于O点(如图所示),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气薄层,用波长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从反射光中可观察该空气薄层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模拟此等厚干涉条纹的一维光强分布曲线图和二维光强分布的灰度图。 柱透镜置于平板玻璃上的截面图 3、上机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仿真程序,上机调试并运行; 2)改变柱透镜曲率半径,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3)改变入射光波长,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 改变柱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间的介质的折射率,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学时数:2 实验项目2 1、实验项目名称:多缝夫朗和费衍射的模拟

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适用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上机)计划学时;大纲编写依据;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使用教材(指导书);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使用说明;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实验教学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1. 实验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1、此表中“课程类别”是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2、“课程性质”是指“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实验类型”分为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课程总学时”和“实验学时”,前者是指课程包含实验课程在内的总学时数,后者是指该课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应分开填写,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只填“实验学时”; 4、“使用说明”主要是对大纲使用的某些情况需要进行的特别说明或者描述。

附件: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年月 课程名称: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 课程总学时:□□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 开课单位:□□□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 1、明确掌握哪些基本理论; 2、训练哪些能力,会使用哪些仪器设备; 3、掌握哪些基本实验方法或测试方法。 四、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说明 2、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 六、教材(讲义、指导书): 《□□□》,□□□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八、使用说明: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 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 51 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 2 学期至第 3 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 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 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 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形态学试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供五年制、四年制药学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部分,解剖学实验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学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及局部分区,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各区域内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组织学是阐述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组成成分。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是一门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实验采用录像、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显微镜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临床病例讨论(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进一步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疾病,为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实验是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态学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充分理解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不可缺少的培训过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通过形态学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尸体解剖、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基本要求:掌握萎缩心脏、肝脂肪变性、肝浊肿、肝脓肿、脾梗死、肾盂积水、足干性坏疽、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大体病变特点,肝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显微镜下病变特点。熟悉各器官的病理观察要点。了解尸体解剖常用的几种术式,尸体解剖的基本程序、取材规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肉眼形态、颜色、质地以及各器官的重量和大小。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54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码:3910252108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三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光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它和《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加扩大了光学在高科技领域、生产和国防上的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 (二)课程目标 1. 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 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3. 了解现代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时分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课外自学、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结合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含绪论)光的干涉(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知道光学发展历程; 2.理解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的区别联系; 3.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和光的干涉定义; 4.了解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以及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对可见度的影响; 5.掌握光程差和相位差之间的关系; 6.掌握分波面干涉装置的干涉强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干涉条纹 的形状; 7.掌握分振幅法等倾干涉条纹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8.掌握分振幅等厚干涉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9.掌握迈克尔孙干涉仪和法布里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干条件,以及分振幅和分波面干涉装置及干涉光强分布。 难点:薄膜干涉和多光束干涉。 三、主要内容 1.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光学发展史; 2.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和相干性; 3.光程和光程差,实现相干光束的方法; 4.半波损失; 5.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6.迈克耳孙干涉仪; 7.多光束干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第二章光的衍射(8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衍射现象,并注意区分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2.理解衍射现象的理论基础-----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Material Chemical Analysis 课程编号:07111010 课程教学总学时:45 实验总学时: 15 学分: 1(包含在课程)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 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 一、目的与任务 分析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分析化学理论的理解,训练 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确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提 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 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具有解决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及进行简单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 (2)掌握定量分析操作,了解有关分析仪器构造; (3)观察实验现象,测试记录有关数据; (4)对实验数据处理,写出实验报告; (5)分析相应的问题。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实验项 实验项目学时类型要求备注目编号 1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2 综合选做 2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2 综合必做 3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综合必做 4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3 设计必做 5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3 综合必做 6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3 综合必做 7丁二酮肟法测定钢铁中镍含量 4 综合选做 8硅酸盐水泥中Fe2O3、Al2O3、CaO 4 综合选做 和MgO含量的测定 9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3 设计选做

10非水滴定法测定α-氨基酸含量 3 综合选做 11配位滴定法测定铝 2 综合选做 12水中COD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 3 综合选做 13纸色谱分离-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别 3 综合选做 14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3 综合选做 15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3 设计选做注: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15%。 五、有关说明 最好能配备《分析化学实验计算机仿真》软件,供学生预习。 制定人:吴述平、申小娟 审定人:袁新华 批准人:杨娟 时间:2016.0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