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诊疗学整理

合集下载

疼痛诊疗学第三章_疼痛的诊断学基础

疼痛诊疗学第三章_疼痛的诊断学基础
弱或消失。
㈤ 腰,骶,臀部检查
⒊病人取仰卧位 ⑴屈颈试验
阳性者主要 见于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 “根肩型”
患者 。
㈤ 腰,骶,臀部检查
⑵直腿抬高试验
未达到正常 高度出现疼 痛,主要见 于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 患
者。
㈤ 腰,骶,臀部检查
⑶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区别由于髂 胫束、腘绳 肌、膝关节 囊部紧张造 成的直腿抬
压痛点 有无包块
㈡颈项部检查
⒊特殊试验
①椎间孔挤压试验
阳性见于颈 椎间盘突出 压迫脊神经 根病
②压顶试验
阳性见于神 经根性颈椎 病
㈡颈项部检查
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阳性见于颈 椎病,牵拉 同时患肢内 旋,为加强 试验
㈡颈项部检查
④引颈试验
阳性多见于 颈椎病,患 肢疼痛、麻 木感减轻
㈡颈项部检查
X线检查
X线摄片的空间分辨率很高,但密度分 辨率不足,因此适用于骨和含气组织的显 像。某些疾病依据X线表现可直接做出诊断 如骨骼畸形、脱位,另有些疾病的x线表现 却无特征,所以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脊柱正位片检查
⒈脊柱平片检查 ⑴正位片 ①脊柱有无侧凸 ②椎间隙有无狭窄及两侧是否等宽 ③椎体形态有否改变,有无棘突偏歪及畸形
脊柱侧位片检查
④椎间孔有否变形 ⑤前后纵韧带及棘上(项)韧带有无钙化 ⑥脊柱前后有无异常软组织阴影。
脊柱左右斜位片检查
⑶左右斜位片 ①椎间孔的改变 ②上下关节突关节和椎弓峡部,如出现项圈
征,则提示椎弓峡部裂。
常见疼痛性疾病的X线平片特点
(1)颈椎病: ①生理曲度改变 ②椎间隙变窄,椎体相对缘硬化,前后缘增生。 ③椎间孔变小或呈8字形。 ④项韧带、前后纵韧带钙化。 ⑤钩椎关节不对称。

疼痛诊疗学

疼痛诊疗学
l 有与头颈部活动相关的持续性钝痛 l 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不能缓解症状 l 心电图检查亦无心肌缺血改变
体征 l 颈、肩部肌肉、肌腱广泛的压痛、肌紧张 l 压痛不沿周围神经干的径路传导 l 患区的皮肤有界限模糊的痛觉过敏带,肢端皮
肤温度降低 l 可伴有其它类型颈椎病的体征
x线检查: 颈椎或上位胸椎退行性变征象
适应症 l 互补短长,结合病情及术者经验配合及交
替应用各种治疗方法
(八)手术治疗
l 各型颈椎病绝大多数可采用非手术 疗法治疗
l 诊断明确,经长期系统非手术疗法 治疗无效,症状较重,影响日常生 活与工作者,可谨慎选用
l 手术治疗原则: 一般为解除压迫,消除刺激、增 强稳定、制动以防止进行性损害等
分型
治疗
1. 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2. 药物治疗 3. 体疗、理疗、针刺、牵引疗法 4. 局部注射疗法 5. 神经阻滞疗法
肱骨外上髁炎
网球肘或桡侧腕伸肌肌腱损伤
是因急、慢性劳损造成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前臂腕伸肌总 腱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
病因:损伤学说、微血管神经卡压学说 临床表现 : 1.症状 肘关节外上方活动时疼痛,可向上臂或向前臂外
l 定义:
由致病因子侵犯颈、肩、背部的纤维组织使之产生损伤及无菌性 炎症,由此引起颈、肩、背部广泛的肌肉疼痛及痉挛等症状
l 病因 :
l 创伤性无菌性炎症 l 内部因素、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诱发或加重无菌性炎症
肌痉挛
肌挛缩
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症状 1. 颈、肩、背部广泛的疼痛、酸胀、沉重、麻木感 2. 持续性,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 3. 感染、疲劳、受凉、潮湿等因素而加重,遇热可减轻 体征 1. 颈肩背部肌紧张 2. 压疼点:颈及上位胸椎棘突、椎旁、斜方肌、菱形肌 3. 压痛局限,不沿神经走形放射 x线检查 多为阴性结果 实验室检查 多在正常范围

疼痛诊疗

疼痛诊疗

半 月 板 弹 响 试 验
副 韧 带 紧 张 试 验
9)踝关节检查 注意患者的步态,有 无跛行。使足纵轴与小腿成90度,检查 踝关节的活动度,足背伸20~30,踝跖屈 40~50,足内翻30,足外翻30~35,跖趾 关节背伸45,跖趾关节跖屈30~40。
10)生理反射与病理征
A 上肢 生理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 病理征:Hoffmann征
3 运动系统检查
许多疼痛性疾病与脊椎、关节、肌 肉、肌腱、韧带等病变有关,所以 运动系统的检查十分重要。要做到 全面的望、触、动和量,并要两侧 对比,由局部到全身。
首先要注意一般情况,如各大小关 节是否对称,活动状况,可通过行 走、自主运动和定位检查来明确。
1) 颈椎:生理曲度,颈后肌
群张力,有无压痛点,颈椎活动度, 正常为前屈35~45度,后伸35~50度, 左 右 侧 屈 各 45 度 , 左 右 旋 转 各 60~80度。
4 N (Neutralising or Relieving Factors) 疼痛的缓解因素。(做什么会减轻)
5 疼痛的发作时间特点(什么时间痛) 6 疼痛的伴随症状(除了疼痛还有其它什么不好?)
二、 体格检查
除一般检查外,重点是运动系统和神经 系统的检查。
1 一般检查
包括意识状态、表情、发育、营养、 体位、姿势、步姿、皮肤粘膜、淋巴结、 血压、运动功能等。
2 神经系统检查
1)颅神经检查 疼痛科临床上常见的颅神 经疾病以下列几对为多
(1) 三叉神经:在对应的分支支配区应注 意其痛、触、浅深感觉、温度等和变化,同 时要检查咀嚼肌的功能。
(2) 面神经,以运动损伤为主,观察眼裂、 鼻唇沟、口角、额纹是否对称,面神经瘫痪 时可见面部感觉迟钝。

疼痛诊疗学 重点

疼痛诊疗学  重点

1、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2、外周敏化:组织损伤和持续性炎症是非常强烈和长期的有害刺激,一定强度的刺激在长期传入后增强了对疼痛通路的反应性,此现象称~,其构成了神经性“记忆和学习”的主要形式。

中枢敏化: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痛觉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可塑性变化。

可塑性是不同环境刺激引起神经系统调整其功能的能力。

神经元胞膜兴奋性与突触效能的增加以及抑制作用的降低,导致伤害感受性通路神经元和环路功能的增强从而引起~。

3、视觉模拟量表V AS:通常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粗直线,左端写“无痛”右端写“剧痛”。

被测者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标记,测量左端至标记点距离即为评分。

4、颈源性头痛:指由高位颈部脊神经所支配结构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伤所致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表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各种因素使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刺激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曲折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5、三叉神经痛: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疼痛,或伴有同侧面肌痉挛。

6、神经病理性疼痛: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系统损伤受压,缺血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7、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疱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皮肤感染,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皮肤疱疹并伴严重疼痛。

8、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和损伤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9、不通则痛:指某种或某些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使经络脏腑之气机痹阻,血脉瘀滞不通引起疼痛之症。

10、爆发痛:指在持续镇痛治疗基础上出现超过持续疼痛的突发性、短时间的剧烈疼痛,也称突发性痛或发作性疼痛。

11、腕管综合征:又叫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指人体的正中神经进入手掌时受到压迫后产生的示指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无力感。

疼痛诊疗学简介

疼痛诊疗学简介
疼痛治疗学组 • 1989年成立中华疼痛研究会(CASP) • 1995年出版,《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疼
痛学》、《中国麻醉与镇痛》及专著
疼痛诊疗学发展史
新的进展
• 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技术在疼痛中的应用 • 疼痛的机制、抑制在疼痛放大与产生的作用 • 细胞素在疼痛的角色 • 疼痛记忆的消除 • 脊髓神经牵涉痛的研究
• 疼痛学
• 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 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 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 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 疼痛的定义
•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 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可伴 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 的改变。
• 疼痛与疾病的关系
疼痛的分类
• 疼痛的持续时间
–急性痛(acute pain):<6个月3个月 –慢性痛(chronic pain):> 6个月
• 疼痛的五轴分类法
–是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 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 痛发生原因等五个方面进行疼痛划分
疼痛治疗的伦理观
• 道德规范 • 伦理观 • 完善告知义务,和谐医患关系
疼痛诊疗学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疼痛和疼痛诊疗学的概念。 –熟悉疼痛诊疗的范畴。 –熟悉疼痛的分类 –了解疼痛诊疗学发展史。
目录
疼痛的概念与疼痛治疗的意义范畴 疼痛诊疗学发展史 疼痛诊疗的范畴 疼痛的分类 疼痛治疗的伦理观
疼痛的概念与疼痛治疗的意义
• 疼痛的概念 • 疼痛诊疗的意义
疼痛的概念
2005年第十一届世界疼痛大会报告“World still in Pain”
疼痛诊疗学发展史

疼痛诊疗学第二章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A

疼痛诊疗学第二章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A
那一离子通道起止痛作用? 4.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有那些? 5.抑制性氨基酸主要有那些?
6.痛觉过敏与痛觉超敏区别是什么? 7.组织损伤和炎症情况下,产生前列腺素的主要部位?
参考书和网站
• 黄宇光《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学》 • 韩济生《疼痛学》 • 邵福元《颈肩腰腿痛应用检查学》 • 宋文阁《实用临床疼痛学》 • 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 • 黄烽《强直性脊柱炎》 •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 • David.A《麦氏腰背痛》 • 中国疼痛网
Aδ纤维: 快痛 有髓、兴奋阈低、 传速快、定位精确 C 纤维: 慢痛 无髓、兴奋阈高、 传速慢、定位模糊
疼痛发生和消失时间
(三)●背根神经节:一级神经元胞体 ●脊髓背角:二级神经元胞体
后根 前根 从前至后观
(四)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主要起点
二、痛觉的基本通路
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5. 感受野:1根纤维末端分支所支配的区域, 即该纤维对外周刺激发生反应的部位。
理论-临床:指尖痛觉比其他部位敏感,为什么?
• 内脏痛定位不准确而躯体痛则相反?
伤害性感受器分布密度: 内脏比皮肤低 伤害性感受器感受野: 内脏比皮肤大 内脏痛通路:
脊神经 脊髓
• 内脏痛定位不准确而躯体痛则相反?
A、感受器: ●神经末梢 ●换能装置
(一)感受器
包囊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能量→神经冲动
痛觉 触觉
温觉
压觉
B、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侧重于应答伤害性刺激
1. 伤害性感受器外周端
Nav1.8/1.9 H+ 热 热 捏 冷 ATP
Nav: Na+通道
2. 分类 按传导纤维分: ① Aδ纤维伤害性感受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及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2.五大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疼痛 3.疼痛诊疗的范畴:慢性疼痛性(骨关节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头痛,肌肉软组织慢性疼痛、创伤后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内脏痛,术后痛,分娩痛急性创伤性疼痛)、癌性疼痛

4痛点:是病人体表疼痛最敏感的最剧烈的部位。有明显压痛,多为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最敏感的部位,可有硬结,往往是无菌性炎症的聚集地。痛点或扳机点不等于病灶。

5引起疼痛的原因:创伤,炎症,神经病变。 6疼痛的分类:①按发生部位:a躯体部位:头痛、颌面部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b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②性质:刺痛、灼痛、酸痛。③原因:创伤性,炎性,神经病理性,癌痛,精神(心理)性疼痛。④持续时间:急性痛,<6个月;慢性痛,>6个月。⑤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进行划分。

7疼痛的治疗原理:消除病因,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提高痛阈改善痛觉反应

8疼痛的诱因:疼痛常由于某些明显诱因或有明显的原因,如搬重物时突然引起腰腿痛,截肢术后可能导致残肢痛或幻肢痛,湿冷天气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有些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原因。因此,应询问有无感染、外伤、过劳、情绪激动、体位性低血压疲劳、饮食习惯等。 第二章 1.疼痛的机制: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其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

2.痛觉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不同组织

3.疼痛的感受器的类型: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内脏痛觉感受器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为A&纤维和C纤维,痛觉信号的处理初级中枢是脊髓. 5.外周敏感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神经源性反应释放炎症介质激活伤害性感受器或使其阈值降低从而使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也能导致疼痛,这种现象称之为外周敏感化。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过敏,触诱发痛。

6.中枢敏感化:指组织损伤后,伤害性体积经C纤维传入,导致脊髓背角浅层释放伤害性神经递质或调质,这些递质或调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致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呈活性依赖性升高,即中枢敏感化。主要表现为:对正常刺激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7.疼痛诊疗的内容和程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证实发现阳性体征,排除其他疾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8.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性,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顾性比较,避免治疗的偏差③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治 疗效果④有时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完全,通过疼痛定量可以说明治疗后疼痛缓解减轻的程度和变化特征

9.视觉模拟量表:该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当被测试者移动标尺定于自己疼痛强度的位置时,医生能立即在尺的背面看到具体的数值,此方法临床最常用

第三章 1.压头试验(压顶试验):颈肩部疼痛患者,患者端坐,头后仰,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患侧上肢有放射痛或麻木即为阳性,称之为压头试验阳性。常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让病人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患侧,另一手握住同侧患肢腕部,呈反方向牵拉,若病人感觉患肢疼痛,麻木则为阳性,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肢做内旋运动,成为eaten加强试验,阳性见于颈椎病

3.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病人膝部使腿伸直,另一手握踝部徐徐上举,若上举达不到正常高度(70-90),并出现腰痛和同侧下肢放射痛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4.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在直腿抬高到引起疼痛时,稍降低腿的度数,突然将足背伸,引起剧烈放射痛为阳性,此试验课用来区别由于髂胫束,腘绳肌或膝关节囊部紧张在场的直腿抬高受限,因为背伸肌只加剧坐骨神经及小腿腓肠肌的紧张,对小腿以上的筋膜无影响

5.4字试验:也叫盘腿试验,病人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90度,髋外展,患侧足放在健侧大腿上,检查者一手按压对侧髂骨,另一手下压膝部,若下压受 限,髋关节痛则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若骶髂部疼痛,则可能为骶髂关节病变,若为耻骨联合痛,则为耻骨炎

第四章 1.麻醉性镇痛药的共同特点:①具有镇痛效力②具有耐受,依赖,成瘾,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2.阿片类药物:一吗啡的适应症:主要用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疼痛,以及术后痛和癌痛。吗啡的作用机制:激动体内阿片受体而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的效果优于间歇性锐痛,疼痛出现前应用比出现后应用效果佳,在产生镇痛作用时还可作用于边缘系统的阿片受体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甚至产生欣快感。吗啡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成瘾性,耐受性。吗啡的禁忌症:婴儿,哺乳期妇女,肝功不全,慢阻肺,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急腹症\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炎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颅内压增高。成人中毒量60mg致死量250mg

二芬太尼类镇痛强度比较:舒芬>瑞芬>芬>阿芬。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芬太尼类持续时间比较: 舒芬>芬>阿芬>瑞芬(瑞芬起效快,恢复迅速,无药物蓄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镇静镇痛,用于癌痛的治疗。芬太尼的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呕吐,出汗,嗜睡,静脉注射可引起胸壁肌肉僵直,注射过快可出现呼吸抑制。芬太尼禁忌症: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重症肌无力,孕妇,心律失常

三哌替啶适应症:剧烈性疼痛,创伤,术后,分娩,内脏绞痛(原理是提高痛阈)。哌替啶不良反应:与吗啡类似,但比吗啡轻,可用纳洛酮拮抗。哌替啶的禁忌症:婴儿及室上性心动过速、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哌替啶禁用的原因:由于代谢物去甲哌替啶神经毒性作用强,且血浆半衰期长,代谢缓慢,长期应用后可产生颤栗,震颤,抽搐,肌痉挛,癫痫大发作等神经毒性症状,其也可使心跳加快影像心功能, 由于哌替啶作用时间短,毒性代谢药物半衰期长,易蓄积等缺点,所以哌替啶不宜用于癌性疼痛等慢性痛的治疗

3.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分类: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药和选择性cox-2抑制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吧吡唑酮类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共同特征: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非甾体类抗炎药原理: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对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炎性痛,术后痛,癌痛有较好效果,长期使用无耐受及成瘾性。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疼痛:一、阿司匹林 作用: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合成,产生解 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肾损害:对老年患者、肾低灌流量者 和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可进一步影响肾脏灌流,导致或加重肾损害,但停药后可恢复。 肝损害:主要见于长时间较大剂量用药时,是一种慢性的水杨酸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甚至精神错乱,需立即停药,对症处理。有严重肝损害,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出血。对肝肾功能有影响,抑制凝血酶原合成,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禁忌症:肝损害,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出血史的溃疡病人。二 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主要用于关节炎,可缓解疼痛和肿胀、软组织损伤、炎症;解热;以及治疗偏头痛、痛经、手术后痛、创伤后痛等。 肾: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多见。三、布洛芬,又称异丁苯丙酸,也是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 生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或持续性关节肿痛症状,无病 因治疗及控制病程的作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四、双氯芬酸钠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一定程度上抑制脂氧酶而减少白三烯、 缓激肽等产物的生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五、酮洛酸作用机制 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一样。六、美洛昔康,是烯醇类非甾体类衍生物,能选择性地抑制COX—2,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呈剂量依赖性,因此消化道不良反应少。干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七、塞来昔布为COX—2选择性抑制剂,对基础表达的COX—1的亲和力极弱,治疗剂量不会引起因COX—1抑制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和血小板等副作用,安全性好。肝肾功能不全者可用。八、帕瑞昔布,是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属于昔布类抗炎镇痛药。用于肝肾功能损伤者应密切观察。九、氯比洛芬酯是一种丙酸类的NSAIDS,脂微球制剂具有靶向、控释、缩短起效时间的作用。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禁用

4抗抑郁药:提高情绪,改善活力镇痛作用继发于抗抑郁作用的效应 5抗癫痫药:参与离子通道的调节 6糖皮质激素: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抗休克,常用于慢性炎症性疼痛的治疗。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肝功不全禁用)、甲泼尼龙(肝功不全禁用)、曲安西龙。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肥胖、高血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出血和穿孔) 、骨质疏松、水钠潴留以及精神异常等。地塞米松的禁忌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精神病、严重感染着、孕妇等禁用

7类阿片内镇痛药(曲马多):具有双重镇痛作用机制。弱阿片机制;抑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浓度。用于癌症疼痛、骨折、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偶见出汗恶心呕吐纳差头晕无力嗜睡;罕见皮疹心悸、体位性低血压,在患者疲劳时更易发生。禁忌症:酒精、安眠药、镇痛药、其他精神药物中毒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慎用。

8其他药物:1可乐定:为α2肾上腺受体激动药。抑制脊髓SP释放;激活脊髓中突触α2-肾上腺受体;与胆碱能、嘌呤能及5-羟色胺能疼痛系统相互作用,抑制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传递;明显降低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2氯胺酮:拮抗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