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微网与主网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微网与主网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微网与主网协调控制技术研究随着现代能源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微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微网是指由多种新能源、储能设备和传统能源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具有独立运行或与主网互联运行的能力。

微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与此同时,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主网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电力系统,是由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各种发电设备组成的大型电力系统。

主网的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微网作为一种分布式电力系统,它与主网之间的互动与协调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旨在实现微网与主网的有效互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首先,微网需要依靠主网进行能量的补充和调节,以确保微网的稳定运行;其次,微网可以通过向主网提供剩余能量或参与主网的调峰填谷,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运行方式。

因此,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技术不仅涉及到能源的调度和分配,还涉及到通信网络、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技术。

当前,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实时通信技术研究,包括通信协议、数据传输、信息安全等方面;二是微网与主网之间的能量调度技术研究,包括能量预测、负荷预测、能量调控等方面;三是微网与主网之间的运行优化技术研究,包括优化调度、功率控制、谐波抑制等方面;四是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包括故障检测、容错处理、安全监控等方面。

在微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中,通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微网与主网之间的通信技术不仅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更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主流的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

有线通信采用电缆或光纤进行数据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对于微网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无线通信采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具有覆盖范围广、部署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微网与主网之间远距离通信的需求。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微电网系统在能源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电网系统是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电源系统,具备独立运行的能力,并且可以与主电网进行互联互通。

为了提高微电网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协同控制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旨在实现微电网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协同运行,并与主电网实现无缝切换和协同运行。

具体来说,协同控制方法包括能源管理、负荷调度、电池储能优化、分布式发电控制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微电网系统的能源管理是协同控制方法的核心。

能源管理包括对微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负荷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能源管理策略,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模糊逻辑控制、遗传算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根据实时的能源产量和负荷需求,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微电网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其次,负荷调度是微电网系统协同控制方法的关键环节之一。

负荷调度是指根据负荷需求和能源产量情况,合理地分配和调度负荷,以实现微电网系统的供需平衡和能效优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能源成本,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负荷调度策略,如基于优先级的负荷调度、基于负荷延迟的负荷调度等。

这些方法能够根据实时的负荷需求和能源产量进行合理的调度,确保微电网系统的供电质量和经济性。

此外,电池储能优化也是微电网系统协同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

电池储能作为微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存储和释放电能,为系统提供备用能源。

针对电池储能的优化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和控制策略,如基于模糊逻辑的电池储能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的电池储能优化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对电池储能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微电网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微电网系统的分布式发电控制也是协同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摘要:在微电网系统中常用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对多台分布式电源(DG)并联系统进行控制,不仅能减缓微电网过度依赖有线通讯,还能依靠其自身的下垂特性实现系统功率均匀分配。

但由于各DG的等效输出阻抗大都呈阻感性,会导致引入耦合量,很难满足微电网系统中各DG的工作效率,导致无功功率无法精准分配,且在各DG之间产生无功环流,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含多种分布式电源;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引言分别从控制策略、系统建模、通信时延与一致性协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对目前微电网中协同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集中控制、分散控制以及分层控制的优缺点。

其次,从系统建模角度对图模型、非合作博弈模型、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在微电网中基于MAS的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对基于分布式多智能体一致性协议进行了综述。

此外,无论在低带宽或高带宽通信网络中,通信时延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它对保持具有固定时延和随机时延的通信网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文中分析了不同的时延补偿方法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1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的概述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DG(DistributedGenerator)、功率变换器、储能装置、负载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可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

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各DG通过电力电子装置并联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由于微电网中各个DG的输出特性和工作特性不同,微电网孤岛运行时,保证频率稳定及负荷功率在各DG之间合理分配,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下垂控制往往会使系统频率和电压产生偏差。

目前,关于微电网的分层调度已有了大量的研究。

分层控制的思想,利用二次控制对电压和频率进行调整,进而消除频率和电压偏差。

采用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方法。

运用分层控制策略对多个时间尺度上孤立微电网频率稳定和能量进行管理。

对微电网实现分层控制,提出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解决了功率精分的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出利用二层控制提高功率分配的精度,引入权重系数协调各DG承担的负荷比例。

基于功率分层的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

基于功率分层的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

基于功率分层的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微电网已成为新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分布式、灵活性高、运行安全可靠等优势。

然而,微电网的调度控制问题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尤其是直流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间协调控制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分层的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旨在提高微电网各节点间的协调性,优化其整体性能。

该策略将直流微电网分为上下两层控制体系,上层控制器负责整个微电网的电量调度,在此基础上分配各节点的功率需求,下层控制器则负责每个节点的具体功率控制。

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 上层控制器: 该控制器通过对微电网中的每个节点进行功率分配,实现对整个微电网的功率调度。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根据微电网目标功率和电量需求计算每个节点的初始功率分配;(2)实时监测微电网各节点的电力负荷和发电量,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各节点间的功率平衡;(3)当微电网中出现不稳定状态时,上层控制器将调整各节点的功率分配,以实现对微电网的有效控制。

(1)根据上层控制器分配的功率值,计算每个节点需要实现的电流输出;(3)如果节点出现故障或运行异常,下层控制器将及时发出警报,并向上层控制器汇报。

1. 能够实现微电网内各节点的协调控制和高效能使用,提高微电网的整体性能和工作效率;2. 可以有效应对微电网内因天气变化等因素引发的暂时性的电力波动和不稳定现象,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通过分层次的控制策略,能够快速诊断和处理微电网内节点的故障,提高微电网的维护和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基于功率分层的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是一种高效、稳定、可靠的微电网调度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微电网中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研究

微电网中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研究

微电网中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能源供给的局限性,如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新型的能源系统逐渐受到关注。

而微电网作为能源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具备着分散化供电、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弹性调整等特点,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微电网中引入多能源系统时,多种能源间的协调和优化控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能源的互补性。

在微电网中,不同能源来源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太阳能在白天充足,而风能则可能在夜间较为丰富。

因此,多能源间的协调运行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能源的经济性。

在微电网中引入多能源系统,不仅要考虑能源间的协调,还需要考虑能源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不同能源的成本、效益、供需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形成能源的经济运行模式,降低能源供应成本。

第三,能源的可靠性。

微电网中的多能源系统需要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进行多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和控制,以保证微电网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对故障进行迅速的响应和修复。

第四,能源的环境友好性。

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的研究也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考虑。

通过合理设计能源供应方案,降低能源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微电网的低碳、清洁发展。

为了实现微电网中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的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建立能源模型。

通过建立微电网中各种能源来源的数学模型,可以对能源进行准确描述和分析,为后续的协调与优化控制提供基础。

第二,优化调度算法。

利用现代优化算法,设计出适用于微电网多能源协调与优化控制的调度算法。

通过对能源供需的分析和调度,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第三,系统控制与调节。

通过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和调节机制,实现微电网多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快速响应。

例如,可以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对微电网中的能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

第四,智能决策与管理。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组织与协调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组织与协调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组织与协调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储能和各种能源互联设备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它能够独立运行或与主电网相互接入。

在当今推进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微电网逐渐成为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要实现微电网的高效运行,必须解决其中的分布式能源组织与协调问题。

一、分布式能源组织分布式能源指的是分散布局于终端用户用电场景的小型能源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燃气热电等。

这些能源发电设备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独立运行,为用电设备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力供应。

在微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的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分布式能源组织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和能源资源的分布,对各种能源发电设备进行规划与布局,以确保微电网的能源供应具有高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分布式能源组织需要与分布式储能设备相结合,实现能源的平衡和调度,提高微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性。

此外,分布式能源组织还需要与能源互联设备相连接,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二、分布式能源协调分布式能源协调是指在微电网中,各种分布式能源之间以及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它涉及到能源发电设备的出力调度、能源的调度与管理、能源供需的匹配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分布式能源协调需要对微电网中的各种能源发电设备进行合理的出力调度。

通过对各个能源设备的出力进行监测和调控,使得微电网中的能源供应与用户的需求保持匹配,避免能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其次,分布式能源协调需要实现能源的平衡和调度。

通过对各种能源的储存和释放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能源的平衡和调度,保证微电网中能源的供应和供需之间的协调。

再次,分布式能源协调要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互。

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电网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微电网内部和外部能源之间的共享和交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最后,分布式能源协调还需要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微电网的响应机制和安全技术体系,保证微电网的能源供应安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设计

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设计

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微电网作为一种集成多种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电力系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凭借其独立运行、自给自足的特性,在偏远地区、海岛等无常规电网覆盖的地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风光柴储微电网中由于各类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系统的稳定运行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对于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设计。

文章将介绍风光柴储微电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分析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接着,将深入研究适用于该系统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包括功率平衡控制、能量管理优化、故障检测和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系统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和优越性。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分析孤立微电网系统,作为一种集成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柴油发电以及储能设备等多种能源形式的电力系统,具有自主供电、独立运行和高度可控等特点。

这种系统能够在主电网无法覆盖或供电不稳定的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风光柴储孤立微电网系统中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部分,依赖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风力发电受风速变化影响,光伏发电则受光照强度和时间影响。

因此,这两部分电源的输出功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平抑这种波动性,需要引入储能设备,如蓄电池、超级电容等,来存储多余电能,并在风力或光照不足时释放电能,以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

微电网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由分布式电源组成的微电网以其高可靠性、可持续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微电网是一个小型的配电网系统,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微电网有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状态,并网时可以从大电网获取电能或向大电网提供电能,当大电网出现故障时,微电网能与大电网断开单独运行,微电源和存储设备必须合作才能维持微电网孤岛运行时的能量平衡,因而微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文中列举并讨论了现有的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对这些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根据微电网不同运行模式和影响因素采取的相应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微电网;控制策略;分布式电源;并网;孤岛1.引言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大电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已然成为主要的电力供应渠道。

但是,由于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在发展集中式电网的同时,在负荷的周围配置一些分布式电源,如果大电网出现故障突然断电,周围的分布式电源能够及时的给就进的负荷提供电力支援。

但是,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是一个难点。

分布式电源并入大电网时,会带入大量的电子元器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谐波,其发电的方式和转换器的工作模式会影响谐波的幅度和阶次。

其次,分布式电源相对于大电网来说是一个不可控源。

为了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电源的潜能,美同电气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会(CRETS)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对低压电网的冲击,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微电网(MG,Micro-grid)的概念: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需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的要求。

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十分灵活,它既可以与大电网相连,作为大电网的一个分支,当微电网无法满足负荷需求时,主网对其提供电量补充,当电量富余时,可以对主网提供电量支持;同时当主网出现故障或有特定需要时,微电网又可以与主网断开连接,单独运行,即为孤岛运行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
2018-07-03T10:22:12.92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7期 作者: 何志豪
[导读]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义须面对的永恒课题。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 河南南阳 473009)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义须面对的永恒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能作为最便利、最清
洁的能源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能源和经济命脉。微网是一种由分布式电源、负荷、电力电子设备、监控保护装置组成的小型发
配电系统,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并且对外部电网表现为可控的单元,可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进一
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策略。

关键词:微网;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策略
1
、微网的优势

为充分挖掘分布式发电为电网和用户带来的效益,同时解决大量分布式电源的并网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微网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对
微网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但是基本类似于以下定义:微网是一种由分布式电源、负荷、电力电子设备、监控保护装置组成的小型发配电
系统,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并且对外部电网表现为可控的单元,可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微网的典
型结构如图
1,微网能够和电网互为支撑,其具有以下优势:

图1交流微网典型结构
1
)可靠性:微网既可以在电网正常时,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又可以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脱离电网孤岛运行为本地负荷供电,提高本
地负荷供电的可靠性,尤其是电网遭到灾害破坏时。
2
)经济性:微网中的发电单元和负荷距离比较近,因而只有发电和配电环节,不需要进行远距离的输送电能,避免了电能输送过程中
的损耗,并省去了建设输电设备的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3
)交互性:微网对外部电网表现为一个可控单元,可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从而减少系统备用机组的容量。此外,微网在紧急情况下
可作为电网的后备电源,帮助大电厂进行黑启动。

虽然微网为分布式电源的规模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微网也存在以下问题:1)微网中含有大量以变流器为接口的分布式电源
(风机、光伏以及储能等),但是变流器缺少类似同步发电机转子的机械部分,从而导致微网缺少惯性。当微网中出现负荷突变等扰动
时,微网的频率和电压会快速的变化,要求分布式电源进行快速的响应,对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提出了挑战;
2)新能源发电机组出力具
有波动性和随机性,要使微网对外表现为一个可控单元,需要利用其他分布式电源来抑制新能源发电机组出力的波动性。因此,如何协调
控制微网中性能各异的分布式电源,充分发挥微网的潜在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
、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研究意义

微网是解决分布式发电利用和并网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既能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又能够脱离电网孤岛运行,提高了负荷供电的灵
活性和可靠性。但是组成微网的分布式电源种类多样,性能各不相同。例如新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的问题,而储能能够快速调节
充放电功率来平抑新能源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波动性。但是,储能的制作和加工成本都还比较高,出于经济性考虑,微网中配置的储能的
容量占整个微网的装机容量比例受到限制。在储能的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SOC是其运行中必须考虑的问题,SOC过高或者过低,会影响储
能的正常工作。此外,当微网中存在多个储能时,还需要对储能的
SOC进行均衡,避免出现某些储能深度充电,另外一些深度放电的情
况,对微网的稳定运行和储能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根据各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的特点,协调控制微网中的分布式电源,
以发挥各类分布式电源的优势,更好的实现微网控制目标,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
、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策略
3.1
、微网孤岛运行的的运行模式及模式切换策略设计

微网孤岛运行时,采用孤岛运行部分的三种运行模式和模式切换策略,使储能SOC维持在合理区间,具有较大的充放电裕度,提高微
网孤岛运行的稳定性。

①当微网运行于孤岛正常运行模式)时,负荷优先由新能源发电机组按最大可输出功率等比例进行分摊。当新能源发电机组最大出力
之和小于微网负荷,导致微网频率偏离
50Hz时,储能对缺额功率进行补偿,维持频率准允许范围内。


②当储能放电至,SOC<_SOClow2,:时,微网运行模式进行切换,对储能进行充电,以避免储能深度放电,同时使其保持较大的放
电裕度。新能源发电机组和储能分别以
MPPT模式和AGC模式运行,其中,储能负责平抑新能源发电机组出力和微网负荷的波动,维持微网
的频率在允许的范围内。

③当储能充电至.SOC≥SOChigh2时,微网运行模式从模式进行切换,对储能进行放电,以避免储能深度充电,同时使其保持较大的充
电裕度。新能源发电机组和储能均运行于
AGC模式负责调节系统的频率。

3.2
、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

当微网中同时存在储能和非储能形式的分布式电源时,非储能形式的分布式电源采用提出的分布式电源的分散/分层控制策略,储能采
用考虑
soc的储能分布式/分层控制,从而实现对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下面分析提出的分布式电源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中的储能
和非储能形式的机组的功率分配问题。

通过设置储能下垂控制系数凡等于柴油发电机的下垂控制系数m;,以及储能下垂控制的额定频率等于非储能形式的机组的下垂控制
的频率最大值。因此当微网负荷为正时,储能和其他分布式电源按容量等比例分配负荷;当微网负荷为负时,所有负功率由储能吸收,其
他非储能形式的分布式电源不出力。
3.3
、多储能协同控制算法

多储能协同控制算法目的是满足微网整体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多储能SOC的均衡,避免出现一些储能深度放电而另外一些深度充
电的情况,影响储能的使用寿命和微网的稳定运行。提出的多储能协同控制算法能够随着储能
SOC偏差的变化,对储能的充放电功率进行
动态的调节,使储能平滑的达到
SOC的均衡,而不影响新能源发电机组和储能的协调控制。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电网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分布式发电得到快速
发展。微网能够实现分布式发电规模化利用,为电网消纳新能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如何协调控制微网中形式多样,性能各异的分布
式电源,充分发挥各分布式电源的优势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赵耀.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控制及运行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
王瑞琪.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协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24(02):100-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