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无齿蚌、乌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

3、了解多板纲、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片及软体动物经

济意义

教学重点:门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腹足类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引言 复习提问:真体腔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软体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其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与环节动物的相似点在于: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但有很多进化性的特征。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双神经纲)等,是无脊椎动物中除节肢动物门以外最大的一门。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没有环节,并可以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还具有皮肤扩张的外套膜,并且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体腔很退化。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

第一节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一、代表动物——河蚌(无齿蚌)

河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营埋栖生活,以微小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它行动迟缓,生活被动,与此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外形(图:河蚌外形)

河蚌没有明显的头部,整个身体被两侧对称的贝壳所包,身体两侧对称,左右侧扁,壳分前端和后端,前端盾圆,后端较尖,在壳的背方

隆起来形成壳顶,以壳顶为中心,在壳的表面有许多呈同心环排列的生长线,壳顶附近的背缘上常有齿和齿槽构成铰合部,而河蚌铰合部无齿,故又称无齿蚌,铰合部外侧有具弹性的韧带,其作用与闭壳肌相反,依靠弹力使两壳张开。

壳的内面肌肉附着的肌痕(图),外套痕,(有些种类具外套窦)壳前方有3个肌痕(最大的为前闭壳肌,其后上缘为前缩足肌痕,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有2肌痕(椭圆形较大为后闭壳肌,其前上缘较小的为后缩足肌痕)。

(二)内部结构

1.外套膜 整个身体分为贝壳部分和软体部分,在贝壳和软体之间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的,在外套膜内的软体部分称内脏团,在内脏团与外套膜之间有一空腔称外套腔,外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河蚌的左右外套膜在后部边缘未完全紧闭形成两个短管,上为出水管(边缘光滑),下为入水管(稍长、边缘褶皱、具感觉乳突)。

由出水管和入水管同外间相通,进行气体交换和水份的进出,出水管主要是将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排出体外,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河蚌的外套膜内除内脏团外,还有足(斧状、左右侧扁、向前下方伸出、为运动器官)及鳃,鳃为瓣鳃,共四片。2.肌肉系统

河蚌的肌肉,与贝壳的开闭及足的伸缩和运动有关。在身体内脏团的前、后端各有一束闭壳肌,收缩时可使贝壳紧闭,开启时闭壳肌松驰,由外韧带的弹力把两壳张开。在前后闭壳肌附近还各有一束缩足肌,司足的收缩作用。此外,在前缩足肌下方还有一束伸足肌,可使足伸出来。

有的种类只有一个闭壳肌(晒干称干贝)。如扇贝、江瑶。

在外套膜的边缘、足本身有发达的肌肉,为主要的食用部分。3.呼吸系统(图)

内脏团两侧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河蚌的鳃的构造比较复杂,现以一侧的鳃为例来说明其构造。

靠外套膜的一瓣称外鳃瓣,靠内脏团的称内鳃瓣,每个鳃瓣又由两个鳃小瓣(lamellae)及其间的隔膜(瓣间隔)构成,靠近内脏团的鳃小瓣称内鳃小瓣,靠近外套膜的称外鳃小瓣。内、外鳃小瓣的前缘、后缘、腹缘互相愈合,但背面分开,形成鳃上腔,其后端开口于出水管. 内、外鳃小瓣之间又有许多“u”形的瓣间隔将其分隔成许多与鳃丝平行的鳃水管(鳃内腔),同侧两个鳃瓣的鳃水管借鳃上腔相沟通。

每一鳃小瓣由许多鳃丝及丝间隔构成,鳃丝跟它的身体纵轴垂直,鳃丝表面又有许多纤毛,丝间隔位于鳃丝与鳃丝之间,丝间隔上有许多鳃小孔。丝间隔、鳃丝、瓣间隔内有微血管分布。鳃丝中还有起支持作用的几丁质杆(chitinous rod).

水流→进水管→外套腔→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体外。在这样水流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将食物、氧带入体内,又不断将废物排出体外(排泄孔与肛门皆通鳃上腔)。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具辅助摄食的作用。在生殖季节,水流还可带入精子并可由此将幼虫排出。故水流在瓣鳃类体内的运行,对它的营养、呼吸、排泄、生殖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和海绵动物是非常相似,因为它们都是用相似方式适应固着的生活,不过,软体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其器官系统的高度复杂化,是海绵动物就无可比拟的。

4.消化系统(内部结构图)

位于内脏团内,盘曲成管状,河蚌无明显的头,口即代表前端。消化管:口→食道→胃→肠→直肠→肛门。口位于前闭壳肌下的一横缝,口两侧各有一对狭长的三角形触唇(有感觉和摄食作用),每侧触唇的相对面密生纤毛,借触唇及鳃上纤毛的摆动,使得水流从外界流到口中,随着水流的流入将食物带入口中。

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它通膨大的胃,胃的上皮具有一种能脱落的厚皮物质,称为胃盾,用以保护胃的分泌cell,胃肠间有一细长的棒状物称晶杆(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消失,重新喂

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晶杆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释放出糖原酶帮助消化而且晶杆不断转动,帮助食物由胃入肠)它在胃酸作用下能释放消化酶,帮助进行cell外消化,此外还能调节体内代谢产物,使保持一定的PH值,从而起到缓冲液的作用。在胃的周围包一对葡萄状的褐色的肝脏(分泌淀粉酶和糖原酶,不仅能帮助进行cell外消化,而且肝cell还能吞食食物颗粒营cell内消化),有一对肝管开口于胃的前端。

胃后是肠,肠盘曲于内脏团,后入围心腔,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后闭壳肌背面,出水管附近。肠只吸收营养物质,无分泌消化酶的功能。肠周围充满生殖腺。

5.循环系统(图9-27,9-28)

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心脏位于内脏团背面的围心腔内(围心腔为软体动物的真体腔,内有体腔液,真体腔缩小成单层cell构成的围心腔),心脏由一个心室(壁较厚,被直肠穿过)及二个心耳(壁薄,在心室的两侧,呈三角形)组成,耳室间有肌肉质瓣膜相隔,可防止血液倒流。心室向前、后各发出动脉管一条,前大动脉在直肠背方,后大动脉在直肠腹方,大动脉血管分支成小动脉,分布于足,胃、肠及外套膜等处。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除头足类外为开管式循环,即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有一阶段要流入无血管壁包围的血窦内。

循环途径:

1)心室→前大动脉→胃、肠、足→血窦→静脉→肾静脉→肾→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心耳。

2)心室→后大动脉→外套膜(气体交换)→心耳→心室。

血液含血青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不如血红蛋白),氧化时蓝色,还原时无色。血液中含有变形虫状细胞(吞噬作用),故血液有输送养分和排泄功能。

6.排泄系统

后肾型的排泄系,来源于中胚层,类似于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演变过来。

河蚌有两种排泄系统,一种是肾(鲍雅氏器),它是由后肾管演变

而成,来源于中胚层;另一种是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各组织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1)肾一对,位于围心腔腹面的两侧,呈“u”形,由腺体部(海绵状、黑褐色,以肾口开于围心腔)和管状部(薄壁、管壁具纤毛,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前端)组成。

“u”形肾脏为两端开口的管状,其中通过肾口接受来自围心腔和腺体部血液渗出的排泄物→管状部→肾孔→鳃上腔,再随水流排出体外。

2)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位于围心腔前壁,由一列扁平上皮细胞以及其内的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由围心腔腔壁的表皮特化形成的,中间含有许多微血管,充满血液,它能吸收血液中的废物进入围心腔,由围心腔经肾排出。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7.N系统(图9-29)

河蚌的N系统不发达,主要有3对N节及节间的N索,脑、侧神经愈合成一对,位于食道两侧;脏N节一对,彼此紧密相连,位于后闭壳肌腹面;足N节一对,彼此相连,位于足基部,3对N节又各自发出N至全身各器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无眼,除触唇,入水管及外套膜内壁分布有感觉细胞以外,在足N节后有1对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化学感受器。脏N节下有1对黄色嗅检器(有检定水流性质)。

8.生殖系统(图9-25)

雌、雄异体,但从外表上难以区分,主要根据生殖腺来区分,河蚌具一对生殖腺,位于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在生殖季节,精巢为浆糊状,乳白色,卵巢为颗粒状,淡黄色,其次根据鳃丝的粗细加以区分,雌蚌鳃丝细,雄蚌鳃丝粗约为雌蚌鳃丝的2-3倍。生殖孔开口于肾孔附近(图9-28)。

9.发育

河蚌多在夏季繁殖,精子由生殖孔入鳃上腔,随水流经出水管排出体外,进入雌蚌体内后,即在雌蚌外鳃瓣的鳃水管中与卵结合、受

精、受精卵在外鳃瓣中发育,此时雌蚌外鳃瓣肿大,起着育儿室的作用,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螺旋型)→囊胚→原肠胚(外包和内陷法)→幼体→越冬→春季,幼体孵出→钩介幼虫(河蚌特有)。钩介幼虫(图9-33):具壳两片,壳腹缘弯曲成钩状,钩上有小齿,壳内有紧贴贝壳的外套膜,外套膜上有多束感觉用的刚毛,有一发达的闭壳肌和一条足丝,幼虫有口无肛门,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至第二年春天才离开母体、用足丝及钩附着于鱼的鳃、鳍及皮肤处,营寄生生活,在鱼体上完成发育,然后长成小河蚌进行底栖式生活,河蚌生长很慢,一般到第5年方性成熟。

思考:河蚌与埋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总结:1、体被外壳,无明显头部

2、鳃发达,靠鳃丝上纤毛的摆动使水流川行,带进食物、氧气,

其代谢废物、生殖细胞、幼虫则通过水流进出。

3、不活动,吃的食物小(滤食性),消化道不发达,胃、肠交界处具晶杆。

4、开管式循环,有血窦,血压相对较低,与缓慢运动相适应。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不发达。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世界上已发现的软体动物约十三万余种,根据贝壳和足的特征等可将它分为7纲,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瓣鳃纲、腹足纲和头足纲,有的学者将无板纲、多板纲同归双神经纲,因而只分6个纲。现在我们讲述一下常见的几个纲:

一、多板纲(Polyplacophora)(图9-8)

本纲中常见的种类如石鳖,大多数生活在潮间带和浅海,主要以海滨礁石上的藻类或其它微小动物为食。身体前后略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头部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身体背面有8片石灰质贝壳呈覆瓦状排

列,前面一块半月形称头板、中间6块为中间板、末块为尾板。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称环带,其上常有角质和石灰质的小棘和小鳞。

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口腔前有1对唾液腺、食管后有1对糖腺,胃周围为肝)。次生体腔发达。一心室二心耳。后肾管1对。N系统较原始,为梯形N系统(图9-9),雌雄异体,体外受精,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期。

石鳖的眼睛非常多,但它们并不生长在头上,而是生长在背部的背壳上,这些小眼睛不是用来看东西,而是用来感知海水的振荡或扰动的。

本纲约有1200种,全部海产,我国计有39种,温州沿海有11种。红条毛肤石鳖、日本花棘石鳖常被食用。(无板类我国仅有龙女簪)

二、腹足钢

本纲常见的种类为田螺、蜗牛、钉螺等,约有88000种,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是动物界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纲。

(一)本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腹足类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腹足类头部发达,有眼、口及1-2对触角,足发达、宽平适于爬行,紧接头后,组成腹面的体壁,故有腹足类之称。足具足腺,为单细胞粘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有些种类为内壳或无壳。

2.内脏团左右不对称,内脏团中鳃、肾、心耳却都只有一个,为左右不对称型(区别于其他软体动物)。

3.贝壳 (图9-15) 腹足类一般有一枚螺旋形的贝壳,又称螺壳,多数右旋,少数(如某些蜗牛)左旋,腹足类螺壳尖端的部分叫壳顶,是最早形成的胚壳。壳分螺旋部和体螺层,螺旋部由许多螺层构成(有的种类退化,鲍、宝贝等),各螺层之间的界线称缝合线,和缝合线垂直的细线则称生长线。螺壳最后一层特别大,容纳动物的头和足,称体螺层,其开口为壳口,壳口内侧为内唇、外侧为外唇;壳口有时具厣,是足的分泌物,是一种保护器官,厣的成分通常是角质的(田螺),但有的是石灰质和膜质。

4.口腔内常具齿舌和颚片;消化腺有唾液腺但无消化作用,是一种粘液腺;肝脏发达,可分泌糖酶和蛋白酶,肺螺类的肝脏具排泄功能。5.鳃栉状,原始种类为盾鳃(鲍),有些本鳃消失生有次生鳃,陆生种类无鳃以肺呼吸。

6.心脏具一心室,1或2个心耳。肾一个。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螺旋型的完全均等卵裂,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7.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组成,感觉器官有触角、眼、嗅检器、味蕾、平衡囊等,寄生种类无明显神经系统。

(二)身体不对称的起源(扭转学说)

古代腹足类的化石是左右对称的,现代腹足类的担轮幼虫期也是左右对称的,到了面盘幼虫的后期发生扭转。因此,现代左右不对称的腹足类是左右对称的祖先进化而来的,那么这个左右不对称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提出了“扭转学说”来解释。(207-208)

腹足类的祖先为左右对称,心耳、鳃、肾等器官成对,左右对称排列,口在前端,肛门位体末。背侧有一腕形的贝壳,以腹面的足在水底爬行(与单板纲和多板纲相似)→ 腹足逐渐发达,贝壳增大,不断向上发展,成为圆锥形(与掘足为相似),这样的贝壳有碍运动,难以保持身体平衡 → 贝壳逐渐向体后方倾到→外套膜出口受压,肛门和肾孔等被压在足和壳间,影响水循环,阻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机能 → 部分内脏团沿纵轴发生180℃扭转,肛门移至体前方,心耳、鳃、肾等左右易位。同时发生螺旋曲卷,内脏团形成螺旋形 → 外套腔开口移到至体前,不再受压。内脏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致使一侧的器官消失,心耳、鳃、肾等均成单个,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间的侧脏神经连接从平行而扭成‘8’字形。

(三)代表动物——田螺

田螺是淡水中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湖泊、池沼、水田和小河沟里。以水生植物叶片、藻类为食。

1.外形(图9-12)

田螺头端有一突出的吻,吻的前端腹面为口,吻的两侧有一对略能

伸缩的长触角,眼分别位于两个触角基部外侧的隆起上,雄性右侧触角粗短,特化成交按器。田螺的头后方两侧有由肌肉折卷而成的颈叶,其左叶较小,卷曲成入水管,右叶较宽大,卷曲成出水管。田螺的足也紧接头部的腹面,足的后部背面有一褐色卵圆形的角质薄片,称厣,受刺激时,头和足全部缩入壳内,厣可盖住壳口,起保护作用。

外套膜呈薄膜状,将内脏团包围,背缘和侧缘游离,腹缘与足愈合。

2.内部结构(图9-13)

1)呼吸系统 栉状鳃1个,在外套腔的左侧,另一侧的鳃因内脏扭转而退化。

2)循环系统 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位于胃和肾之间的围心腔中,有一心室和一心耳,开管式循环,血液无色。

3)消化系统 发达、口腔中有狭长的齿舌,咽和食道间有唾液腺,肾的周围有一大型黄褐色肝脏,肝除能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外,还有吸收作用。肠扭转180度,复向前伸,与输卵管平等,肛门开口于外套腔肾孔的右侧。

4)排泄系统 略呈三角形、浅褐黄色的肾一个,位于围心腔前直肠左侧。肾右侧为一薄壁的输尿管,其右侧壁与生殖器官的外壁愈合,肾孔开口于肛门左侧稍后处,位出水管的内侧。

5)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通常雌螺大于雄螺,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及输卵管末端膨形成的子宫(又称育儿室),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及阴茎,另有前列腺等。雄性右侧触角特化成交接器,卵胎生(腹足类特有),卵在子宫内发育成幼螺后才产生体外,进行独立生活。

(四)腹足纲的分类

本纲常见的种类为田螺、蜗牛、钉螺等,约有10万种以上,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是动物界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纲。

根据贝壳的形态,鳃的有无及位置,侧脏N连索是否交叉成8字形等,主要特征分为三个亚纲。

1.前鳃亚纲:侧脏神经索左右交叉成8字形,鳃和心耳位于心室前方,贝壳发达,具厣,头部具1对触角。多数雌雄异体,发生时

常有面盘幼虫。

1) 原始腹足目 一对盾状鳃,一般一心室二心耳,二肾,齿舌的角质齿较多。如鲍(足部肥大,为海味中珍品)、笠贝、

马蹄螺等。

2) 中腹足目 一个栉状鳃,一心耳,一肾,常无吻无水管,有的寄生。如圆田螺、滨螺、沼螺(华枝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寄

主)、钉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玉螺、冠螺、宝贝

等。

3) 新腹足目(狭舌目) 栉鳃一个,一心耳,一肾,吻发达,有水管,齿舌狭长,小齿每排3个,全海产。如荔枝螺、骨

螺、织纹螺、芋螺等。

2.后鳃亚纲:壳退化,被外套包入体内或完全消失,内脏团反扭转,N 索不成8字形,只具一心耳、一心室,鳃位于心室后方或为次生鳃所代替,无厣,雌雄同体,全部海产,如海兔、海牛、壳、蛞蝓、泥螺。3.肺螺亚纲:无鳃,用外套膜形成的肺圳呼吸,N索一般不成8字形。部分具有螺旋形贝壳,也有退化和消失者,均无厣,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多栖息于陆地或淡水中。

如耳螺、蜗牛(可食用)、蛞蝓(kuo yu,又称鼻涕虫)、隔扁螺(扁卷螺为布氏姜片虫的中间寄主)、椎实螺(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菊花螺等。

三、掘足纲

个体较小,左右对称,贝壳(长圆锥形而稍曲)呈牛角状(象牙状)。两端开口,粗的一端为前端,开口大称为头足孔;细的一端为后端,开口小称为肛门孔。壳凹的一面为背面。全部生活在海里,埋在海底的泥沙之中,呈圆柱状,发达,能挖掘泥沙。

无鳃,用外套膜进行呼吸,外套膜呈管状。头部不明显,前端有不能伸缩的吻,吻基部两侧有许多头丝,能伸缩,末端膨大。头丝可伸出

壳外有触觉功能,也可摄食。吻内有口球,具颚片和齿舌。循环系简单,有血窦,心脏不明显(一心室无心耳),未分化出血管。排池器官为一对肾,位胃侧面。N系有脑、侧、足、脏4对N节。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生殖细胞由肾管排出,发育过程中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时期。

自潮间带至4000米深海都有分布,约300种。如大角贝、胶州湾角贝等。温州沿海有3种。

四、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双壳纲、齐足纲、无头类)

(一)主要特征

1、全为水生,多数生活于海中,少数淡水,极少数寄生。身体侧扁,身体左右对称,有两片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又称双壳类。

2、头不明显,口的位置即代表体的前端,无触角及感官,又称无头类。胃肠间有晶杆,胃中有胃盾。

3、足多呈斧形,适于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有的以壳固着生活的种类则足退化,如牡蛎。

4、鳃1-2对,河蚌和本纲多数种类具有瓣状鳃,故称瓣鳃纲,有的为隔鳃已无呼吸作用(孔螂类)。本纲种类多为雌雄异体,生殖孔开口于鳃上腔,海产种类发生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类则有钩介幼虫。心脏为一心室二心耳,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

5、贝壳(图9-31) 一般左右对称,有的不对称(不等蛤、牡蛎)。壳顶前有一小凹陷的小月面,壳顶后为木盾 面,壳背缘绞合部上的绞合齿的数目和排列不一,为种的鉴定特征。绞合齿正对壳顶的为主齿,其前为前侧齿,其后为后侧齿。绞合部连结两壳的背缘有一角质的具弹性的韧带。

(二)分类

本纲约有2万种,根据铰合齿的形态、闭壳肌的发达程度和鳃的构造可分为三个目。

1.列齿目:铰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木盾 鳃或丝鳃,无瓣间隔,

闭壳肌2个。如泥蚶、毛蚶。

2.异柱目:铰合齿退化和完全没有,前闭壳肌小或无,后闭壳肌发达。鳃丝屈折,鳃丝间有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结。如贻贝(又名壳菜,北方称海红,干制品称淡菜)、马氏珠母贝(培育珍珠的良种)、扇贝(俗称干贝蛤,其干制品即干贝,为海味珍品)、各种牡蛎、江珧。

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和无,前后闭壳肌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鳃小瓣间以血管相连,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如河蚌、蛏(我国和日本的特有种)、蛤、船蛆(凿木而居,损坏船只和港口木材建筑物)、砗磲、蛤蜊、海笋等。

五、头足纲(Cephalopoda)

此纲全部海产,是软体动物中最特化、最高级的一类,有的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种类。常见种类有乌贼(喷水式潜艇,别的动物前进的速度快,而乌贼却是后退的速度快)、章鱼等。

思考:1、河蚌与乌贼外形相差很大,为什么会在同一个门中,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2、河蚌如何跟它的埋栖生活相适应?高度活动的乌贼其各大系统

又有何变化?

(一)代表种类—乌贼(图9-37,38)

1、外形 身体两侧对称,可分为头、足、躯干几部分。

① 头部发达,在头部的两侧有一对非常发达且较高等的眼,在头的顶部有口,口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② 足:很发达,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背正中为第一对,第四对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称触腕,可在游泳时定方向、捕食和感觉之用,游泳时可缩在触腕囊中,以减少阻力;捕食时再迅速伸出。各腕的内侧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末端有10行小吸盘,称触腕穗。雄性乌贼左侧第5腕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茎化腕(生殖腕),借此可辨别雌雄。

漏斗:由足的基部特化而成,是身体内主要的运动器,它与外套膜

间通过闭锁器(软骨)连结起来。漏斗内面背部有一半圆形的瓣膜,可防止海水倒灌体内。

闭锁器可任意开闭,开放时,海水可流入外套腔内,注满后闭锁器将开口紧闭,因外套膜肌肉有力的收缩,压迫水流由漏斗口喷出,漏斗可直伸向前也可反折向后,利用水的反作用力使身体迅速前进或后退,速度之快有“海里火箭”之称。

1 躯干部(胴部)

外套膜所包围的部分称胴部,躯干部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游泳时有平衡作用,由于外套膜的肌肉发达,包住内脏呈胴状,较活动的种类胴部较长,不活动的种类胴部较短。

乌贼能变换体色以适应深浅不同的海水颜色,它的体表有很多囊状而富有弹性的色素细胞,周围有许多放射状的肌肉牵引,肌纤维与N末梢相连,肌肉的伸缩可引起色素细胞的收缩与扩张。章鱼在害怕时变为白色,愤怒时变为红褐色,有时还变为棕色或周身出现斑点等。

2、贝壳和骨骼

在头足类中大部分种类不具外壳,而演变成内壳(海螵蛸,为石灰质,其空隙处充满气体可使身体比重减轻而便于游泳),较原始的在体外,如鹦鹉螺(活化石),贝壳包在外面成螺旋形,左右对称。

头足类贝壳由外壳变为内壳,是有一段很长的进化过程,其所以会如此,乃是由于头足类逐渐由不活动的生活趋向活动生活的结果,适应固着生活保护用的笨重贝壳就被逐渐包在体内成为支持身体和帮助浮游了。

贝壳不论在体内或体外,都是由外套膜所分泌面成的(来源于外胚层),仍是外骨骼,但头足类中却有中胚层产生的“内骨骼”存在于脑、眼窝、鳍、闭锁器、口腕等处,包在脑外面的称为脑箱,在无脊椎动物中,这种软骨仅头足类有,但这种软骨还是较原始的。

3、循环系统

发达,几乎构成闭管式,但仍存在一些血窦(围口球窦、围食道窦和眼窦等)心脏位于退化的围心腔中,由一心室和二心耳组成。此外,

除心室能博动外,还有两个鳃心(位于二鳃基部,此处入鳃的静脉血管膨大,形成鳃心)亦可博动,辅助加压,可加速静脉血入鳃的速度,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是头足类所特有的。鳃心还具有腺质附属物,相当于瓣鳃纲的围心腔腺。

血流途径:(图9-43)

(前大动脉到头、套膜和消化管,后大动脉通套膜、肾、直肠和生殖腺)

心室→前、后行大动脉→门静脉→肾静脉

→腹静脉→入鳃→鳃心→鳃(气体交换)

→外套静脉

→出鳃血管→心耳→心室

4、消化系统(图9-41)

消化道分口腔→咽→食道→胃→胃盲囊→小肠→直肠→肛门

口中有鹦鹅喙状的2个强大的颚(咬碎食物)及咽部具齿舌(磨烂食物)的口球,2对唾液腺(能分泌溶蛋白酶,起初步消化食物用;还能分泌毒液,含神经毒,有麻痹和毒杀捕获物的功能)开口在口球,食道两侧有1对甚发达的肝脏,其管通入胃,肝可分泌酶,输入胃中,进行消化作用,肝管有节律收缩,可自盲囊和胃中吸收养分,故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胰可分泌淀粉酶及蛋白酶亦入胃中。在肝管基部有胰腺,肝脏已成为专门分泌消化酶的腺体。食物在胃内进行细胞外消化,而在胃盲囊中完成,已消化的营养物质,由胃盲囊及小肠吸收,而不象其他软体动物在肝脏中吸收。头足类发达的消化道和消化腺与其捕食习性密切相关。

有墨囊1个(图9-42),位于直肠支管末端的膨大部,实为一极发达的直肠盲囊,墨囊内的墨腺可分泌墨汁,遇敌时经漏斗喷出墨汁,可使周围二三百米以内的海水染黑,有如烟幕,自己则趁机逃跑,故得名乌贼。墨汁里有麻醉剂,可麻痹敌害的嗅觉,更可麻醉小鱼虾,以便捕食它们。头足类特别是在与一些捕食它的鱼相遇或搏斗时,常采用这种

手段进行防卫。头足类有时在追捕鱼群时也会潜入鱼群中,释放墨汁乘机捕食。有趣的是,章鱼休息时从不全身一齐休息,而是留一或二条长脚值班,长脚不断转动,敌害或其他动物如果触动了它值班的脚,章鱼就会立即跳起来逃走。

5、呼吸系统

1对羽状鳃,鳃表面无纤毛,每鳃有一鳃轴,两侧生有鳃叶,鳃叶由许多鳃丝组成,借以增加呼吸面积,鳃上有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与心耳相连),完成气体交换。鳃轴背缘有鳃腺,富血管,可能与鳃营养有关。

6、排泄系统

乌贼的体腔发达,包括围心腔、肾腔及生殖腔等,肾由2个左右对称的腹囊及一个背囊组成,位于心脏上方直肠附近的左右两侧。除囊状的肾能自围心腔收集代谢产物排出外,在两条肾静脉的周围,还有许多海绵状的静脉附属腺,它能从静脉中提取代谢产物注入肾囊内,所以静脉附层腺也是一种排泄组织。

7、N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图9-46)。有脑N节、脏N节、足N节和腕神经节,这4对N节集中起来在咽的附近形成脑的构造,并有软骨将脑包裹。此外还具眼N节及星芒N节(1对,其它动物没有),位于外套膜中,除此之外,还有胃N节。

感官发达,有眼、平衡囊、嗅觉陷等。眼结构复杂(图9-48),眼中有较透明的假角膜,且有强韧的巩膜,还有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瞳孔等,此外,还有水晶状液及玻璃状液,还有一个很大的视N节。8、生殖系统及发育(图9-49)

雌雄异体,雌体除卵巢、输卵管外,还有缠卵腺及付缠卵腺的构造,缠卵腺能分泌腺体,能帮助形成卵的外膜。

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精巢囊、输精管、储精囊、摄护腺、精荚囊和阴茎等构造,精子成熟后,在储精囊中形成精荚,储藏在精荚囊里。头足类行交配受精,交配时节雌雄有追尾现象,然后雌雄个体头部相接

触,以腕相互紧抱,雄体以交接腕在其生殖孔处取出精荚,精荚到雌体后能自行弹裂,射出精子,在雌性外套腔中与卵子受精,受精卵由漏斗口排出体外,像一串葡萄,粘附于他物上,行盘状卵裂,直接发育为幼体。

(二)主要特征

全部是海产种类,是软体动物中最特化、最高级的一类,有的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种类,常见种类有乌贼、章鱼等。肉食性,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腹面、头与躯干间。羽状鳃,心耳和肾的数目与鳃一致。具软骨,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闭管式循环。直接发育。

(三)头足纲的分类

生活的种类大约有700多种,化石种类在1万种以上。主要根据鳃和腕的数目,以及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二亚纲:

1.四鳃亚纲(外壳亚纲):具外壳(在一平面上卷曲,其内分许多室),鳃、心耳、肾均4个,漏斗2叶,无墨囊;有许多触腕,其上无吸盘,仅存鹦鹉螺目。

如鹦鹉螺、菊石

2.二鳃亚纲(内壳亚纲):具内壳或无壳,鳃、心耳、肾均2个,漏斗1个,有墨囊,腕8-10条,上有吸盘,分二目:

1)十腕目:腕十条,吸盘有柄,两侧面具鳍,一般具缠卵腺,如乌贼、柔鱼。

2)八腕目:腕八条,吸盘无柄,内壳小或消失,在水底窟洞、岩隙或石块中潜居,活动较慢。无缠卵腺,鳍小或缺,如章鱼、蛸。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件动物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只有几毫米,但在西沙群岛有一种砗渠,体形很大,比讲台还大,世界上已报道了五个种,其中最大的为

1.8米长,250kg重,分布海南岛及西沙群岛。最大的软体动物为哈氏大王乌贼,重达40吨,可与巨鲸搏斗,身体长达12米,两条最长的触手伸出来比其它触手长50米。

一.身体划分

身体柔软,体制大多两侧对称,但也有不对称者,如螺类身体不分体节,一般可分头部、躯干部、外套膜及足四个部分,躯干部又称内脏团。

1. 头

位于身体前端,头部发达的程度因种而异,一般具有口、眼、触觉及其它感觉器官,有的种类还有捕食的器官,如乌贼,它前面的足就有此功能,此外章鱼也有捕食器官,象乌贼运动很迅速的种类,头部非常发达,且具发达的感觉器官;但象蜗牛,其运动虽缓慢,但仍相当活动的种类,也具明显的头部,不活动的种类,如:石鳖等,头部完全退化,河蚌和牡蛎(固着生活)的头部不发达,除瓣鳃头外,口腔内均有角质颚和齿舌。

2、足

一般软体动物都具有足,足是运动器官,大多数在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因而表现出不同形状的足,如:匍匐爬行的螺类,足形广阔,穴居及埋栖的蚌类或角贝,呈斧状或柱状,行动活泼的乌贼等足部转而位于头部前方,分裂为腕;固着生活的牡蛎等足退化。

3、内脏团

是足部背面隆起的部分,是各个主要器官的集中部位,是构成动物最主要的部分,除腹足类外,均左右对称。

二.外套膜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体壁延伸而形成的褶襞,包在身体外面,形状因种类不同而有区别,象石鳖呈片状,河蚌有两片,左右2片在后缘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出水管和入水管。在头足类中,外套膜富有肌肉,收缩时能压迫水流从漏斗喷

出,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外套膜中有与外界相通的外套腔。

外套膜分:[1]外表皮层:可分泌贝壳

[2]结缔组织层:较厚

[3]内表皮层:具有纤毛(水中种类)或有很多血管(陆地)

在陆地上生活的种类,外套膜上有很多血管,利用血管直接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例:蜗牛,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多密生纤毛,借其摆动,可激动水流在外套腔内流动,进行气体交换。

外套膜除能保护内脏外,还有分泌贝壳,辅助呼吸,协助运动,且有一定的感觉等功用。

三.贝壳

具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软体动物又称贝类,多数软体动物有1-2个或多个贝壳,但在不同种类中,贝壳的形态差别很大,多板类多为8块呈霞瓦状排列,腹足类为单一的螺旋状;瓣鳃类两片都呈瓢状;据足类呈管状;头足纲原始种类保留外壳外,多数种类的贝壳退化为内壳,芷于背部外套膜下面。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贝壳素(壳基质)构成,它们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

贝壳分(图9-2):[1]、角质层:较薄,透明、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含有多种颜色,能防止酸、碱的腐蚀,可保护贝壳。

[2]、棱柱层(壳层):较厚,含有钙质,主要由CaCo3构成,CaCo3为棱柱形的结晶。

此两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只能加大贝壳面积,不能加厚,冬天分泌量较少。

[3]、珍珠层:有珍珠光泽,由钙质及壳质素构成,能使贝壳增厚,由整个外套膜的表面分泌而成。

珍珠就是珍珠质层形成,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逐渐形成珍珠。三角帆蚌是淡水育珠的良种,通过手术,在其外套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

组织中植入珠核等,重新放入水中养殖,可产珍珠。

四.体腔和循环系统

真体腔的产生跟循环系统是有联系的,软体动物的原体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真体腔极度退缩,仅仅残留成围心腔,生殖器官及排泄器官的内腔,原体腔存在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器官与组织之间,并且在原体腔里充满血液(不是体液),充满血液的原体腔称血窦

血液从心脏→血管→血窦→血管→心脏,从而使软体动物的血液不完全封闭在血管中进行循环,这种循环方式称开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一方面是真体腔缩小,原体腔扩大形成血窦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与运动缓慢相适应的结果,有血窦,血压就相对较低,象运动迅速的乌贼之类,动脉和静脉间由微血管连接,而成为闭管式循环。

环节动物中蚂蟥的血窦是真体腔缩小,被结缔组织所浸满,在结缔组织中充满血液而形成的,所以蚂蟥之类的血窦是真体腔的位置,而软体动物的血窦都是原体腔的位置。

软体动物的大多数种类具一个心室、二个心耳,但也有的种类只有一个心室、一个心耳,也有的种类有二个心室、2对心耳(eg头足纲里面的一类)。

软体动物的血液一般无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cell,有的在血浆中含有铜离子,呈蓝灰色,也有的种类的血浆(蚶)中有血红素,血液呈红色,有的含有血清蛋白,血液呈青色。

五.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是动物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类群,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膜形成的肺囊进行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壁皮肤伸延而成,内有血管,肌内和N,不同的鳃,在形态构造和数目上有所不同。

原始种类的鳃左右成对,栉状,所以称栉鳃,由鳃轴及其两侧交互着生的三角形鳃丝组成,有的由栉鳃进化为丝状或瓣状的鳃;有的栉鳃消失而用皮肤或皮肤表面形成的次生鳃进行呼吸,陆生种类则以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鳃的数目通常跟心耳数目相对应,一般1-2对,但

多板类鳃较多,腹足类的鳃不成对,其外套膜内有许多血管,可以直接用来气体交换。

鳃表面长有纤毛,纤毛的摆动促使水泡交换,使新鲜的水流通过,有利于气体交换。

六.消化系统

具有完全的消化管道,在各类软体动物中管道的形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弯曲的。

蜗牛类的口腔内有齿舌,具角质齿板,还有的种类有颚片的构造,借颚片来帮助消化。

除消化管道外,还有消化腺,如肝脏,还有的种有唾液腺、胰腺等,还有的具晶杆的构造。

七.排泄系统

后肾型的排泄系,原始的软体动物具一对肾脏,左右不对称的软体动物(eg螺类)只有一个肾脏,肾脏一般呈管状的构造,它由肾口、肾管、排泄管、排泄孔所构成,肾口开口在围心腔中,肾管具纤毛,它将围心腔中的废物送到排泄管、排泄管无纤毛,有成管状的,成囊状的,成囊状的部分称膀胱,排泄孔也称外肾孔,它开口于鳃上腔。

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cell,都有排泄作用。 八.N系统

大多数软体动物有与其体制相适应的4对N节以及N链索所构成的N中枢(较集中的4对N节为,位于食道背侧的脑N节,位于足内的足N节,食道两侧的侧N节和脏N节。在不同纲中,N节有不同程度的集中现象)。石鳖为较原始的类群,仍为梯状N系统,头足类主要N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N中枢。

软体动物的皮肤,外套膜内面和触角等都分布有感觉N未梢,具有感觉作用,此外视觉为眼,其中头足细的眼十分发达,其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眼相似。

多数软体动物足部附近有一对平衡器,司平衡作用。

软体动物复习题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4.贝壳的珍珠层是由( )分泌形成的。 A.外套膜边缘 B.珍珠囊 C.外套膜 D.整个外套膜表面5.河蚌的幼虫为( )。 A.担轮幼虫 B.面盘幼虫 C.钩介幼虫 D.牟勒氏幼虫6.圆田螺的生殖方式为( ) A.卵生 B.胎生 C.卵胎生 D.孤雌生殖8.圆田螺( )。 A.有膜质厣 B.有角质厣 C.有石灰质厣 D.无厣 9.蜗牛为( )的腹足类。 A.陆生鳃呼吸 B.水生鳃呼吸 C.陆生“肺”呼吸 D.陆生次生鳃呼吸 10.圆田螺的内部神经( )。 A.扭转成“8”字型 B.发生反扭转不成“8”字型 C.不发生扭转成“8”字型 D.发生反扭转成“8”字型 12.下列动物中在岩石上以足丝营固着生活的是( )。 A.牡蛎 B.毛肤石鳖 C.滨螺 D.贻贝15.下列动物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是( )。 A.鹦鹉螺 B.龙女簪 C.虎斑宝贝 D.珍珠贝16.章鱼属于( )。 A.单板纲 B.鱼纲 C.腹足纲 D.头足纲17.具闭管式循环的动物是( )。 A.圆田螺 B.十二指肠钩虫 C.三角帆蚌 D.乌贼18.在循环系统中具有鳃心的动物是( )。 A.田螺 B.无齿蚌 C.石鳖 D.乌贼19.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门 B.扁形动物门 C.线虫动物门 D.软体动物门 23.软体动物的围心腔在发生上属于( )。 A.囊胚腔 B.原肠腔 C.真体腔 D.假体腔24.河蚌内脏团和外套膜之间的腔是( )。 A.真体腔 B.外套腔 C.围心腔 D.假体腔25.贝壳全部消失的软体动物是( )。 A.长蛸 B.金乌贼 C.枪乌贼 D.毛肤石鳖26.蛞蝓属于哪个纲?( ) A.涡虫纲 B.无板纲 C.腹足纲 D.肉足纲 二、填空题 2.鳃是河蚌的主要呼吸器官,它包括_______鳃瓣,每个鳃瓣又有_______鳃小瓣,每个鳃小瓣由许多_______和_______组成。 3.组成河蚌鳃瓣的内外鳃小瓣靠_______相连结,它把内外鳃小瓣间的空腔隔成许多_______,内外鳃小瓣的前、后、腹缘愈合,背面分开处叫_______,后端通_______。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重点: 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难点: 棘皮动物体腔的结构、功能和发生。 学时: 讲授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棘皮动物门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它们与原口动物(protostome)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我们熟知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一. 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为五辐对称 辐射对称的形式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的幼体发育而来。 二.次生体腔发达.

三.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上皮:单层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肌肉层、内骨骼(中胚层形成)、体腔上皮。 内骨骼差别很大:如极微小(海参);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等);骨骼完全愈合成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动物。 四. 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呼吸、摄食的功能。 五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六.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 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七.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第二节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有20000多种。分为2亚门5个纲。一、有柄亚门(Pelmatozoa) 固着或附着生活,在某个生活史中具固着用的柄。 1、海百合纲(Crlnoidea) 是本门中最原始的一类,用柄营固着生活(海百合),也有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现存约630种。 二、游移亚门(Eleutherozoa)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贝壳 2. 外套膜 3. 外套腔 4. 围心腔 5. 入水管 6. 颚片 7. 齿舌8. 围心腔腺9. 鳃心10. 墨囊11. 面盘幼虫 二、填空题 1. 乌贼属于纲,它的足演化为和两部分。乌贼遇到敌害时可放出墨汁,是因体内有。 2. 河蚌无明显的头部,生活被动,体内水流的穿行对它的、、和都有重要意义。 3.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由、和3部分构成,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成为,并由它分泌出石灰质的,覆盖于体外,起保护作用。 4. 多数海产软体动物要经过和两个幼虫阶段,而淡水生活的河蚌则具有一个阶段。 5. 解剖河蚌时,一般要求打开河蚌侧的贝壳。 6. 河蚌的心脏由和组成。 7. 三角帆蚌中的贝壳可分为3层,由外到内分别称为层、层和层。 8. 河蚌的外套由外到内依次由、和3层组成,它的的功能是、和 。 9. 软体动物门常见的纲是、、和。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和,其中能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水的一纲是,能分布淡水和海水的纲。 10. 腹足纲多有外壳,头和足对称,内脏团对称,水生种类以呼吸。 11. 腹足纲共分为、和3个亚纲,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 和。 12. 河蚌属门的纲;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幼虫期,循环系统属。 13. 乌贼因皮下有可使体表改变颜色。 14. 乌贼属门纲,循环系统属,并有由来源于形成的软骨骼所包

围。 15. 河蚌的神经系统由3对神经节及彼此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节在食道两侧,节在肌肉之中,节在的腹部。 16. 石鳖的个体发育需经和两个幼虫期。 17. 大多数软体动物的口内具有特殊的结构,称为和。 18. 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由和少量的构成。 19. 大多软体动物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和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内有血液流动,形成。 20. 田螺的心脏由个心室和个心耳构成。 21.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22. 河蚌除后肾管外,还有一种排泄器官称为。 23. 软体动物头部发达程度与机体活动程度有关。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 24. 软体动物的、和开口于外套膜腔内。 25. 河蚌左右两片外套膜在后缘处稍突出,并愈合形成水管和水管。 26. 水生软体动物以鳃呼吸。依据外形,可将鳃分为四类,分别为、、和。 27. 石鳖有片贝壳;鲍鱼有片贝壳;牡蛎有片贝壳;角贝有片贝壳。 28. 乌贼第4对腕称为腕;雄性左侧第5腕特化为腕。 三、判断与改错题(对的填“T”错的填“F”并改正) 1.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种数仅次于节肢动物。 2. 外套膜包围着的空腔,称为混合体腔。 3. 石鳖属爬行纲的龟鳖目。 4. 腹足纲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的主要特征是具一牛角状两端开口的贝壳。 5. 田螺为卵胎生,属腹足纲。 6. 扁卷螺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7. 蛞蝓身体裸露,无外壳,故属头足纲。 8. 腹足纲的种类之多仅次于昆虫纲而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纲。 9. 鲍是一种闻名的海产鱼,味极鲜美。

脊(索)椎动物门分类

脊(索)椎动物门 特征:一、有脊索(低等终生存在,高等成体为脊柱取代);二、背神经管;三、鳃裂(水生终生留,陆生只在胚胎期) 现分为三亚门:(半索动物亚门作为无脊动物,如柱头虫)尾索、头索(又原索,因无明显头部又称无头类)、脊椎。 尾索亚门(生活在海中):如海鞘(仅有简单肌肉囊能作蠕动收缩心脏,无瓣膜,无动静脉之分;无固定排泄器官,肠部有分散小肾囊)。现有三纲:尾海鞘、海鞘(单、双、光海鞘目)、樽海鞘纲。 头索亚门(脊索伸到前端,最接近脊椎):如文昌鱼(分肾管数十对,分动静脉无心脏,有脑、脊髓、脑及脊神经构成神经系统;有肝)。现只一科即鳃口或文昌鱼科(分鳃口或文昌鱼属、非对称或偏文昌鱼属。前者生殖腺和腹褶左右对称。) 脊椎动物 特征:还有一、内骨骼出现(是身体内活组织,可随身体而长大故身体长大不受限制,具脊柱、头骨、上下颌出现,口器更加发达);二、运动器官出现(对鳍或附肢);三、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以联系体内外,适应力增强,同时它需要完善骨骼保护);四、心脏(血液循环加速);五、肾脏(能够有效排除代谢产物)。 现有六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圆口纲:(无颌类)有两目:七鳃鳗目与盲鳗目,共几十种(前有一科数十种,后者二科约十几种)。 如七鳃鳗:寄生性,无鳞皮滑,分头、躯干与尾,骨骼由软骨和结缔组织、脊索、髓弧、颅骨和背鳍与鳍,肌肉除头部较复杂外皆由规则排列肌节组成(原始),消化系统已经形成独立系统(有不显著的胃),心脏分一心耳一心室(有瓣),脑成直线状,小脑不发达,大脑较嗅叶要小,有嗅觉鼻孔一个、听觉内耳,也有中肾。 盲鳗:多个结构退化,活在海中,钻入鱼体内仅留皮骨。 鱼纲:用鳃呼吸,典型水栖,有上下颌,一般有成对偶鳍、发达的尾部,能积极寻捕食物。 1、体型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 2、鳍的尾型:圆尾、多尾、正尾; 3、皮肤分表皮、真皮前者薄且滑真表或真皮内有鳞:盾鳞、硬鳞、圆鳞; 4、多有鳔 5、有胃肠的分化,明显的胰腺 6、血液单循环 7、脊椎代替脊索、有肋骨; 8、有中肾或已有肾脏一对 简单分为软骨类和硬骨类,前者有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后者有总鳍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亚纲: 软骨类(鳃隔都很发达,为盾鳞): (1)板鳃亚纲仅鲨目。分为鲨亚目和鳐亚目,前者十四科种类多,如扁头哈那鲨、双髻鲨、白斑星鲨等;后者九科平扁型盘状,如犁头鳐为鲨深化过渡种、团扇鳐等。都不具有鳃盖、有喷孔。 (2)全头亚纲现仅有银鲛科,头大而高并向尾渐渐小,成体滑而无鳞。 硬骨类(鳃隔分或全部退化,多为圆鳞,有鳔或者是肺) (1)总鳍亚纲仅空棘鱼科(1938年首次发现)其它皆为化石。鳍有柄,动物食性,深海鱼类,矛屋鱼,被称活化石。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好了,动物界中的38个门说了37个,还有一个呢?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全部海产,虽种类不多,但进化上有特殊意义。 进化地位 ?具有内骨骼——中胚层起源的钙化骨片形成; ?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具有较多相同点:卵裂、早期胚胎发育、中胚层的产生、体腔的形成、骨骼由中胚层产生等。 ?普遍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具有相同的祖先。 生物学特征 ?体制:成体多为辐射对称,但幼体两侧对称——次生性辐射对称?骨骼由中胚层产生,且常向外突出形成棘。 ?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真体腔特化形成。 ?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身体结构 ?1、外部形态 成体多五辐射对称,但它们的幼体是两侧对称,故成体的五辐射对 称是次生性的。 ?海盘车 ?身体=体盘+腕; ?体盘:口面(较平,中央有口)+反口面(略凸,中央有肛门)腕:一般5条;腹面中央有1条步带沟,其中具2~4排管足, 管足末端有吸盘;腕的顶端靠下有眼点。 腕之间——间步带区;反口面间步带区具1个多孔的筛板。 2、体壁 表皮层:角质层(薄)+单纤毛柱状上皮 真皮层:结缔组织-分泌骨片(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没有真皮层)肌肉层:环肌、纵肌 体腔膜:位于肌肉层内部 3、骨骼 内骨骼-钙质骨片 骨片-形成棘、叉棘、刺等,具有防卫、清除体表沉积物等; ?皮鳃-表皮和体腔上皮向外凸起形成。都具纤毛,打动水流、体腔液进行气体交换。 4、血系统、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但有特殊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发达的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靠体腔上皮细胞的纤毛打动,体腔液完成营养物质的输送。

?血系统 ?包括一套与水管系统相应的管道: ?辐血管——与辐水管平行; ?环血管——与环水管平行; ?胃血管及其分枝位于反口面; ?轴窦(axial gland)与石管平行。 ?血系统内有液体,轴窦、背囊(筛板附近)均有搏动能力。 ?围血系统 ?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窦隙,为体腔的一部分。 ?血系统、围血系统的作用知之不多! 5、消化系统及食性 ?肉食性、植食性 ?消化道短,由口、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 6、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整个表皮中有大量感觉神经细胞: ?除司触觉外,还能够对光、化学刺激作出反应。 7、生殖、发育 ?棘皮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 ?受精卵为辐射卵裂 ?——内陷法形成原肠 ?——肠腔法形成中胚层、3对体腔囊 ?——原肠胚时的胚孔最终发育成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在原肠孔相对的另一端形成。 ?棘皮动物的幼虫期是两侧对称 ?——变态后形成辐射对称的幼虫:棘皮动物的五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 分类 (1) 海百合纲:体形象植物,营固着生活。具5和5倍数的腕,腕呈羽状分支,有步带沟。 (2) 海星纲:体形五角形,腕数为五的倍数,腕与体盘无明显分界,各腕中央有步带沟。 (3) 海胆纲:大多为球形,无伸展的腕,骨骼形成坚硬的壳。 (4) 蛇尾纲:腕细长,能弯曲,与中央盘有明显分界,无步带沟。 (5) 海参纲:大多为长筒形,无伸展的腕,体壁柔软,躯体横卧海底,体表有肌肉质突起。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比较各纲动物的特征,了解重要的经济种类。 重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1、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2、腹足类的扭转现象。 学时: 讲授6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头:位于前端,有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有些行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退化(如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定在一 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的组织上,这种组

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其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态随种类而异,如石鳖类被覆在身体整个背面;瓣鳃类则悬于体两侧,包住整个身体;乌贼则呈筒状,包住整个内脏团仅露头部。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贝壳成分:碳酸钙(占95%)、贝壳素(少量)。 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薄而透明,有色泽。保护钙质不被酸溶解。 ●贝壳构造棱柱层:厚,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构造。 珍珠层: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文石结构,有珍珠光泽。 ●珍珠的形成:只有外套膜的边缘可以形成棱柱层,所以一旦棱柱层形成后不会再 加厚。而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这样珍珠层可以 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 珠层的分泌,形成珍珠。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 心脏:在围心腔内, 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循环系统的结构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血液循环的方向:大部分足、内脏血血窦集中于静脉肾静脉(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心耳- 心室 六.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

第9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 2.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3.软体动物分哪几纲,简述各纲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分为7纲:(一)单板纲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故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缩足肌8对,分节排列于足的周围。足四周为外套沟,两侧共有鳃5或6对。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肾6或7对;雌雄异体,生殖腺2对,有生殖导管,开口于肾,生殖细胞由肾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二)无板纲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一小形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体后有排泄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一对鳃,腔后为肛门。 无板类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三)多板纲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各板间可前后抽拉移动,因此动物脱离岩石后,可以曲卷起来。头部不发达,位腹侧前方,圆柱状,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为口。足魔大,吸附力强。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次生体腔也发达。一心室,管状,二心耳。排泄为后肾管一对,肾口开于围心腔,肾孔开于外套沟中。雌雄异体,具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神经系统由环食道的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四)腹足纲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

棘皮动物的门类

棘皮动物的门类 摘要 全世界现存的棘皮动物依据生活方式可分为游走亚门(Eleutherozoa,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和有柄亚门(Pelmatozoa,也叫固着亚门)两大类。包含5个纲,即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海蕾纲和座海星纲已近灭绝。棘皮动物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字:游走亚门有柄亚门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洋 无脊椎动物。特征为外皮坚硬多刺, 已鉴定的已逾21纲,现存的种类包 括海百合纲(Crinoidea;如海百合、海 羊齿)、海星纲(Asteroidea;如海盘车、 海燕)、蛇尾纲(Ophiuroidea;如阳遂 足、刺蛇尾)、海胆纲(Echinoidea;如 海胆)和海参纲(Holothurioidea;如海 参)及Concentricycloidea纲,有6000 多种。化石种约13000种。广泛分布于各海洋,从潮间带到最深的海沟。骨骼由无数碳酸钙骨片组成,可作很好的指示化石。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内充满液体,向体表外伸出像触手样的构造,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的作用。现存种呈明显五辐射对称外观,掩盖了其两侧对称的基本体形。棘皮动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很不同,有的呈鲜艳的红、橙、绿和紫色。小的数公分,大的如海参有长2公尺的,海星直径有达1公尺的。海百合化石最大,长度超过20公尺。 1.游走亚门(Eleutherozoa) 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在整个生活过程中都无固着柄,营游走性生活。本亚门包括了现存棘皮动物的绝大多数,约有4千5百余种。依据腕与中央盘的分界是否明显,腕的有无及其长短,步带沟的有无以及骨片大小等差异又分为以下4个纲: 1.1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通常呈扁五角星形或多角星形,体分为腕和中央盘(体盘)两部分。但二者分界不明显。在描述海星的形态时,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腕端的距离,称为辐径;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间腕部边缘的距离,称为间辐径,辐径(R)与间辐径(r)比例的大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海星的腕呈辐射状排列,其数目、长短、粗细随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的重要特征。腕的数目一般是5或5的倍数,最多可达50个。每腕腹面中央有2行骨板,称步带板,呈倒“v”字形排列,构成了步带沟。沟内有2~4行具吸盘或不具吸盘的管足,是其运动器官。步带板上有许多小孔,是管足伸出的地方。步带沟的两边各有一列侧步带板,腕缘的上、下分别有上缘板和下缘板。有些种类在侧步带板与下缘板之间还有一至数列排列规则的腹侧板。各种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体分头、足、内脏团,其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大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外),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二、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 来源: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 外套腔(出、入水孔) 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 结构结缔组织 内层上皮:具纤毛 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出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 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 功能外层上皮:分泌物贝壳 保护内脏 有助运动(如头足类) 呼吸(如蜗牛) 出、入水管: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三、贝壳(贝类):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

来源: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 成分:碳酸钙(占95%)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 角质层 结构、棱柱层 珍珠层。 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四、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五、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唾液腺、肝脏等)。除瓣鳃纲外,口内一 般有颚片和齿舌(特有)。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默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囊内腺体可分泌墨汁,经导管由肛门排出,使周围海水成黑色,借以隐藏避敌,乌贼之名来源于此。 六、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有“肺”。 七、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但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存于围心腔、肾腔 和生殖腔,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间);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类十腕目例外,为闭管式循环),心脏在围心腔内,通常有一心室二心耳(腹足纲仅一心室一心耳)。 围心腔:即软体动物次生体腔的剩余部分,内有心脏,外有围心腔膜包围,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 鳃心:乌贼等头足类动物除心室能搏动外,还有两个鳃心亦可搏动。 鳃心位于二鳃基部,为此处入鳃静脉血管膨大所形成,其壁为海绵质,能收缩,可加快静脉入鳃的速度,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 八、后肾型排泄系统,通常具肾一对(腹足类因扭转仅具肾一个)。

棘皮动物门分类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分类系统 摘要: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大多底栖,少数海参行浮游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按生活方式,可分为2亚门。有柄亚门(Pelmatozoa)幼体具柄,固着生活。有5纲,其中4纲为化石纲,现存仅海百合纲(Crinoidea)。游移亚门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有4纲,包括:海星纲(Asteroidea)、蛇尾纲(Ophiuroidea)、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关键词:棘皮动物门,特征,分类系统 棘皮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包括一些古老的海洋动物。这个门从寒武纪出现,总共有20000多种类,现生种约5000余种。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她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1】 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它们的原肠胚孔形成肛门,而口部是后来形成的。它们有特殊的五体对称步管结构。棘皮动物的次生体腔发达,是由肠腔法(enterocoel)发育形成。由于棘皮动物的胚胎形成方式和脊索动物一样,所以它们虽然看起来原始,但实际上是包括人在内的脊索动物的近亲。刚出生的棘皮动物是两边对称的。成长期间,左边增大而右边缩小,直到右边被完全吸收了,然后这一边长成五倍辐形对称形状。 形态特征 外形随着棘皮动物在海洋栖息的深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形差异较大。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海星型,体呈多角星形或五角星形,扁平,如海星、阳遂足等。②海胆形,体呈半球形、卵形或盘形。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等。③海参型,体呈长圆筒形,无腕无棘。如刺参、梅花刺等。④海百合型,体呈树枝状,腕羽状分枝,形似植物,如海齿花、海洋齿等。 无论属何种体型,成体多呈辐射对称,一般都可分为体盘和腕两部分。体盘是主体,是水管、循环、消化、神经等器官系统大部分所在的地方。体盘中央有口、筛板和肛门。口所在的一面,称口面;与1面相对的一面称反口面。肛门多位于反口面。筛板多在肛门附近,上有许多小孔,是海水出入体内的门户。腕多细长,突出于体盘作辐射排列。腕的腹面有呈“V”字形的纵沟,称步带沟或管足沟。沟内有2~4行管足,是本门多数种类的运动器官。体表具长短粗细不等的棘状突起,称之为棘。有的棘的上端分叉似钳,称为叉棘或棘钳。体表还有许多薄膜状的颗粒形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通,具呼吸、排泄功能,称为皮鳃。【2】 生理特点 所有的棘皮动物都是具有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棘皮动物属真体腔,很发达,水管系统(步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它是由一部分体腔演化而成。棘皮动物的围血系统也由一部分体腔演变而成,循环系统(血系统)也是由口面和反口面的环血窦(环血管)、辐血窦(辐

09第八章软体动物习题

第九章软体动物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齿舌 2、外套膜 二、填空题 1、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它由三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_______层、_______层和_______层。 2、软体动物除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种类发育时多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_______ 幼虫和_______幼虫。 3、软体动物多数有贝壳;腹足纲贝壳_______ 个,_______状;双壳纲往往为_______片状,左右合抱;头足类大多数退化为_______。 4、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_______,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_______。 5、软体动物的身体不分体节,而包括头部、足部_______、_______和贝壳等部分。 6、软体动物左右侧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围成的空腔称为_______,并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 7、软体动物消化器官发达,多数种类在口腔内具有_______和_______。 8、软体动物的血液循环为_______,心脏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9、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仍为后肾管型,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10、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四对神经节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1、软体动物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七个纲。 12、被称为软体动物活化石的是_______。 13、腹足纲动物多有单一_______形外壳,其_______和_______是左右对称的_______却是左右不对称的。 14、圆田螺侧脏神经连索在食道上下左右交叉形成_______字形。 15、河蚌的每个瓣鳃由两片鳃小瓣构成,每一鳃小瓣又由许多与身体纵轴排列的_______以_______互相连结构成的,后者内有关许多小孔,称为_______。 16、河蚌的胃肠交界处,由胃向后突起一囊,为_______。 17、河蚌的卵在_______中受精,在_______孵化,其幼虫称_______。 18、河蚌的排泻器官有两种,一为肾脏(一对),系由_______和薄壁的_______构成。另一为_______。 19、乌贼体制特殊,身体分_______、_______及_______三部。 20、乌贼的足特化为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 21、下列动物属于哪纲动物

miRbase物种分类

miRbase物种分类 (2011-09-19 16:56:32) 转载▼ 分类:miRBase 标签: 杂谈 Chromalveolata 囊泡藻界 Heterokontophyta 不等鞭毛纲 Ectocarpus siliculosus (26) 长囊水云 Metazoa 动物界,后生动物界 Bilateria 两侧对称动物 Deuterostoma 后口动物 Xenoturbella bocki (8) 异涡虫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Cephalochordata 头索动物亚门,全索亚门 Branchiostoma floridae (155) 佛州文昌鱼 Ur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Ciona intestinalis (331) 玻璃海鞘 Ciona savignyi (27) Oikopleura dioica (66) 异体住囊虫 Vertebrata 脊椎动物亚门 Agnathostomata 无腭类脊椎动物 Petromyzon marinus (244) 海七鳃鳗 Amphibia 两栖纲 Xenopus laevis (22) 爪蟾 Xenopus tropicalis (186) 非洲蟾蜍 Aves 鸟纲 Gallus gallus (499) 原鸡 Taeniopygia guttata (220) 珍珠鸟,斑胸草雀 Mammalia 哺乳纲 Carnivora 食肉目 Canis familiaris (323) 家犬 Laurasiatheria 劳亚兽总目 Equus caballus (341) 马,现代马 Metatheria 后兽亚纲 Monodelphis domestica (157) 短尾猊,南方短尾负鼠 Primates 灵长目 Atelidae 蛛猴科 Ateles geoffroyi (60) 黑眉蛛猴 Lagothrix lagotricha (48) 绒毛猴 Cebidae 卷尾猴科 Saguinus labiatus (42) 白唇柽柳猴 Cercopithecidae 猕猴科 Macaca mulatta (479) 猕猴,罗猴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 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乌贼、田螺、蜗牛等。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 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 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 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大多数种类具1-2个贝壳,有的多达8个之多。贝壳的形态因种类而异,有的呈帽状,有的呈螺旋状(螺类),有的呈管状(掘足类),有的呈瓣状(瓣鳃类),有的种类则无壳。贝壳的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成分和结构:贝壳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5%,其余的为壳基质(conchiolin),或称贝壳素。 四、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构成。 除瓣鳃纲外,其他软体动物均有口腔。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颚片:位于口腔的前背部,1个或1对,有刮食物和辅助捕食的作用。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表面由横向排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软体动物的分类 单板纲长期被认为是化石种类,1952年才从3570米的深海中采到活标本,定名为新蝶贝。身体两侧对称,具有一个帽状的贝壳。头部不发达,足发达,有5-6对单栉鳃。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 无板纲体呈蠕虫状,无贝壳。头部不发达,腹面有1条由外套膜下卷形成的纵沟。多数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期。已知约250 种,在我国南海曾采得一种龙女簪 多板纲全部海生,生活在潮间带,代表动物为石鳖。体型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部有8 块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贝壳周围有一圈由外套膜形成的环带。头部不发达,足宽大,可在岩石上爬行。口腔具齿舌,常以藻类为食。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期。

环节与软体动物门教案

第六章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动物界继扁形动物之后又一次具有较大发展的类群。它们的身体分节,出现了疣足、刚毛、真体腔和循环系统,还具有后肾管的排泄系统和链式神经系统,已经进入了高等无脊椎动物类群……。 第一节代表动物—参状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1. 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环毛蚓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疏松潮湿土壤中。白天穴居于泥土内,夜晚爬出地表觅食,以枯草落叶和其它腐殖质为食。 环毛蚓体长圆筒状,由100多节的相似体节(metamerism)组成,体节之间有一深沟槽相间隔,称为节间沟。由于在土壤穴居生活,头部及感觉器官退化。口前无眼点、触手等感官,肛门在身体最后端。环毛蚓每体节中部有一圈环生的刚毛(seta),故名。刚毛直接着生在体壁上,有肌肉控制其伸缩,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 背孔自第Ⅻ—ⅩⅢ节间起直到身体后端,在节间沟的背中央都有背孔,内与体腔相通,可张开背孔释放体腔液来湿润体表,以利其在土壤中的掘穴,同时起到保护身体、利于气体交换的作用。 环带(clitellum)又称生殖带性成熟的环毛蚓在XIV—XVI体节之间具一环状、加厚、臃肿的环状腺体,亦称为环带,它在生殖季节分泌形成卵茧(cocoon)以保证陆地干燥环境下顺利地完成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 雌性生殖孔在第ⅩⅣ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雌性生殖孔。 雄性生殖孔在第ⅩⅧ节腹面两侧有一对雄性生殖孔。 2.体壁与真体腔(由外向内依次为)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 表皮层(柱状细胞、腺细胞和感觉细胞) 体壁肌肉层(外环肌、内纵肌) 壁体腔膜 真体腔 真体腔 脏体腔膜(黄色细胞) 肠壁肌肉层(纵肌、环肌) 肠上皮 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的壁体腔膜与脏体腔膜(内脏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3.消化系统 消化道为一纵贯蚓体的直管。 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有盲道 (1-3)(4-5) (6-8) (9-10) (11-14)(14以后) 和盲肠)→肛门。 咽背壁有一咽腺,可分泌的粘液和酶类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食道上有钙质腺,可分泌钙质以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砂囊肌肉壁厚,内表面具有坚硬的角质层,内有吞食的砂粒,可以将食物研磨为细粒;胃和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肠的前端在第XXVII节处向两侧伸出一对盲肠,内具发达的腺体,是食物的重要消化场所。 4. 呼吸 环毛蚓无专门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通过体表来完成。 5. 循环系统 环毛蚓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基本血管如下 背血管一条(血液由后向前流) 腹血管一条(血液由前向后流)

动物界的主要十二门的特点.

动物界的主要十二门的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 特点:单细胞,是最原始、简单的动物;一个或多个细胞可独立生活;由细胞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生殖是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 根据运动器官可分四纲:1、鞭毛纲以1~4或多条鞭毛为运动器官,如植鞭亚纲的眼虫、夜光虫等。2、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体表为薄细胞质膜,虫体有裸露的,有的种类有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如根足亚纲的有孔虫、表壳虫等。3、孢子纲都是寄生生活,无运动器,如间日疟原虫等。4、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纤毛结构与鞭毛相同,但较短而密集,运动时节律性强,虫体结构复杂。如大草履虫、钟虫等 二、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 特点:最原始、最低等的,成体营固着生活的多细胞动物;体形多样,不对称;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组织;具有水沟(水沟系是海绵适应固着生活特有的结构);生殖是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和有性生殖,海绵有雄雌同体或雄雌异体,精子和卵由原细胞或领细胞发育而来。 根据骨骼特点分为三纲:1、钙质海绵纲如毛壶属、白枝属。2、六放海绵纲如偕老同穴、佛子介。3、寻常海绵纲如浴海绵、针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 特点:体型为辐射对称,两胚层,有原始的消化腔即有口无肛门,有组织分化,原始肌肉结构为上皮与肌肉没分开的皮肌细胞;原始的神经系统称神经网。体型一般为水螅型(固定生活、身体筒状、中胶层薄、有围鞘或外骨骼)和水母型(自由生活、伞状、中胶层厚、没有围鞘或外骨骼)两种。[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两胚层的后生动物的开始,后生动物是多细胞的动物,它的各个细胞有分工,互相依赖,进入组织水平上分化和器官发生阶段,一个细胞不能独立生活] 腔肠动物约10000多种,分为三纲:1、水螅纲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的世代交替现象如薮枝螅。2、钵水母纲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大多为大型水母类,世代交替中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如海蜇。3、珊瑚纲全部海产,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如海葵等 四、扁形动物门 特点:为无体腔最原始三胚层动物,是背腹平扁的原口动物,体型两侧对称、不分体节,但中胚层没有形成体腔,不完全消化系统是口和肛门同一开口的,肠是内胚层形成的盲管;寄生的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原肾管排泄系统,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神经系统等,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群,多数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少数种类雌雄异体,自由生活种类广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的水域中,少数在陆地上潮湿土中生活,大部分种类为寄生生活。 扁形动物约20000多种,根据扁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纲:1、涡虫纲是扁形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体表被纤毛,肠道较发达,主要营自由生活,多海水生,少淡水和湿土生,极少寄生,以生殖系统和消化管结构进行分目如三角涡虫。2、吸虫纲成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