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与个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雇用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员工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 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 种期望之中。
2、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
2)动态性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
3、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1)员工的经历 2)组织的人力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 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
3、组织承诺的测量 ★一是Rizer&Trice(1969)根据附属利益理论发展出来的用于
测量持续承诺的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承诺量表;
★二是Porter(1979)发展出来的组织承诺量表(OCQ)。它有短
版本和长版本之分,但一般用的是长版本,有15个题目,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测量组织承诺的问卷。
组织承诺 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
二、通过内部晋升培养情感承诺
三、通过培训和宣传培养情感承诺
四、通过沟通和支持培养组织承诺
【案例】陈某的工作经历
1. 请分析陈某的组织承诺构成。
2. 试从组织承诺的角度分析陈某在该 公司的工作表现。 3.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管理者,你会从 陈某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什么体会?
本章内容
3.1
3.2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承诺的形成
3.3
3.4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1、定义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
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员工对其所在的组织有高度的认同, 并因为是组织的成员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对组织 的目标和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人性假设。
识记:(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2)X理论;X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3)Y理论。
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理,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领会: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1“经济人”也叫“唯利人”或“实利人”。
这种假设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2“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个人行为

扎根雪域的格桑花院系: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学号一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
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
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
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
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
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
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谢晓君在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2011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
“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
”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
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
“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心理行为相互作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一、心理过程【名词解释】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论述题】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来完成进一步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食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我感知到:苹果是硬的苹果是甜的苹果是酸的苹果是红色的苹果是青色的我记得:苹果有硬有软,有的挺酸的,有的挺甜的,青苹果酸脆,富士山红甜沙。
吃了一定饱健康我分析:不同品种的苹果颜色味道都会不一样,如果我每天吃一个苹果,应该会非常健康,少生病我想减肥,可以试试只吃苹果认知形成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知识阶段【论述题】试述个体心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答:【总】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分】认知形成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认知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来进一步完成心理活动。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解释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价值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2.2 心理过程与行为介绍知觉、动机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2.3 个性与行为探讨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性格、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分析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3.2 群体结构与行为介绍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包括群体规模、成员特征和群体规范等方面分析群体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3.3 群体动力与行为探讨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和冲突等群体动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群体动力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行为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2 组织设计与行为介绍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部门化、层次化和职权配置等方面分析组织设计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4.3 组织文化与行为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五章:组织变革与行为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必要性探讨组织变革与组织行为的关系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行为介绍组织变革的常用策略,包括渐变式变革、快速式变革和滚动式变革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5.3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行为探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六章: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6.1 领导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6.2 领导理论与发展介绍领导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和魅力型领导等方面分析不同领导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6.3 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探讨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方面的关系分析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第七章:冲突与冲突管理7.1 冲突的基本概念解释冲突的概念和性质探讨冲突与组织行为的关系7.2 冲突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争夺、价值观差异和沟通问题等方面探讨冲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等方面的作用7.3 冲突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介绍冲突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回避、妥协、合作和强制等方面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八章:激励理论与实践8.1 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激励与组织行为的关系8.2 主要激励理论介绍主要激励理论,包括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行为修正理论等方面分析不同激励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8.3 激励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激励实践中的奖励系统、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等方面分析激励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团队建设与管理9.1 团队建设的基本概念解释团队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团队建设与组织行为的关系9.2 团队发展阶段与行为介绍团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形成、冲突、规范和成熟等方面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团队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探讨团队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和团队激励等方面分析不同团队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章:组织行为与可持续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0.2 组织行为与环境保护探讨组织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和环保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组织行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10.3 组织行为与社会责任探讨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影响,包括公益事业、企业公民责任和员工关怀等方面分析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第十一章: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1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方面11.2 人力资源政策与组织行为介绍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薪酬福利政策、晋升政策和员工发展政策等方面分析不同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1.3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福利和激励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二章:组织行为与战略管理12.1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方面12.2 组织战略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业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2.3 战略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执行等方面分析战略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三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学习13.1 组织学习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学习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3.2 组织知识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3.3 组织学习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学习实践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学习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四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创新14.1 组织创新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创新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4.2 组织创新障碍与组织行为分析组织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氛围等方面探讨不同组织创新障碍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4.3 组织创新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创新实践中的创新策略、创新激励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分析组织创新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五章:组织行为与全球竞争15.1 全球竞争的基本概念解释全球竞争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全球竞争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2 全球化与组织行为介绍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跨文化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5.3 组织行为在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在全球竞争中组织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跨国法律等方面分析全球竞争给组织行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68b9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知觉不仅是对某一事物的感受,还包括 对这一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人们总是用自己 现有的知识、经验和需要来理解事物。这会造 成对客观事物的歪曲。
例子 -麦克利兰的实验:看模糊不清的照片后,说 出内容。(16小时未进食者)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的恒常性
人力资 源管理 20%
11%
26%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组织与行为
组织是由2个或以上的人所组成的,为 了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 主动协作的社会单元,是对人的一种系 统性安排。
行为是一个人应付环境的所有活动,是 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心理学家华生)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华生对行为的分类
袄森:行为只是心理刺激和反应的联结(S-R), 不谈个体的内部条件。
刺激(S)
反应(R)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托尔曼:修正沃森的观点,认为应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放入个体的内在条件,提 出了S-O-R公式,O指中间变量。
刺激(S)
中间变量(O)
行为(R)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 知觉(perception) :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 归因(attribution) :个体考察行为时对行 为原因的判断
✓ 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 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个性:个体反应方式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气质:个体先天的、反映其心理活动动力的、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对行为的激励
内容型激励 过程型激励 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综合型激励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知觉(perception) :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归因(attribution) :个体考察行为时对行 为原因的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的判断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防卫
定义:人们对阻挠自己发展的信息,或者和自 己的个性或定型的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故意视 而不见、不加理睬,或将输入的信息加以歪曲。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卢因:在1951年提出B=f(P,E),B为行 为,P为个体变量(指遗传、能力、个性、 健康状况等),E为环境变量(如他人是 否在场、个体的行动目标是否受到阻碍 等),F为函数。
个体变量(P)
行为(B)
环境变量( E )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华莱士: 考虑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提出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使卢因公 式更为具体化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自然知觉的歪曲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社会知觉的种类
布鲁纳(美)提出,社会知觉包括: -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与判断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社会知觉的歪曲
知觉防卫 晕轮效应 先入效应 近因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刺激
知觉 学习 个性 动机 行为
能力
绩效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评价奖惩
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个体特征
刺激(S)
人的心理活动 对行为的激励
行为(B)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对行为的激励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 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与感觉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人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当这种反应只属 于事物的个别属性时,称为感觉。
知觉:如果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称为知觉。
区别与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知觉 是接受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存在过 滤。
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的是个体的自 然属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个体受社会环境影响,在态度和行为方 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的 是个体的社会属性,有好坏之分。 能力:一个人在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效率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价值观 态度 情绪和情感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由于人的背景、兴趣、经验、需要不同, 人们往往只能有选择性地看到事物的某个层面、 某个层次、某个角度。
例子 -西蒙的实验:23个经理(生产、销售、会计、 其它),阅读一家钢厂全面情况的资料后,写 下最关键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和个 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的需要 组织成员的需要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三类管理者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别
比较 项目 一般 管理者 成功的 管理者 有效的 管理者
传统 管理
沟通
社会 交往
32% 29% 19%
13% 28% 48%
19% 44% 11%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章 个体行为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第四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定义:这种知觉与社会的定型看法和偏见有关, 如社会的普遍观点、舆论、偏见,常以性别、 年龄、种族或所属社会团体(国籍)、社会地 位等来判别对方,会造成对客观事物的歪曲。
例子: -美国给小孩介绍中国的书 -社会对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的偏见。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知觉的种类
自然知觉 社会知觉
习得 遗传
言语活动 思维活动
游泳 打球
神经冲 内脏运动
抓握 呼吸
内隐
组织行为学和个体行为分析
外显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的、科学的分析 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 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 知识,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 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 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 织既定目标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