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合集下载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在感悟文本内涵中练笔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在感悟文本内涵中练笔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感悟文本内涵中练笔
王雪梅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语文教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读”和“写”是两个互逆的过程,它们
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即理解吸收;“写”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即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使阅读教学成为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整体。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王雪梅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4
【相关文献】
1.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使用 [J], 张志诚
2.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巧施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J], 许冰环;
3.找准读写结合点,自有感悟从中来——浅谈小学生本课堂中小练笔的有的放矢 [J], 夏虹
4.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试论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李杰;
5.找准读写结合点,自有感悟从中来——浅谈小学生本课堂中小练笔的有的放矢 [J], 夏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三年级提高读写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三年级提高读写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三年级提高读写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两年来,我校一直参加《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活动,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中发展语文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

语文能力中读、写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参与课题研究后,我更深刻体会到“读”是基础,“写”是目的。

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

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合。

怎样做到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及时进行写的训练呢?我谈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凭借教材,达到读写迁移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1、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描红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之一,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那仿写就是学习写作的捷径之一。

因此从仿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

如《喇叭花》一文中介绍了喇叭花盛开的时间,花朵的样子,颜色等。

在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也从这几方面着手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卉。

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又让学生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几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种水果。

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入微地观察,使他们所描述的语句生动,形象了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作品:我最爱吃水果是柚子。

柚子胖胖的,挺着个像爸爸那样的啤酒肚。

外皮青中带黄,黄中有绿。

剥开外皮,立刻就闻到了一股清香。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

体会 、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叶圣 陶
÷.
先生说过 : “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 一反 ,练
合 ,相得 益彰
阅读 教学 中渗透习作训 练
庄 亚 兰
成阅读和写作 的熟练技能 。”小学生 善 于模仿 ,模仿是他们 的年龄特征 ,是学 习过程 中的合理需要 。朱熹也 曾说过 : “ 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
只要 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 自己脑力劳动
累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 “ 意无 言 则 不 行 ,言 不 畅则 意 不 达” ,作 为一名教师 ,我将 继续努力探 索更 好的教学理念 ,用更好 的方式来 提 高学 生的写作水平 ,让 学生在作文 时能 够得 心应 手 ,作 出更好 的锦 绣文章。
盖 学 文 既 久 , 自然 纯 熟 。 ” 因此 可 以 从
这个角度 ,考虑 引导他们 的阅读取向 。 首先是能在选材立 意 、布局谋 篇 、语 言
运用 、 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范例 。 摘 要 :在 阅读教 学 中,挖掘 文本的 习作资 源,积极渗透仿 写、续写、改写 、 无疑教材就是 这样 的范 例。通过对一篇 篇精 美范文的观察 、研习 、化用 ( 能动 模仿 ),可以使 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 的
作者简 介:庄亚兰 ( 1 9 6 5 一 ),女 , 福建龙海人 ,大专 ,福建省龙海市实验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 向:小学教育 。
0 6 2 勒
的阅读积累 ,能帮助学生建立丰 富的语 言素材库。语文课本 中的课文 ,就是让 学生仿照 “ 例子”练 习的好材料 ,教 师 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 “ 点 ”,
精心选择具有 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 的精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模版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读写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读写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提升读写能力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之一。

2024年,我有幸参加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培训,这一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次培训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读写的新方法和技巧,也看到了自己在读写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读取信息时的问题。

以前,我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很少关注细节和优秀的写作技巧。

但是在培训中,我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表达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开始注重在阅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并不断积累和学习。

其次,我对于写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在培训中,导师引导我们多进行笔记和总结,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写作练习让我重新认识到写作对于思维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写作,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培训中也让我认识到了写作能力对于职场发展的重要性。

在今天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写作能力往往是一项关键的竞争力。

只有能够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训练,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和竞争力。

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二者相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读写能力。

最后,我要感谢“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训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导。

这一次的学习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来找到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模版(2)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和写作成为了我们独特而重要的技能。

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读写交融,相得益彰

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读写交融,相得益彰

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读写交融,相得益彰一、作文教学现状1、训练量不够(虽说是半壁江山,可忙起来往往靠边站。

)2、随意性太大(没有系统的训练,想到一个题目就写,没有计划性)3、模式化太强(基本是针对中考考场作文的模式去训练,遏制学生的思维)4、指导性不明(指导缺少策略,甚至完全没有指导的过程)导致学生害怕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作文教学收效颇微。

二、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基于四点考虑1、读写结合本身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他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是吸收,是输入,写是倾吐,是输出。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这个资源包括课本资源和课外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写作服务。

3、现行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

如果仅仅靠这些专题来写作,我想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有些主题是不适合学生写作的。

4、写作是学生生活、生命的体验。

它是学生动用自己独特的体验运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抒写自己的人生史记。

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一条提供给学生体验生活的重要渠道。

(一)在课内阅读的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教学点,以读促写,读写交融。

现行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仅提供给我们阅读的素材,而且提供给我们写作的契机。

现行教材中的选文,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它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

因此我们要学会寻找、发现课内阅读的文本中蕴含的写作教学点。

做到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实践写作的指导。

这样既省时又可以化写作任务于无形,养成学生经常表达的习惯,培养其写作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使课文成为学生文学积淀的载体。

1、依托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语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而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素。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引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和启发,通过写作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内容。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并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的模板,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正文】一、读书的重要性1. 提供知识储备: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思想和见解。

2. 拓宽视野:读书可以让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想,开阔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见识。

3. 培养思维能力: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分析和判断,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 巩固知识: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提高思维能力: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增强表达能力: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锻炼耐心与毅力:写作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写作可以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与技巧1.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材料:读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让自己从中获取知识和启发。

2. 善于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好读书笔记,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加深自己对于所读书籍的理解和记忆。

3. 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从中获取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启发。

4. 勤于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文言文时,很多老师注重的是字词的落实、文字的疏通,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但仅限于此,则远远不够,在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上,挖掘写作素材,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使文言文教学形成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整体。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的经验中,摸索出了文言文读写结合的三种形式,效果显著。

一、全新写作,诠释课文在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课文的主旨、体裁等内容,从大的方面去把握课文,在授课过程中和授课结束后,及时布置学生去完成一篇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内容与课文相同但体裁不同的作文,让学生在领悟课文主旨或掌握课文素材的基础上,或改写或续写或仿写,以一种全新的样式来诠释课文。

这种写作有一箭双雕之效。

写作前,学生必须再去熟悉课文;写作后,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摸索出一些写作的方法。

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文章改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故事,这就可以用典型的记叙文样式来诠释诗歌,通过改写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除了这种改写之外,还可以进行续写或仿写,在《劝学》一文的讲授过程中,笔者将文章的基本思想及写作方法揭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用文言续写《劝学》,由此,学生不但可以对文章本身做更深层次的探讨,还能够将其中的思想精髓为我所用。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都可以进行全新写作,或一篇或一段,或整体或局部,这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细心挖掘。

形式不拘一格,方法不一而足。

二、想象创造,充实课文“言简意丰”是文言文的显著特点。

很多文言文尤其是诗词曲,语言凝练,跳跃性很大。

它不像现代文学作品用过多的笔墨去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表现为文章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空白点”。

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性的填补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写作训练。

学生完成“补白”实际上就是一种创作。

读写结合之“以动衬静,相得益彰”(1)

读写结合之“以动衬静,相得益彰”(1)

《读写结合之以动衬静,相得益彰》微课教学设计张雪莲通过归纳课本中的以动衬静手法到达理解掌握并将其运用于写作的目的。

导语: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

本节课以教材为例,通过熟悉的句子来理解掌握这一手法,并其运用于写作,做到阅读向写作的延伸。

一、以动衬静的含义作用首先,我们来解释其中的“动〞和“静〞。

“动〞即动态,是指事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声音;“静〞是静态,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从而衬托出一种更宁静的气氛的表现手法。

它属于反衬手法中的一种。

其中,“动〞是手段,“静〞是目的,以动衬静,静中有动,两者相得益彰。

其实,以动衬静在我们的教材中并不少见,下面,我们就来列举并分析这一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归纳总结教材中的以动衬静的手法。

二、以动衬静的运用举例●以动衬静的运用举例〔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在《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中,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对声音进行描写,用钟磬之声来反衬万籁俱寂的气氛,更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这是以动衬静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以动衬静的运用举例〔二〕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口技》《口技》中的这个句子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老鼠的活动、盆器倾侧、妇人梦中咳嗽来反衬深夜的寂静,表现一家人再度入睡后的静谧的环境气氛,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这里不仅运用了声音的描写,其实也暗含对运动中的形态和神态描写。

这是以动衬静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以动衬静的运用举例〔三〕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这个句子正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对声音进行描写,用鸡啼声来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这是以动衬静手法在现代文中的运用。

小结:同学们,以上我们归纳了以动衬静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并分析了它在具体句子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

”“悟学理论”强调“感觉是学习的入门,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因此,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强调作文的感悟,就是尊崇人本思想。

在教学中倡导多阅读、多积累、多体验、多感悟,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把阅读与作文分开来教。

在一篇阅读课文教完以后又接着教下一篇课文,并没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联系起来。

如此,就白白浪费了一个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练习机会。

于是老师们常常为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无味、词不达意而困惑;学生则为无材料可写、无处下笔而头痛。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言之无物”、“书之无情”。

而解决“物、情”的问题,就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能力。

感悟作文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学生“大量读写”而达到这个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讲解课文——拓展阅读——感悟写作”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习课文,以学促“悟”
“常品、善品茶者才能在杯水之中品出茶的真味,多悟、善悟,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弥足关键”。

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教学中要充分一个“悟”字,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指导学生去“学而悟、悟而学,再悟再学,再学再悟,最终归结为得技法,能写作”。

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经典词语、优美句子;把握课文思路、体裁;理解文章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及独特的写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方法等。

而这些恰好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况且我们教材上的课文是名家名篇或经典范文,无论是构思、写法还是语言等,对我们的作文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步:大量阅读,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似乎天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同时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背诵精彩片段,并迁移运用,以达到促进表达、提高感悟能力的目的。

为指导好阅读、有目的地将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做到“四定”。

一是“定向”,即根据课文规定阅读内容,由老师统一提供;二是“定量”,即规定学习每一篇课时至少拓展阅读4~5篇文章。

如我在执教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篇课文,在课文
教学中组织阅读了《冬夜的灯光》《轻点关门》《请对你的垃圾负责》《光脚走进阅览室》等四篇相关主题的文章;三是“定时”,就是必须在下一课书授课前完成阅读任务;四是“定法”,定期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随着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逐步丰富,逐步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第三步:勤写,以“写”促写
人们常说:“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

”我们都知道,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加强日常训练。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用词造句,谋篇布局。

在每教完一篇有课文后,都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边悟边写,边写边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五年级学了《桥》一文,就写一段赞扬村支书的片断。

又如二年级学了《画风》一课,就引导学生写《风来了》的诗歌。

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境界的体会。

这样的练习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自己生活中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同时更加深了思想教育。

由于有课文、大量的阅读材料作参照,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感悟作文教学的研究,如为一潭死水注入了股股清流。

通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对作品、对事物、对生活有所感有所悟,以至于“情
以物兴”“缘事而发”,通过大量写作,激发灵感、培养兴趣、增强欲望,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