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

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

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后被夏曦杀害.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

2.红军由来

2.1.红一方面军由来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赣南,闽西分别成立工农民主政府,两区地方武装也分别编为红三军和红十二军。6月,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

2.2.红二方面军由来

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师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2.3.红四方面军由来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1年成立于红安七里坪。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1932年6月,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多人离开鄂豫皖。12月转战到川陕,并建立了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至1935年6月第一次与第一方面军会师时,四方面军发展到八万多人。中央考虑到长征后的一方面军不足两万人,从四方面军抽了三个团共四千人补充一方面军。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加上陕北地方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辖两旅一教导团及五个营,共一万三千人。红四方面军主力改为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红三十一军主力改为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共歼灭日伪军四十二万余人,军队由抗战初期万余人发展到三十万余人,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抗日根据地边成了一片。抗战胜利后,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9年2月整编为第二野战军。二野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冀鲁豫,在中原、华东和西南地区歼敌近230万人,土匪百余万人,部队发展到近120万人,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4.红军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原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四个方面军,后来因为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第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第三方面军缺编。其实,据历史档案资料考证,缺编是另有原因的。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还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那时中央认为?quot;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政治问题报告记录》)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了。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支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按地域组成三个军团。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该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组成四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六七月间,第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看,在此期间,中央

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quot;方面军"的指示。同年8月23日,朱德、毛泽东所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根据第二次攻打长沙的需要,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自发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中央在得知此情后,仍然没有发出组织方面军的指示。8月29日,中央在给长江局的信中提到:"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这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全国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取消,统编为一至七军,鄂豫皖地区的红军按统一规划编为红四军。中央在此期间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坚持取消军团和方面军的意见。

1931年11月,红四军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可见,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诚然,1931年底中央也曾有过组织方面军的计划。按照该计划,全国较大的红军部队将基本上被编入第一、二方面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行。因为鄂豫皖地区没等到与湘鄂西及鄂北等处打通,早已成立了红四方面军(中央本来的计划是让他们成立红二方面军)。后来,他们得知中央这一指示后,也曾打算改称红二方面军,可是这个打算却一直没有付诸实行。造成红三方面军缺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一、四方面军的成立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但毕竟已成事实。在那个年代,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很多困难,各地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因而发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中央在后来的指示中,也承认了这些组织。作为主力红军,除此两大部外,尚有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这两个军团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于是,第三方面军只好缺编。

3.方面军介绍

3.1.方面军组成

3.2.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央红军)

跳转到:导航, 搜索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11日,在李立三主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要求红军进攻各大中心城市,以配合当地工人暴动夺取政权,进而在短时期内夺取中国政权。在此要求下,红一军团准备进攻南昌,红三军团准备进攻长沙,但是由于红军实力仍然远逊于国民革命军,至当年8月,该计划以失败告终。红三军团虽然短暂占领长沙,但是无法坚守,

在受到极大损失后撤出,相反,红一军团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并未全力出击南昌,因而保存了较强的实力。

装备简陋的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双方自发组成红一方面军,并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万余人。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之)、参谋长周子昆;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林清泉(罗荣桓代之)、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牿;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之)、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

红三军团辖:红五军,军长邓萍(兼任)、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黄志竞、政治部主任吴天骥。

红一方面军编成以后,并未取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承认,直到同年九月,中共中央再次要求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时,才默认了红一方面军的存在,9月,红一方面军从长沙郊外再次撤退,转而攻下了吉安,将赣江两岸的苏区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到达江西新余罗坊,召开了罗坊会议,确定了先在农村巩固根据地,再进而解放城市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后,红三十五军和红七军先后归入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部队统称中央红军,直属中革军委指挥。1932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建制,下辖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后为周恩来代替),叶剑英任参谋长(后为刘伯承代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后为杨尚昆代替)。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经过多次扩编,除原有三个军团外,又增设了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1933年后,实际指挥权在李德手中。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一路遭受重大损失。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所辖第一、三、五、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8月,与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

途中由于与张国焘发生分裂,第一、第三军改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番号继续北上,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辖红一和红十五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

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先后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全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投入抗日战争。

3.3.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被迫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和骑兵师奉命西渡黄河,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11月8日改称西路军。但是因

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而全军覆灭。余部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残部和红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投入抗日战争。

3.4.红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7月,红二军团在湖北公安县由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9月为邓中夏接任)。1931年3月21日,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退出洪湖地区,转至湘鄂苏区,因受中华民国政府军压迫,于1934年进入贵州东部地区。

1933年6月,红六军团合编而成,下辖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军团共9000余人。1934年8月,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任弼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到达黔东地区,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与红三军会师。

此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由红二军团首长统一指挥行动,全军共约8000人。1935年11月19日,两军团奉命退出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同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旋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投入抗日战争。

4.中国工农红军沿革路线图

【图例】

* 方框:表示有代表意义的部队(尤其军以上建制部队)

* 带箭头线:部队的演变(扩编、缩编、合编、改编、撤编等)。

* 无箭头线:主要指经历的事件,区别于部队之间的关系。

* 树状图:部队的编成详图。

* 双横线:时期或有代表性事件的分界。

* 点虚线:表明不同时期之间的部队沿革,或者是树状图中的虚编制部队。

* 叉叉:部队因撤编或被消灭而取消番号。

* 圆括号内是部队主要领导者,空间不够时省略圆括号。

* 尖括号内是注解(如红军时期区别使用同番号的两支不同部队)。

* 方括号内是经历的历史事件或右侧年份坐标。

* 花括号内是部队的编成略图或所辖单位简表(尤其师以下建制部队),是树状图的简化版。

【备注】

* 由于屏幕每行字符数限制,我只能在有限空间内记录尽可能多的部队及其演变沿革。

* 优先记录主力部队的情况。

* 由于画图空间限制,部分部队的演变可能无法用线连起来,所以会重复标明该部队,如湘鄂西红4军编入红2军团。

* 若空间实在不够,则以传统缩写标识:A(集团军、兵团、军团)、C(军)、D(师)、B(旅)、R(团)等。

* 部队领导按“军事首长-政治委员(或副军事首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顺序。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那么,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最近读到的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1:神枪手 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

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上的70个军(五) 仅供参考 第41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1军,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 第42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 948年11月改称第42军,辖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鄂西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3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3军,辖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渡江、湘赣等战役。1985年10月该军被撤销。 第44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4军,辖第130、第13l、第132、第157师,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5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5军,辖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师,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6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6军,辖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1985年该军被撤销。 第47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7军。辖第139、第140、第14l、第160师,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平津、宜沙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第48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8军,辖第142、第143、第144、第16l师,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湘赣等战役,1952年3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49军: 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49军,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钟伟任军长,袁升平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 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今日的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楼主作者:文哥【发信资料编辑】↓道具发帖时间:2008-4-1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政委陈云29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 第叁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2、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 参谋长左权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30岁 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 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 第2团政委邓发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刘亚楼23岁 第4团团长耿飙24岁 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彭绍辉28岁 政委肖华18岁 3、红叁军团(下辖第 4、 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四师 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五师 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 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 4、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 5、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 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苏 参谋长张云逸42岁 6、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 军团长罗炳辉31岁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郭天民29岁 注: 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贺龙38岁 副总指挥肖克26岁 总政委任弼时30岁 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 参谋长李达29岁 7、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 军团长贺龙(兼) 政委任弼时(兼) 副政委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达(兼)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

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你知道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中的故事:一袋干粮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 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

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 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 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 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 长征,是一道雄壮,豪迈,气势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那你知道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神枪手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农奴制改革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

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意义 阅读精选(1): 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行动,他对于中国社会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义深远的。他不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最终都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规律,以及估计出中国社会未来的前景。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透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用心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之后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六)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上的70个军(六) 仅供参考 第51军: 由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1949年7月改编为第51军,辖第211、第212师,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1950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52军: 由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1949年11月改编为第52军,辖第214、第215、第216师,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主要在广西桂北执行剿匪任务。1951年11月该军军部和番号撤销。 第53军: 由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1949年11月改编为第53军,辖第217、第218、第219师,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主要在广西桂北执行剿匪任务。1951年11月该军军部撤销。 第54军: 由原第45军和原第44军各一部合编组成。1952年10月改编为第54军。辖第130、第134、第135师,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55军:

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第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1952年10月改编为第55军,辖第144、第215、第219师,陈明仁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担任守卫雷州半岛的任务。1985年10月31日该军番号被撤销。 第58军: 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及其改编的桐柏军区。1949年2月改编为第58军,辖第172、第173、第174师,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成立后随即执行剿匪任务。1949年9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60军: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称为第60军,辖第178、第179、第180师,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 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路途就在先烈们德脚下一步一步走了来,他们走出了胜利,走出了尊严沿,途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这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极具意义的大转移。长征是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的“左”的错误领导下失败后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进行战略打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就是这次长征,红军的主干才得以保存,才没有牺牲在国民党的又一次集结大量兵力的反围剿下。这次长途的大转移是艰苦的、苦难的,我们的工农红军兄弟翻过雪山、跨过草地、渡过金沙江……,即使很多生命在这次转移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是不会消失的,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了一个又一个士兵,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红军沿途经过的地区的人们,这种精神让革命之花开得漫山遍野,是这种精神保住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工农红军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间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虽然说长征是在我们犯下错误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是那么的及时和正确,我们不能忽略我们之前的失误,但我们更不能忽略我们现在作出的优秀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正面地区评价这次长征,虽然它的路途遥远,但是它却不是茫然、毫无目的的,它是一次带有历史使命的大转移。虽然这次大转移几乎让红军覆灭,但是它却留下了革命的种子,为革命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剿共的失败。宣告了共产党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长征是宣传队。打土豪,分田地。使沿途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队伍,看到了希望,主动积极投身红军;长征是播种机。沿途撒下了无数革命的火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胜利是伟大的不世之略。那你知道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吴起镇会议根据榜罗镇会议作出的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决策,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约60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以及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毛泽东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毛泽东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我们要把保

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报告指出: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地区的任务已完成了,敌人对于我们追击堵击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而我们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他们正准备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所以,现陕甘支队,应提出保卫陕北苏区的口号。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

俄罗斯历史概况

俄罗斯历史概况 基辅罗斯(862年至1242年) 早在公元1世纪,在中、东欧的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有两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及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862年,由于斯拉维落亚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使各部精疲力尽,于是商议寻找一位王公来治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即罗斯人)精明能干,秩序井然,于是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始。879年,留里克身亡,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不利发展,觊觎南方的基辅。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南下基辅。奥列格定都基辅,称为“诸罗斯城市之母”。之后,他继续征克周围的部落,将东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弗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麦里亚人、维西人和楚得人置于控制之下,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1223年蒙古军队在拔都汗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钦察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汗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汗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合,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随后蒙古军与1237年击破弗尔季米尔公国首 府弗尔季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占领基辅,代表着蒙古240年统治的开始。 弗拉基米尔大公(1157年至1389年) 俄罗斯人被蒙古人打败后,被分割为三部分.西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南方的乌克兰,中,东北部森林区的罗斯公国,诺夫哥罗德独立,但是要缴纳重税,乌克兰被金帐汗直接管理,俄罗斯公国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是严格的封臣关系,俄罗斯法理上没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统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蒙古大汗实际上干预了俄罗斯和钦察汗国的事务,蒙古人是间接统治,因为俄罗斯未统一,政治上维持分裂状态。如派人治理,耗时费力。在征税上最初派八思哈,后来改为任命一位弗拉基米尔大公,全体公国也要服从,这么是俄罗斯在政治上联合起来的最早尝试,使大公听从莫斯科公国,汗使王公听命于他们所爱戴的大公。使罗斯统一位全俄罗斯大公,随着金帐汗控制越来越松,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胜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脱脱迷失入侵,再过100年,罗斯独立。俄罗斯在别儿迪别分裂为东俄与西俄,出现两个俄国是因为立陶宛的入侵,金帐汗无力干涉。俄罗斯后来再分裂成乌克兰,白俄罗斯。 莫斯科大公国(1263年至1547年)

红军长征人物故事

红军长征人物故事 拜读《红军长征的故事》的心得体会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 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 。 。 。 。 。 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 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 。 。 。 。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