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知识框架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

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

(1)否认遗传的作用

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在他看来,刺激

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

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

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

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

的总称。

新华生主义者认为,在刺激、反应之间应该加上一个因素〇,也就是个体。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可以用公式S—O—R(即刺激一心理加工一行为)表示人的行为模式。

1.托尔曼的理论

(1)目的性的行为主义

20世纪30年代,托尔曼提出了“目的性的行为主义”的主张,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系列不能

被直接观察到的,但是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的中间因

素,如认识、期望、目的等,这些就是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的中间变量。

(2)固有决定因素

托尔曼认为,某些“内含的”目的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存在的,起着决定行为的作用,是导致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托尔曼称之为“固有的决定因素”。

这些固有的决定因素是由环境刺激和一些初始状态引发的,环境刺激和初始状态被称为行为的初始原因,固有的决定因素在初始原因和最后结果中起中介作用。

2.赫尔的理论

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1)原始性内驱力

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是相伴随的,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2)继发性内驱力

继发性内力是指情境,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赫尔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中演绎出的冲动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因素。

3.斯金纳的理论

斯金纳的理论体系强调行为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任务就是建立实验者控制点刺激

情境和随后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卢因的观点

1.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

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

力场和情景力场,也就是所谓的情景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相关力量相互作用的

函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B=f(P,E)

B是个体行为,P是个体的内部驱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

即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取决于个体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2.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1)群体动力的内涵

“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如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就称为群体动力理论。

(2)理论启发

群体动力理论启发人们要学会从内因的角度去考察、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氛围中去把握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卢因认为,人们形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一直处在动态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所以,群体行为不等同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它包含集体智慧融合的精华,可能产生新的行为形态。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和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总和。

四、个体行为规律

1.行为概述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一般来讲,人的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有原因、有目标的。

人的行为与一般动物的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一般动物的行为是在有机体的自然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活动,是本能的体现。

(2)行为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人的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目标取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

②自主性。人的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不是被动和盲目的。

③社会性。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

④连续性。人的行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

⑤持久性。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又会产生。人的行为总是在不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人会为了实现一定的需要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人对这种价值目标的追求依然是无止境的。

⑥可塑性。

2.人的行为模式

(1)S—R模式

S:代表某种刺激(环境、条件);R:

代表反应、行为;

—:代表神经系统的作用。

这种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但是,这种模式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难明确说明人的行为的本质和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