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种介绍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1.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开创于明末清初的有名拳师陈王廷。
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一直对原有的拳套进行改编加工,逐渐构成近代所传播的一、二路拳套。
这两套拳式动作连贯、速度不同、强度不一,身法、活动量跟难度不同,但都合乎刚柔相济的准则。
第一路拳动作由简到繁,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应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使劲方式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和婉,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形状上拥有缓、柔、稳的特色。
做动作时,以身法引导伎俩,要求到达动分、静合不断变更的后果。
运动量能够本人调节,因此较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训练,也适合于体弱者锤炼身体。
第二路也称炮锤,动作庞杂,请求快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敏捷、富有弹性。
套路中的跳跃、腾移动动作,具备快、刚、跃的特点。
在运动时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同一功能,很适合青丁壮人训练。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捷,构造谨严,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冷静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造成奇特的作风。
因为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素,练法简易,因此轻易被人们接收,开展得最为广泛,是加强体质、疗病保健的手腕之一,是目前在我国和国际上推行最快、最遍及的一项技击运动。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基础上发展翻新的。
杨式太极拳本来有大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本上订正的。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42年,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年加工改良形成的一个流派。
吴鉴泉演拳,安分守己,松静天然,独具静态之妙。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都有哪些种类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
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
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
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
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多个流派。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太极拳常见的几个流派。
首先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是太极拳流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
其动作刚柔相济,发力迅猛,有明显的快慢相间和震脚跳跃等动作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招式复杂多变,注重缠丝劲的运用,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关节节节贯穿,螺旋缠绕。
通过这种独特的劲道和身法,使练习者能够在攻防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
由杨露禅及其子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速度相对均匀,架势高低适中,比较适合大众练习。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法的中正安舒,强调虚实分明,以柔克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小巧紧凑,架势较低,身法严谨,步法灵活。
其注重内劲的蓄发和转换,强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形。
在招式上,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但内涵丰富,需要练习者用心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所创。
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灵活,开合有致,转换自如。
孙式太极拳强调动静合一,在练习中要求周身协调,一气呵成,体现出了较高的武术境界。
和式太极拳由和兆元所创。
和式太极拳以中正松柔、圆活自然为特点,强调顺遂自然,阴阳平衡。
其动作较为柔顺,注重身体的协调配合和气息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外,还有吴式太极拳等其他流派。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各个流派的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动作招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遵循着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精髓,即阴阳相生、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意导气。
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传承中华文化。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能够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哎,说起太极拳啊,那可真是个博大精深、又接地气儿的玩意儿。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的,谁不知道太极拳的名头?它不光能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简直就是咱们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太极拳啊,种类多得跟花儿似的,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讲究。
我先给你说说最常见的几种,保证你听了心里头痒痒的,也想跟着比划两下。
首先得提的就是陈式太极拳,这可是太极拳的“老祖宗”之一。
它动作刚柔并济,就像那山间溪流,时而潺潺细语,时而奔腾澎湃。
练起来,那叫一个带劲儿,感觉全身的气血都在跟着拳法流转,整个人都精神焕发。
而且啊,陈式太极拳还特别注重腰腿的力量,练好了,走路都带风,腰板儿倍儿直。
再来说说杨式太极拳,这可是太极拳中的“绅士”。
它的动作舒展大方,就像那春日里的柳枝,随风轻摆,优雅又不失力量。
练杨式太极拳的人啊,往往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就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文人墨客。
而且,这拳法还特别注重呼吸的配合,练着练着,心就静了,气也顺了。
还有啊,武式太极拳也是不能不提的。
这拳法讲究的是小巧紧凑,就像那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精致而又不失韵味。
练武式太极拳的人啊,往往身形灵活,出手敏捷,就像那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招一式都透着股子劲儿。
而且啊,这拳法还特别注重内劲的修炼,练好了,那可真就是“四两拨千斤”了。
除了这几种,还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不过啊,不管练哪种太极拳,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心静如水、气定神闲的态度。
只有心静了,气才能顺;气顺了,拳法才能自然流畅。
说到这儿啊,我就想起我爷爷以前练太极拳的样子。
每天清晨,他都会到公园里去练上几套拳法。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什么太极拳的奥妙,只觉得爷爷练拳的样子特别帅。
他的一招一式都那么有力道,却又那么柔和,就像是在跟空气对话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啊,那才是真正的“人拳合一”啊!所以啊朋友们啊,如果你们也想学学太极拳啊,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不管你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修身养性啊,太极拳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全的太极拳拳谱,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全的太极拳拳谱,总有一款适合你李亦畲《十三势架程序》55式[见《太极拳谱》]与杨谱不同的有:多十字摆莲(不是转身摆莲)、转身踢一脚以及结束的双抱捶。
名称有较多与今不同,如三甬背,倒辇猴等等。
可见李谱与杨定型拳谱有较多不同。
李亦畲(1832-1892)太极拳由武禹襄所传。
武原从杨禄禅学练老架太极拳,后从赵堡陈清萍学过陈氏新架太极拳。
此拳谱为杨禄禅所传,并经武结合自身拳架的创新而作了若干修改。
可见这个拳谱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定型以前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杨澄甫[见《太极拳谱》]澄甫(1883-1936)是杨健侯之子。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是杨澄甫在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前使用过的势架程序谱,也即狭义的杨式太极拳谱。
此谱全套编为78式,其中名称37个。
详见下表。
1、太极拳十三势名目1、太极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势8、左右搂膝拗步三个9、手挥琵琶势 10、进步搬揽捶 11、如封似闭 12、十字手 13、抱虎归山 14、肘底看捶 15、左右倒辇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左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山通臂22、撇身捶23、上步搬揽捶 24、揽雀尾 25、单鞭 26、左右云手 27、单鞭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左右搂膝拗步 32、进步栽捶 33、翻身二起 34、左右披身伏虎 35、回身蹬脚 36、双峰贯耳 37、左蹬脚 38、转身右蹬脚 39、上步搬揽捶 40、如封似闭 41、十字手42、抱虎归山 43、斜单鞭 44、左右野马分鬃 45、上步揽雀尾 46、单鞭 47、左右玉女穿梭 48、上步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下势 52、金鸡独立 53、左右倒辇猴 54、斜飞式 55、提手上势 56、白鹤亮翅 57、搂膝拗步 77、十字手 58、海底针 59、山通臂 60、白蛇吐信 61、上步搬揽捶 62、进步揽雀尾 63、单鞭 64、云手 65、单鞭 66、高探马带穿掌 67、转身十字腿 68、进步指裆捶 69、上势揽雀尾 70、单鞭下势 71、上步七星锤 72、退步跨虎势 73、转身双摆莲 74、弯弓射虎 75、上步搬揽捶 76、如封似闭 78、合太极《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书中'太极拳十三式'就是套路的拳架名目和程序。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流派介绍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流派介绍
摘要:
一、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
二、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1.陈氏太极拳
2.杨氏太极拳
3.武氏太极拳
4.吴氏太极拳
5.孙氏太极拳
三、各流派的特点与区别
四、太极拳在现代的发展与影响
正文:
太极拳,源于中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内家拳术。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注重调息、调身、调心,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特点使得太极拳广受欢迎,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一家致力于弘扬太极拳文化的博物馆,馆内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五大流派以及各流派的特点与区别。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分别为: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
这五大流派各具特色,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以缠丝劲和柔中寓刚为特点;杨氏太极拳则以舒展大方、轻柔流畅为特点,动作简单易学;武氏太极拳以紧凑、严密、速度快为特点;吴氏太
极拳以柔化、技击、养生为特点;孙氏太极拳则以开合、吞吐、折叠为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流派大全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流派大全太极拳据说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的拳法,流行至今已出现了许多的流派,那么,太极有几大流派?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太极有几大流派1、太极有几大流派?1.1、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1.2、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1.3、杨氏太极拳。
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
要求绵里藏针。
1.4、吴式太极拳。
拳架以柔化着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
1.5、武式太极拳。
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1.6、孙式太极拳。
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1.7、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2、初学者应选择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太极拳流派很多,代表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五派,开始先学哪派套路,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
杨式: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陈式: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
吴式: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
武式: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
孙式: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和式:中正松柔,不偏不倚,不贪不欠,顺遂自然,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3、练太极拳时,如何起势?3.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拳种介绍
太极拳拳种介绍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
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溯源形成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从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从外面传播,后台慢慢的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
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
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
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
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概述
农家演武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
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田间地头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还看了:
1.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介绍
2.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3.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4.陈氏太极拳基本功的简介
5.太极拳八大基本功法
6.杨氏三十七太极拳简介
7.太极拳师的分类
8.太极老前辈的练拳感悟。