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用于脑胶质瘤靶向性研究
以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为载体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以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为载体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苏晓梅;张丹参【摘要】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两亲性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oly(ethylene glycol)-poly(ε-caprolactone),PEG-PCL)二嵌段共聚物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PEG-PCL系统表面修饰多种配体,如多肽、抗体、碳水化合物、核酸适体以及小分子等,可以显著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实现靶向给药.该文对以PEG-PCL为载体,不同配体介导的靶向递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PEG-PCL载体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期刊名称】《神经药理学报》【年(卷),期】2016(006)005【总页数】7页(P22-28)【关键词】聚乙二醇-聚己内酯;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作者】苏晓梅;张丹参【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00,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00,中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纳米医学是医药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
合成纳米材料,外部尺寸范围定义为在1~100 nm之内,可以用于递送各种药物[1]。
临床研究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纳米制剂候选物,如Genexol PMTM,已经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2]。
不同的纳米材料可用于生产不同的纳米制剂如无机纳米粒、病毒性纳米粒、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3]。
其中,合成类共聚物由于其功能多样、化学性质可调而备受关注。
合成类生物可生物降解材料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药物通透性,已经被FDA批准可以用于人体。
但PCL具有高度疏水性,限制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若直接以PCL制成纳米制剂,经静脉注射后会快速的被肝脾器官组织阻滞,从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吞噬,导致在血液中半衰期缩短[4]。
纳米微粒跨细胞膜转运途径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微粒跨细胞膜转运途径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孙宏晨;徐晓薇;张恺;史册;金晗;袁安亮【摘要】纳米材料通过有效转运药物、生物分子或显像剂到病变部位的靶细胞,实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纳米材料,通常需要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将其负载物转运至亚细胞中.目前普遍认为纳米微粒主要是通过胞吞作用入胞,根据形成囊泡大小或内容成分的不同可将胞吞作用分为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纳米微粒的尺寸、形状、化学组成、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对其入胞途径均有影响;此外,对于同一纳米微粒,所选细胞系不同时,其入胞途径也不相同.通过研究纳米微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其转运机制,对于提高转运效率将产生重大帮助.本综述以纳米微粒跨细胞膜转运途径为基础,着重介绍了纳米载体跨细胞膜转运的机制,包括纳米载体如何进入细胞及不同途径的特点,影响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因素,以及提高转运效率的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7)006【总页数】4页(P1157-1160)【关键词】纳米微粒;跨膜转运;胞吞作用;理化性质【作者】孙宏晨;徐晓薇;张恺;史册;金晗;袁安亮【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纳米技术被认为是对21世纪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热点科学。
人们期待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转运来改变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现状。
利用纳米技术,将可能实现:①改善水溶性差的药物的转运;②靶向转运药物到特定细胞或组织[1];③药物跨细胞膜转运穿过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障碍;④转运大的高分子药物到细胞内的作用位点;⑤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法同时转运,实现联合治疗;⑥将治疗药物与显像方法结合来观察药物转运[2];⑦对治疗药物体内效能的实时监测[3]。
氧化石墨烯作为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性能研究进展

氧化石墨烯作为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性能研究进展钟余特;赵立春;唐农;冷静;宋策;王雪;于培良【摘要】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现已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其常被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载体.鉴于其表面丰富的修饰位点,可有目的性地对其表面结构进行改造与修饰以更好地发挥其载药与释药作用.本文综述了部分国内外对其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以及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9(014)001【总页数】6页(P239-244)【关键词】氧化石墨烯;抗肿瘤;结构改造;分散性;血液相容性;细胞粘附性;细胞毒性;纳米载体【作者】钟余特;赵立春;唐农;冷静;宋策;王雪;于培良【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石墨烯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连接形成的蜂窝状碳结构物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薄的新型纳米材料。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电学、力学、热学、光学及等特性而成为“新材料之王”,被誉为“黑金”[1]。
石墨烯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现已在新能源、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2]。
1 分类综述1.1 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氧化物,不同原材料及不同方法制备所得的GO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故现今对其结构研究尚未很明确,但确定其同石墨烯一样具有六角形蜂巢层状结构,边缘多含有羧基,平面上主要有环氧基、酚羟基、内酯等含氧基团[3]。
转铁蛋白修饰聚乳酸纳米微粒表面的99mTC标记及体内分布

转铁蛋白修饰聚乳酸纳米微粒表面的99mTC标记及体内分布盛今;田玉;原海【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06(0)10【摘要】以转铁蛋白溶液为外水相,聚乳酸丙酮溶液为油相,纳米沉淀法制备了表面结合转铁蛋白的聚乳酸纳米微粒,以二氯亚锡为还原剂,直接法和CDPTA螯合法对纳米微粒进行99mTc放射性标记,以C6胶质瘤细胞实验考察了标记对纳米微粒表面转铁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法标记率较高,大于8011%,对转铁蛋白活性有影响。
CDPTA螯合法标记法较低(7213%),对转铁蛋白活性影响较小。
以脑部荷胶质瘤大鼠为动物模型,鼠尾静脉注射放射性标记纳米微粒,SPECT示踪和γ计数器检测显示:以转铁蛋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纳米微粒经静脉注射后主要分布于肝、脾,与正常鼠相比,荷胶质瘤大鼠对纳米微粒的摄取率有所提高。
【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纳米微粒;转铁蛋白;表面;放射性标记;体内分布【作者】盛今;田玉;原海【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室;天津医科大学核医学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83.1【相关文献】1.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及体外评价 [J], 胡云霞;原续波;张晓金;郭毅;常津2.表面修饰的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大鼠体内药动学 [J], 李卉芳;刘明星;刘清飞;罗国安;王川;王义明;陈奇3.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J], 刘奕明;林爱华;邓时贵;巫志峰;欧润妹4.转铁蛋白修饰聚乳酸纳米微粒表面的^(99m)TC标记及体内分布 [J], 刘洁;康春生;谭建;原续波;张富海;田恩江;浦佩玉;盛京5.表面修饰对载环孢菌素A聚乳酸纳米粒体外细胞摄取和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 [J], 王杰;张强;易翔;曹栋;黎洪珊;魏树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胡新龙,林超,鞠海涛,窦长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万方,内蒙古农业大学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60%,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仍是恶性胶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
但是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大部分胶质瘤呈浸润性和弥漫性生长,故难以达到细胞学上的彻底切除,术后复发快、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虽然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有了不少改进,但总体疗效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对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中。
STAT是一种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蛋白,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胞质转录因子,可以从多个方面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分化和凋亡,其家族包括STAT1-4、5A、5B和6七个成员。
大量研究表明STAT1和STAT3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对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讲述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交叉调控机制并讨论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可能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STAT1与脑胶质瘤的关系STAT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STATs家族成员,其编码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由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91kDa,是通过酪氨酸激酶(januskinase,JAK)和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激活使其C端激活区保守的酪氨酸和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二聚体后易位进入细胞核后调节靶基因,其主要的信号通路是依赖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
已有研究证实了STAT1在人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而在人神经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STAT1对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负性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弱肿瘤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等发挥作用。
铁蛋白系统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相互作用

铁蛋白系统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相互作用沈阳;边成原;詹家荣;曹旭妮【摘要】以铁蛋白(FTH1)为基础,围绕系统纳米粒子的肿瘤靶向性、高载性和纳米粒子间的靶向性识别等关键点,构建了具有“靶向/聚集”特性的系统纳米粒子,并对其关键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靶向纳米粒子”RGD/HSA-FTH1-biotin不仅具备靶向整合素αVβ3的特性,还能够高载生物素(Biotin)分子(纳米粒子与载有的生物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0);同时“聚集纳米粒子”mSA-FTH1/FTH1能特异性识别生物素并与之结合.这些研究显示了“靶向/聚集”纳米粒子的成功构建为该系统纳米粒子策略在微小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打下了重要基础.【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3【总页数】8页(P308-315)【关键词】系统纳米医学;铁蛋白;纳米粒子相互作用【作者】沈阳;边成原;詹家荣;曹旭妮【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0237;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8肿瘤的转移是许多种恶性肿瘤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医学在肿瘤诊断与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粒子被用于选择性地向肿瘤递送诊断或治疗药物[1]。
然而目前纳米粒子在对微小肿瘤,尤其是新生转移瘤的靶向富集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策略。
这是由于微小肿瘤中的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应并不显著[2],此外肿瘤细胞表面表达受体的种类及表达量的差异也使得微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异常困难。
因此,发展其他的有效靶向策略十分重要。
近年来,“系统纳米粒子”策略是纳米生物医学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3]。
Mig-7对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Mig-7对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度侵袭性和耐药性使得其治疗难度极大。Mig-7作为细胞运移相关蛋白,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探究Mig-7对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的Mig-7表达显著上调。体外细胞实验发现,Mig-7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程度呈正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Mig-7通过激活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此外,Mig-7还可诱导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
因此,本文的研究证明了Mig-7在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Mig-7;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血管生成;PI3K/Akt;ERK1/2;VEGF
胶质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难度极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Mig-7是一种细胞运移相关蛋白,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的Mig-7表达显著上调。体外细胞实验发现,Mig-7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程度呈正相关。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Mig-7通过激活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此外,Mig-7还可诱导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这表明Mig-7在胶质瘤迁移、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Mig-7与其他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Mig-7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用于脑胶质瘤靶向性研究 邵云,俞向荣,吴一平,姚建社,羊正祥 (214023江苏无锡, 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 邵云,E-mail: [摘要]目的:构建转铁蛋白与整合素受体RGD共修饰脂质体并对其脑胶质瘤靶向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GD修饰脂质体,采用后插入法制备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观察其形态,粒径,电位。并通过U87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实验以及裸鼠脑组织离体成像实验考察脂质体的脑胶质瘤靶向性。结果:所制备的双配体脂质体粒径在(120±8.5) nm,电位为(-5±1.15) mV。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U87脑胶质瘤细胞对共修饰脂质体的摄取效率分别是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和RGD修饰脂质体的2.1倍和2.7倍。肿瘤球摄取实验以及裸鼠脑组织离体成像实验表明共修饰脂质体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以及脑部肿瘤传递能力。结论: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脑胶质瘤靶向性,是一种潜在的脑胶质瘤给药系统。 [关键词] 转铁蛋白;RGD;脂质体;脑胶质瘤
Transferrin and RGD co-modified liposome for glioma targeting SHAO Yun,YU Xiang-rong,WU Yi-ping,YAO Jian-she,YANG Zheng-xia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 Wuxi People's Hospital , Wuxi 214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transferrin and RGD co-modified liposome and evaluate their glioma targeting efficiency in vitro and in vivo.Methods: The co-modified liposome was prepared by film-ultrasonic method. The appearance,particle size,Zeta potential were evaluated. The cellular uptake by U87 cells in vitro and vivo imaging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targeting efficiency. Results: The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co-modified liposome was 120±8.5 nm with the Zeta potential of -5±1.15 mV.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odified liposome uptaken by U87 were 2.1, 2.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ransferrin modified liposome and RGD modified liposome,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of tumor spheroid penetration and in vivo imaging show the co-modified liposome has the strongest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onclusion: The co-modified liposome might serve as a promising glioma delivery system of antitumor drugs. Key words: Transferrin; RGD; Liposome; Glioma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神经胶质瘤占总发病数的77%~80%左右,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手术治疗是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由于脑胶质瘤本身是侵润生长,不易与正常的脑组织区分,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很难将肿瘤组织全部切除,为了杀伤肿瘤细胞还需要放射治疗和化疗。然而化疗药物很难到达脑部肿瘤组织还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因此脑胶质瘤的治疗迫切需要新手段。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种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都普遍存在的受体,但是在肿瘤细胞的表面(尤其是脑胶质瘤)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是正常细胞的4~5倍[2]。整合素(Integrins)是一类细胞黏附受体分子,在有核细胞表面均广泛表
达,其中整合素αvβ3在神经胶质瘤、黑色素瘤、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及肿瘤相关的内皮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与肿瘤的血管发生,肿瘤转移及肿瘤的抗放射治疗密切相关,因此整合素αvβ3常被用作肿瘤靶向的特异性靶点。已有研究表明,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 RGD)的三肽序列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含αv亚基的整合素家族,具有高度亲和力[3]。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球形结构。能够在水相包载亲水性的药物,也能在脂质双层包载亲脂性的药物同时,脂质体可以很容易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引入PEG延长循环时间,达到长循环的效果,也可以连接配体成为主动靶向脂质体。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转铁蛋白(TF)与RGD共修饰的脂质体,并对共修饰脂质体的靶向性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Sizer Nano ZS90型激光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英国Malvern instruments Ltd)。RGD peptide (成都凯捷生物公司);大豆磷脂(SPC,上海太伟药业有限公司);DSPE-PEG2000(美国Avanti polar lipids公司);胆固醇(Cho,美国sigma公司);DMEM高糖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转铁蛋白(美国sigma公司);香豆素-6(美国sigma公司);DSPE-PEG2000-MAL (美国sigma公司);其余试剂为分析纯。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上海细胞研究所)。 1.2 方法 1.2.1 RGD修饰脂质体的制备 参照文献[4]方法合成DEPE-PEG2000-RGD。使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GD修饰脂质体。将处方量的香豆素-6,SPC,Cho,DSPE-PEG2000-RGD,DSPE-PEG-OMe(保证总磷脂:胆固醇=70:30(molar ratio),分别溶于氯仿,置50ml茄形瓶中旋转蒸发成膜后,再置真空干燥器中过夜。加入2.5 mL PBS缓冲液(pH7.4),置空气浴摇床中,37℃,180rpm,20min水化,水浴超声5min脱膜,探头超声(80 W×5 s×15次)制备得到RGD修饰的脂质体(RGD-LP)。 1.2.2 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的制备 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TF-LP)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是采用同于“1.2.1”的方法制备普通脂质体。 第二步:精密称取适量转铁蛋白,用巯基化反应液溶解并使其浓度为12 mg·ml-1,精密称取适量Traut’s reagent同样以巯基化反应液溶解并使其浓度为2 mg·ml-1。将二者混合并使TF:Traut’s reagent=1:5(摩尔比),在微型振荡器中避光反应125rpm,25℃,1h,得到巯基化的转铁蛋白(TF-SH)。将反应后得到的TF-SH溶液过G50葡聚糖凝胶柱(1×20cm)分离TF-SH和游离的Traut’s reagent。 第三步:精密称取一定量Mal- DSPE-PEG2000溶于氯仿中,在茄形瓶中减压蒸馏成膜,除去有机溶剂,置于真空干燥器中过夜,使其充分干燥,加入适量PBS水化,制备Mal-DSPE-PEG2000胶束。 第四步:将第二步制备好的TF-SH与第三步制备好的Mal- DSPE-PEG2000胶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TF-SH:Mal- DSPE-PEG2000=1:10,摩尔比)在微型振荡器中避光反应 125rpm,25℃,4h,使TF-SH中的-SH与Mal- DSPE-PEG2000中的Mal相结合,反应完后加入适量10mg·ml-1的2-MEA溶液(并使溶液中2-MEA最终浓度为1mM),继续反应30min,使2-MEA上-SH与TF-SH上-SH竞争性结合Mal- DSPE-PEG2000上的Mal,以反应掉剩余Mal-DSPE-PEG2000。最终得到TF-Mal-PEG2000胶束。 第五步:将第一步制备的普通脂质体与第四步得到的TF-Mal-PEG2000胶束按照脂质材料:胶束=50:1(摩尔比)比例混合后,微型振荡器中避光反应 150rpm,37℃,1h。反应后溶液过CL-4B琼脂糖凝胶柱(1×20cm)除去游离的TF-Mal-PEG2000胶束,得到转铁蛋白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 1.2.3 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 取“1.2.1”项制备的RGD修饰脂质体与“1.2.2”项第四步制备的TF-Mal-PEG2000胶束按照“1.2.2”项第五步方法制备得到TF与RGD共修饰的脂质体(RGD/TF-LP)。 1.2.4 共修饰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 将共修饰的脂质体用磷钨酸染色,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形态。另取适量样品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以及电位。 1.2.5 不同脂质体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将U87细胞按每孔1×105个细胞接种于含10%血清24孔板中,培养24 h后,在孔板中加入样品RGD-LP,TF-LP和 RGD/TF-LP,每个孔加入100μL,于CO2培养箱中分别孵育2 h,弃去培养基,加入适量PBS清洗3次,加入1 mL1%triton-100裂解细胞,4℃避光裂解0.5 h以上,待裂解完全后,取各组样品各200 μL在Ex=465 nm、 Em=502 nm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的荧光强度。 1.2.6 U87脑胶质瘤细胞体外肿瘤球模型的构建以及对脂质体的摄取考察 取对数生长期的U87细胞用0.125%胰酶消化后,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和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