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茶树良种简介

合集下载

水仙茶

水仙茶
揉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将适度的杀青叶略为散热后,随即装入揉捻机,装叶适量快速,压力以轻→略重→重为度, 至条索紧结,卷曲率达90%以上,下机历时约10~16min。
烘干
通过热化学作用,发展色、香、味品质。要求进风口温度150℃,摊叶厚2~3cm,转速快盘, 烘至七、八成干,手触略有刺手感时下机,摊放2~3h,梗干滋味更醇和;足火温度100~ 115℃,慢盘烘至手折梗脆断为适度,下机稍摊凉,密封保存。[6]
②化学指标:正常PH值为6.5-8.5,总硬度不能高于25度;
③氟化物不能超过1.0克/升,氰化物不能超过0.05克/升;
④细菌总数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泡茶用水的选择: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来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一般说来,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净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 由于水源和流经途径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所以并不是所 有泉水都是优质的。中国号称五大名泉;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 跑泉和济南趵突泉。
品质特征
水仙茶 水仙茶叶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 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 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 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 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 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5]
水仙茶 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阳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 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 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 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 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 固一奇也。”另有小湖镇大湖村民传说清道光年间,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 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1] 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 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 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 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 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 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 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 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优良的茶树品种(一)

优良的茶树品种(一)

优良的茶树品种(⼀)茶树良种是指在⼀定区域的⽓候、地理条件和栽培、采制制度下、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适制性,能够获得优质⾼产的品种。

优良的茶树品种具有以下特点:即发芽密、芽叶重,茸⽑多;茅叶⽣长快,采摘期早,新梢⽣长期长,发芽整齐:叶⽚⼤,叶⾯除起,叶质柔软,富有光泽,呈⽔平或下垂状着⽣;茶蓬⾼⼤,分枝适中:对寒、旱和病⾍有⼀定抵抗能⼒。

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经过⽣产的长期考验和⽐较鉴定,已选育出⼀批可供各地推⼴的茶树良种。

现将经过全国茶树良种审定要员会认定和审定推荐的主要地⽅品种和新育成品种介绍如下。

地⽅品种1.福⿍⼤⽩茶;原产福建省福⿍县,属⽆性品种。

植株⼩乔⽊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主杆明显。

叶椭圆形,叶⾊鲜绿,叶质柔软,叶⾯隆起,芽叶肥壮,嫩梢淡绿多⽩毫。

早⽣种,⽣长期长,发芽轮次多,持嫩性强,⽣活⼒强,抗逆性较强,制绿茶品质优良,⾹⽓⾼⽽持久,外形紧实多毫;制⽩茶品质也好。

宜在长江以南茶区推⼴。

2.政和⽩⼤茶;产于福建省政和县,系⽆性品种。

植株⼩乔本题,⼤叶类,树姿直⽴,分枝粗壮⽽稀少。

叶⾊深绿,叶厚⽽脆,顶梢缴叶微带紫红,芽叶特壮,茸⽑极多。

迟芽种,⽣长期短,预墙优势基强,制红茶品质极佳。

也是制⽩毫银针的优质原料。

宜在长江以南茶区推⼴。

3.⽑量,原产福建省安溪县,系单株选育的⽆性系良种。

灌⽊型,中叶类,树冠半开展,分枝甚密。

叶⾊深绿,叶⾁厚脆,叶椭圆形,节距稍短,芽肥壮,辈⽑特多,中芽种,育芽能⼒强,发呀密⽽齐,适应性⼴,制乌龙茶品质较优,亦适制红茶和绿茶。

宜在乌龙茶区和红茶区推⼴。

4.梅占:原产福建省安溪县,系单株选育的⽆性繁殖品种。

植株⼩乔⽊型,⼤叶类,树姿直⽴,芽壮茸⽑尚多,但⽣长迅速,易硬化。

中芽种,⽣长期尚长,抗逆性、适应性较强。

该品种适制乌龙茶,制红茶品质亦好。

可在闽、粤、浙、赣等红茶区和乌龙茶区推⼴。

5.铁观⾳:原产福建省安溪县,属单株选育的⽆性繁殖品种。

植株灌⽊型,中叶类,树姿开展,分枝稀疏。

福建的名优绿茶

福建的名优绿茶

福建的名优绿茶作者:陈荣冰来源:《茶道》2020年第04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

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福建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就是最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地区。

福建绿茶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名优绿茶,如南安石亭绿、宁德天山绿茶、武平绿茶、霞浦元宵茶、周宁官司茶与罗源七境堂绿茶等,在海内外久负盛誉。

本文拟简介福建的名优绿茶深厚的特色文化内涵与优异的品质特征,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宣传,不断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一、南安石亭绿南安石亭绿,主产于南安市丰洲乡桃源村。

村内莲花峰与九日山对峙,九日山上有晋代石刻“莲花荼(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是南安产茶历史悠久的见证。

明代正德丙寅(公元1506年),莲花峰之麓建成一座石亭,所产的茶叶也因此称为“石亭茶”。

相传宋代末期,九日山延福寺的僧人净业,在莲花峰发现茶丛,悉心培育,采制成茶,作为供佛之用或馈赠香客之珍品。

清代道光年间,当时该寺的主持复本禅师带茶进京,进献道光皇帝,备受赞赏,并获御赐“上品莲花”。

道光之后,茶叶产量骤增,产品以诗山、金淘、码头为集散地经由厦门远销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缅甸等和港、澳、台等地。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莲花峰下的茶园发展至周边几十个山头,茶树品种有白石莲、石观音、红梅品等。

采一芽二叶初展,鲜叶经过摊放,下锅杀青,杀青适度时起锅初揉,成条后复炒2-3分钟,再起锅复揉,待条索紧结后解块,摊放,并拣去黄片及夹杂物。

再用余火快炒,近足干后,起锅筛簸,弃去末片,最后过锅复干。

南安石亭绿属于曲条形炒青绿茶,品质优异。

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银灰带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常呈现有杏仁香、绿豆香、兰花香。

紫牡丹等茶树良种在福清试种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初报

紫牡丹等茶树良种在福清试种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初报

1南湖 山基地概况
福 建 省南湖 山茶 业有 限公 司基 地茶 园面积 约
基金项 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 目 ( 0 9 0 0 )。 20S 03
的物候 期和 发芽 密度 ,详 见表 1 、表 2 。
每 个 品种 2 1 和 2 1 年 的物候 期相 差 1 00年 01 0d
2 F j n r v c N n uh n TaC . t ・F qn uin 3 0 0 ,C ia . ui P o i e a h s a o ・L d u i a n e gtF ja 5 3 0 hn )
Ab t a t e i l n 2 1 n e u l y i 01 n 0 we e ale au t d T e r s l h we h tt e y ed fZi d n sr c : a y ed i 0 a d t a q a i n 2 0 a d 2 1 r l v la e . h e u t s o d t a h i l s o mu a , T 1 t 1 s
ZHANG e Y L i, ANG — i g , HUANaR sac Isi t,F ja A a e yoA r utrl c n e,Fl ,Fja 3 5 1 ,C ia 1T eerh n tue uin c dm f gi l a S i cs t锄 e t c u e t ui n 5 0 5 hn ;
重 施基肥 ,为茶树 的生 长提 供 了 良好 的条 件 。
定 ,2 1 年 对各 品种 的产 量进行 测 定 。旨在 探讨福 01
清 种植 乌龙 茶 的可行 性 ,也 为福清 市茶 产业 可持 续 发展提 供参 考 。
2物候期和发芽密度调查
21 0 0年和 2 1 年 连续 2年 调查 各茶 树新 品种 0 1

武夷岩茶常见36种茶树品种

武夷岩茶常见36种茶树品种

武夷岩茶常见36种茶树品种今天说说- 武夷岩茶,品种系列 -正式开始▼-01-大红袍大红袍: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中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按概念分:1、母树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天心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

(三株六棵)2、纯种大红袍: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

(指奇丹、北斗)3、拼配大红袍:使用两个以上的品种,制茶师傅根据茶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再根据不同的占比进行拼配,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的方法。

4、大红袍:也可作为武夷岩茶的一个统称。

-02-水仙水仙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水仙原产于建阳市水吉县大湖桃子岗的祝仙洞,相在清代道光年间引入武夷山。

茶树性状稳定,品质特征稳定优异。

主要特征:条索肥壮,叶片较厚,带有兰香,有明显的“宽、扁、黄”的特征,足火的水仙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

l 树龄小于三十年的称为:水仙,树龄大于三十年的称为:高枞水仙,树龄大于六十年的称之为:老枞水仙。

l “枞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

l 老枞水仙的主要三个特征为:木质味、青苔味、粽叶香。

-03-肉桂肉桂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灌木类,中叶种,晚生种,原产于马枕峰-04-铁罗汉铁罗汉:始于宋代,以故事传说命名,它的品种香,极有特色,是中药当归的味道——一种浓烈的,微有苦意的,药香。

-05-水金龟水金龟,是四大名丛里,香气最娇艳的一种。

它的品种香,是梅花香。

如果用梅花的品种来比拟,水金龟是白梅的香气,幽,寒,孤傲;梅占是蜡梅的香气,清长,劲道;而向天梅的香气,是粉梅,娇丽、柔媚婉转。

-06-白鸡冠白鸡冠,是四大名丛里最有特色的一款。

它是道茶。

道家修道专用的练气茶。

便是因为如此,白鸡冠方能名列四大名丛之一。

白鸡冠的品种香,是药香。

解析肉桂的“辛锐桂皮”香

解析肉桂的“辛锐桂皮”香

解析肉桂的“辛锐桂皮”香作者:陈荣冰来源:《茶道》2020年第03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選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

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武夷肉桂,条索壮实,色泽清褐泛黄带砂绿,汤色橙黄清澈,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或姜味,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明显,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或与茶人交流过程中,经常有人问,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很多肉桂茶的辛锐桂皮香味不是很明显。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武夷山很多肉桂是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至今树龄已达40年左右,随着树龄的增长其辛锐桂皮香味会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第二、肉桂茶园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第三、肉桂岩茶的加工工艺等。

本文拟从肉桂品种的选育经过,肉桂品种鲜叶内含生化成分,肉桂茶园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肉桂岩茶的加工工艺等方面对武夷肉桂岩茶的“辛锐桂皮”香味的影响作粗浅分析。

肉桂茶树品种选育经过武夷肉桂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另说在慧苑岩),早在18世纪中叶,清朝蒋衡(公元1672-1743年)的茶歌:“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味辛……”“辛”者,即强烈刺激之意。

在他的注解中有“奇种之奇者,红梅,素心蓝,及木瓜,肉桂……肉桂在慧苑……”。

据此,至今肉桂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肉桂其殊香雅韵,冠于其他名枞,建国前就被列为武夷十大名枞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肉桂茶树由崇安县(即今武夷山市)茶科所自水帘洞引种于武夷天游。

肉桂岩茶于1982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5年肉桂茶树品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

武夷肉桂,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肉较厚软,叶尖钝尖,嫩梢少毫,芽梢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眭强,一芽三叶盛期4月下旬,盛产期5月上中旬,产量较高。

马说肉桂寓意匠心独韵的制茶伯乐

马说肉桂寓意匠心独韵的制茶伯乐

马说肉桂寓意匠心独韵的制茶伯乐马说肉桂是乌龙茶类,肉桂又名玉桂,主产于福建武夷山,是半发酵茶,亦是武夷岩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采用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而制成的乌龙茶,是武夷岩茶的著名花色品种之一,岩骨花香是其核心特色,其茶具有明显的桂皮香,香气霸气、刺激,且滋味醇厚而鲜爽。

虽然肉桂茶的滋味烈,生性刚猛,汤水里有股霸道劲儿,还有轻微的苦涩,但是一般很快就会回甘,而且留韵长久,令人回味无穷,因此亦值得品饮。

肉桂茶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于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如今不仅成为武夷岩茶的最佳当家品种,而且也被外地广为引种。

武夷肉桂为大灌木中叶种,树势半披张,梢直立,树高与宽幅可达2米以上。

每年4月中旬茶芽萌发,采摘时间要到5月初。

一般情况下,每年只采摘一季,以春茶为主,须在晴天采茶,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当天完成晒青,制茶质量最好。

建国前,肉桂就被列为武夷十大名枞之一,其殊香雅韵,冠于其他名枞。

20世纪60年代初,肉桂茶树由崇安县(即今武夷山市)茶科所自水帘洞引种于武夷天游,至80年代后期.肉桂茶园已遍布武夷山的三仰峰、马头岩、天游、双狮戏球、晒布岩、响声岩、百花庄、竹巢、九龙巢等岩峰,九曲溪畔也有种植。

而今,福建北部、中部、南部乌龙茶产区,也有大面积栽培。

肉桂茶于1982年和1986年两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5年肉桂茶树品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

1981-1988年,省科委与武夷山市茶科所签订的肉桂茶优质丰产试验课题,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支持下,试验结果确认肉桂为优质丰产型茶树良种。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夷山市约有肉桂2.9万亩,水仙4.2万亩,肉桂约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10.35万亩)的29%,肉桂和水仙合计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近70%。

肉桂茶的独特品质风格与优良品种禀性、立地生态环境、农业技术、采制工艺密切相关。

茶树良种

茶树良种

龙井长叶
平阳特早

乌牛早
翠峰
舒茶早



龙井长叶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早生、 优质、抗 寒、抗病虫的适制绿茶新品种,从龙井群体 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1994年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抗寒性和适 应性均强。扦插繁殖力强。 植株适中,树姿较直立,分枝密。叶长椭圆形,叶色绿, 叶面平,叶身平,叶缘微波,叶质硬度中等。春梢黄绿 色,茸毛中等,芽叶狭长背卷,芽长约1.9cm。育芽力 较强,持嫩性强,春茶发芽早,适制扁形绿名茶,外形 挺秀尖削,色泽翠绿,香气清高,似兰花香,滋味鲜醇。 制作大宗绿茶,品质亦优。 由于树姿直立,宜双行双株栽植。适时进行定型修剪。 及时防治小绿叶蝉。
浙农117 、浙农139

浙农117 、浙农139 由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1963---1995年培育,2002年通过浙江省科技 厅科技鉴定,同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推广茶树 良种。在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大面积推广获得 成功,目前,浙江、山东、江西、重庆、陕西 汉中、甘肃陇南已引种。
浙农117


平阳特早

平阳特早 是1989年秋在浙江平阳县海拔528米的大坪 山被发现,从当地群体中经过单株选育而成。 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 开张,分枝较密,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 微隆起,叶身稍内折,叶质厚软。芽叶绿色,茸毛较多, 节间长。不开花。芽叶生长整齐,持嫩性差,春茶发芽 特早,在浙江平阳一般1月中旬萌发,2月下旬至3月初 一芽一叶初展。表现产量高、采制早、上市也早。抗逆 性强,适应性强,适制性广,无性繁育能力强,品质优。 适制多种名茶。外形挺直尖削,色泽翠绿,清香持久, 滋味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品质优良。做炒青茶尚 待研究。投产茶园年前不宜修剪,春茶结束后修剪。要 注意“倒春寒”。在山区应选择向阳坡地,并在秋、冬 季增施有机肥,提高抗寒力。注意小绿叶蝉和叶枯病的 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简介1.福云6号 C.s i ne ns is c v.Fu y un6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

小乔木型,大叶类,特早芽种,植株高大,分枝较密,叶形长椭圆,叶色淡绿,发芽整齐,发芽密度较大,芽梢较肥壮,茸毛多。

适应性广,扦插繁育发根力强,成活率高,幼树生长迅速,成园快,易于栽培,产量高,适制红、绿茶。

适宜在我国江南部分(红、绿茶)茶区推广。

2.福云7号 C.s i ne ns is cv.F uy u n 7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13004-1987。

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

二倍体。

植株高大,树姿直立,主干显,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

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

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95.0g。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中。

产量高,每667m2可达200-300K g。

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 3.7%、茶多酚24.2%、咖啡碱 3.9%。

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

制工夫红茶,条索肥壮,色泽乌润显毫,香高味浓;制烘青绿茶,条索肥壮,色黄绿,白毫多,香高长,味醇厚,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制白茶,芽壮,毫多,香清爽,味醇和。

抗寒、抗旱能力较强。

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

3.福云10号 C.s in en si s c v.Fu y un 10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13005-1987。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二倍体。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

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平,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骤尖,叶齿稍锐深密,叶柄有紫红色点,叶质较薄软。

芽叶淡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95.0g。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中。

产量高,每667m2可达200-300K g 。

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 3.3%、茶多酚26.6%、咖啡碱 3.2%。

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

制工夫红茶,条索细秀,色乌润,白毫多,香高味浓;制烘青绿茶,条索紧细,色翠绿,白毫多,香高味厚,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

抗寒、抗旱能力较强。

扦插与种植成活率高。

4.黄观音 C.s in e ns is cv.H ua ng g ua ny in1977~1997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

1998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8002。

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5。

1999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

2002年11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芽叶黄绿色,发芽密。

杂种优势强,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父母本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50%以上。

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香气馥郁芬芳,具“通天香”,滋味醇厚甘爽,融有父母本的香味特征,趋向父本。

曾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省名茶奖。

制绿茶、红茶,条索细秀,花香显,味醇厚。

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1.9%、氨基酸 3.5%、咖啡碱 3.6%、水浸出物42.8%。

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

扦插繁殖力特强。

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5.悦茗香 C. si n en si s c v.Y ue m in gx ia ng1981~1993年从福建安溪县引进的赤叶观音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

1994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4001。

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6。

1993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

2004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芽叶紫绿色,嫩梢肥壮,持嫩性强。

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铁观音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50%以上。

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

曾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中国(福建)茶叶博览会金奖。

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

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24.5%、氨基酸4.4%、咖啡碱4.2%、水浸出物41.8%。

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

扦插繁殖力强。

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

6. 茗科1号 C. sinensis cv. Mingke 1(又名:金观音。

)1978~1999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

2000年4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2000001。

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7。

1999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

2004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芽叶紫红色,嫩梢肥壮,发芽密,且整齐,适宜机采。

杂种优势强,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父母本及对照种福大增产30%至70%以上。

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

曾获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暨凯捷杯茶王赛金奖、中国太姥杯茶叶品质大奖赛金奖、省名茶奖。

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

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3.9%、氨基酸3.5%、咖啡碱4.5%、水浸出物46.0%。

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

扦插繁殖力强。

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7. 黄奇 C. sinensis cv. Huangqi1972~1993年从黄棪(♀)与白奇兰(♂)(毗邻种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

1994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4002。

2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2002018。

1993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

2002年11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芽叶黄绿色,嫩梢肥壮,持嫩性强。

杂种优势强,品比、省级与国家级区试平均产量比黄棪及对照种福大增产20%至30%以上。

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香气浓郁细长,具“奇兰香”,滋味浓厚鲜爽,融有黄棪与白奇兰的香味特征。

曾获武夷山茶王赛品种系列“茶王”称号。

制绿茶,花香显,似“奇兰香”,滋味浓厚鲜爽。

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2.4%、氨基酸3.6%、咖啡碱4.2%、水浸出物45.7%。

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

扦插繁殖力较强。

省内外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高,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亲本。

8.福云595 C.sinensis cv.Fuyun 595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59-1987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经单株育种法育成。

198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认定为省级品种。

无性系。

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

二倍体。

植株较高大,树姿较直立,分枝较稀,叶片呈稍水平状着生。

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锐浅稀,叶质较厚脆。

芽叶淡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11.0g。

芽叶生育力较强,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中。

产量较高,每667m2可达130Kg 以上。

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1%、茶多酚25.4%、咖啡碱3.2%、儿茶素总量15.6%。

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

制烘青绿茶,银毫密披,香气高爽,毫香显,滋味浓鲜,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制工夫红茶,毫显色润,香高浓,味醇厚;制白茶,芽肥壮,白毫多,色银白,香鲜味醇,是制白毫银针、福建雪芽、白牡丹的原料。

抗寒、抗旱能力尚强。

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9.朝阳 C.sinensis cv.Chaoyang1981~1993年从四川灌县引进崇庆枇杷茶的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

1994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1994003。

1993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芽叶紫绿色,嫩梢肥壮,发芽密,且整齐,适宜机采。

品比、省级区试平均产量比黄棪增产50% 以上。

适制乌龙茶、红茶,品质优,制优率高。

制乌龙茶香气浓郁,具特殊“品种香”,滋味浓厚。

制红茶,外形色乌润,花香显,味醇厚。

一芽二叶干样含茶多酚34.0%、氨基酸3.3%、咖啡碱4.2%、水浸出物46.3%。

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丰富。

扦插繁殖力较强。

在闽粤区试示范表现种植成活率较高,抗性与适应性较强。

10.丹桂 C.sinensis cv.Dangui系从武夷肉桂的自然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香、早生、高产的无性系乌龙茶新品种(闽审茶1998003)。

灌木型,中叶类,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

叶片栅状组织两层,一芽三叶百芽重66.0克,叶片呈上斜状着生。

嫩梢叶色稍黄绿,茸毛少。

茶树生长势旺盛,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

春梢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4月上旬为一芽三叶盛期,属早生种。

丹桂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有特殊花香,滋味醇厚有甘韵,且制优率高。

制绿茶亦花香显,滋味浓爽。

该品种已获省级名茶奖,“中茶杯”全国名优乌龙茶评比一等奖,国际名茶金奖等多项奖。

产量高,比肉桂、黄旦、铁观音高20%以上。

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好。

扦插成活率与定植成活率高。

“丹桂的选育与推广”获得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九龙袍 C.sinensis cv.Jiulongpao系从武夷大红袍的自然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的一个高产优质的乌龙茶新品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展,分枝能力强,芽头密度高,属灌木型,中叶类,紫芽种。

叶形长椭圆,长宽比约2.22,叶厚,一芽三叶重约0.83g,节间短,叶片呈上斜状着生。

嫩梢叶色暗黄绿,茸毛少。

春梢萌发期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达一芽三叶期。

在福安常年5月5日前后可采制乌龙茶,与铁观音相近,属中芽种。

比肉桂、黄旦增产30%以上,制乌龙茶外形重实,色乌润,香气浓长,花香显,滋味醇爽滑口,耐冲泡,品质稳定,品质明显优于毛蟹、水仙。

曾获“中茶杯”名优茶二等奖、国际名茶银奖等。

水浸出物41.44%,氨基酸含量4.94%,茶多酚含量17.98%,抗性强,适应性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