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医学经络腧穴》PPT课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阐述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网络。经 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THANKS
感谢观看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膀胱和小肠相关 。
详细描述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 、胸背部和下肢。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神志、五官 等疾病,如委中、昆仑、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肾和膀胱相关。
详细描述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穴位,其中10个位于下肢内侧, 17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妇科、男 科等疾病,如涌泉、太溪、复溜等。
腧穴的定位与操作技巧
总结词
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治疗的前提,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操作腧穴时需要 注意安全、准确、有效。
详细描述
掌握腧穴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是准确找到腧穴的前提,如根据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 等确定腧穴的位置。操作腧穴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有效,如采用合适的刺激方法、 掌握正确的刺激强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刺激过度或刺
足太阴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消化系 统和气血相关。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位于 下肢内侧,10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 治消化系统、妇科、男科等疾病,如三阴交 、血海、阴陵泉等。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阐述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网络。经 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THANKS
感谢观看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膀胱和小肠相关 。
详细描述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 、胸背部和下肢。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神志、五官 等疾病,如委中、昆仑、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肾和膀胱相关。
详细描述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穴位,其中10个位于下肢内侧, 17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妇科、男 科等疾病,如涌泉、太溪、复溜等。
腧穴的定位与操作技巧
总结词
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治疗的前提,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操作腧穴时需要 注意安全、准确、有效。
详细描述
掌握腧穴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是准确找到腧穴的前提,如根据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 等确定腧穴的位置。操作腧穴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有效,如采用合适的刺激方法、 掌握正确的刺激强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刺激过度或刺
足太阴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消化系 统和气血相关。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位于 下肢内侧,10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 治消化系统、妇科、男科等疾病,如三阴交 、血海、阴陵泉等。
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联络、传输、调节作用,以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分类
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
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现有经穴361 个,其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有309对; 任脉和督脉的腧穴为分布于前后正中线的单穴,有52个。共 670个穴位。
• 脏腑联系:属胃 络脾
足 三 里——胃经
• [位置]:犊鼻下三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 [主治]:健脾和胃、
宁神定志、益气回阳、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强身健体等作用。
•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 呕吐、呃逆、腹痛、便 秘、泄泻、痢疾、下肢 瘫痪、痿痹,以及心悸; 失眠、昏厥、休克等病 症。
足三里的简便取穴法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足
厥
少
阴
阴
肝
肾
经Hale Waihona Puke 经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是空隙的意思,称“穴位”。
三、常用保健穴位
手太阴肺经
• 起点:中焦 • 止点:大指端 • 循行部位:
上肢内侧前缘 • 脏腑联系:属肺
络大肠
列缺 ——肺经
腧穴的分类
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
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现有经穴361 个,其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有309对; 任脉和督脉的腧穴为分布于前后正中线的单穴,有52个。共 670个穴位。
• 脏腑联系:属胃 络脾
足 三 里——胃经
• [位置]:犊鼻下三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 [主治]:健脾和胃、
宁神定志、益气回阳、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强身健体等作用。
•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 呕吐、呃逆、腹痛、便 秘、泄泻、痢疾、下肢 瘫痪、痿痹,以及心悸; 失眠、昏厥、休克等病 症。
足三里的简便取穴法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足
厥
少
阴
阴
肝
肾
经Hale Waihona Puke 经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是空隙的意思,称“穴位”。
三、常用保健穴位
手太阴肺经
• 起点:中焦 • 止点:大指端 • 循行部位:
上肢内侧前缘 • 脏腑联系:属肺
络大肠
列缺 ——肺经
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小海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 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肘臂疼痛。 肩贞 【定位】 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指寸) 【主治】 肩臂痛,上肢不遂。 肩外俞 【定位】 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肩背疼痛,颈项强痛。
肩中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 开2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颈项强 痛。 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痛,颊肿等局部病。 【操作】 直刺0.3~0.5寸。 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牙关不利, 齿痛等局部病。
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梁门 【定位】 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泄泻。 天枢 【定位】 脐中旁2寸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 科病。
上巨虚 【定位】 当犊鼻下6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中指) 【主治】 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痢疾,便秘,肠痈;②下肢痿痹。 条口 【定位】 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中指) 【主治】 ①脘腹疼痛;②下肢痿痹; ③肩痛不举。 丰隆 【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 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主治】 ①咳嗽、痰多,癫、狂、痫 证,头痛,眩晕;②下肢痿痹;③便秘、 腹胀。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本经有穴通路起自中府, 止于少商,单侧11穴。
主治概要: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 外感伤风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 部病证;②肩背痛。 尺泽 【定位】 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 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等急症。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 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①咳、喘、咳血、咽痛等肺 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课件

天府
侠白
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
5.尺泽 Yunmen(LU2)(合穴)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天府
尺泽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 神经→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外 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 三角肌 桡神经。 胸大 【主治】 肌 1.咳嗽 气喘 咳血 2.咽喉肿痛 肱二头肌 3.肘臂挛痛 【配伍】 1.配肺俞,治咳喘。 2.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尺泽
天府 肱三头肌
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肺经的循行特点 以及“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尺泽穴可调理上焦和中 焦气机,对于上焦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病症,如咳 嗽、气喘、吐泻应有疗效。实践证明,尺泽穴对上述病 症确有疗效;另外,尺泽穴还能治疗急性高热、咽喉肿痛。 【刺法】 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6.取穴要点:解剖标志注重锁骨下窝,腋前 纹头,肱二头肌的桡侧缘,肱二头肌腱的 桡侧缘,肘横纹,腕横纹,桡动脉等解剖 标志。骨度法:肘横纹至腋前纹头9寸,肘 横纹至腕横纹12寸。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之下是尺泽, 孔最下行接列缺, 更有经渠与太渊, 鱼际少商如韭叶。
蚓状肌
少商 鱼际肌
少商点刺出血
课堂小结
1.掌握手太阴肺经经脉的循行。 2.掌握手太阴肺经带★重点常用七个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用肺经经穴分寸歌诀帮助记忆和掌握。
3.熟悉手太阴肺经经脉的病候、络穴病候。
4.熟悉云门、天府、侠白、经渠腧穴定位、主治、操作。 5.了解手太阴肺经重点腧穴的局部层次解剖、配伍,本经穴位的 国际标准化代号。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中府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PPT课件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 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 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
13
14
•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 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 记忆: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15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出处:《灵枢.经别》 十二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 特点,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十二经别多从四 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 联系(入),在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 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故有“六合”之称。
5
• (六)郄穴 • (七)下合穴 • (八)八会穴 • (九)八脉交会穴 • (十)交会穴 • 五、腧穴的作用 • (一)协助诊断 • (二)防治疾病 •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 (一)分经主治规律 • (二)分部主治规律
6
第一节 经络总论
学习目标
1、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3、了解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 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 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 经脉》)
(三)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 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 肠,上出缺盆,循喉咙, 复合阳明。(《灵枢·经 别》)
(2)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路线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 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示指端交大肠经。
体内联系 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2.手太阴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 上气, 喘喝, 烦心,胸满,臑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 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供针灸推拿专业用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
(配套电子教案)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一、手太阴经络
(一)手太阴经脉 1.经脉循行 (1)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 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 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 廉,出其端。
前锯肌
胸骨柄 中府
锁骨 肩峰 缘突 肩胛骨
乳中
【主治】 1.咳嗽 气喘 2.胸痛 胸部胀满 【配伍】 1.中府配肺俞为“俞募”配穴,治疗肺脏病之咳喘,胸痛。 2.中府配间使、合谷,治面、腹肿。 中府穴的现代研究摘要 通过用家兔进行动物实验,在中府穴处进行局部刺激及局麻阻 滞,证实穴位刺激及神经阻滞具有抑制甲状腺机能的作用,为临床 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和治疗甲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伍少伟 等.中府穴阻滞疗法抑制甲状腺功能的动物实验研究.湖北中医学院 学报,2002,4(4):23] 【刺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向内深刺, 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2.云门 Yúnmén (LU 2) 【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 胛骨喙突上方,锁骨 下窝凹陷处,距前正 中线6寸 。
云门 中府
【层次解剖 】 斜方肌 1.皮肤→2.皮下组 三角肌 织→3.三角肌→4 喙锁韧带。 胸大肌 【主治】 1.咳嗽,气喘。 2.胸痛,肩痛。 前锯肌 【刺法】 向外斜刺0.5~0.8 寸;不可向内侧 深刺,以免伤及 肺脏。
三角肌 胸大 肌 天府 侠白 肱二头肌 肱三头 肌
肱二头肌肌 腱
4.侠白 Xiabai(LU3)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 肌桡侧缘,腋前纹头 下4寸处,或肘横纹 上5寸处 。
天府 侠白
【层次解剖】 皮肤→皮 下组织→肱肌。浅层布 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 三角肌 脉等。深层有肱动、静 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 胸大肌 分支。 【主治】 1.上臂内侧痛。 肱二头肌 2.咳嗽,气喘,烦满。 【刺法】直刺0.5~1.0寸。
孔最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1.配膈俞、肺俞,治咯血。
2.配哑门,治失音。
孔最穴的现代研究摘要
针刺孔最穴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30例 ,孔最穴属 于太阴经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善治急性病。又 “手太阴肺经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 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胃相连。故 取肺经郄穴孔最,施针激发精气,振奋脏腑阳气功能,使气血 通畅,疼痛自止,这样扶正气,祛邪气,调动人体抗病能力,促 进穿孔闭合。王俊富.针刺孔最穴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30例.上海针灸 孔最刺法 杂志,1996,15(3):16 【刺法】 直刺0.5~1寸。可灸。
天府 肱三头肌
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肺经的循行特点 以及“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尺泽穴可调理上焦和中 焦气机,对于上焦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病症,如咳 嗽、气喘、吐泻应有疗效。实践证明,尺泽穴对上述病 症确有疗效;另外,尺泽穴还能治疗急性高热、咽喉肿痛。 【刺法】 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尺泽
6.孔最 Kongzui (LU6)(郄穴)
【定位】 腕横纹上7寸, 尺泽与太渊穴 的连线上。
太渊
孔最
尺泽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 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拇长屈肌。深层有桡神经浅支, 桡动、静脉等结构。 肱桡肌 【主治】 1.咯血 气喘 咳嗽 2.咽喉肿痛 失音 3.肘臂挛痛 【配伍】
(四)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 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 外侧,上循臂, 结肘中,上臑 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 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 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 成息贲,胁急、吐血。(《灵 枢·经筋》)
二、手太阴腧穴
(一) 腧穴概要
1.腧穴特点 本经一侧11穴,2穴分布于胸前,9穴分布于 上肢内侧正中及手 。特定穴7个,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 穴。 2.腧穴主治特点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大肠、喉咙等相 关脏腑器官的病候,与外经病候,肩臂疼痛等。
胸骨柄 云门
锁骨 肩峰 喙突 肩胛骨
乳中
3.天府 Tianfu(LU3)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 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
天府 侠白
【解剖】 皮肤→皮下组 织→肱肌。浅层布有 臂外侧皮神经,头静 脉等。深层有肱动、 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 经的分支。 【主治】 1.肩及上臂内侧疼痛。 2.咳嗽,气喘,鼻衄。 【刺法】 直刺0.5~1.0 寸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中府
少商
经渠
手太阴肺经腧穴总图
1.中府 Zhongfu (LUI)(肺的募 穴) 【定位】 在胸前壁 的外上方,云门下 1寸,平第一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 寸 。
云门 中府
【层次解剖 】 斜方肌 皮肤→皮下组织 三角肌 →胸大肌→胸小 胸大肌 肌→胸腔。
天府
侠白
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
5.尺泽 Yunmen(LU2)(合穴)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天府
尺泽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 神经→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外 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 三角肌 桡神经。 胸大 【主治】 肌 1.咳嗽 气喘 咳血 2.咽喉肿痛 肱二头肌 3.肘臂挛痛 【配伍】 1.配肺俞,治咳喘。 2.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尺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