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太阴经脉、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别和手太阴经筋。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缘、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胃、喉咙和气管,属肺,络大肠,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络脉别于列缺,散入鱼际。经别入腋下,出缺盆,循喉咙。经筋结于鱼后、肩前髃,散贯贲。

一、手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

[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用如动词,意为网络样分布。

[2]还循: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指贲门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指气管、喉咙。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音闹,指上臂部。

[8]少阴、心主:指手少阴、手厥阴二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廉,指侧边,棱角部。上边应称“上廉”,下

边应称“下廉”。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支脉,仍属经脉部分。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

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

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其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灵枢·经脉》)。

【注释】

[1]是动则病:原意指经脉变动异常,此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

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缺盆中,指两侧缺盆之间,当天突穴部,深部为喉咙。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处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各经仿此。

[6]喘喝:气喘声粗。

[7]欠:原指呵欠。后人有作小便量少解,不合古义。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8]溺色变:指小便颜色异常。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欪,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注释】

[1]别:分支,此即指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分,分肉。分间,即分肉之间。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在鱼际后方。

[5]欠欪:欠,呵欠;欪,同唼,张口的样子。欠歇,指张口出气,肺气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此属虚证,经脉“小便数而欠”属实证。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三、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入渊腋:指分支进入腋窝。“渊腋”不宜作穴名解。

[3]复合阳明:又合于手阳明经,约当扶突穴部。经别无所属穴,为说明其出入所在,结合穴位表示。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手太阴、手阳明经别循行示意图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四、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膈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肩峰前方。

[3]贲:膈肌。

[4]支转筋痛:支,支撑、牵拉不适;转筋,肌肉拘紧痉挛。

[5]息贲:贲,音奔。息贲,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峰前方;其上行结于缺盆,向下内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其病症:当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强滞、痉挛和酸痛,若成为“息贲”病,可见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第二节手太阴腧穴

本经一侧11穴,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

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第→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头静脉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内、外侧神经。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2.云门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头静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支和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3.天府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鼻衄,咳嗽,气喘。②肩及上肢内侧疼痛。

【操作】直刺0.5~1.0寸。

4.侠白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