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步奖提名书

国家科学技术步奖提名书
国家科学技术步奖提名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 2018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序号:提名者韩士群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沿海滩涂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创制及应用公布名

主要完成人韩士群、严少华、隆小华、刘兆普、周庆、李国峰、赵耕毛、艾玉春、周春霖、顾军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项目密级公开定密日期

保密期限(年) 定密机构(盖章)

学科分类名称1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代码610

2 代码

3 代码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农业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任务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江苏省等项目

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1.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现代农业专项“沿海滩涂特种水产品无公害规模养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发改高技〔2003〕1993号)。

2.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集约化农区种养结合生产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0。

3.国家863计划“微咸水与再生水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研究”(2002AA2Z4061);

4.国家863计划“滩涂海水灌溉农业示范”(2001AA627040)

5.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沿海滩涂大水面高效益梭鱼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HYKF-SJ07-0099。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

授权发明专利(项)15 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新品种2个项目起止时间起始:1997 年 8 月 1 日完成: 2017 年 12 月 31 日

二、提名意见

(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

提名者韩士群

通讯地址南京市钟灵街50号邮政编码210014

联系人韩士群联系电话

传真

提名意见:

沿海滩涂是我国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库,对其高效利用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守住耕地红线和节约水资源重大战略举措。在滩涂匡围蓄淡、引淡工程和生物群落构建的工程化技术基础上建成渔农生态系统,优化了滩涂生态系统。创制了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及污染物源头控制、水源水质改善、原位修复、污染物减排的水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通过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工程化体系创新和体系集成创新,创制的沿海滩涂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新模式,解决了海涂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在我国沿海重度盐渍化荒滩大规模高效利用、产业化和水环境保护上独树一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获发明专利15件;审(鉴)新品种2个;发表论文237篇(SCI58篇、EI18篇),单篇最高引用356次,CNKI论文总引用2457次;2010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7年、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自1997年建成良田242万亩;2015-2017年推广万亩次,合计产值亿元,利润亿元。培训农民2300人次。固碳亿kg,蓄淡279亿方。水环境减排万吨氮、万吨磷、24万吨COD Cr。

该项目符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声明: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

法人代表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三、项目简介

沿海滩涂是我国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库,对其高效利用是缓解我国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守住耕地红线和节约水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项目历经20多年,在海涂匡围蓄淡、引淡和生物群落构建的工程化技术基础上建成渔-农生态系统。实现土地、生物和水资源等高效利用并保护海涂水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创制海涂资源利用与保护新模式,解决了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在我国海涂大规模高效利用、产业化和水环境保护上独树一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创制沿海滩涂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及工程化体系

(1)海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从生物群落多样性、光能利用和转化、食物链结构、生态位等揭示海涂渔-农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机理,奠定海涂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基础。通过匡围蓄淡、生物群落构建工程,将海涂改为高效鱼-农生态系统。克服土壤高盐度、低营养和有机质的障碍,产生较高经济效益。脱盐周期缩短2/3。(2)海涂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充分利用海水鱼虾种质资源,形成海生苗种梭鱼、脊尾白虾等品种的工程化淡化技术;形成异育银鲫等耐盐驯化技术。建立选育耐盐菊芋与油菜的株型模型,创建筛选耐盐植物新品种方法,育成适生、高产、优质菊芋新品种2个。建立其栽培与高效培肥技术体系。

(3)水资源高效利用:建成海涂匡围蓄淡、引淡的池塘养殖工程,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水资源;形成循环水养殖技术;优化配置了沿海滩涂农业水资源,确定了养殖废水对土壤发育与植物生长安全的灌溉量、淋洗份数、灌溉时间等关键技术参数。

2.创新形成了海涂水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

(1)首创了藻源性环保饲料添加剂及有益微生物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氮、磷和有机质等污染物减排的源头控制技术。

(2)创新地研发出补充碳源的生物膜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及漂浮湿地等调控水环境和微生态结构的原位修复技术。

(3)形成了生态养殖模式,逐级净化、植物和A/O生物膜耦合强化净化的水源水质改善、循环水养殖和污染物减排技术。

(4)建立海涂水体、底质和产品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和预测重金属在鱼体内累积量;形成独具特色的池塘有毒蓝藻和有害三毛金藻治理技术,形成藻毒素控制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水产品质量保障技术。

3.构建了海涂生态农业产业链

在海涂地区建成万亩水产品和5万亩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基地。由项目集群向产业链体系延伸,形成了沿海滩涂的渔、农结合产业链。

获发明专利15件;审(鉴)新品种2个;发表论文237篇(SCI58篇、EI18篇),单篇最高引用356次,CNKI论文总引用2457次;2010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7年、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自1997年建成良田242万亩;2015-2017年推广万亩次,合计产值亿元,利润亿元。培训农民2300人次。固碳亿kg,蓄淡279亿方。水环境减排万吨氮、万吨磷、24万吨COD

Cr

五、客观评价

1.“海涂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研究及其产业链构建”该成果针对海涂土壤脱盐慢、引淡洗盐改土成本高、耐盐植物品种缺乏等瓶颈制约的问题,应用生态高值农业理念,研发构建了海涂生态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及产业链,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菊芋耐盐育种和轻简化栽培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推广前景广阔。(评价机构:中国农学会,2016年1月11日,附件)。

2.《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创制与推广应用》鉴字意见

[教BP2011]第005号鉴定意见:“…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时间长,技术成果积累厚实,成果集成与成熟度高,推广应用面积大,在海涂微咸养殖单体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滨海盐土高效利用与快速改良、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创制等集成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西北农林大学副校长吴普特教授。2011年6月教育部主持。(附件)

3.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验收意见

“沿海滩涂特种水产品无公害规模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江苏明天滩涂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公司)承担],项目在江苏省滩涂公司大丰市海北垦区万亩养殖基地,建成养殖水面万亩,滩涂大水面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面积达40万亩以上,特种水产品梭鱼养殖面积达50 万亩以上,项目实施期间异育银鲫、鲻鱼(梭鱼)和脊尾白虾等水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并制定了相应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渔用配合饲料等企业标准。创建了引流水诱捕工程技术,减少了鱼体捕捞损伤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项目实施后,年产鱼、虾2 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通过养鱼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缩短盐土改良周期,节省了-盐土改良成本,增加了土地后备资源。(附件)

4.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验收证书

“滩涂大水面匡围养鱼及其产业化技术”集成了土壤改良、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调控技术、水生动物营养、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等,通过大水面滩塘建设工程技术、种养技术技术,将高效快速改良盐土与滩涂开发有机结合。在我国沿海重度盐渍化荒滩大规模快速、高效产业化开发上独树一帜。(附件)

5.《海岸带盐生经济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开发》鉴定意见

“……并以此核心技术为基础,将海涂盐土资源、多种水资源与各种经济耐盐植物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构建了海涂农渔复合的清洁生产系统。项目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附件)。

6.《海涂适生菊芋品种及其轻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引进与创新》验收意见

“②……培育出3个海涂适生的菊芋新品种(系),耐盐系数提高一个等级,产量提高10%以上,含糖量提高1%以上……。③集成了“南菊芋1号”等菊芋品种在滨海盐渍土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滨海含盐量%左右的盐渍土上块茎产量达3 t/亩以上,亩产值约1800元,节约农本20%左右,海涂种植业亩效益约1200元;……

⑥专家组一致认为,……在菊芋育种技术、滨海盐渍土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处

于国际领先水平……”(附件)。

7.查新报告

(1)从生物群落多样性、光能利用和转化、食物链结构、生态位等揭示海涂渔-农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机理。

(2)通过匡围蓄淡、生物群落构建工程,将海涂改为高效鱼-农生态系统。克服土壤高盐度、低营养和有机质的障碍,产生较高经济效益。脱盐周期缩短2/3。

(3)形成海生苗种梭鱼、脊尾白虾等品种的工程化淡化技术;形成异育银鲫等耐盐驯化技术。选育了耐盐特质植物新品种,集成了海涂低耗栽培技术体系(4)开发出藻源性环保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及有机质排放的源头控制技术,并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5)研发的补充碳源的生物膜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

(6)构建滩涂咸淡水的大水面高效益生态养殖模式,环境负荷量氮(LN)和磷(LP)分别比单养银鲫模式减少%、%。节约水资源,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量。

(7)创建了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和预测重金属在鱼体内累积量;开创新地形成了池塘有毒蓝藻和咸淡水特有的有害三毛金藻的治理技术。

(8)根据科技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原则,建立了海涂盐土农业多行业产业群与多层次产品产业链。

8. 专家评价

在以朱兆良院士为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对课题“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

研究与实施”鉴定,其中关于沿海滩涂大水面养殖的评价为:“针对水产品无公害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水产品生产全程控制体系,制定相关水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将BP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与滩涂大水面水产养殖,提出了渔业生产用药处方制,及HACCP 管理技术等……,形成的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且技术先进、可操性强,易推广。”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瞻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总体水平国内领先。(附件)

9.他引情况

发表论文237篇(SCI58篇、EI18篇),单篇最高引用356次,CNKI论文总引用2457次。论文收录和引用检索报告“该成果完成人之一的SCI收录论文总引用405次,他引356次,CNKI论文总引用1984次,他引1754次。”(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3,2017年1月13日,附件)。

10.专利转让情况

(1)南芋9号菊芋新品种转让经费1000万元(附件);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转让6件,转让经费290万元(附件)。

(2)国家发明专利“小球藻生长因子提取方法”转让费5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亿元。

六、推广应用情况

1.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先后在江苏省盐城市、南通市等沿海滩涂地区推广应用,其中

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

应用开始

时间

应用结束

时间

应用单

位联系

手机

经济、社会效

益(万元)

盐城市农业委员会沿海滩涂资

源高效利用

与水环境保

护技术体系

创制及应用

2015-01-01 2017-12-31

南通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沿海滩涂资

源高效利用

与水环境保

护技术体系

创制及应用

2015-01-01 2017-12-31

江苏旭日滩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海涂生态高

值农业技术

研究及其产

业链构建

2015-01-01 2017-12-31

江苏旭日滩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海涂生态高

值农业技术

研究及其产

业链构建

2012-01-01 2014-12-31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

体名称

国家

(地

区)

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

权利

发明人

发明

专利

有效

状态

1.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

改良剂及其

制备方法及

其应用

中国ZL2013 1 2015年7

月29日

1740365南京

农业

大学

隆小华;

刘莉萍;

叶更新;

张天构;

刘兆普

2.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

盐碱地的生

物有机肥及

其制备方法

和应用

中国ZL2014 1 2016年3

月16日

1989859南京

农业

大学

隆小华;

刘玲;刘

兆普

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

油菜套播菊

芋的栽培方

中国ZL 20141 2017年1

月4日

2336681南京

农业

大学

隆小华;

刘兆普

4.发明专利一种室内人

工海水循环

养殖斜带石

斑鱼的方法

中国ZL20131 2016年1

月27日

1934195南京

农业

大学

王涛;隆

小华;刘

兆普;

5.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

善水源地水

质的生物膜

反应器及其

制备方法和

应用

中国ZL20111 2013年6

月5日

1209939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韩士群;

罗佳;宋

伟;严少

华;周庆

6.发明专利富营养水体

除磷、除藻

的生态型絮

凝剂制备方

中国ZL20151 2017年2

月1日

2368097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周庆;韩

士群;邱

敬云;张

7.发明专利产毒藻类脱

毒工艺、其

产品及应用

中国ZL2012 1 2014年3

月26日

1367162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韩士群;

严少华;

周庆;罗

佳;宋伟

8.发明专利试剂级藻蓝

蛋白规模化

制备

中国ZL 2012 1 2014年9

月24日

1487015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韩士群有

9.发明专利小球藻生长

因子(小球

藻精、CGF)

提取方法

中国ZL021 2004年9

月1日

170320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韩士群有

10发明专利

菊芋块茎海

水水培的方

中国ZL 031 2007年3

月28日

315892南京

农业

大学

刘兆普;

隆小华;

李艾洋;

刘玲;陈

铭达

效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

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排名 1 法定代表人易中懿所在地江苏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传真邮政编码210014

通讯地址南京市钟灵街50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单位电话024 移动电话联系人伍玉洁

(科研处)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针对沿海滩涂的土壤盐度高、养分低和有机质匮乏等直接用作农田的障碍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创制了“沿海滩涂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克服了传统海涂改良模式的周期长、投资大、经济效益低等缺点,实现了沿海滩涂的高效养殖-快速改良-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一体化。

1.创新地构建了渔-农改土模式,通过工程化应用将荒滩改为高效渔-农生态系统,使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海涂变成接近高产鱼塘和高产农田,克服了土壤盐度高、有机质和营养低的障碍,产生较高经济效益。

2.充分利用滩涂咸淡水体特点和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开发适合咸淡水养殖的滩涂特色品种梭鱼、脊尾白虾、沙光鱼等,形成了大水面的常规鱼和滩涂特色品种的高效益生态混养模式。

3.形成了海涂养殖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首创了藻源性环保饲料添加剂及有益微生物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及有机质排放的源头控制技术;创新地研发出补充碳源的生物膜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及漂浮湿地等调控池塘环境和微生态结构的原位修复技术;形成了生态沟渠逐级净化、植物和生物膜强化净化的水源水质改善、循环水养殖和污染物减排技术。

声明:本单位同意完成单位排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法定代表人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单位名称南京农业大学

排名 2 法定代表人周光宏所在地江苏

单位性质大专院校传真邮政编码210095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

单位电话移动电话06 联系人陈俐

(科研处)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进行滨海盐土高效利用与快速改良、建设高产农田的试验研究,构建了科学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海涂高效持续的生态经济结构与新型模式,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集成了一系列完整而系统的技术体系。南京农业大学就海涂重盐土蓄雨养鱼固碳改土技术与工程配套的集成、海涂强度盐渍化土耐淹耐盐植物-田菁、鱼混作养技术与操作规程、海涂中度盐渍化土麦鱼套作养技术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江苏南通、盐城两市海涂上进行了示范推广。创建了海涂多水源高效、安全、循环利用模式,提出小流域尺度上以海水(含地下入侵海水)利用为中心的降水(含过境水)、地表水(含湿地水)、地下水(含咸水与微咸水)、土壤水与养殖废水多水源良性循环利用的模式,并集成了半干旱地区集雨技术、地下水回补等技术;在海南季节性干旱的乐东地区,进行南方热带滨海盐土海水养殖与海水灌溉耐盐经济植物的农渔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海涂清洁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选育了高耐盐新资源植物新品种,建立了海涂轻简栽培规程,集成了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技术体系。这些模式与技术,在沿海各省海涂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声明:本单位同意完成单位排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法定代表人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单位名称盐城师范学院

排名 3 法定代表人方忠所在地盐城市,亭湖区单位性质省属高校传真05 邮政编码224002

通讯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50号

联系人汤克明单位电话05 移动电话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限600字)

建立了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技术体系,在沿海滩涂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声明:本单位同意完成单位排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法定代表人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排

技术

职称

行政

职务

工作

单位

完成

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士群1

研究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项目总体设计与实施。从光能利用和转化、

食物链结构、生态位等角度揭示了沿海荒滩

人工改造为鱼-农生态系统增产、高效的机

理(论文15-18)。构建了鱼-农生态模式,

实现滩涂盐土快速改良(获奖证书4)。开展

滩涂生物质资源开发,形成了养殖尾水净化

循环利用技术(论文23-27)。形成了源头控

制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水产品质量控制技

术(论文68-78)。

少华2

研究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1988年起,一直从事高位围滩蓄雨养鱼、滨

海盐土鱼(水)粮(旱)交替轮换等多种盐土

利用新模式的创制,土体脱盐速度快、土壤

培肥效果好、综合经济效益高,在江苏沿海

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是江苏海涂高效

利用最早的创始人之一。(附件论文50-51,

获奖证书1、3-5)。

小华3

副教

授无

南京

农业

大学

南京

农业

大学

2002年起,一直在江苏大丰、山东莱州等基

地从事滨海盐土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工作,创建了咸水组培与栽培交替胁迫筛选

耐盐高效植物品种的方法,育成了%左右盐

土上生长的菊芋、油菜等新品种(系),集

成了菊芋等耐盐植物轻简、高产栽培技术体

系,揭示了耐盐新资源植物修复盐土的效

应,制定了相关耐盐植物盐土栽培技术规

程。(专利1,2;论文88、90、97、101、

105)

兆普4 教授

南京

农业

大学

南京

农业

大学

一直从事海涂种养复合模式研发、耐盐植物

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模式研究与示范,创

建了海南、江苏、山东3个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海涂试验基地,选育了2个植物新品种,

设计并实施了海涂产业链及产业群建设。

(附件论文89-94,101-103、105-107,获

奖证书2)

庆 5 副研

究员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设计研发新型脱氮除磷材料,参与研发漂浮

湿地与A/O生物膜强化净化的水源水质改

善、循环水养殖和污染物减排技术,主要负

责漂浮湿地与新材料调控池塘水环境和微

生态结构的原位修复技术与生态安全性,并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4、64、

65、70、78,专利6)

国峰6

副研

究员

科长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一直在江苏沿海滩涂从事养殖技术创

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曾作为主要技术负

责人,将约8万亩的滩涂盐碱地,通过养鱼

改土,变成良田,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承担了渔农模式研发,为本项目工程建设做

出了一定贡献,发表论文多篇。论文28-32)赵

耕毛7 教授系主

南京

农业

大学

南京

农业

大学

从2002年起,长期从事利用雨水调控盐分

垂直与侧向运移特征探讨,在江苏、山东两

省滨海盐土进行田间连续试验,取得卓有成

效进展,形成了一整套滨海盐土咸水安全利

用技术体系。在莱州利用地下咸水、海水养

殖废水灌溉菊芋、油葵等。(论文92、93、

96、102)

玉春8

研究

所长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作为江苏省农科院部门负责人、国有产权代

表、和江苏省农科院控股企业江苏明天滩涂

科技有限董事长,参与沿海滩涂海北试验基

地的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并承担国家高新

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沿海滩涂特种

水产品无公害规模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工

程”。通过项目实施,缩短盐土改良周期,

节省了盐土改良成本,增加了土地后备资

源。

春霖9

研究

重点实

验室副

主任

盐城

师范

学院

盐城

师范

学院

通过种草和养鱼改良江苏滨海盐土,并

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作为主要技术负责

人参与建立滩涂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

境保护的示范推广,为本项目做出了一

定贡献,发表论文多篇。(论文85-87)

军10 研究

员处长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江苏

省农

业科

学院

作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基地管理人

员,主要从事成果应用推广,工程建设和管

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2018年度) 一、项目名称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 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 1、提名专家 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专家基本信息如下: (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 (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 2、专家提名意见 (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 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 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f13682477.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项目简介 (限1页) 1、主要研究内容 A型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可感染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宿主。除高致病性H5和H7流感病毒可引起家禽禽流感暴发外,动物流感病毒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其跨越动物和人的种间屏障,在人之间引起流感大流行。100年来,已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有H1N1、H2N2和H3N2亚型,其他亚型病毒跨种感染人及引起人流感流行的潜力并不清楚。本项目对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H1、H5、H7等新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2、科学发现点 2.1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H7N9病毒内部基因来自于家禽的H9N2病毒,这种H9N2的内部基因的组合有助于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Li X., et al, PLoS Pathogens);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关键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对人类的致病力及其人间水平传播的风险;具有在人群引起暴发流行的高度风险 (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Zhang Q., et al, Science, 2013)。 2.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持续进化,基因型和生物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Li Y.,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5N1病毒与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后,可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可在豚鼠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的H5N1子代病毒,揭示了H5N1病毒对公共卫生蕴藏的巨大风险(Zhang Y., et al, Science, 2013)。 2.3 发现聚合酶PB2的271A和血凝素HA的226Q的协同突变是2009/H1N1病毒在人群高效传播的前提条件(Zhang Y.,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发现“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已具备了在人群中高效传播的能力,而目前使用的人流感疫苗和人群现有免疫力不能针对这些病毒为人体提供足够保护(Yang 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Yang H., et al, PNAS, 2016)。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 这些发现为科学认知禽流感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不同亚型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和传播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为动物流感的防控和人流感的预警预报以及应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4、第三方评价的结论 本项目相关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其科学价值予以高度评价。自然杂志(Nature)在“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介绍中称“流感侦探”陈化兰是“帮助中国平息H7N9流感危机的病毒学家”。科学杂志(Science)以“Veterinarian-in-chief”(首席兽医)为题目专门报道和积极评述了本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在H5N1和H7N9病毒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5.与本项目主要发现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8篇,其中SCI收录8篇;被引总次数841次,其中SCI被引次数728次。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的驾驶行为形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的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取得三项重要科学发现:1)驾驶行为形成机理;2)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3)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3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从车辆行驶本质安全化层次上,辨识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该项目围绕驾驶行为形成机理、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了驾驶可信性概念并定义其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差错恢复能力的集合式综合测度,从理论层次上阐明了驾驶失误的不可避免性特征;构建了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驾驶行为模式,推导出数字驾驶的综合感知、合作决策、协调控制的表达算法,确定出面向舒适性的生态人机界面功能分配基准; 2 对人车单元微观行为形成进行了规则化、模型化的定量描述,界定出驾驶险态行为特征参数,研究了人车单元在跟随、换道、遭遇行人等态势下的纵横向微观运动规律,构建了考虑不同驾驶特征的车辆安全接近模型,成功地识别出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的跟随动作滞后、跟驰速度波动以及操作时距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扰动现象; 3 依据人车路系统不良征兆和系统行为信息流传递过程,提出多类型事变的模糊信息量算法,创建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事变树模型及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解析系统行为风险演变的随机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解决了事故致因机理的动态辨识与微观不良要素的预先性控制难题。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6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226次SCI他引论文来自中、美、英、德、日、法、澳等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lette Reinhard教授认为“王等的研究辨识出驾驶人的多规则决策机理,揭示了跟随情景下驾驶行为的加速和减速变化规律,这一研究突显了模糊逻辑对驾驶行为建模的有效性"。该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KSCE-Springer奖和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Word版)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提名工作手册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9年11月

编制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精神,做好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我办编制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种提名书及填写要求以及有关政策规定等。 本手册内容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13682477.html,)发布的版本为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9年11月

目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工作的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组织)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于台湾居民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5) 关于外国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6)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2011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是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只提供电子版推荐书(即不受理纸质推荐书),其具体要求如下: 1、推荐书通过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网络推荐系统(以下简称网络推荐系统,登录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13682477.html,/,2011年7月10日网络推荐系统开始运行)在线提交信息来完成。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 2、推荐书主件中涉及需签章的有关栏目应从网络推荐系统中导出相应表格后打印、签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建议图片尺寸1200×1697,文件大小200k 左右)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如:推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一、项目基本情况”表和“八、推荐意见”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四、项目详细内容”中“5、经济效益”栏目相关数据后盖公章;各主要完成人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签字;各主要完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 3、推荐书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主要包括成果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或其摘要、知识产权证明、技术研究报告或其摘要。推荐书附件除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外,要求以电子扫描jpg图片格式提供。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word或pdf文件格式提供。推荐书附件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文件数之和不得超过60个。 4、推荐材料中不应涉及保密内容,特殊情况可另行与我办商议。 5、“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清单”、“回避专家申请表”、“中国电力科学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张宏福:西北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杨经绥:南京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李献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化学、中科院院士 提名意见: [张宏福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如何运行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的水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效应,是探索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该项目选择中国东部的深源壳幔样品,围绕典型矿物含水性开展了系统化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经十余年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其含量明显高于下覆岩石圈地幔,这极大改变了干态下地壳的传统认识,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水含量的垂向差异造成壳幔界面附近流变强度

的变化,影响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对深俯冲榴辉岩的研究发现了石榴石具有极高水含量及其高度不均一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大陆板块深俯冲过程中石榴石和绿辉石都能将大量水携至地球内部,同时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该项目关于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性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东部的深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这是基于我国地质的实际背景、解决了我国东部大陆壳幔作用过程中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经绥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水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夏群科教授等人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名义上无水矿物为对象,围绕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深源样品,系统开展了以“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为主题的综合研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1)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高水含量确定了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而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为认识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参考;2)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水含量明显高于下伏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含水性的发现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_药学领域_获奖项目

第1期田 媛等:固相萃取2LC2MS/MS测定鸡蛋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兽药停药期规定[EB/OL]. (200325222).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f13682477.html,/blgg/t20030611_ 090514.ht m. [2] 刘 媛(L iu Y),谢孟峡(Xie MX),丁 岚(D ing L).高效液 相色谱同时测定鸡蛋中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分析 化学(Chin J Anal Che m),2004,32(3):352-355. [3] 谢恺舟(Xie KZ),张 军(Zhang J),龚道清(Gong DQ).环 丙沙星(Ci p r ofl oxaqcin)在鸡蛋中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医 学报(Chin J Vet Sci),2005,25(4):409-411. [4] 刘明生(L iu MS),甘辉群(Gan HQ),谭 菊(Tan J),等.高 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鸡蛋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 [J].饲料工业(Feed Industry),2007,28(21):39-40. [5] 李海燕(L i HY),李小薇(L i X W),李 娜(L i N),等.鸡蛋 中9种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甲磺酸培氟 沙星在鸡蛋中的消除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Chin J V et M ed),2008,44(5):84-85. [6] Zeng Z,Dong A,Yang G,et al.Si m ultaneous deter m inati on of nine fluor oquinol ones in egg white and egg yolk by liquid chr o2 mat 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 on[J].J Chro m atogr B, 2005,821(2):202-209. [7] Hass ouan MK,Ballester os O,Taoufiki J,et al.Multiresidue deter m inati on of quinol one antibacterials in eggs of laying hens by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 on[J].J Chro m atogr B,2007,852(122):625-630. [8] Herranz S,Moreno2Bondi MC,Marazuela MD.Devel opment of a new samp le p retreat m ent p r ocedure based on p 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 on f or the deter m inati on of fluor oquinol one residues in ta2 ble eggs[J].J Chro m atogr A,2007,1140(122):63-70. [9] Gigos os PG,Revesado PR,Cadahía O,et al.Deter m inati on of quinol ones in ani m al tissues and eggs by high perf or mance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with phot odi ode2array detecti on[J].J Chro m a2 togr A,2000,871(122):31-36. [10]焦豪妍(J iao HY),许风国(Xu FG),田 媛(Tian Y),等.固 相萃取2LC2MS/MS测定牛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J China Phar m U niv),2009,40(1):62- 66. [11]董 丹(Dong D).液相色谱2质谱/质谱测定动物源性食品 和水中17种磺胺[D].沈阳:东北大学,2004. ?新信息?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药学领域)获奖项目 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Z210522201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谭仁祥 郑荣梁 贾忠建 孔令东 郑汉其Z210622202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丁 健 缪泽鸿 蒙凌华 张金生 卿 晨 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药学领域)获奖项目 奖项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一等奖F220321201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管华诗 于广利 于文功 李英霞 耿美玉 毛文君 二等奖F223522201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 应用李校堃 吴晓萍 冯成利 黄志锋黄亚东 初彦辉 (科技部) 56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致密油气优质储层识别方法、探测装备与重大成效 二、提名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三、提名意见: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是我国主要战略接替资源,优质储层识别与预测是勘探开发的技术关键,也是国际上各大石油公司及服务公司追求的核心技术和公认的技术难题。针对世界性难题,该项目通过地质、测井和地震多学科联合攻关,发明了方位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技术及探测装备,实现井周径向探测范围50米以上、方位误差小于5°的重大突破;发明了致密油气储层多尺度裂缝评价与预测方法,实现不同尺度裂缝分类评价与预测,攻克微小尺度裂缝识别与预测难题;发明了页岩各向异性脆性与地应力综合预测方法,实现了多方位页岩脆性预测和高精度地应力三维建模;发明了致密储层含油气多波检测方法,解决了单一模式波油气检测精度低的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25个单位62个油气区工业化应用,成效显著,为我国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件,其它知识产权14 件,发表国家SCI收录论文147 篇,EI 收录论文200篇;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发明创业成果一等奖2项。 经审查,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国家科技奖励要求,候选人、候选单位、知识产权和应用单位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石油、天然气技术领域。 致密油气(含页岩油气)是我国油气的主要战略接替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源-储一体或紧密接触,油气源充足,储层识别与预测是其勘探开发的技术关键,也是国际上各大石油公司及服务公司追求的核心技术和公认的技术难题。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2009年以来,由地质、测井、地震专业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持续攻关,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探测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1.发明了新型方位远探测反射声波成像测井技术与探测装备。发现了相控圆弧阵辐射器和接收器组合的反射声波传播规律,研发基于相控接收指向性的方位探测方法及有源三维混合发射声系和有源相控阵接收声系,发明远探测方位反射声波成像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17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此栏)

三、项目简介 焊接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常规的熔焊方法由于温度高、热输入大,接头微观组织与热应力难控制,无法满足新材料、异种材料的焊接要求,产品焊接质量不稳定,如我国某型号火箭曾因焊点质量问题导致发射失败,美国阿里安娜5火箭也曾因喷管焊接问题导致爆炸。随着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结构的大量应用,开发先进的特种焊接方法、深入研究焊接冶金机理已成为国际焊接领域的热点。然而焊接学科传统上更多的侧重于工艺与技术优化,焊接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制、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极大的制约了特种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课题等资助下,针对异质金属、同质金属和陶瓷/金属三类代表性材料体系,从焊接制造工程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系统研究焊接过程的本质特征,在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建立、组织性能调控与焊接冶金机理揭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为焊接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一、揭示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化合物形成机制,阐明了接头界面组织演化规律,发展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调控理论体系,提出了热输入与冶金联合低温焊接、全固溶阻隔抑制界面化合物的思想,建立了异质金属界面化合物的生长模型,解决了铝/钢、钛/钢等异质金属焊接难题; 二、阐明了同质金属热力作用对接头成形、断裂特征、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在焊缝两侧的不对称性,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载荷模型和热力耦合产热模型,揭示了“S”线形成的本质原因和水浸冷却对焊接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高接头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了基于热输入与界面结构调控的接头应力缓解思路,揭示了陶瓷与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反应特征与应力调控机制,阐明了焊接质量主控因素与焊接机理,发展了陶瓷/金属接头应力调控理论,发现了非平直界面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作用规律,建立了陶瓷/金属接头内晶须生长模型,实现了多种陶瓷/金属体系的高质量焊接。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计被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SCI他引488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49次,他引总计903次,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英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H. K. D. H. Bhadeshia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P. J. Withers院士、美国工程院S. J. Hu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尚扬院士、世界陶瓷学会M. Singh会士等21位院士、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学会会士,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了项目组提出的机理与方法。项目负责人冯吉才教授为焊接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发表于材料加工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的论文被引频次在建刊以来的9455篇论文中排名第12位。项目组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理论成果及衍生技术已经在运载火箭贮箱、导弹姿轨控发动机喷管、载人深潜器球壳、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获201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2019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

三、项目简介 本成果源于完成人承担的国家863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是针对载人航天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需求开展的前瞻前沿性工作。我国载人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生命科学是载人航天的重要研究领域,而科学载荷是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由于生物体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并且生物实验程序复杂,涉及微量液体精确控制以及影像和生物分子高灵敏度准确测定,遥操作自动化难度大;另外,空间特殊环境使得商业化仪器不能满足重量、功耗以及空间环境适应性方面(包括冲击、振动、冷热交变、EMC等)的要求,仪器研制难度大,因此需要在设计、原理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本项目经过十余年积累,以生命科学新知识发现作为科学目标牵引,突破空间生物培养和分析系列重要关键技术,发展3种新型空间生物载荷,圆满完成3次空间飞行任务和在轨实验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发明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空间生物培养与观测技术。攻克了微流控芯片表面钝化、芯片抗力学性能设计等关键单元技术,建立了多种材质的空间微流控芯片设计、加工及标准化工艺技术;成功突破了空间环境细胞灌流培养、培养介质pH控制技术等,研制了空间微流控细胞培养/共培养芯片;实现了在空间环境条件下动物细胞长时间培养或共培养,可完成全自动传代、固定、消化、裂解、染色等细胞操作,以及影像和细胞迁移等分析测试。 2、发明了空间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生物分析检测技术。针对空间生物分析检测对于高可靠、高灵敏以及高准确性的需求,发挥微流控芯片高度集成化、一体化的优点,建立了芯片样品制备、富集、亲和识别、高灵敏检测的策略。攻克了基于温控智能材料和自由流芯片电泳的自动化生物样品处理、核酸扩增及检测芯片设计加工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高通量核酸扩增及荧光定量检测、基于核酸适配体或抗体的多靶标蛋白质高灵敏定量分析技术,实现了生物分子自动化在轨在线检测分析。 3、发明了新型空间生物有效实验载荷。研制3种新型空间生物有效载荷,其中“空间细胞共培养与分析仪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在轨多细胞共培养和高灵敏蛋白质检测一体化、自动化的实验载荷;“空间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仪器”飞行任务(神舟八号飞船)是国际上第3个、我国首次完整开展的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实验;“空间环境致生物分子进化规律实验仪器”(国际空间站)经过了美国严苛的技术和科学两方面评估,获得NASA和美国国会批准,是首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中国科学载荷,并被评价为中美空间合作“破冰之作”。 项目共授权国家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发表SCI论文49篇。项目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合作,20XX年世界生物技术大会授予“空间生物分析突破奖”。基因扩增仪器核心技术指标优于美国NASA 在国际空间站使用的载荷,细胞共培养和分析一体化载荷是目前国际报道的首台设备,欧洲ESA苏黎世大学团队已确定在其任务中将使用此载荷。受邀参加空间领域顶级国际会议(COSPAR、IAC、IAA)12次,做报告8次,并在中国成功举办了IAA-HIS 会议,极大提升了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的国际地位。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癌症诊断的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调控 二、提名单位意见: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下,该项目以癌症早期诊断为研究背景,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磁性氧化铁纳米晶体和荧光量子点等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及性能调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选用2-吡咯烷酮这一高沸点强极性溶剂,建立了高质量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非水相高温热分解“一锅”反应制备方法;发展了肿瘤特异性探针的构建及活体成像应用方法;发展了高荧光效率水溶性量子点的巯基羧酸合成路线,获得了多种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用荧光材料。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引1877次,其中SCI他引1650次。上述成果得到了国际相关领域权威的正面评价,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项目完成人应邀为Chem. Rev., Adv. Mater.等著名期刊撰写综述,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大会特邀及邀请报告,包括“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大会报告(万人大会)。项目完成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该项目资料完整、齐备,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面向癌症诊断的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调控是当今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不仅涉及新兴的纳米化学及传统的胶体界面化学,还涉及与肿瘤诊断学的学科交叉。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是两类最典型的功能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磁共振成像及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1年该项目立项之初,由于受当时合成方法的制约,上述材料的性质均不能很好地满足恶性肿瘤(即癌症)的体内外检测需求,亟需开辟新的合成路线,并深入揭示纳米材料的性能调控机制,以合理设计并构建性能优异的纳米探针。与此同时,上述两类功能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还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如: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及肿瘤特异性等。因此,该项目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性能优异的磁性Fe3O4纳米颗粒及荧光CdTe量子点的新合成路线,揭示了纳米颗粒物理性能的调控机制,发展了肿瘤特异性探针的构建及体内外肿瘤检测应用方法,为其癌症诊断应用开辟了新途径。具体科学发现点如下: 1)创新地提出了水溶性Fe3O4纳米颗粒的非水相高温热分解反应制备思路,首次选用2-吡咯烷酮作配位溶剂,通过高温“一锅”反应实现了高质量水溶性Fe3O4纳米晶体的非水相合成,清晰地揭示了Fe3O4在非水体系中的形成机理。 2)建立了生物相容性Fe3O4纳米颗粒的非水相高温热分解“一锅”反应制备方法;建立了Fe3O4纳米颗粒与生物分子高效耦联构建肿瘤特异性探针的专利技术;利用上述探针,实现了肿瘤活体靶向磁共振成像,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3)发展了廉价且环境友好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巯基羧酸合成路线,并使其成为量子点有机金属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可替代方法。通过原位生长CdS方式,在水相体系中成功获得了室温荧光效率高达85%的水溶性CdT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发展了荧光稳定性高、细胞毒性低的CdTe@SiO2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肿瘤探针的构建方法;发展了量子点荧光编码聚合物微球方法,为肿瘤标志物高灵敏及高通量体外检测提供了先进的荧光标记材料。 上述科学发现得到了相关领域的R. N. Muller,F. Schüth,T. Hyeon,J. Cheon,J. Y. Ying,L. M. Liz-Marzán 等国际著名权威专家的正面评价,同时得到了A. P. Alivisatos,M. G. Bawendi,L. E. Brus,H. Weller 等国际著名权威的正面引用。以上研究成果产生的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引1877次,其中SCI他引1650次。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等期刊中引用和高度评价。项目完成人曾应邀为Chem. Rev., Adv. Mater., Small等期刊撰写综述多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大会特邀及邀请报告150多次,包括“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大会报告(万人大会)。第一完成人于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德国CIM人才回归计划,2002年获得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