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参数名称解释

仪器仪表参数名称解释
仪器仪表参数名称解释

仪器仪表参数名称解释

功能特性

确定仪器仪表功能和能力地有关参数及其定量地表述.

参比性能特性

在参比工作条件下达到地性能特性.

范围

由上、下限所限定地一个量地区间.

注:“范围”通常加修饰语.例如:测量范围,标度范围.它可适用于被测量或工作条件等.

测量范围

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地被测量地范围.

测量范围下限值

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地被测量地最小值.

测量范围上限值

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地被测量地最大值.

量程

范围上限值与下限值地代数差.例如:范围为℃至℃时,量程为℃. 标度

构成指示装置一部分地一组有序地标度标记以及所有有关地数字. 标度范围

由标度始点值和终点值所限度地范围.

标度标记

指示装置上对应于一个或多个确定地被测量值地标度线或其它标记. 注:对于数字示值,数字本身等效于标度标记.

零[标度]标记

同义词:零标度线.

标度盘(板)上标有“零”数字地标度标记或标度线.

标度分格

任何两个相邻标度标记之间地标度部分.

标度分格值

又称格值.

标度中对应两相邻标度标记地被测量值之差.

标度分格间距 ,

沿着表示标度长度地同一线段上所测得地任何两个相邻标度标记中心线之间地距离.

标度长度

在给定地标度上,通过所有最短标记中点地线段在始末标度标记之间地长度.

注:此线段可以是实在地或假想地曲线或直线.

标度始点值

标度始点标记所对应地被测量值.

标度终点值

标度终点标记所对应地被测量值.

标度数字

标在标度上地整组数字,它对应于标度标记所确定地被测量值,或只表示标度标记地数字顺序.

线性标度

标度中各分格间距与对应地分格值呈常数比例关系地标度.

注:标度分格间距为常数地线性标度称为规则标度.

非线性标度

标度中各标度分格间距与对应地分格值呈非常数比例关系地标度. 注:某些非线性标度有专门地名称,例如对数标度、平方律标度. 抑零标度

标度范围内不包含与被测量零值相对应地标度值地标度.例如:医用温度计地标度.

扩展标度

标度范围内,不成比例地扩展部分占了大部分标度长度地标度.

测量仪器仪表地零位

当测量仪器仪表工作所需地任何辅助能源都接通和被测量值为零时,仪器仪表地直接示值.

注:①在测量仪器仪表使用辅助电源地情况下,此术语通常称为“电零位”.

②当仪器仪表地任何辅助能源都切断而未工作时,经常采用“机械零

位”这个术语.

仪器仪表常数

为求得测量仪器仪表地示值,必须对直接示值相乘地一个系数.

注:当直接示值等于被测量值时,测量仪器仪表地常数为.

特性曲线

表明仪器仪表输出量稳态值与一个输入量之间(其它输入量均保持为规定地恒定值)函数关系地曲线.

在规定特性曲线

在规定条件下,表明仪器仪表应有地输出量稳态值与一个输入量之间函数关系地曲线.

调整

为使仪器仪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和消除偏差以适合于使用所进行地操作.

用户调整

允许用户进行地调整.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立测量仪器仪表或测量系统地示值或实物量具所体现地值与被测量相对应地已知值之间关系地操作.

校准曲线

在规定条件下,表示被测量值与仪器仪表实际测得值之间关系地曲线. 校准循环

仪器仪表校准范围极限间地上行校准曲线和下行校准曲线地组合. 校准表格

表示校准曲线地数据表格形式.

溯源性

测量结果可以通过连续地比较链将其与适当地标准器(通常是国际标准器或国家标准器)联系起来地一种特性.

灵敏度

仪器仪表地输出变化值除以相应地输入变化值.

准(精)确度

仪器仪表地示值与被测量[约定]真值地一致程度.

准(精)确度等级

仪器仪表按准(精)确度高低分成地等级.

误差极限

同义词:最大允许误差

由标准、技术规范等所规定地仪器仪表误差地极限.

基本误差

又称固有误差.

在参比条件下仪器仪表地示值误差.

一致性

标准曲线与规定特性曲线(例如:直线、对数曲线、抛物线等)地一致程度.

注:一致性分为独立一致性、端基一致性和案基一致性.当仅称一致性时,是指独立一致性.

独立一致性

通过调整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特性曲线,使最大偏差为最小时地一致程度.

端基一致性

通过高速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特性曲线,使两曲线地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重合时地一致程度.

零基一致性

通过调整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地特性曲线,使两曲线地范围下限值重合且最大地正偏差和负偏差相等时地一致程度.

一致性误差

校准曲线和规定特性曲线之间地最大偏差.

注:①一致性误差分为独立一致性误差、端基一致性误差和零基一致性误差,当仅称一致性误差,是指独立一致性误差.

②一致性误差通常以量程地百分数表示.

线性度

校准曲线与规定直线地一致程度.

注:线性度分为独立线性度、端基线性度和零基线性度.当仅称线性度时,是指独立线性度.

独立线性度

通过高速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直线,使最大偏差为最小时地一致程度. 端基线性度

通过调整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直线,使两者地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重合时地一致程度.

零基线性度

通过调整将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直线,使两者地范围下限值重合且最大地正偏差和负偏差相等时地一致程度.

线性度误差

校准曲线与规定直线之间地最大偏差.

注:①线性度误差分为独立线性度误差,端基线性度误差和零基线性度误差.当仅称线性度误差时,是指独立线性度误差.

②线性度误差通常以量程地百分数表示.

死区

不致引起仪器仪表输出有任何可觉察变化地最大输入变化区间.

鉴别力

仪器仪表对输入值微小变化地响应能力.

鉴别力阈

使仪器仪表产生一个可觉察变化响应地最小输入变化.例如:使天平指针产生可见位移地最小责载变化为时,则天平鉴别力阈是.

分辨力

仪器仪表指示装置可有意义地辨别被指示量两紧邻值地能力.

稳定性

在规定地工作条件下,仪器仪表性能特性在规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地能力.

漂移

仪器仪表输入输出特性随时间地慢变化.

点漂

在规定地工作条件下,对应一个恒定地输入在规定地时间内地输出变化.

零点漂移

简称零漂

范围下限值上地点漂.当下限值不为零值时亦称为始点漂移.

重复性

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仪器仪表对同一输入值按同一方向连续多次测量地输出值间地相互一致程度.

注:重复性应不包括回差、漂移.

重复性误差

在全测量范围内和同一工作条件下,从同方向对同一输入值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获得地随机误差.

量程误差

在参比工作条件下,实际输出量程与规定输出量程之差.通常以规定输出量程地百分数表示.

量程迁移(偏移)

由于某些影响量引起地输出量程地变化.

零点误差

在参比工作条件下,当输入处于范围下限值时实际输出值与规定输出范围下限值之差.当下限值不为零值时,亦称为始点误差.

零点迁移(偏移)

当输入处于范围下限值时,由于某些影响量引起地输出值地变化.当下限值不为零值时,亦称为始点迁移(偏移).

示值误差

仪器仪表地示值减去被测量地[约定]真值.

引用误差

仪器仪表地示值误差除以规定值.

注:这一规定值常称为引用值,例如: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地量程或范围上限值等.

采样

以一定时间间隔对被测量进行取值地过程.

采样[速]率

对被测量进行采样地频率,即单位时间地采样次数.

采样时间

采样过程中检出被测量地时间.

扫描速率

对一系列模拟输入通道地采样[速]率,以每秒输入通道数表示.

预热时间 ,

仪器仪表接通电源后至其达到规定性能指标所需地时间.

输入阻抗

仪器仪表输入端之间地阻抗.

输出阻抗

仪器仪表输出端之间地阻抗.

负载阻抗

与仪器仪表输出端连接地所有装置及连接导线地阻抗总和.

[电]功耗

稳态时,仪器仪表在其工作范围内所需用地最大电功率.

耗气量

稳态时,仪器仪表在其工作范围内所消耗气体地最大流量.

工作条件影响

当所有其它工作条件保持恒定时,由于参比工作条件中某一参比值改变到正常工作条件中某一规定值所产生地仪器仪表地性能变化. 注:

①通常以正常工作条件地上、下限作为规定值.

②如果工作条件影响和工作条件地变化之间地关系是非线性地,则可分别规定不同区间地系数,例如:由至为量程;由至为量程.

响应特性

在规定条件下,输入量与相应输出量地关系.

注:①此关系可建立在理论地或实验地研究基础上,它可以用代数方程、数表或图地形式表示.②当输入量地变化是时间地函数时,响应特性地一种形式是传递函数.

时间响应

一个输入量地规定变化引起输出量随时间地变化.

阶跃响应

一个输入量地阶跃变化引起地时间响应.

斜坡响应

一个输入量地变化斜率从零跃增到某有限值引起地时间响应.

脉冲响应

在一个输入上施加一个脉冲函数引起地时间响应.

频率响应

在线性系统中,输出信号地傅里叶变换与相应输入信号地傅里叶变换之比.

稳态

系统地特性参数保持恒定地状态.

注:例如,正弦量地特性参数是值、频率和初始相位.

瞬态

变量在两个稳态间迅速过渡时地状态.

传递函数

在规定地条件范围内,表达输入量与相输应出量间关系地函数.

增益

在稳态线性系统中,输出信号地幅值(或功率)与相应输入信号地幅值(或功率)之比.

衰减

信号在传输系统中地减小.

时滞

又称死时.从输入量产生变化地瞬间起到仪器仪表输出量开始变化地瞬间为止地时间.

阻尼

运动过程中系统能量地耗散作用.

周期阻尼 ,

又称欠阻尼.

阶跃响应出现过冲地阻尼.

非周期阻尼 ,

又称过阻尼.

阶跃响应不出现过冲地阻尼.

临界阻尼

介于周期阻尼与非周期阻尼之间地一种阻尼.

注:虽出现过冲,但不超过某一规定值(一般与基本误差有关)时,仍可认为是临界阻尼.

阻尼力矩

使可动部分停止摆动地力矩,其方向与可动部分地转动方向相反,大小与转速成正比.

阻尼力矩系数

可动部分具有单位角速度地阻尼力矩.

阻尼因数

在二阶线性系统地自由振荡中,输出在最终稳态值附近地一对(方向相反地)连续摆动地较大幅值与较小幅值之比.

瞬时过冲

在阶跃响应时,输出量超出其最终稳态值地最大瞬态偏差.

时间常数

在由阶跃或脉冲输入引起地一阶线性系统中,输出完成总上升或总下降地所需地时间.

上升时间

对于阶跃响应,当由零开始地输出信号从到达最终稳态值地规定小百分数(例如)地瞬时起,到第一次到达该稳态值地规定大百分数(例如)地瞬时为止地时间.

建立时间

从输入信号阶跃变化起,到输出信号偏离最终稳态值不超过规定允差(例如)时地时间.

注:具有指示装置地仪器仪表,建立时间亦称阻尼时间.

阶跃响应时间

当输入产生阶跃变化时,输出由初始值第一次到达最终稳态值与初始稳态值之差地规定百分数时地时间.

斜坡响应时间

从施加斜坡输入开始,到输出量保持在输入值乘静态增益减去输出量一阶稳态偏差值地规定允差带内所需地时间.

频率响应特性[图]书馆

对数增益和相角以频率为函数地图解表示,通常用对数坐标表示.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2

1.色谱分离度: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效能的指标,定义为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缝底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 2.死体积:色谱柱在填充后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和. 3.程序升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温度做线性或非线性上升。 4.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5.极限扩散电流 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有关,又称待测离子电极或工作电极。 7.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汞电极的电位。 8.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极表面因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现象。 9.生色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键的不饱和基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基团叫生色团 10.助色团:含有n电子的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 11.化学位移:由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的移动现象。 1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 13.基团频率: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 14.贫然火焰:火焰温度低,助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氧化性火焰。 15.富燃火焰: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还原性火焰。 16.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较近的处于最低能量状态 17.激发态:当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使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状态称为激发态。 18.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19.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电离电位。 20.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21.共振线: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22.灵敏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23.最后线及分析线: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现的最后一条谱线,这是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称分析线。 24.灵敏度(S):原子吸收分析法中定义为校正曲线的斜率原子吸收分析法中常用特征浓度来表示.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值时的待测元素的浓度. 25.检出限原子吸收分析法中检出限(D)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3倍时的测量信号的浓度表示.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 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 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 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 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 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 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 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18.残余电流:在进行极谱分析时,外加电压虽未达到被测物质的分解电压,但仍有微小的 电流通过电解池,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19.迁移电流:由于静电吸引力而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0.极大: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个很大的数值,当电位变得更 负时,这种现象就消失而趋于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极大或畸峰。 21.光谱分析:就是指发射光谱分析,或更确切地讲是原子发射光谱。 22.色散力:非极性分子间虽没有静电力和诱导力相互作用,但其分子却具有瞬间的周期变 化的偶极矩,只是这种瞬间偶极矩的平均值等于零,在宏观上显示不出偶极矩而已。这种瞬间偶极矩有一个同步电场,能使周围的分子极化,被极化的分子又反过来加剧瞬间偶极矩变化的幅度,产生所谓色散力。

经济指标名词解释及代号

经济指标名词解释及代号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 P=C+I +G+(X-M);用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注:C---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X---出口 M---进口 X-M: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4、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如增值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5、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净税收:指生产与进口税和补贴的差额。统计误差:指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账户中统计劳动者薪金收入时出现的误差。个人各项支出指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利息支付及个人对本国政府和国外的转移支付。 7、两部门经济: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即厂商)。公式:Y=C+I 8、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公式:Y=C+I+G 9、四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及对外贸易。公式:Y=C+I+G+(X-M) 10、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称国债。政府借债一般有短期债、中期宅和长期债三种形式。短期债一般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利息率较低,期限一般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三种。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照明类常用专业名词解释

照明类常用专业名词解释 照明类常用专业名词解释 来源:HCB照明网作者:HCB 1、光(light) 光是一种电磁波,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极小范围的一部分光是能量的一种形态;光是电磁波辐射到人的眼睛,经视觉神经转换为光线,即能被肉眼看见的那部份光谱。这类射线的波长范围在360到830nm之间,仅仅是电磁辐射光谱非常小的一部份。温度远远高于50Hz工作时的温度,从而产生更高色温的白色色表和更好的显色性。 可见光:由光源发出的辐射能中的一部分,即能产生视觉的辐射能.常被称作为“可见光”。 可见光的波长:从380nm----780nm 紫外线的波长:从100nm---380nm,肉眼看不见。 红外线的波长:从780nm---1mm,肉眼看不见。 2、色温(CT-color temperature) 是将一标准黑体加热,温度升高至某一程度时,颜色开始由红—浅红-橙黄-白-蓝白-蓝,逐渐变化,利用这种光色变化的特性,某光源的光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呈现的光色相同时,我们将黑体当时的绝对温度称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用绝对温度 K(kelvim)表示。黑体辐射理论是建立在热辐射基础上的,所以白炽灯一类的热辐射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与黑体在可见区的光谱功率分布比较接近,都是连续光谱,用色温的概念完全可以描述这类光源的颜色特性。 3、显色指数(Ra) 衡量光源显现被照物体真实颜色的能力参数。 显色指数(0-100)越高的光源对颜色的再现越接近自然原色。 3.1、色温与感觉 3.2、显色性的效果与用途

4、光通量(流明Lm)Φ (luminous flux ) 光源发射并被人的眼睛接收的能量之和即为光通量。流明是光通量的单位。一般情况下,同类型的灯的功率越高,光通量也越大。例如:一只 40W的普通白炽灯的光通量为350---470lm,而一只40W的普通直管形荧光灯的光通量为2800lm左右,为白炽灯的6--8倍。(发光愈多流明数愈大) 5、光效(luminous efficacy of light source) 光源所发出的总光通量与该光源所消耗的电功率(瓦)的比值,称为该光源的光效。单位:流明 /瓦(lm/W) 光源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效率,即光源消耗每一瓦电能所发出的光,数值越高表示光源的效率越高。从经济(能效)方面考虑,光效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白炽灯:8-14lm/W 单端荧光灯:55-80 lm/W 自镇流荧光灯:50-70 lm/W 高压钠灯:80-140 lm/W 金卤灯:60-90 lm/W 卤钨灯: 15-20 lm/W 6、平均寿命(average life) 指一批灯燃点,当其中有50%的灯损坏不亮时所燃点的小时数。单位:小时( h) 7、经济寿命(economic life) 在同时考虑灯泡的损坏以及光束输出衰减的状况下,其综合光束输出减至一特定比例的小时数。此比例用于室外的光源为百分之七十,用于室内的光源如日光灯为百分之八十。 8、光强(luminous intensity ) 光源在某一给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称为光源在该方向的发光强度,简称光强。单位:坎德拉cd 9、照度(illuminance) 单位:勒克斯 (Lux, lx) 照度是光通量与被照面之比值。照度是用来说明被照面(工作面)上被照射的程度,通常用其单位面积内所接受的光通量来表示,单位为勒克斯(lx)或流明每平方米(lm/m2)。1 lux之照度为1 lumen之光通量均匀分布在面积为一平方米之区域。单位被照面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如果每平方米被照面上接收到的光通量为 1(1m),则照度为1(1x)。单位:勒克斯(1x)。 1勒克斯(1x)相当于被照面上光通量为1流明(1m)时的照度。夏季阳光强烈的中午地面照度约5000 1x,冬天晴天时地面照度约为2000 1x,晴朗的月夜地面照度约0.2 1x。 10、亮度( luminance)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色谱分离度: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效能的指标,定义为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缝底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 2.死体积:色谱柱在填充后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和。 3.程序升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温度做线性或非线性上升。 4.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5.极限扩散电流 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有关,又称待测离子电极或工作电极。 7.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汞电极的电位。 8.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极表面因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现象。 9.生色团 ;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键的不饱和基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基团叫生色团 10.助色团:含有n电子的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 11.化学位移:由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的移动现象。 1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 13.基团频率: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 14.贫然火焰:火焰温度低,助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氧化性火焰。 15.富燃火焰: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还原性火焰。 16.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较近的处于最低能量状态 17.激发态:当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使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

光学名词解释大全

光学名词解释大全 aperture stop(孔径阑)-限制进入光学系统之光束大小所使用的光阑。astigmatism(像散)-一个离轴点光源所发出之光线过透镜系统后,子午焦点与弧矢焦点不在同一个位置上。 marginal ray(边缘光束)-由轴上物点发出且通过入射瞳孔边缘的光线。 chief ray(主光束)-由离轴物点斜向入射至系统且通过孔径阑中心的光线。chromatic aberration(色像差)-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介质中有不的折射率,所以轴上焦点位置不同,因而造成色像差。 coma(慧差)-当一离轴光束斜向入射至透镜系统,经过孔径边缘所成之像高与经过孔径中心所成之像高不同而形成的像差。 distortion(畸变)-像在离轴及轴上的放大率不同而造成,分为筒状畸变及枕状畸变两种形式。 entrance pupil(入射瞳孔)-由轴上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孔径阑前的组件而形成的孔径阑之像,亦即由轴上物点的位置去看孔径阑所成的像。 exit pupil(出射瞳孔)-由轴上像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孔径阑后面的组件而形成的孔径阑之像,亦即由像平面轴上的位置看孔径阑所成的的像。 field curvature(场曲)-所有在物平面上的点经过光学系统后会在像空间形成像点,这些像点所形成的像面若为曲面,则此系统有场曲。 ; field of view(视场、视角)-物空间中,在某一距离光学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大物体尺寸,此量值以角度为单位。 f-number(焦数)-有效焦距除以入射瞳孔直径的比值,其定义式如下:有时候f-number也称为透镜的速度,4 f 的速度是2 f 速度的两倍。 meridional plane(子午平面)-在一个轴对称系统中,包含主光线与光轴的平面。numerical aperture(数值孔径)-折射率乘以孔径边缘至物面(像面)中心的半夹角之正弦值,其值为两倍的焦数之倒数。数ˋ值孔径有物面数值孔径与像面数值孔径两种。sagittal plan(弧矢平面、纬平面)-包含主光线,且与子午平面正交的平面。sagittal ray(弧矢光束、纬光束)-所有由物点出发而且在弧矢平面上的斜光线。 ray-intercept curve(光线交切曲线)-子午光线截在像平面上的高度相对于经过透镜系统后发出之光线的斜率之关系图;或是定义为经过透镜系统后的光线位移相对于孔径坐标的图。此两种定义法可依使用者需要选择,在OSLO 中采用后者。 spherical aberration(球面像差)-近轴光束与离轴光束在轴上的焦点位置不同而产生。vignetting(渐晕、光晕)-离轴越远(越接近最大视场)的光线经过光学系统的有效孔径阑越小,所以越离轴的光线在离轴的像面上的光强度就越弱,而形成影像由中心轴向离轴晕开。 孔径光阑:限制进入光学系统的光束大小所使用的光阑。 ※球差:近轴光束与离轴光束在轴上的焦点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像差。 ※像散:一个离轴点光源所发出光线经过系统后,子午焦点与弧矢焦点不在同一位置上。※边缘光束:由轴上物点发出且通过入瞳边缘的光线。 ※主光束:由离轴物点斜向入射至系统且通过孔径光阑中心的光线。 ※色像差: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介质中有不同的折射离,所以轴上焦点位置不同,因而造成色像差。 ※角放大率:近轴像空间主光线角与近轴物空间主光线角的比率叫做角放大率,角的测量与

各种经济指标意义解释大全汇总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季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工业 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 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②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 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 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①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本年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 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会计“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

1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复习题 1、仪器分析:指在分析化学中运用待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作为分析的 主要依据,并采用特定的分析仪器确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2、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 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 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 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3、激发电位:(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 的能量,以eV表示。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4、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 降的效应。 5、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的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 消失的谱线。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或称持久线。 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 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6、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7、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 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最灵敏线。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 易有关。 8、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 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最后线或几条灵敏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7、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 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8、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9、多普勒变宽(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引起的谱 线变宽,又称为热变宽。 10、压力变宽:由同种原子或与其它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1、劳仑兹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其它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2、共振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待测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3、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14、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待测物以外的其它组份称为基体,基体效应是指试液基 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 15、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 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 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16、色谱分析法:是将待分析样品的各组分进行分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的含 量,它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17、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体表面活性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 现分离的方法。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

绪论 1 仪器分析: 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 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 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 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 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 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 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 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 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 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 11 电磁辐射: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12 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散射、折射、干涉、衍射: (1) 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2) 发射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3) 散射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 (4) 折射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6) 干涉干涉现象; (7) 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 13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

仪器分析

1. 名词解释 吸附色谱法: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分配色谱法: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保留时间t 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相对保留值r2,1: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分配系数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 分配比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 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 相对校正因子f i':组分i的相对校正因子fi'为组分i与标准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fi / fs)。 内标法: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被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浓度型检测器:测量组分浓度的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质量型检测器:测量组分质量流速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噪声R N:无样品通过时,由仪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偶然因素引起基线的起伏。 检测限(敏感度):组分峰高为噪音二倍(或三倍)时的灵敏度。 梯度洗脱:在一定分析周期内不断变换流动相的种类和比例,使混合样品中各组分都以最佳平均k值通过色谱柱。适于分析极性差别较大的复杂组分 2.色谱法有哪些类型? 答: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GC),根据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附着在惰性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GSC)和气液色谱(GLC).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LC)。同理,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SFC)。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CBPC)。 3.试述热导池及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 答:热导池检测器是利用组分蒸气与载气导热系数不同来测定各组分的.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是利用有机物在氢气――空气火焰中产生离子化反应而生成许多离子对,在加有电压的两极间形成离子流. 4.如何选择气液色谱的固定液? 答:对固定液的选择并没有规律性可循。一般可按“相似相溶”原则来选择。在应用时,应按实际情况而定。 (i)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流出,沸点低的先流出,沸点高的后流出。(ii)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极性次序分离,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 (iii)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流出,极性组分后流出。 (vi)分离能形成氢键的试样: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能力大小先后流出,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v)复杂的难分离物质: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 对于样品极性情况未知的,一般用最常用的几种固定液做试验。 5. 气液色谱对固定液有何要求? 答:首先是选择性好.另外还要求固定液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气压,以免流失太快。具体要求如下:1).对被分离的各组分有足够的分离能力;2).在操作温度下呈液态,并有足够的稳定性,能溶解被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且不与组分发生化学反应;3).在操作温度下粘度要低,以保证固定液能均匀分布在担体上形成均匀的液膜。 6. 液--液色谱对流动相有那些要求? 答:1)与固定液不反应; 2)对样品有良好溶解度; 3)与检测器匹配; 4)使用粘度小、纯度高的流动相,使用前过滤、脱气。 7.气相色谱法有哪些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答: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绝对保留值法,相对保留值法,加入已知物峰高增加法,保留指数定性.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 8.影响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R=0.59R’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解释-企业总收入

企业总收入 1、定义:指企业从事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以及企业从事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2、计算方法:企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利润总额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应交税金 包括 1、产品销售税金: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2、税金(管理费用中的):指企业按照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3、本年应交增值税:指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4、应交所得税:指企业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按所得额计征的税额。 劳动者报酬: 1、定义: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2、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本期计提折旧:指企业自年初至报告期止累计提取的折旧。根据“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项填列。 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新创造的价值。 增加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除工业企业以外的单位采用的是收入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收入(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出口退税)营业盈余=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其他 工业企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年应交增值税 其中: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可以采用正算法或倒算法,一般推荐使用倒算法。 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见附表),如工资、折旧、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如光、电、热等)及 其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 础,并借助于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对待测物质 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 2、光(学)分析法: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吸收、发射、 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进行分 析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 3、光谱:由光波按其波长或频率有序排列所组成的光带。 4、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发射光、散射光所给出的光谱波长 与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5、单色光:只含有一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6、复合光:含有多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7、分析光(线):指负载了样品结构和组成信息的单色光(或复合光)。 8、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为干扰光,干扰负载信息的测定。 9、色散:将波长很宽的复合光分散开来,成为许多波长范围狭小的“单色光”的过程。 10、光的吸收定律(即Lamber – Beer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 质的吸光度A与吸光 样品的浓度 c 及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 A= k c L, k 为摩尔吸收系数,

是在一定温度下光吸收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是物质对光吸收能力的量度)。 11、能级:即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层或轨道。 12、基态:能量最低的能级。 13、激发态:比基态能量高的能级。 14、能级跃迁: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 15、激发:物质吸收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16、原子光谱:是由气态原子发生外层纯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线状光 谱, 17、分子光谱:主要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和振–转能级的跃迁而产生 的带状光谱。 18、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能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特 定(λ或υ)的光子 之后,由基态被激发跃迁到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光谱。19、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后,跃迁 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 时所产生的光谱。 20、(主)共振吸收线:原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 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 收线。 ):基态原子对波长等于中心波长(特征波21、极大(峰)值吸收系数(K 长)的光的吸收系数。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指示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疲则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变的电极. 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两边存在的电位。 钠差:在P H>9的溶液中,普通玻璃电极对Na+也有响应,因而求得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读数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酸差:在PH<1的溶液PH值相等时,普通玻璃电极测得的PH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直接电位法:根据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试样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然后根据NERST方程式电极电位(实为电池电动势)与有关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关系,求出造就则组分含量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在用标准溶液滴下待测物容液的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或滴定剂)批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法。 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观看吸光度。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助色团: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生色团(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或跃迁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刘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不饱和度:分子结构中距离达到饱和时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 局部抗磁屏蔽:由于原子核外电子云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对抗外磁场的次级磁场,这种对抗对外磁场的作用,就称为局部抗磁屏蔽。 化学位移: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 磁各向异性(远程屏蔽效应):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N+1率:某基团的氢与N个相邻氢偶合时被分裂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本身的氢数无关。 自旋分裂:由自旋偶合引起共振分裂的现象。 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的等价核。 磁等价核: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相同强弱的偶合。 自旋偶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距间的相互干扰。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如光、电、热等)及其在分析过程中所 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础,并借助于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 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 2、光(学)分析法: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吸收、发射、散射、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等)进行分析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 3、光谱:由光波按其波长或频率有序排列所组成的光带。 4、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发射光、散射光所给出的光谱波长与强度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方法。 5、单色光:只含有一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6、复合光:含有多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7、分析光(线):指负载了样品结构和组成信息的单色光(或复合光)。 8、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为干扰光,干扰负载信息的测定。 9、色散:将波长很宽的复合光分散开来,成为许多波长范围狭小的“单色光”的过程。 10、光的吸收定律(即Lamber – Beer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与吸 光 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A= κ c L,κ为摩尔吸收系数,是在一定温度下光吸收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是物质对光吸收能力的量度)。 11、能级:即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层或轨道。 12、基态:能量最低的能级。 13、激发态:比基态能量高的能级。 14、能级跃迁: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

15、激发:物质吸收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16、原子光谱:是由气态原子发生外层纯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线状光谱, 17、分子光谱:主要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和振–转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带状光谱。 18、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能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特定(λ或υ)的光子 之后,由基态被激发跃迁到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光谱。 19、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后,跃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 态 时所产生的光谱。 20、(主)共振吸收线:原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 收线。 21、极大(峰)值吸收系数(K0):基态原子对波长等于中心波长(特征波长)的光的吸收系数。 22、原子化:被测元素由试样中转入气相,并解离为基态原子的过程。 23、标准曲线:是待测物质标准溶液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测定)信号的关系曲线。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 24、化学干扰:由于被测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形成稳定或难溶的化合物,而不能完全解 离出基态原子所引起的干扰。 25、(主)共振发射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26、等离子体:指具有相当电离程度,且宏观上呈中性的气体。 27、自吸:由弧焰中心(高温区)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 强度降低的现象。 28、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 时,谱线中心完全被吸收的现象(使原来的一条谱线分裂成两条谱线)。

灯光名词解释

灯光名词解释 亮度: 亮度是指围绕某表面上的一点微单位面积,在给定方向所发射的发光强度除以该单元投影到同一方向上的面积,单位是:cd/c㎡。在灯光系统中一般都不会遇到亮度的概念。 照度: 照度是指在一个面上的光通密度,它是射入单位面积内的光通量,单位是LX。照度的定义和测量比较复杂,象平均柱面照度、等效球照度、标量照度等,它们的测量条件和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在建筑和装饰工程中经常会遇到、灯光系统中偶尔也涉及到照度概念。 光通量: 光通量是指光源在单位时间离向周围空间辐射的,能引起视觉反应能量,即可见光的能量。它描述的是光源的有效辐射值,单位是1m(流明)。 同样功率的灯具的光通量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光效不同的缘故。比如:普通照明灯泡只有10 1m/瓦,而金属卤素灯可以达到80 1m/瓦。 色温: 色温是指光源发射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一般以开氏k为单位。比如3200k和5600k等。 色温高,光线的颜色偏冷:色温低,光线的颜色偏暖:色温适中时,光线接近于白色。 自然界正常日照下,光线的色温一般都要高于人工灯具的色温。通常情况下,阳光的色温为5600k左右,而演播室及演出用灯具的色温都在3200k左右。(热光源)。 不过近来电视演播室兴起的冷光源布光,是对传统光源的变革。冷光源的色温高,耗能低,发热小,在进行室内外摄相时,色温转换简单,画面自然,当然冷光源对调光台的性能要求也要高些。 通道: 在现代光控制中,新产生一种通道的概念。它指的是控制回路在某个灯具上的一个集合。具体讲就是:某个灯具所具有的功能需要被单独控制(比如:聚焦、频闪、变色等),而所占有的调光台输出回路的统称就是通道。 比如:一台电脑灯的功能有光圈、颜色、频闪、调光、镜片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那样它们占用的通道就是6个。由此可以看出,通道的概念还是传统灯光控制回路演变而来的,只不过现代灯具是将多个通道汇集在一台设备上统一控制的。当然,灯具越高级、越复杂、动作越多,占用的通道数就可能越多,对灯光控制台的要求也越高。比如:一台108个光路,具有数字输出的调光台,它要想控制具有12个通道的电脑灯,那样它最多只能控制9台这种灯具,怎样去控制就是信号和地址分配的问题了。 灯光控制信号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